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

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

一、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寒[1](2020)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有机污染物,如多溴二苯醚、多环麝香以及多环芳烃等,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排放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这些污染物多伴有潜在的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理效应等。国内外研究学者们分别建立了多种检测方法来分析检测以上有机污染物,例如GC-ECD、GC-MS、HPLC等。传统仪器分析方法对仪器配置有极高要求,且存在检测周期长和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生物分析检测技术逐渐成为了高灵敏、微量、快速的检测手段。但是,对于以上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析法研究,仅有针对多溴二苯醚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有所报导;多环麝香相关免疫分析研究工作尚为空白;而多环芳烃的总体分析、评估方面,毒性当量评估、免疫分析手段等尚存在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现状,为克服现有检测、评估方法的不足,建立针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高灵敏、简单、快捷的新型生物分析方法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典型低溴代四溴二苯醚BDE-47和人工合成多环麝香的代表吐纳麝香AHTN为免疫分析研究对象,设计了新型、简便的合成路线并制备了相应的半抗原。半抗原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后,与BSA、OVA载体蛋白偶联,最终制备了BDE-47和AHTN的人工免疫原与包被原。经免疫实验后,从兔血清中提取并纯化得到抗BDE-47和抗AHTN的多克隆抗体。最终建立了间接竞争生物素-链霉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BS-ELISA)、基于新型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直接竞争实时荧光定量免疫PCR等新型免疫分析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BDE-47与AHTN的分析,并将免疫分析测定结果分别与GC-ECD、GC-MS方法对比,以考察免疫分析新方法结果的准确性。间接竞争BS-ELISA方法建立时,优化了基本检测条件与基质效应等因素。在优化条件下:测定AHTN时线性工作范围为0.092~5.93ng/m L;IC50=0.74 ng/m L;检测下限为0.046 ng/m L。测定BDE-47时线性工作范围为0.04~7.85 ng/m L;IC50=0.56 ng/m L;检测下限为0.02ng/m L。两种方法的板内、板间变异系数?15%,方法重复性较好。实际样品测定结果分别与GC-MS、GC-ECD测定结果相关性好,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0%~110.3%(AHTN)、89.3%~106.8(BDE-47);变异系数分别为5.2%~8.6%(AHTN)、1.7%~8.2%(BDE-47);可实现高通量测定。采用BS-ELISA监测了上海闵行区PM2.5中BDE-47的浓度,分析了BDE-47/PM2.5和大气常规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结论如下:BDE-47的排放过程可能伴随有NO2的排放;工厂、车辆以及人类活动等可能是BDE-47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但不是此区域大气颗粒物PM2.5的主要排放者。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测定BDE-47,采用预先制备的了复合探针取代传统的酶标二抗,增加了酶信号量,提高方法灵敏性。在优化条件下,新方法测定BDE-47的线性工作范围为0.016~5.11ng/m L,IC50=0.284 ng/m L,IC10=0.0059 ng/m L。新方法测定实际样品的结果与GC-MS测定结果相关性好;与传统间接竞争ELISA法比,新型免疫分析的检测下限降低了约20倍。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6.5%~104%;变异系数为3.6%~10.2%,方法重复性较好。建立基于复合探针的直接竞争实时荧光免疫PCR方法中,分别采用抗AHTN抗体-金纳米颗粒(AuNPs)、抗BDE-47抗体-碳纳米管(CNTs)制备生物探针,建立了直接竞争AuNPs-rt-iPCR法测定AHTN、直接竞争CNTs-rt-iPCR法测定BDE-47。在优化条件下,直接竞争AuNPs-rt-iPCR测定AHTN时在1 pg/L~10 ng/L时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1.73 pg/L。样品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4.6%~105.2%、2.8%~10.3%。直接竞争CNTs-rt-iPCR测定BDE-47浓度在5pg/L~0.5ng/L时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约为1 pg/L。样品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3.4%~110.3%、3.2%~16.7%。两种新方法的测定结果与GC-MS或GC-ECD均有较好相关性;且新方法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重复性良好。本文采用了新型第三代重组小鼠肝癌细胞H1L7.5c1,建立了基于多环芳烃毒理学机制的基于芳香烃受体通路的化学活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AhR-CALUX)。优化了细胞接种个数、培养基、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BaP作为标准物质,其EC50约为1.099±0.195 n M,EC25约为0.345±0.078 n M,该测定法可以检测出BaP当量浓度大于3×10-11M的情况。方法的板内变异系数为1.35%~16.20%;板间变异系数为1.81%~23.92%;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实际水体样品中痕量多环芳烃的分析。与传统仪器分析方法相比,本文建立的新免疫分析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捷等优点,有益于实现环境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对于多环芳烃总体评估,国内外研究学者们采用传统仪器(例如HPLC等)测定每一种多环芳烃浓度后,与其对应毒性当量因子相乘后求得总和为其毒性当量(TEQ),但此法忽略了污染物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本文新建的AhR-CALUX分析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测定总体的生物分析当量,方法更加准确、简便、快捷。新型生物分析法可用于BDE-47,AHTN和PAHs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不仅具有快速、高通量筛选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乔尚校[2](2020)在《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污水治理程度不够,而人工湿地具有能耗低、出水水质好、经济成本和运行与维护费用低、景观价值高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污水治理的程度,从而缓解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新建人工湿地工程实践中,传统的建造方法往往有较大的工程量、较长的施工周期,很难做到一体化安装,导致其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并且传统的建造方法有较多的现场作业量,施工时可能会带来较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劳动力、模板材料等的投入,会产生较多的资源消耗问题;并且现场作业时,所产生的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等会进一步带来环保问题。