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春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一、春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娜[1](2021)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资源利用率低。近年来,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不断增加,导致玉米植株间的水养及空间竞争加剧,玉米茎秆细弱、根系生长不良,进而玉米倒伏程度加重。针对这个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两年以‘先玉335’作为供试品种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两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平地无覆盖(CK)、半膜平铺覆盖(M)、全膜双垄沟覆盖(RFM)三种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倒伏特性以及对春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显着改善春玉米土壤水分状况,增加整个生育时期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RFM对株高的改善最为明显;两季的叶面积指数趋势均为RFM>M>CK;地膜覆盖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平地无覆盖处理,RFM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果更为显着。2、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茎秆的3-5茎长、茎粗和茎节干重。2018-2019年RFM的平均节间粗较CK高出11.7%、较M高出8.5%;RFM的平均茎长与CK和M相比分别高出9.2%-19.5%、3.7%-8.5%;与CK相比,RFM和M处理的第三节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增加;覆膜处理的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均高于平地无覆盖。3、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茎秆的力学强度。两年中,各处理间的抗压强度、穿刺强度和弯折力均表现为RFM>M>CK。RFM处理对增加茎秆的力学强度效果更为显着;与CK相比,覆膜处理提高了茎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两年试验结果中,各处理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表现为RFM>M>CK。4、与平地无覆盖相比,覆膜处理有效促进了根系发育。与CK相比,覆膜处理增加了根系地下根层数,RFM处理和半M处理的地下根层数为8层,平地无覆盖处理有7层;地膜覆盖处理还显着的增加了根的生物量,其中RFM处理根干重最大,两年试验较CK平均增加了81.7%。覆膜处理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与CK差异明显,RFM>M>CK。5、地膜覆盖提高春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明显。两年中RF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M和CK相比平均高出4.87%和15.15%。覆膜处理增加了春玉米产量,有效提高了春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其中RFM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中,RFM处理的产量分别较M和CK高出13.74%和59.94%因此,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春玉米茎秆发育和根系生长,可以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使用。

唐靓[2](2021)在《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区,早春低温和不均匀降水是限制该地区春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不同地表覆盖和农田养分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控释氮肥因其能控制氮素释放速率,使其与作物需求基本同步,实现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地表覆盖下配施控释氮肥的增产增效潜力及其机制,本研究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覆盖(NM:无覆盖;FM:地膜覆盖;SM:秸秆覆盖)与施氮方式(N0:不施氮肥;NU:常规施氮-普通尿素;NC:优化施氮-普通尿素和控释氮肥1:2配施),共9个处理,并结合田间微区试验和15N标记,系统分析不同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累积、根系时空分布、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比较作物对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吸收利用,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多年连续不同覆盖与施氮的响应趋势,以期为旱作稳产高产氮高效和农田绿色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加了作物产量,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增产作用最显着。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和营养生长期光能捕获量,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累积,从而提高了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三年平均籽粒产量较无覆盖分别增加6.3%~27.9%和2.6%~8.9%。施氮显着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优化施氮处理2016和2017年平均籽粒产量较常规施氮分别显着增加4.6%和12.4%,2018年两者之间无差异。地膜覆盖优化施氮获得最高产量,2016、2017和2018年分别为14.9、14.8和16.7 t ha-1。地膜覆盖优化施氮显着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减少了追肥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2016和2017年获得最大净效益,分别为每公顷1.76和1.75万元。(2)优化施氮处理改变了覆膜玉米根系生长特征,促进了生育后期根系下扎和细根生长。优化施氮显着促进吐丝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上层根系生长,同时延缓蜡熟期深层土壤根系衰老。与常规施氮相比,优化施氮处理2016和2017年蜡熟期各土层根长密度分别显着增加52.1%~119.4%和24.2%~63.2%。吐丝期上层以及乳熟期和蜡熟期0-100 cm土壤剖面根长、根干重和根表面积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显着正相关。(3)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有效改善玉米生育前期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生育后期深层土壤水分消耗,显着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效果更显着。与无覆盖相比,三年V6时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0-2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1.2%~22.7%和2.29%~8.2%。从施氮平均看,与无覆盖相比,2016和2017年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8.5%和25.4%,秸秆覆盖分别增加16.0%和17.5%,2018年覆盖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优化施氮增加生育后期深层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地膜覆盖常规施氮相比,2017和2018年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处理10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降低1.3%~6.8%和0.4%~2.6%。从不同覆盖平均看,与常规施氮相比,2016、2017和2018年优化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7%、19.8%和3.9%。地膜覆盖优化施氮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三年分别达38.1、38.8和38.9 kg ha-1 mm-1。(4)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优化施氮增加了吐丝前氮素累积和转移,增加了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和收获时期总氮素吸收量,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减少了剖面硝态氮累积和向下淋溶,地膜覆盖效果更显着。与无覆盖优化施氮相比,地膜覆盖优化施氮处理2016、2017和2018年PFP分别增加28.8%、21.2%和8.9%,秸秆覆盖优化施氮分别增加6.3%、2.5%和3.0%。