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年割草对生物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混播年割草对生物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一、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昉[1](2021)在《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李兴龙[2](2021)在《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饲草紧缺、种植模式单一和土壤退化等问题,研究不同光合类型禾本科和豆科草种混播对饲草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构建适宜种植的混播系统,以期提高该区域饲草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为西北高原丘陵区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于2019至202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进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3+C3型豆禾配置模式(C3+C3混播模式):BM组合: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AV组合: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C3+C4型豆禾配置模式(C3+C4混合模式):ZD组合:玉米(Zea mays)+拉巴豆(Dolichos lablab)、SD组合: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拉巴豆,混播比例均为1:1,以相应草种单播为对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各混播处理下,土地当量比(LER)均显着高于1(P<0.05),地上生物量(GW)均高于对应单播处理。ZD组合的GW年均值相较于其它混播处理均为最高,为29.27t·hm-2,该组合的增产率显着高于其它3种混播组合(P<0.05)。混播系统增产率从大到小依次为ZD(62.83%)>SD(52.29%)>BM(39.26%)>AV(27.22%),AV组合中燕麦的组分增产贡献率最高(142.79%)。ZD组合中玉米的增产率为75.19%,显着高于其它混播中禾草的增产率(P<0.05)。C3+C3混播模式BM组合中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RY)、竞争比率(CR)和侵袭力(AG)显着大于无芒雀麦,其余3种混播组合中均表现出禾本科草的RY、CR和AG大于豆科饲草。C3+C4混合模式中,高丹草对拉巴豆的侵袭力高于玉米。玉米和拉巴豆的RY均大于1,并且拥有最高的LER(1.38),表明玉米(C4)+拉巴豆(C3)组合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2019和2020年,与单播相比,混播处理提高了饲草的粗蛋白(CP)、粗脂肪(CF)、粗灰分(Ash)和相对饲喂价值(RFV),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其中,ZD组合的CP、CF和RFV增长率均为最高,增长率分别为19.45%、20.60%和17.80%,而ADF和NDF的降低率则显着大于其它组合(P<0.05);AV组合的Ash含量较单播降低了4.77%,其它组合的Ash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加了5.55%~9.78%。BM组合的CP含量和RFV均为最高,均显着高于单播无芒雀麦(P<0.05),C3+C3混播模式的CP含量均高于C3+C4混播模式。各混播处理下,ZD组合的CF含量年均值最高,较单播玉米提高了13.52%。所有处理中BM组合的Ash、NDF和ADF含量年均值均为最低,与其它混播组合比较,分别降低了1.95%~13.6%、5.50%~18.61%和8.37%~18.60%,混播处理能够优化饲草营养品质。通过相关分析表明,饲草营养品质与生物量关系密切。浅层土壤(0~20 cm)养分含量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呈现表聚性。且2019年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2020年。与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模式对浅层和深层土壤的养分积累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ZD组合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其碱解氮(Av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增加率分别为9.30%、12.77%和6.64%,均高于其它组合。C3+C3模式相对C3+C4混合模式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积累。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混播处理较单播增加了浅层和深层的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C3+C3混播模式下BM组合在0~40 cm土层的土壤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LP)、脲酶(UER)和蔗糖酶活性(SUC)均高于AV、ZD和SD组合。此外,C3+C4混合模式中混播组合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优于C3+C3混播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各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协同促进饲草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饲草生物量。对不同混播模式下的饲草生物量、品质、土壤指标及各指标的增加率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M组合能有效改善饲草营养品质,提高土壤肥力;ZD组合可以高效提高草地生产力,与单播相比,混播优势显着。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该区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模式进行种植。综合混播种间竞争和饲草地上生物量,推荐玉米+拉巴豆为较优种植模式。为提高饲草品质,改善土壤环境,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更适合西北地区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杨利烨[3](2021)在《栽培草地类型和管理措施对黄土高原牧草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栽培草地是黄土高原地区修复退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草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其高产、优质和水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具有应用价值。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两年田间试验,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T)单播和紫花苜蓿-高羊茅混播(AT)3种栽培草地类型,每种草地类型下设置6种田间管理措施:不施氮+每25d刈割(F1)、不施氮+每50d刈割(F2)、不施氮+紫花苜蓿花期(高羊茅抽穗期)刈割(F3)、施氮+每25d刈割(F4)、施氮+每50d刈割(F5)和施氮+苜蓿花期(高羊茅抽穗期)刈割(F6)。研究不同栽培草地类型和田间管理措施对牧草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AT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累积量显着高于A,而2020年无显着差异。两年AT处理的紫花苜蓿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显着高于T,而与A无显着差异。2019年AT处理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降水利用效率(P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吸收量显着高于A和T,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着高于T。2020年AT处理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PUE和WUE显着高于T,与A无显着差异。两年AT和A处理的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和氮肥利用率(NUE)显着高于T,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着低于T。