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秦跃辉,韩建成[1](2021)在《探讨顺行与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顺行与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介入治疗中不同插管途径将其分为甲组(n=33,顺行插管介入治疗)、乙组(n=62,逆行插管介入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插管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途径插管后,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血栓溶解率无显着差异(P> 0.05);但甲组股浅静脉血栓溶解率显着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8%)稍低于乙组(80.7%),但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乙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Villaita评分显着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能减轻对静脉瓣膜造成的损伤,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治疗效果更理想,应用效果显着,值得临床应用。

朱桥华[2](2021)在《左髂总静脉受压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的影像解剖、风险预测模型及无滤器腔内治疗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前方右髂总动脉搏动和后方腰骶部前凸是造成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的基础。LCIV受压导致静脉高压而引起相关症状。不同人群的LCIV受压比例(CP)及其分布、影响因素尚未明确。论文第一章进行广东省内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测量1078例样本的CT参数,发现非选择性人群(US-P)、无血管相关症状人群(NVS-P)、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人群(DVT-P)的平均CP分别为43.1%、43.0%及77.1%。在US-P和NVS-P中,CP 25%~50%者占比分别为41.65%和42.5%,CP>50%者占比分别为38.59%和37.7%,女性CP高于男性,青中年人群CP高于老年人群,中年女性在CP>50%者中占比最高。年龄对女性受压程度(CS)的分布影响显着。影响CS分布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年龄、右髂总静脉短径及下腔静脉分叉角度。性别、年龄和右髂总静脉短径则是影响CP的相关因素。在 NVS-P 和 DVT-P 中,CP 范围分别为 0%~89.86%和 42.20%~95.20%,提示LCIV受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促进DVT形成。论文第二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基于血栓危险评估量表(RAM)分析LCIV受压继发左下肢DVT的风险权重,同时构建DVT预测模型。统计发现病例组LCIV短径、LCIV-CP和危险因素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了 LCIV受压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基于Caprini-RAM行多因素分析得出LCIV短径每减少1mm、LCIV-CP每增加10%和危险因素分数每增加1分,发生DVT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36、3.34和1.56。基于Padua-RAM则分析得出LCIV短径每减少1mm、LCIV-CP每增加10%和危险因素分数每增加1分,发生DVT的OR值分别为2.35、3.50和1.98。固定LCIV-CP,随着危险因素评分增加,DVT发生概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反之亦然。基于Caprini和Padua量表计算得到危险因素评分(X1)及LCIV-CP(X2)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55及0.12和0.61及 0.13,DVT 预测模型分别为 PCaprini=[EXP(Logit P)/(1+EXP(Logit P),Logit P=-8.24+0.55.X1+0.12·X2]和 PPadua=[EXP(Logit P)/(1+EXP(Logit P),Logit P=-9.07+0.61·X1+0.13 ·X2]。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和 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显示上述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和矫正能力。本章根据上述模型设计了小软件《左下肢DVT发生概率预测V1.0》。论文第三章进行了回顾性病例研究以探讨在无滤器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LCIV受压继发急性髂股DVT的安全性和疗效。初步结果显示,对存在LCIV重度受压的左侧髂股DVT者,且无下腔静脉血栓或CT证实的症状性肺栓塞的,无滤器保护血管腔内治疗方案是可行、安全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12及24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3.8%和91.4%,在此后3年内通畅率保持不变。12及24个月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5.7%和93.3%,36、48及60个月的二次通畅率均为93.3%。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无滤器保护血管腔内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安彦波[3](2021)在《超声与透视引导穿刺在DVT血栓清除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性疾病,随着现代人们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后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等血栓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的了解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减轻症状及改善远期生活质量的必要性,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方式,而血管通路的建立是腔内介入治疗的先决条件。本研究比较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肢DVT中超声引导与透视引导下穿刺的首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将超声引导与透视引导穿刺在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CDT治疗下肢DVT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因下肢DVT在我院行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CDT治疗的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2名患者,并依据术中不同的引导方式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进行分组,将超声引导下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定义为超声组,共33名,透视引导下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定义为透视组,共29名。收集两组穿刺患肢静脉的首次成功率、穿刺时间、周围动脉误穿率、疼痛评分、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临床效果评价。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对两种不同引导方式下穿刺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结果:1.穿刺首次成功率:超声组首次成功率69.7%较透视组41.4%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穿刺时间:超声组静脉穿刺时间中位数633.00s(531.00s,983.00s)较透视组静脉穿刺时间中位数951.00s(592.50s,1528.00s)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围动脉误穿率:超声组误穿周围动脉的发生率0%较透视组误穿动脉率17.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评分:超声组穿刺时疼痛评分中位数3分(2,4)较透视组中位数4分(3,5.5)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超声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临床效果评价与透视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CDT治疗DV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超声引导下穿刺可提高穿刺首次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减轻穿刺时疼痛,值得临床推广。3.不同引导方式下穿刺并不影响手术及治疗效果。