鉴于此,本文综述并探讨了人工湿地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如占地面积、低温影响等,基于本课题组自主研发具备自有专利产权的模块化人工湿地技术,详细阐述了模块化人工湿地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并结合模块化人工湿地的首次中试试验研究,以期为人工湿地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运行参考。中试结果表明,本实验对有机物和磷有着良好的去除效率,其对COD、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45%、94.41%,使出水的COD、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87mg/L、1mg/L。但本实验对于氮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其出水中TN和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65 mg/L和27.44 mg/L,平均去除率均维持在55%左右。显然,该系统的脱氮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期望通过本文,将模块化人工湿地技术和低温时的强化措施应用于人工湿地的实践中,实现人工湿地高效、经济、生态友好的性能,从而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稳定性,推广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加快我国的污水治理程度,解缓水污染的问题,并为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借鉴。

陶文嘉[3](2020)在《光芬顿陶瓷膜耦合工艺降解卡马西平效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水污染问题尤其突出。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是一类新兴污染物,该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一直是环境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卡马西平作为一种典型代表性PPCPs污染物,具有结构复杂、难于生物降解的特性,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很难将其有效的去除。为了可以高效且可持续处理抗生素废水,本实验利用硅烷偶合法制备光催化陶瓷膜,选取八种硅烷偶联剂进行负载条件优化,搭建了批次试验反应装置和连续流实验装置,研究不同光强和不同H2O2浓度下,批次实验装置对卡马西平的降解情况。优选出四种负载陶瓷膜,对比确定降解卡马西平的最佳实验条件;围绕以上内容,实验主要进行了下面这些工作:1.采用沉淀法合成α-Fe OOH光催化剂,利用硅烷耦合法制备光催化陶瓷膜并进行表征。合成后的光催化剂呈针状或纺锤长片状,结构均一且规则,长度在500-550 nm左右,宽度在25-50 nm左右,晶型与α-Fe OOH的JCPDS标准卡片相符,对紫外光有明显的响应性。改性的陶瓷膜表面覆盖有光催化剂;表面同时检测到了Fe、Al和O元素的存在;XRD图像中显示既有光催化剂的衍射峰,也有γ-Al2O3和Ti O2的衍射峰。2.实验选择KH550、KH560、KH570、KH580、KH590、KH602、KH791和KH792八种硅烷偶联剂进行负载研究。配制成浓度为0.5%、1%、1.5%偶联剂悬浊液,逐次滴加1 m L、2m L、3 m L均匀涂抹在陶瓷膜表面。结果显示浓度为1.5%的偶联剂悬浊液滴加3 m L时负载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80和KH791的陶瓷膜表面有较多催化剂被负载,其余四块陶瓷膜仅有很少催化剂被负载。3.选取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80和KH791负载的陶瓷膜构建批量和连续流装置并进行卡马西平降解实验,结果发现卡马西平降解率在过氧化氢浓度为2.5 m M时降解率最高,且光催化陶瓷膜降解效果与表面负载催化剂量成正比。改变不同紫外光照强度发现,光强为1614μW·cm-2时光催化陶瓷膜对卡马西平降解率和降解速率最高。4.采用化学清洗方法对陶瓷膜进行清洗。经循环十次实验后,光催化陶瓷膜通量几乎不发生改变。光催化陶瓷膜仅在表面发生堵塞,且是可逆的,故经化学清洗的陶瓷膜通量可恢复至原始水平。

陈飞[4](2020)在《HC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全球水资源愈发紧张,水污染日渐严重,为了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量,全世界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努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简称“水十条”)。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HC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二级排放标准,按要求应升级为一级标准的A标准。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HC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艺进行研究,在不停产的情况下为该厂提供提标改造技术指导。以HC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进水水质元素及进水水量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现有处理工艺,对该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原有工艺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水质的分析与确定,升级改造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运行效果分析等。根据污水处理厂(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06月30日)的实测资料,确定该厂设计规模为8万m3/d。按保证率90%确定该厂的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308mg/L,BOD5=120mg/L,SS=51.5mg/L,氨氮=35mg/L,总氮=41mg/L,总磷=3.41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的A标准,具体为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氨氮≤5mg/L,总氮≤15mg/L,总磷≤0.5mg/L。HC污水处理厂进水的BOD5/CODCr=120/310=0.39,属可生化处理范围。根据进水水质的特点,保证本工程实施过程中原有的6万m3/d处理系统不停产运行,结合原有处理工艺,确定本次提标改造工程二级处理工艺采用降负荷运行并新建AAO工艺作为推进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机械搅拌絮凝+高效沉淀池”工艺,除磷工艺采用“生物除磷+加药除磷”相结合工艺,辅助碳源选用乙酸钠,消毒工艺采用次氯酸钠。经过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HC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实施,实现了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五道河的水生化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杨涛[5](2020)在《水中头孢氨苄去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种类多达60余种,性状稳定,抗菌谱广,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解决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感染问题。