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新诠释

“因材施教”的新诠释

一、“因材施教”新解(论文文献综述)

傅茂旭[1](2021)在《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礼仪风范和文化意识,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渐有积壤成山之势,尤其围绕孔子教育思想的多角度探析,更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取径。但管见所及,从“孔子之叹”的角度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中所作的叹辞,这些叹辞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诸多经典,按照情绪表达的不同,有感叹、赞叹和嗟叹之分。“孔子之叹”的产生与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主、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铁犁牛耕”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原有的公私界限,旧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在政治方面,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力量逐渐减弱,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由周初比较可靠的父子兄弟关系转变为邦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小宗之间的等级秩序名存实亡,各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他国的土地。在礼乐文化方面,礼乐文化对诸侯与贵族阶层的约束日趋衰微,社会伦理失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在鲁国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方面,鲁国此时已沦为军事上的二流国家,折冲在齐、晋、吴等大国之间,暂时维持了相对和平的环境,而国内的军政大权则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战乱纷杂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注定了他的王道政治很难得以推展,因此,他的一生颇多叹辞。根据主题不同,本文将“孔子之叹”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并分别对其内涵及教育意蕴进行了探究。“为学”是儒家进德修业的第一要事。就孔子的“为学之叹”来看,他推崇“志于道”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其中,“道”指人道,它源出于天,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其核心内容则是提升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的“仁”。“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人”,是各种德性的总和,以礼乐为其外在表现。“道”与“仁”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在为学典范方面,孔子主张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周朝的文、武、周公以及当代的子产、晏婴、蘧伯玉等为榜样,以“好学不倦”、“乐以忘忧”的积极态度学习儒家之道,并有意识地避免消极态度的影响。这些对当代学者确定为学的地位、典范和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认为,学者学有所成后,便应该入仕为官,通过办政治来利益天下。但彼时正值战乱纷杂、伦理失序的春秋时期,孔子周流列国十余年,仍然没有得到入仕行道的机缘,因此颇有“礼崩乐坏”与“时无君子”之叹。但在周流四方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政治状况和执政者素养的观察与反思,他建立了一套以“德”为主体的治国之道。他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通过“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采用礼乐仪式规范百姓的行为,对百姓的道德养成形成巨大感召,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风美俗的形成。在为政次第方面,应该以“正名”为前提,以“信”为侧重点,按照“庶、富、教”的顺序,最终达到“无讼”的为政目标。这些内容对学者“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的养成,“勉强而为之”的淑世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垂范与“无讼”的社会理想的树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认为,如果为政的道路走不通,就可以通过为教的方式来教化生徒,实现人生价值。从孔子“为教之叹”来看,他的为教方法包括“叩则鸣”的问答法、“侍坐言志”的讨论法、“从游论道”的参观法、“历事而教”的实践法等;他的为教内容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科目,以《易》、《春秋》为高阶科目。他对弟子的“贤能”之处进行了赞叹,对弟子的“不肖”行为进行了慨叹,对弟子的“早夭”进行了惜叹。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确定、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学、为政、为教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为道的过程。孔子的“为道之叹”意味着君子应该意识到“为道”的必要性,以“谋道不谋食”为原则,通过“一以贯之”的路径,实现明道的目标。“为道”可以分为“内圣”与“外王”两个向度,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内圣”相较于实现社会理想的“外王”具有更为优先的意义。因此,君子即使在贫困潦倒之时,也能“安贫乐道”;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能“笃信守道”。孔子经历了从“积极入仕”到“勉强行道”,再到“大道难行”,最后到“大道未行而己身将殒”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他行道与救世的执着。这些内容对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仁者爱人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张斌[2](2021)在《教学优化算法及其在车间调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度问题的本质是在满足工艺、设备、资金等约束条件下,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工序或其他操作进行合理安排,使得产量、能耗、时间等问题目标实现最优化。车间调度是调度问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从而影响制造系统的运行、企业的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大部分车间调度问题都是NP-Hard问题,随着问题规模增大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计算复杂度和求解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简单高效易于实现的方法仍然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教学优化算法(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TLBO)是一种受教学过程启发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TLBO算法因其优化过程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参数,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值优化和工业设计。本文对TLBO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TLBO算法的优化过程,并将该算法与其他算法相结合,对TLBO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改进。