与无覆盖相比,优化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处理0-100 cm和100-2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分别减少59.6%和87.2%,秸秆覆盖分别减少53.6%和61.9%;常规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0-100 cm和100-2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分别减少58.6%和73.7%,秸秆覆盖0-100 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减少49.9%,100-200 cm增加18.4%。(5)地表覆盖或施氮均显着增加对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吸收利用,对上层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率高于下层,且地膜覆盖的效果比秸秆覆盖显着。15NO3-N标记结果表明,2018年地膜覆盖施氮处理对20-50 cm和50-80 cm土层15NO3-N的利用率最高,分别为20.20%和16.99%。从施氮平均看,与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相比,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处理玉米对20-5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25.1%、28.2%和25.7%。从不同覆盖平均看,与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相比,不施氮和施氮处理玉米对20-5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31.2%和22.6%。施氮和地膜覆盖对20-50 cm和50-80 cm土层15NO3-N的吸收利用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降低了15NO3-N的下移距离。因此,覆膜和施氮可调控增加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剖面累积硝态氮的吸收利用,避免其向更深层次土壤迁移,减少损失。(6)地表覆盖和施氮不同程度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共生关系。与无覆盖相比,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增加了寡营养型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增加了细菌的Alpha多样性,促进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秸秆覆盖增加了SOM、DOC、MBC和MBN含量,增加了富营养型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寡营养型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不同覆盖和施氮对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显着降低了细菌的Alpha多样性,增加了富营养型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细菌和真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加了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增加了生态位和获取养分的渠道。本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控释氮肥配施优化施氮处理氮素释放规律更好地满足该地区春玉米生长氮素需求,促进玉米生育后期根系下扎,延缓根系衰老,有效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促进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和向下迁移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多年连续地膜覆盖和施氮处理也增加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加获得养分的渠道,是促进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生产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岳良[3](2021)在《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薄弱,降雨稀少而土壤瘠薄,玉米是该区重要粮食作物,由于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农业生产效应,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已成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的主要栽培模式。本试验通过研究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分布,土壤酶活性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生态酶动力学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微生物的碳氮磷限制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响应,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较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6%、19.7%;产量分别提高10.1%、24.7%,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覆盖栽培能显着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高产。(2)覆盖栽培显着提高春玉米花前期耗水量,降低花后期耗水量,调节春玉米花前花后的耗水量比例。覆盖栽培可以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消耗,提高冬休闲期的土壤贮水量,保证花前期春玉米的正常需水量。(3)相较于无覆盖,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100-200 cm土壤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22.8%与44.8%;0-200 cm剖面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33.1%和34.8%。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减少氮的淋溶,显着降低0-200 cm剖面土壤速效氮累积量。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覆盖年限的增加呈现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地膜覆盖4年后,有机碳含量开始逐年下降。较201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地膜覆盖下,2016年降低0.3%,2018年降低1.7%;在秸秆覆盖下,2016年增加7%,2018年增加25.8%。(4)秸秆覆盖C-酶的根面酶活性与土壤热点酶活性的比值、热点面积均最高。地膜覆盖下N-、P-酶的根面酶活性与土壤热点酶活性的比值最高。秸秆覆盖对C-、N-、P-酶活性均有积极影响;地膜覆盖只对P-酶活性有积极影响。覆盖栽培在营养生长期加快形成土壤LAP酶-底物复合体,提高土壤BG、LAP酶促反应速度和饱和浓度的临界值;在生殖生长期增加LAP酶和底物的亲和程度。覆膜对P-酶活性有积极影响,通过诱导更高的P-酶活性,加速玉米生殖生长期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分解,加剧微生物的磷限制。而秸秆可作为碳源持续性输入,补充土壤有机碳及速效磷,减弱微生物的磷限制。综上,地膜、秸秆覆盖能够调节阶段耗水量,减少速效氮累积,增加土壤酶活性及热点面积,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秸秆覆盖年限的增加呈现稳步提高,这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因此,秸秆覆盖栽培在渭北旱塬区旱作春玉米生产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胡宇[4](2020)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吉林省低温冷凉区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为前提,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增加东部地区玉米品种的选择范围为研究目的。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敦化市翰章乡田元专业农场进行,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研究可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生长指标、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在明确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种植后的增产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中熟玉米品种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期,以期更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对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进行覆膜种植,以早熟品种新合916裸种做对照,在此基础上进行产量、地温、灌浆速率和生长指标的相关测定。2018年和2019年,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即,T1(4月30日)、T2(5月6日)、T3(5月12日)和T4(5月18日),根据各时期测定要求进行取样测量。