两年平均值表明,与T处理相比,AT和A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提高了60.7%和51.4%,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了122.1%和112.6%,WUE分别提高了50.3%和43.4%,NUE分别提高了180.1%和179.3%,AT处理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果优于A处理。(2)两年F4、F5和F6处理的株高累积量、SPAD、鲜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F3。两年平均值表明,F4、F5和F6处理的株高累积量较F3分别提高了45.7%、28.5%和18.1%,干草产量较F3分别提高了33.1%、29.9%和25.5%,F4处理改善牧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效果优于F5和F6。2019年仅F4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着高于F3,而2020年F4、F5和F6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F3,且两年F4、F5处理的ADF和NDF含量显着低于F3,因而显着提高了RFV。两年平均值表明,F4、F5和F6处理的粗蛋白含量较F3分别提高12.1%、6.9%和4.5%,RFV较F3分别提高了21.4%、12.9%和6.5%,F4处理改善牧草品质的效果优于F5和F6。两年F4、F5和F6处理的牧草枯黄期土壤贮水量显着低于F3,而土壤蒸散量无显着差异。两年F4、F5和F6处理较F3显着提高了PUE和WUE,且F4处理高于F5和F6,两年平均值显示,F4、F5和F6处理的WUE较F3分别提高了27.4%、22.4%和18.2%。两年F4、F5和F6处理氮含量和氮吸收量显着高于F3,且F4处理的氮吸收量高于F5和F6。两年平均值表明,F4、F5和F6处理的氮吸收量较F3分别提高49.6%、39.2%和31.4%。2020年F4处理的NUE显着高于F5和F6,而在2019年各施氮处理无显着差异,两年平均值显示,F4处理获得最高的NUE(0.38 kgkg-1)。因此,紫花苜蓿-高羊茅混播草地结合施氮160 kghm-2和每25d刈割(AT-F4)处理提高了牧草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并改善了牧草营养品质,是适宜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草地的田间管理措施。

王辛有,曹文侠,王小军,刘玉祯,高瑞,王世林,安海涛,邓秀霞,王文虎[4](2021)在《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1∶1∶1建植的第3年豆禾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利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茬高度为主区,设置5 cm(A1)、8 cm(A2)、11 cm(A3)3个留茬高度,施肥模式为副区,设置不施肥CK(B1)、单施磷肥:150 kg P2O5·hm-2(B2)、低氮高磷:75 kg N·hm-2+225 kg P2O5·hm-2(B3)、氮磷平衡: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B4)、单施氮肥:150 kg N·hm-2(B5)、高氮低磷:225 kg N·hm-2+75 kg P2O5·hm-2(B6)6个施肥模式,在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初花期进行刈割,施肥方式为第1茬刈割后追施。结果表明:以A3B3(11 cm留茬高度和75 kg N·hm-2+225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高(19626 kg·hm-2);A2B2(8 cm留茬高度和150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低(14342 kg·hm-2)。提高留茬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紫花苜蓿整体品质,提高禾本科牧草整体品质。增施氮肥的同时减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施用量过高会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下降,最合理的氮磷配施模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结果来看,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显着提高牧草营养品质。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各混播组分营养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后得出:8 cm的留茬高度以及施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的氮磷为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利用的留茬高度与施肥模式的组合。

何春燕[5](2021)在《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豆禾混播可以提高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是常见的草地种植模式。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与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混播草地的常用组合,对于两种牧草混播后产量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然而对于两者在混播过程中的互作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两个红三叶品种海发(T.pratense cv.Haifa)和瑞德(T.pratense cv.Ruide)与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对象,研究混播后不同生育时期及刈割干扰对两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揭示豆禾混播下的互作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播降低了红三叶的地上部生长,其中瑞德混播、海发混播地上部分单株干重在T1(红三叶分枝期、黑麦草拔节期)和T2(红三叶现蕾期、黑麦草抽穗期)时,分别比同时期单播下降了57.3%、30.0%和41.6%、41.0%。而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其中与海发混播的黑麦草单株干重在T1和T2时分别升高了90.5%和80.2%。在混播前期,黑麦草的竞争率(CR)高于红三叶。2、混播T1和T2时,红三叶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以及根系活力较单播均降低;而黑麦草则刚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黑麦草对红三叶的遮阴作用和空间竞争引起的。混播后红三叶的地上部位中总异黄酮含量、异黄酮成分(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中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在T1和T2时均显着升高。而根系中总异黄酮及4种异黄酮成分含量则降低。3、刈割后黑麦草再生速率仍高于红三叶,但混播低于单播。刈割后红三叶地上部总异黄酮及异黄酮成分(染料木素、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均降低,且混播高于单播;而混播中根系异黄酮在刈割后含量增加,单播降低。刈割后混播红三叶增强异黄酮代谢以提高种间竞争能力。4、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的根系活力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较未刈割处理显着提高,且低于单播;黑麦草刈割后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且混播高于单播。说明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和黑麦草会倾向于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到地下部位,提高再生能力。生长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表明,在混播后的两个时期,红三叶生长受到抑制,黑麦草的生长却得到促进。红三叶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并通过提高异黄酮的合成和根系分泌,从而增加自身在混播中的竞争能力。

