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义[1](2021)在《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群体是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的质量。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乐商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且两者受个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认识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的基本状况,正确把握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的提升路径,对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水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积极青少年发展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采用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体育锻炼行为量表和快乐能力问卷等测评工具,共发放问卷1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3份,使用Excel2010、Spss26.0、Amos23.0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1、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总体较好,位于中等偏上水平。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多进行中等强度较激烈持久的运动,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多集中在21至30分钟。乐商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乐观能力。2、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支持维度、体育锻炼行为以及强度和时间维度、积极应对能力和品味能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总体水平以及快乐感受力、快乐感染力和品味能力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三者之间两两相关,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体育锻炼行为正向预测乐商。4、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乐商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体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如下:1、构建“家-校-社-人”社会支持体系,增强青少年领悟支持能力。2、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锻炼,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3、重视培养青少年乐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郝思建[2](2021)在《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其中之一便是手机依赖人数的大幅攀升。手机依赖是指个体无法控制或不愿控制对手机的使用,从而导致个体身心健康或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因此,无节制的使用手机会对个体的生理状态或心理机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将大五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合并为人格特征,将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人格特征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527份。使用SPSS23.0对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使用AMOS24.0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均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外向性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开放性与耐受性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与生活干扰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交往能力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交往策略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3)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各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对日常干扰、积极预期、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严谨性对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日常干扰、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耐受性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神经质、外向性、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行为越严重;严谨性、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交往能力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2)神经质、严谨性维度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地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影响。

谢琼[3](2021)在《医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其应激应对方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应激应对方式及公正世界信念的水平,应激应对方式的分布特征,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后,明确公正世界信念对应激应对方式影响,阐明公正世界信念在应激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中的优先顺位,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模式,提供科学教育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三个系其中一系的整体、公共卫生及其他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各年级所有学生,将这些学生确定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78份,有效问卷1304份,有效应答率82.6%。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和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Just World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JWS)来评价医学生应激应对方式和公正世界信念的水平及医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在应激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中的优先顺位。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和SAS9.4软件。单因素分析中,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与公正世界信念及其他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检验结果中,P<0.25的因素进入多因素检验,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讨各因素对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作用。结果: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2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98±0.47)、(1.13±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为(65.91±8.08),终极公正、内在不公正及内在公正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6.46±4.05)、(20.85±3.84)、(18.56±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地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公正世界信念、抑郁症状、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学习动机与调查人群的积极应对方式相关(P<0.05);调查人群的消极应对方式则与民族、抑郁症状和社交回避及苦恼相关(P<0.05)。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后,与调查人群积极应对方式有关因素按Beta值排序依次为公正世界信念(Beta=0.268,P<0.001)、学习动机(Beta=0.173,P<0.001)、社交回避和苦恼(Beta=-0.157,P<0.001)、抑郁症状(Beta=-0.091,P=0.002)、父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vs.大学及以上:Beta=-0.076,P=0.008);与调查人群消极应对方式有关因素按Beta值排序依次为抑郁症状(Beta=0.281,P<0.001)、民族(汉族vs.其他:Beta=0.132,P<0.001)、社交回避及苦恼(Beta=0.064,P=0.03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应激应对方式,无论是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着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公正世界信念及终极公正、内在不公正、内在公正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首要影响因素,积极应对方式与公正世界信念的相关性最高,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相关性最高。此外,一般人口学特征亦对应激应对方式有影响。

曹忠格[4](2020)在《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随之增长,因此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愈加重要。体育舞蹈锻炼作为一种经济且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对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观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对南昌市约623名老人(南昌市老年大学的体育舞蹈班学员313人和普通社区老年人310人)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舞蹈组和非舞蹈组。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市老年群体的体育舞蹈锻炼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是否施行舞蹈训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SCL-90进行了测查。1.主观幸福感和SCL-90的各个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均表明,当前收集的数据的信效度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适用于当前的研究。2.南昌市老年大学体育舞蹈班学员比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测前后有显着的提升和改善,说明老年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南昌市老年大学体育舞蹈班学员比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各因子分的在实测前后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舞蹈班突出抑制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和敌对因子分。