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覆膜能够显着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可降解地膜覆盖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6.4%,积温比裸地高出163.9℃。覆膜后,土壤体积含水率较裸地有了提高。2.覆膜玉米的株高、穗位分别为274.1cm、95.4cm,比裸地玉米分别高出10.8%、29.5%。3.覆膜玉米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max)为10.46g,比裸地种植的玉米高28.8%,灌浆持续时间(T)为37.35d,比裸地玉米延长8.87d。4.覆膜玉米整个生育期的群体生长速率(CGR)、净同化率(NAR)和果穗的生长速率(EGR)分别为157.6 gm-2d-1、36.5 gm-2d-1、80.5 gm-2d-1,比裸地种植的玉米分别提高27.4%、11.1%和14.0%。5.覆膜玉米的百粒重、穗行数、穗粒数分别为24.6g,17.2行和622.6粒,比对照品种分别高出21.8%、27.4%、8.6%。产量比对照高出43.0%。6.2018年和2019年两年,4月 30 日播种的玉米产量的平均值为12144.65kg/hm2,显着高于其他播期的产量。因此,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覆膜种植可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并在4月末至5月初进行播种。增加生育期内积温的同时,为玉米百粒重增加和后期脱水赢得时间,实现玉米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杜建斌[5](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闫静琦[6](2020)在《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冀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寒旱区,年降雨量少有效积温低春季冷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及低温是制约该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均隆1213和玉丰613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沙岭子镇农业科学院进行了不同地膜类型(黑色膜和白色膜)、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不同覆膜时间(顶凌覆膜和常规覆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水温利用效率及产量效应,进而形成寒旱区覆膜技术。主要研究结果为:(1)通过不同地膜类型试验表明,白色膜比黑色膜、对照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分别增加了0.71%,10.63%,土壤(0~20cm)温度分别增加了0.06,1.22℃,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25%,16.39%,温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5.51%,1.31%;耕层(0-40cm)土壤SRP(溶解性无机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70%,33.33%,NH4+-N(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82%,20.51%,TP(总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2.10%,16.43%,TN(总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61%,7.68%;产量分别增加了5.57%,10.93%。不同颜色地膜均能提高春玉米农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而白色膜主要增加生育前期(苗期和拔节期)土壤温度,增加生育后期土壤含水量,冀西北地区覆膜效果白色地膜优于黑色地膜。(2)通过不同覆膜方式试验表明,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增加了8.68%,土壤(0~20cm)温度增加了3.33℃,水分利用率增加了6.19%,温度利用率增加了9.94%;耕层(0-40cm)土壤SRP含量增加了21.48%,NH4+-N含量增加了16.27%,TP含量增加了13.94%,TN含量增加了8.31%;产量增加了10.00%。其中白色全膜覆盖比黑色全膜覆盖的增幅高,且对生育前期影响较大,表明冀西北地区全膜覆盖优于半膜覆盖。(3)通过不同覆膜时间试验表明,顶凌覆膜比常规覆膜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增加了9.27%,土壤(0~20cm)温度增加了8.48℃,水分利用率增加了28.34%,温度利用率增加了21.18%;耕层(0-40cm)土壤SRP含量增加了17.53%,NH4+-N含量增加了19.95%,TP含量增加了21.58%,TN含量增加了13.09%;产量增加了21.59%。其中白色地膜顶凌覆盖比黑色地膜顶凌覆盖增幅高,且对生育前期影响较大,表明冀西北地区顶凌覆膜优于常规覆膜。总之,通过地膜类型、覆膜方式、覆膜时间对比可见,在冀西北寒旱区应采用白色地膜、全膜覆盖、顶凌覆膜,在杂草较多春季大风天较多的地区可以采用黑色地膜覆盖。

周余桉[7](2020)在《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面对冀西北寒旱区低温、干旱的自然条件,和农牧兼业、饲草短缺的生产背景,以充分利用区域有限的水热资源,提高饲用玉米产量,有效缓解天然草场压力,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为目标。试验于2016年-2018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露地平作(ck),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处理对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地土质为草甸栗钙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不同降水年型表现各异。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1 7.24%、18.37%和9.91%,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显着高于露地,较露地提高20.17%,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平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处理株高仅较露地提高1.69%-3.78%。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增加饲用玉米株高;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饲用玉米株高增加显着;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2.不同降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表现不同。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在饲用玉米收获期叶面积指数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34.98%、35.77%和21.62%,各覆膜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露地,且显着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与露地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平水年,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处理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3.不同降水年型不同覆膜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呈现为logistic变化。在丰水年及平水年,双垄沟覆膜处理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分别是露地的1.60和2.05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23%和27.94%。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是露地的2.09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58%。地膜覆盖促进了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提高了饲用玉米理论产量,为饲用玉米高产打下基础。表明与对照相比,任何降水年型均能提高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和产量。4.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效果。玉米封垄前,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增温效果显着,1Ocm 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 2.19℃和3.16℃。土下覆膜处理增温效果不显着,且土壤温度变幅低于其他处理。在一天中,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土壤温度增温快增幅大,土下覆膜土壤温度增温、降温表现一定时间的滞后。玉米封垄后各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着。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为饲用玉米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温度条件,有利于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土下覆膜可降低土壤温度变幅。