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综合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与实施

公安综合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与实施

一、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策略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伏佩宣[1](2021)在《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文中认为现代警务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警务效能,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已成为警务治理领域发展的普遍共识。起初,公安机关沉浸于新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却发现: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陷入“中等信息化陷阱”。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新兴领域,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究其本质而言警务体系能力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学者以警务体系能力的研究视角对这一现实警务运行困境展开深入分析。警务体系能力是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创新型表述,它是各警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各警种单项效能的简单相加,其核心聚焦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警务体系能力早在警务组织成立之初就已初具雏形,并随着警务模式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按照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规律,警务体系能力的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基于科层制背景下的警务体系能力(也可称之为“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和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两个阶段。其中,基于信息系统的警务体系能力是在尝试消除科层制“反攻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并随着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时间序列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单位,N市公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警务大脑”建设的先行试点,在这长达三年的“先行先试”过程,信息技术扎根警务组织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得非常充分,为分析者更好地洞察警务体系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分析“窗口”。有基于此,笔者以“技术—制度”为理论视角,基于技术执行的分析框架对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建设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旨在探讨“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命题。既有警务体系能力是基于科层制背景下产生的,其容易受到科层制背景下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及共识机制的缺失、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封闭和内敛趋向等“反功能”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作为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被技术执行者们赋予“美好想象”,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其陷入了警务治理“困境”。技术执行者们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警务大脑”中的简单嫁接只是单纯地构建了一种基于技术理念的警务体系能力,其仍处于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从N市“警务大脑”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优化和再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有基于此,N市公安局在“警务大脑”建设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合成警务机制,通过相应的制度匹配实现信息资源、组织结构和警务要素的整合及警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最终,在信息技术与合成警务机制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警务体系能力的现代化。总之,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技术与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暗含着一种网络化逻辑,其在被运用于特定的组织时,提供了一种解决组织联结问题的空前弹性,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通过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通过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合成警务机制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体化的警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上推动警务组织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其为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形塑空间。最终,在“技术—制度”的互构作用下,各警种作战能力达到了有机融合,实现了警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董浩[2](2021)在《基于电子围栏数据的预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公共安全领域。为了有效地监测重点目标、挖掘有效情报、掌控区域态势、提高判案效率,公共安全部门部署了大量以电子围栏为主的信息采集设备。然而随着采集设备增多,数据规模增长,导致情报分析不充分,布控预警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围栏预警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公共安全部门的大数据应用需求出发,针对情报分析、实时预警等问题,研究并实现了基于电子围栏的大数据预警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流批混合的Lambda大数据架构,共分为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查询分析和实时预警四个功能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主要用于传输电子围栏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该模块基于Kafka构建,通过围绕主题划分、多消费者组、消息偏移提交和同步副本集合等要素进行设计,能够为整个系统提供高吞吐量和高可靠性的传输服务。数据存储模块主要基于MongoDB数据库搭建,是海量电子围栏数据的承载基础。该模块采用冷热数据分离的设计,将近期数据独立存储,对历史数据进行分库分表存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分片集群、合理设计索引、配置读写关注等方式为上层应用提供均衡高效的读写服务。查询分析模块是系统的重要应用模块,实现了包括活动规律分析、一机多卡分析、目标碰撞分析、同伙伴随分析、网络账号关联分析在内的多项分析应用。为保障查询分析性能,该模块采用了缓存加速、离线预计算、内存计算等多项优化技术,除使用基础的Mongo DB Pipeline查询框架外,还引入基于并行计算的SQL查询引擎Presto。实时预警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特定目标或特定区域的实时统计数据和告警信息。该模块基于Kafka stream搭建轻量级实时流处理框架,通过拓扑结构处理模型实现了包括车流量和人流量在内的实时统计应用,同时利用内存数据库Redis中哈希数据模型和超期回调等特性,实现了多项实时预警应用。