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世界贸易中心

巴塞罗那世界贸易中心

一、巴塞罗纳世界贸易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张峰[1](2021)在《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中提出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花了大量精力关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他们论述了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再向太平洋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开辟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形成了越来越大的交往空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起因于资本转移,以产业转移为形式,过程中伴随着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的转移。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对于中国积极应对大变局,掌握大变局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掌握核心科技,促进技术升级;要推动产业梯度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合理引导资本转移,提升驾驭资本的能力;要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永树理[2](2021)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人文交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步较晚,但各地政府办会热情很高,短短20多年,我国已成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较多的国家之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在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办会后往往容易形成场馆资源的闲置浪费。如何有效利用好场馆资源,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是何因素影响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权重是多少,关键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应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并研究优化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用我国首次举办并距今已有22年历史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作为研究案例实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今后举办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能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科技、园林园艺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会后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我国已成功举办的7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场馆资源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保留和合理利用,这体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举办后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较好方法。(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个维度一级指标及社会稳定性、城市适应度、公共交通完善度、城市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政策支持度、区域产业密集度、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低碳经济、品牌价值、公益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土地价值、周边环境、功能可拓展性、场馆规划布局、整合定位、园林园艺水平、场馆科技水平共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的影响。以上各影响因素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得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确定出与其他指标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人居环境改善度和政策支持度等;对其他因素指标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度和企业运营能力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有13个重要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密集度、政策支持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生态建设、功能可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关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有的放矢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4)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出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上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之前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过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也直接或间接的零星提出过办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些学者都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完整的挖掘梳理。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专家评价打分、问卷调查、Kendall’s W协同系数一致性检验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共5个维度27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国内外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EMATEL-ANP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研究来看,虽然之前一些学者应用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但未见到运用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本论文结合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特点,创新性的应用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构建了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应用中国首次举办并完整保留至今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案例进行了研究实证,最后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参考价值。

齐力[3](2018)在《以“智慧”创新未来 共享全球发展机遇——第七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召开》文中研究表明5月16日,随着2018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简称"进交会")的开幕,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也于同期举办。作为2018"进交会"的重头戏,本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以"共享智慧,创新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600余名嘉宾围绕智能制造讨论创新发展,旨在积极推动全球工商界紧密合作、共同探讨世界经贸和投资发展最新形势及挑战,推动全球工商界紧密合作,共享世界经

葛伟华[4](2013)在《城市金融与航运功能的共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此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不少学者也对上海双中心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研究,短期分析多于长期研究。与此同时,学界对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研究则相对成熟,为研究“双中心”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分类、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总结了两个中心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贸易主导时期、投资主导时期和金融创新时期,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殖民贸易时期、自由贸易时期和经济全球化时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认为双中心的共存现象主要有三方面联系和特点:一是都以经济全球化为条件,以资源集聚为特征,以现代城市为基础;二是在资金供需、风险控制和金融相关服务等方面有直接的联系;三是双中心在起步阶段同步发展,在发展阶段可能不再同步,在进入转型阶段后又将同步发展。其次,本文从世界城市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分类、形成条件和发展趋势,认为世界城市将向网络化、区域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且当今较为着名的世界城市有不少也是“双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在“双中心”发展过程中,主要起到三方面推动作用:一是将金融掌控力作为地位的象征,二是将航运资源作为领先的独特禀赋,三是将双中心同步发展作为形成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第三,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双中心”关联性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邓氏灰色关联度法作为主要的定量研究方法,对香港1991年至2009年的金融、航运、贸易、GDP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定量研究后认为,香港航运中心是兼顾货运与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中心,香港金融中心以银行业见长,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且其“双中心”建设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本文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促进金融与航运同步发展,二是强化金融中心区域性服务能力,三是推进航运功能服务化进程,四是加快贸易中心建设。

