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研究

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研究

一、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慧[1](2019)在《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制备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其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DG-PLA-NPs,其包封率和载药量是主要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考察相关的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以及利用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大小和分布,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G-PLA-NPs的包封率及载药量。通过体内外释放实验进行去氧孕烯纳米粒的释药性评价,对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分析,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8个因素中,投料比、水相和有机相比例以及PVA浓度对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有较大影响。经优化得到的处方工艺为聚乳酸与去氧孕烯的比例为5,PVA浓度为0.5%,水相和油相比例为5。优化工艺制备的D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其平均粒径为209±2.64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181±0.01,去氧孕烯的包封率为79.61±0.79%,载药量为6.81±0.13%。原料药和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内外释放实验表明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释药前期为快速释药,后期释药缓慢,结果表明DG-PLA-NPs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DG-PLA-NPs操作简单、所得纳米粒粒径小、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宋亚,祁小乐,沙康,曾佳,吴正红[2](2019)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作为一种高亲和性的局部给药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而方便给药,体温环境下可在用药部位发生相转变,形成局部药物储库,实现药物持续且缓慢释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调研,对温敏凝胶材料的发展、胶凝机制、相关性质评价以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樊文艳[3](2018)在《MAS-IUS中LNG释放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一种具有预防、治疗某些妇科疾病,同时兼具避孕作用和副反应较小的新型IUS,即“钛镍记忆合金纳米铜硅胶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简称:记忆合金硅胶宫内缓释系统[Memory Alloy Silicone Intrauterine System,MAS-IUS])”。方法本研究拟采用钛镍合金丝、硅胶、纳米铜和左炔诺酮(levonorgestrel,LNG)、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材料,制作实验所需的“MAS-IUS”模型,并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厚度的纳米铜硅胶模、不同形式的LNG对MAS-IUS释放模式的影响。结果一定剂量的LNG在MAS-IUS模型中的释放速率随纳米铜硅胶膜的增厚而下降,各组释放量均在5 d后趋于稳定,表现为在0.05mg范围内波动的缓释规律。与相同硅胶膜厚度的LNG单体MAS-IUS模型相比,LNG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过饱和状态的MAS-IUS模型中释放速率明显降低,且未出现爆释现象。结论可以通过调整纳米铜硅胶膜厚度控制MAS-IUS中LNG的释放量。可以通过改变LNG的状态控制MAS-IUS模型中LNG的释放量和释放模式。一、纳米铜硅胶膜厚度对MAS-IUS控释效果影响的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纳米铜硅胶膜对MAS-IUS模型中LNG释放量造成的影响,并探讨其释放模式。方法将直径为0.3 mm的钛镍合金丝在280℃下盘旋形成外径为3 mm的合金丝管架;将一定比例(质量比)的纳米铜硅胶混合物封闭合金丝管架外壁,制成膜厚度分别为0.5 mm、1.0 mm、1.5 mm、2.0 mm的“钛镍记忆合金纳米酮硅胶管”模型。将52 mg LNG置于管腔中,以硅胶粘合剂封堵两端,制成不同纳米铜硅胶膜厚度的MAS-IUS。将不同膜厚度的MAS-IUS模型置于盛有10 ml无水乙醇的离心管中,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每24小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离心管中LNG含量。结果一定剂量的LNG在MAS-IUS模型中的释放速率随纳米铜硅胶膜的增厚而下降,各组释放量均在5 d后趋于稳定,表现为在0.05mg范围内波动的缓释规律。结论LNG在不同纳米铜硅胶膜厚度的MAS-IUS中,表现为先爆释、然后缓释的状态;可以通过调整纳米铜硅胶膜厚度控制MAS-IUS中LNG的释放量。二、LNG在PDMS过饱和状态MAS-IUS模型中释放模式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记忆合金硅胶宫内缓释系统MAS-IUS模型中LNG在PDMS过饱和状态下的释放规律。方法将聚二甲基硅氧烷过饱和的52 mg的LNG置于管腔中,以硅胶粘合剂封堵两端,制成MAS-IUS模型。将MAS-IUS模型置于盛有10 ml乙醇的密闭离心管中,置于37℃的恒温水浴箱中定期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离心管中LNG含量。结果与相同硅胶膜厚度的LNG单体MAS-IUS模型相比,LNG在PDMS过饱和状态的MAS-IUS模型中释放速率明显降低,且未出现爆释现象。结论LNG在PDMS过饱和状态的MAS-IUS模型中的释放表现为零级释放;可以通过改变LNG的状态控制MAS-IUS模型中LNG的释放量和释放模式。

樊文艳,蒋成素,孟胤妤,孙翠,任晓艳,古衡芳,肖雁冰[4](2018)在《纳米铜硅胶膜厚度对MAS-IUS控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纳米铜硅胶膜对记忆合金硅胶宫内缓释系统[Memory Alloy Silicone Intrauterine System,MAS-IUS]中左炔诺孕酮(LNG)释放量造成的影响,并探讨其释放模式。方法将直径为0.3 mm的钛镍合金丝在280℃下盘旋形成外径为3 mm的合金丝管架;将一定比例(质量比)的纳米铜硅胶混合物封闭合金丝管架外壁,制成膜厚度分别为0.5、1.0、1.5、2.0 mm的"钛镍记忆合金纳米酮硅胶管"模型。将52 mg LNG置于管腔中,以硅胶粘合剂封堵两端,制成不同纳米铜硅胶膜厚度的MAS-IUS。将不同膜厚度的MAS-IUS模型置于盛有10 m L无水乙醇的离心管中,置于在37℃恒温水浴箱中,定期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离心管中LNG含量。结果一定剂量的LNG在MAS-IUS模型中的释放速率随纳米铜硅胶膜的增厚而下降,各组释放量均在5 d后趋于稳定,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缓释规律。结论 LNG在不同纳米铜硅胶膜厚度的MAS-IUS中,表现为先爆释、然后缓释的状态;可以通过调整纳米铜硅胶膜厚度控制MAS-IUS中LNG的释放量。