本系统已经设计开发完成,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经试用,系统能够满足电子围栏数据的预警分析需求,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同时,论文中涉及的理论、架构、应用和技术对于公共安全领域从业者或大数据技术实践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邓楷[3](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鹏[4](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梦梦[5](2020)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广泛应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信息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不明确引发的损害公众隐私权、知情权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究其根本是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和诉讼状况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实务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存在争议和问题,并对实务中的问题与争议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及信息公开的基础理论;依据录制方式、实现职能、信息要素不同将现有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类型进行系统梳理,为厘清公开的信息范围做好铺垫;对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整理归纳,借鉴学习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优秀经验,立足我国现状得出启示;最后,对合理划分公开信息范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根据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的大小,尝试提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是否公开的判断标准。并对典型视频图像信息类型进行详细讨论分析。为实务部门处理复杂个案提供具体指引,为判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是否公开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人民的参与感、安全感更加充盈。

崔金明[6](2020)在《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公安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稳定性和国家的安全性遇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风险性和挑战性日益加大,公安机关采取的管理措施和管控机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和挑战。警务信息化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更是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基石。积极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增强公安机关民警的执法效能,是提高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公安改革的强大力量,要大力推动警务信息化发展,积极主动施行科技强警战略,坚持向信息化、科技化要效率,让警务信息化成为推动公安事业继续前行的强大推手。如何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大多数警务工作者的重点研究的课题,但大多数研究理论侧重于技术层面,本文则从基层公安机关实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这一问题。对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研判,得出相应的结论,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剖析;然后以山东省A县警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A县基层警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点与不足,从民警意识形态、硬件软件建设、应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分析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产生问题的人员信息化意识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少、管理体制落后方面的原因,克服基层公安工作所遭遇的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最后从着力提升警务信息化意识、统筹信息使用权限划分与规范应用、强化信息采集、建立全面的量化考核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和加强经费保障、加强与社会资源的互动7个方面提出推动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信息化概念出发,采用问卷调查、调研分析、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全13个基层派出所、12个一线执法大队,10余名警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者进行调查,对500余名基层民警进行问卷调查,剖析了 A县警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借鉴警务信息化发达地区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从警务实战化角度出发,提出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阮重骏[7](2020)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自人类社会诞生伊始,犯罪也就相伴而生。犯罪问题危害严重,其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因此一直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分析与应对犯罪问题却从不容易。从我国目前的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来看,我们正面临诸多困境: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警务研究和犯罪研究的分离;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而另一边,科技的高速发展又导致了犯罪风险的与日俱增。新时期,犯罪形式的丰富、犯罪难度的降低、犯罪成本的降低、犯罪隐秘性的增加、犯罪危害性的提升以及犯罪数量的升高,对犯罪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挑战来自五个方面:及时识别犯罪趋势与变化、科学应用先进技术与工具、犯罪治理对策的快速响应、快速积累犯罪治理知识、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应对当下的困境与挑战,犯罪治理思维与方法的转变要比工具的更新更为重要。然而,既有的研究尚无法有效地引导我们的犯罪治理工作摆脱困境、应对挑战。因此,我们目前亟需寻找一种符合我国当下犯罪治理需要的思维与方法。仔细地分析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与挑战,我们不难发现:挑战是外因,只起到刺激作用,困境是内因,发挥主要作用。而潜藏于困境之下的核心问题是,犯罪治理与研究工作在解决犯罪问题上的能力下降。因此,最佳应对方法就是明确以解决犯罪问题为目标,在犯罪治理中贯彻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于问题导向警务的启发。在反思传统警务模式之后,问题导向警务指出:警察部门需要摆脱迅速进行事件响应的束缚,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以求减少犯罪以及失序的发生。因循这一思路,之后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SARA模型来规范问题导向警务运行,使之得以成为一种可以运用于现实的警务模式。从问题导向警务所受到的追捧与肯定可以看出,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工作当中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然而问题导向警务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致使问题导向警务难以在现实中被有效实施。对比其他一些犯罪治理策略,问题导向警务所发挥的犯罪治理效果并没有如其理论价值那般突出。究其原因,问题导向警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三大困境:第一,“问题”的定义无法帮助警察识别“问题”;第二,作为工具的问题导向警务不具有很好的操作性;第三,警察部门无法为问题导向警务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与技术支撑。而引发这些困境的主因是问题导向警务的先天不足——仅仅要求警务工作具有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而没有将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的其他方面,由此造成了问题导向思维与方式在应用中出现主体角色、问题视角、策略选择、知识交流的限制。