元晓鹏[5](2011)在《世界先进港口物流的发展理念及主要措施分析——以欧美、日本、香港等港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世界先进港口物流发展理念及其主要措施,并针对我国的港口建设与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条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庄佩君,汪宇明[6](2010)在《港—城界面再生及其全球发展态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与城市地理边界的港—城界面,经历了海港外迁、港区废弃、去工业化、区域真空化和滨水区再生等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变化,成为近50年来颇受关注的区域。1960年代始于北美的港—城界面滨水区的再生现象,逐步波及和影响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地区,呈现出商业港口城市港—城界面滨水区的再生与重构特征,对中国港口城市港—城界面地区的重塑和再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洪涛[7](2008)在《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大跨度建筑创作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广州新剧院等等,它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为大跨度建筑创作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结构体系不尽合理、造价高昂、对历史文脉考虑不周等问题,并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外建筑师强势进入中国市场的状况也令我们忧心忡忡。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从建造的本质认识大跨度建筑,使国内建筑师在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提高,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发端。结构表现是大跨度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领域。结构表现具有技术美和艺术美的双重内涵,而“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制约与融合在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主题。当代大跨度建筑创作的高端较量也将最终取决于建筑师结构表现的能力。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包括结构的力学规律、结构形态形式美的原则、结构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细部表现等各个方面,并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论文选择独特的视角,从建构的角度关注结构表现问题,并通过大量经典建筑范例的研究剖析其结构表现特色,真正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从理论的层面、历史的层面、物质的层面、情感和文化的层面、操作的层面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理论的层面——首先对结构表现、建构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从建构视角审视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这一研究课题,从而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历史的层面——对历史长河中经典的大跨度建筑从建构的角度进行总结评价,并探讨了当代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比较研究了几位非常注重结构表现的建筑师或结构师;(3)物质的层面——从结构形态、材料特性、节点构造等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问题,通过对大量建筑实例的归纳和总结,在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中寻找建构的规律与原则;(4)情感和文化的层面——重点研究了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情感和文化概念及相应的建构策略;(5)操作的层面——明确建筑师在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角色和作用,归纳总结了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设计思路和创作手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理性和诗意并重的结构表现观”作为研究的结论,从而明确了大跨度建筑的创作态度,并对当代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对大跨度建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将“建构”理论和大跨度建筑创作研究相结合,从“建构”的视角审视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这一研究课题,从而使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2)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问题和注重结构表现的建筑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归纳了当代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特征,指出理性表达与诗意建构是当代大跨度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3)在当代大跨度建筑创作的背景下,探讨了结构表现的建构原则与策略,提出了“理性和诗意并重的结构表现观”。

李霞[8](2008)在《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的商业化趋势逐渐明朗,奥运会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那么,奥运会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主办地经济的?如何分析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奥运会经济影响的效果有多大?这些都是论文所要研究和力图解答的问题。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分析、奥运会经济影响实证研究。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考察和借鉴了前几届奥运会对承办城市和承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的经验,比照奥运经济效应促进这几个主办城市的发展情况,认同2008年奥运经济效应预期对中国和北京经济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观点。并简述了奥运经济预期中国和北京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促进作用。最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申奥成功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于面板数据分析作了初步探讨。

崔宁[9](2007)在《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大城市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执政战略目标的工具。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尝试通过城市事件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理解“城市事件”,如何因势利导的利用“城市事件”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受城市之中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呈现持续动态地过程,其内在演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因素。论文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将“政府力”列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大因素之一,并进一步将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定性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政府力。在重大城市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不但通过财政投资控制城市事件并发挥影响作用,而且还可通过代表政府的地方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城市事件之中,在举办地选择、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政策供给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必须在5年时间内密集投入大量政府资源和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政府行为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聚焦于上海世博会,为深入剖析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论文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聚焦于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政府行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机制和过程,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在众多政府行为之中抽取与空间结构最密切相关的场地选址、场地拆迁、配套交通建设、规划和后续利用等主要方面,建立重大城市事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联系,分析总结其间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阳毅[10](2007)在《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运用一直推动着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场所,具有场所精神的建成空间,是人们认识城市空间品质的工具;场所精神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对建筑介入到城市空间后形成的空间品质的全面完整的把握。场所具有层次感,体现了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人与文化的关系,对场所的关注推动了人性化和多元化城市环境的建设。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和场所建构有关联性,高层建筑与城市美学和城市形态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城市场所建构具有系统性,场所精神在环境、效能、视景、空间和文化五个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内涵,针对这五个方面,高层建筑采取合理的设计策略,就能够促使城市场所精神的形成。城市场所的建构中,高层建筑设计有赖于健全的城市设计机制和清晰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巴塞罗纳世界贸易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塞罗纳世界贸易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大变局与马克思对大变局的关注
    1.1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导致中国走向衰落
    1.2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
    1.3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大变局进行了高度的关注
二、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2.1生产力发展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形成
    2.2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一个不断转移的过程
    2.3资本逻辑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动力
三、地中海时代
    3.1地中海曾是古代欧洲的经济中心
    3.2地理大发现导致了地中海的衰落
    3.3商业资本的衰落是地中海失去地位的原因
四、大西洋时代