近年来,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相继被检测到低浓度的抗生素残留,并且环境中耐药菌的增加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污染问题。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不断增加,疾病治疗社会成本不断增加,且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的健康。本研究以高效降解水体中头孢氨苄为目标,进行了光催化和高效菌处理头孢氨苄废水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提供技术参考。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高温煅烧成功将碳量子点(CQDs)负载在TiO2和WO3的异质结材料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TWC3,并且WO3和CQDs最佳掺杂质量配比分别为2%和3%。根据头孢氨苄光催化降解速率拟合的一级速率常数k,TWC3的催化活性分别是纯TiO2和纯WO3的3.1倍和46.6倍。XRD、XPS、TEM、BET等一系列材料表征方法都证明了 TiO2、WO3、CQDs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利用UV-DRS、PL、EIS和可见光实验等对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WO3可以与TiO2形成异质结,从而改善电子与空穴的分离,并扩展可见光吸收光谱。另一方面,通过将CQDs用作光生电子通道,提高了光生电子的转移速率,并进一步拓宽了可见光谱,使得光催化活性显着提升。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了光催化反应中存在空穴、·OH、1O2、和·O2-等活性物质,其对于氧化有机物的贡献能力依次为空穴<1O2<·OH<·O2-。利用LC-MS检测了头孢氨苄光催化降解产物,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采用毒性估计软件(T.E.S.T.)对头孢氨苄及其降解中间体的毒性进行了计算,发现中间产物比头孢氨苄表现出更高的生物毒性,但由于光催化实验进行4 h后头孢氨苄的矿化率可以达到92.4%,因此处理后的头孢氨苄废水的生物潜在风险显着降低。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分离出了一株能高效降解头孢氨苄的菌株CQ2,经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系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该菌株不能直接以头孢氨苄为唯一碳源,但可以利用其它有机物如葡萄糖在共代谢的作用下降解头孢氨苄。考察了温度、pH、混合强度和接种量等对CQ2菌的生长和头孢氨苄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为7.0,转速150 rpm,接种量5 vol.%,在该条件下培养28 h,对初始浓度为10mg·L-1的头孢氨苄可降解至未检出。且最优条件下,CQ2菌对阿莫西林(青霉素类)、土霉素(四环素类)、磺胺嘧啶(磺胺类)、培氟沙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36h去除率分别为未检出、62.34%、50.29%、5.12%,表明CQ2对阿莫西林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培氟沙星耐药性较差。使用LC-MS/MS测定了头孢氨苄的降解中间产物,并提出了 CQ2菌降解头孢氨苄可能的两条降解路径。将头孢氨苄去除高效菌CQ2和磺胺嘧啶去除高效菌JSD2应用到实际废水中,通过小试和中试试验去除猪场废水中的抗生素,对比空白试验发现加菌后去除抗生素能力略有提升但不明显。传统的活性污泥经短期驯化后在SBR装置中也能较好地去除水中的抗生素,整体去除率约为90%左右。由于实验所用猪场废水中抗生素浓度较低,浓度主要在μg·L-1和ng·L-1级别,检测难度大,存在10%-20%的实验误差,且不加菌抗生素的去除率就达到90%,大大增加了实际废水中验证高效菌降解抗生素性能的难度。因此,选择向实际水中人为添加抗生素至10 mg·L-1进行后续试验,得到CQ2菌和JSD2菌在处理实际水时最佳投加比例分别为10%和15%。在中试试验中,发现JSD2菌的加入对磺胺嘧啶的去除略有提升,磺胺嘧啶去除速率相较于空白实验提升了 1.91倍,但整体去除速率不足小试结果的1/3,一方面由于中试现场温度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试连续进入高浓度抗生素废水。但CQ2菌中试效果验证实验中因为在实际水中检测不出头孢氨苄,无法验证在中试中投加CQ2对抗生素去除的影响。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苗瑞丹[7](2020)在《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控刻不容缓,环境污染防控方法有多种,吸附法以操作简单、经济效益良好被广泛应用。常用的吸附剂有天然矿物和含碳材料,但是天然矿物吸附效果欠佳,含碳材料处理工艺条件苛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吸附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铅笔芯以其价格低廉、含碳量可控、生产可量化、处理工艺简单成为新的吸附剂研究热点。铅笔芯同时具有粘土和碳材料的性能,具有吸附作用。本文对HB和2B铅笔芯进行改性,并用改性的铅笔芯对可溶性染料和双酚这两类水体污染物进行吸附研究。经过实验优化,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改性铅笔芯对双酚A、双酚B、双酚F、双酚AF和双酚S这5种双酚具有吸附作用。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不同,其中2B-水处理改性的铅笔芯对双酚A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率可达到48.92%,加标回收率为87.88%119.34%。2B-酸处理铅笔芯对双酚B的最大吸附率可达69.61%,加标回收率为84.59%117.88%。2B-酸处理铅笔芯对双酚F的最大吸附率为42.54%,加标回收率为80.09%91.10%。2B-酸处理对双酚S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35.88%,加标回收率为86.70%119.99%。2B-酸处理对双酚AF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80.99%,加标回收率为93.22%97.19%。(2)改性铅笔芯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灿烂绿及伊红Y这4种可溶性染料有吸附作用。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同,其中2B-水处理改性的铅笔芯对罗丹明B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率可达到59.81%,加标回收率为95.58%108.95%。2B-水处理铅笔芯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率可达74.15%,加标回收率为110.33%119.42%。2B-水处理铅笔芯对灿烂绿的最大吸附率为74.15%,加标回收率为99.48%106.78%。HB和2B酸处理对伊红Y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100%,加标回收率为90.21%102.96%。