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对玉米提供了积温支持。5.不同覆膜方式的集水保墒效果存在差异。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草甸栗钙土农田主要贮水层为0-60cm,生育期土壤贮水受降水与田间耗水影响显着。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具有将时期与数量不稳定的降水及时贮存于土体,促使水分下渗的作用,土壤平均贮水量较露地增加了 9.06%-12.58%,在平水年及丰水年型效果显着;土下覆膜具有抑制贮水土面蒸发与稳定供水效应;促进了玉米生育中期的生物量累积,在欠水年型保水效果显着。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对玉米提供了水分支持。6.各覆膜方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垄沟覆膜饲用玉米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显着高于露地,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分别提高了 46.22%、42.00%和15.01%,同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87.69%、62.17%和45.58%。平地覆膜处理在丰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较露地显着提高45.79%和14.7%,在欠水年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25.02%和51.31%。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显着高于露地,分别提高了59.84%和13.6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72%和15.18%。表明与对照相比,在不同降水年型双垄沟覆膜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高产稳产。综上所述,双垄沟覆膜增加土壤温度和集聚降水的作用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地覆膜的效果次于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由于抑制降水下渗,对降水利用率低,仅在欠水年效果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

朱利叶[8](2020)在《河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匮乏最严重的农业生产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高耗矛盾日益突显。与此同时,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暖干化现象日益加重,随着温度上升降雨量日趋降低。传统两熟种植获得高产稳产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为缓解水资源高耗压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维持较高产量,探寻新式种植模式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在地膜覆盖与节水灌溉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产量形成、周年水、热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收益和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河北平原减少地下水消耗和实现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在一个轮作周期四种种植模式下,总产量以一年两熟最高,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分别较一年两熟减产6.2%~26.9%和33.8%~47.5%。同一种植制度下,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产量提升;而在灌水条件下,覆膜增产优势高于露地,尤其是在玉米生产中。雨养种植冬小麦、春玉米容易受干旱影响而减产。生育前期遭受干旱,即使灌浆期降雨充足亦无法弥补穗粒数与有效穗数减少所造成的产量损失。通过对不同种植制度小麦、玉米耗水分析,改变种植制度、减少灌溉量、增加地膜覆盖均降低了灌溉用水。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减少小麦种植次数,周期内总耗水量显着低于一年两熟。相同制度下实施节水灌溉与地膜覆盖,轮作周期耗水量较常规种植在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下分别减少18.9%~28.8%、18.1%~27.4%、5.0%~17.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 8.8%~39.5%、14.7%~30.6%、2.8%~23.1%。覆膜节水灌溉模式下,冬小麦、春玉米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水,但地膜的蓄水保水能保证关键生育期有足够的水分使用,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此外,通过地膜覆盖玉米收获后土壤水量得到有效保蓄,实现了“秋储春用”达到了“覆膜保墒”的效果。一年两熟露地常规种植,休耕期仅数天,周期有效积温累积量占全周期总积温量的97.7%。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周期内有效积温量的分别占总累积量的67.9%~72.4%、41.8%~46.2%。地膜覆盖与雨养种植缩短了小麦、玉米生育期,在干旱年份,雨养小麦生育期缩短9~14d,覆膜春玉米生育期缩短5~15d。而对于夏玉米而言,生育期长短一致,但地膜增加了夏玉米灌浆持续期。生育期的缩短减少了冬小麦、春玉米生育期内的有效积温,但增加了有效积温利用效率。雨养模式产量降低,其有效积温利用率低于灌水处理,而覆膜节水灌溉促进了产量提升,增加了有效积温利用效率,能充分利用周期内热量资源。地膜覆盖提高了小麦、玉米花前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累积。花后叶面积指数衰减、干物质累积与补灌有关。补灌增加可减缓LAI衰减,维持较高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干物质累积。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受开花期干旱影响较大。在干旱年份,覆膜与露地雨养种植可促进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移,而玉米在吐丝期间遭遇干旱影响,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通过对经济收益进行分析,一年两熟覆膜与常规种植经济效益高于其他处理,而露地下雨养种植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经济收益低于两年三熟(除覆膜雨养),一年一熟经济效益最低。与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相比,两年三熟植模式产投比最高。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两熟常规种植单位能量能值最高,所产生的环境负荷潜力率以一年一熟覆膜节水灌溉最高,能值可持续指数露地高于覆膜,且两年三熟露地种植最高。一个轮作周期结束一年两熟对环境影响高于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分别增加26.6%~27.2%、53.4%~54.9%,其中一年两熟常规种植对环境的影响最高。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结论为在各种植制度中覆膜下节水灌溉与雨养旱作、露地雨养旱作均能减少耗水,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有较高的产量优势与经济效益。通过增加地膜覆盖与减少灌溉来替代一年两熟常规种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罗上轲[9](2020)在《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状况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8-2019年在贵州威宁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宽膜、窄膜覆盖)与施氮量(0 kg/hm2、80 kg/hm2、160 kg/hm2、240 kg/hm2、320 kg/hm2)对贵州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养分状况,玉米根系生长、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明确贵州春玉米适宜的薄膜覆盖方式与施氮量,旨为该地区及类似生态区春玉米适宜覆膜方式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在宽膜覆盖下,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株间土壤含水量较窄膜覆盖分别高出1.76%、0.92%、1.17%、0.59%、0.80%,苗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行间土壤含水量分别高出2.34%、0.88%、1.40%、2.24%。两年结果表明,宽膜覆盖土壤含水量均高于窄膜覆盖,整个生育期株间、行间土壤含水量分别平均高1.08%、1.35%。2、在春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宽膜覆盖0-25cm平均土壤温度均高于窄膜覆盖,株间高出0.05℃-0.67℃,行间高出0.35℃-4.17℃。在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乳熟期期0-25cm株间、行间日变化平均土壤温度均在中午14点达到最大值,其次是晚上20点;在苗期株间、行间日变化平均土壤温度差值达到最大分别为0.54-0.80℃、2.75-5.50℃。