    4.1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4.2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3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4.4大西洋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五、太平洋时代
    5.1美国与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发展
    5.2黄金的发现与太平洋沿岸的开发
    5.3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世界市场的扩展
    5.4航运的发展与太平洋时代的曙光
六、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掌握变局主动权

(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1 相关概念
        2.1.1 展览会
        2.1.2 国际展览局
        2.1.3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2.1.4 世界博览会
        2.1.5 世界园艺博览会
    2.2 历届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1 历届世界博览会
        2.2.2 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2.2.3 场馆资源利用
    2.3 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2.3.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3.2 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2.3.3 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2.3.4 2010 年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2.3.5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2.3.6 2014 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2.3.7 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2.3.8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2.4 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3.1 相关理论
        3.1.1 系统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文献综述
        3.2.1 大型会展场馆经营利用
        3.2.2 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
        3.2.3 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3.2.4 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3.2.5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3.2.6 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关键概念的界定
    4.2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4.3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
        4.4.1 应用DEMATEL-ANP法优势
        4.4.2 DEMATEL法概述
        4.4.3 DEMATEL法实施步骤
        4.4.4 ANP法概述
        4.4.5 ANP法实施步骤
第五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研究
    5.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选取过程
    5.2 专家组构成
    5.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识别
    5.4 影响因素评价含义及作用机理
    5.5 评价指标确立
        5.5.1 第一轮专家组调查
        5.5.2 第二轮专家组调查
        5.5.3 第三轮专家组调查
        5.5.4 第四轮专家组调查
        5.5.5 一致性检验
第六章 基于DEMATEL-ANP法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6.1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设计
        6.1.1 模型方法基础
        6.1.2 模型构建过程
    6.2 基于DEMATEL法的评价指标影响关系确立
        6.2.1 确定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6.2.2 确定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
        6.2.3 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6.2.4 确定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6.2.5 确定影响关系
    6.3 基于AN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6.3.1 确定判断矩阵
        6.3.2 确定未加权超矩阵
        6.3.3 确定加权超矩阵
        6.3.4 确定极限超矩阵
        6.3.5 基于评价模型改善设计
第七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确定
    7.1 利用DEMATEL法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7.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7.1.2 问卷信度
        7.1.3 一级指标影响矩阵
        7.1.4 二级指标影响矩阵
        7.1.5 各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7.2 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结果
        7.2.1 中心度分析
        7.2.2 原因度分析
    7.3 利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7.4 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结果及作用机理
第八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实证—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8.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8.1.1 展会概况
        8.1.2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分布
        8.1.3 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
    8.2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及展望
        9.2.1 对策建议
        9.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3)以“智慧”创新未来 共享全球发展机遇——第七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陈洲:呼吁消除贸易壁垒, 实现互利共赢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贸易便利和商业政策部主任拉杰什·阿加沃尔:世界各国面临挑战不能靠一国单打独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企业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贾国勇:不以追求顺差为目标, 真诚希望扩大进口
延伸阅读企业实践:工商界领袖谈如何以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张建卫: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加大海外物流设施的投资
    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亚太区副总裁下小野田恒:开发新产品顺应“一带一路”发展
    好孩子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宋郑还:没有创新, 独角兽都可能变得平庸甚至消亡

(4)城市金融与航运功能的共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
    2.2 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
    2.3 对金融与航运相互关系的研究
    2.4 对世界城市定义和特征的研究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共生的动态关系研究
    3.1 国际金融中心的动态特征研究
    3.2 国际航运中心的动态特征研究
    3.3 双中心共生的动态关系分析
4 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4.1 世界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4.2 世界城市与双中心的互动关系研究
5 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共生性实证研究
    5.1 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共生性实证研究方法
    5.2 双中心和世界城市的评价指标
    5.3 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共生性实证计算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不足及展望
附录A: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与类别
附录B: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与类别
参考文献
后记

(5)世界先进港口物流的发展理念及主要措施分析——以欧美、日本、香港等港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先进港口物流的发展理念
    1. 供应链一体化发展理念
    2. 物流资源整合发展理念
    3. 港口绿色物流发展理念
二、世界先进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措施
    1. 完善集疏运体系, 构建可靠、高效的运输系统
    2. 通过各种方式延伸港口腹地, 发展内陆“无水港”, 扩大港口运营网络
    3. 注重港口物流与临港工业互动发展, 坚持港口发展与腹地工业发展相结合
    4. 以信息技术应用带动作业服务效率和通关效率的提高, 实现港口供应链相关环节资源和信息共享
    5. 建设大型临港物流园区, 改进港口传统服务, 拓展港口物流的增值服务功能
    6. 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三、我国发展港口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

(6)港—城界面再生及其全球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 港—城界面再生问题的缘起
    1.运输技术和海运组织变化
    2.港口功能与内城分离
    3.城市更新的需求
二 港—城界面再生现象的全球性影响
    1.北美和英国
    2.欧洲大陆
    3.澳大利亚和日本
    4.新兴工业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
三 港—城界面再生现象的发展趋势
    1.保护历史遗产, 重视港—城界面的地方特色
    2.突显过去和当前的整合, 重构城市与水的空间关系
    3.注重功能质量的提升, 更敏感的规划干预
四 港—城界面再生的规划启示
    1.关注港城界面再生的土地利用方式
    2.关注城市营销功能的植入
    3.关注与城市中心区的重新整合

(7)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结构技术是否使大跨度建筑创作为所欲为?
