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一、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嘉铃,王莹,胡倩,柯小兵,成建梅,唐仲华[1](2022)在《雷州半岛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是雷州半岛的重要供水水源。以雷州半岛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试了47个地下水样品中的常规水化学组分,综合运用Gibbs图解法、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法等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域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为Na+和HCO-3;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4混合阳离子型水为主,HCO3·Cl-Na·Ca型水次之,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水,HCO3-Na·Mg型水和HCO3-Na·Ca型水次之,孔洞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Mg·Na型水和Cl·HCO3-Na型水;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中离子比值进一步说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组分受到一定程度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离子交换也是影响中、深层孔隙水的重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硝酸盐在浅层水中普遍存在,37.5%的浅层孔隙水样品中出现NO-3污染。该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彭红霞,侯清芹,曾敏,黄长生,师环环,皮鹏程,潘羽杰[2](2021)在《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厘清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43组雷州半岛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Arc GIS空间插值、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Ca2+和Na+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HCO3-Cl-Na-Ca-Mg、HCO3-Cl-Na-Mg和HCO3-Na型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的Cl-、SO42-和Na+在雷州市西部含量较高,在其他区域均较低,HCO3-、NO3-、Ca2+、Mg2+和K+这5种离子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部沿海.(2)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主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Na+和K+来源主要是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NO3-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

师环环,潘羽杰,曾敏,黄长生,侯清芹,皮鹏程,彭红霞[3](2021)在《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确定和健康风险评估,是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中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解雷州半岛地下水环境状况,采集44件地下水样品,测定分析了Cr、Mn、Cu、Zn、As、Cd、Hg和Pb元素的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最后结合健康风险模型对不同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除As、Mn和Cd外,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均未超过Ⅱ类水质标准(GB/T 14848-2017).(2)总体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即南部高于北部.(3)研究区8种重金属可被辨识出3种主成分(PCs),PC1(Cu、Zn、Cd和Pb)主要为工农业及交通因子,PC2(Cr、Mn和As)主要为自然源和人为源双重因子,PC3(Hg)主要为自然源因子.(4)研究区各金属的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成人的风险高于儿童,饮用途径的风险高于皮肤暴露途径.环保部门应指导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污染来源,以期降低健康风险.

秦怡[4](2019)在《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资源量表示地下水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有利于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有利于为合理高效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地下水资源量时,由于遥感数据属于大数据,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而作为真值数据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获取成本高、周期长,因此数据量十分有限,这导致遥感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尺度不匹配。常用的解决数据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方法是降低遥感数据尺度到与公报数据尺度相同的水平。但这又会导致遥感数据利用不够充分,且生成的模型的精度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保持遥感数据尺度不变,能够有效地匹配不同尺度的数据,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遥感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动态评价。文中以广东省为例,建立了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精度检验,且利用该模型实现了广东省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的自然分区的划分,以及广东省短时间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实时变化监测。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本文提出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建立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中利用多源(MODIS、TRMM、Landsat ETM+/OLI、SRTM等数据)、多时相(2004-2015年)、多尺度的遥感数据及图文资料提取与地下水相关要素(按其随时间变化的频率分为动态要素和静态要素)的栅格数据。随后对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使之与要素数据具有相同的坐标系和空间分辨率,以获取大数据学习样本。然后将学习样本输入神经网络进行多次学习,每次学习完成后剔除部分误差较大的学习样本,最终利用比较符合规律的学习样本建立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文中利用两个级别的行政分区(地级市和区县)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大行政分区(地级市)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共252个,其中相对误差小于20%的数据占66.4%,小于30%的数据占79.5%;小行政分区(区县)的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共235个,其中相对误差小于20%的数据占60.9%,小于30%的数据占79.6%。2、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了要素栅格数据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之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在每次学习完成后剔除部分误差较大的样本,并经过多次学习,最终利用比较符合规律的学习样本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采用常用方法解决数据尺度不匹配的问题需要降低要素数据尺度到与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尺度相同的水平。基于常用方法,学习样本数量有限(仅252个),利用这些样本建立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比利用本研究方法建立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精度更低。3、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各行政区中各个像元的地下水资源量值,该值可以反映各行政区域内部地下水资源量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弥补了一个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表示一个区域的地下水资源量的整体状况的不足。4、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的地下水资源量,并制定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成功划定研究区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的自然分区(文中以2007年和2009年为例)。这种自然分区比行政分区能更好地反映各个要素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为各种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撑。5、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可以实现短时间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利用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计算广东省三个时间段内不同时相(以天为间隔)的地下水资源量,并对各时段内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尚子琦[5](2019)在《雷琼地区玄武岩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玄武岩全球范围内分布比较广泛,我国新生代玄武岩及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分布面积达13.4×104 km2,本文研究区雷琼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是我国十个第四纪火山群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玄武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独特的脱气作用,形成丰富的孔隙裂隙网络系统,地下水在玄武岩层中的运移路径短、流量大、水岩作用不充分。雷琼地区出露的泉水无色、无味、流量大、矿化度低,多用作水源地开采及农田灌溉用水。本文通过对12个泉水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及室内检测分析,对研究区玄武岩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泉水水化学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泉水水化学类型,提出泉水成因模式。雷琼地区玄武岩主要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及橄榄拉斑玄武岩两种,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角闪石等。研究区泉水温度介于26-32℃,接近室外温度,矿化度为144-313 mg/L,属于低矿化度,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Mg·Ca型,HCO3来源于大气降水中的CO2气体溶解和岩浆岩中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Mg来源于地下水与玄武岩进行的水-岩相互作用,Mg2+含量大于Ca2+含量,是由于Mg2+较Ca2+更易溶解和迁移,玄武岩区地下水淋滤作用强,经过多年地下水循环,导致目前地下水中镁含量大于钙。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泉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δ2H和δ18O数值发生向右或右上方轻微偏移,可归结为三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共同导致:受近源水汽影响,导致大气降水中δ18O含量更高;雷琼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岩层中δ18O较δ2H更富集,水岩作用后稳定同位素发生向右或右上方偏移。将地下水与岩石中稀土元素进行对比,元素含量变化一致,推断各泉点地下水来源相同且水岩作用过程相似。地下水中稀土元素出现奇偶效应可归结为元素溶解性差异。雷琼玄武岩泉水成因模式相似,总结为:大气降水由地表沿玄武岩孔洞、裂隙进入地下水中,循环深度浅、径流速度快、运移路径短,不与其他含水层地下水发生混合作用,最终在地形低洼处或者沿构造裂隙出露地表成泉。研究区泉水中偏硅酸含量为24.4-81.8 mg/L。11个泉水点符合我国天然饮用偏硅酸矿泉水命名标准,此外那松村水井及神女泉符合锶矿泉水命名标准。因此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矿泉水及旅游资源开发。

