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优化提升效率

整体优化提升效率

一、整体优化 提高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倪伟[1](2021)在《自由曲面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文中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宏细观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综合考虑结构优化与材料铺层优化来提高CFRP结构件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CFRP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变量较多导致收敛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量分层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一体化设计分为系统层面与子层面,子层面包括结构层面与材料层面,结构件的截面轮廓控制节点及其权因子作为结构层面的局部变量进行NURBS宏观结构优化设计,CFRP铺层角度作为材料层面的局部变量进行细观铺层优化设计,提取结构件总厚度作为系统层面的公共变量,通过子层面与系统层面设计变量的交互实现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CFRP结构件质量最轻为设计目标,结构件的截面轮廓控制节点xi及其权因子ωi作为结构层面设计变量,使用APDL语言进行结构参数化建模与分析,采用Matlab编制优化主程序并调用APDL参数化建模与分析的txt结果文件实现汽车顶盖与风机导流罩的宏观结构优化设计。(2)以CFRP结构件的功能性最优为设计目标,CFRP铺层角度与铺层厚度作为材料层面设计变量。采用AGA对CFRP汽车顶盖与风机导流罩进行细观铺层优化设计。(3)分别采用整体优化法与分层协同优化法求解汽车CFRP顶盖优化算例,结果表明:汽车CFRP顶盖在满足强度与刚度性能的条件下,与汽车钢制顶盖相比,质量降幅为74.5%,固有频率增幅为125.5%,相比于整体优化法,分层优化法迭代次数减少42次。采用DOE中心复合试验方法验证汽车CFRP顶盖优化结果,得到试验点数据与对应的响应面结果、实验设计候选点、局部敏感度与Pareto最优解。(4)分别采用整体优化法与分层协同优化法求解风机CFRP导流罩优化算例。结果表明:风机CFRP导流罩在满足刚度性能的条件下,与风机钢制导流罩作对比,最大应力降幅为24%,汇流风量增幅为9.1%,相比于整体优化法,分层优化法迭代次数减少20次,轻量化效果显着提高。优化结果表明,在确保优化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分层协同优化法的优化效率显着优于整体优化法。针对自由曲面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本文提出分层协同优化法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结果可为自由曲面CFRP结构件的一体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白羽[2](2021)在《基于参数敏感度的机械结构分层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动力工程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复杂机械结构,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工作时会受到各种方式的载荷作用,二是这些结构通常是由多个子结构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构成的。因此,复杂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一般为多变量、多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而且各个子目标函数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不同的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用传统的直接优化方法对这些复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求解非常困难。分层优化方法的提出为复杂机械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分层优化技术更多集中于大型复杂桁架结构的应用,而对于工程机械构件研究及应用较少,开展基于分层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归纳分析了不同分层优化策略及模型构建方法,针对杆件类结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敏感度分析的分层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机械结构优化问题的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得出各输入参数对各输出参数的影响程度,然后将整体多目标优化问题分解为多个子层优化问题,每个子层优化问题的设计变量都是对子层优化目标影响程度较大的设计变量。通过分层优化,每个子层问题优化规模较小,且每个子层问题可以选用适合该子层问题的优化算法,达到降低整体优化问题的维数、易于计算的目的。进一步以某柴油机连杆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连杆质量最小和低阶固有频率最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分别使用直接整体多目标优化方法和基于参数敏感度的分层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其中,直接整体优化选用AMO优化算法和MOGA算法直接对整体优化问题求解。分层优化将整体问题按照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的影响程度分为两个子层问题,每个子层问题对应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个优化目标进行求解。分层优化通过总迭代计算311次得到优化结果,质量比原结构减少了16.8%。低阶固有频率提高了15.4%。AMO多目标算法迭代计算536次,优化后结构质量减少了13.2%。低阶固有频率提高了18.8%。MOGA多目标算法迭代计算682次,优化后结构质量减少了13.1%。低阶固有频率提高了15.2%。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优化方法,分层优化方法的优化更加精确且优化效率更高。文中研究成果为机械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提出了新的思想,同时也可为其他多约束、多变量的复杂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参考和有益借鉴。

常希望[3](2021)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规律研究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全固态结构、可使用碳氢燃料、综合转化效率高等优势,在众多新能源设备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已部分应用于分布式电站中。然而,较高的工作温度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设备老化较快,密封困难等,碳氢燃料的使用,引起了阳极碳沉积、硫中毒等问题,此外还有阴极CO2中毒等问题。SOFC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不仅需要对单一材料进行优化,而且需要阳极,阴极和电解质各部件之间配合,这就是燃料电池的整体优化设计的问题。本文针对三大类关键材料的综合性质与成份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金属氧化物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阳极金属催化剂相关材料体系,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多种金属元素在高温、强还原性气氛等阳极工作条件下的状态及其与关键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确定了以NiO-CoO为中心优化区域,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其形成的本质原因应该是能隙及体模量都处于适中偏低的范围;SrBO3系列钙钛矿结构材料可作为阴、阳极材料,也很引人注目,B位元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值得研究,通过量子力学总能量比较,以及结合实验大数据分析,确定了B位元素成份中以Mo-Fe-Co为中心的三类优化区域,理论计算结果也揭示出典型体系的电学性能差异是这一区域形成的内在原因,即氧空位形成能及离子迁移能较低,以及具有较小的能隙等;再者,以电解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结构不同的电解质材料“基因”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了禁带宽度与稳定性的关系,利用理论计算分析了电子结构与离子迁移能力的关系,以这两种关系为基础,得到了 CeO2,ZrO2及镓酸镧等五种不同结构、不同成份的体系之间稳定性及关键性能的相对趋势,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LaSrCoO4及PrBaMn2O5两类性能表现良好的阴极材料的氧离子传输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对离子迁移性能的影响。