在本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归纳为,体育舞蹈训练作为老年人在行动上便于实现的手段,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杨奕群[5](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李丹[6](2020)在《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个体容易产生倦怠感,内在表现为心理上的紧张、疲惫,外在表现为对与工作和生活有关的事情失去兴趣和热情,影响组织和个体绩效的产出,阻碍了组织和个体的良性发展。职场上的工作倦怠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业缺乏动力和兴趣,对学业厌倦、不适应,学业产出效能低。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和学业倦怠关系密切,同时,在学业倦怠与众多前因变量的研究中,存在许多中间变量,如生活满意度、学业支持感、应对方式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研究范围,关注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以北京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的内外向人格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所需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对人口统计学因素与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现阶段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并且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对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借助回归模型,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究,并对生活满意度在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偏向外向型人格,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但家庭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水平处于整体满意度的底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水平在性别、年级、院校类别、专业类别、是否为学生干部、婚恋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内外向人格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六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六个维度与学业倦怠以及学业倦怠的情绪低落维度和行为不当维度呈负相关,但与学业倦怠中的成就感低维度呈正相关。此外,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对学业倦怠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也对学业倦怠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且生活满意度的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三个维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也具有调节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基于大学生、家庭、学校三个层面,从关注大学生人格培养和提升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为缓解学业倦怠提出对策建议。

陈姝玉[7](2020)在《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人际适应是个体进入新环境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善交往环境,应对情景压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并保持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个体步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有效提高人际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适应不良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影响学业成绩、产生不良行为或严重的心理疾病。同伴支持作为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对青少年的情绪、自我价值、社会行为等都有显着的影响。人际交往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人际交往水平的预期评估。人际交往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在陌生环境中建立支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个体快速适应新环境。因此了解大学生人际适应状况,明确同伴支持与人际适应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作用,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提供了参考意义。研究一,招募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360名,采用实验法,创建人际适应中的陌生人交友实验情境,采用2×4被试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男VS女)和同伴支持不同类型(同伴情感支持VS同伴信息支持VS同伴无支持VS无同伴无支持),因变量为人际适应(交谈过程满意度的高低),交谈过程满意程度越高代表被试的人际适应水平越好,交谈过程满意度越低则代表被试人际适应水平越低。检验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考察同伴支持类型与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方面的最优匹配。研究二,选取河南省几所高校大学生563名,采用问卷法,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引入人际交往效能感概念,探索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的主效应显着,女性被试组的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男性被试组。不同类型的同伴支持主效应显着,同伴信息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也高于同伴无支持组、无同伴无支持组;总体上看,同伴支持组的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无支持组。(2)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和同伴支持类型的交互效应显着。不同的支持类型在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上的研究结果:男性同伴信息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无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无同伴无支持组。女性同伴信息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同伴情感支持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同伴无支持组和无同伴无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不同类型同伴支持上的研究结果:在同伴情感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差异显着,女性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男性组;在无同伴无支持组,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差异显着,女性组人际适应得分高于男性组。(3)大学生人际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是否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及教养方式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男性;城镇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农村学生;艺术体育类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非单亲家庭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民主型教养方式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显着高于专制型;但在不同年级、父母文化水平、不同学校层次和不同学校性质等方面差异不显着。(4)同伴支持与人际交往效能感显着相关,同伴支持能够正向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呈正相关,同伴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显着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人际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陌生人交友情境中,同伴支持组的人际适应水平高于无支持组;不同类型的同伴支持、不同性别支持接收者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最优匹配结果:为女性提供同伴情感支持最佳。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王富乙[8](2020)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兴国之策、更是一个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标志。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理应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社会飞速前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现更加重要。追求幸福,追求心理层面的满足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权利,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幸福感状况深远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中,基于教学设施落后、教师待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幸福感危机持续已久且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无从谈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难以激起。但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降低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从而提高其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目前对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变量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这一群体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三者变量研究目前还未检索到。因此本人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350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情况及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更深入了解当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情况,寻求积极地干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整个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差异性及相关分析;职业认同中介效应检验三个部分。