曾敏,彭轲,何军,赵信文,陈双喜,刘凤梅[6](2018)在《雷州半岛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雷州半岛地表水资源不足,火山岩及覆盖下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局部地区出现区域性水位降落漏斗,受人类影响的地表"污水"开始向地下倒灌,引发承压地下水水质恶化。该文以雷州半岛东部为研究区域,以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地下水质量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火山岩孔洞裂隙水(Y11、Y12)、浅层水—微承压水(Y09、Y16、Y17、Y18、Y23、Y24)、中层承压水(Y07、Y25)和深层承压水(Y08、Y10)的地下水环境特征,然后对各层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地下水化学类型、常规成分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环境整体较好,偏硅酸较高,适合生产生活用水,但近海岸近地表浅层水-微承压水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个别常规成分超标,极易影响中深层承压水。

梁靖[7](2018)在《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开采潜力评价》文中提出为计算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量并评价其开采潜力,在分析雷州半岛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水文学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建立雷州半岛地下水补给量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模型。计算获得雷州半岛地下水的总补给量为67.79×108 m3/a,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50.19×108 m3/a,其中可供饮用或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8.92×108 m3/a,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97.47%。2015年,雷州半岛各类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为9.82×108 m3/a,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潜力为40.37×108 m3/a,开采程度总体较低,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

郑王琼[8](2017)在《雷州半岛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根据雷州半岛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监测海水入侵趋势,保护地下水资源安全,优化设计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成了集地下水监测、远程信息传输与控制、监测信息管理、地下水系统三维建模和地下水监测三维可视化分析于一体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地下水监测网络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冬梅,赵新锋,陈建耀,黎坤,曹基富[9](2016)在《雷州半岛土壤渗透性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雷州半岛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貌、降雨入渗补给情况,识别地下水潜在补给区。雷州半岛土壤渗透性空间差异较大,饱和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0.048.83 m/d。总体而言,半岛南部、遂溪西北部渗透性较好,中部较差。土壤渗透系数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土壤有机质等的影响。随着土壤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渗透系数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其土壤平均渗透性优劣表现为:荒地>桉树林>甘蔗>菜地>菠萝>其他林地>香蕉>苗圃>坡稻>水稻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南北高、中间低,随着土壤渗透系数增加而提高。半岛南部石茆岭和石板岭一带,地势高,坡度较缓,同时土壤渗透性和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相对较高,为雷州半岛地下水潜在补给区。