颜丽红[8](2019)在《新型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化潜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高效低耗的水质净化技术是当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吸附和氧化是去除水质污染的重要途径。吸附法在吸附剂饱和后,若能将污染物进一步氧化去除,实现原位再生,随之恢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是水质净化学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基于此,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171)的支持下,探索开发新型吸附剂材料,并对其氧化潜能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水质净化技术开辟新的途径。在众多新型吸附剂材料中,由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的多种可调变性,其吸附能力及作为电催化剂的氧化潜力受到水质净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论文聚焦纳米量级和N丰富有机配体掺杂NiFe-LDH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微观形貌及结构研究,进一步探讨LDH吸附剂在水质净化中的吸附能力和电催化氧化潜能,为将来在水质净化中应用LDH材料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均匀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不同Ni/Fe摩尔比LDH,以XRD、FTIR、ICP、TG、N2吸附-脱附、SEM等多种手段表征材料结构、组成、形貌等。所得典型介孔材料BET比表面积从276.589 m2 g-1到542.739 m2 g-1不等,高于一般文献报道,平均粒径仅为20 nm左右,归因于在合成过程中使LDH处于低结晶度状态和高分散状态。(2)以甲基橙(MO)为污染物,研究不同Ni/Fe摩尔比LDH对其的吸附性能。Ni/Fe摩尔比变化对LDH吸附MO的影响显着,其中Ni2Fe-LDH对MO的吸附性能最佳,Langmuir模型计算所得最大吸附量为343.64 mg g-1;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大致可分为外表面吸附及颗粒内扩散两个阶段;吸附机理归因于静电引力和LDH层板电荷密度的协同作用。多种吸附作用力加之材料本身特性使碳酸根插层NiFe-LDH具有较好吸附性能。(3)研究不同Ni/Fe摩尔比LDH电催化析氧(OER)性能,Ni/Fe摩尔比变化对OER性能影响显着,其中Ni3Fe-LDH OER性能最佳。为进一步提升材料OER性能,将Ni3Fe-LDH与含N有机配体KBH(im)3进行掺杂。结果表明Ni3Fe-LDH/KBH(im)3-25OER性能最佳,在0.1 M KOH溶液中,10 mA cm-2对应的过电势为258 mV,塔菲尔斜率为44 mV dec-1,且稳定性较好,20 h稳定性测试后10 mA cm-2对应的电势仅增加了43 mV。一定量KBH(im)3掺杂使材料粒径更小、生长更为致密,暴露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加之KBH(im)3掺杂改变了材料电子结构,使Ni3Fe-LDH OER性能得以提升。

杨静丹[9](2019)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其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的含氮化合物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生物脱氮因其快捷高效而被普遍应用,但传统的生物脱氮存在一定的弊端,新型生物脱氮亟待研究与开发。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发现为生物脱氮提供了新思路,这类菌既具有异养硝化功能又具有好氧反硝化功能,使得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同一时间与空间内得以实现。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其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首先,从经过高盐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两株脱氮效果良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Y3-2和SLY2-21,对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知,均呈杆状。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得出 HY3-2 为 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 subsp.quasipneumoniae,SLY2-21 为 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并建立系统发育树。其次,本文研究了菌株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HY3-2以甘油为碳源,C/N为25,温度为20℃或30℃,转速为150rpm,初始pH为7~10,接种量为2%,盐度低于50g/L时,对100mg/L的NH4+-N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达90.7%;以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为25,温度为30℃,转速为150rpm,初始pH为5~9,接种量为2%,盐度低于15g/L时能进行良好的好氧反硝化作用,NO3--N去除率达99%以上,TN去除率为42.8%。SLY2-21以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为15,温度为30℃,转速为200rpm,初始pH为7~8,接种量为2%,盐度低于20g/L时能进行较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脱氮效率在85%左右。再次,本文研究了不同氮源对两菌株的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Y3-2与SLY2-21对不高于1000mg/L的硝酸盐氮均能达到95%以上的去除效果,SLY2-21的去除速率比HY3-2慢,且HY3-2的亚硝酸盐氮积累量相对较少。两菌株均能去除1000mg/L以内的氨氮,将氨氮直接转化为含氮气体。氨氮与硝酸盐氮复合时,HY3-2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的降解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添加50~200mg/L的氨氮后,氨氮优先被SLY2-21所利用,之后硝酸盐氮被降解。HY3-2能够有效去除340.53mg/L的亚硝酸盐氮,72h时去除率为88.11%;SLY2-21体内缺少亚硝酸盐还原酶而不能去除亚硝酸盐氮。最后,本文研究了目的菌株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试验表明以1:1比例将HY3-2和SLY2-21投加到受污染的河道水体,24h内,NH4+-N、NO3--N和TN都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去除,去除率分别为95.59%、44.33%和36.94%。之后,去除效率有一定的下降,总体来看该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干申启[10](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二、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分析技术
    1.2 免疫分析法
        1.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2 实时荧光定量免疫PCR分析
        1.2.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1.2.2.2 免疫PCR方法
        1.2.2.3 实时荧光定量免疫PCR
        1.2.3 与复合探针结合的生物分析法
    1.3 基于毒性信号通路的体外生物分析法
    1.4 本课题研究对象
        1.4.1 多溴二苯醚
        1.4.1.1 多溴二苯醚现状
        1.4.1.2 多溴二苯醚危害
        1.4.1.3 多溴二苯醚现有分析方法及面临问题
        1.4.2 合成麝香
        1.4.2.1 合成麝香现状
        1.4.2.2 合成麝香危害
        1.4.2.3 合成麝香现有分析方法及面临问题
        1.4.3 多环芳烃
        1.4.3.1 多环芳烃现状
        1.4.3.2 多环芳烃危害
        1.4.3.3 多环芳烃现有分析方法及面临问题
        1.4.4 研究对象的生物分析方法现状总结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BDE-47、AHTN半抗原、全抗原及抗体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BDE-47半抗原的制备与表征
        2.3.2 BDE-47人工全抗原的制备与表征
        2.3.3 AHTN半抗原的制备与表征
        2.3.4 AHTN全抗原的制备与表征
        2.3.5 BDE-47、AHTN蛋白偶联物测定
        2.3.6 BDE-47、AHTN免疫实验
        2.3.7 BDE-47、AHTN多克隆抗体纯化
