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注意的原则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注意的原则

一、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应重视的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孙昱,徐敢,汪祺[1](2021)在《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文中提出将中药二次开发作为中药研发的方向之一,有助于在中药研发领域创造新价值。通过综述近年来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分析国内改给药途径、改剂型中药的获批情况,了解中药二次开发中相关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当前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非抗癌药用于癌症、药物重新定位于罕见病、改变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疾病再治疗、非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吸入疗法再利用。中药的二次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化学药的老药新用,有其自身特点,可参考的研究思路:(1)优化生产工艺、选择更合适的剂型、优化临床给药途径等;(2)提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3)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4)进一步聚焦有良好疗效的中药优势病种,如一些疑难疾病、慢病、罕见病的病种。

马莉[2](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西部特昭盆地的特克斯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县。近年来,特克斯县以全域旅游、全域绿色为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速度及质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并入选2016年11月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创建名单,特克斯县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特克斯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好,但在2019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中未能入围。这说明,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与全域旅游理念要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此契机下,文章基于当前大众旅游和“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背景,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从宏观层面梳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述县域经济、县域旅游、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对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进行分类及评价,并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支持,游客感知及经济贡献五个方面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分析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承上启下,从全局出发分析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原则引领后续旅游开发工作。第六章通过上述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整体把握,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和“全领域”联动两条开发路径及其具体实施措施。第七章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为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础。第八章结论与展望。经调研得知,特克斯县具有优质而丰富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涵盖8个主类,26个亚类,49个基本类型,约120个代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产品集聚,政府、企业、居民的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均较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全域旅游发展是大势所趋。由于特克斯县域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其旅游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为解决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及“全领域”联动两条县域旅游开发路径,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和政策因素,加强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业围绕旅游创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商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提质量”的全产业融合开发态势,未来要积极实现“融合共生”,将旅游融入不同的产业形成新业态,走“旅游+”的发展之路,并列举了“旅游+农牧业、文化业、工业、康养、环保、体育、互联网”等融合开发途径,进而提出通过县际政府联动、旅游企业联动、景区资源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共生式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并从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人才与营销、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旅游安全与监管四个层面完善旅游开发保障体系。研究对于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潘静[4](2020)在《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公正分享其利用所产生的名古屋议定书》及国内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现实背景下,综合分析国际法律文件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的宗旨、保护形式,整理归纳代表性国家传统知识数据库制度运行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现况困境,检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提出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思路及具体实施措施,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为加快履行国际约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系统保护提供建议。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国外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的现状;应用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代表性国家关于传统知识数据库制度运行的成熟经验,评述、提炼其中的有益措施;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具体分析我国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存续数量、构成比例和分布现况及运用实证分析法剖析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建设与运行的现实问题,以明确和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思路。结果:我国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存、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争议,数据库保护制度亟待引入和完善;与此同时,传统知识较为丰富的印度、秘鲁等国家在传统知识数据保护方面已走在前列,为我国在数据库保护策略选择、数据库保护制度完善、数据库分类建设规范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此,从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存续的现实情况和数据库建设及运行的实际问题出发,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策略、数据库保护制度与其他制度规则的协调、数据库分类建设与共享合作规范等亟待确立、完善及创新。结论: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引入是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系统保护的创新举措,关于数据库保护,当前我国官方的态度尚不明确。基于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使用、利益分享的保护目标,选择防御性保护与进攻性保护并用的策略,可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提供基本思路;同时,在归纳分析国外成熟经验和存在问题后,检视国内数据库建设与运行的制度缺陷,提出确立并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专有性保护制度,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建议,为实现中医药传统知识利益分享提供多重制度保障;此外,鉴于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在目前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下陷入了生存发展的困境,有关部门的扶持推广、引导监督具有一定的实施必要性;最后,在数据库制度保障、建设规范较为完备的基础上,考虑逐步推进数据库的合作与共享,为促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和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效用。