同时将改进后的算法分别应用两种不同的车间调度问题,通过仿真测试及实验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工作如下:(1)针对标准的TLBO算法在求解离散问题时存在的学习者之间信息交流不足、单一教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班级教学优化算法(Multi-Classes 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MCTLBO),并将MCTLBO用于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Permutation Flowshop Scheduling Problem,PFSP)。在MCTLBO中,以基于置换的变异方法和NEH进行初始化,保持初始种群的质量和多样性;在教学阶段,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出了基于位置的交叉方法,同时以去重操作避免无意义的教学过程;引入了学生的自学阶段,以莱维飞行消除随机变异的不确定性,并以变邻域搜索提升解的质量。在相互学习阶段,以种群的平均适应度作为筛选条件,避免差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的保证了优势个体相互交流。通过对标准测试集Rec进行测试,并与相关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MCTLBO求解离散问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2)针对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No-Wait Flowshop Scheduling Problem,NWFSP),提出了一种离散的教学优化算法(Discrete 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DTLBO)。在DTLBO中,从工件差异(学生水平)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重新定义了教学优化过程。在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相互学习阶段,根据自身水平的不同,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行为。此外,以迭代贪婪算法的破坏重构操作作为局部搜索。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求解NWFSP问题,通过仿真实验及相关的结果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对迭代贪婪算法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破坏过程中存在的不均匀性和无意义性两种情况。以工件及其对应的无意义破坏次数构建知识库,每次破坏之前从知识库中获取知识,从而动态的改变破坏过程中工件的选取方式。此外,以知识有效期为限制对早期知识进行擦除,只保留一定迭代次数的知识,保证了知识积累的有效性。最后将改进的破坏过程融入到DTLBO中,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破坏过程对算法求解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张娅丽[3](2021)在《孔门弟子教育叙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孔子与其四位弟子就志向而展开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悉数体现。本文旨在分析孔门弟子教育叙事中对教学场景、教学语言、教育方法三方面的记录,探析孔子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孔子的治国理念,探究孔门教育的现实意义。

魏凯[4](2020)在《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秦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体系完善。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学说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因此,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参考了大量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期刊和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和研究,得到对本文有用的信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运用比较分析法,重点比较分析了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的异同,同时,对他们道德教育思想作出了评价,总结出了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孔子主张培养“君子”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其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将“仁”、“礼”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主张培养实施“仁政”的“士君子”,强调人伦仁义,认为人性本善,其具体道德修养方法为存心养性、反身内省。荀子期望培养出“圣人”和“君子”,主张隆礼重法,强调性伪之分,其道德修养方法为化性起伪和积善成德。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一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都期望通过道德教育把培养对象培养到“内圣”,二是都以道德教育来推动其各自政治主张的实现。在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方面,孔、孟、荀在道德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上有所差别。孔子注重培养“君子”型人才,孟子注重培养“士君子”的理想人格,而荀子注重培养“圣人”和“君子”。在道德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方面,他们都以“仁、礼、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他们相一致的方面,而差异主要体现在心性论上的差异。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相一致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都以主动学习作为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二是都以师者作为传授道德知识的主体。而差异的地方也有两处,一是在道德教育实现途径上的差异,二是对受教育对象的具体要求上的差异。对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即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目标和时代局限性。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理念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心性和道德情怀的培养。二是在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大学生学思结合、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积累善行的观念。三是在形式方面,要重视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赵欢[5](2020)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因水平而教是指根据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差别化教学,按照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以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差异性、针对性、发展性、自由性的特点,按学生现有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水平而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革新,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具有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教育向个性教育、分流发展、自由生态发展的时代价值。