        1.1.2 中国当代大跨度建筑创作需要冷静和反思
        1.1.3 北京奥运工程瘦身的启示
    1.2 研究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目的和意义
        1.2.1 结构表现所要求的"技艺交融"是建筑创作永恒的主题
        1.2.2 大跨度建筑创作的高端较量最终取决于建筑师结构表现的能力
        1.2.3 "结构表现"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中间课题"
        1.2.4 从"建构"视角审视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1.2.5 大跨度建筑的设计方法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基本概念研究
        1.5.1 大跨度建筑
        1.5.2 结构的含义
        1.5.3 结构表现
        (1) 表现与表现主义
        (2) 结构理性主义与结构表现主义
        (3) 结构表现
    1.6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构视野中的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
    2.1 关于建构理论
        2.1.1 建构理论综述
        2.1.2 国内的建构理论研究
        2.1.3 建构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2.2 从建构理论正确理解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
        2.2.1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是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
        2.2.2 理性的态度是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基础
        2.2.3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
    2.3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必要性
    2.4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结构表现的内在要求
        2.4.1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特点
        2.4.2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内在要求
    2.5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分类
        (1) 被动的结构表现
        (2) 忠实的结构表现
        (3) 主动的结构表现
    2.6 影响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建构的因素
        (1) 时代特征
        (2) 地域环境
        (3) 文化和情感因素
    2.7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几种误区
        (1) 非理性地追求结构表现
        (2) 不重视结构表现,建筑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
        (3) 结构表现不同于结构装饰
    本章小结
第3章:大跨度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注重结构表现的建筑师
    3.1 大跨度建筑的发展历史
        3.1.1 古代大跨度建筑
        3.1.2 近现代大跨度建筑
        3.1.3 现代大跨度建筑
        3.1.4 当代大跨度建筑
    3.2 大跨度建筑发展历史的特征
    3.3 历史维度中的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
    3.4 注重结构表现的建筑师
        (1) 皮耶尔.路易吉.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
        (2) 巴克明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3) 爱德华·托罗哈(Eduardo.Torroja)
        (4) 埃罗·沙里宁(Earo Saarinen)
        (5) 费利克斯·坎德拉(Felix Candela)
        (6) 弗赖·奥托(Frei Otto)
        (7)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8) 菲利普·考克斯(Philip Cox)
        (9) 奥维·阿勒普(Ove Arup)
        (10)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3.5 当代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形态与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
    4.1 形态和结构形态
        4.1.1 形态的含义
        4.1.2 结构形态
        (1) 力学作用下的结构形态
        (2) 几何学上的结构形态
    4.2 结构传力和结构形态的基本规律
        4.2.1 结构传力的内在机制
        4.2.2 结构传力和结构形态的基本规律
    4.3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1) 桁架结构
        (2) 网架结构
        (3) 拱结构
        (4) 悬索结构
        (5) 缆索结构
        (6) 薄壳结构
        (7) 折板结构
        (8) 膜结构
        (9) 张弦梁结构
        (10) 张拉整体结构——索穹顶
        (11) 张拉环形结构
    4.4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逻辑与视觉形式
        4.4.1 隐藏还是暴露结构
        4.4.2 结构真实的建筑学意义
        (1) 结构"真实"的含义
        (2) 艺术的"真实"
        (3) 建构观念不同于结构理性
        (4) 结构的美存在于稍许偏离结构合理性的地方
    4.5 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建构特征
        4.5.1 营造逻辑清晰
        4.5.2 强化视觉体验
        4.5.3 蕴含文化价值
    4.6 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建构方法
        4.6.1 重视结构单元研究
        4.6.2 结构原型的同胚演化
        4.6.3 结构裁剪
        4.6.4 结构构件灵活置换
        4.6.5 结构组合
    4.7 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建构原则
        4.7.1 结构形态的原创性与个性化
        4.7.2 结构形态的形式美
        4.7.3 结构形态与建筑功能的契合
        4.7.4 结构形态与建筑性格的契合
        4.7.5 结构形态与施工方法的契合
        4.7.6 结构形态的精妙平衡
        4.7.7 结构形态的立体化
        4.7.8 广泛的学习借鉴