刘月球[4](2021)在《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CDT及AngioJe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AngioJet在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经胫前静脉入路行AngioJet手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08月至2020年0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51名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24名接受了CDT治疗(A组),27名接受了AngioJet治疗(B组),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患健侧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尿激酶使用量、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肌酐值、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术后主要异常情况、短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和B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A组和B患者术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70±0.58cm和1.73±0.44cm,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53±0.64cm、1.12±0.48cm,P<0.05;A组和B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2.63%±8.74%、76.07%±7.62%,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5.46%±17.19%和84.67%±13.53%,P<0.05;A组尿激酶的用量(71.75±31.90万U)明显高于B组(30.00±11.43万U),P<0.05;两组患者术后Villalta评分分别为1.37±1.40分和1.33±1.46分,P>0.05。(3)A组患者中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血红蛋白(117.58±17.89 g/L和111.08±15.12 g/L)和肌酐值(63.13±21.32μmo I/L和60.33±19.39μmo I/L)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第一天的Fib为2.17±1.07 g/L明显低于术前Fib(3.31±0.96 g/L),P<0.05;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Fib(3.47±0.90和3.30±1.33g/L)、肌酐值(64.33±18.27μmo I/L和62.81±23.91μmo I/L)均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21.07±9.94 g/L和110.52±10.07 g/L,P<0.05,但术后属于轻度的贫血(正常值:115-150 g/L)。(4)A组患者住院天数(11.70±4.91天)明显高于B组(7.48±3.5 d),P<0.05;B组的住院总费用(50789.45±19357.02元)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68624.81±14332.04元),P<0.01;但是,B组患者中放置支架的病例数(17例)明显高于A的病例数(5例),P<0.05,而A组患者的实验室诊断费(3017.62±1099.77元)明显高于B组(1689.22±609.73元),P<0.01。(5)A组患者中有6名发生异常情况,其中,发热2例,过敏3例,出血2例,穿刺点渗血4例;B组中25名患者术后出现酱油色尿,除此之外,有5名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发热2例,过敏2例,牙龈出血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少尿/无尿的情况。结论:(1)与CDT比较,AngioJet系统在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能够快速减轻血栓负荷;(2)AngioJet系统较CDT静脉再通率高,一期放置支架率高,治疗髂静脉狭窄病变效果更好;(3)与CDT比较,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未增加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李燕,郑雯,葛静萍[5](202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围手术期护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了下肢DVT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步骤、常用溶栓药物作用特点、不良反应,以及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常见并发症护理等,并立足中国国情,以专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对不同介入术后体位安置、专科护理评估、技术操作流程、疗效评价和溶栓导管护理策略等临床实践中的困惑给予诠释。