研究立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以H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语文复习课改革的成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因水平而教的研究现状、意义、思路及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视角探讨因水平而教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首先对因水平而教的学生和复习课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行动的内容、信源、步骤进行介绍,接下来结合行动前的学情和学生情况,对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分析,基于此提出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行动设计。第四部分,第一阶段行动研究。主要以阅读和习作表达这两个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策略实践行动研究,展示了阅读复习中的《体会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实践。第五部分,第二阶段行动研究。主要在实践中完善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复习课《积累运用&反问句》的设计和实践,观察应用效果,总结在复习课中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推动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第六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结论分析。经过两轮的行动实践,关于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间、行动研究的条件等限制,研究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七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改进对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因水平教教学策略的改进途径。

孙意远[6](2020)在《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文中指出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这意味着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孔子集中显现了理想范型之师的内在精神,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本研究围绕孔子“学以成人”与“教以达人”两方面主题,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即以“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解读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经典,力求回到孔子的生活世界,让其作为师者典范的意义显露出来。籍此,激活当下教育实践中师者之为师者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凭借孔子不断思考超越于当下教育的内在可能性。首先,本文从历史-语源学的角度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师”的缘起,由此追溯了孔子为师的前缘以及为师的经历。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探讨孔子何以为师,为阐释孔子作为师者典范建构起解释框架。起初,人类社会中作为教育承担者的“师”从原始“巫师”中独立出来。随着文明演进,人类认识能力及主体意识不断上升,由“巫”到“师”的进程,意味着神圣事物教化者转变为世俗文明教化者。据现存文献,最晚在西周初年,由“巫”到“师”的转变已基本完成。西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类“师”的分工已较为完备,并建立起主管教化的专门官僚系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纲失坠。人们生活在痛苦中不见希望。孔子尽其毕生努力开展教化人心,复兴周礼,编撰六艺,托古改制的壮举。其次,本文以《论语》中孔子晚年自述其一生发展经历的名言,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内在线索,从文献出发,围绕“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两大主题,讨论了不同年龄阶段孔子所展现的人格状态及其展开的基本路径。少年时代,心志初开,诗歌唤起心灵朝向周遭世界美善事物,通过广泛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以基于身体感受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不断扩充自我生命内涵。孔子所谓“下学上达”,意指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上”与“下”的沟通是共时性与历时性共同发生而内在统一的结果,既意味着个体总是从生活周遭切近事物发端,渐次领悟更高事物,开启更丰富宽广的人生。同时也意味着,个体发展具有过程性与阶段性,总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充盈与丰富对世界万物与宇宙人生一步步深入领悟。最后,本文阐释了孔子的教化之道,即“立己达人”之道,深入探讨了孔子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方法。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即孔子始终在人我关系的视野中施教。孔子之“仁”,其中一个基本意项即“二人为仁”,这意味着“仁”展开于人与人之复杂性、差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关系结构中。就教育主体意向性而言,包括积极与消极,促成与守护两个方面。即仁的两个核心内涵:“忠”与“恕”。忠是在尽己的生命投入中促成他者;恕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守护他者,由此开显的具体教化原则主要包括主体性原则、平等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从教育目的论,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即鼓励个体超越仅作为懂得礼乐技艺的工具性存在而将自我德性的树立,及人类整体命运之担当视为人生的目的。孔子强调通过礼乐精神发扬人的内在德性,最终通达君子人格的理想境界:至善。从教育方法言,着重分析了孔子的“启发”。首先,启发依赖于师生间的亲熟关系。其次,启发只有在“愤悱”的情状下才能发生。再次,启发有待“举一反三”的检验。孔子的启发还包含一个关键要领,即在教育对话中对语言的审慎与节制,表现为对言说时机的恰当把握。

石莹[7](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彭鑫鹤[8](2019)在《基于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杨昌济(1871-1920)是一位学贯中西、道德高尚的爱国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提出包括教育人本论、教育效果论、教育救国论、教育目的论等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基于此教育思想体系,杨昌济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杨昌济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论进行研究,并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生物学教学应当渗透因材施教观、跨学科教学观和人文教育观等教学理念,强调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智识和品格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概念理解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论文从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等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以审视和分析杨昌济教学方法论视域下开展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切性。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设定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杨昌济的个人经历、问题的来源和问题提出的依据、通过文献综述对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研究杨昌济的基本教育思想,探究其教学方法论的来源。第三章,对杨昌济教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与分析,力求把握其思想内核和精髓。第四章,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探讨杨昌济方法论及其与生物学教学的适切性。第五章,提出了杨昌济的教学方法论视阈下生物学教学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具体教学设计理论和原则。第六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本章以教学方法为分类依据进行分类并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包括以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设计与分析。第七章,结语,主要说明了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等内容。结论认为基于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生物学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承继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生物学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意义。

