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渊源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渊源

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景[1](2021)在《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城市社区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其对照新时代的各项要求,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调查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切入,结合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对标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以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为分析案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文化基础设施不足,设施更新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各社区间同质化严重;社区居民自愿性差,参与活动意识淡薄;社区组织管理松散、文化活动自发性较强等方面的问题。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本文从顶层设计、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文化资源挖掘等角度分析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成因,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和资金投入使用机制、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创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徐鹏景[2](2021)在《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城市社区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其对照新时代的各项要求,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调查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切入,结合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对标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以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为分析案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文化基础设施不足,设施更新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各社区间同质化严重;社区居民自愿性差,参与活动意识淡薄;社区组织管理松散、文化活动自发性较强等方面的问题。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本文从顶层设计、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文化资源挖掘等角度分析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成因,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和资金投入使用机制、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创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课题组,黄进[3](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现代国际法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包括国家主权观、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体系观、国际和平观、国际合作观、全球治理观和全面发展观八个方面。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积极践行和维护国际法治,坚持多边主义,推动解决全球性挑战与国际性问题。这一思想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中国的国际法政策与实践,促使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中国是国际法律秩序稳定、可预期、可信赖的维护者、建设者与贡献者;而且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让中国的主张和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作为中国国际法治观念与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不仅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共赢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推进国际法的普遍性与包容性。

刘成喆[4](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余坦明[5](2019)在《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陈独秀作为革命先驱,同时在政治、思想以及教育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眼光独特,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五四运动背景下,陈独秀指出我国获取革命成功成果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培养全新青年队伍。基于这一思想,陈独秀同志在青年教育领域引入了爱国主义、科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素质观、政治观等内容。陈独秀提出的关注青年教育问题也是国内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陈独秀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代青年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复兴民族梦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从国家富强发展的角度来说,提升教育当代青年的质效将产生重要意义。陈独秀同志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同时在教育领域作为着名教育家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提出了着名的青年教育思想,其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推广的同时,希冀通过青年教育切实实现救国救民的目标。陈独秀同志在二十世纪初期国内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青年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也在国内革命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本文旨在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揭示:一是对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背景进行详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是对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幸福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教育改革等内容的阐述;三是基于上述阐述,全面系统地剖析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涵。着眼于当前时代背景,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是探寻科学教育改革之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它对当代青年的发展成才意义重大。

郭雅婷[6](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既往历史的经验总结、当前现实的客观分析以及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类发展进步趋势与发展规律的思想观念。它表达了中国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基本伦理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和价值选择,也揭示出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生存境况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和深远的伦理价值。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其自身的伦理基础和理论来源。就其伦理基础而言,它是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健康运行的内在需要,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建构的客观必然,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强烈呼唤。就其理论渊源而言,它既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大同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总结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内涵丰富精湛,涵盖政治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具有平等共商、合作共赢、包容共鉴和发展共续的四个基本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伦理价值,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谐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公正合理、平等互助的国际关系伦理,有助于建构健康互利、共生共赢的全球伦理,有助于建设包容互鉴、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