综合研究结果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整体水平较高,其在年龄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性别、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2)教师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职业认同来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职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着,且为部分中介作用。(4)在社会支持六个支持来源中,同事支持、家人支持、家长支持、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显着,职业认同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领导支持与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着,其主要是通过职业认同中介变量来实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曹洁[9](2020)在《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学业成绩现状,探讨体质健康、个性特征及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从改善学生身心健康角度提升学业成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测试法。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中心(该数据由广州体育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团队测试上报);(2)问卷调查法。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进行调查,以18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三个测试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较少;达到良好等级的学生比例也不高;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属于及格等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质健康属于不及格等级;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于2016年及2017年,女生体质健康优于男生。2、学生三年学业成绩优秀水平的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处于良好和及格水平;技术成绩总体水平较优于理论成绩;女生的学业成绩较优于男生。3、体质优良组与体质及格组的学业成绩(理论、技术、综合)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学业成绩(技术、综合)存在显着性差异。4、相关分析表明,BMI、立定跳远与理论成绩呈现负相关,肺活量、50米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与理论成绩呈现正相关;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与技术成绩呈现正相关;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与综合成绩呈现正相关。5、回归分析表明,BMI、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等七个因素对学生理论成绩具有影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等五个因素对学生技术成绩具有影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米/1000米、体质总分等六个因素对学生综合成绩具有影响。研究结论: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良率不高,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属于及格等级;学业成绩优异者比例也较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成绩具有明显相关关系;学生体质健康总分、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诸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较大;体质优良的学生学业成绩明显优于体质及格的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优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

袁小伟[10](2020)在《全国体育院校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任何单一的素质与能力都不能简单地决定一项运动比赛的胜负,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武术套路更是一项需要各种素质综合参与的竞技体育运动。随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比的就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更是运动员心理的稳定性。正如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获得者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百分之八十是心理意义上的挑战,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才是身体方面的竞技”,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均属于人格特征的研究范畴。良好的人格特征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具有重大影响,它与武术套路运动员是否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有很大关系,有些武术套路运动员虽然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但由于缺乏武术套路运动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即使经历了多年训练,但运动成绩仍然不佳,这种情况在竞技武术中数不胜数。因此,高水平竞技武术的博弈可以说是人格特征的博弈,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尤为必要,本文旨在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为进一步选材和有效预测竞赛成绩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与整理了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和运动成绩方面的文献,为本研究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大五人格量表》和自编的《武术套路运动员个人信息调查表》对七所单科体育院校182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二级及以上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amos21.0等分析软件,通过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性别方面,长拳类男运动员神经质得分显着高于女运动员(p<0.05);在运动等级方面,二级长拳类运动员神经质得分显着高于一级及以上的长拳类运动员(p<0.05);在训练年限方面,训练9年及以上的长拳类运动员的神经质得分非常显着低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长拳类运动员(p<0.01),训练58年的长拳类运动员外倾性得分显着高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长拳类运动员(p<0.05),训练58年的长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显着高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长拳类运动员(p<0.05)。第二,相关分析显示长拳类运动员神经质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相关(p<0.01),外倾性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对长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显着预测力的因子只有“神经质”,能解释运动成绩的变异量为9.1%。第三,在性别方面,南拳类男运动员外倾性得分显着高于女运动员(p<0.05);在运动等级方面,一级及以上的南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显着高于二级南拳类运动员(p<0.05);在训练年限方面,训练9年及以上的南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显着高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南拳类运动员(p<0.05)。第四,相关分析显示南拳类运动员尽责性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对南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显着预测力的因子有“尽责性”和“开放性”,共能解释运动成绩的变异量为9.4%。第五,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五个维度在性别上均无显着差异;在运动等级方面,一级及以上的太极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非常显着高于二级太极拳类运动员(p<0.01);在训练年限方面,训练58年的太极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非常显着高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太极拳类运动员(p<0.01),训练9年及以上的太极拳类运动员尽责性得分非常显着高于训练4年及以下的太极拳类运动员(p<0.01)。第六,相关分析显示太极拳类运动员神经质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p<0.05),尽责性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对太极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显着预测力的因子只有“尽责性”,能解释运动成绩的变异量为6.9%。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神经质对长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起负向预测作用,抗压能力强、不易焦虑的长拳类运动员容易取得好的运动成绩。第二,尽责性对南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起正向预测作用,开放性对运动成绩起负向预测作用,意志力坚定、兴趣爱好相对较少的南拳类运动员更容易取得好的运动成绩。第三,尽责性对太极拳类运动员运动成绩起正向预测作用,意志力坚定的太极拳类运动员更容易取得好的运动成绩。第四,人格特征对南拳类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影响最大,长拳类运动员次之,太极拳类运动员最小。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领悟社会支持概述
        2.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结构与测量
        2.2.3 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2.2.4 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2.3 体育锻炼行为概述
        2.3.1 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
        2.3.2 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
        2.3.3 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2.3.4 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心理效益
    2.4 乐商概述
        2.4.1 乐商的概念
        2.4.2 乐商的结构与测量
        2.4.3 乐商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2 理论模型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5.1 研究被试与程序
    5.2 研究工具
    5.3 信效度检验
    5.4 共同方法偏差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现状
        6.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2 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3 乐商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相关分析