通过以上对不同材料由不同研究模式所得的材料规律初步探索,我们总结得出:SOFC各材料的稳定性与功率相互制约,整体优化的基本模式是围绕着材料稳定性与综合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所得到的三个材料规律是SOFC目前丰富的材料研究经验中精华的反映,也是燃料电池整体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利用这些规律,本文讨论了燃料电池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为SOFC关键材料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现实的新的理论思路。

杨义,郑莆燕,齐同磊,沈玉清[4](2021)在《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与抽汽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对某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余热利用和抽汽的整体优化。余热利用方式选择两种:方案1,低压回热加热器之间引入低温烟水换热器;方案2,采用空气预热器分级布置,在水侧高温烟水换热器与1#高压加热器并联在烟气侧高温烟水换热器与高温空气预热器并联,出口烟气汇合后进入低温空气预热器。结果表明,机组在余热利用后对最佳抽汽口位置有很大影响;采用方案2整体优化后发电功率增加最明显,可以使机组发电功率增大21 170 kW,发电效率比单独优化提升明显。此外,研究表明,在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时需要余热和回热同步优化。

赖晴鹰[5](2020)在《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文中认为运营速度200 km/h的中速磁浮是一种服务于城市圈内大流量、高密度客流的新型轨道交通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升中速磁浮商业运营竞争力,需要在规划和运营阶段,以运行效率和运行能耗最优为目标,研究中速磁浮系统运行策略优化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中速磁浮运(运行层)、控(列控层)、电(供电层)3个层次的一体化优化策略(即列车运行图、列车目标速度曲线、直线电机控制策略),使中速磁浮列车高效、节能运行,为中速磁浮的规划、设计和行车组织优化提供理论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的形式化理论模型。分析中速磁浮系统的工作原理,探讨影响中速磁浮列车运行效率与能耗的相关参数及其关系,确定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所包含的关键决策变量(即时间、速度、电气量),并构建一体化优化问题的形式化理论模型。为了求解该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提出“中间切入,先深后宽,先细后全”的分层求解思路,具体为:以单列车为对象,研究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向下“深入”至供电层面的直线电机,研究中速磁浮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建立列车速度与电气参数的关系,进一步给出精细化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再将研究对象从单列车“拓宽”至运行层面的列车群,研究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得到高效、节能的全息列车运行图。(2)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以单列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中速磁浮动力学模型,考虑影响列车运行的因素(包括最大牵引力及制动力、运行阻力特性、区间限速、二维速度防护和坡度等),以机械能耗最小为目标,构建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动态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的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方法,得到列车目标运行速度曲线。(3)中速磁浮列控层和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以单列车目标速度曲线研究结论为基础,向下“深入”至供电层面的直线电机,利用列车目标速度曲线构造有效的列车运行速度解空间,以牵引能耗最小为目标,研究中速磁浮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构建转子定向磁场控制方式下的长定子直线电机、机械系统以及运行阻力特性的数学等效方程。结合列车动态运行方程,提出融合电机仿真的中速磁浮列控层和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方法,得到精细化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4)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将研究对象从单列车“拓宽”至运行层面的列车群,以乘客总旅行时间和运行能耗最小为目标,考虑列车满载率与能耗(悬浮能耗+牵引能耗)的关系,提出了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方法,具体为:列车发车时刻优化、牵引能耗与列车质量线性回归方程备选集构建、区间运行时分优化、精细化运行策略生成及验证等4个关键步骤,得到包含时间、空间、速度、电气量等多维数据的全息列车运行图。

孟岩岩[6](2020)在《基于设计参量敏感性分析的建筑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源消耗中占到21%,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传统建筑设计方式具有主观性,缺乏科学性,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并不能保证节能需求。因此为提升建筑节能效率,有必要结合当地气候与环境资源,在参数化分析基础上进行高效的节能设计。本文在结合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同时利用机器学习代理模型,以天津地区的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建筑初步设计阶段中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建筑优化设计策略,并与整体优化进行对比,验证了敏感性分析和比较的必要性。首先通过阅读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在建筑初步设计阶段影响节能的变量,构建了两个寒冷地区的办公建筑能耗模型。然后针对每个建筑研究对象在建筑初步设计阶段,依托于参数化设计grasshopper平台建立建筑能耗的参数化模型。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对建筑设计变量进行超拉丁方采样,利用BP神经网络对获取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高拟合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然后利用建好的能耗预测模型,在不同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下对建筑有关节能的被动设计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最终得到有关建筑各个参数及与其参数间交互作用对建筑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最终建筑方案的重点优化设计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建筑能耗模型A排名前三的变量为窗户类型,层高,照明功率密度,但是气密性在总建筑负荷中的影响比在峰值负荷中要大。而在建筑能耗模型B中长宽比,高度,屋面保温层厚度才是影响最大的参量。并且对不同敏感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成本和敏感性排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模型首选Morris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应用NSGA2多目标遗传算法与预测模型结合的方式,针对本文提出的基于敏感性分析的优化设计策略,并与整体优化设计策略进行比较。通过对优化过程以及pareto最优解集分析,前者的解集的分布度会降低,但是优化结果几乎相同,并且优化成本大大降低,这为以后的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建筑性能优化设计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参考。