李承福[7](2014)在《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文中认为钱穆的文化观,在其学思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他的子学、经学、理学、清学、史学等研究相互贯通。钱穆从文化学角度,先界定文化是人生大群的生活整体,是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大生命,厘定了文化与文明关系,提出了民族、历史、文化三名一体论。他还通过分析文化的七要素和三类型,三重目的和运转机制,建立了一套文化学观念。这成为他认识中国文化的理论框架,也是其文化观的基础理论。钱穆考证了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地理环境,揭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进程,进而阐释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钱穆强调中国文化史,是以道德和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史,提出了三阶程论和四阶段论,并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体现在以道德为中心的人道精神,以融和为特征的民族精神,以自强为主导的历史精神三个方面。中国文化的人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方面,包涵乐观务实的宇宙观、崇善仁爱的人生观、和谐包容的天下观三大内容。钱穆突出说明中国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取得了可大可久的伟大成绩。他严厉批驳了“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独断论,指出这种观点抹杀了中国文化的合理价值,阻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更新。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钱穆又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西文化各自独特的个性和优长,揭示未来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钱穆提出,在民族主体上,中国是中华民族自根自本的;西方是各民族诸流竞汇的。在历史流变上,中国文化是在一以贯之框架下的绵延与展开;西方文化历经了多次的冲突与转换。在文化弱症与病症上,中国文化是安而不强;西方文化是富而不足。钱穆还对中西文化的七要素分别做了比较。他最后总结中西文化的差别,指出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是农业型;西方文化是商业型。中西文化有不同的心理气质,中国文化是内倾型;西方文化是外倾型。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中国文化的中和性更强;西方文化的分别性更强。总之,钱穆认为,中西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各有利弊得失;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类型,不能认为西方文化就比中国文化优越。钱穆提出了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原则、路向和具体方法,展望了世界文化的走向。钱穆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病症,指出实现近现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在于文化更新。他强烈地批驳了全盘西化论的方法和学理错误,并谴责其去中国化的严重危害。钱穆指出中国文化更新在于中国文化自救,文化自救在于以据旧开新为原则,以儒学本位为路向,实现中西会通。只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倡扬,文化精神得以抒发,才能跨越体与用、新与旧、变与常、中与西的隔阂,将学到的西方文化,“化”为中国的新文化。钱穆论述了在教育和生活中如何培育中国新人,以及文化复兴的心理条件。同时,钱穆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对世界文化有巨大贡献,指明未来世界文化必将走上多元共存、集异建同的道路,还预测了人类新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本学视角,对钱穆的文化学、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更新作评议,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精神。钱穆的文化学,过于偏向精神生活,看轻了社会实践和群众力量。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存在偏颇,所设想的中国文化更新过于理想化。但他为我们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规避西方现代性问题,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坚持以实践的人道精神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融和以人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以富强为核心的西方商业资本文化,在文化复兴中,实现健全的人道精神与科学的实践精神统一。

耿文静[8](2013)在《毛泽东科技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科技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揭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规律。毛泽东科技思想是毛泽东关于探索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曲折过程的反映和折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科技思想主要是一些战略性思想,它通过中国科技发展实践这个环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毛泽东的科技思想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从纵向、历史的视角,讲述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历史演进过程。第二部分,本文分析毛泽东的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观点。其中,本文注重分析毛泽东科技思想本身以及相联系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同时分析毛泽东科技思想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偏离。最后,对毛泽东科技思想进行评析,分析其特点,评估其影响及对中国科技发展实践的当代价值。毛泽东的科技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实践上的偏差,但这种偏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毛泽东科技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科技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事业有重要鉴戒意义。

冯召刚[9](2008)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自古就是一个社会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中国人民的民生而不断奋斗的实践史。民生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本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进行了粗浅研究,以期从中总结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民生思想的渊源及形成,主要阐述了民生思想的渊源及其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出发点、宗旨、主体和依靠力量、核心、保障五个方面概括了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民生思想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共提出民生思想的意义。