苟文龙[6](2019)在《川西平原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群落生产力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禾豆混播可减施化学氮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在冬闲田种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混播组成和比例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混播牧草潜力的发挥。本研究以川西平原冬闲田主推草种—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常用一年生豆科牧草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按照禾豆比例100:0、75:25、50:50、25:75和0:100混播,4次刈割,研究豆科牧草种类、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牧草产量和品质、根系形态、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等影响,旨在探讨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群落生产力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多花黑麦草与箭筈豌豆、金花菜和紫云英的13个混播组合地上生物量与牧草营养品质及其构成进行分析比较,并从累计干物质产量、累计粗蛋白产量和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川西平原种植的HC3(25%多花黑麦草+75%金花菜)、HJ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HC2(50%多花黑麦草+50%金花菜)3个优势混播组合,比多花黑麦草单播干物质产量提高12.28%14.43%、粗蛋白产量提高34%45.67%、可消化干物质产量提高10.41%18.76%。2.混播比例对多花黑麦草与箭筈豌豆、金花菜、紫云英混播根系形态有显着影响(P<0.05)。与多花黑麦草单播相比,混播模式下根干重和根体积分别降低了11.48%72.36%和11.23%70.01%;与一年生豆科牧草单播相比,混播模式下根干重和根体积分别增加了123.73%1341.67%、53%1431.71%。混播组合HC1(75%多花黑麦草+25%金花菜)、HC2、HC3、HJ2和HZ1(75%多花黑麦草+25%紫云英)根系具有较强的竞争效应。根干重与累计干物质产量、累计粗蛋白产量和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与累计粗蛋白产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3.对于多花黑麦草与箭筈豌豆、金花菜混播组合,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基本随着混播中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而增加,HJ3(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土壤养分持有量最好,HC3土壤养分持有量较好;对于多花黑麦草与紫云英混播组合,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都随着混播中紫云英比例增加而减少,HZ1土壤养分持有量较好。根干重、根表面积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根干重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根长、根尖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根体积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着性负相关(P<0.01),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根平均直径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4.土壤脲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也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与根干重和根体积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根干重和根直径呈极显着性正相关(P<0.05),与根体积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酸性蛋白酶活性与根系形态指标和土壤速效养分无显着相关性。5.多花黑麦草与箭筈豌豆、金花菜和紫云英混播草地土壤样本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果发现,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着,但刈割茬次对Chao 1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D whole tree)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多花黑麦草和箭筈豌豆、金花菜和紫云英混播草地土壤的优势细菌门,占整个细菌类群丰富度的56.05%70.56%。PCoA和NMDS分析表明,禾豆混播比例对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着性影响,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P<0.05),来自第三茬土壤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综上所述,多花黑麦草与一年生豆科牧草混播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品质,改变了根系形态,提升了土壤肥力,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建议川西平原一年生禾豆组合采用25%多花黑麦草+75%金花菜、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50%多花黑麦草+50%金花菜,可有效提高禾豆混播系统的生产力水平。

达布拉嘎(Dabalgan)[7](2019)在《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适宜乡土草种及混播效果评价与筛选》文中认为科尔沁沙地曾是无边无际的草原,由于常年开耕、人们不当利用、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原因,至今已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本文2018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雅尔草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并以乡土草种为研究材料,对适宜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的乡土草种和混播组合进行了评价及筛选。在筛选优良牧草方面得到的结果如下:(1)供试16份牧草材料播种当年表现均良好,草层高度普遍达到13~43 cm左右,绝对高度达到13~55 cm左右;生物量(干物质)幅度在4.28~126.32 g/m2之间。禾本科牧草在苗期的生长速度比豆科牧草快,从7月中旬开始豆科牧草长速度逐渐超过禾本科牧草。(2)在沙质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中,迫切需要的优良牧草是出苗时间短,苗期生长速度快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在供试牧草中,蒙农杂种冰草出苗时间较短,出苗后植株生长速度较快;豆科牧草中,沙打旺的出苗时间较短,但苗期生长速度较慢,建植后的生长速度比较快,植株绝对高度和自然高度均比其他牧草高,生物量也较高。蒙古冰草在禾本科牧草中出苗时间也较短,苗期生长速度较慢,建植后的生长速度较快,生物量较高。因此,这3种牧草在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作为首选草种推广应用。此外,中苜3号和老芒麦在沙地植被恢复中也有较好的表现。在筛选混播组合方面得到的结果如下:(1)拌种混播条件下,各混播处理的沙打旺和草原3号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在扁穗冰草与草原3号在5:5、6:4、4:6混播处理和扁穗冰草5:5沙打旺处理中的扁穗冰草株高高于单播处理。间行混播方式条件下,各混播处理的扁穗冰草、沙打旺和草原3号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2)扁穗冰草4:6沙打旺、扁穗冰草4:6草原3号、扁穗冰草1+1沙打旺和扁穗冰草1+1草原3号混播处理在本研究中的各项指标较好,均达到了增产效果,在建植人工草地植被恢复中应用潜力较大。