张杰[5](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成旭东,贾晓斌,封亮,蒋俊[6](2013)在《基于系统论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思路》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药新药开发重要途径。该文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针对目前中药二次开发缺乏整体指导方针与实践方法现状,对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整体思路以及临床、药理、药剂三大方面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与内容进行阐述,为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提供系统的策略与方法。

李光耀[7](2011)在《基于研发和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日益得到世界的关注。中药领域作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优势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制药行业共同瞩目的问题。我国在30年前就提出中药现代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规范。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指导中药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在推行中药现代化战略发展的30年期间,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是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对策,推动我国中药领域健康、与时俱进的发展,提高中药领域研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化竞争力,将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药和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新看法,并结合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如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变化、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天然药物市场的扩张以及国内新医改给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一个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基于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比较优势得出中药研发和市场开拓是两个关键战略问题,继而分别采用产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进行了战略分析,并做出战略选择。1.中药现代化是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继承和创新并重,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然而,实现以上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就是研制、开发出一批服用方便、药效明确、质量可靠的现代中药投放市场。我国在中药研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药材、人才与科研资源优势;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理论内容与实践积累是我国发展中医药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但是目前制约中药研发进展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例如,资源的整合不够完善,科研院所、高校资源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中医药的研究平台尚不完善,汇集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碰撞、交融的创新平台尚未建立;很多企业对于中药研发仍重视不够,无论是政府支持还是企业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都还很不足;中医药基础研究不足成为中药研发的瓶颈等。除了内部的优势与劣势问题,还应关注中药研发的外部环境。规避中药资源的日益减少,知识产权流失等威胁的同时,抓住外部机会,借鉴国际研发新技术促进我国中药研发;以与化学药的相对优势来发展中药市场,研发国际热衷消费的中药养生、保健、化妆品等。2.市场是企业实现其价值的场所,企业服务于市场,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失去了市场,企业也就不会存在。中药市场面临诸多发展空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大,现代医学也更加注重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同时,中药产品具有诸多方面化学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丰富而又古老的中医药治疗理论、中药产品安全低毒有效的特性以及中药产品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疑难杂症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疗效。中药的这些特点,无疑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保健的需求,天然药物产品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欢迎便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我国新医改将中药产品纳入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也无疑为中药产品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市场。然而,我国中药产业同时也面临不利的一面,国内制药产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企业难以跨越的一道鸿沟;此外,不少知名跨国制药企业已经开始瓜分这一蛋糕,欧美国家为遏制他国的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严重阻碍了国内中药企业市场地拓展。中药现代化发展必须在充分利用机会和优势,规避风险和劣势的前提下进行战略选择。然而,战略还需要政府和企业政策措施的保障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贯彻,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包括:加强中药基础研究,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育国内传统中药产业市场,加强国际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选择中药企业集团培育中药跨国公司,发挥政府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作用。

林传权[8](2011)在《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与意义胃乃安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东省名牌产品,源自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的经验方,由黄芪、三七、红参、人工牛黄、珍珠层粉组成,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原制备工艺黄芪水煎,三七、红参粉碎,使到临床单次服用量大(1号胶囊,每次4粒),不利于患者服用,此外,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中成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产品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更新和升级,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现实必要性。鉴于珍珠层粉、人工牛黄为粉末状,不宜直接提取,本论文将胃乃安胶囊主要组成药物黄芪、三七、红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研究提取分离新工艺,及其新工艺制剂(即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多胺、自由基作用机制,为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提供新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案及其药理学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即黄芪、三七、红参,按756:76:25原处方比例组成,简称“三药”,下同)进行“三药”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新制剂的抗胃黏膜损伤机制探讨为研究内容,药效导向下,综合评价化学成分收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皂苷、黄酮、多糖类)、干膏得率和总固体去除率进行提取溶媒筛选、提取工艺优化、优化三种分离工艺(醇沉、树脂吸附、膜分离)参数、优选一种分离工艺、中试研究综合评价提取分离工艺,以提升工艺科技含量、降低临床服用量;在此基础上,观察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及对多胺、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探明新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新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1.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三药”水煎提取和70%乙醇提取,筛选提取溶媒。2.以化学成分收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溶媒比单因素分析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提取时间、溶媒比、提取次数三因素的最佳水平;进一步对提取次数优化考察,确定工艺参数;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和冰乙酸致慢性胃溃疡模型比较新提取工艺制剂(新提取工艺模拟胃乃安液)与胃乃安胶囊的药效,考察工艺的有效性。3.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导向下,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为指标分别优化醇沉、膜分离、树脂吸附工艺参数,放大实验水平并在多种药效模型及工艺经济成本估算结果下平行筛选三种分离工艺。