        2.3.8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与亲和性
        2.3.9 酶联免疫测定抗体效价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BDE-47中间体及半抗原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4.2 AHTN与半抗原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4.3 免疫原及包被原的鉴定
        2.4.4 免疫原、包被原蛋白浓度测定
        2.4.5 抗体效价及蛋白浓度测定
        2.4.6 抗体亲和性与特异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接竞争BS-ELISA测定AHTN、BDE-47
    3.1 前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3.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生物素化多克隆抗体
        3.3.2 间接竞争BS-ELISA分析方法建立
        3.3.3 间接竞争BS-ELISA分析方法的优化
        3.3.4 间接竞争BS-ELISA标准曲线
        3.3.5 重复性检测
        3.3.6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7 样品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间接竞争BS-ELISA测定BDE-47条件优化
        3.4.2 间接竞争BS-ELISA测定AHTN条件优化
        3.4.3 间接竞争BS-ELISA标准曲线
        3.4.4 GC-ECD、GC-MS法测定BDE-47、AHTN
        3.4.5 间接竞争BS-ELISA重复性
        3.4.6 化妆品中AHTN含量与加标回收实验
        3.4.7 灰尘中BDE-47含量与加标回收实验
        3.4.8 PM_(2.5)中BDE-47的浓度水平和变化
        3.4.9 PM_(2.5)中BDE-47与大气常规污染物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测定BDE-47
    4.1 前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4.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生物素化羊抗兔IgG预处理
        4.3.2 复合探针制备
        4.3.3 复合探针的链霉亲和素标记率
        4.3.4 复合探针SA-B-IgG-CNTs-HRP活性测定
        4.3.5 间接竞争ELISA分析方法建立
        4.3.6 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法的条件优化
        4.3.7 间接竞争ELISA法的标准曲线
        4.3.8 样品采集与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探针的表征
        4.4.2 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法的条件优化
        4.4.3 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BDE-47
        4.4.4 基于复合探针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重复性
        4.4.5 BDE-47实际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复合探针的直接竞争Rt-iPCR法测定AHTN、BDE-47
    5.1 前言
    5.2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5.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5.3.2 一抗复合探针的制备
        5.3.2.1 金纳米复合探针制备
        5.3.2.2 碳纳米管复合探针制备
        5.3.3 一抗复合探针的蛋白标记率
        5.3.4 一抗复合探针活性
        5.3.5 基于一抗复合探针的直接竞争rt-iPCR分析法建立
        5.3.6 基于复合探针的直接竞争Rt-iPCR方法的优化
        5.3.7 基于复合探针的直接竞争Rt-iPCR标准曲线
        5.3.8 样品采集与处理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一抗复合探针的表征
        5.4.1.1 金纳米复合探针
        5.4.1.2 碳纳米管复合探针
        5.4.2 直接竞争Au NPs-rt-iPCR条件优化
        5.4.2.1 直接竞争Au NPs-rt-iPCR条件优化
        5.4.2.2 直接竞争CNTs-rt-iPCR条件优化
        5.4.3 直接竞争rt-iPCR测定AHTN、BDE-47
        5.4.3.1 直接竞争Au NPs-rt-iPCR测定AHTN
        5.4.3.2 直接竞争CNTs-rt-iPCR测定BDE-47
        5.4.4 直接竞争rt-iPCR方法的重复性
        5.4.5 实际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实验
        5.4.5.1 直接竞争AuNPs-rt-iPCR测定AHTN
        5.4.5.2 直接竞争CNTs-rt-iPCR测定BDE-47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hR-CALUX测定多环芳烃
    6.1 前言
    6.2 实验药品与仪器
        6.2.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6.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6.2.3 H1L7.5c1细胞系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
        6.3.2 细胞接种
        6.3.3 CALUX条件优化
        6.3.4 样品处理
        6.3.5 CALUX分析
        6.3.6 数据分析
        6.3.7 重复性检测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细胞接种
        6.4.2 边缘效应及重复测定次数
        6.4.3 培养基、培养时间优化
        6.4.4 样品稀释倍比
        6.4.5 CALUX测定程序
        6.4.6 CALUX测定BaP的标准曲线
        6.4.7 AhR-CALUX重复性及加标回收实验
        6.4.8 水样测定及实验结果分析
        6.4.9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与CALUX结合展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博士研究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研究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博士研究期间学术会议参加情况
致谢

(2)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湿地的发展及应用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人工湿地理论与应用
    2.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2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2.2.1 人工湿地的主要构成
        2.2.2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
    2.3 低温对人工湿地的影响及强化措施
        2.3.1 低温的定义
        2.3.2 低温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2.3.3 增温、保温强化措施
        2.3.4 低温环境下湿地内部结构强化