梁燕燕[10](2016)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滨海典型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利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是滨海地区的重要水源,主要用于灌溉和饮用,这两种用途都直接关乎人体健康。滨海地下水易受陆地污染源和海水入侵影响: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水质咸化,咸化的灌溉水容易危害作物的生长,使土地盐碱化;陆源污染使地下水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导致土壤和作物累积重金属,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下水依存度较大:雷州半岛地下水用水量为6.46亿m3,占总用水量24.0%,海南岛地下水供水量为3.02亿m3,占总供水量6.7%。但迄今,该区域尚无系统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和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地下水长期利用的适用性存疑。本文选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滨海典型区地下水进行研究,分析其可利用性:钻取深达40米的监测井,剖析地层状况;深入分析其水化学数据,探讨其用于灌溉的长期影响;测试并分析其重金属含量,研究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在甄别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控制风险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除了HCO3-,其他离子均出现超过饮用水标准限值的状况;地下水中主要的离子组分为Cl-和Na+,其次为SO42-和Mg2+,这四种离子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潮期对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影响较小;化学组分的逐时变化规律主要受到地层的影响,属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2)利用常规的内梅罗水质评价法得到地下水基本属于V类,无法区分灌溉用水的水质差异;因此,采用舒卡列夫分类、苏林分类和Piper三线图法对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分类,地下水主要为Cl–Na型水;通过化学组分比例系数、Gibbs图,并结合研究区地层地质情况探讨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基于海水混合作用、蒸发结晶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分特征。(3)地下水中重金属超标严重,所有水样的Cd、As和Al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超标率为100%,部分水样的Pb、Ni、Fe和Mn含量超过饮用水限量标准,超标率分别为66.7%、16.7%、16.7%、16.7%;基于灌溉水质标准,Cd的超标率为66.7%;地下水重金属超标主要受到当地无序快速发展的工农业、养殖业的影响。(4)构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地下水灌溉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83.3%的地下水都不太适合或不合适用于灌溉。其中影响灌溉水质的主要原因一是矿化度过大,水质咸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并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二是重金属超标严重,毒性累积,危害人类健康。(5)将本地泛滥成灾的水葫芦制备成水葫芦生物碳用于净化地下水中危害最大的重金属Cd,实验结果表明去除效果好,去除率超过80%;实验结果为治理地下水污染,提高当地地下水可利用性提供了新的途径。(6)不太适合直接灌溉的高矿化度地下水,可通过与淡水混合的方法达到灌溉用水要求;同时应该加强环境管理,减小陆源污染影响。综上所述,研究区地下水已受到海水入侵和陆源污染的双重影响,在可利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提高地下水这个重要水源的可利用性。

二、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雷州半岛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 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1.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特征
        3.1.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特征
    3. 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形成机制分析
        3.2.1 风化作用
        3.2.2 溶滤作用
        3.2.3 蒸发浓缩和阳离子交换作用
        3.2.4 人类活动的影响
4 结 论

(2)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和测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下水化学特征
    2.2 主要离子空间分布特征
    2.3 控制因素分析
    2.4 主要离子来源
3 结论

(3)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描述性和多元统计
        1.3.2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1.3.3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空间分布特征
    2.3 污染来源解析
        2.3.1 相关性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
    2.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 结论

(4)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1.2.2 机器学习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3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
3 数据及预处理
    3.1 数据介绍
    3.2 数据预处理
4 与地下水相关要素的选择及其信息获取
    4.1 静态要素的选择与信息获取
        4.1.1 高程、坡度
        4.1.2 排水通道密度
        4.1.3 地形湿度指数
        4.1.4 地层岩性
        4.1.5 断层密度
    4.2 动态要素的选择与信息获取
        4.2.1 降雨量
        4.2.2 地表水体
        4.2.3 植被
        4.2.4 温度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
    5.1 数据测量方法
    5.2 地下水资源量公报数据的栅格化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神经网络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
    6.1 学习样本
    6.2 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方法
    6.3 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6.3.1 隐含层神经元数
        6.3.2 学习速率
        6.3.3 最大迭代次数
        6.3.4 初始权重的范围
        6.3.5 学习次数
    6.4 建立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实例
        6.4.1 建模结果
        6.4.2 模型检验
    6.5 基于本研究方法与常用方法建模比较
        6.5.1 基于常用方法建模的机器学习方法的选择
        6.5.2 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7.1 以地下水资源量分级标准为依据划分自然分区
    7.2 地下水资源量的实时变化监测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9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教育经历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5)雷琼地区玄武岩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地下水系统研究
        1.2.2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及同位素特征分析方法
        1.2.3 矿泉水类型及成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新生代地层及岩性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2.3 火山活动及玄武岩概况
    2.3 玄武岩泉水概况
        2.3.1 月岭泉(GDL1)
        2.3.2 司马塘泉(GDL2)
        2.3.3 田增泉(GDL3-1、GDL3-2)
        2.3.4 万家村泉(GDL4)
        2.3.5 牛鼻水泉(GDL5)
        2.3.6 那松村水井(GDL6)
        2.3.7 讨岳村水井(GDL7)
        2.3.8 神女泉(GDL8)
        2.3.9 八仙冷泉(HNN2)
        2.3.10 久温塘冷泉(HNN3)
        2.3.11 雅蔡冷泉(HNN26)
3.泉水水化学特征
    3.1 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分析
        3.1.1 水化学类型
        3.1.2 主要阳离子组分含量及来源分析
        3.1.3 主要阴离子组分含量及来源分析
    3.2 次要组分(偏硅酸)
    3.3 微量组分
        3.3.1 锶
        3.3.2 稀土元素
    3.4 稳定同位素
        3.4.1 补给来源
        3.4.2 补给高程
4.成因分析
    4.1 成因分析
    4.2 成因模式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雷州半岛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文地质特征
2 实验方法
3 地下水环境特征分析
    3.1 主要离子含量特征
    3.2 地下水化学类型
    3.3 地下水质量常规成分特征
    3.4 小结
4 结语