杨焱荔[9](2019)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F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今天,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是否适应了数学课标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值得研究和反思。本次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小学中年级学生与数学内容的特点,其中从感知与思维、一般认知特点和数学认知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小学中年级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分析两个方面介绍了小学中年级数学内容特点。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进入保定市F小学搜集资料,观察教师的教学情况和与学生互动的信息,了解教师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和实践等。研究分析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发现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对因材施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存在落差,有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因材施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但是当问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时,教师能够说出自己因材施教的表现。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有: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教师的关注存在偏差。经过分析,发现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教师没有将因材施教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矛盾。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原因分析等,提出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对策建议:深入了解学情;改进班级授课形式,可以采用分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深度加工教学内容,包括深度加工课堂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

林丽旋[10](2019)在《孔子乐学思想及其当代实践 ——以魏书生语文教学为例》文中提出乐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孔子的乐学思想是“乐而学”与“学而乐”的统一,注重学习者的积极态度,人格培养追求与道合一,成为君子。孔子的乐学思想对现代社会重拾“乐学”的精神具有启发作用,对改变现今的厌学现象也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对孔子乐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缺乏将乐学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的系统方法。幸运的是,当代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孔子的乐学思想联系紧密。魏书生将孔子的乐学思想运用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当中,并取得卓越的成效。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一直得到很多的关注,但将其教育思想与孔子的乐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研究魏书生的语文教育与孔子的乐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对当代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将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是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梳理了20年来研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献,并结合其语文教学实际,对魏书生教育思想中与孔子乐学思想相关联的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此研究,探索乐学思想运用到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的方法,为当代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真正的快乐教育提供经验借鉴。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与孔子乐学思想的联系,既体现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现在魏书生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当中。在教学理念上,魏书生提出“享受学习”的观点,并将这个观点融入了语文教学当中,教给学生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魏书生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快乐的情绪状态对教学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魏书生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和全方位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情感和价值观上,魏书生提倡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使乐学成为可能。魏书生受孔子乐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方法并努力实践,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魏书生也受孔子高尚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影响,造就了他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研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与孔子乐学思想的联系,有益于更好地将孔子的乐学思想运用到当代语文教学中去,实现优秀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实际的结合与发展。

二、“因材施教”新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材施教”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1)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文本选择与素材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之叹”的义涵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孔子之叹”的义涵
        一、“叹”的含义
        二、“孔子之叹”的含义