周冀琼[8](2017)在《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制度、盲目开垦、滥行樵采等人为干扰,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我国9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天然草地补播苜蓿可以有效替代无机氮肥,为草地生态系统输送氮素。但是,由于缺乏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补播的豆科牧草常常存在竞争力弱、扩散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利用补播豆科牧草恢复退化草地的进程。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豆科牧草,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有大面积的野生分布。低矮的冠层和根蘖型根系使得黄花苜蓿具有抗寒、抗旱、耐践踏、寿命长等特点,适宜在寒冷、干旱地区生长,成为中国北方高寒地区天然草地补播的首选优良豆科牧草。因此,本研究结合了原位控制和温室模拟两种方法,对天然草地补播苜蓿的技术和原理展开以下三方面的探讨:(1)补播苜蓿、施磷和刈割对草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2)空斑对天然草地补播苜蓿种苗生长的影响(3)丛枝菌根真菌(AMF)-根瘤菌在不同的施肥和刈割水平下对补播苜蓿的生长及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3年在呼伦贝尔地区退化羊草草地进行苜蓿免耕补播,在苜蓿成功建植第二年进行磷肥添加和刈割处理。在2014-2016年生长季末测定草地生产力、群落组成、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未补播草地相比,补播黄花苜蓿的草地生产力在2014-2016三年中平均提高34 %,而补播紫花苜蓿的草地生产力则提高15 %。磷肥添加和刈割处理促进了补播的苜蓿在天然草地中的比例并显着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当群落中豆科比例超过30 %时,磷肥添加增强了物种间的光照竞争,从而抑制了草地的物种多样性。补播草地物种异步性低于未补播草地,而刈割增加了植被的可利用光照强度,促进了不同物种生态位互补,从而缓解了物种间的竞争排除。无论补播与否,草地生产力在刈割小区均显着高于非刈割小区。刈割通过降低草地中优势植物羊草比例,增加补播苜蓿或其他低矮杂类草的丰富度,提高了草地群落的多样性。补播苜蓿和羊草的种间竞争仅造成物种水平的动态变化,但是并未改变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此外,补播苜蓿大幅增加了土壤中的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碳氮以及微生物PLFAs的含量。因此,在天然草地补播苜蓿,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施肥和刈割管理,不仅可以满足草地高产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草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原位模拟不同的草地退化程度,采用两因素区组实验设计,人为的制造不同直径大小的空斑,以及隔离空斑相邻植物的根系,在2013-2015年间持续测定黄花首蓿的出苗表现、成株生物量、空斑微气候以及土壤理化指标。结果发现,不同的空斑大小显着影响了补播黄花苜蓿出苗和生长的微环境。小空斑(直径≤10cm)为补播黄花苜蓿提供了最适的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显着提高了植株的出苗数、存活数、生物量、以及根系结瘤数,但是随着空斑直径的增大,空斑中有效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大幅增加,表层土壤水分显着下降,抑制了补播苜蓿的出苗和成株生长。此外,空斑干扰降低了土壤的养分水平,特别是20 cm和40 cm直径的大空斑,由于降低的养分输入和增加的养分损耗,空斑中的土壤pH、土壤有效磷、全氮以及有效钾含量均显着低于未干扰的对照。除此之外,现存植被的地下竞争并不是制约黄花苜蓿建植的主要因素,相邻植物根系隔离对苜蓿的生长和土壤养分没有显着的影响。因此,轻度退化的草地所形成的空斑可为首蓿提供最佳的微生境,有益于补播苜蓿的成功建植。利用盆栽模拟实验,选择两种北美高草草原中的优势物种(禾草和杂类草),与补播的苜蓿一起构建植物群落,并通过双接种、以及不同梯度的养分添加和刈割管理措施,探讨AMF-根瘤菌对补播苜蓿草地的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植被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MF、根瘤菌双接种对苜蓿、大须芒麦和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苜蓿结瘤数有显着的协同促进作用。无论是否接种,苜蓿在混播群落中均占主导优势,在群落中的比重达到80 %以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在单播时苜蓿的生物量,而大须芒麦和羽状金光菊在混播群落中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各自单播的处理。刈割显着增加了各物种的生产力和菌根侵染率,并促进了各物种的共存,而施氮仅对羽状金光菊的地下生物量和菌根侵染有显着的促进效果。无论是否刈割或施肥,AMF菌根侵染率与群落中各物种的生产力、或苜蓿的结瘤能力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因此,AMF、根瘤菌共生体对补播苜蓿的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具有协同作用,证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中的重要地位。

朱亚琼[9](2017)在《豆禾混播草地氮素利用效率及混播优势的测度》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氮素利用效率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的影响,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生长效率、地下根系构型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方面开展研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竞争环境变化的因素,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混播方式下牧草的相对生长效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以及豆科牧草固氮量、转氮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2种牧草株高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 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l)均高于同行混播,行距30 cm异行混播下红豆草RDl和相对产量(RY)均较高;同行混播和行距30 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的相对产量总和(RYT)。无芒雀麦叶片的初始荧光效率(Fo)和最大荧光(Fm)均为混播高于单播,叶片PSII潜在活性(Fv/Fo)则是单播高于混播;在不同混播方式下2种牧草叶片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值相差较小;行距30 cm异行混播、行距45 cm异行混播下2种牧草均具有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2)异行混播和行距增大使2种牧草地上生物量增加,无芒雀麦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也增加,但红豆草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行距增大使无芒雀麦≤0.16 mm的细根增加,红豆草0.160.50 mm的根系增加,从而增加了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异行混播+阻隔使得2种牧草的根系直径增加,从而使得根系体积和比根面积增加。2种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下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修正拓扑指数(qa)大于0.5,分支结构均为鱼尾状分支;随着种群空间距离的增加,2种牧草根系的拓扑结构有向叉状分支方向发展的趋势。2种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根系形态参数与根系生物量相关性显着,而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相关性不显着。(3)豆禾异行+30 cm行距混播处理在牧草产量这项生产性能上优于其他混播处理,并具有较高的应用生物固氮量和较高的转氮率;豆禾异行+15 cm行距处理具有较高的N产量贡献率;豆禾同行混播条件下豆科牧草比禾草的营养竞争能力强,异行混播条件下豆科牧草比禾草的营养竞争能力弱。因此,行距30 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群体光合效率、豆科牧草种间竞争力与生物固氮量和转氮率,形成了组分结构稳定、生产性能及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群体。种群的空间距离、种群的空间作用方式改变了混播群体地下根系的竞争环境,其通过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的可塑性来响应种间竞争关系变化,采取了拓展空间和高效利用水分养分的生态适应策略。