    6.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6.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4 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7 讨论
    7.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基本情况
        7.1.1 领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
        7.1.2 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
        7.1.3 乐商的基本情况
    7.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1 领悟社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2 体育锻炼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3 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关系
        7.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7.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的中介效应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格
        2.1.1 人格的概念
        2.1.2 人格的理论
        2.1.3 人格的测量
        2.1.4 人格的影响因素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2.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3 人际交往效能感
        2.3.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3.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
        2.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
        2.4.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4.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4.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5 手机依赖
        2.5.1 手机依赖的概念
        2.5.2 手机依赖的测量
        2.5.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2.6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6.1 人格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4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5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6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7 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7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智能手机依赖量表
        3.5.2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3.5.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5.4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5.5 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3.6 数据处理
4 实证研究
    4.1 初测
        4.1.1 初测被试
        4.1.2 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4.1.3 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4.2 正式测验
        4.2.1 正式测验被试
        4.2.2 正式测量问卷效度检验
        4.2.3 正式测验问卷信度检验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4.3.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4 变量间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共线性诊断
        4.5.2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
    4.6 中介效应检验
        4.6.1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2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网络亲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3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4 主观幸福感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人口学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
        5.1.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2 各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
    5.3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1 大五人格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2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3 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4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果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医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其应激应对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调查人群的应激应对方式水平
    3.3 调查人群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
    3.4 公正世界信念与调查人群应激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5 其他变量对调查人群应激应对方式的单因素分析
    3.6 调查人群应激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资料的可靠性
    4.2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应激应对方式水平
    4.3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公正世界信念水平
    4.4 公正世界信念对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生应对方式影响的优先顺位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应激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舞蹈概述
        2.1.1 体育舞蹈的概念
        2.1.2 体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2.1.3 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的研究现状
        2.1.4 有关体育舞蹈价值研究状况
    2.2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2.2.1 老年人概念的界定
        2.2.2 人口老龄化
    2.3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2.3.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2.3.2 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2.3.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2.3.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3.5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3.6 体育舞蹈对中老年人影响的研究
        2.3.7 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2.3.8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前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1.1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1.2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1.3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1.4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2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和SCL-90前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2.1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2.3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SCL-90量表前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2.4 体育舞蹈班老年人SCL-90量表后测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4.3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人口学描述性分析
    4.4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4.4.1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前测数据的比较
        4.4.2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后测数据的比较
        4.4.3 社区普通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
        4.4.4 体育舞蹈班学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
    4.5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在SCL-90上的比较分析
        4.5.1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前测数据的比较
        4.5.2 体育舞蹈班学员与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后测数据的比较
        4.5.3 社区普通老年人SCL-90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4.5.4 体育舞蹈班学员SCL-90前测和后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本信息问卷
    附录二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附录三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方法
        1.6.1 大数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2.3.1 症状自评量表
        2.3.2 大五量表
        2.3.3 心理弹性量表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2.4.1 人格特质
        2.4.2 社会事件
        2.4.3 生活事件
        2.4.4 心理弹性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2.4.6 性别
        2.4.7 年龄
        2.4.8 其他影响因素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5.1 学生
        2.5.2 教师