徐伟洋[6](2020)在《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 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发病急、全下肢肿胀、伴皮温升高为主要特点,如果治疗不当,远期将会转变成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IFVT是PTS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在长期抗凝的情况下,PTS的发生率也高达20%~50%[2]。虽然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IFVT的治疗中效果较好[3],但依然存在溶栓周期长、出血风险高等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球囊扩张辅助CDT为治疗急性IFVT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与传统治疗对照研究较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证实。本课题旨在对比分析球囊扩张辅助CDT与系统溶栓及单纯CDT治疗IFVT的有效性、安全性、住院时间及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有无差异。以期为急性IFVT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7例IF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采用足背静脉溶栓治疗,B组(37例)采用单纯CDT治疗,C组(35例)采用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并结合电话及门诊等方式随访,随访期间需复查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下肢周径变化、静脉通畅程度、出血发生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凝血功能、远期PTS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并探讨影响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设定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治疗前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2.三组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治疗后10d及6个月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3.三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A22.86%(8/35)、B 10.81%(4/37)、C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溶栓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短(少)于A组和B组(P<0.05)。5.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C组PT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式和治疗后大腿周径差(cm)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OR=0.003,95%CI:0.002~0.005,P=0.0119)和B组(OR=0.015,95%CI:0.002~0.870,P=0.0484)疗效更差,C组的预后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大于等于50%。治疗后大腿周径差越大(OR=0.352,95%CI:0.135~0.921,P=0.0333)的患者预后效果更差,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小于50%。而性别、年龄、尿激酶用量和溶栓时间等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方式对IFVT的治疗都是有效的。2.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较单纯CDT和系统溶栓疗效好,且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3.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虽然住院费用较高,但具有治疗周期短、溶栓用药少、PTS发生率低、预后静脉通畅率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王益夫[7](2020)在《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小隐静脉入路、胫后静脉入路与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9月-2019年12月109例行CDT治疗的急性近端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置管溶栓不同入路将其分为A、B、C三组,经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36例为A组、经患侧胫后静脉切开置管46例为B组、经患侧腘静脉穿刺置管27例为C组,比较每组患者溶栓后疗效、溶栓后三组之间疗效差异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肢大腿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总剂量、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每组溶栓前后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通过例数(构成比或率)来描述,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即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溶栓前后对比A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62±0.71)cm、(1.42±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36±2.64)分、(2.53±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77±0.60)cm、(1.35±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8.87±2.55)分、(2.43±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42±0.60)cm、(1.32±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52±2.17)分、(2.44±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三个组的患肢肿胀程度和静脉通畅度都明显得到改善。2、三组间溶栓后对比ABC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42±0.38)cm、(1.35±0.38)cm、(1.32±0.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41,P=0.548>0.05);三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4.66±6.65)%、(76.2±8.39)%、(75.14±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9,P=0.672>0.05);三组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2.53±1.72)分、(2.43±1.59)分、(2.44±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P=0.969>0.05);静脉通畅改善度分别为(73.08±17.75)%、(71.83±19.96)%、(73.78±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0.05);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6.44±13.63)min、(69.8±16.53)min、(54.3±9.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91,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11±15.85)ml、(32.35±11.76)ml、(8.15±3.44)ml,差异明显(F=45.91,P<0.05);三组溶栓时间分别为(6.39±1.02)天、(6.3 7±0.95)天、(6.33±1.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1,P=0.979>0.05);三组溶栓尿激酶总剂量分别为(316.11±70.72)万单位、(308.91±77.67)万单位、(308.89±96.89)万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6,P=0.908>0.05);住院总天数三组分别为(12.22±3.45)天、(13.04±2.76)天、(12.41±3.02)天,无明显差异(F=0808,P=0.448>0.05)。从上述结果看出,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C组小于A组和B组,A组B组间显着差异。3、三组术后并发症对比A组出现了 9例,发生率为25.0%;B组出现了 12例,发生率为26.1%;C组并发症有1例,发生率3.7%。C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和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P<0.05)。[结论]1、三种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均有显着疗效。2、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更方便处理髂静脉病变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更多优点。但临床上仍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