    4.8 桥梁建筑的结构表现
        4.8.1 桥梁的结构类型与表现特色
        4.8.2 当代桥梁结构表现实例分析
    4.9 大跨度建筑结构的经济性
    本章小结
第5章:建筑材料与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
    5.1 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感官性质和表现价值
        5.1.1 混凝土
        5.1.2 钢材
        5.1.3 木材
        5.1.4 砖与石材
        5.1.5 膜材
        5.1.6 玻璃
    5.2 建筑材料在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建构策略
        5.2.1 通过材料组合产生质感对比
        5.2.2 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
        5.2.3 体现时代特征
        5.2.4 理性的材料建构
        (1) 尊重材料的意志
        (2) 坚持适宜的原则
        (3) 坚持生态化的原则
        5.2.5 材料置换理论
    本章小结
第6章: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节点"设计
    6.1 大跨度建筑的"节点"表现和工业化生产
        6.1.1 工业化生产与个性化的矛盾
        6.1.2 后工业时代的多样选择
    6.2 大跨度结构中"节点"的理性分析
        6.2.1 节点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其精确性的要求
        6.2.2 节点构件的连接方式
    6.3 大跨度结构中"节点"的美学概念
    6.4 "节点"表现——遵循逻辑与整体构思基础上的创新
        (1) 节点表现要遵循结构逻辑
        (2) 节点表现要遵循建造逻辑
        (3) 节点表现要遵循机械逻辑
        (4) 节点表现要服从整体构思
        (5) 节点表现要有所创新
        (6) 节点设计的分析与表达
    本章小结
第7章: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情感和文化概念
    7.1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的"第四度空间"概念
    7.2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对基地环境的关注
        7.2.1 环境策略
        (1) 顺应策略
        (2) 因借策略
        7.2.2 建筑体量的处理手法
        (1) 协调与融合
        (2) 共构与互适
        (3) 对比与超越
    7.3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中对情感和文化的关注
        7.3.1 对情感和文化的关注
        (1) 对情感和境界的追求
        (2) 历史文化的启迪
        (3) 场所精神的表达
        (4) 城市精神的象征
        7.3.2 建构手法
        (1) 模仿与再现
        (2) 重组与抽象
        (3) 象征手法
    本章小结
第8章: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实现途径
    8.1 结构表现中建筑师、结构师的职责与合作
        8.1.1 结构表现中建筑师的职责
        8.1.2 结构表现中结构师的职责
        8.1.3 建筑师和结构师的真诚合作
    8.2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设计过程
        8.2.1 形象诱发
        8.2.2 构思立意
        8.2.3 结构造型设计
        8.2.4 分析与评价
    8.3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设计手段
        8.3.1 图纸表达
        8.3.2 模型研究
        8.3.3 计算机模拟
    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理性和诗意并重的结构表现观
    9.1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正确态度
    9.2 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解析
        9.2.1 确立关注建造的思想
        9.2.2 理性建构与诗意表现的融合
        (1) 严谨的结构逻辑
        (2) 个性化与创造性
        (3) 诗意地建构
        9.2.3 建构作为建造中的判断——一种组织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形意关联原则
        (3) 综合性原则
        (4) 经济性原则
        (5) 渐进性原则
    9.3 走向结构诗学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
第2章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影响的理论研究
    2.1 奥运经济概念及其特点
        2.1.1 奥运经济的内涵分析
        2.1.2 奥运经济的特征分析
    2.2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影响
        2.2.1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正面影响
        2.2.2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
    2.3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影响的数据分析
    2.4 对北京市经济的影响的描述性预测
    2.5 时间序列模型理论介绍
        2.5.1 时间序列模型
        2.5.2 单位根检验
第3章 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3.1 样本的选取
    3.2 模型建立
        3.2.1 1978~2001 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时序模型建立
        3.2.2 1978~2001 年北京就业人口时序模型建立
        3.2.3 固定资产投资时序模型
        3.2.4 生产函数模型建立
第4章 关于应用世界各国面板数据资料建模研究的思考
    4.1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选择
    4.2 面板数据模型
        4.2.1 模型的设定
        4.2.2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4.3 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后记

(9)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重大城市事件”的概念辨析
        1.2.1 “重大城市事件”的定义
        1.2.2 “重大城市事件”的分类
        1.2.3 “重大城市事件”的政府职能
    1.3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辨析