4.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膜通量为指标,进行两批次的中试研究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稳定性,以干固物减少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分离工艺比原工艺的优越性,并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和NaOH致急性胃损伤为模型进行胃乃安新制剂的药效实验,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的有效性。5.选用“三药”的第二批中试研究浸膏按原处方配比加入珍珠层粉、人工牛黄配制胃乃安新制剂,以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为模型,在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透射电镜三种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对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检测胃组织多胺、自由基水平,分析多胺与自由基的相关性,以揭示多胺、自由基在胃黏膜损伤发病的作用与意义。结果1.“三药”混合水提液溃疡抑制率(44.28%)高于“三药”醇提液(33.86%)。2.以6、8、10倍溶媒比水平和1.5h、2h、2.5h提取时间水平保证化学成分收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6倍溶媒比、1.5h、3次提取为较优方案;提取次数优化考察表明,第三次提取综合评分权重为15.72%;比较混合提取和单提再混合的药效,混合提取液溃疡抑制率(36.92%)高于单提再混合液(30.70%);新提取工艺用时比原工艺减少2h;新提取工艺制剂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76.77%)高于胃乃安胶囊(65.19%),对慢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84.22%)、溃疡愈合率(66.67%)高于胃乃安胶囊(44.03%、44.44%)。3.以生药量0.857g/mL原液进行50%醇沉,上清液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较高,溃疡抑制率达80.74%;膜分离优化方案为”三药”水煎合提的药液过400目筛后直接过200nm的陶瓷膜在频率(41.45HZ)、2.0bar压力(即进膜压力2.5bar,出膜压力1.5bar)、膜通量(65 gcm2-h)、料液温度(25-50℃)下进行透析;膜分离的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药效结果综合评分(61.75)高于醇沉(58.15);膜分离工艺经济成本评分(24.13)与醇沉(25.20)接近,高于树脂吸附(13.14)。4.两批次中试研究的膜通量变化趋势一致性好,干膏得率接近(23.44%、23.19%),化学成分收率整体水平平行性好,干固物减少率较近(28.01%、26.74%);第二批中试胃乃安新制剂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2.42%)、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1.72%)、NaOH致急性胃损伤的损伤抑制率(75.17%),均高于胃乃安胶囊的抑制率。5.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评价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胃炎、应激性胃溃疡的损伤评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透射电镜下,新制剂高剂量逆转胃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新制剂高剂量组SOD活性提升(P<0.05与模型组比),降低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胃组织多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慢性胃炎模型SOD与腐胺、精脒的相关性较大(P<0.05),而MDA与腐胺、精脒、精胺无相关性;应激性胃溃疡多胺与MDA、SOD无相关性。结论1.确立了胃乃安新制剂“三药”(黄芪、三七、红参)提取分离工艺,与原工艺比较,新提取分离工艺的稳定性良好,节能省时,临床服用量降低,疗效增强,开发价值较大,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适于胃乃安生产使用。2.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效果好,创新性地展示了促进多胺合成、降低自由基水平可能是其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之一;慢性胃炎模型多胺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MDA,而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自由基与多胺相关性不大,提示不同模型的病理机制不同,自由基、多胺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不同。3.本研究是在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从实验室筛选到中试研究再到作用机制初步探明,研究较为合理、系统化,方法学上具备一定创新性,研究结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为新制剂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赵婉莹[9](2011)在《陕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以其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和独特疗效,日益受到世界瞩目和重视。随着世界性对中医药的广泛关注和对中药使用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上崇尚绿色中药的趋势,中医药有了进军国际医药市场的机会。加之国内外学界对中医药应用及其理论的研究热潮,国内医药工业由单纯的仿制向创制的转变,皆使得中药产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药产业在中华历史上历来都是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医药研究与生产依然方兴未艾,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中药产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和无限的机遇。随着21世纪科技浪潮的兴起,中医药产业再度成为投资和市场运作的热门产业,形成了以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业构建而成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团。不少地区对发展中药产业寄予很高期望,甚至将其定位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中药产业。陕南地处秦巴山地,是陕西省内中药资源优势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及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南丰富的中药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中药业发展历史。陕南中药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已经实现了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和产业组织规模,提升了其中药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陕南中药产业正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角色对陕南区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梳理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在陕南中药产业进入完全的产业化发展之前,其缺少某些产业环节,产业链条疏松,部门分散,医药结合,医药互养,工贸一体的不完全产业化特征,从而归纳出中药前产业时期这一中药产业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中,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包含了传统中药产业体系的“胎记”,同时孕育了现代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新特征。中药前产业时期的界定,为陕南中药产业化的研究提供了历史认识和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首先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从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了陕南中药产业选择和培育对陕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及作用,中药产业在陕南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中,其特色性与支柱性不断凸显,对陕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表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壮大陕南县域经济的支柱力量;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产业。其次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从生态视角分析了陕南中药产业生态选择和培育机制,并构建出完整的陕南中药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体系。由于陕南区域“反生态化”现象的日渐严重,中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突出以及中药市场壁垒的增加,使陕南中药产业面临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选择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战略发展模式。再次,运用产业经济理论从产业化视角分析了陕南中药材种植业经济、加工业经济、市场营销经济等基本产业经济问题及其产业链延伸问题。中药材的栽培有着农作物特性,故中药产业有着农业产业的特征,受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即称之为中药农业;中药加工业是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直接标志;中药市场营销是中药产业链延伸中的重要环节。最后,本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设计及运行问题。