因此,扩展问题导向的思维至整个犯罪治理过程才是一条更加合理的途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主旨是将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应用到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它要求:第一,重视“目的”;第二,细致地检视“问题”;第三,科学地评估结果;第四,联系知识与现实;第五,整合各方力量。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带来了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这对于我们摆脱当下的犯罪治理困境有着重要价值。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视角下,犯罪学研究应该基于“问题”的观察而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是一个循环推进、尊重科学的过程。而犯罪治理工作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对策,是理论知识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犯罪学研究是犯罪治理工作的理论源泉,而犯罪治理工作是犯罪学研究的检验手段;犯罪学研究帮助犯罪治理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而犯罪治理工作则推动犯罪学研究的发展。其次,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有助于我们应对新时期犯罪风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聚焦于现实的目光使得及时发现犯罪的新趋势与新变化成为可能。第二,目的大于手段的观念引发对先进技术与工具的渴望,提升犯罪治理效率。第三,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要求为探索犯罪治理策略提供助力。第四,对于评估环节的重视以及科学性的要求加速了犯罪治理知识的积累。第五,合理安排各方主体角色能够促进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最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能够促进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科学化是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必然趋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对于客观现实的强调,将会给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性带来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其科学化进程。为了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能够被运用到现实的犯罪治理活动之中,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被提出。该模型借鉴了问题导向警务的SARA模型。考虑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已不再仅限于警察问题,而且警察部门也不再是唯一主体,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在各个环节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都进行了调整与填充。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分为四个阶段:Scanning,即理解“问题”以及识别“问题”阶段。这里的“问题”应该是有害的、反复发生的、民众期待解决的类似犯罪事件的集合。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应该是具有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这三个层次的内涵。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要求,识别“问题”需要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细致地搜集和研究犯罪数据,并知悉犯罪治理参与者以及市民的真实感受。Analysis,即分析“问题”的成因、刺激因素、诱发机制。分析“问题”应由犯罪学研究者参与并主导。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寻找那些对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易于控制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下,影响因素并不受属性的限制。不论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体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只要满足具有决定作用以及易于控制的条件就应该被认为是影响因素。在分析环节,犯罪学研究者应该先通过犯罪学理论来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然后在正确理解具有决定作用与易于控制这两个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Response,是犯罪的响应环节,即针对犯罪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犯罪治理措施。响应阶段不只是警察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在选择对策过程中,对策制定者应从控制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思考,从既有的经验与知识中搜寻对策,并保障对策的可行性。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策实施者需要确保规范地实施犯罪治理措施。他们应当:根据评估方案安排对策实施工作,制定对策实施细则与方案,开展对策实施的指导与训练,注意对策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反馈。Assessment,是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的阶段。评估阶段以研究人员为主,犯罪治理部门为辅,二者协同进行。研究人员是评估工作的策划者、安排者以及评估者,犯罪治理部门是评估工作的数据收集与监督者。这一环节由事前工作、评估工作、事后工作三个部分组成。事前工作指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工作包括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注重犯罪治理对策的实施过程是否被有效地执行。结果评估则是对于犯罪治理对策有效性的最终评判,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效果、犯罪转移、效益扩散。事后工作是经验与策略的总结以及理论的升华。需要注意,SARA模型是一个环环相连,相互循环的过程。每个环节既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后续也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开始。在运行SARA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求: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以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些与犯罪治理相关的制度性建议: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完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主要在于修正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中所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如:检视“问题”的科学性没有体现、科学地评估结果的要求被忽视、联系知识与实际的要求也没有突出、犯罪预防的重视不够。对于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我们可以采用SARA模型来规范其运行过程和内容。此外,重新正确认识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也很重要。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旨在为犯罪治理部门、犯罪学研究者、当地居民这三者之间建立起定期的沟通途径。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是由犯罪治理部门定期组织犯罪学研究者、专业领域人士以及其他当地居民,就当下的犯罪情况、需要处理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可行的对策以及近期的犯罪治理成果进行说明与讨论的制度。咨询委员会成员由犯罪治理部门邀请或者公开招募。他们不享受任何形式的津贴与补助,也没有决策权。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需要按时参与并积极讨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构建能够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提出最佳对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犯罪治理工作的认可程度。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是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更加有效地归纳、总结、提供犯罪治理的知识与经验。