包乌云[10](2015)在《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高产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量,饲草供求矛盾突出。本研究于2011年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喇嘛镇哈拉沁村建植了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草地及各种牧草的单播草地,通过系统观测旱作条件下草地的生长状况和不同刈割频次、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的群落,分析了草地随着建植年限的群落特征变化、组分变化和种间关系以及在不同刈割处理下的变化规律,揭示各类草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刈割利用方法,探究苜蓿混播草地的群落动态和生产力维持机制,结合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提出适宜的苜蓿混播草地组合及其刈割管理制度,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地建植初期,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高于单播老芒麦、单播草地雀麦和单播苜蓿草地(P<0.05),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在建植第2年的产量较低,到第4年其产量显着高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和三种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产量逐年显着增长(P<0.05),而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的产量显着降低(P<0.05)。苜蓿、老芒麦和草地雀麦在混播条件下的产量和植株高度均高于各自的单播(P<0.05),但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营养价值低于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群落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增加(P<0.05),在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而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逐年降低(P<0.05)。低留茬(03cm)或高频次(34次/年)刈割时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与单播苜蓿之间无差异(P>0.05),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显着低于单播苜蓿草地(P<0.05)。一年2次刈割有利于各草地产量的提高,但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草地产量显着降低(P<0.05)。齐地(0cm留茬)刈割显着增加苜蓿的再生速率和年总产量(P<0.05),但显着降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能力(P<0.05);而710cm留茬有利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降低苜蓿的再生草产量。苜蓿盛花期刈割时两种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的产量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P<0.05),混播草地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而明显增加(P<0.05),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降低(P<0.0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综合生产性能最佳,单播苜蓿草地次之,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低于单播苜蓿,但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而且,草地雀麦+苜蓿混播群落的各组分相对稳定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两种混播草地的适宜的刈割时期均为苜蓿盛花期,刈割频次以2次/年最佳,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留茬7cm时产量和稳定性最好,草地雀麦+苜蓿草地留茬5cm为宜。

二、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C_3与C_4植物生理特性的差异
        1.2.2 混播模式的研究
        1.2.3 混播种间竞争的研究
        1.2.4 混播草地生产力的研究
        1.2.5 混播饲草品质的研究
        1.2.6 混播土壤化学特性的研究
        1.2.7 混播土壤生物性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种间竞争和共存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饲草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1.5 种间关系计算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地当量比
    2.3 混播组合较单播增产率和组分增产贡献率
    2.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相对产量
    2.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竞争比率和侵袭力
    2.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组分贡献变化率
    2.7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饲草营养品质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蛋白含量
    3.3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脂肪含量
    3.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灰分含量
    3.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3.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饲草饲喂价值
    3.7 不同混播组合饲草品质增加率
    3.8 不同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相关分析
        3.8.1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8.2 C_3+C_4混合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8.3 不同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9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有机质
    4.3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氮
    4.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磷
    4.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钾
    4.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碱解氮
    4.7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速效磷
    4.8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速效钾
    4.9 不同混播组合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率
    4.10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
    5.4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5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6 不同混播组合土壤酶活性增加率
    5.7 不同混播模式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7.1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7.2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8 讨论