本刊编辑部[10](2007)在《收获 首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在其中起到了先导的作用。服务决策,指导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职能和重要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已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也日益依赖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正是基于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决定坚持高标准的质量要求,把该奖项办出品牌效应,使其成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首届"成果奖"评选活动日前结束。共评出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0个,近期已由学会正式公布。中国职教学会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精心部署和安排。经过申报、推荐、资格确认、初评、专家委员会集中评审、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了28项获奖成果。我们欣慰于这样的评选,这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一次思想上的收获,对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意义非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期待,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涌现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成果,并进入到评选的视野。本期特别对5个一等奖的成果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二、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难点与不足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新时代
        2.社区文化
        3.城市社区文化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
        4.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5.马克思人民性思想
三、新时代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培养群众绿色生活方式
    (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与社区治理相协调
    (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保持城市文化的特殊性
四、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1.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状况
        2.社区文化的组织状况
        3.社区文化活动的状况
    (二)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不足,设施更新速度慢
        2.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各社区同质化严重
        3.社区居民自愿性差,参与活动意识淡薄
        4.社区组织管理松散,缺乏有效地组织
    (三)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成因
        1.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2.缺乏完善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3.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指导人才
        4.对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不足
        5.各个社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相对欠缺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一)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的原则
        3.融合性的原则
        4.与时俱进的原则
    (二)保证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
        1.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
        2.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领导
        3.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2.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3.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使用机制
    (四)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1.多种方式吸引人才
        2.改善工作人员待遇
        3.重视社区人才培训
    (五)丰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挖掘与整合城市社区内部的文化资源
        2.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助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3.促进社区间文化交流与互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的访谈大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难点与不足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新时代
        2.社区文化
        3.城市社区文化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
        4.社会文化区位理论
        5.马克思人民性思想
三、新时代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培养群众绿色生活方式
    (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与社区治理相协调
    (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保持城市文化的特殊性
四、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沈阳市上园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1.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状况
        2.社区文化的组织状况
        3.社区文化活动的状况
    (二)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不足,设施更新速度慢
        2.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各社区同质化严重
        3.社区居民自愿性差,参与活动意识淡薄
        4.社区组织管理松散,缺乏有效地组织
    (三)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成因
        1.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2.缺乏完善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3.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指导人才
        4.对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不足
        5.各个社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相对欠缺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一)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的原则
        3.融合性的原则
        4.与时俱进的原则
    (二)保证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
        1.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
        2.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领导
        3.加强党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三)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2.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3.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使用机制
    (四)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1.多种方式吸引人才
        2.改善工作人员待遇
        3.重视社区人才培训
    (五)丰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挖掘与整合城市社区内部的文化资源
        2.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助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3.促进社区间文化交流与互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沈阳市上园街道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的访谈大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时代背景
        1. 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深刻调整
        2. 国际法治成为人类发展美好愿景
        3. 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阶段
    (二)理论渊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
        3. 现代国际法理论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的核心理念与主要内容
    (一)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法内涵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法意义
    (二)主要内容
        1. 国家主权观
        2. 国家安全观
        3. 国家利益观
        4. 国际体系观
        5. 国际和平观
        6. 国际合作观
        7. 全球治理观
        8. 全面发展观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的中国实践
    (一)中国维护国际法治的实践
        1.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致力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2.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原则,致力于和平发展、维护区域与世界稳定
        3. 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发展国际法治的实践
        1.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经济合作平台
        2. 力促达成《巴黎协定》,倡导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 倡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三)贡献国际法治实践
        1.“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合作与发展的国际法治观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国际法治的人权维度提供鲜活的实践范式
        3. 中国积极倡导参与《巴黎协定》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4. 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理为国家安全观作了出色阐释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的贡献与意义
    (一)对中国的贡献
        1. 继承与发展了中国的国际法政策与实践
        2.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3. 促进了中国国内法治化进程
    (二)对世界的意义
        1.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2. 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3. 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共赢的实现
        4. 有助于推进国际法的普遍性与包容性