3、在春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宽膜覆盖0-20cm土壤全氮含量较窄膜覆盖高出3.98%-19.28%;在苗期、拔节期和吐丝期宽膜覆盖20-40cm土壤全氮含量均比窄膜覆盖高出7.04%、16.43%、1.61%。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宽膜覆盖处理0-20cm土壤碱解氮含量较窄膜覆盖处理高出9.11%-21.69%。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20-40cm土壤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宽膜覆盖处理>窄膜覆盖处理,分别高出7.04%、23.89%、9.52%。4、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影响显着。宽膜覆盖玉米总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根尖数和根分枝数等均显着高于窄膜覆盖,分别高出19.16%、17.55%、19.20%、8.21%、17.37%、15.11%,表明宽膜覆盖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在宽膜覆盖下施氮量为240kg/hm2时,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均达到最大。5、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影响显着。宽膜覆盖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干物质转运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比窄膜覆盖分别高出19.50%、54.81%、3.18%、5.65%;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偏生产力均优于窄膜覆盖,分别高出32.35%、40.50%、1.81%、9.19%、16.17。在宽膜覆盖下施氮量为240kg/hm2时,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最大且差异显着。6、覆膜方式和施氮量显着影响春玉米产量。宽膜覆盖春玉米产量显着高于窄膜覆盖,两年平均增产达到17.79%;两种覆膜方式下不同施氮量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在宽膜覆盖下施氮量为240kg/hm2(处理A1N4)时产量最大,达到11582.4kg/hm2。宽膜覆盖玉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穗部性状均优于窄膜覆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达到一定范围时出现负效应现象。通过对土壤含水量、温度、养分状况及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转运、根系形态特征、产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宽膜覆盖改善了土壤水热条件及养分状况,促进了玉米地下部的生长,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的积累,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速率和干物质、氮素转运对籽粒物质积累的贡献率,从而提高氮素偏生产力,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宽膜覆盖下,适宜的施氮量为194.47kg/hm2。

徐鹏飞[10](2020)在《土下地膜覆盖和灌水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河北省地下水压采区水资源的严重亏缺,地下水压采区春播玉米如何高效用水的问题,于2017年10月10日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深州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实施土下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试验在大口期灌水75mm(W)和雨养旱作(R)两种水分条件下,设置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玉米秸秆覆盖(SM)、常规露地对照(NP)等处理。研究了秋季实施不同覆盖方式对地下水压采区农田的节水效果和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旨在为该地区稳定粮食产量与农田节水并重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一,通过秋季覆盖可有效的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蓄存非生长季的降雨,达到秋水春用的目的。雨养旱作条件下,生育期内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和玉米秸秆覆盖(SM)分别比常规露地(NP)少耗水70.6mm、67.8mm和36.4mm,灌水条件下的结果与雨养旱作条件下相似,同时因产量的提高与减少耗水的协同作用,地膜覆盖比常规露地WUE提高41.0%~50.5%、秸秆覆盖提高12.0%。覆盖还能显着降低非生长季的蒸发耗水,使得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和玉米秸秆覆盖(SM)播种时0-2m 土层贮水比常规露地增加45.8mm、62.3mm和56.2mm,因而土下地膜覆盖可减少玉米农田周年耗水126.3~148.2mm、WUE提高了 54.6%~66.7%,秸秆覆盖减少周年耗水76.2~77.9mm,WUE提高了 18.4%~19.1%。在灌水条件下,相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在灌水与雨养两种条件之间差异不显着。二,地膜覆盖促进了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优化了群体结构。在雨养旱作条件下,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和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分别较露地常规(NP)提高21.5%和18.2%;群体总光合势分别提高22.6%和18.2%;穗位叶SPAD值分别提高8.0%和7.2%。灌水条件下各处理大口期叶面积指数较雨养条件下分别提高了 4.8%~11.8%;吐丝后群体光合势提高2.5%~9.4%;穗位叶SPAD值提高1.9%~4.6%。地膜覆盖通过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干物质的积累。雨养旱作条件下,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和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收获期干物质分别较常规露地(NP)高出37.7g(13.2%)和 25.5g(8.9%),株高提高 40.9cm(18.04%)和 48.8cm(21.55%)。三,地膜覆盖可显着提高春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单株养分积累量,通过灌水可增加单株养分积累量。雨养旱作条件下,土下无孔地膜覆盖(PM)和有孔土下地膜覆盖(P0M)吐丝期单株氮素累积量分别较常规露地提高25.2%和22.6%,单株磷素累积量分别较常规露地(NP)提高19.8%和20.8%,单株钾素累积量分别较常规露地(NP)提高11.5%和13.7%;收获期单株氮素累积量较常规露地(NP)提高23.5%和21.8%,单株磷素积累量分别较常规露地(NP)提高了 37.8%和40.0%,单株钾素积累量提高10.5%和1 1.3%;灌水条件下结果与雨养旱作条件下相似。四,地膜覆盖可显着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产量。在灌水条件下,地膜覆盖穗粒数较玉米秸秆覆盖(SM)和常规露地(NP)提高6.8%~9.2%和5.6%~7.9%,千粒重提高8.0%~11.5%和10.8%~11.5%导致产量提高15.7%~24.4%和20.0%~29.0%;雨养旱作条件下地膜覆盖产量较灌水条件下玉米秸秆覆盖(SM)和常规露地(NP)提高6.8%~13.2%和10.8%~17.4%,其生育前期的保水、蓄水及生育中后期的供水发挥着重要作用;雨养旱作条件下玉米秸秆覆盖(SM)和常规露地(NP)千粒重差异显着,但常规露地穗粒数高于玉米秸秆覆盖,结果其产量差异不显着,灌水条件下玉米秸秆覆盖和常规露地结果与之一样。

二、春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覆膜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1.2.4 玉米倒伏基本性状与倒伏特性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
        2.3.2 水分利用效率
        2.3.3 春玉米发育指标
        2.3.4 茎秆特征指标
        2.3.5 茎秆力学指标
        2.3.6 纤维素和木质素
        2.3.7 根系指标
        2.3.8 考种与计产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倒伏特性的影响
    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含水量的影响
        3.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穗位高和穗位系数的影响
        3.1.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5 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特征的影响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间长的影响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茎粗的影响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茎节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影响
        3.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弯折力的影响