龙洋[8](2020)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重组人尿激酶原和尿激酶疗效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重组人尿激酶原、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79例。根据置管溶栓使用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两组,重组人尿激酶原组(观察组)38例、尿激酶组(对照组)41例。根据溶栓3d时2、3级血栓溶解患者所占比例进行溶栓效率组间对比。溶栓结束后,根据临床有效率进行溶栓疗效组间对比;根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安全性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及患病肢体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溶栓3d时,观察组2、3级血栓溶解患者所占比例为84.2%,对照组为63.4%(χ2=4.370,P=0.037),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溶栓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80.5%(χ2=0.187,P=0.66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9.76%(χ2=0.108,P=0.743),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尿激酶原、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二者均是较好的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相比尿激酶溶栓效率高,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姜坤[9](2019)在《导管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管理及残留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后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尿激酶剂量及给药方式不同对溶栓效果的影响及相关安全性以及观察溶栓后残留的髂静脉狭窄采用支架植入后的深静脉中期通畅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这项临床前瞻性研究项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中的尿激酶剂量及泵入方式的比较研究。自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初发),均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保护下的CDT治疗,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按尿激酶剂量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40万U/d组,B组为60万U/d组,C组为80万U/d组,D组为100万U/d组。其中每组按照尿激酶给药方式各分成两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A1、B1、C1、D1组采用快速注入,A2、B2、C2、D2组采用24小时持续泵入的方法。比较术后第2、3、4天各组溶栓率、主干静脉血栓清除时间、血栓溶解后的分级情况(Grade分级)、患肢的消肿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第二部分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后对残留的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治疗与否对患肢深静脉通畅率的中期随访结果及临床症状改善的研究。自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初发),先行CDT治疗,术后行溶栓管造影检查,待新鲜血栓溶解后对残留的髂静脉狭窄(>50%)患者随机分组,其中一组采用球囊扩张(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支架植入的方法,另一组不做处理。术后两组均行严格的抗凝治疗,治疗的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推荐的《深静脉形成的诊治指南》(第二版)。出院后第6、12、24、36月进行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采用下肢深静脉彩超及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方法评估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以及采用CEAP分级、VCSS以及CIVIQ评分情况的随访表格方式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观察下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情况、有无浅静脉曲张及溃疡等症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收治了急性下肢DVT患者220例,其中男88例,女132例,平均年龄53.69岁,左下肢157例,右下肢61例,双下肢2例,中央型血栓56例,混合型164例,均成功进行了 CDT治疗。CDT术后第2、3、4天主干静脉溶栓率、主干血栓清除时间、患肢消肿率比较,按照尿激酶剂量进行比较,B组相比A组差异显着,C组相比A、B组差异显着,D组相比A、B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相比D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C组结果优于D组。按照尿激酶泵入方式进行比较(A1 vs A2/B1 vs B2/C1 vs C2/D1 vs D2),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Grade分级结果比较,C组优于D组,其次为B组,A组。本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为16例(7.3%),其中A组的发生率为:3.8%,B组为:5.4%,C组为:5.4%,D组为:14.3%,D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6例(2.7%)发生轻度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症状,无致命性PE的发生,其中A、B两组差异不明显,C、D均为3.6%,高于A、B组。4例(1.8%)出现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A、B、C、D组无明显差异。经过暂停溶栓治疗及减低抗凝剂量等治疗后,上述并发症均得以治愈。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入主了符合中期随访条件的66名患者,其中男26例,女40例;平均年龄50.85岁,均行IVCF保护下的CDT治疗,术中溶栓药物采用尿激酶,术后根据残留髂静脉狭窄是否处理按照随机化的原则进行分组,27人采用髂静脉支架治疗(CDT+支架组),对照组39人没有置入髂静脉支架(单纯CDT组)。本组平均年龄50.85±1.95岁,平均病程5.96±0.56天,随访时间从6月-44月,平均随访时间22.15±0.95月。中期随访两组深静脉通畅率结果显示:CDT+支架组为74.07%,对照组为46.59%。CEAP分级、VCSS评分比较显示CDT+支架组VS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CIVIQ问卷评分比较CDT+支架组VS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T治疗中的溶栓效果跟尿激酶的剂量关系较为密切,其中B组优于A组,C组优于A组、B组、D组,C组结果最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提高。D组的结果优于A组、B组,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B、C三组明显升高。因此C组溶栓效果最好,在CDT治疗中可以推荐应用此剂量。而尿激酶快速泵入及持续泵入两种给药方式在血栓溶解的效率及主干血栓清除时间及患肢的消肿率方面无显着差异。CDT治疗后残留髂静脉狭窄治疗治疗与否的中期随访得出结论,CDT+支架组的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纯CDT组,因此采用支架植入处理髂静脉病变值得推荐。

顾建平,徐克,滕皋军[10](2019)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指出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更新、补充、修订。再次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介入治疗,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二、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顺行与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解剖部位溶解效果对比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2.3 两组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Villaita评分对比
3 讨论