第六章 不同饲草混播模式效应的综合评价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6.2 不同单播与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6.2.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6.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6.2.3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
    6.3 评价分析混播较单播的增加率
        6.3.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6.3.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6.3.3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来源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3)栽培草地类型和管理措施对黄土高原牧草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禾-豆混播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2.2 施氮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2.3 刈割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农艺性状
        2.3.2 产量
        2.3.3 营养品质
        2.3.4 土壤贮水量和蒸散量
        2.3.5 降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2.3.6 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
        3.1.1 株高
        3.1.2 相对叶绿素含量
    3.2 产量
        3.2.1 鲜草产量
        3.2.2 干草产量
        3.2.3 粗蛋白产量
        3.2.4 相关性分析
    3.3 营养品质
        3.3.1 粗蛋白含量
        3.3.2 粗脂肪含量
        3.3.3 粗灰分含量
        3.3.4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3.3.5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3.3.6 干物质采食量
        3.3.7 干物质消化率
        3.3.8 相对饲用价值
    3.4 水分利用状况
        3.4.1 土壤贮水量
        3.4.2 土壤蒸散量
        3.4.3 降水利用效率
        3.4.4 水分利用效率
        3.4.5 相关性分析
    3.5 氮肥利用状况
        3.5.1 氮含量
        3.5.2 氮吸收量
        3.5.3 氮肥利用效率
第四章 讨论
    4.1 禾-豆混播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4.1.1 禾-豆混播对栽培草地产量的影响
        4.1.2 禾-豆混播对栽培草地品质的影响
        4.1.3 禾-豆混播对栽培草地水氮利用的影响
    4.2 施氮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4.2.1 施氮对栽培草地产量的影响
        4.2.2 施氮对栽培草地品质的影响
        4.2.3 施氮对栽培草地水氮利用的影响
    4.3 刈割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4.3.1 刈割对栽培草地产量的影响
        4.3.2 刈割对栽培草地品质的影响
        4.3.3 刈割对栽培草地水氮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产草量测定
        1.3.2 群落数量特征测定
        1.3.3 牧草品质测定
        1.3.4 相对饲用价值计算
        1.3.5 TOPSIS模型综合评价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株高和分蘖数的影响
        2.2.1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株高的影响
        2.2.2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分枝数(分蘖数)的影响
    2.3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3.1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刈割以及交互作用对3种混播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均具有显着影响,施肥仅对无芒雀麦的粗蛋白含量产生显着影响(表1)。
        2.3.2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留茬高度与施肥处理对混播草地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
    2.4 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评价
3 讨论
    3.1 施肥和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和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5)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播对植物的影响
        1.2.1 混播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混播对牧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研究进展
    1.3 混播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3.1 混播中植物间的负向调节作用
        1.3.2 混播中植物间的正向调节作用
    1.4 混播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1.5 刈割对混播草地的影响
        1.5.1 刈割对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5.2 刈割对牧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1.5.3 刈割对红三叶和黑麦草混播草地的影响
    1.6 红三叶异黄酮概述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3.3 异黄酮成分的测定
        2.3.4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2.3.5 竞争系数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混播过程中红三叶与黑麦草的互作影响
    3.1 生长指标的变化
        3.1.1 混播后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变化
        3.1.2 混播后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变化
    3.2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后的竞争能力比较
    3.3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混播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2 混播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4.2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刈割短期内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影响
    4.1 刈割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4.1.1 刈割对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刈割对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刈割后混播红三叶与黑麦草竞争系数的变化
    4.3 刈割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4.3.1 刈割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3.2 刈割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4 讨论