    3.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条数和根干重的影响
    4.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干重分配比例的影响
    4.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4.3.1 根表面积
        4.3.2 根体积
        4.3.3 根长
第五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1 不同覆膜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2 春玉米茎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春玉米根系特征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6.1.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6.1.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1.2.2 秸秆覆盖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1.2.3 普通氮肥分次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2.4 控释氮肥一次施氮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4 指标计算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降雨量和干期
        2.3.2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3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动态的影响
        2.3.4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2.3.5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2.3.6 各指标相关分析
        2.3.7 经济效益分析
    2.4 讨论
        2.4.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温度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2.4.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氮对地膜覆盖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3.3.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水分分布和利用的影响
        3.3.3 各指标相关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残留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指标计算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和各器官氮浓度的影响
        4.3.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累积、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4.3.3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4.3.4 覆盖和施氮对农田氮损失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4.3.5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3.6 各指标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点概况
        5.2.2 试验年份玉米生育期内气象条件
        5.2.3 试验设计
        5.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吸氮量的影响
        5.3.2 覆盖和施氮对春玉米吸收残留硝态氮的影响
        5.3.3 覆盖和施氮对残留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的影响
        5.3.4 土壤剖面根系和残留硝态氮利用率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3.3 覆盖和施氮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3.4 覆盖和施氮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6.3.5 覆盖和施氮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网络相关性
    6.4 讨论
        6.4.1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2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6.4.3 覆盖和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类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覆盖栽培对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1.2.2 覆盖栽培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1.2.3 覆盖栽培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研究
        1.2.4 覆盖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1.2.5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影响
        3.2.2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2.3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花前花后耗水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2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4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2.5 不同覆盖栽培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2 不同年限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3 不同年限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覆盖栽培对酶热点荧光强度和面积的影响
        5.2.2 不同覆盖栽培对酶活性强度比值的影响
        5.2.3 不同覆盖栽培对根距离函数的影响
        5.2.4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响应
        5.2.5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5.2.6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最大反应速度的影响
        5.2.7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催化效率和半饱和常数的影响
        5.2.8 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化学计量
    5.3 讨论
        5.3.1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的影响
        5.3.2 覆盖栽培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5.3.3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动力学特征量的影响
        5.3.4 覆盖栽培对半干旱农业生态系统微生物代谢限制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文献检索规则及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覆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1 玉米低温冷害的定义和分类
        1.3.2 玉米低温冷害的研究机理
        1.3.3 玉米低温冷害的指标研究进展
        1.3.4 低温冷害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1.3.5 物理方法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进展
    1.4 吉林省东部地区低温冷害的特征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膜覆盖对中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1 年降雨量、气温和地温测定
        2.1.4.2 土壤含水率测定
        2.1.4.3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2.1.4.4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2.1.4.5 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2.1.4.6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生育期内年降雨量、气温和覆膜后地温变化情况