邹亚兰[7](2020)在《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汽车销量的下滑,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订单量也随之下降;由于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的不断提高,零部件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善优化,使产线平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线平衡的基本理论以及平衡生产线所需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汽车零部件企业TB公司生产上汽集团导航主机的装配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通过时间研究方法测定了生产线上各工位的标准作业时间,发现生产线不平衡的问题;然后,运用山积图、人机操作图等工具和方法找出生产线不平衡的原因有三点:工位作业元素分配不均衡、人机操作不协调和工位员工动作不经济;最后针对生产线不平衡的原因,使用工业工程中的“5W1H”提问技术、人机操作分析、“ECRS”原则以及动作经济性原则等方法对生产线的平衡进行整体优化。但是整体优化后发现生产线的作业元素分配仍不合理,作业元素需要再次优化,由于工业工程方法在调整工位作业元素时容易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且工作效率低,从而提出了使用启发式算法对整体优化后的作业元素进行重新分配。最终,经过两次优化后生产线平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线平衡率从52.5%提高到87.1%,达到良好生产线水平,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线平滑指数从34.1降到7.3,各工位的标准工时更加接近;瓶颈工时由最初的64.5秒减少到46秒,满足了生产需求;此外还减少了4个工位和3个作业人员,人机操作越来越协调,降低了生产成本。该论文有图31幅,表18个,参考文献74篇。

汪俊东[8](2020)在《基于声扩散性能的阶梯状声扩散体形状及排布优化》文中指出声扩散体被广泛用来提升声场均匀度、提供侧向反射声以及消除回声等。自施罗德扩散体提出至今,关于施罗德扩散体的扩散性能也渐渐为人所知。其有限的扩散频率范围以及大面积重复排布后整体扩散性能降低等不足使人们更加迫切希望找到性能更加优越的扩散体。阶梯状扩散体制造简便,扩散性能优良,因此本文对阶梯扩散体的形状进行优化。为提升大面积使用的扩散体扩散性能,提出了直接对周期排布的阶梯状扩散体进行整体优化的方法。因非周期调制排布的方法已被用来提升扩散体的整体扩散性能,但其效果存在不足,本文同时也改进了非周期调制排布的方式,提出了一种互补调制排布的新方法。首先,鉴于扩散体反射声场理论计算的局限与在频域上对声场进行数值计算的特点,应用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扩散体的反射声场,将时域有限差分的计算结果分别与理论计算结果、实测结果、边界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扩散体反射声场的有效性。之后,将时域有限差分与免疫遗传算法相结合,在声源法向入射条件下,采用两种优化方式分别对六阶、十二阶与十八阶阶梯扩散体形状进行优化:第一种方式是对单个扩散体进行单体优化;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对重复周期排布的扩散体进行整体优化。分别将两种优化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中同时也加入了对应规格的施罗德扩散体。结果显示:单体优化方式中获得的单个扩散体具有更宽的扩散频率范围与更优的扩散性能,但将其周期重复排布后整体扩散性能降低。整体优化方式可以获得整体扩散性能更优的周期排布扩散体。当扩散体排布的重复周期数较大时,整体优化方式中采用适当提高扩散体的阶以此来降低重复周期可以取得较好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由六阶提升至十二阶已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当声源斜入射时,由声源法向入射条件整体优化得到的周期排布的扩散体同样具有较好的扩散性能。非周期调制排布通过调制码改变原有扩散体的周期排布方式,但仅能提升施罗德扩散体设计频率附近的扩散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互补调制排布的新方法,设计了两种扩散频率范围互补的阶梯扩散体,通过二进制码对其排布进行调制,较好地弥补了已有调制方式的不足,拓宽了扩散体的扩散频率范围。将整体优化方式的结果与非周期调制排布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扩散体总宽度保持一致的条件下,为获得与非周期调制排布后扩散体的扩散性能相似或者比之更好的周期排布扩散体,可采用整体优化的方法-直接对周期排布的更高阶扩散体进行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对周期排布的扩散体进行整体优化的方法,并改进了非周期调制排布的方式,提出了互补调制排布的新方法,为扩散体的大面积排布提供了指导。

王欣[9](2020)在《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选择与调整必须兼顾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否则不利于改革的深化,甚至形成逆转。国家是一个系统,包括企业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国际关系子系统等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直接制约改革政策的选择,政策效果也会改变约束条件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之间具有双向动态平衡制约的系统性关系。国有企业具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种功能,经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国有企业改革需要配套制度较多,改革政策效果具有系统性特征,多重功能、目标、配套制度约束下的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是非常复杂的国家系统性问题。从国家系统性角度出发,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通过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比较研究可知,国家系统整体的演变状态直接制约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尤其是政府的稳定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渐进式改革路径和大规模私有化路径各有利弊,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适合不同的改革目标,总体比较,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渐进式改革路径具有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密切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确保改革政策具有系统适应性的基础;改革的深化与逆转取决于政策的系统性效果,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存在双重目标,改革政策必须以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优先重视企业子系统的优化,可能造成国家系统整体负面影响,企业子系统优化目标更难实现,甚至引起改革的逆转,因此,必须根据政策效果和不断演化的约束条件,相机抉择调整政策,确保国家各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负面效果破坏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能够使改革的负面效果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确保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的基础,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必须根据序参量的演化规律,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协同性,促进改革深化。