(2)左髂总静脉受压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的影像解剖、风险预测模型及无滤器腔内治疗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广东省人群左髂总静脉受压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设计及抽样方法
        二. 抽样个体构成
        三. CT检查、测量方法、参数及其定义
        四. 年龄构成及分组
        五.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 非选择性人群(US-P)研究结果
        二. 无下肢血管相关症状人群(NVS-P)研究结果
        三. DVT人群的研究结果
    讨论
        一. LCIV受压现象的存在是被普遍低估的
        二. LCIV中重度受压及其人群分布是更应该关注的
        三. 关于LCIV狭窄率的评估手段及计算方法的争议似乎有了答案
        四. 考究LCIV受压继发左下肢DVT的风险也许不应该单看狭窄率
        五.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构建LCIV受压继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测模型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对象确定
        三.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四.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
        二. 基于Caprini-RAM分析LCIV受压继发DVT的危险及其模型构建
        三. 基于Padua-RAM分析LCIV受压继发DVT的危险及其模型构建
        四. 《左下肢DVT发生概率预测V1.0》软件设计
    讨论
        一. VTE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 LCIV受压变窄已被确认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三. LCIV受压变窄“不再沉默”的临界值是否存在?
        四. 有必要在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中加入LCIV狭窄这个因素
        五. 左下肢DVT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六. 选择Caprini和Padua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理由
        七.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滤器保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LCIV受压继发急性髂股DVT的安全性和疗效初步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血管腔内综合介入治疗
        三. 腔内治疗围手术期药物治疗
        四. 随访
        五. 评价指标
        六.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二. LCIV狭窄率分布
        三. 手术实施情况、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讨论
        一. 相关学会指南或专家共识对IVCF推荐意见的比较
        二. “无IVCF保护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性分析及理由
        三. CT评估在DVT病人分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 “无IVCF保护血管腔内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需谨慎对待
        五. “无IVCF保护血管腔内治疗”方案的疗效令人鼓舞
        六.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超声与透视引导穿刺在DVT血栓清除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采集
    2.4 手术所需器械
    2.5 手术步骤
    2.6 术后治疗
        2.6.1 住院治疗
        2.6.2 出院后治疗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4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放支架例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异常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急性VTE的治疗现状
    4.2 髂静脉狭窄的诊治
    4.3 入路的选择
    4.4 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4.5 PTS的诊治和预防
    4.6 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进展
    5 参考文献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2,5,8-10]
2 专科评估及下肢周径测量步骤
    2.1 专科评估[11-17]
    2.2 下肢周径测量步骤
3 操作步骤与护理配合
    3.1 抗凝治疗
    3.2 IVCF置入与取出术
    3.3 溶栓治疗
    3.4 PMT
    3.5 PTA与支架植入术[2,5,40-41]
4 疗效评价[2,11-12,40-41]
5 术后护理
    5.1 体位、活动、饮食护理
    5.2 导管/鞘管护理
    5.3 溶栓期间护理[5,8,10,14,16,26]
    5.4 病情观察
6 围术期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6.1 出血和周围局部血肿[2,5,7,14,18,48]
    6.2 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2,3,5,10,61]
    6.3 血管壁损伤或破裂[2,5]
    6.4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4-7,62]
    6.5 失血或溶血[2,5,8,10,35-39,42-46]
    6.6 导管/导管鞘滑脱[14,25,30-33]
    6.7 PE[1-7,14,63-64]
    6.8 感染[2,5,65]
7 小结

(6)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重组人尿激酶原和尿激酶疗效的回顾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2.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2.3 溶栓导管置入
        2.4 溶栓
        2.5 溶栓效率、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评价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溶栓效率、疗效比较
    2 安全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导管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管理及残留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后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CDT治疗中尿激酶的用量用法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残留髂静脉狭窄介入治疗中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进展
    1 腔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溶栓治疗的比较
    2 CDT治疗
    3 PMT治疗
    4 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
    5 IVCF的应用
    6 腔内治疗中存在的不足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
    1.1 下肢DVT临床分型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CDT[10, 12, 16, 23]
    2.2 PMT[7, 15, 24-27]
    2.3 PTA和支架植入术[28-32]
3 术前准备
    3.1 体格检查
    3.2 实验室检查[33-34]
    3.3 影像学检查
    3.4 血管内超声检查[48]
    3.5 抗凝治疗
    3.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4 操作步骤
    4.1 CDT[60-61]
    4.2 PMT[7, 13, 26-27, 72-74]
    4.3 PTA及支架植入术[75-79]
5 注意事项
    5.1 CDT注意事项
    5.2 PMT注意事项
    5.3 PTA及支架植入术注意事项[19, 29-32, 84]
6 术后处理
7 并发症防治
    7.1 出血和溶血
    7.2 血管壁损伤
    7.3 残留血栓和血栓复发
    7.4 PE
    7.5 PTA和支架植入后血管阻塞和再狭窄[93-94]
8 疗效评价
9 小结

四、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顺行与逆行插管途径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 秦跃辉,韩建成. 临床研究, 2021(06)
  • [2]左髂总静脉受压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的影像解剖、风险预测模型及无滤器腔内治疗方法学研究[D]. 朱桥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超声与透视引导穿刺在DVT血栓清除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D]. 安彦波.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4]应用AngioJet经胫前静脉入路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D]. 刘月球.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 李燕,郑雯,葛静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06)
  • [6]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D]. 徐伟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D]. 王益夫.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重组人尿激酶原和尿激酶疗效的回顾性对比研究[D]. 龙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导管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管理及残留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后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D]. 姜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J]. 顾建平,徐克,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9(01)

标签:;  ;  ;  ;  

顺行插管综合介入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