        4.4.1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生长的影响
        4.4.2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川西平原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群落生产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禾豆混播草地提质增产效应
        1.2.2 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
        1.2.3 禾豆混播对土壤的影响
        1.2.4 禾豆混播对根系的影响
    1.3 选题的意义
    1.4 拟解决的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
        2.2.2 牧草营养品质及其构成
        2.2.3 禾豆混播草地田间生长性状和牧草营养品质主效应分析
        2.2.4 禾豆混播草种搭配比较
        2.2.5 禾豆混播优势组合筛选
    2.3 讨论
        2.3.1 禾豆混播能促进植株生长及提高产草性能
        2.3.2 禾豆混播能有效提升牧草品质
        2.3.3 多花黑麦草与一年生豆草优势混播组合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对根系形态、土壤速效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禾豆混播对根系的影响
        3.2.2 禾豆混播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2.3 禾豆混播草种搭配速效养分比较
        3.2.4 禾豆混播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5 禾豆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6 禾豆混播草地土壤酶活性、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指标、土壤速效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禾豆混播对根系的影响
        3.3.2 禾豆混播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3 禾豆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取样和前期处理
        4.1.5 土壤特性分析
        4.1.6 DNA提取和PCR扩增
        4.1.7 文库建立及测序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多样性
        4.2.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4.2.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4.2.4 土壤细菌功能预测
        4.2.5 土壤pH值和酶活性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2.6 土壤细菌与地上生物量、根系形态、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4.3 讨论
        4.3.1 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其组成的影响
        4.3.2 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其组成的影响
        4.3.3 “根—土—草—微生物—酶”之间相互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禾豆混播提质增产及优势混播组合筛选
        5.1.2 禾豆混播对根系形态、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3 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7)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适宜乡土草种及混播效果评价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草地及草地退化问题
    1.2 植被恢复及治理退化草地
        1.2.1 封育退化草地恢复植被研究进展
        1.2.2 建植人工草地恢复植被研究进展
    1.3 混播技术研究进展
        1.3.1 混播组合
        1.3.2 混播比例
        1.3.3 混播方法
    1.4 科尔沁沙地(沙地草甸)及植被退化现状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牧草适应性评价试验
        2.3.2 最佳混播组合及比例的筛选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成苗率测定
        2.4.2 植株高度的测定
        2.4.3 总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测定
        2.4.4 种间竞争比较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16份牧草的适应性评价
        3.1.1 供试16种牧草成苗率和死亡率比较
        3.1.2 植株高度及生长速率的分析
        3.1.2.1 供试16份牧草绝对高度比较分析
        3.1.2.2 供试16份牧草不同月份生长动态分析
        3.1.2.3 供试16份牧草不同月份日平均生长速率分析
        3.1.2.4 供试16份材料自然高度变化分析
        3.1.3 供试16份牧草总盖度比较
        3.1.4 供试16份牧草的物质积累(生物量)比较
        3.1.5 供试16份牧草聚类分析
        3.1.6 供试16份牧草因子聚类分析
    3.2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评价
        3.2.1 拌种混播草地的效应评价
        3.2.1.1 绝对高度比较
        3.2.1.2 生长速率比较
        3.2.1.3 地上生物量比较
        3.2.1.4 混播草地中不同牧草间的影响分析
        3.2.1.5 干鲜比比较
        3.2.1.6 总盖度比较
        3.2.2 间行混播处理的各项指标比较
        3.2.2.1 绝对高度比较
        3.2.2.2 生长速率比较
        3.2.2.3 地上生物量比较
        3.2.2.4 混播草地中不同牧草间的影响分析
        3.2.2.5 干鲜比比较
        3.2.2.6 总盖度比较
4 讨论
    4.1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16种牧草适应性评价
        4.1.1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主要限制因素
        4.1.2 不同生物学特性牧草的环境适应特征
        4.1.3 16种牧草特征的相似性
        4.1.4 供试16种牧草的适应性评价
    4.2 建植当年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评价
        4.2.1 两种不同混播方式对植株生长高度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4.2.2 两种混播方式对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5 结论
    5.1 筛选优良牧草
    5.2 筛选混播组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田间信息表
作者简介

(8)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豆科在天然草地中的应用和功能
        1.2.2 黄花苜蓿在天然草地上的应用
        1.2.3 施磷对补播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
        1.2.4 刈割对补播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
        1.2.5 空斑干扰对补播苜蓿的影响
        1.2.6 宿主植物-AMF-根瘤菌的共生体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补播苜蓿、施磷和刈割对草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植被监测和取样
        3.2.4 样品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及时间稳定性