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国际约束条件,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的论述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依据系统科学理论、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很少,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的运用。第二章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第三章回顾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比较分析两国改革政策的异同,指出两国改革政策选择始终贯穿系统性指导思想,由于约束条件不同,改革初始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改革过程中政策根据约束条件演化不断调整,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第四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突变论分析国家系统整体演变状态对于初始改革政策选择的制约作用,阐释中俄改革初始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系统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目标,指出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政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革政策都具有相应合理性;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信息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指出改革政策选择必须尊重和把握国家系统整体演变规律,才能取得良好适应性效果。第五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效果、约束条件演化和政策调整,指出保持改革政策效果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是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内在约束;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耗散论分析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的有序性,指出必须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负面效果,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进而带动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协同论指出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稳定的政府是保障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战略性国有企业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基础。第六章全面采用系统燕尾突变模型、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系统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耗散结构模型、系统哈肯模型,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与约束条件之间的突变性、目的性、适应性、协调性、有序性、协同性等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前文的论述和分析;第七章阐述研究结论并且针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王天一[10](2020)在《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教学楼作为小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提升其疏散能力有助于保障小学生遇灾疏散时的生命安全。在小学教学楼空间疏散方面,国内的研究尚不多见,对小学教学楼这类建筑的疏散空间也没有成体系的研究。计算机模拟疏散作为消防性能化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更加真实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的梳理,以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人员疏散行为为依据,概括出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中的教学空间和公共空间两大类,包括六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影响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疏散效率的因素,从空间因素和人员因素这两方面入手,针对功能性空间的形式和分布设计了十二个具体的疏散模拟实验并得出了相关的空间优化策略。然后归纳这些“碎片化”的优化策略的内涵和特性,从疏散空间的适配性和均衡性、疏散人员的分布动态性和属性差异性,及其相互关联,从空间形态、空间组合、空间分布、空间引导四个方面探讨了功能性空间整体优化策略。以期为建筑师在进行小学教学楼设计时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我国小学教学楼设计和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相关理论,并分析说明疏散模型的原理和模拟参数设置。第二部分是空间疏散模拟的基础,首先明确了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的概念,归纳出教学空间和公共空间两大类,包括六种基本功能性空间类型,并分析了影响功能性空间疏散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功能性空间的形式和分布两方面设计了十二个具体的模拟实验内容。第三部分是模拟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分析。该部分定量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于空间疏散效率的影响。包括功能性空间形式模拟实验和功能性空间分布模拟实验。根据模拟结果对相关空间提出了具体优化策略。第四部分探讨了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整体优化策略,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疏散空间与疏散人员的关联性,明确了整体优化的目标,从空间形态、空间组合、空间分布、空间引导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教学楼空间疏散整体优化策略。

二、整体优化 提高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体优化 提高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曲面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自由曲面结构件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2.1 汽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风力发电机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与风电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制造工艺
        1.3.1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风电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材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基础
    2.1 概述
    2.2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基础
        2.2.1 复合材料简介
        2.2.2 蔡吴强度失效判据
        2.2.3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2.3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2.4 流固耦合分析的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曲面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3.1 整体优化法