    第二节 “孔子之叹”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
        四、春秋时期鲁国的国际与国内状况
第二章 为学之叹及其教育价值
    第一节 为学志向之叹
        一、“志于道”的为学志向
        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
    第二节 为学典范之叹
        一、“尧、舜、禹”上古之典范
        二、“文、武、周公”周朝之典范
        三、“子产、晏婴、蘧伯玉”时代之典范
    第三节 为学态度之叹
        一、“好学不倦”的为学态度
        二、“乐以忘忧”的为学态度
        三、“难以哉”的为学障碍
    第四节 为学之叹的现代价值
        一、“学不能已”的为学定位
        二、“古圣先贤”与“时代精英”相结合的榜样学习法
        三、“好学”、“乐学”的为学态度
第三章 为政之叹及其教育意蕴
    第一节 “礼崩乐坏”之叹
        一、“礼崩乐坏”的本质
        二、“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时无君子”之叹
        一、“时无君子”的概况之叹
        二、“时无君子”的个案之叹
        三、“时无君子”的境遇之叹
    第三节 为政原则之叹
        一、“以德治国”的为政原则
        二、“礼让为国”的为政原则
        三、“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
        四、“知人用人”的为政原则
    第四节 为政次第之叹
        一、“必也正名”的为政前提
        二、“庶、富、教”的为政次第
        三、“信、食、兵”的为政侧重点
        四、“无讼”的为政目标
    第五节 为政之叹的教育意蕴
        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者
        二、“勉强而为之”的时代逆行者
        三、“正人先正己”的道德垂范者
        四、“无讼”社会的理想奋斗者
第四章 为教之叹及其教育镜鉴
    第一节 为教方法之叹
        一、“叩则鸣”的问答法
        二、“侍坐言志”的讨论法
        三、“从游论道”的参观法
        四、“历事而教”的实践法
    第二节 为教内容之叹
        一、“思无邪”的《诗》之叹
        二、“郁郁乎文哉”的《礼》之叹
        三、“洋洋乎盈耳哉”的《乐》之叹
        四、“人君辞诰之典”的《书》之叹
        五、“可以无大过”的《易》之叹
        六、“知我罪我”的《春秋》之叹
    第三节 弟子之叹
        一、弟子“贤能”之赞叹
        二、弟子“不肖”之慨叹
        三、弟子“夭亡”之惜叹
    第四节 为教之叹的教育镜鉴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三、“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 为道之叹及其教育意义
    第一节 志道学道之叹
        一、学“道”的必要性
        二、“谋道不谋食”的为道原则
        三、“一以贯之”的为道路径
    第二节 乐道守道之叹
        一、“箪食瓢饮”的乐道之叹
        二、“君子固穷”的守道之叹
    第三节 行道传道之叹
        一、“吾其为东周乎”的志在行道之叹
        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强行道之叹
        三、“归与归与”的大道难行之叹
        四、“甚矣,吾衰也”的己身将殒之叹
    第四节 为道之叹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
        二、学生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与追求
        三、因“时”而变的仁者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网站及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教学优化算法及其在车间调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概述
        1.2.1 流水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1.2.2 问题分类
        1.2.3 求解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2.1 教学优化算法
        2.1.1 算法理论
        2.1.2 算法步骤
        2.1.3 算法框架
        2.1.4 研究现状
    2.2 变邻域搜索算法
    2.3 迭代贪婪算法
    2.4 相关策略
        2.4.1 莱维飞行
        2.4.2 精英策略
        2.4.3 余弦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求解PFSP的多班级教学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3.2.1 问题描述
        3.2.2 数学模型
    3.3 MCTLBO算法
        3.3.1 编码解码
        3.3.2 初始化
        3.3.3 班级划分
        3.3.4 教学阶段
        3.3.5 自学阶段
        3.3.6 班级交流与相互学习
        3.3.7 算法流程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复杂度分析
        3.4.2 实验设计及评价指标
        3.4.3 实验分析
        3.4.4 实验结果与算法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求解NWFSP的离散教学优化算法
    4.1 引言
    4.2 零等待流水车间调度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数学模型
    4.3 DTLBO算法
        4.3.1 编码及初始化
        4.3.2 定义个体学习能力
        4.3.3 教学阶段
        4.3.4 相互学习阶段
        4.3.5 破坏过程分析
        4.3.6 局部搜索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计及评价指标
        4.4.2 参数分析
        4.4.3 局部搜索性能对比
        4.4.4 算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文章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孔门弟子教育叙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门教育叙事的解析
    (一)还原教学场景,感受“侍坐”中的平等
    (二)品味教学语言,领悟孔子的教学机智
        1. 言语诱导,消除顾虑
        2. 以“哂”促省,尊重个性
        3. 循循善诱,鼓励作答
二.孔子的治国理想
三.孔门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营造体现平等的教学场景
    (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三)留白式评价,互助的启发式教学
四.结语

(4)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3 分析与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概述
    2.1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
        2.1.1 孔子—培养“君子”型治国理政人才
        2.1.2 孟子—培养实施“仁政”的“士君子”
        2.1.3 荀子—培养“圣人”和“君子”理想人格
    2.2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2.1 孔子—“仁”为核心,“仁”“礼”结合
        2.2.2 孟子—人性本善,人伦仁义
        2.2.3 荀子—性伪之分,隆礼贵义
    2.3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2.3.1 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3.2 孟子—存心养性,反身内省
        2.3.3 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
第三章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异同研究
    3.1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异同
        3.1.1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一致