次丽倩[5](2018)在《妇科用载醋酸棉酚即型凝胶给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即型凝胶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凝胶剂,在体外环境中为液态,给药后在体液或体温条件刺激下发生可逆的物态转变,在给药部位形成半固体或固体,具有给药方便、涂布均匀、深入粘膜褶皱和避免过快流失的优势,非常适合粘膜给药。温度敏感型即型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即型凝胶种类之一,其中泊洛沙姆407(Poloxamer407,商品名Pluronic F127?,简称F127)是最常用的温度敏感型凝胶基质材料之一,来源经济易得,相变性质稳定,增溶能力显着,粘膜刺激性小,但因缺乏生物粘附性,在腔道液体作用下溶蚀后流失迅速,不能在粘膜表面长时间滞留,限制了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本文旨在对F127进行生物粘附化结构修饰,通过向F127分子中引入氨基,使其在生理条件下荷正电,与荷负电的粘膜及粘膜表面的粘液发生电性作用,延长即型凝胶粘膜给药后的局部滞留,为粘膜给药提供一种兼具温度敏感性和生物粘附性的新型即型凝胶载体平台。本文首先对F127进行了结构修饰,将氨基修饰在F127分子长链的两端,得到氨基化泊洛沙姆407(简称F127-NH2),对其进行了光谱学表征,考察其形成胶束的形态、粒径、表面电位和临界胶束浓度,进一步将其制成即型凝胶,以流变学技术对其温度敏感性进行了考察。选用了阴道给药能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醋酸棉酚作为模型药物,以冷置溶解法制备载药凝胶,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以无膜法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随后在体外、离体和在体多个水平上对F127-NH2的生物粘附性进行了表征,包括在体外水平上以动态光散射法考察了F127-NH2胶束与粘蛋白的相互作用,以流变学技术考察F127-NH2即型凝胶与粘蛋白的相互作用;在离体水平上,以近红外荧光成像法考察了F127-NH2即型凝胶及载醋酸棉酚F127-NH2即型凝胶在离体小鼠阴道粘膜上的滞留;在整体动物水平上,分别以近红外荧光整体动物成像法和荧光显微成像法在宏观和微观上考察了荧光探针标记F127-NH2即型凝胶及载醋酸棉酚F127-NH2即型凝胶在健康小鼠阴道给药后的局部滞留时间过程和在粘膜上的微观分布及渗透情况,以阴道灌洗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考察了载醋酸棉酚F127-NH2即型凝胶健康小鼠阴道给药后的阴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单次阴道给药后阴道粘膜组织学进行局部刺激性评价。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数据均提示,F127-NH2合成成功,所得到的F127-NH2能够形成粒径在20~30nm左右的球形胶束,表面荷正电,电位为+11±5.4mV,临界胶束浓度为0.007mM。浓度在15%~20%wt.的F127-NH2水溶液具有即型凝胶的特征,温度低于凝胶化温度时呈液态,高于凝胶化温度时呈半固态,其凝胶化温度与F127-NH2浓度负相关,能够满足实际给药对凝胶化温度的要求。F127-NH2即型凝胶能够以胶束增溶的方式包载醋酸棉酚(载药量约为2%wt.),其释药过程具有零级动力学特征,显示了一定的缓释性能。F127-NH2在体外、离体和在体多个水平上均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粘附性。在体外水平上,F127-NH2与粘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F127-NH2胶束与粘蛋白形成了复合颗粒,流变学结果表明,F127-NH2即型凝胶与粘蛋白混合物的复合模量显着高于二者复合模量的算术加和。在离体水平上,在模拟体液冲刷条件下,与F127即型凝胶相比,F127-NH2即型凝胶在离体小鼠阴道粘膜上的滞留时间显着延长。在整体水平上,近红外整体动物成像结果显示,与F127即型凝胶相比,F127-NH2即型凝胶在健康小鼠阴道给药后,制剂局部滞留延长。荧光显微照片显示,以F127-NH2即型凝胶为载体时,荧光探针在小鼠阴道粘膜上的滞留更长,向粘膜内的渗透更多。对阴道灌洗液的定量分析表明,以F127-NH2即型凝胶为载体时,醋酸棉酚在小鼠阴道内的滞留显着延长。组织学切片显微照片表明,F127-NH2即型凝胶及载醋酸棉酚F127-NH2即型凝胶对阴道粘膜均无显着刺激性,其局部安全性显着优于醋酸棉酚游离药。综上所述,本文以阳离子化修饰策略赋予了F127生物粘附性,载醋酸棉酚F127-NH2即型凝胶的生物粘附性和缓释效果在体内外均得到了验证。可见F127-NH2即型凝胶有望为妇科局部用药提供给了一种给药方便、粘附显着、滞留持久、温和安全的环境响应型生物粘附性智能给药新平台。

陶虹[6](2015)在《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的设计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脂溶性药物黄体酮为模型药物,制备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黄体酮贴剂),测试贴剂的体外及体内的释药性能,建立质量标准并考察黄体酮贴剂在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下的质量稳定性。考察大鼠给药后的药物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和在各组织的分布,计算贴剂的生物利用度,并对黄体酮药物的经皮吸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在处方前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黄体酮的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对体外透皮实验的接收介质进行了选择,能够满足漏槽条件;考察了不同促渗剂对黄体酮的促渗作用,筛选出最佳促渗剂。在处方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和脂溶性药物相容性较好的SIS热塑性弹性体为热熔压敏胶基质,以外观性状、黏附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率为判定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贴剂的处方进行了优化。以稳态透皮速率为判定指标,对载药量和胶层厚度进行了选择,制备了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参照中国药典和欧洲药典方法,建立了贴剂的质量标准。重点一是考察贴剂的制备工艺对黄体酮有关物质的影响;重点二是考察贴剂随时间变化的释放度曲线;重点三是考察贴剂的前处理方法对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影响。依照建立的质量标准初步考察了贴剂的稳定性。