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双造影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小肠双造影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一、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裴申军[1](2020)在《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正常小肠的CTE成像观察及能谱特征目的观察正常人群各段小肠CTE图像特点及能谱特征。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7~2020.04间行CTE结合GSI检查但经内镜结合病理学检查证实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A组(18~30岁,n=6)、B组(31~50岁,n=13)以及C组(≥50岁,n=11)。观察各组小肠CT平扫、双期增强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能谱特征:1)测量能谱CT图像上各组患者动脉期的最佳碘(水)浓度及最佳单能量。2)以肠腔内液体为背景,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最佳单能量水平,通过最佳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单能量曲线获得最佳单能量组图像。3)测量各段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肠壁厚度以及肠管充盈后的直径,比较不同部分小肠肠管壁厚度和充盈程度有无差异。4)观察各段小肠管壁是否出现分层情况。5)测量各段小肠肠壁平扫及增强各期的CT值和单能量CT值并比较是否存在差异。以上各项数据的测量均由2名放射科腹部专业组高年资医师进行测量,然后取其平均值。结果1)A、B、C三组人群GSI图像的碘(水)浓度及CNR的分布分别进行统计,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群小肠碘(水)浓度及CNR分布均有一定的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全部小肠肠壁厚度为1.60mm~2.50mm,平均(2.02±0.18)m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段肠管肠壁均值经统计分析显示各段小肠肠管管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6,P=0.901)。整段充盈良好的小肠肠管直径15.00mm~35.20mm,平均(22.60±2.85)m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段肠管充盈后直径平均值经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5,P=0.001)。3)CT平扫时正常十二指肠CT值为(29.16±4.00)HU,空肠及回肠则分别为(29.00±3.81)HU和(28.90±3.90)HU,小肠各段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5,P=0.801)。动、静脉期小肠肠壁增强扫描时CT值平均值分别为(65.30±10.05)HU和(81.50±11.5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0,P<0.001)。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动脉期、静脉期扫描CT值分别为[(73.50±6.88)VS(86.33±10.85)]、[(68.50±9.11)VS(80.0±10.26)]和[(58.65±9.73)VS(78.40±10.20)]。4)平扫时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各段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和静脉期均可见40ke V~100ke V区间各段小肠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10ke V~140ke V区间各段小肠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掌握正常人群CTE各段小肠的CT量化参数和能谱曲线特点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部分能谱CT成像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目的观察宝石能谱CT成像(GSI)检查末端回肠炎的图像特征并比较其与常规CT小肠造影(CTE)对末端回肠炎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5.12~2019.04间我院门诊初诊为末端回肠炎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15.12~2018.06间70例患者行常规CTE法检查,2018.07~2019.04间50例患者行GSI法检查。观察GSI扫描下末端回肠炎的图像(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和碘基图)特征。以肠镜取得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末端回肠炎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两种检查方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低Ke V单能量成像显示病灶较为清晰;能谱曲线图能清晰鉴别病变肠壁、正常肠壁、肠腔液体以及邻近脂肪组织;末端回肠炎动、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0.90±0.55)和(14.33±0.75)μg/cm3。常规CTE法检查70例患者,最终病理证实43例患者为末端回肠炎;GSI法检查50例患者,最终病理证实29例患者为末端回肠炎。CTE报告为末端回肠炎者41例(经病理证实28例诊断正确),常规CTE法对末端回肠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1%和51.9%。GSI报告28例为末端回肠炎(经病理证实25例诊断正确),GSI法检查末端回肠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85.7%。两种方法比较,GSI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着优于常规CTE法(P灵敏度=0.046,P特异度=0.014)。GSI检查法AUC=0.860,明显优于常规CTE法的0.565(Z=2.420,P=0.015)。结论GSI法能够清晰地显示末端回肠炎影像学特征。和常规CTE相比较,GSI对末端回肠炎有着更好的诊断效能。