        3.1.2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
    3.2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异同
        3.2.1 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一致
        3.2.2 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
    3.3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异同
        3.3.1 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一致
        3.3.2 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第四章 对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4.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4.1.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1.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4.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4.2.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目标局限性
        4.2.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第五章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启示
    5.1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的启示
        5.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性培养
        5.1.2 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怀
    5.2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5.2.1 注重培养大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
        5.2.2 注重培养大学生自省能力
        5.2.3 注重培养大学生积累善行的观念
    5.3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形式的启示
        5.3.1 重视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5.3.2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实施因水平而教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
    第一节 行动研究基本信息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设计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分析
第三章 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
    第二节 行动实施
    第三节 观察分析
    第四节 反思总结
第四章 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
    第二节 行动实施
    第三节 观察分析
    第四节 反思总结
第五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剖析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归因
第六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内容优化路径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方法优化路径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组织优化路径
    第四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评价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行动研究学生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行动研究教师访谈记录表
附录三:第一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四:第二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五: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6)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的师者人生概述
    第一节 孔子为师之缘起
        一、师的缘起:主体意识的上升与巫史传统的下降
        二、大道既隐:孔子立身之处境
        三、尧舜文武:孔子追慕之先王
    第二节 孔子为师之经历
        一、授徒设教:私教之起兴
        二、出仕周游:政教之开拓
        三、正乐述作:文教之确立
    小结
第二章 学而不厌:好学精进与生活世界的展开
    第一节 心志向周遭世界的初开
        一、兴于诗:个体生命意向性的唤起
        二、多能鄙事:生活技能的习得与人生丰富性的展开
        三、入太庙每事问:心灵对周遭世界的敏感
    第二节 个体生命朝向整全性发展的自觉
        一、信而好古:充分浸染于人类历史文明之中
        二、闻韶不知肉味:美善事物对心灵秩序的塑造
        三、立于礼:在人伦关系的源头处确立礼的内在依据
    第三节 对世界的认知与人生信念的确立
        一、守死善道:矢志笃行于自我信奉的勋业
        二、博文约礼:情感与理性促成审慎之品质
        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从容悠游于天地人道
    小结
第三章 学达性天:学觉统一与意义世界的提升
    第一节 神圣使命的唤起与生命意义的觉悟
        一、人能弘道:个体生命对意义世界的建构
        二、文不在兹乎:个体之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担当
        三、君子固穷:孤独与困厄中感通天命
    第二节 心怀柔顺地接纳现实世界之不完满性
        一、用行舍藏:从敬命知命到安命顺命
        二、不怨天尤人:对天命与人性的彻悟
        三、祭如在:为神圣未知世界葆有空间
    第三节 走向个体与世界的合一
        一、成于乐:个体性与普遍性在审美境域中的融通
        二、乐以忘忧:满怀热情地充分活在当下
        三、我欲仁,斯仁至矣:自由境界中的神圣圆成
    小结
第四章 立己立人:絜矩之道与师者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人我关系的教化视野
        一、忠:在尽己的生命投入中促成他者
        二、恕: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守护他者
    第二节 絜矩之道开显的教化原则
        一、为仁由己:主体性的唤起与个体生命自觉的彰显
        二、有教无类:平等对待个体生存发展的普遍欲求
        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差异
    小结
第五章 以道达人:诲人不倦与教育实践的展开
    第一节 汝为君子儒:至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文质彬彬:自然与人文的尺度
        二、知仁勇:“三达德”与个体整全人格的养成
        三、义之与比:个体之社会性的实现与超越
    第二节 “愤启悱发”与“举一反三”作为教育的过程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作为教育实践的中心
        二、举一反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中扩充经验与理性
    第三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具体情境中灵活开放的教育方法
        一、天何言哉:回到意义生发的原初境域
        二、诗可以兴:回到个体体验的原初境域
        三、叩其两端而竭:居间叩问引发的意义获致
    小结
结语:孔子所彰显的中国古典教育意蕴及其当下意义
    一、慎思笃行:孔子教化之道的基本维度
    二、教学相长:孔子教化之道的代际传承
    三、好古敏求:敞开古典于当下
参考文献
后记