以2-巯基苯并噻唑作为阳性对照药物,利用豚鼠的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及家兔的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了贴剂的皮肤用药安全性。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对黄体酮贴剂、黄体酮乳膏、胶囊剂和注射剂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及贴剂经皮给药后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计算出贴剂和乳膏的生物利用度,探讨黄体酮经皮给药后的药动学过程和经皮渗透机制。结果:在处方前研究中,测得黄体酮具有pH依赖性,以生理盐水为水相时,黄体酮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4.0,体外透皮实验选择接收介质为30%乙醇+生理盐水,促渗剂为2%的肉豆蔻酸异丙酯(IPM)。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的处方确定为SIS12g,C5加氢石油树脂16g,环烷油6g,抗氧化剂1010 0.2g,载药量为4%,胶层厚度为300μm。质量标准研究表明,贴剂在制备过程中温度对有关物质的影响有关键作用。含量和含量均匀度测定中,前处理时先用正己烷溶解热熔胶有利于黄体酮从贴剂中的提取。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黄体酮贴剂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含量均匀度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的要求。贴剂在6个月内质量无明显变化。体外释放度及离体皮肤透皮吸收实验表明:随时间的延长,贴剂中黄体酮的释放度和累计透过量逐渐增加,在30%乙醇介质中24h释放度为88%,24h累计透过量为24%。皮肤用药安全性试验表明,制备的贴剂按照高、中、低三个剂量给药对豚鼠皮肤均未观察到急性皮肤毒性、未观察到致敏反应,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对家兔皮肤未观察到刺激性。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鼠为动物模型,以LC/MS/MS方法为分析手段,经皮给药后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和黄体酮乳膏为受试制剂,以黄体酮胶囊和黄体酮注射液为参比制剂,考察两种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对黄体酮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做了初步的考察。结论:制备的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性质稳定,体外释药性能显示渗透效果良好,可以用于激素补充治疗。相对于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301.1%,相对于肌肉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为40.9%。

杨凯文,丁金昌[7](2014)在《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探索高效的微/纳米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微/纳米颗粒已被用于药物输送的研究,以期实现有效靶向给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纳米药物输送给药系统及在药物制剂领域应用。

高艳秀[8](2012)在《杆菌肽PBCA纳米粒滴眼剂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杆菌肽(Bacitra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能强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临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及外用于皮肤感染等。但杆菌肽具有半衰期短,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因此,本实验拟将杆菌肽运用现代制剂手段将其制成纳米粒制剂,以达到提高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半衰期,提高疗效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杆菌肽制剂提供了参考。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杆菌肽PBCA纳米粒,以纳米粒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34)正交试验设计,以药物量与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量的比例、泊洛沙姆188与右旋糖酐-70总量、pH值为考察因素,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纳米粒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并且对纳米粒滴眼剂进行了药效学考察。结果制备杆菌肽纳米粒的最优工艺是药物量与PBCA的比值为1:10(mg:μl)、P188与D-70总量为30mg、pH值为2。得到的纳米粒为规则的球形,大小均一,无粘连。测得的平均粒径是149.7nm,平均包封率是85.75%。药效学试验证实杆菌肽纳米粒滴眼剂能较好的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角膜炎。结论杆菌肽PBCA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研究符合要求,稳定性好;杆菌肽纳米粒滴眼剂具有良好的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作用,同时具有减少给药次数的特点。

张妍婷[9](2010)在《PCL基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聚己内酯(PCL)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药物通透性,可用于药物的缓控释载体。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在性质上得到了改良,近年来在药物输送系统研究中成为热点。本文首先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作为生物催化剂,合成了PCL和MPEG-PCL聚合物,无化学催化剂残留。然后研究了以水溶性较好的新型抗癌药物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CH331)为模型药物的PCL微球和以疏水性抗癌药物紫杉醇为模型药物的MPEG-PCL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性质。由于CH331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对其性质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因此首先测定了其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以达到更好的包封效果。然后,采用S/O/W溶剂挥发法制备CH331-PCL微球。研究发现,只有加入适量乙醇作为药物颗粒预处理剂才能制得形态圆整、粒径均一且具有较高载药量的微球。CH331在外水相中的溶解度影响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药行为。不同组分的MPEG-PCL分别作为乳化剂和药物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紫杉醇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乳化剂,MPEG-PCL不仅生物可降解,而且在较低浓度下就可达到稳定乳液的作用。考察了投药量对纳米粒包封率的影响和不同浓度、不同组分的MPEG-PCL作为乳化剂对纳米粒性质的影响。所得到的纳米粒最高包封率可到达52.5±3.9%,粒径为70 120 nm,形态圆整,稳定性良好,载药量为5%左右的纳米粒可达到7天的缓释效果。