(4)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拨乱反正时期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青年
        1.4.2 教育思想
        1.4.3 青年教育思想
        1.4.4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实践基础
    2.1 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熏陶
    2.2 杜威实用主义和民主教育思想
    2.3 借鉴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等相关内容
    2.4 李大钊青年教育等思想
    2.5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5.1 北大文科教育改革积淀
        2.5.2 陈独秀追求爱国的实践活动
        2.5.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独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为青年教育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3章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
    3.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1.2 主张“教育救国”
    3.2 坚持用爱国主义思想
        3.2.1 极大程度上提倡国语教育
        3.2.2 积极创办报刊,提倡教育为救国服务
        3.2.3 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思想
    3.3 坚持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
        3.3.1 提倡“职业主义”,培养务实勤勉精神
        3.3.2 注重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3.3 立足社会现实需要
    3.4 坚持用正确的幸福观引导青年
        3.4.1 坚持求真务实主张
        3.4.2 坚持把握时机主张
        3.4.3 坚持强身健体主张
    3.5 提倡青年教育改革
        3.5.1 提倡平民教育社会化
        3.5.2 提倡拓展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
        3.5.3 提倡女性教育,促进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
    3.6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特色内容
第4章 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方法
    4.1 语言形象生动
    4.2 言传身教,注重实践
    4.3 中西对比,走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
    4.4 兼顾内外因,修养得以提升
第5章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迪
    5.1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经验
        5.1.1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教育理论
    5.2 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对现实的启迪
        5.2.1 唤醒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
        5.2.2 启迪现实“教育实效”的作用
        5.2.3 陈独秀青年教育方法对当今教育方法的启迪
        5.2.4 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当今教育改革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根据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伦理基础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伦理基础
        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健康运行的内在需要
        二、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和建构的客观必然
        三、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强烈呼唤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天下观和大同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差异比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差异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
        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
        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一、平等共商
        二、合作共赢
        三、包容共鉴
        四、发展共续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伦理价值
    第一节 拱立中国和平崛起、和谐发展之道
        一、传承中华和谐发展之道
        二、为中国和平之崛起开辟道路
    第二节 发展公正合理、平等互助之国际关系伦理
        一、摈弃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二、拱立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之精神大厦
    第三节 建构健康互利、共生共赢之全球伦理
        一、建构健康合理全球伦理
        二、构筑人类共生共赢美好未来
    第四节 建设包容互鉴、和而不同之伦理文明
        一、坚持开放包容文明观
        二、构建和而不同的和谐伦理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题目解析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难点、不足与创新点
第一章 钱穆学术思想概貌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一、时代背景
        二、学术渊源
    第二节 钱穆的学思历程
        一、在新史学风气中考史证经
        二、为弘扬民族精神而着史
        三、为复兴中国文化而造论
    第三节 钱穆主要学术创见
        一、子学:开启贯通子学先河
        二、经学:以史治经,破除古今文之争
        三、理学:化解理气二元,打破朱陆门户
        四、清学:考清学渊源,辨清学流变
        五、史学: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史学
第二章 钱穆阐释文化学要义
    第一节 文化学相关概念与文化学一般方法
        一、文化、文明与文化学概念
        二、文化相关范畴的判断
        三、文化学方法论
    第二节 文化阶层、目的与要素
        一、人生与文化的三阶层
        二、文化三阶层之目的与关系
        三、文化七要素
    第三节 文化类型与文化更新
        一、文化类型、文化特性、文化弱症
        二、驳商业文化优于农业文化论
        三、文化衰老与文化更新
第三章 钱穆纵览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与精髓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一、中国文化诞生之自然与人文
        二、中国文化演进三阶程说
        三、中国文化进展四期说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以人道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一) 乐观务实的宇宙观:尽心知性,天人合一
        (二) 崇善仁爱的人生观:尽其在我,个人道德
        (三) 和谐包容的天下观:尽人之性,人道本位
        二、以融和为特征的民族精神
        三、以自强为主导的历史精神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儒学是中国文化主干
        二、中国文化“可大可久”
        三、驳中国封建专制论
        (一) 钱穆的批驳
        (二) 对钱穆批驳的反思
第四章 钱穆解诠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一节 中西的历史比较
        一、中西不同的发展史:自本自根与诸流竞汇
        (一) 不同的民族主体
        (二) 中西三段历史对比
        (三) 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观
        二、西方文化精神及借鉴:富强的商业资本文化
        (一) 西方文化渊源
        (二) 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 西方文化的借鉴意义
        三、近代中西文化各自的缺陷:“不富强”与“不安足”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要素比较
        一、从政治形态审视
        二、从经济形态观察
        三、从道德与人生深览
        四、从宗教与科学省思
        五、从文学与艺术透视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总述
        一、文化类型不同:农业型与商业型
        二、心理气质不同:内倾型和外倾型
        三、思维模式不同:中和型与偏反型
第五章 钱穆展望中国新文化与世界文化走向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危机:文化自救与据旧开新
        一、中西碰撞,病症急发
        二、驳全盘西化论的偏颇
        三、文化自救,据旧开新
    第二节 中国文化更新:中西会通与儒学本位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关系:中西会通
        二、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向:儒学本位
        三、文化更新的方法:培养当代士,做一中国人
    第三节 世界文化的走向: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
        一、批驳中国文化落后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未来世界可能的新文化:多元共处与集异建同
结语: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观
    一、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文化学
    二、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西文化观念
    三、实践人本学视野下的钱穆中国文化更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毛泽东科技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基于科学技术对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作用
        (二) 基于对遏制科技领域造假行为的思考
    二、选题意义
        (一) 有助于进一步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二) 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三) 有助于确定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三、研究现状
        (一) 研究角度来看
        (二) 研究内容来看
        (三)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渊源
        (一) 时代背景
        (二) 理论渊源
    二、毛泽东科技思想形成过程
        (一) 萌芽时期——早年求学阶段
        (二) 形成时期——延安时期
        (三) 成熟时期——三大改造完成至文革前
    三、陷入误区——“文革”时期