(7)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杨昌济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人本论
    二、教育效果论
    三、教育救国论
    四、教育目的论
第三章 杨昌济教学方法论
    一、教授论
        (一) 教授的目的
        (二) 教授的科目
        (三) 教授的课程编排
        (四) 教授的形式阶段
        (五) 教授的方式
    二、训练论
        (一) 训练的目的
        (二) 训练的注意事项
        (三) 训练的呈现方法
    三、养护论
        (一) 养护的目的
        (二) 养护的手段
        (三) 养护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杨昌济教学方法论与生物学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适切性分析
        (一) 因材施教理念
        (二) 跨学科教学理念
        (三) 人文教育理念
    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分析
        (一) 讲授式教学方法
        (二) 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 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
第五章 杨昌济教学方法论视域下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框架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 智识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二) 品格素养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 常见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教学过程的概念界定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
        (三)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 教师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二)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六章 基于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一) 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二)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三) 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二、教学案例的评价性分析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3. 对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核心概念界定
        1. 小学中年级
        2. 因材施教
    (五) 文献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
        2. 国外相关研究
        3. 已有研究评述
    (六) 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与数学内容的特点分析
    (一) 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分析
        1. 一般认知特点
        2. 数学认知特点
    (二) 小学中年级数学内容特点分析
        1. 小学中年级数学学科特点
        2. 小学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析
三、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调查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工具
    (三) 调查实施
    (四) 调查现状分析
        1. 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分析
        2. 教师因材施教的实践分析
四、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2. 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
        3. 教师的关注存在偏差
    (二)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因材施教理念与教学实践没有有效结合
        2.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五、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对策
    (一) 深入了解学情
    (二) 改进班级授课形式
        1. 采用分层教学
        2. 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 深度加工教学内容
        1. 深度加工课堂教学内容
        2. 深度加工练习内容
六、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孔子乐学思想及其当代实践 ——以魏书生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分析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孔子的乐学思想及其践行
    2.1 孔子乐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2.2 孔子对乐学的身体力行
    2.3 孔子对乐学的言传身教
第三章 孔子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影响
    3.1 孔子对魏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
    3.2 孔子对魏书生教育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 魏书生教育理念与孔子乐学思想的联系
    4.1 魏书生的“享受学习”观对“乐学”理念的吸纳
    4.2 魏书生的“苦乐观”对“乐学”情感的借鉴
第五章 魏书生教学实践与孔子乐学思想的结合
    5.1 魏书生的“学贵笃行”培养法对“乐学”能力的发挥
    5.2 魏书生的“情感高效”教学法对“乐学”方法的借鉴
第六章 魏书生语文教学对孔子乐学思想的拓展
    6.1 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兴趣培养法”
    6.2 以因材施教为主的“六步教学法”
    6.3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语文知识树”和“四遍八步”读书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因材施教”新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D]. 傅茂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教学优化算法及其在车间调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孔门弟子教育叙事探析[J]. 张娅丽. 文学教育(下), 2021(02)
  • [4]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魏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D]. 赵欢. 三峡大学, 2020(06)
  • [6]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D]. 孙意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基于杨昌济教学方法论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分析[D]. 彭鑫鹤.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9]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F小学为例[D]. 杨焱荔.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孔子乐学思想及其当代实践 ——以魏书生语文教学为例[D]. 林丽旋.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因材施教”的新诠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