马桂蕾[10](2007)在《局部抗肿瘤用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和纳米粒》文中研究表明在药物传输领域中,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能够安全有效的传递水难溶性药物。在新药筛选中尽管一些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理活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水溶性低而被放弃;而一些已用于临床上的药物,因水溶性差往往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疏水性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是具有独特抗微管作用机制的广谱抗癌新药,在卵巢癌、转移性乳腺癌、胃肠道癌、肺癌及结肠癌等癌症治疗上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由于紫杉醇水溶性极低,现用于临床的注射剂需要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增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会引发一些副作用限制了紫杉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开发方便安全的给药剂型成为抗癌药物紫杉醇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肿瘤的局部药物治疗是指将抗肿瘤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局部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的治疗。通过在肿瘤局部直接应用抗肿瘤药,可避免全身给药产生的毒副作用,并可在肿瘤部位达到很高的药物浓度而外周血浆的药物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紫杉醇用于局部抗肿瘤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治疗优势,首先紫杉醇的剂量与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关系,肿瘤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将有利紫杉醇细胞毒作用的发挥;紫杉醇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局部给药时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要远远强于全身给药;紫杉醇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也是剂量依赖型的;另外维持肿瘤局部较高的紫杉醇浓度可以减少紫杉醇的全身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鉴于紫杉醇用于局部抗肿瘤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治疗优势,本论文提出局部注射紫杉醇载药缓释微球和纳米粒进行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试图以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PCL)和泊洛沙姆188(F68)的共混材料作为疏水性药物紫杉醇的载体材料,期望F68作为致孔剂和增溶剂可以增加紫杉醇从载体中的释放,并进行紫杉醇PCL/F68共混载药微球和纳米粒用于局部抗肿瘤的活性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的制备及其局部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以PCL/F68共混材料为载体制备紫杉醇载药微球,初步探讨紫杉醇PCL/F68(10%F68,w/w)共混微球在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模型和小鼠肝癌H22腹水瘤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在小鼠实体瘤模型中有一定的抑瘤作用,但不如紫杉醇注射液的效果;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在肝癌H22腹水瘤模型中的抑瘤效果比较显着。为了增加紫杉醇缓释制剂局部抑制实体瘤的疗效,本文研究将分别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增加提高紫杉醇从PCL/F68共混微球的释放,探讨F68的添加比率及不同分子量PCL对紫杉醇从PCL/F68共混微球释放的影响;另一方面,开发紫杉醇PCL/F68纳米粒制剂。二、F68添加比率对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的影响研究PCL基质中F68的添加比率对微球表面形态、药物释放及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68会在微球表面形成孔状结构,且随着PCL基质中F68的添加比率的增加,微球表面的微孔结构也相应增加;紫杉醇从微球的释放也随着F68的添加比率的增加而增加;混有不同比率F68的PCL/F68共混微球的体外降解研究表明,PCL/F68共混微球中PCL均有所降解且降解程度随着F68的添加比率增加而增加,但是基质PCL的降解缓慢,PCL/F68共混微球没有发生明显的形变。在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中,药物扩散是影响药物从微球释放的主要机制。三、PCL分子量对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的影响研究PCL分子量对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PCL的分子量可以增加紫杉醇从PCL/F68共混微球的释放,但同时PCL分子量的降低也影响了紫杉醇在共混微球中的包埋。分别采用直接取样释放法和透析袋释放法测定紫杉醇从PCL/F68共混微球的释放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透析袋法测定释放速率要比采用直接取样法测定的释放速率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透析袋内外的紫杉醇浓度差较小,紫杉醇由袋内向外的扩散缓慢,从而导致测得的释放速率要小于真实的释放速率。四、以PCL/F68共混材料为载体的紫杉醇纳米粒以PCL/F68共混材料为载体采用界面沉淀法制备紫杉醇载药纳米粒,界面沉淀法操作简便,所需能耗低易于产业化。另外在利用界面沉淀法制备纳米粒的过程中,避免了有毒溶剂的使用,简便了制备后期纳米粒的纯化过程。通过对制备工艺参数优化制备了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具有良好的控释效果;本章实验研究中考察了紫杉醇PCL/F68共混载药纳米粒在肿瘤局部给药对于A2系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紫杉醇PCL/F68纳米粒在肿瘤局部给药,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综上所述,在疏水性药物紫杉醇的PCL/F68共混材料的载药体系中,PCL控制紫杉醇从载药体系中的缓慢释放,从而在肿瘤局部获得持续有效的紫杉醇浓度;F68作为致孔剂会在体液的作用下“滤出”并在载体中形成孔状结构,进而增加载体中药物紫杉醇的释放。小鼠腹水瘤模型的局部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经腹腔注射给药可以有效的抑制恶性腹水。小鼠实体瘤模型的局部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经肿瘤局部给药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因此,PCL/F68共混材料作为疏水性药物紫杉醇的药物传递体系,将有效地发挥紫杉醇的局部抗肿瘤优势,使紫杉醇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去氧孕烯