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应该采用问题导向的数据管理方式以及检索方式、建立犯罪治理对策的有效性指标并层次化地展示犯罪治理评估报告。此外,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还需注意: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确保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格式规范化、确保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确定数据库的开放对象。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有着重要价值。犯罪数据的公开侧重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犯罪数据的共享侧重于分配犯罪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犯罪数据的价值。目前,我国公开的犯罪数据存在收集方式单一、信息维度不足、数据层级缺失的问题。而我国犯罪数据的共享更是困难重重。借鉴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情况,我国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应该:公开多层级的犯罪统计数据;扩展犯罪统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提供多形式、多角度、交互式的犯罪统计报告;采用向高校研究中心提供犯罪数据共享的方式来完善犯罪数据的共享路径。本研究的最后介绍了笔者所进行的一项应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研究示例——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在涉网络犯罪治理中的应用尝试,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Scanning阶段,虽然涉网络犯罪足以称之为“问题”,但是,以犯罪的涉网络性作为“问题”却并未将“问题”描述清楚。利用视角的转换,以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犯罪事件,犯罪的网络化才是真正的“问题”。而跳出涉网络犯罪的概念,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更大的“问题”——犯罪的虚拟化被识别出来。犯罪的虚拟化,是指犯罪逐渐加深与虚拟世界的联系的现象。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犯罪手段的虚拟化;2.犯罪目标的虚拟化。犯罪的虚拟化的出现要远早于涉网络犯罪,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在Analysis阶段,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成为关键。该理念强调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并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在Response阶段,由于犯罪原因与机理不明,为了响应该“问题”,依托环境犯罪学来探索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是可行的思路。进而,我们需要对犯罪三角进行修正,并将情景犯罪预防策略运用到虚拟世界之中。在Assessment阶段,我们需要努力寻求评估的可能。为了应对犯罪的虚拟化“问题”,犯罪学者与犯罪治理部门应相互配合,从现有的项目中获取知识。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未来的犯罪学研究者,不仅需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犯罪学者还应该成为一位严谨的犯罪科学家。

王亚博[8](2020)在《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信息是社会最核心、最宝贵的基础信息资源之一,是国家发展建设、政策制定、法规颁布等多方面的重要依据。探索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既是当前人员高速流动、信息迅速变动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公安机关主动优化治安防控策略、提高治安防控精度广度与深度、高效利用治安防控资源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人口信息资源价值的应有之义。在公安机关内部、政府其他部门与各类社会部门主体间都产生了丰富的人口信息资源,为治安防控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但当前人口信息的治安防控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人口信息呈“分散”式的采集、“孤岛”式的整合、“粗放”式的应用、不稳固的安全体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社会、公众个人等社会主体自身产生的对人口信息采集、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抗拒心理情结、信息日常运维管理难、任务难度大、民警的专业素质不足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着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发挥。这其中既有受限于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也有来自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在治理理论、系统理论、情报主导警务理论指导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对策建议。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以情报思维树立人口信息服务于治安防控的理念,加强信息应用意识、预测防控意识,动态防控意识。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应用的整体框架。落实法律制度建设,使人口信息的采集、整合、研判、开发等各方面的应用有法可依,有理可寻;优化部门管理体制关系,通过压实“块”责任,减轻基层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又落实了具体部门的任务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使公安机关、政府其他部门、社会管理部门、市场主体以及公众在内的多方社会主体构建完整的人口信息整合链,实现真正的“多元共治”;通过优化考核奖惩机制,使每个参与主体增加责任意识。此外,还要从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统一建设标准、提高人口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保证技术设备的更新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保障。并以服务实战为导向提高人口信息的应用水平,深化人口信息的收集工作,加强信息化警综平台建设,不断研发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实战防控功能模块。

刘永[9](2020)在《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各项规划的实施与政策推动,未来一个时期高速公路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速公路规模的扩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使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大交通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提升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需求更甚。同时,管理决策能力在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指挥功能不强、协调联动效能不足、信息沟通共享不够、决策方法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为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如何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方法,强化提升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分析既有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设计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分析方法,进而从已有问题的管理实践经验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然后,针对当前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不足,从强化应急信息集成整合、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建构基于云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考虑信息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决策信息质量、信息更新性两个角度,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典型省