    3.2 分层协同优化法
        3.2.1 分层协同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3.2.2 自由曲面CFRP结构件分层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3.2.3 分层协同优化设计算法
    3.3 分层协同优化法的不同之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变量分层的CFRP汽车顶盖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4.1 概述
    4.2 CFRP汽车顶盖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4.2.1 结构/材料双尺度优化减小顶盖振动的初步探索
        4.2.2 汽车顶盖的宏观结构优化设计
        4.2.3 汽车顶盖的细观铺层优化设计
        4.2.4 基于分层协同优化的CFRP汽车顶盖一体化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变量分层的CFRP风机导流罩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5.1 概述
    5.2 CFRP风机导流罩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5.2.1 风机导流罩宏观结构优化设计
        5.2.2 风机导流罩的流场分析
        5.2.3 风机导流罩的细观铺层优化设计
        5.2.4 基于分层协同优化的CFRP风机导流罩一体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参数敏感度的机械结构分层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结构优化设计
        1.2.2 多目标优化设计
        1.2.3 机械结构分层优化设计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理论基础
    2.1 结构力学理论基础
        2.1.1 结构与载荷
        2.1.2 结构应力
        2.1.3 结构变形
    2.2 有限元理论
        2.2.1 有限元法简介
        2.2.2 有限元法分析
    2.3 结构优化理论
        2.3.1 设计变量
        2.3.2 约束条件
        2.3.3 目标函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分层优化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3.1 机械结构多目标优化
        3.1.1 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
        3.1.2 多目标优化模型
        3.1.3 多目标求解方法
    3.2 机械结构分层优化研究
        3.2.1 针对不同类型设计变量的分层优化
        3.2.2 按结构优化层次进行分层优化
        3.2.3 按满足结构的功能质量和结构性能分层优化
    3.3 基于参数敏感度分析的分层优化方法
        3.3.1 参数敏感度分析理论
        3.3.2 基于参数敏感度分析的分层优化模型
        3.3.3 子层求解方法与层间变量的协调
    3.4 算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实例——某柴油机连杆结构优化设计
    4.1 连杆的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
        4.1.1 连杆的结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4.1.2 连杆模型网格划分
        4.1.3 连杆的受力分析
        4.1.4 连杆的静力学分析结果
        4.1.5 连杆模态分析结果
    4.2 连杆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4.2.1 优化问题描述
        4.2.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2.3 设计参数选取
        4.2.4 连杆结构直接优化
    4.3 柴油机连杆结构分层优化设计
        4.3.1 参数敏感度分析
        4.3.2 连杆结构分层优化方法
        4.3.3 分层优化结果
    4.4 分层优化方法与直接优化方法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规律研究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2.1.1 阴极材料研究进展
        2.1.2 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2.1.3 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2.2 SOFC面临的优化设计问题
        2.2.1 单一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优化问题
        2.2.2 关键材料各部分的配合问题
    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理论方法
        3.1.1 量子力学计算
        3.1.2 密度泛函理论
        3.1.3 第一性原理方法
        3.1.4 计算程序及功能
    3.2 研究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如何利用丰富的材料实验性能数据
        3.2.2 SOFC材料的理论研究方法探讨
        3.2.3 新思路——材料基因组方法
        3.2.4 整体优化设计的思路
        3.2.5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
4 阳极催化金属材料成份的优化规律
    4.1 金属催化剂成份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4.2 金属-氧化物生成趋势分析
        4.2.1 金属-氧化物生成趋势图分析
        4.2.2 常见价态及熔点对趋势图的验证
        4.2.3 高温及还原性气氛的修正
    4.3 金属催化剂成份优化区域的确定
    4.4 MO氧化物关键性能的演化规律
    4.5 小结
5 SrBO_3系钙钛矿电极B位元素成份优化规律
    5.1 B位成份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5.2 SrBO_3体系结构稳定性趋势分析
        5.2.1 立方/六方SrBO_3结构稳定性趋势图
        5.2.2 实验参数对趋势图的验证
    5.3 B位元素成份优化区域的确定
    5.4 B位元素对电子结构、氧空位形成能及离子迁移能的影响
        5.4.1 以Mo为代表的元素对体系的影响
        5.4.2 以Fe为代表的元素对体系的影响
        5.4.3 以Co为代表的元素对体系的影响
        5.4.4 其它元素对体系的影响
    5.5 结构稳定性与关键性能的演化规律
    5.6 小结
6 电解质性能优化的基因规律
    6.1 电解质材料性能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6.2 各电解质材料电子结构、离子扩散特点分析
        6.2.1 CeO_2及掺杂的CeO_2体系
        6.2.2 ZrO_2及掺杂的ZrO_2体系
        6.2.3 La_(10)Si_6O_(27)及掺杂的La_(10)Si_6O_(27)体系
        6.2.4 LaGaO_3及掺杂的LaGaO_3体系
        6.2.5 Bi_2O_3及掺杂的Bi_2O_3体系
    6.3 禁带宽度与稳定性关系数据分析
    6.4 价带宽度与迁移能的关系分析
        6.4.1 不同结构及迁移机制的影响
        6.4.2 掺杂元素的影响
    6.5 稳定性及离子传输能力的基因参数分析
        6.5.1 氧离子平均价态系数设计
        6.5.2 电解质材料基因参数关系图
    6.6 电解质材料相关体系的基因规律
    6.7 小结
7 高性能阴极晶格结构、电子结构及离子传输规律研究
    7.1 LaSrCoO_4体系晶格结构与电子结构及离子传输关系研究
        7.1.1 I4/mmm及Cmcm结构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7.1.2 I4/mmm及Cmcm结构对缺陷形成能及迁移能的影响
    7.2 PrBaMn_2O_(5+δ)体系晶格结构与电子结构及离子传输关系研究
        7.2.1 P4/mmm及Fm3m结构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7.2.2 P4/mmm及Fm3m结构对缺陷形成能及迁移能的影响