在陕南中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产业组织形式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使产业链各组织间向纵深化发展,如陕南中药材种植业组织、陕南中药加工业组织和陕南中药市场销售组织之间的纵向合作关系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作为陕南中药产业组织的完整体系,陕南中药科技研发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集群组织等关联组织之间的多元化发展和联系日益增加,对整个陕南中药产业组织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中药产业化发展是陕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产物,是陕南区域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地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必然选择,是陕南农民在农业基础地位相对稳固的前提下发展的致富性产业,目前基本形成了“农稳药富”的局面。(2)陕南中药产业的生态发展不仅仅是产业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是秦巴山系特定地理单元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的要求。(3)陕南中药产业化进程仍然处在由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之中,未来发展趋势在于:陕南根据地域特色进行中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以绿色中药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为主要方式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延伸中药产业链,以规模化和标准化完善中药产业组织,并在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实现陕南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

陈弘[10](2009)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二十一世纪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支撑体系,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等。加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提高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选择。论文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与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详细论述现阶段我国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对产业集群、中药产业与中药现代化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我国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意义;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等理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建立逻辑分析框架。3、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方式与过程以及形成的内在动力等;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并通过对我国中药产业集群产生、成长的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中药产业集群的主要形成模式;根据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从宏观角度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几种主要组织形式及其特征。4、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根据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设计并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和基础运行平台:综合考虑信息流、物流、人力资源流等诸多方面因素,构建一套高效、敏捷、完整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技术学习与交流等内部机制,改善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5、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健全的外部支持体系是提高并发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为依据,研究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支持体系,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政府支持体系。6、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并详细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以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各阶段最适宜的发展模式。界定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以“竞争力模型”为框架,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战略、营销整合战略、创新整合战略、产业整合战略等方面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7、案例研究。运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深入剖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雏形,总结其成功经验,探寻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对于促进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对策与措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有关结论。关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论文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初步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逻辑分析框架,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其竞争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应重视的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应重视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改给药途径、改剂型中药的获批情况
    1.1 11个改剂型品种的不同适应症获批情况
    1.2 11个改剂型品种的不同剂型获批情况
    1.3 11个改剂型品种的不同年份获批情况
    1.4 11个改剂型品种从申报资料受理到获批所需时间
2 化学药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
    2.1 重新定位适应症
        2.1.1 非抗癌药物重新定位于癌症
        2.1.2 关注罕见病领域
    2.2 优化给药途径,减少用药剂量
        2.2.1 经肺给药:呼吸系统疾病再治疗
        2.2.2非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吸入疗法再利用
3 对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的提示及不同于化学药二次开发的特殊性
4 中药二次开发建议关注的基础研究
    4.1 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
    4.2 预测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潜在适应症
5 中药二次开发可考虑的方法
    5.1 分子方法
    5.2 真实世界数据方法
6 结语

(2)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旅游
        2.1.3 全域旅游
        2.1.4 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联
    2.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现状
    3.1 特克斯县概况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评价
        3.2.1 以草原、湖泊、山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3.2.2 以周易文化、乌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2.3 以社会环境、节事活动为主的社会旅游资源
        3.2.4 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评价
    3.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
        3.3.1 政府主导
        3.3.2 企业参与
        3.3.3 居民支持
        3.3.4 游客感知
        3.3.5 经济贡献
第四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产品具备特色吸引力,但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
        4.1.2 县域旅游经济效益显着,但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1.3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1.4 重视旅游改革与创新,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
    4.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4.2.1 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发展结构失衡
        4.2.2 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导致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2.3 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2.4 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旅游执行力水平不足