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对比分析“两家管”、“上分下合,属地管理”和“一家管”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其次,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分析讨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可监督性和可约束性、权责统一的整体性、运行管理模式高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影响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聚焦关键影响因素,设计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的方法,利用RStudio平台编程从已有的高速公路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挖掘有价值的策略信息,据此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健全法制建设,保障依法应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集中管控与决策;推进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互通共享能力,以期为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供有效的经验决策参考。(2)建构云技术驱动下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前述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信息化能力建设需求,首先系统分析阐述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提出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分析路网运行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功能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考虑运行管理中交通资源分散、资源共享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沟通强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设计基于云技术的应急管理决策系统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交通物联信息感知层、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并分析各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功能。最后,提出对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系统架构方案,可有效实现交通运行状态感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运行日常管理效率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研究基于决策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为应急响应的方案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研判基础,考虑有限决策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一种不确定决策环境下基于前景理论和热力学方法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利用梯形直觉模糊数对不确定信息的强表征特质,有效实现决策专家对应急方案的初始偏好判断;基于前景理论,将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行为引入量化过程中,构造前景效用矩阵,实现初始决策属性信息向前景效用的转化。然后,考虑决策信息质量,提出基于热力学方法的信息质量量化方法,将前景效用矩阵转化为新的基于热力学方法的前景效用矩阵,实现最大化利用前景效用信息。最后,利用梯形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算子和加权平均算子有效集结各备选方案的前景效用矩阵信息,并引入带有风险态度参数的得分函数,得到备选应急预案的最终排序决策,并对排序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应急决策方案。(4)研究基于决策信息更新的高速公路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考虑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的应用局限,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多阶段性、动态不确定性、信息更新性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者心理参考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首先,以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形式刻画各个决策阶段的判断偏好信息,有效克服决策专家无法用精确数表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的现实判断困难;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事件演化阶段下专家属性的客观权重,进而采用IVTr IFWA算子集结各个决策阶段方案的价值,避免主观赋权的结果偏差;然后,结合事件态势动态演变过程和决策者的心理参考预期效应,提出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原理,继而构造新的满意度参数公式,提出基于满意度信息阶段更新的权重优化动态模型,获得各演化阶段的最优满意度及权重;最后,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的应急方案价值效用函数,得到各演化阶段下各方案的综合价值及排序,进而揭示决策结果受决策专家风险态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完善当前形势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策略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策略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研究
        1.2.2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研究
        1.2.3 警务效能研究
        1.2.4 已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1.3.1 个案研究
        1.3.2 N市公安局图景
        1.3.3 个案进入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难点
2 理解警务体系能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警务体系能力的概念解读
        2.1.1 体系
        2.1.2 警务体系
        2.1.3 体系能力
        2.1.4 “警务体系能力”的释义
    2.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2.1 理论基础:“技术—制度”的互构论
        2.2.2 分析框架:技术执行
3 既有警务体系能力的“反功能”
    3.1 在分割中协同:动力不足与共识机制的缺失
        3.1.1 警种协同的动力不足
        3.1.2 警种分工过细导致共识机制的缺失
    3.2 警务在综合治理中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3.2.1 社会安全形势变化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取向
        3.2.2 警务在综合治理的显性取向:开放与整合
        3.2.3 一种“暗存”的反向运动:封闭和内敛趋向
    3.3 小结:“集合式”警务的现实与无奈
4 “警务大脑”:消除既有警务体系能力“反功能”的新尝试
    4.1 “警务大脑”初期架构及新技术之期望
        4.1.1 “警务大脑”的初期架构
        4.1.2 新技术之“美好想象”
    4.2 治理“乌托邦”:基于技术实体警务体系能力的现实困境
        4.2.1 工作增负:技术的有效性困境
        4.2.2 孤岛现象:警务治理的内卷化困境
        4.2.3 虚拟的美丽:警务治理的“唯技术主义”困境
    4.3 小结:组织表面秩序下隐藏着巨大的无序
5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1 制度匹配:合成警务机制的确立
        5.1.1 信息资源整合:从分散走向共享
        5.1.2 组织结构整合:综治警务一体化
        5.1.3 警务要素整合:“情指行”一体化
    5.2 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5.2.1 技术制度调适:警务流程再造
        5.2.2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5.3 小结: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6 技术与制度的互构: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6.1 信息技术: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6.1.1 技术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6.1.2 技术赋权:推动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6.2 合成警务机制:警务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形塑