        2.2.2 覆膜对玉米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2.2.3 覆膜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2.2.4 覆膜对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2.2.5 覆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2.2.5.1 玉米子粒百粒重与灌浆速率动态变化
        2.2.5.2 玉米子粒灌浆参数分析
        2.2.6 覆膜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2.2.7 覆膜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8 覆膜条件下玉米百粒重和产量与灌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2.9 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与整个生育期生长参数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播期对吉林省东部冷凉区中熟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1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3.1.4.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3.1.4.3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3.1.4.4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3.2.2 播期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3.2.3 播期对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2.4 播期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3.2.5 播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6 播期玉米产量与各时期生长参数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论文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仪器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水分含量
        2.4.2 表层土壤温度
        2.4.3 土壤养分含量
        2.4.4 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
        2.4.5 玉米生理指标
        2.4.6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4.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4.8 水温利用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
    3.1 寒旱区春玉米增效地膜类型研究
        3.1.1 不同地膜类型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1.2 不同地膜类型对全生育期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1.3 不同地膜类型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1.4 不同地膜类型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地膜类型对植株穗位叶光合指标的影响
        3.1.6 不同地膜类型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寒旱区春玉米增效覆膜方式研究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4 不同覆膜方式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不同覆膜方式对植株穗位叶光合指标的影响
        3.2.6 不用覆膜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寒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覆膜时间研究
        3.3.1 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覆膜时间对全生育期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3.3 不同覆膜时间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3.4 不同覆膜时间对穗位叶SPAD值的影响
        3.3.5 不同覆膜时间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讨论
    4.1 春玉米地膜覆盖模式增温提水增产机制
    4.2 寒旱区春玉米覆膜模式
    4.3 覆膜技术研究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覆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3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4 覆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
        2.3.2 土壤水分
        2.3.3 土壤温度
        2.3.4 玉米产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膜对饲用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1 覆膜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覆膜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覆膜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覆膜对饲用玉米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3.2.1 0-100cm土体土壤贮水量时序动态变化
        3.2.2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空间动态变化
        3.2.3 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全生育期10cm土壤温度的影响
        3.2.4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3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覆膜对饲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地膜覆盖与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
    4.2 地膜覆盖保水与水分利用
    4.3 地膜覆盖与节水
    4.4 地膜覆盖技术效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8)河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种植制度及覆膜条件下小麦、玉米耗水和水分利用特性
        1.2.2 不同种植制度及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1.2.3 不同种植制度及覆膜条件下小麦、玉米温度效应的比较
        1.2.4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产量与产量形成比较
        1.2.5 不同种植制度及覆膜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比较
        1.2.6 不同种植制度及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环境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础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土壤含水量测定
        2.3.3 积温与生育期天数
        2.3.4 叶面积测定
        2.3.5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3.6 测产与考种
        2.3.7 投入与产出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制度及覆膜条件下小麦-玉米产量与生物量比较
        3.1.1 不同种植制度覆膜条件下小麦-玉米产量分析
        3.1.2 不同种植制度生物量分析
    3.2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特性比较
        3.2.1 不同种植制度土壤水分动态
        3.2.2 不同种植制度水分平衡
        3.2.3 不同种植制度耗水与水分利用效率
        3.2.4 周年耗水、水分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3.3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生育期与温度效应比较
        3.3.1 不同种植制度小麦、玉米生育期与有效积温累积
        3.3.2 不同种植制度有效积温利用率
    3.4 全田地膜覆盖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与群体性状的影响
        3.4.1 小麦、玉米产量构成
        3.4.2 小麦、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
        3.4.3 干物质累积与转运