        2.5.3 公务员
        2.5.4 医护人员
        2.5.5 民航飞行员
        2.5.6 其他特殊群体
    2.6 文献评述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方法
        3.2.2 数据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婚姻状况
        3.4.4 学历
        3.4.5 收入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4.2 研究数据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方法
        5.2.2 数据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对策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3.3
        附录3.4
        附录3.5
致谢

(6)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过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相关的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学业倦怠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学业倦怠的缘起与发展
        2.1.2 国内外关于学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2.1.3 学业倦怠的测量维度与测量工具
        2.1.4 学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2.2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
        2.2.1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概念界定
        2.2.2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测量维度
        2.2.3 内外向人格特质的研究进展
    2.3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2.3.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界定
        2.3.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维度
        2.3.3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进展
    2.4 内外向人格特质、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2.4.1 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学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2.4.2 内外向人格特质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进展
        2.4.3 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2.5 文献综述小结
        2.5.1 学业倦怠研究存在的不足
        2.5.2 内外向人格特质、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测量工具
    3.3 统计工具
    3.4 变量选择
    3.5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6 数据来源
    3.7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7.1 量表的信度分析
        3.7.2 量表的效度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4.1.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4.1.2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4.1.3 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4.2 不同人口统计学因素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4.2.1 不同性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2 不同年级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3 不同院校类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4 不同专业类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5 不同学生干部任职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6 不同婚恋状况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7 不同独生子女状况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2.8 不同家庭所在地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
    4.3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4.3.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4.3.2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4.3.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4.4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和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4.4.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4.4.2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内外向人格的回归分析
        4.4.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4.5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4.5.1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的的调节作用
        4.5.2 生活满意度各维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的的调节作用
5 研究结果讨论
    5.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现状分析
    5.2 差异性分析
        5.2.1 不同性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2 不同年级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3 不同院校类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4 不同专业类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5 是否有学生干部任职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6 不同婚恋状况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7 不同独生子女状况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8 不同家庭所在地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相关关系分析
        5.3.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分析
        5.3.2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5.3.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分析
    5.4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回归结果分析
        5.4.1 大学生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的回归结果分析
        5.4.2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内外向人格的回归结果分析
        5.4.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回归结果分析
    5.5 生活满意在大学生内外向人格和学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5.5.1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的的调节作用分析
        5.5.2 生活满意度各维度在内外向人格与学业倦怠之间的的调节作用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大学生层面
        6.2.2 家庭层面
        6.2.3 高校层面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大学生人格、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调查问卷

(7)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同伴支持
        2.1.1 同伴支持定义
        2.1.2 同伴支持的测量方法
        2.1.3 同伴支持的相关理论
    2.2 人际适应
        2.2.1 人际适应定义
        2.2.2 人际适应的测量方法
        2.2.3 人际适应的相关理论
        2.2.4 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
    2.3 人际交往效能感
        2.3.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定义
        2.3.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方法
    2.4 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人际适应的关系
        2.4.1 同伴支持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2.4.2 同伴支持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2.4.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局限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同伴支持对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实验设计
        4.3.3 实验材料与情境
        4.3.4 实验程序
    4.4 研究结果
        4.4.1 同伴支持的操作性检验
        4.4.2 同伴支持类型在人际适应上的差异分析
        4.4.3 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在人际适应上的差异分析
        4.4.4 同伴支持类型、不同性别同伴支持接收者对于人际适应的差异分析
    4.5 讨论
        4.5.1 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
        4.5.2 同伴支持类型与不同性别支持接收者在大学生人际适应方面的最优匹配
5 研究二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2 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描述统计
        5.4.3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4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5 是否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6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7 不同父母文化水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8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9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0 不同学校层次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1 不同学校性质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2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检验