        6.2.1 宏观层面:构建一体化警务模式
        6.2.2 中观层面: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6.2.3 微观层面:重构行动者理念和行为
    6.3 小结:技术与制度的互构
7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电子围栏数据的预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
    2.1 电子围栏原理
    2.2 大数据系统体系架构
    2.3 大数据系统相关技术
        2.3.1 消息队列技术
        2.3.2 NOSQL数据库技术
        2.3.3 查询分析引擎技术
        2.3.4 数据流处理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
        3.1.1 用户功能需求
        3.1.2 用户性能需求
        3.1.3 用户其他需求
    3.2 系统总体架构
    3.3 系统逻辑架构
        3.3.1 逻辑层次划分
        3.3.2 数据流向设计
        3.3.3 技术体系选型
    3.4 系统物理架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4.1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实现
        4.1.1 消息主题设计与划分
        4.1.2 基于多消费组的数据分流
        4.1.3 自定义提交偏移策略
        4.1.4 传输模块可靠性设计
    4.2 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实现
        4.2.1 数据模型设计
        4.2.2 冷热数据分离设计
        4.2.3 数据分片集群的设计与实现
        4.2.4 数据索引设计
        4.2.5 数据集群读写关注配置
    4.3 查询分析模块的设计实现
        4.3.1 查询路由的设计与实现
        4.3.2 基于缓存优化分页查询
        4.3.3 使用预计算提升查询效率
        4.3.4 基于Pipeline实现基础分析
        4.3.5 基于Presto实现复杂分析
    4.4 实时预警模块的设计实现
        4.4.1 实时统计设计与实现
        4.4.2 利用Redis增强预警实时性
        4.4.3 重点目标的预警管控实现
        4.4.4 区域出入的预警管控实现
        4.4.5 区域实时预警管控实现
        4.4.6 实时推送服务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说明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4 其他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2.2.1 爆炸品
        2.2.2 气体
        2.2.3 易燃液体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2.2.7 腐蚀性物质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2.4.1 建设必要性
        2.4.2 建设目标
        2.4.3 建设内容
    2.5 事故树分析法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3.4.1 总体功能需求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总体布局
        4.1.2 总体架构
        4.1.3 业务架构
        4.1.4 系统边界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4.2.1 应用系统综述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4.3.3 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5.1 关键技术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5.2.1 车辆监管功能
        5.2.2 预警管理功能
        5.2.3 考核管理功能
        5.2.4 车辆报障功能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6.1 效益评价
        6.1.1 经济效益
        6.1.2 社会效益
    6.2 风险防控
        6.2.1 风险识别
        6.2.2 风险管理
        6.2.3 保障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实务分析
    1.1 典型案例分析
    1.2 诉讼状况分析
    1.3 原因分析
2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基本理论
    2.1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的界定
    2.2 相关概念辨析
    2.3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理论支撑
3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分类
    3.1 依据录制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3.2 依据实现职能不同进行分类
    3.3 依据信息要素不同进行分类
4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比较研究
    4.1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规定
    4.2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5 合理划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
    5.1 重要性分析
    5.2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衡量标准
        5.2.1 主动公开的衡量标准
        5.2.2 依申请公开的衡量标准
        5.2.3 不予公开的衡量标准
    5.3 典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4.1 基层警务相关理论
        1.4.2 电子政务相关理论
        1.4.3 公安信息化管理相关理论
    1.5 研究目的、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警务信息化的内涵及执法办案信息系统的内容与逻辑框架
    2.1 警务信息化涵义
    2.2 警务信息化基础体系和主要框架
        2.2.1 警务信息化基础体系
        2.2.2 警务信息化主要框架
    2.3 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在警务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4 执法办案信息系统的内容
第3章 A县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基本状况
        3.1.1 警务信息化硬件条件提升
        3.1.2 增强公安民警信息化意识
        3.1.3 构建信息化绩效考评机制
    3.2 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3.2.1 采集基础信息的积极性不足
        3.2.2 信息应用水平低下
        3.2.3 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有待提升
        3.2.4 情报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效能较低
        3.2.5 信息利用不畅
    3.3 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应用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3.1 民警缺乏信息采集、应用意识
        3.3.2 重系统建设轻人才建设
        3.3.3 信息化建设投入仍有缺口
第4章 优化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增强民警信息化意识
        4.1.1 各部门各队伍要积极创造信息化革新应用的大环境
        4.1.2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公安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4.1.3 提炼总结信息化工作技战法
        4.1.4 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力度
    4.2 统筹规范信息化应用
        4.2.1 明确各级职能
        4.2.2 强化检查监督
    4.3 创新警务信息化运行机制
        4.3.1 转变管理理念