林坚全,黄冀睿,周海洋[2](2020)在《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后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以对小肠疾病进行筛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疑似小肠病变需行CT小肠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1 d全流质饮食,检查前晚口服轻泻药并大量喝水,以排空大便,检查当天晨起禁食,检查前30 min口服经稀释的碘对比剂1000 ml(选择20 ml的76%泛影葡胺用温开水稀释成2000 ml),先进行第一次全腹平扫,并在1 h内口服完剩下1000 ml经稀释的碘对比剂,再次进行全腹平扫,并辅以增强扫描。记录患者的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并比较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观察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43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中, 37例经手术、内窥镜或活检病理证实, 6例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结果显示:肿瘤性病变15例、炎症性病变20例、其他8例。小肠肿瘤性病变及炎症性病变患者增强动脉期和增强门脉期的病灶平均CT值均高于平扫期,增强门脉期病灶平均CT值高于增强动脉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肿瘤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十二指肠,占46.67%,其次为回肠(26.67%)、空肠(20.00%)、全小肠及小肠下段联合结肠(6.67%);②CT征象显示:约80.00%小肠肠壁增厚, 6.67%小肠套叠和小肠梗阻;③CT平均值:纵经为(65.89±29.01)mm,横径为(44.47±16.70)mm,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3.40±21.51)Hu,血管影为(2.46±0.79)n/cm。小肠炎症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回肠(35.00%)、回盲部(35.00%);其他部位为全小肠(15.00%)、空肠(10.00%)、十二指肠(5.00%);②CT征象显示:约55.00%小肠管壁增厚及肠壁分层,其余征象<50.00%;③CT平均值:纵经为117.85 mm、横径为9.73 mm,肠系膜脂肪密度最高为-29.65 Hu,最低为-110.45 Hu,平均为80.16 Hu。结论小肠病变目前诊断是一个难点,本项目具有简便、无创、检出率高等特点,对病变的定性定位也较为准确,国内外对其研究越来越多,其临床价值也得到广泛应用,故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显得意义深远。

陈晶晶,许静,王帅[3](2019)在《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溧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50例疑诊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患者,均行多模态磁共振与CT小肠造影,分析患者病变部位、肠壁形态及病变累及范围等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和内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CT、磁共振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经手术与内镜活检病理结果显示,83例患者出现小肠肿瘤性病灶(88处),其中脂肪瘤5处,海绵状血管瘤7处,神经内分泌肿瘤9处,间质瘤41处,淋巴瘤18处,腺癌8处。CT、磁共振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0. 36%(75/83)、97. 59%(81/83),特异度分别为100. 00%(67/67)、100. 00%(67/67),准确度分别为94. 67%(142/150)、98. 67%(148/150),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无显着差异(P> 0. 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与CT检查相当,二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小肠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陈颖[4](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富彦[5](2019)在《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索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观察结直肠情况的效果,以评估其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小肠CTE检查,采集图像并重建,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全肠道各组肠段的平均厚度及肠管直径,并观察充盈良好的肠段范围在其所在肠组全长的比例,然后进行评分,1分代表占比<30%,2分代表占比30%-50%,3分代表占比50%-80%,4分代表>80%,以评价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结果:充盈后全肠道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肠壁厚度为1.41±0.3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2cm,大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3cm,回肠及全组结直肠肠腔扩张度评分均大于3.0分,即充盈良好的肠段占其所在肠组的50%-80%。结论:常规小肠CTE技术对于观察全肠道肠壁以及回肠及结直肠肠腔内情况的性能优异,可用于对全肠道疾病的检查。第二部分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目的:将行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的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及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进行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进行对比,探究基于此简易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是否能在保证诊断性能的同时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度。方法:选择60名因明显胃肠道症状拟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平均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30名)按结肠镜检查的清肠标准进行完全肠道准备(2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分次饮用),并记为FL组;第二组患者(30名)进行简易肠道准备(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并记为RL组,统计两组患者对于肠道准备过程的耐受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及病变检出工作,并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统计内镜、手术及病理学资料,将CTE检出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比较基于两种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各种肠道疾病的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全部60名患者均成功完成清肠后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并对肠道清洁过程的耐受情况进行了评分。其中52名经临床信息确认有阳性病变存在,所有病变均经内镜或手术后病理证实。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1例,RL组检出13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83.3%、80%及100%;FL组分别为100%、82.4%、81.3%及100%;RL组分别为100%、84.2%、78.6.3%及100%,两组之间的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道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3例,RL组检出11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1.3%、95.5%、92.8%及53.2%;FL组分别为39.4%、94.7%、92.8%及47.4%;RL组分别为43.3%、93.3%、92.8%及45.2%,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泾≤6mm的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12.5%、90%、55.6%及56.3%;FL组分别为17.4%、95.8%、80.0%及54.8%RL组分别为5.9%、88.0%、25.0%及57.9%。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径>6mm的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90.5%、91.1%、82.6%及95.3%;FL组分别为90.0%、92.0%、81.8%及95.8%;RL组分别为90.1%、90.0%、83.3%及94.7%,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及RL组患者对于肠道清洁过程的评分分别为2.70±1.37及4.33±1.06,两组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5.17)。结论:基于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行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对于清肠过程的耐受程度好于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全肠道CT造影的检查方法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6mm的肠道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性能,可为临床一站式观察全肠道疾病提供有力的帮助。