        2.3.5 低温环境下湿地外部工艺强化
    2.4 基质堵塞的机理与解决方案
        2.4.1 基质堵塞的可能原因
        2.4.2 基质堵塞的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
    3.1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必要性
    3.2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优势
    3.3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
    3.4 模块研发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装置和水质分析方法
    4.1 实验装置
        4.1.1 模块化人工湿地中试实验设计
        4.1.2 进水水质
        4.1.3 基质装填
        4.1.4 植物栽培
        4.1.5 采样点和采样方法
    4.2 水质分析方法
        4.2.1 测试指标和方法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药剂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和讨论
    5.1 挂膜运行及有机物的去除
    5.2 氮的去除
    5.3 磷的去除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光芬顿陶瓷膜耦合工艺降解卡马西平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危害及处理方法
        1.2.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1.2.2 抗生素的危害
        1.2.3 抗生素的处理方法
    1.3 卡马西平的简介
    1.4 光芬顿陶瓷膜分离耦合技术研究现状
    1.5 硅烷偶联剂
        1.5.1 偶联剂种类
        1.5.2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
        1.5.3 实验用硅烷偶联剂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光催化剂和光芬顿陶瓷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析方法
    2.3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2.3.1 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4 陶瓷膜的负载及表征
        2.4.1 硅烷偶联剂的配制及陶瓷膜的负载
        2.4.2 光芬顿陶瓷膜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光芬顿陶瓷膜水处理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装置和方法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方法
    3.4 光芬顿陶瓷膜降解水中卡马西平的条件优化及动力学拟合
        3.4.1 不同H_2O_2浓度下降解卡马西平情况及动力学拟合
        3.4.2 不同光照条件下降解卡马西平情况及动力学拟合
    3.5 本章小结
4 光芬顿陶瓷膜抗污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装置和方法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方法
    4.4 卡马西平过滤实验
        4.4.1 改性前后陶瓷膜的通量变化
        4.4.2 恒定流量下卡马西平溶液的过滤实验
    4.5 膜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4.5.1 催化剂在不同pH溶液中的析出性
        4.5.2 光催化陶瓷膜降解卡马西平后体系中的铁离子浓度
        4.5.3 光催化陶瓷膜循环使用十次后的性能变化
    4.6 光催化陶瓷膜堵塞模型
    4.7 卡马西平降解中间产物及降解途径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HC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依托的实际工程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技术与工艺发展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工艺
        1.2.3 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1.3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常用的技术与工艺
        1.3.1 我国污水厂改造前常用的工艺及存在问题分析
        1.3.2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常用的工艺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美国洛杉矶Hyperion污水处理厂
        1.4.2 美国华盛顿Blue Plains污水处理厂
        1.4.3 匈牙利南佩斯污水处理厂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HC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分析
    2.1 概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原污水处理工艺
    2.4 主要构筑物及工艺设计参数
    2.5 原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2.6 原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6.1 存在问题分析
        2.6.2 升级改造内容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4 污水厂原出水水质及提报改造工艺的选择分析
        3.4.1 原出水水质
        3.4.2 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5 水质分析及一级处理工艺的选择
        3.5.1 水质特性分析
        3.5.2 一级处理工艺的选择分析
    3.6 二级处理工艺的比较和确定
        3.6.1 AAO工艺的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3.6.2 改良A2/O工艺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3.6.3 MBBR工艺特点与适用性分析
        3.6.4 HC污水处理厂生物工艺提标改造方案的比较和确定
        3.6.5 二沉池设计方案
    3.7 深度处理工艺
        3.7.1 工艺选择原则
        3.7.2 絮凝工艺方案的选择及对比
        3.7.3 沉淀工艺的比较和选择
        3.7.4 过滤工艺的选择和比较
    3.8 消毒工艺选择和比较
    3.9 总体工艺方案
4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与改造
    4.1 设计参数
    4.2 .工艺设计
        4.2.1 一级处理(改造)
        4.2.2 新老生化系统配水井(新建)
        4.2.3 生化系统(改造与新建)
        4.2.4 二沉池(新建)
        4.2.5 污泥回流泵房(新建)
        4.2.6 深度污水处理(改造与新建)
        4.2.7 污水处理加药系统(改造)
        4.2.8 污泥储池(改造)
        4.2.9 污泥脱水车间(原有)
        4.2.10 污水出路
        4.2.11 污泥出路
        4.2.12 再生水出路
    4.3 工程投资
5 运行效果分析
    5.1 COD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TP去除效果分析