    7.3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与抽汽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仿真与余热方案选取
    1.1 案例仿真
    1.2 余热利用方案的选择
2 数学优化模型
    2.1 优化目标
    2.2 优化变量
    2.3 约束条件
        2.3.1 优化变量约束
        2.3.2 能量守恒约束
        2.3.3 温度约束
        2.3.4 蒸汽干度约束
    2.4 优化方法
3 优化结果及分析
    3.1 优化结果
    3.2 机组能效指标分析
4 结论

(5)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浮系统研究现状
        1.3.2 列车运行速度曲线研究现状
        1.3.3 列车运行图研究现状
        1.3.4 一体化优化研究现状
        1.3.5 既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分析与建模
    2.1 中速磁浮系统概述
        2.1.1 中速磁浮系统构成
        2.1.2 运行控制系统
        2.1.3 牵引供电系统
    2.2 中速磁浮运、控、电特征分析
        2.2.1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图
        2.2.2 中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
        2.2.3 中速磁浮牵引供电控制
        2.2.4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特征
    2.3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形式化理论模型
        2.3.1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问题形式化理论模型
        2.3.2 模型复杂度分析
        2.3.3 求解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中速磁浮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2.1 动力学方程
        3.2.2 约束条件
        3.2.3 目标函数
    3.3 模型求解
        3.3.1 距离间隔划分
        3.3.2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3.3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算法的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模型
    3.4 算例验证
        3.4.1 算例设计
        3.4.2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牵引供电系统计算理论分析
        4.2.1 前提假设
        4.2.2 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等效数学模型
        4.2.3 长定子直线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
    4.3 融合电机仿真的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动态优化
        4.3.1 动态仿真过程描述
        4.3.2 动态规划算法流程
    4.4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4.4.1 一体化关键步骤
        4.4.2 中速磁浮列控层与供电层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模型
    4.5 算例验证
        4.5.1 算例设计
        4.5.2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
        5.2.1 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整体优化方法
        5.2.2 关键步骤1:列车发车时刻优化
        5.2.3 关键步骤2:牵引能耗与列车质量线性回归方程备选集
        5.2.4 关键步骤3:区间运行时分优化
        5.2.5 关键步骤4:精细化运行策略生成及验证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设计
        5.3.2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设计参量敏感性分析的建筑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挑战
        1.1.2 基于性能模拟的建筑优化设计
        1.1.3 参数化分析手段在建筑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敏感性分析方法在建筑性能模拟中的应用与比较
        1.3.2 机器学习在建筑性能中的预测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2章 建筑参数化设计优化理论方法
    2.1 敏感性分析
        2.1.1 敏感性分析概述
        2.1.2 敏感性方法分类以及适用性
    2.2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2.2.1 算法简介
        2.2.2 重要参数和方法
        2.2.3 回归评价函数
    2.3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2.3.1 NSGA-Ⅱ基本原理
        2.3.2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评价指标
    2.4 参数化设计优化流程搭建
        2.4.1 工具的选择
        2.4.2 参数化优化设计流程
第3章 设计变量对建筑能耗的敏感性分析
    3.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模型构建
        3.1.1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模型A
        3.1.2 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模型B
    3.2 能耗预测模型建立
        3.2.1 数据集创建
        3.2.2 数据标准化
        3.2.3 代理模型训练和验证
    3.3 建筑能耗模型A的敏感性分析
        3.3.1 不同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抽样
        3.3.2 敏感性结果分析
    3.4 建筑能耗模型B的敏感性分析
        3.4.1 不同敏感性分析方法的采样
        3.4.2 敏感性结果分析
        3.4.3 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排序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优化策略的结果分析及对比
    4.1 优化设计策略
        4.1.1 整体优化设计策略
        4.1.2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优化设计策略
        4.1.3 实验设计
    4.2 建筑能耗模型A的优化结果分析及对比
        4.2.1 进化收敛过程分析
        4.2.2 pareto最优解
    4.3 建筑能耗模型B的优化结果分析及对比
        4.3.1 进化收敛过程分析
        4.3.2 pareto最优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生产线平衡理论与方法
    2.1 生产线平衡理论
    2.2 生产线平衡方法
3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TB公司背景介绍
    3.2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工艺流程
    3.3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不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不平衡原因分析
    4.1 工位作业元素分配不均衡
    4.2 人机操作不协调
    4.3 工位员工动作不经济
    4.4 本章小节
5 TB公司导航主机生产线平衡优化
    5.1 生产线平衡的整体优化
    5.2 针对作业元素的再次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