庄晓曌,符莉莉,李长清,邢增宝,蔡亲磊[6](2018)在《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疑有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两位有资质的影像科医师对CT和MR图像进行阅片,从肠壁形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近段回肠、远段回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及累及范围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0例患者经手术及内镜活检证实有33例患者存在35处小肠肿瘤性病灶(5例腺癌、6例淋巴瘤、18例间质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脂肪瘤);CT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100%(27/27)、90.9%(30/33)、95.0%(57/60),MR分别为100%(27/27)、97.0%(32/33)、98.3%(59/60),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结论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均是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丽梅[7](2018)在《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疑似小肠肿瘤性病变患者76例,分别对其实施MR小肠口服造影和CT小肠造影,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病理检查病灶部位显示:空肠30例,十二指肠12例,回肠16例。MR造影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与CT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度均较高,其中MR小肠口服造影创伤小,更适合儿童、孕妇等人群。

庄晓东,曾培尧,赖培鑫[8](2018)在《胃镜引导下小肠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胃镜引导下小肠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期收治的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38例,对其实施胃镜引导下的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作为A组,另外选取同期怀疑小肠疾病行口服小肠钡剂造影患者52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完成造影所用时间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A组完成造影的平均时间为(75.2±35.0)min,短于B组的(125.5±32.5)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诊断出小肠病变11例,阳性检出率为28.9%,B组诊断出小肠病变10例,阳性检出率为19.2%,A组小肠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大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引导下小肠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且检查时间短、痛苦小。