        4.3.2 优化业务流程
        4.3.3 研发与应用并行的流程管理模式
    4.4 严格信息管理
    4.5 建立健全量化考核机制
        4.5.1 基层民警的量化考核
        4.5.2 基层公安部门的量化考核
    4.6 注重人才培养和加强资金投入
        4.6.1 注重人才培养
        4.6.2 加大资金投入
    4.7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互动
        4.7.1 有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4.7.2 强化公安机关网站与社会资源的互动交流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7)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的审视
    第一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
        一、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
        二、“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
        三、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
        四、警务研究和犯罪学研究的分离
        五、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
        六、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
    第二节 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一、新时期的犯罪风险
        二、新时期犯罪治理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需要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
第二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问题导向警务的启示
    第一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简介
    第二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困境与成因
    第三节 从问题导向警务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
        一、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式应作用于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
        二、作用于犯罪治理全程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理念阐述
    第四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价值
        一、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
        二、应对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三、推动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
第三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步骤与要求
    第一节 SARA模型的选择
    第二节 Scanning: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识别“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
        二、如何识别“问题”
    第三节 Analysis:什么引发了“问题”
        一、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从犯罪学理论中寻找灵感
        二、找寻影响因素
        三、分析“问题”的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
    第四节 Response:如何解决“问题”
        一、对策选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三、规范实施犯罪治理措施
    第五节 Assessment:如何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
        一、事前工作:制定评估方案
        二、评估工作: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三、事后工作:总结经验与策略
    第六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要点
        一、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
        二、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
        三、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四、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
第四章 基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几项制度完善建议
    第一节 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一、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价值
        二、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欠缺
        三、依托SARA模型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四、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认识更新
    第二节 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
        一、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设想
        二、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意义
        三、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可行性
        四、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
        一、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意义
        二、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可行性
        三、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设计
        四、其他注意事项
    第四节 完善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
        一、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价值
        二、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现状与困境
        三、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风险评判
        四、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域外经验——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共享情况
        五、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进路思考
第五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应用——以涉网络犯罪为视角
    第一节 Scanning:识别涉网络犯罪背后的“问题”
        一、涉网络犯罪背后的犯罪虚拟化“问题”
        二、认识犯罪的虚拟化“问题”
    第二节 Analysis:探索分析犯罪虚拟化“问题”的方法
        一、以犯罪学视角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
        二、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
        三、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
    第三节 Response:尝试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
    第四节 Assessment:寻求评估的可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归纳总结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主要概念界定
        1.5.1 人口信息
        1.5.2 信息化
        1.5.3 治安防控
        1.5.4 大数据
2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理论依据及其启示