        1.2 长效缓释给药系统
        1.3 纳米粒
    2 研究思路
    3 可行性分析
    4 技术创新点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避孕状况研究进展
    2 去氧孕烯
        2.1 去氧孕烯的药物背景
        2.2 去氧孕烯药理作用
    3 纳米粒
        3.1 纳米粒的基本概念
        3.2 纳米粒的性质
        3.3 纳米粒的分类
        3.3.1 聚合物纳米粒
        3.3.2 壳聚糖纳米粒
        3.3.3 载药磁性微粒
        3.3.4 固体脂质纳米粒
        3.3.5 长循环纳米粒
        3.4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3.4.1 乳化聚合法
        3.4.2 界面缩聚法
        3.4.3 液中干燥法
        3.4.4 溶剂扩散法
        3.4.5 超临界流体技术
    4 生物降解型材料
    5 总结
第二章 去氧孕烯含量测定和理化性质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及药品
        1.2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DG-PLA-NP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1.2 色谱条件
        2.1.3 专属性实验
        2.1.4 标准曲线的建立
        2.1.5 最低检测量和最低定量限的测定
        2.1.6 精密度
        2.1.7 方法回收率
        2.1.8 提取回收率
        2.2 去氧孕烯在各种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2.1 测定介质的配制
        2.2.2 去氧孕烯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3 结果
        3.1 去氧孕烯体外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结果
        3.1.1 检测波长的确定和专属性试验的结果
        3.1.2 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3.1.3 精密度与准确度实验结果
        3.2 去氧孕烯在各种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结果
    4.讨论
        4.1 DG含量测定方法学建立
        4.2 DG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5 结论
第三章 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2.1 改进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
        2.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2.1 包封率的测定
        2.2.2 载药量的测定
        2.3 单因素考察
        2.3.1 PVA浓度的影响
        2.3.2 有机溶剂的影响
        2.3.3 水相和有机相比例的影响
        2.3.4 PLA与去氧孕烯的比例的影响
        2.3.5 搅拌速度的影响
        2.3.6 油相注入水相的方式
        2.3.7 蒸发时间的影响
        2.3.8 蒸发温度的影响
        2.4 正交设计实验
        2.5 优化制备工艺
        2.6 验证优化条件
    3 去氧孕烯纳米粒外观形态、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的观察
        3.1 纳米粒的外观形态观察
        3.2 纳米粒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的观察
    4 结果
        4.1 单因素考察结果
        4.1.1 PVA浓度的影响
        4.1.2 有机溶剂的影响
        4.1.3 水相和有机相比例的影响
        4.1.4 PLA与去氧孕烯的比例的影响
        4.1.5 搅拌速度的影响
        4.1.6 油相注入水相的方式
        4.1.7 蒸发时间的影响
        4.1.8 蒸发温度的影响
        4.2 正交设计实验
        4.3 优化制备工艺
        4.4 验证优化条件
        4.5 统计学方法
        4.6 纳米粒的外观形态观察
        4.7 纳米粒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的观察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章 DG-PLA-NPs体外释药性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及药品
        1.2 仪器
    2 方法
        2.1 DG和 DG-PLA-NPs体外释放研究
        2.1.1 体外释放方法学考察
        2.1.2 DG和 DG-PLA-NPs体外释放研究
    3 结果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去氧孕烯在释放介质中的回收率
        3.3 精密度
        3.4 DG和 DG-PLA-NPs体外释放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DG-PLA-NPs药物动力学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及药品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放射免疫法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血清制备
        2.4 操作步骤
        2.5 计算
        2.6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
        2.7 数据处理分析
    3 大鼠药物动力学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样品血药浓度测定