赵旖旎[9](2018)在《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成像在未经肠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定性及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利于相对准确的推算非理想状态下活动性小肠出血病人的出血量。材料与方法准备5只新西兰大白兔,一台微量泵、一根微量泵延长管,一根24G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一端与微量泵延长管连接,另一端与肠管连接,针管须要穿透肠壁,使留置针固定于肠壁上,然后再对微量泵进行调整,分别设定0.1,0.2,0.4,0.6,0.8,1.0,1.2,1.4,1.6,1.8ml/min的注射流率向大白兔结肠内注射对比剂,模拟小肠活动性出血。对比剂由碘海醇和生理盐水按体积约1:45比例配伍,碘海醇的浓度为300mgI/m1,用对比剂来模拟造影增强后的血液。对上述不同出血流率的动物模型行GE Discovery HD750 CT的GSI模式进行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15s扫描模拟动脉期,延迟40s扫描模拟门静脉期,每种流率各扫描1次。利用GSI标准重建模式获得7种单能量图像及相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像,分别为40keV、50keV、60keV、70keV、80keV、90keV、100keV,选取显示对比剂渗出区清晰的单能量为60keV所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进行观察,把所有能观察到碘对比剂渗出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选取出来,并分别计算出动脉期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动脉期)、门脉期对比剂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门脉期)及两期对比剂渗出区容积之差本底碘含量总值(IC本底)。利用公式ΔIC=IC门脉期-IC动脉期-IC本底,计算出门脉期碘含量总值与动脉期碘含量总值的差值,再利用公式V测定=ΔI C/(Δt×ρI),对出血流率进行计算(V测定的单位是ml/min;Δt为双期扫描的间隔时间,单位为s;ρI为碘对比剂的浓度,单位为u g/cm3),用此方法对未经消化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初步的估算。通过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对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当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0.2,0.4,0.6,0.8,1.0,1.2,1.4,1.6,1.8 ml/min时,实测流率分别对应为0.132,0.23,0.456,0.688,0.928,1.176,1.40,1.614,1.846,2.062 ml/min;两者之间的误差分别为32.00%,15.00%,14.00%,14.67%,16.00%,17.60%,16.67%,15.29%,15.38%,14.56%。当真实流率达到一定值(0.2ml/min)后,伴随真实流率的逐渐升高,两者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趋于平稳,即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差值减小。真实流率(0.910±0.5896)与实测流率(1.0532±0.6773)两组数据经过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r=1.000,P<0.0001),并得出回归方程V真实流率=0.871×V实测流率-0.007。配对t检验,t值=5.l33,P=0.001<0.05,两者数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像测定碘含量计算出未经肠道准备的活动性小肠出血流率,对非理想状态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刘付燕玉[10](2018)在《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MSCT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小肠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均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通过技术处理后对小肠周围病变情况予以观察,并同小肠镜手术结果展开对照。结果:黏膜与肠壁结构、肠管充盈、系膜血管等显示良好率分别为64.0%、74.0%、86.0%。MSCTE诊断结果:急性炎症诊断符合率为93.8%、淋巴瘤诊断符合率为100%、非特异性炎症诊断符合率为94.1%、粘连性梗阻诊断符合率为87.5%、间质瘤患者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他癌症诊断符合率为100%。患者中一致性极好者31例(62.0%)、一致性中度至高度者12例(24.0%)、一致性较差者7例(14.0%)。结论: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小肠病变诊断符合率较高,因此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中应用实施。

二、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小肠的CTE成像观察及能谱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能谱CT成像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本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能谱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2)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2.2 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比较
    2.3 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1.2.2 检查方法
        1.2.3 图像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与内镜活检病理结果
    2.2 CT、磁共振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对照
    2.3 CT与磁共振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效能的比较
    2.4 CT与磁共振检查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漏诊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T检查设备
        1.3 相关药品
        1.4 检查前准备
        1.5 小肠CTE扫描技术
        1.6 图像后处理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3.1 肠道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
        3.2 肠道疾病的特点及CT征象
        3.3 基于常规小肠CTE技术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分析
    4.小结
二、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CT检查设备
        1.3 相关药品
        1.4 检查前准备
        1.5 全肠道CT造影扫描技术
        1.6 图像后处理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变检出情况及诊断性能分析
        2.3 患者对于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
    3.讨论
        3.1 改良肠道准备方法清肠药物的选择
        3.2 全肠道CT造影病变检出性能分析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肠道CT造影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前准备
    1.3 扫描参数
    1.4 图像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CT和MR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比较
    2.2CT和MR诊断情况比较
3 讨论

(7)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2.2 对比病理诊断结果
3 讨论

(8)胃镜引导下小肠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完成造影所用时间比较
    2.2 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
3 讨论

(9)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小肠解剖结构显示分级
    2.2 MSCTE的诊断符合率
    2.3 Kappa检验法评价
    2.4 MSCTE图像
3 讨论

四、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D]. 裴申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2]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林坚全,黄冀睿,周海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20(02)
  • [3]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陈晶晶,许静,王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21)
  •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5]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D]. 富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庄晓曌,符莉莉,李长清,邢增宝,蔡亲磊. 天津医药, 2018(12)
  • [7]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J]. 张丽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19)
  • [8]胃镜引导下小肠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 庄晓东,曾培尧,赖培鑫.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8)
  • [9]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D]. 赵旖旎.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10]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技术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 刘付燕玉. 中国医学创新, 2018(03)

标签:;  ;  ;  ;  ;  

小肠双造影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