        1.3.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1.3.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1.3.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1.4 “城市空间结构”与“重大城市事件”的联系机制
        1.4.1 政府决策的目标性
        1.4.2 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1.4.3 建立在政府平台之上的联系机制
    1.5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世博会
        1.5.1 世界博览会简介
        1.5.2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1.5.3 作为重大城市事件的上海世博会
        1.5.4 政府性质的世博会管理机构
        1.5.5 政府主导的世博会财务计划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框架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6.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4 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城市、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和城市事件
        2.1.1 经济全球化概述
        2.1.2 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2.1.3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与合作
        2.1.4 城市与城市事件
    2.2 重大城市事件的效应
        2.2.1 作为战略机遇的城市事件
        2.2.2 对外宣传和推介效应
        2.2.3 功能和环境完善效应
        2.2.4 资源优化和集中效应
        2.2.5 城市协调和同步效应
        2.2.6 公共投资的拉动效应
    2.3 世博会举办城市分布概述
        2.3.1 举办城市的分布情况
        2.3.2 举办城市的目的差异
    2.4 作为城市事件的“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
        2.4.1 申办世博会的政府背景
        2.4.2 申办世博会的经济背景
        2.4.3 申办过程的主要事件
        2.4.4 申办成功的基本因素
    2.5 上海市对上海世博会的期望
        2.5.1 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经济的增长
        2.5.2 将不断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2.5.3 将推动第三产业的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2.5.4 将大幅度提高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
        2.5.5 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2.5.6 将提升上海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市精神
第3章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3.1 上海城市发展与事件的关联性
    3.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成型
        3.2.1 城市发展轨迹的转折点
        3.2.2 城市经济发展的积累期
        3.2.3 城市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3.2.4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概述
    3.3 上海在1950-1980年代的城市发展
        3.3.1 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向
        3.3.2 城市生命力与竞争力的衰竭
        3.3.3 城市基础设施的透支
        3.3.4 城市人口的“纯化”
    3.4 1990年代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3.4.1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浦东开发
        3.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3.4.3 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
        3.4.4 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3.4.5 商业、办公和服务业的扩散
        3.4.6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3.5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3.5.1 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律
        3.5.2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3.5.3 城市更新与空间拓展方式的创新
        3.5.4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瓶颈和路径
第4章 城市事件的区位选址与政府决策
    4.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事件区位选址
        4.1.1 预期风险影响政府选址决策
        4.1.2 场地区位选址决策模型
        4.1.3 世博会场地选址与决策目标分析
    4.2 世博会场地选址客观因素分析
        4.2.1 场地选址的空间因素
        4.2.2 场地选址的现状因素
        4.2.3 场地选址的主题因素
    4.3 世博会选址典型案例分析
        4.3.1 爱知世博会选址案例
        4.3.2 塞维利亚世博会选址案例
    4.4 上海世博会选址决策分析
        4.4.1 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4.4.2 场地选址确定过程
        4.4.3 场地选址决策因素
        4.4.4 场地红线范围优化
        4.4.5 场地空间区位概况
    4.5 上海世博会选址的直接影响
        4.5.1 提升黄浦江综合开发的功能品质
        4.5.2 加速中心区城市更新的建设进程
        4.5.3 打开城市中心区向南拓展的空间
        4.5.4 促进强大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形成
第5章 城市事件场地整备与城市功能迁移
    5.1 场地整备的运作机制
        5.1.1 运作的基本目标
        5.1.2 运作的假设模式
        5.1.3 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
    5.2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2.1 从行政划拨到有偿使用