    2.1 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2.2 系统理论及其启示
    2.3 情报主导警务理论及其启示
3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价值分析
    3.1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的必然性
        3.1.1 顺应信息化与治安防控发展的必然要求
        3.1.2 应对治安形势的必然选择
        3.1.3 引领警务发展的必然方式
    3.2 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实战意义
        3.2.1 开展犯罪热点治理,提升预测能力
        3.2.2 提高防控应用水平,提升预警预防能力
        3.2.3 利用模型与平台支持防控,提升预控、打击能力
4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4.1.1 人口信息分散采集质量低
        4.1.2 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整合共享难,形成“信息孤岛”
        4.1.3 研判应用注重打击,忽视事前预测
        4.1.4 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4.2 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4.2.1 运维因素
        4.2.2 情理因素
        4.2.3 任务因素
        4.2.4 民警素质因素
5 人口信息应用于治安防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工作理念原因
    5.2 法律制度原因
    5.3 管理体制原因
    5.4 保障机制原因
6 完善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情报思维,强化人口信息服务治安防控理念
    6.2 开展顶层设计,构建整体规划
        6.2.1 优化立法规章,规范防控工作
        6.2.2 系统优化公安机关部门体制关系,压实“块”责任
        6.2.3 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人口信息协作机制
        6.2.4 优化考核机制,促进治安防控工作持续发展
    6.3 落实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应用的保障工作
        6.3.1 坚持党委牵头,争取财政支持
        6.3.2 统一人口信息标准的体系建设
        6.3.3 保障装备设备更新,满足技术需求
        6.3.4 提高人口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
        6.3.5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6.4 以实战导向提高人口信息的应用水平
        6.4.1 强化信息收集工作,保证人口信息完整、准确性
        6.4.2 优化警综平台建设,共享人口信息
        6.4.3 研发人口信息的实战防控功能模块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1.4.1 主要贡献
        1.4.2 研究局限性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定义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2.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
        2.1.5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及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2.2.1 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
        2.2.2 突发事件信息的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基础
        2.3.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
        2.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特性
    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
    3.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3.1.1 样本收集与选择
        3.1.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3.1.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模式现状
    3.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评析
        3.2.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脉络分析
        3.2.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3.3.1 问题分析
        3.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3.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3.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4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技术驱动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分析与建构
    4.1 问题分析
    4.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构建分析
        4.2.1 系统总体与建构思路
        4.2.2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4.2.3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4.3 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体系架构逻辑分析
        4.3.1 交通信息感知层
        4.3.2 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
        4.3.3 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
    4.4 系统实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分析
    5.2 相关理论方法
        5.2.1 梯形直觉模糊数
        5.2.2 前景理论
        5.2.3 热力学方法
    5.3 基于Choquet积分的梯形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5.4 基于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
        5.4.1 问题描述
        5.4.2 决策模型与方法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6.1 问题分析
    6.2 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
    6.3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6.3.1 问题描述
        6.3.2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原理
        6.3.3 基于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策略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警务体系能力研究 ——“技术-制度”互构视角下N市公安局“警务大脑”的经验分析[D]. 伏佩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2]基于电子围栏数据的预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董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5]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D]. 张梦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基层警务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县公安执法办案信息系统为例[D]. 崔金明. 南昌大学, 2020(01)
  • [7]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D]. 阮重骏. 吉林大学, 2020(08)
  • [8]人口信息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完善研究[D]. 王亚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 刘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公安综合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