    5.5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5.6 TN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HC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指标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水中头孢氨苄去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抗生素概述
        2.1.1 抗生素现状
        2.1.2 抗生素的危害
        2.1.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性质
    2.2 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2.1 物理法
        2.2.2 化学法
        2.2.3 生物法
第3章 光催化降解头孢氨苄模拟废水的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催化剂合成
        3.2.2 实验方法
        3.2.3 头孢氨苄检测方法
        3.2.4 中间产物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头孢氨苄的光催化降解
        3.3.3 自由基淬灭实验
        3.3.4 光催化活性增强的机理
        3.3.5 光催化降解途径
    3.4 循环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头孢氨苄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所用培养基配方
        4.2.2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高效菌的筛选
        4.2.3 菌株降解最佳条件
        4.2.4 分析方法
        4.2.5 菌种鉴定
        4.2.6 菌种的保存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头孢氨苄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4.3.2 菌种鉴定结果
        4.3.3 CQ2的生长曲线及CX的降解曲线
        4.3.4 高效菌培养条件对CQ2生长及头孢氨苄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CX降解路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效菌在实际畜禽废水中的应用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SBR法研究高效菌最佳配比
        5.2.2 单抗生素单高效菌实际水小试试验
        5.2.3 高效菌加入到中试装置效果验证
        5.2.4 抗生素检测方法
        5.2.5 LC/MSMS样品前处理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SBR法研究高效菌最佳配比
        5.3.2 单抗生素单高效菌实际水小试试验
        5.3.3 高效菌投加到中试装置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与水体污染
        1.1.1 环境污染
        1.1.2 水体污染
    1.2 污水处理方法
        1.2.1 絮凝沉降法
        1.2.2 光催化降解法
        1.2.3 电化学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氧化法
        1.2.6 吸附法
    1.3 常用吸附剂
        1.3.1 天然矿物
        1.3.2 碳材料
        1.3.3 铅笔芯
    1.4 常见化学污染物
        1.4.1 双酚
        1.4.2 染料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铅笔芯的处理方法
        2.2.3 改性铅笔芯的表征
        2.2.4 HPLC分析条件
    2.3 小结
第三章 改性铅笔芯对双酚类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优化
        3.2.1 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3.2.2 溶液初始浓度的选择
        3.2.3 吸附温度的选择
        3.2.4 吸附时间的选择
    3.3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3.3.1 标准曲线
        3.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4 改性铅笔芯对5种双酚的吸附
        3.4.1 改性铅笔芯对双酚的单独吸附
        3.4.2 改性铅笔芯对5种双酚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3.5 加标回收率
    3.6 小结
第四章 改性铅笔芯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优化
        4.2.1 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4.2.2 溶液初始浓度的选择
        4.2.3 吸附温度的选择
        4.2.4 吸附时间的选择
    4.3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4.3.1 标准曲线
        4.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4.4 改性铅笔芯对4种可溶性染料的吸附
        4.4.1 改性铅笔芯对染料的单独吸附
        4.4.2 改性铅笔芯对4种染料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4.5 加标回收率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型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化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简介
        1.2.1 LDH的组成和结构
        1.2.2 LDH的性质
        1.2.3 LDH的合成
    1.3 LDH在水介质中的污染物吸附性能
        1.3.1 吸附及其分类
        1.3.2 影响吸附的因素
        1.3.3 LDH吸附剂
    1.4 LDH在水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氧(OER)性能
        1.4.1 OER反应机理
        1.4.2 LDH电催化剂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吸附性能测试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 材料表征技术
        2.4.1 结构表征
        2.4.2 成分分析
        2.4.3 形貌表征
第三章 不同Ni/Fe摩尔比LDH的合成
    3.1 不同Ni/Fe摩尔比LDH的合成
    3.2 表征分析
        3.2.1 XRD表征分析
        3.2.2 FTIR表征分析
        3.2.3 TG表征分析
        3.2.4 ICP表征分析
        3.2.5 XRD相关计算及分析
        3.2.6 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3.2.7 SEM和 TEM表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Ni/Fe摩尔比LDH的吸附性能
    4.1 NiFe-LDH对甲基橙(MO)的吸附
        4.1.1 MO标准曲线
        4.1.2 Ni/Fe摩尔比对LDH吸附MO的影响
        4.1.3 初始浓度对Ni2Fe-LDH吸附MO的影响
    4.2 吸附等温模型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4.4 吸附机理研究
        4.4.1 UV-vis吸收谱与XRD表征分析
        4.4.2 Zeta电位测试
        4.4.3 FTIR表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 Fe-LDH的 OER性能