        3.3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4 实验结果
        4.1 标准曲线
        4.2 药动学参数
    5 讨论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符号说明
致谢

(2)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温敏凝胶材料
    1.1 天然温敏凝胶材料
        1.1.1 纤维素类衍生物(图1)
        1.1.2 壳聚糖
        1.1.3 木葡聚糖
    1.2 合成温敏凝胶材料
        1.2.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
        1.2.2 泊洛沙姆
        1.2.3 聚乙二醇
2 温敏凝胶的胶凝机制
3 温敏原位凝胶相关性质的评价
    3.1 流变学性质的考察
    3.2 稳态黏度的考察
    3.3 机械性能的考察
    3.4 体外释药行为的考察
4 用于递送疏水药物的水凝胶的制备
    4.1 在水凝胶中引入疏水结构域
        4.1.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4.1.2 疏水侧链的自聚集
    4.2 在水凝胶中加入纳米粒子
    4.3 在水凝胶中加入环糊精
5 温敏凝胶递药系统的应用
    5.1 皮肤外用给药
    5.2 黏膜给药
        5.2.1 鼻腔给药
        5.2.2 眼部给药
        5.2.3 阴道给药
    5.3 牙周袋给药
    5.4 瘤内注射给药
    5.5 关节腔给药
6 结语

(3)MAS-IUS中LNG释放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米铜硅胶膜厚度对MAS-IUS控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LNG在PDMS过饱和状态MAS-IUS模型中释放模式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纳米铜硅胶膜厚度对MAS-IUS控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钛镍合金丝管架的制作
        1.2.2 不同纳米铜硅胶膜厚度的MAS-IUS的制备
        1.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2.4 体外释放实验
        1.2.5 LNG每天释放浓度的测定
        1.2.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单体LNG在MAS-IUS模型中的释放规律
    2.2 单体LNG在不同膜厚度的MAS-IUS模型中释放量比较
    2.3 单体LNG的MAS-IUS纳米铜硅胶膜厚度与释药速度的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厚度纳米铜硅胶膜对LNG释放量的影响
    3.2 LNG单体在MAS-IUS中的释放规律
    3.3 MAS-IUS的问题与改进

(5)妇科用载醋酸棉酚即型凝胶给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即型凝胶
    1.2 泊洛沙姆 407
        1.2.1 凝胶化机制
        1.2.2 制备和载药
        1.2.3 体外释放行为
        1.2.4 作为给药系统的应用
        1.2.5 生物可降解型温度敏感嵌段共聚物
        1.2.6 纤维素类衍生物
        1.2.7 多糖类衍生物
        1.2.8 壳聚糖-三聚磷酸钠体系
        1.2.9 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
    1.3 生物粘附性给药系统
        1.3.1 生物粘附的概念
        1.3.2 生物粘附的机理
        1.3.3 生物粘附性材料
        1.3.4 新型生物粘附性策略
        1.3.5 提高泊洛沙姆407 即型凝胶生物粘附性的方法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醋酸棉酚
        1.4.1 子宫内膜异位症
        1.4.2 醋酸棉酚
    1.5 阴道给药
        1.5.1 阴道的生理特点
        1.5.2 妇科用阴道制剂的发展现状
        1.5.3 课题构想
第二章 F127-NH_2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的合成
        2.2.2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的光谱学表征
        2.2.3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成胶束能力表征
    2.3 实验结果
        2.3.1 光谱学表征
        2.3.2 胶束的ζ-电位与粒径分布
        2.3.3 胶束的形态
        2.3.4 临界胶束浓度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127-NH_2即型凝胶的制备、载药及体外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醋酸棉酚的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3.2.2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凝胶(NFG)的制备
        3.2.3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的流变特性
        3.2.4 载药凝胶的制备
        3.2.5 包载醋酸棉酚的NFG凝胶的形态学考察
        3.2.6 释放介质的配制
        3.2.7 溶蚀与释放
    3.3 实验结果
        3.3.1 醋酸棉酚体外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3.2 包载醋酸棉酚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胶束形态学考察
        3.3.3 流变学考察
        3.3.4 凝胶的载药
        3.3.5 凝胶溶蚀与释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醋酸棉酚F127-NH_2即型凝胶生物粘附性及安全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粘蛋白的纯化
        4.2.2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对粘蛋白电位和粒径的影响
        4.2.3 流变性能
        4.2.4 醋酸棉酚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4.2.5 整体动物水平上的粘膜粘附性考察
        4.2.6 制剂在阴道粘膜上的滞留于向粘膜内的渗透
        4.2.7 药物局部滞留定量
        4.2.8 阴道粘膜局部刺激性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氨基化泊洛沙姆407 与粘蛋白的相互作用。
        4.3.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4.3.3 离体水平上的生物粘附性考察