(8)基于声扩散性能的阶梯状声扩散体形状及排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扩散系数及其测量与计算
    2.1 扩散系数的不同定义形式
        2.1.1 声能比法
        2.1.2 标准差法
        2.1.3 累计分布法
        2.1.4 自相关系数法
    2.2 扩散系数测量与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扩散体反射声场
    3.1 声场的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模型
    3.2 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
    3.3 时域有限差分计算验证
        3.3.1 FDTD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
        3.3.2 FDTD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
        3.3.3 FDTD计算结果与BEM计算结果
    3.4 反射声场理论计算模型的局限性
    3.5 计算距离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疫遗传算法及扩散体优化目标
    4.1 免疫遗传算法及其流程
    4.2 扩散体扩散性能的优化目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阶梯状声扩散体的形状优化
    5.1 单体优化
        5.1.1 单周期扩散体的扩散性能
        5.1.2 周期排布扩散体的扩散性能
    5.2 整体优化
        5.2.1 宽2.25m扩散体的整体优化
        5.2.2 宽6.75m扩散体的整体优化
        5.2.3 小结
    5.3 声源斜入射
        5.3.1 宽2.25m扩散体的扩散性能
        5.3.2 宽6.75m扩散体的扩散性能
        5.3.3 小结
    5.4 无规入射优化
    5.5 阱深对扩散性能的影响
    5.6 阱宽对扩散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扩散体排布方式对扩散性能的影响
    6.1 调制理论
    6.2 扩散体周期重复排布
    6.3 正反相调制排布
        6.3.1 调制后总宽为2.25m的扩散体扩散性能
        6.3.2 调制后总宽为6.75m的扩散体扩散性能
        6.3.3 分析与讨论
    6.4 互补调制排布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研究
        1.2.2 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研究
        1.2.3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关系研究
        1.2.4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实证计量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科学
        2.1.1 现代系统科学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
    2.2 经济学
        2.2.1 转轨经济学
        2.2.2 新制度经济学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
    2.3 企业管理学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国有企业功能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比较
    3.1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3.1.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3.1.2 改革开放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3.2 俄罗斯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3.2.1 苏联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3.2.2 俄罗斯国家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3.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比较
        3.3.1 系统思想贯彻始终
        3.3.2 改革兼顾双重目标
        3.3.3 政策路径逐渐趋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分析
    4.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比较
        4.1.1 初始政治约束条件
        4.1.2 初始经济约束条件
        4.1.3 初始国际约束条件
    4.2 中俄初始政策路径比较
        4.2.1 初始政治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2 初始经济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3 初始国际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4.2.4 国家系统状态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4.3 中俄初始政策目标比较
        4.3.1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政治目标
        4.3.2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经济目标
        4.3.3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国际目标
        4.3.4 国家系统演变目标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4.4 中俄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比较
        4.4.1 初始政策与政治约束适应性
        4.4.2 初始政策与经济约束适应性
        4.4.3 初始政策与国际约束适应性
        4.4.4 国家系统演变规律制约政策适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与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5.1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比较
        5.1.1 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约束条件演化
        5.1.2 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约束条件演化
        5.1.3 改革过程中的国际约束条件演化
    5.2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比较
        5.2.1 政治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2 经济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3 国际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5.2.4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决定改革的深化与逆转
    5.3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
        5.3.1 中俄的政策调整与国家系统有序性演化
        5.3.2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5.3.3 适度发展外资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5.4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比较
        5.4.1 政府是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
        5.4.2 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行政能力的必要条件
        5.4.3 改革政策选择的序参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1.1 燕尾突变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6.1.2 改革政策选择突变指数测算