        3.3.2 草地群落多样性和均一性
        3.3.3 功能群及主要植物种的地上生物量
        3.3.4 功能群及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度
        3.3.5 物种的异步性变化
        3.3.6 牧草品质
        3.3.7 土壤有效磷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地上部N、P含量的关系
        3.3.8 土壤养分
        3.3.9 微生物碳氮及PLFAs
        3.3.10 补播、P肥添加及刈割处理效果的多元分析
    3.4 讨论
        3.4.1 草地生产力
        3.4.2 草地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3.4.3 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空斑对天然草地补播苜蓿种苗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计
        4.2.4 指标观测和样品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补播苜蓿出苗和生长
        4.3.2 空斑对微环境的影响
        4.3.3 空斑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4 所有观测变量对空斑响应的多元分析
    4.4 讨论
        4.4.1 草地空斑对补播苜蓿建植的影响
        4.4.2 草地空斑对补播苜蓿结瘤的影响
        4.4.3 草地空斑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AMF-根瘤菌在不同的施肥和刈割水平下对补播苜蓿的生长及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播种方式、AMF及根瘤菌接种对三种植物的影响
        5.3.2 刈割、N肥添加、AMF及根瘤菌接种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1 技术创新
        6.2.2 理论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豆禾混播草地氮素利用效率及混播优势的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植物生长效率及混播效应的影响
    3.1 出苗及返青情况
    3.2 不同混播方式下牧草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
    3.3 不同混播方式下牧草种间竞争关系的比较
    3.4 不同混播方式下牧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3.5 牧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相对生长速率、种间竞争的关系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1 不同混播方式下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比较
    4.2 不同混播方式下不同直径范围内根系长度的分布
    4.3 不同混播方式下根系形态参数的比较
    4.4 种群空间距离(行距)与根系形态参数变化的关系
    4.5 不同混播方式下根系拓扑指数与分形维数的比较
    4.6 生物产量、根冠比与根系形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4.7 讨论
    4.8 小结
第5章 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牧草产量与氮产量的比较
    5.2 氮素利用效率及生物固氮对混播草地氮产量的贡献
    5.3 牧草的营养竞争比率
    5.4 牧草产量与豆科牧草N产量、固N量、转N量及N产量贡献率的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人工混播草地的研究进展
        1.1.1 混播草地群落特征
        1.1.2 混播群落种间关系
    1.2 人工草地刈割的研究进展
        1.2.1 刈割次数
        1.2.2 刈割高度
        1.2.3 刈割时期
        1.2.4 刈割对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
    1.3 混播草地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1.4 草地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气候和土壤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小区设计
        2.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相关数值的计算方法
        2.3.2 数据统计分析
3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
    3.1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年度变化
        3.1.1 产量
        3.1.2 高度
        3.1.3 密度
    3.2 混播草地群落种间关系的年度变化
        3.2.1 产量组分比
        3.2.2 重要值
        3.2.3 种间关系
    3.3 小结
4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4.1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1 刈割频次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2 刈割高度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3 刈割时期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2 刈割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1 刈割频次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2 刈割高度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3 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3 小结
5 草地营养价值
    5.1 牧草营养价值
    5.2 小结
6 草地综合评价
    6.1 草地生产力评价
    6.2 草地营养价值评价
    6.3 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6.4 混播草地刈割制度综合评价
    6.5 小结
7 讨论
    7.1 混播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7.2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7.3 草地综合评价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锦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李兴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栽培草地类型和管理措施对黄土高原牧草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杨利烨. 兰州大学, 2021(09)
  • [4]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J]. 王辛有,曹文侠,王小军,刘玉祯,高瑞,王世林,安海涛,邓秀霞,王文虎. 草业学报, 2021(04)
  • [5]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D]. 何春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6]川西平原一年生牧草禾豆混播群落生产力特征研究[D]. 苟文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7]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中适宜乡土草种及混播效果评价与筛选[D]. 达布拉嘎(Dabalgan).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D]. 周冀琼.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9]豆禾混播草地氮素利用效率及混播优势的测度[D]. 朱亚琼.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D]. 包乌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混播年割草对生物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