        5.2.2 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5.2.3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5.2.4 土地储备引导下的城市空间拓展
    5.3 上海世博会场地拆迁与安置
        5.3.1 场地拆迁现状概况
        5.3.2 场地拆迁与安置
        5.3.3 场地拆迁延伸效应
        5.3.4 世博会土地储备具体操作
        5.3.5 世博会场地使用与土地储备的关系
    5.4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过程与目标
        5.4.1 申博期间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
        5.4.2 突出宣传性的申博规划方案
        5.4.3 强调实施性的办博规划方案
        5.4.4 规划尚未解决的时空矛盾
    5.5 上海世博会场地整备的影响分析
        5.5.1 功能置换与产业扩散
        5.5.2 人口空间分布的调整
        5.5.3 体现政府意志的规划
第6章 城市事件“需求导向”影响下的交通结构演化
    6.1 需求导向的成因机制
        6.1.1 作为决策依据的需求导向
        6.1.2 需求导向实际案例分析
    6.2 交通规划建设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6.2.1 交通需求主体的持续演变
        6.2.2 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6.2.3 上海市交通需求演化趋势
        6.2.4 世博会交通需求的目标导向
    6.3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特征
        6.3.1 世博会参观者规模与分布
        6.3.2 世博会交通需求主要特征
        6.3.3 世博会与城市之间的需求关系
    6.4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管理
        6.4.1 需求管理研究的基本构思
        6.4.2 时间目标与空间结构要素相结合
        6.4.3 需求管理的重点应对措施
        6.4.4 市域外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5 市域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6 世博会以外其他活动的交通需求与应对
    6.5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影响分析
        6.5.1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
        6.5.2 市中心交通支撑体系的初步成型
        6.5.3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结构性优化
第7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影响研究
    7.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概况
        7.1.1 后续利用案例概况
        7.1.2 场地拆迁成本的约束性
        7.1.3 后续利用模式分析
        7.1.4 后续利用的官方思路
    7.2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模式
        7.2.1 后续利用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
        7.2.2 土地是后续开发的重中之重
        7.2.3 后续利用的土地开发强度
        7.2.4 后续利用的用地功能布局
    7.3 上海世博会建筑后续利用探讨
        7.3.1 建筑保留模式是矛盾的焦点
        7.3.2 世博会建筑的艺术价值
        7.3.3 保护和保留建筑的后续利用
        7.3.4 新建永久建筑的后续利用
        7.3.5 外国国家馆的保留与后续利用
    7.4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特点及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7.4.1 城市行政分中心的建成
        7.4.2 城市文化重心的南移
        7.4.3 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国际化倾向
第8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实施保障
    8.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项目风险
        8.1.1 来自政府的风险
        8.1.2 来自开发商的风险
        8.1.3 来自宏观经济的风险
        8.1.4 来自城市规划管理的风险
    8.2 参考案例
        8.2.1 纽约巴特利公园城市
        8.2.2 伦敦金丝雀码头
        8.2.3 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8.3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实施保障的建议
        8.3.1 项目开发的机构保障
        8.3.2 统一规划和分散开发
        8.3.3 采用TOD体系等先进的规划理念
        8.3.4 容积率的控制策略
第9章 结语与展望
    9.1 结语
        9.1.1 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9.1.2 上海市与上海世博会
        9.1.3 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研究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届重要世博会的基本信息
附录B 世界博览会简介
附录C 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体系概述
附录D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编制过程
附录E 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规划设计要求
附录F 2004年上海城市交通的硬件设施概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前提、当前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1.2 研究的目的:论文着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1.3 相关研究:以往同类研究的水准、研究的基础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本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界定概念范围
        1.2.1.1 高层建筑
        1.2.1.2 场所与场所精神
        1.2.2 研究的展开
        1.2.2.1 论文研究的框架:以简单的框图表示之
        1.2.2.2 研究的方法
    引用与注释
第2章 解读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
    2.1 高层建筑
        2.1.1 高层建筑定义
        2.1.2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2.1.2.1 历史上的高建筑