第五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开发原则
    5.1 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是推动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5.1.2 是推进特克斯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5.1.3 是增强特克斯县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5.2.1 总体定位
        5.2.2 分期目标
        5.2.3 形象定位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原则
        5.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2 党政统筹原则
        5.3.3 融合共享原则
        5.3.4 特色发展原则
第六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路径
    6.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产业”融合开发路径
        6.1.1 旅游+农牧业,打造景区周边休闲业态
        6.1.2 旅游+文化业,突出特色旅游元素
        6.1.3 旅游+工业,强化产业链延伸
        6.1.4 旅游+康养,打造高端康养旅游目的地
        6.1.5 旅游+环保,促进旅游与环保共赢
        6.1.6 旅游+体育,构建竞技休闲旅游方式
        6.1.7 旅游+互联网,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6.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领域”联动开发路径
        6.2.1 县际政府联动,打破行政壁垒
        6.2.2 旅游企业联动,增强内生动力
        6.2.3 景区资源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第七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
    7.1 旅游政策与法规保障
        7.1.1 旅游政策保障
        7.1.2 法律法规保障
    7.2 旅游人才与营销保障
        7.2.1 旅游人才保障
        7.2.2 市场营销保障
    7.3 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
        7.3.1 基础设施保障
        7.3.2 公共服务保障
    7.4 旅游安全与监管保障
        7.4.1 旅游安全保障
        7.4.2 旅游监管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引入
    2.1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界定
        2.1.1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1.2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价值
    2.2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类别
    2.3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现状
        2.3.1 我国有关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立法
        2.3.2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保护现状
        2.3.3 数据库保护制度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数据库制度运行实践及分析
    3.1 国际组织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的现状
        3.1.1 传统知识的保护目标
        3.1.2 传统知识的保护形式
    3.2 代表性国家传统知识数据保护制度的建立
        3.2.1 印度的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
        3.2.2 秘鲁的集体知识国家登记簿
        3.2.3 韩国的传统知识门户数据库
        3.2.4 其他国家的相关操作
        3.2.5 比较与分析
    3.3 WIPO框架下数据库保护模式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现况及困境
    4.1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实施现状
        4.1.1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政策梳理
        4.1.2 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成果分析
    4.2 现有相关数据库的构建与运行
        4.2.1 政府层面数据库的建设与保护情况分析
        4.2.2 民间中医药数据库的建设与保护概况
    4.3 存在问题与困境分析
        4.3.1 数据库保护策略的欠缺
        4.3.2 数据库建设及运行的缺陷
        4.3.3 民间医药保护的现实困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的建议
    5.1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策略的定位及选择
        5.1.1 防御性保护策略的运用
        5.1.2 进攻性保护策略的运用
        5.1.3 两种策略的综合性运用
    5.2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制度的确立及完善
        5.2.1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专有性保护制度
        5.2.2 数据库制度与其他保护性制度的协调与衔接
    5.3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分类建设的规范
        5.3.1 明确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流程,规范建设标准
        5.3.2 引入中医药传统知识秘密数据库,规定保密措施
    5.4 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运行机制的构建
        5.4.1 加强民间医药的收集、筛选,建立民间医药评价体系
        5.4.2 加大民间医药企业的参与,强化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监督
        5.4.3 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逐步推进数据库的合作与共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6)基于系统论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定义与内涵
2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意义
3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现状
4 基于系统论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思路
    4.1 二次开发新药发现过程中各基本元素的研究思路
        4.1.1 新药发现过程的临床的研究思路
        4.1.2 新药发现过程的药理研究思路
        4.1.3 新药发现过程的药剂学研究思路
    4.2 二次开发新药开发过程中各基本元素的研究思路
        4.2.1 新药开发过程的药剂研究思路
        4.2.2 新药开发过程的药理研究思路
        4.2.3 新药开发过程的临床研究思路
5 结语

(7)基于研发和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中药现代化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第3章 基于研发和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问题的提出
    3.1 中药现代化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3.2 中药现代化系统
    3.3 中药现代化优势难以发挥的关键障碍
第4章 基于研发的中药现代化战略
    4.1 中药研发概述
    4.2 中药研发环境的SWOT分析
    4.3 基于研发的中药现代化SWOT战略匹配与选择
第5章 基于市场拓展的中药现代化战略
    5.1 国外中药产品市场概况
    5.2 中药产品市场拓展的SWOT分析
    5.3 基于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匹配与选择
第6章 对建立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的建议
    6.1 重视中药基础研究
    6.2 重视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6.3 加强中药人才培养和教育
    6.4 中药重点产品的市场培育
    6.5 选择中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跨国公司
    6.6 发挥政府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胃乃安二次开发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概况
        第二节 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章 胃乃安胶囊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相关药理药效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胶囊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胃黏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清除自由基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多胺保护胃黏膜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第五节 胃乃安胶囊主要药材对胃黏膜损伤及自由基、多胺的作用
    工作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三药"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第一节 药物提取溶媒的筛选研究