        5.4.13 同伴支持、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人际适应的相关分析
        5.4.14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和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讨论
        5.5.1 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分析
        5.5.2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同伴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1.1.2 现实中农村教师幸福感相对不高
        1.1.3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其保障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主观幸福感
        2.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与特征
        2.1.2 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1.3 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2.2 教师社会支持
        2.2.1 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与特征
        2.2.2 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2.2.3 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2.3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2.3.1 职业认同
        2.3.2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3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4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4.1 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4.2 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研究
        2.4.3 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2.4.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2.5 现有研究不足与研究空间
    2.6 相关概念界定
        2.6.1 教师职业认同
        2.6.2 社会支持
        2.6.3 主观幸福感
        2.6.4 农村中学教师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
        3.3.1 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3.3.2 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3.3.3 主观幸福感量表
    3.4 研究假设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4.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4.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
        4.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4.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
        4.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4.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4.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关系研究
        4.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5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4.5.1 社会支持总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2 家人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3 领导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4 同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5 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6 家长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5.7 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讨论
        5.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5.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与讨论
        5.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5.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分析与讨论
        5.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5.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5.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5.5 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保持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6.2.2 注重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作用
        6.2.3 发挥职业认同的有力中介作用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1.3.3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1.3.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1.3.5 大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
        3.1.1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业成绩情况分析
        3.1.2 不同体质等级学生学业成绩水平对比分析
        3.1.3 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成绩相关性
    3.2 个性特征与学业成绩
        3.2.1 不同个性特征与学业成绩水平对比分析
        3.2.2 个性特征与学业成绩相关性
    3.3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
        3.3.1 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水平对比分析
        3.3.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相关性
    3.4 回归分析
        3.4.1 2016年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3.4.2 2017年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3.4.3 2018年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成绩回归分析
    3.5 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可行性方法
        3.5.1 体质健康方面
        3.5.2 个性特征方面
        3.5.3 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附件D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全国体育院校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全国体育院校
        2.1.2 武术套路
        2.1.3 人格
        2.1.4 运动成绩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
        2.2.2 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研究
        2.2.3 关于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4.1.1 长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描述性分析
        4.1.2 长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差异性分析
        4.1.3 长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4 长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回归性分析
    4.2 南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4.2.1 南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2.2 南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2.3 南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2.4 南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回归性分析
    4.3 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4.3.1 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描述性分析
        4.3.2 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差异性分析
        4.3.3 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3.4 太极拳类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回归性分析
5 结论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未来展望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D]. 张庆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D]. 郝思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医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对其应激应对方式的影响[D]. 谢琼.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体育舞蹈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南昌市老年大学为例[D]. 曹忠格.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5)
  • [5]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
  • [6]大学生内外向人格、生活满意度、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 李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D]. 陈姝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8]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D]. 王富乙. 河南大学, 2020(02)
  • [9]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D]. 曹洁.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全国体育院校武术套路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D]. 袁小伟.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