        4.3.4 整体动物水平上的生物粘附性表征
        4.3.5 醋酸棉酚局部滞留定量
        4.3.6 制剂在阴道粘膜上的滞留和向粘膜内的渗透
        4.3.7 刺激性实验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6)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的设计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经皮给药系统
        1.1 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
        1.2 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
        1.3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1.4 药物经皮吸收的理论基础
        1.5 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1.6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2 热熔压敏胶发展概述
    3 黄体酮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3.1 传统黄体酮剂型及改进
        3.2 黄体酮新剂型研究
    4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黄体酮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
        2.2 体外透皮实验
        2.3 黄体酮的基本理化性质
        2.4 促渗剂种类的选择
        2.5 IPM用量
        2.6 影响原料药稳定性的因素考察
    3 讨论
        3.1 Papp与溶解度的测定
        3.2 制备成贴剂的可行性
        3.3 压敏胶基质
        3.4 促渗剂的选择
        3.5 制备工艺参数的控制
    4 小结
第二部分 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的研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热熔压敏胶基质处方的筛选
        2.2 黄体酮贴剂制备工艺参数考察
        2.3 含药量的确定
        2.4 胶层厚度
    3 讨论
        3.1 释放度
        3.2 贴剂含药量的选择
        3.3 粘附性能
    4 小结
第三部分 黄体酮热熔胶透皮贴剂皮肤用药安全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2.2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2.3 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黄体酮贴剂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鉴别
        2.2 有关物质
        2.3 释放度
        2.4 含量及含量均匀度测定
        2.5 黏附性
        2.6 微生物限度检查
        2.7 初步稳定性试验
        2.8 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质量标准
    3 讨论
        3.1 鉴别
        3.2 样品的前处理
        3.3 有关物质测定
        3.4 释放度测定
    4 小结
第五部分 黄体酮贴剂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 结果
        2.1 待测物定量离子対的选择
        2.2 方法学验证
        2.3 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
    3 讨论
        3.1 黄体酮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3.2 受试制剂的选择
        3.3 参比制剂的选择
        3.4 给药剂量的选择
        3.5 体内黄体酮干扰的消除
        3.6 质谱条件的选择
        3.7 选择测定物质
        3.8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3.9 提取溶剂的考察
        3.10 黄体酮贴剂作用机制探讨
        3.11 生物利用度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粒 (NPS) 和纳米粒药物输送给药系统 (NPDDS)
    1.1 基于脂质的纳米粒药物输送系统
    1.2 基于纳米胶束的纳米粒输送系统
    1.3 水凝胶纳米粒药物输送系统
    1.4 树枝状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
    1.5 天然高分子药物输送系统
2 微球药物输送给药系统 (MSDDS)
3 结束语

(8)杆菌肽PBCA纳米粒滴眼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HPLC测定PBCA纳米粒中杆菌肽含量方法的建立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Bacitracin-PBC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
    2.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Bacitracin—PBCA纳米粒的质量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纳米粒的形态的研究
    3.3 纳米粒的粒径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3.4 Zeta电位的测定
    3.5 纳米粒体外释放的考察
    3.6 纳米粒初步稳定性的考察
第四章 Bacitracin—PBCA纳米粒滴眼液的配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处方筛选与组成
    4.3 质量标准
    4.4 讨论
第五章 药效学实验的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PCL基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1.1.3 PCL
        1.1.4 MPEG-PCL
    1.2 微球给药系统
        1.2.1 微球的制备方法
        1.2.2 微球的性能特点
    1.3 纳米粒给药系统
        1.3.1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1.3.2 纳米粒的性能特点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PCL 和 MPEG-PCL 的合成与表征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CL 的合成
        2.2.2 MPEG-PCL 的合成
        2.2.3 PCL 和MPEG-PCL 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CL 的结构表征