第二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内容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基本观点
        (一)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本质
        (二) 科技的发展道路
        (三) 人才是科技发展关键
        (四) 科学技术的功能
    二、科学精神
        (一) 科学态度
        (二) 科学方法
    三、科学分类思想
第三章 科技实践中的偏差与失误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二) 科学技术是否具有阶级性
        (三) 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二、对待知识分子态度
        (一) 知识分子是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 专业科技人员与工农群众的关系
    三、偏离综合平衡的高速发展
        (一) 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
        (二) 坚持高速、超规划发展战略
    四、科技实践偏差与失误原因
        (一) 主观原因
        (二) 客观原因
第四章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评析
    一、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特点
        (一) 独创性
        (二) 民族性
        (三) 战略性
        (四) 辩证性
    二、科技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地位
        (一) 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在科技实践中的偏差与错误
        (二) 毛泽东科技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关系
    三、毛泽东科技思想时代价值
        (一)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毛泽东科技思想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及形成
    (一) 思想渊源
        1、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与超越
        2、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继承
        3、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形成及发展
        1、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
        2、民生实现途径的探索
        3、民生最高目标的提出
        4、民生思想的完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人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发展民生的出发点
        1、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是取得生存权、发展权的前提条件
        2、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民生的宗旨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事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
        2、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发展民生的根本目的
    (三) 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
        2、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思想的核心
        1、人才问题是民生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2、加强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教育工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民生的终极目标
    (五) 发展生产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发展民生的保障
        1、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2、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证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
        3、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二) 现实意义
        1、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2、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人本学说,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3、有效地避免了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各种误区
        4、有利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中国社会发展
        5、有利于深化改革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收获 首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出(论文提纲范文)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
    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社会效应
21世纪初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社会效应
“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主要内容
        (一) 第一阶段:奠基 (1989~1999年)
        (二) 第二阶段:拓展 (1999~2002年)
        (三) 第三阶段:深化 (2002~2005年)
        (一) 对课程模式内涵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
        (二)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
        1“.宽基础”面向职业群
        2“.活模块”强调“零距离”
        (三) 运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的要领
        1“.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筛选依据
        2“.宽基础”开发
        3“.活模块”开发
        (四) 课程改革的环节
        1.教学内容的筛选
        2.教学内容的组织
        3.教学内容的实施
        4.教学内容的评价
        (五) 逆向思维———职教课程开发与基础教育的区别
        (六)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拉动课程体系整体改革
        1.职教课程评价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2.以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评价拉动课程开发各环节的改革
        (七) 探索打开课程开发的“瓶颈”———教材开发
        1.编写多本具有综合化、模块化特征的教材
        2.对职教校本教材特征的探索
        (一“)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学术价值
        (二)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实践价值
    成果社会效应
职业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成果主要内容
        (一) 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职业教育中自在的、原生的、能够支配和决定其他问题的问题, 具有客观性、本源性、共存性、支配性等特点
        (二)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和作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对三个问题可进一步抽象为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
        (三)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本原与派生、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四)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或培训服务
        (五)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因是工业化和教育大众化, 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战略重点地位
        (六) 职业教育与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其他教育等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七) 职业教育的思想潮流紧随工业化和教育大众化的脚步潮起潮落, 历经劳作教育思潮、整合教育思潮、学校本位职业教育思潮、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终身职业教育思潮、劳动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潮等主要思潮
    成果社会效应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成果主要内容
        (一) 尝试建构了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技术学范式
        (二) 发现了传统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本质, 及其形成的思想之源和机制
        (三) 形成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思想体系和开发技术
    成果社会效应
附录

四、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D]. 徐鹏景. 渤海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以沈阳市上园街道为例[D]. 徐鹏景. 渤海大学, 2021
  • [3]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治观[J].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课题组,黄进.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21(01)
  • [4]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研究[D]. 余坦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研究[D]. 郭雅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D]. 李承福. 南开大学, 2014(04)
  • [8]毛泽东科技思想探析[D]. 耿文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9]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 冯召刚. 新疆大学, 2008(03)
  • [10]收获 首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出[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7(33)

标签:;  ;  ;  ;  ;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