        6.1.3 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6.2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6.2.1 层次分析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6.2.2 改革政策选择层次分析指标测算
        6.2.3 改革政策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6.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适应性实证比较分析
        6.3.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6.3.2 改革政策适应性灰色关联度指标测算
        6.3.3 改革政策的适应性比较分析
    6.4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政策调整实证比较分析
        6.4.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4.2 改革政策耦合协调度指标测算
        6.4.3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改革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6.5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有序性实证比较分析
        6.5.1 耗散结构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5.2 改革过程中系统耗散结构指数测算
        6.5.3 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分析
    6.6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实证比较分析
        6.6.1 哈肯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6.6.2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指标测算
        6.6.3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比较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小学教学楼
        1.2.2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当前研究存在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小学教学楼疏散模拟相关概念
    2.1 小学教学楼
        2.1.1 小学建筑发展概况
        2.1.2 小学教学楼消防性能化设计
    2.2 小学教学楼疏散模拟
        2.2.1 疏散模拟的作用原理
    2.3 BuildingEXODUS软件简介
        2.3.1 软件概述
        2.3.2 疏散模型简介
        2.3.3 人员参数设置
3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模拟内容确定
    3.1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概念
    3.2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分类
        3.2.1 小学教学楼空间构成
        3.2.2 功能性空间分类
    3.3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疏散影响因素
    3.4 模拟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3.5 小结
4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形式模拟与优化
    4.1 教学空间形状
        4.1.1 教学空间形状模拟
        4.1.2 教学空间形状优化
    4.2 教学空间教具排布
        4.2.1 教学空间教具排布模拟
        4.2.2 教学空间教具排布优化
    4.3 门厅长宽比与出入口位置
        4.3.1 门厅长宽比与出入口位置模拟
        4.3.2 门厅长宽比与出入口位置优化
    4.4 休息厅出口
        4.4.1 休息厅出口模拟
        4.4.2 休息厅出口优化
    4.5 走廊的长度和宽度
        4.5.1 走廊的长度和宽度模拟
        4.5.2 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优化
    4.6 疏散楼梯梯段宽度
        4.6.1 疏散楼梯梯段宽度模拟
        4.6.2 疏散楼梯梯段宽度优化
5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分布模拟与优化
    5.1 不同年级教室分布
        5.1.1 不同年级教室分布模拟
        5.1.2 不同年级教室分布优化
    5.2 专用教室分布
        5.2.1 专用教室分布模拟
        5.2.2 专用教室分布优化
    5.3 门厅联通方式
        5.3.1 门厅联通方式模拟
        5.3.2 门厅联通方式优化
    5.4 休息厅与教室相对位置关系
        5.4.1 休息厅与教室相对位置关系模拟
        5.4.2 休息厅与教室相对位置关系优化
    5.5 走廊组织方式
        5.5.1 走廊组织方式模拟
        5.5.2 走廊组织方式优化
    5.6 疏散楼梯位置
        5.6.1 疏散楼梯位置模拟
        5.6.2 疏散楼梯位置优化
6 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整体优化
    6.1 功能性空间优化的适配性和均衡性
        6.1.1 功能性空间适配性
        6.1.2 功能性空间均衡性
    6.2 小学生疏散特征的动态性和差异性
        6.2.1 人员分布动态性
        6.2.2 人员属性差异性
    6.3 功能性空间整体优化策略
        6.3.1 疏散空间与疏散人员的关联
        6.3.2 功能性空间适配性优化
        6.3.3 功能性空间均衡性优化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1.1 阐述了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的概念和疏散影响因素
        7.1.2 归纳总结了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的基本类型及其疏散空间的优化策略
        7.1.3 探索了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整体优化策略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整体优化 提高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曲面CFRP件结构/材料/功能一体化设计[D]. 倪伟.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2]基于参数敏感度的机械结构分层优化方法研究[D]. 白羽. 中北大学, 2021
  •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规律研究及优化设计[D]. 常希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与抽汽参数优化研究[J]. 杨义,郑莆燕,齐同磊,沈玉清. 上海电力大学学报, 2021(01)
  • [5]中速磁浮运控电一体化运行策略优化[D]. 赖晴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6]基于设计参量敏感性分析的建筑节能优化研究[D]. 孟岩岩. 天津大学, 2020(02)
  • [7]TB公司导航主机装配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D]. 邹亚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声扩散性能的阶梯状声扩散体形状及排布优化[D]. 汪俊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D]. 王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功能性空间优化策略[D]. 王天一.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整体优化提升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