        第二节 药物水提取溶媒比和提取时间条件研究
        第三节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方案
        第四节 进一步优化提取次数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三药"混合提取与单味药提取再混合的药效学比较
        第六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原工艺的化学成分收率和干膏得率比较
        第七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胃乃安原提取工艺的药效学比较
    第二章 "三药"药液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实验一 不同"三药"药液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实验二 不同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膜分离纯化"三药"药液的工艺研究
        实验一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筛选实验
        实验二 不同进料药液浓度对膜分离的影响
        实验三 陶瓷膜孔径筛选及有机膜超滤效果考察
        实验四 陶瓷膜操作压力水平的实验考察
        实验五 膜分离温度考察
        第三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平行筛选研究
        第四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的经济和劳动力成本比较
    第三章 "三药"药液提取分离中试研究
        第一节 "三药"提取及膜分离研究
        第二节 中试研究供试品的药效学观察
        实验一 中试供试品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二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三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NaOH致胃黏膜损伤的药效观察
    第四章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多胺-自由基机理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实验一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的药效作用
        实验二 胃乃安新制剂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药效作用
        第二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自由基水平测定
        第三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多胺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附录二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陕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的不足
        1.5.1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1.6 中药产业化发展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1.6.1 相关概念
        1.6.2 基本理论
        1.6.3 研究内容界定
第二章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历程
        2.1.1 陕南中药资源的历史记载
        2.1.2 陕南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2.2 陕南中药前产业时期
        2.2.1 中药前产业时期概念的提出
        2.2.2 中西药融合加速中药前产业时期进程
    2.3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3.1 发展现状
        2.3.2 趋向于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2.3.3 制约因素
第三章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陕南中药产业选择
    3.1 陕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3.1.1 陕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3.1.2 陕南区域经济现状
        3.1.3 陕南区域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2 中药产业在陕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定位
        3.2.1 陕南中药产业是陕西农业后续产业的选择
        3.2.2 陕南中药特色产业选择的条件优势
    3.3 中药特色产业对陕南区域经济的影响
        3.3.1 解决陕南“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3.3.2 提升陕南中药品牌效应,促进区域竞争能力
        3.3.3 壮大陕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3.4 中药特色产业在陕南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提升
第四章 基于生态视角的陕南中药产业选择
    4.1 陕南中药产业生态化选择的必要性
        4.1.1 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4.1.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4.1.3 陕南突破国际中药市场壁垒的现实要求
    4.2 陕南绿色中药产业生态模式
        4.2.1 陕南绿色中药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4.2.2 陕南绿色中药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4.2.3 陕南绿色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陕南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4.3.1 循环经济产业的思路和原则
        4.3.2 中药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4.3.3 陕南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实践模式
        4.3.4 陕南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的政策支撑
        4.3.5 陕南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模式的意义
    4.4 陕南中药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
        4.4.1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是陕南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尝试
        4.4.2 陕南中药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框架
第五章 基于经济视角的陕南中药产业发展
    5.1 陕南中药材种植业经济
        5.1.1 中药材种植业的基本形式
        5.1.2 绿色硅谷---陕南中药材种植基地
        5.1.3 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
    5.2 陕南中药加工业经济
        5.2.1 中药加工业的特征
        5.2.2 陕南中药加工业发展现状
        5.2.3 陕南中药加工业的规模与竞争
        5.2.4 陕南中药生产加工的全面质量管理
        5.2.5 陕南中药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5.2.6 陕南中药加工业优先发展政策
    5.3 陕南中药产业的市场营销经济
        5.3.1 中医药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5.3.2 中药产业的市场结构
        5.3.3 陕南中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5.3.4 陕南中药市场营销网络建立
    5.4 陕南中药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5.4.1 中医药产业链节的关系及特征
        5.4.2 中药产业链节点的分析
        5.4.3 陕南中药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组织设计及运行
    6.1 陕南中药科技研发组织
        6.1.1 科技创新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6.1.2 多元化的陕南中药研发机构
        6.1.3 趋向于科学化的陕南中药研发内容
        6.1.4 人才队伍建设对陕南中药产业的驱动力
        6.1.5 陕南中药科技研发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
    6.2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6.2.1 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6.2.2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缘起
        6.2.3 陕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6.2.4 陕南中药产业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
    6.3 陕南中药产业集群发展
        6.3.1 产业集群的组织优势
        6.3.2 陕南产业集群形成的背景
        6.3.3 陕南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
        6.3.4 陕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的培育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趋势
    7.1 结论
    7.2 陕南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2 集群化:培育与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1.3 中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产业集群内涵与分类相关研究