    5.1 不同Ni/Fe摩尔比LDH的 OER性能
    5.2 N掺杂Ni Fe-LDH的 OER性能
        5.2.1 KBH(im)3 配体的合成
        5.2.2 N掺杂Ni Fe-LDH的合成
        5.2.3 XRD表征分析
        5.2.4 FTIR表征分析
        5.2.5 形貌表征分析
        5.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5.2.7 XPS表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结论
        6.1.2 研究存在的问题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其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中氮素的来源与危害
        1.2.1 水中氮素的来源
        1.2.2 氮素的危害
    1.3 污水脱氮技术
        1.3.1 传统生物脱氮及弊端
        1.3.2 新型生物脱氮
        1.3.3 微生物菌剂法污水脱氮
    1.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的研究
        1.4.1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特性及微生物种类
        1.4.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方法
        1.4.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的脱氮机理
        1.4.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1.4.5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1.5 分析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培养
        2.2.2 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
        2.2.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复筛
        2.2.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形态观察
        2.2.5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复筛结果
        2.3.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形态学鉴定
        2.3.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16S rDNA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HY3-2和SLY2-21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1.4 分析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的生长曲线及脱氮效果测定
        3.2.2 碳源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3 C/N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4 温度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5 转速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6 初始pH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7 接种量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2.8 盐度对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曲线的测定及培养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3.2 碳源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3 C/N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4 温度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5 转速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6 初始pH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7 接种量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3.8 盐度对菌株HY3-2和SLY2-21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源对菌株HY3-2和SLY2-21脱氮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
        4.1.4 分析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初始浓度的硝酸盐氮对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初始浓度的氨氮对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
        4.2.3 氨氮与硝酸盐氮复合对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
        4.2.4 亚硝酸盐氮对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初始浓度的硝酸盐氮对菌株的脱氮效果
        4.3.2 不同初始浓度的氨氮对菌株的脱氮效果
        4.3.3 氨氮与硝酸盐氮复合对菌株的脱氮效果
        4.3.4 亚硝酸盐氮对菌株的脱氮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株HY3-2和SLY2-21在河道水体脱氮中的应用试验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实际污水来源与水质
        5.1.3 实验装置与仪器
        5.1.4 分析方法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及科研成果目录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10)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张晓寒.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模块化人工湿地的研发和污水处理中试初步实验[D]. 乔尚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光芬顿陶瓷膜耦合工艺降解卡马西平效能研究[D]. 陶文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HC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陈飞.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水中头孢氨苄去除技术研究[D]. 杨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 苗瑞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新型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化潜能研究[D]. 颜丽红. 福建工程学院, 2019(01)
  • [9]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其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D]. 杨静丹.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8)
  • [10]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高效快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