        2.1.2.2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2.1.3 现代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发展的原因
        1) 城市效率—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2) 城市文化—财富和欲望的需求
        3) 城市理性—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聚集
    2.2 场所
        2.2.1 现象学意义上的场所
        2.2.1.1 场所的定义
        2.2.1.2 场所的建构
        2.2.1.3 场所的特性—场所精神
        2.2.1.4 场所与人—归属感
        2.2.2 城市中的场所
        2.2.2.1 场地—微观场所
        2.2.2.2 场景—中观场所
        2.2.2.3 地域—宏观场所
        2.2.3 城市场所的理念价值
        2.2.3.1 基于对现代主义城市的反思
        2.2.3.2 基于对多元化城市特色的追求
第3章 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的关联性
    3.1 高层建筑是城市场所感变化的重要因子
    3.2 高层建筑与城市形态
        3.2.1 高建筑与传统城市
        3.2.2 高层建筑与混合型城市
        3.2.3 聚合型高层建筑与现代城市
        3.2.4 巨构高层建筑与城市建筑一体化
    3.3 高层建筑与城市美学
        3.3.1 复古主义与“Art—Deco”—以上海外滩为例
        3.3.2 现代主义—以英国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为例
        3.3.3 后现代主义—以拉斯维加斯为例
        3.3.4 异样的高度—对未来城市美学的展望
    3.4 小结
第4章 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建构的系统分析
    4.1 场所建构具有系统性
        4.1.1 城市的系统性
        4.1.2 高层建筑与相关环境的系统性
    4.2 高层建筑与场所环境建构
        4.2.1 场所建构中的自然生态价值趋向
        4.2.1.1 求真—环境品质层面
        4.2.1.2 求善—环境资源层面
        4.2.1.3 求美—环境特色层面
        4.2.2 高层建筑建设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矛盾
        4.2.2.1 高层建筑外部环境
        4.2.2.2 高层建筑内部环境
        4.2.2.3 高层建筑结合生态设计的原则
        4.2.3 高层建筑应对场所环境建构的设计策略
        4.2.3.1 形体控制
        4.2.3.2 空中花园(体系)
        4.2.3.3 绿化技术
        4.2.3.4 地域传统
    4.3 高层建筑与场所效能建构
        4.3.1 场所建构中的功能效率价值趋向
        4.3.1.1 城市本质要求功能多元
        4.3.1.2 城市运转需要效率优先
        4.3.2 高层建筑建设与城市机能环境的现状与矛盾
        4.3.3 高层建筑应对场所效能建构的设计策略
        4.3.1.1 综合体
        4.3.1.2 功能组织模式的多样化
        4.3.1.3 建筑—交通的一体化
    4.4 高层建筑与场所视景建构
        4.4.1 场所建构中的视觉景观价值趋向
        4.4.1.1 中心感
        4.4.1.2 整体感
        4.4.1.3 序列感
        4.4.2 高层建筑建设与城市视觉景观环境的现状与矛盾
        4.4.3 高层建筑应对场所视景建构的设计策略
        4.4.3.1 标志性的创造
        4.4.3.2 天际线的组织
        4.4.3.3 景观视廊的创造与保护
    4.5 高层建筑与场所空间建构
        4.5.1 场所建构中的空间意象价值趋向
        4.5.1.1 公共空间
        4.5.1.2 地景特色
        4.5.1.3 空间灰度
        4.5.2 高层建筑建设与空间意象环境的现状与矛盾
        4.5.3 高层建筑应对场所空间建构的设计策略
        4.5.3.1 高层建筑与街道广场
        4.5.3.2 高层建筑与城市特色空间
        4.5.3.3 高层建筑与灰度空间
    4.6 高层建筑与场所文化建构
        4.6.1 场所建构中的文化价值趋向
        4.6.1.1 集体意识与文脉继承
        4.6.1.2 城市事件与意义重构
        4.6.1.3 潮流引领与文化创新
        4.6.2 高层建筑建设与城市文化保护发展的现状与矛盾
        4.6.3 高层建筑应对场所文化建构的设计策略
        4.6.3.1 链接城市传统
        4.6.3.2 投射城市“事件”
        4.6.3.3 引领城市新风
    4.7 小结
    引用与注释
第5章 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建构的实践
    5.1 以城市设计启动的历史城市中心复兴—德国波茨坦广场的设计与改造
        5.1.1 波茨坦广场的历史与项目缘起
        5.1.2 城市设计的历程
        5.1.3 历史复兴地区场所建构的目标
        5.1.4 高层建筑设计与场所建构分析
        5.1.5 评价与结论
    5.2 以高密度 TND社区为代表的城市生活模式营造
        5.1.1 新都市主义的社区理念
        5.1.2 社区场所建构的目标—宜居性
        5.1.3 在 TND社区中的高层建筑控制方法分析
        5.1.4 评价与结论—以戈兰维尔斜地为例
    引用与注释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引用与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原着
    中文译着
    英文书目
    期刊及学位论文
    图片及表格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巴塞罗纳世界贸易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 张峰. 太平洋学报, 2021(04)
  • [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以“智慧”创新未来 共享全球发展机遇——第七届世界工商领袖(昆山)大会召开[J]. 齐力. 中国对外贸易, 2018(06)
  • [4]城市金融与航运功能的共生性研究[D]. 葛伟华. 复旦大学, 2013(03)
  • [5]世界先进港口物流的发展理念及主要措施分析——以欧美、日本、香港等港口为例[J]. 元晓鹏. 港口经济, 2011(07)
  • [6]港—城界面再生及其全球发展态势[J]. 庄佩君,汪宇明. 城市问题, 2010(01)
  • [7]大跨度建筑结构表现的建构研究[D]. 徐洪涛. 同济大学, 2008(03)
  • [8]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李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08(08)
  • [9]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崔宁. 同济大学, 2007(03)
  • [10]高层建筑与城市场所建构[D]. 阳毅. 同济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巴塞罗那世界贸易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