        2.3.2 MPEG-PCL 的结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CH331 和紫杉醇的分析方法及理化性质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H33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2.2 CH331 溶解度的测定
        3.2.3 紫杉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2.4 紫杉醇溶解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H33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3.2 CH331 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
        3.3.3 紫杉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3.4 紫杉醇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
    3.4 小结
第四章 CH331-PCL 微球的制备、表征及释药行为
    4.1 材料和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微球的制备
        4.2.2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4.2.3 粒径测定
        4.2.4 微球形态观察
        4.2.5 X-ray 衍射分析
        4.2.6 体外释药的考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球制备方法的选择
        4.3.2 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
        4.3.3 微球形态特征
        4.3.4 X-ray 衍射分析
        4.3.5 体外释药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紫杉醇 MPEG-PCL 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释药行为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材料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纳米粒的制备
        5.2.2 空白纳米粒的表征
        5.2.3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5.2.4 粒径及表面电荷测定
        5.2.5 纳米粒形态观察
        5.2.6 X-ray 衍射分析
        5.2.7 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5.2.8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5.2.9 体外释药的考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空白纳米粒的表征
        5.3.2 乳化剂的作用
        5.3.3 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表面电荷
        5.3.4 纳米粒形态特征
        5.3.5 X-ray 衍射分析
        5.3.6 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5.3.7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5.3.8 体外释药行为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10)局部抗肿瘤用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和纳米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水难溶性药物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第二节 疏水性药物紫杉醇制剂研究进展
        1. 紫杉醇的传统剂型及其局限性
        2. 已上市的紫杉醇新剂型
        3.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紫杉醇新剂型
    第三节 紫杉醇在局部抗肿瘤中的应用
        1. 局部化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 紫杉醇用于局部抗肿瘤的优势
    第四节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的制备及其局部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F68添加比率对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CL分子量对紫杉醇PCL/F68共混微球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PCL/F68共混材料为载体的紫杉醇纳米粒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论文及专利
致谢

四、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去氧孕烯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研究[D]. 林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2]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宋亚,祁小乐,沙康,曾佳,吴正红.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9(04)
  • [3]MAS-IUS中LNG释放模式的实验研究[D]. 樊文艳.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4]纳米铜硅胶膜厚度对MAS-IUS控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 樊文艳,蒋成素,孟胤妤,孙翠,任晓艳,古衡芳,肖雁冰.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8(02)
  • [5]妇科用载醋酸棉酚即型凝胶给药系统研究[D]. 次丽倩.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
  • [6]黄体酮热熔压敏胶透皮贴剂的设计及评价[D]. 陶虹.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7]微/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杨凯文,丁金昌. 辽宁化工, 2014(08)
  • [8]杆菌肽PBCA纳米粒滴眼剂的研制[D]. 高艳秀. 延边大学, 2012(06)
  • [9]PCL基微/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D]. 张妍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10]局部抗肿瘤用紫杉醇PCL/F68载药微球和纳米粒[D]. 马桂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