        1.3.2 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研究
        1.3.3 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相关研究
        1.3.4 产业集群战略相关研究
        1.3.5 中药产业及中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中药产业与中药产业现代化
        2.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理论支撑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2.2.4 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2.3 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2.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
        2.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
        2.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外在支持体系
        2.3.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要素的关联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
    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方式与动力
        3.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3.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与过程
        3.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3.2.1 资源因素主导型
        3.2.2 传统文化因素主导型
        3.2.3 本土大企业主导型
        3.2.4 园区优势主导型
    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
        3.3.1 “中卫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3.3.2 依托产业集群的“小巨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3.3.3 “网络式”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3.3.4 空间聚集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4.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与运行平台
        4.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构成
        4.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设计
        4.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平台分析
    4.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的构建
        4.2.1 集群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4.2.2 集群技术联盟的建立与运作方式
        4.2.3 集群物流运作中心的设立
        4.2.4 契约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
        4.2.5 “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4.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合作与技术学习机制的建立
        4.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合作机制
        4.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的构建
    5.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
        5.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培育
        5.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5.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
    5.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5.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
        5.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选择
        5.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载体——中药产业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5.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发展机制的建立
        5.2.5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建设
    5.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政府支持体系
        5.3.1 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中政府支持的理论依据
        5.3.2 政府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原则
        5.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6.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
        6.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6.1.3 基于生命周期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6.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界定及目标定位
        6.2.2 基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集群发展战略选择
        6.2.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的构建
        6.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
    7.1 运用“竞争力模型”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
        7.1.1 要素条件
        7.1.2 需求条件
        7.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7.1.4 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
        7.1.5 人文环境与机遇
        7.1.6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7.2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7.2.1 湖南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7.2.2 生物医药园: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
        7.2.3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模式
        7.2.4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提升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战略选择
        7.3.1 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7.3.2 打造现代中药物流基地,构建中药营销“大网络”
        7.3.3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7.3.4 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7.3.5 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7.3.6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7.3.7 加强领导与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中医药战略的实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之处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应重视的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J]. 孙昱,徐敢,汪祺. 中草药, 2021(13)
  • [2]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D]. 马莉.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研究[D]. 潘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系统论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思路[J]. 成旭东,贾晓斌,封亮,蒋俊. 中国中药杂志, 2013(24)
  • [7]基于研发和市场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研究[D]. 李光耀. 沈阳药科大学, 2011(01)
  •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D]. 林传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陕南中药产业化发展研究[D]. 赵婉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10]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 陈弘. 中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注意的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