    3.5 不同种植制度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3.5.1 不同种植制度经济投入和产出比较
        3.5.2 不同种植制度能值评价
        3.5.3 生命周期评价
        3.5.4 不同种植制度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产量与生物量分析
    4.2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特性
    4.3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积温效应
    4.4 不同种植制度下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群体性状分析
        4.4.1 全田地膜覆盖对小麦、玉米产量构成分析
        4.4.2 全田地膜覆盖对小麦、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累积分析
    4.5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与综合评价
        4.5.1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经济效益评价
        4.5.2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环境影响评价
        4.5.3 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综合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9)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状况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栽培的发展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4 地膜覆盖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2.5 氮肥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栽培管理措施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5.2 土壤养分
        2.5.3 土壤温度
        2.5.4 土壤水分
        2.5.5 玉米根系相关性状
        2.5.6 玉米干物质及氮素积累
        2.5.7 穗部性状及产量指标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1 株间土壤水分
        3.1.2 行间土壤水分
    3.2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株间土壤温度
        3.2.2 行间土壤温度
    3.3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3.3.1 土壤全氮
        3.3.2 土壤碱解氮
    3.4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3.4.1 总根长
        3.4.2 根表面积
        3.4.3 根体积
        3.4.4 根直径
        3.4.5 根尖数
        3.4.6 根分枝数
    3.5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影响
        3.5.1 干物质积累量
        3.5.2 干物质分配
        3.5.3 干物质转运
    3.6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氮素积累与转运特性的影响
        3.6.1 氮素积累量
        3.6.2 氮素分配
        3.6.3 氮素转运
        3.6.4 氮素利用效率
    3.7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7.1 产量
        3.7.2 产量构成因素
        3.7.3 产量与施氮量的回归模型分析
    3.8 土壤水分、温度与根系形态指标及干物质、氮素积累、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8.1 苗期水分、温度与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8.2 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8.3 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
        4.1.2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1.3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4.1.4 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二、硕士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图版

(10)土下地膜覆盖和灌水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盖模式下对水分的影响
        1.2.2 覆盖模式下对温度的影响
        1.2.3 覆盖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4 覆盖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3.2 株高、叶面积和SPAD值的测定
        2.3.3 氮、磷、钾的测定
        2.3.4 穗花发育及籽粒败育情况
        2.3.5 测产
        2.3.6 降水数据
        2.3.7 试验数据的整理和汇集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方式对春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3.1.1 耗水与水分利用效率
        3.1.2 不同阶段耗水量
        3.1.3 2m土壤贮水变化
    3.2 覆盖方式对玉米地上部的影响
        3.2.1 叶面积指数
        3.2.2 光合势
        3.2.3 株高
        3.2.4 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变化
        3.2.5 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6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3 覆盖方式对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 覆盖方式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3.4.1 不同覆盖方式下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3.4.2 不同覆盖方式下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3.4.3 不同覆盖方式下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3.5 覆盖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3.5.1 籽粒产量和构成
        3.5.2 穗花发育及籽粒败育
        3.5.3 穗部性状
4 讨论
    4.1 覆盖方式的调整
    4.2 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3 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4.4 覆盖方式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4.5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稿件录用通知单

四、春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魏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覆盖和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水氮迁移利用和生产力的影响[D]. 唐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D]. 岳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D]. 胡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5]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D]. 闫静琦.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D]. 周余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河北平原不同种植制度及全田地膜覆盖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资源利用研究[D]. 朱利叶.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9]覆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状况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D]. 罗上轲. 贵州大学, 2020(02)
  • [10]土下地膜覆盖和灌水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徐鹏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春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