(7)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开采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地层与岩石
    1.2 水文地质
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2.1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模型
    2.2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模型
    2.3 水文地质参数
    2.4 地下水资源总量
3 地下水质量评价
    3.1 评价方法
    3.2 评价结果
4 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与开采潜力评价
    4.1 开采现状
    4.2 利用现状
    4.3 开采潜力评价
    4.4 开发利用建议
5 结论

(8)雷州半岛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州半岛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1.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 雷州半岛地区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设计
    2.1 地下水监测现状
    2.2 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原则和方法
    2.3 地下水监测井优化布设
    2.4 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效果评价
3 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与可视化分析
4 结论

(9)雷州半岛土壤渗透性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2.1 渗透系数与土样采集分析
    2.2 降雨入渗补给
3 结果分析
    3.1 土壤渗透性
        3.1.1 土壤渗透系数
        3.1.2 土壤渗透性影响因素
    3.2 地下水补给
        3.2.1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3.2.2 地下水补给区识别
4 结论与讨论

(10)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滨海典型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利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化学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重金属研究现状
        1.2.3 灌溉水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4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及处理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地质
    2.4 水资源利用情况
    2.5 样品采集与测试
        2.5.1 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测试
        2.5.2 数据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3.1 化学组分基本情况分析
        3.1.1 含量变化
        3.1.2 日变化特征
    3.2 化学各组分相关性研究
    3.3 基于化学组分的地下水质量评价
        3.3.1 内梅罗指数法
        3.3.2 结果分析
    3.4 地下水化学分类
    3.5 地下水化学成因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评价
    4.1 地下水重金属含量
        4.1.1 地下水重金属数理统计特征
        4.1.2 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分析
    4.2 地下水重金属相关关系
    4.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4.3.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4.3.2 地下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4.4 地下水重金属来源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适用性分析评价
    5.1 生活用水适用性分析
    5.2 工业用水适用性分析
    5.3 灌溉用水适用性分析
        5.3.1 灌溉水质量评价常用参数
        5.3.2 灌溉水质单指标评价
    5.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灌溉水适用性集对分析评价
        5.4.1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5.4.2 综合评价定量标准
        5.4.3 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5.4.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值确定
        5.4.5 灌溉水适用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改善地下水可利用性措施
    6.1 技术措施
        6.1.1 水葫芦生物碳对地下水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6.1.2 研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
    6.2 管理措施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州半岛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吴嘉铃,王莹,胡倩,柯小兵,成建梅,唐仲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2(01)
  • [2]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彭红霞,侯清芹,曾敏,黄长生,师环环,皮鹏程,潘羽杰. 环境科学, 2021(11)
  • [3]雷州半岛地下水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J]. 师环环,潘羽杰,曾敏,黄长生,侯清芹,皮鹏程,彭红霞. 环境科学, 2021(09)
  • [4]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模型研究[D]. 秦怡. 浙江大学, 2019(02)
  • [5]雷琼地区玄武岩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尚子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雷州半岛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研究[J]. 曾敏,彭轲,何军,赵信文,陈双喜,刘凤梅. 地下水, 2018(06)
  • [7]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开采潜力评价[J]. 梁靖. 华东地质, 2018(04)
  • [8]雷州半岛地下水监测网络优化设计[J]. 郑王琼.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7(01)
  • [9]雷州半岛土壤渗透性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J]. 梁冬梅,赵新锋,陈建耀,黎坤,曹基富. 热带地理, 2016(06)
  • [10]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滨海典型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利用性研究[D]. 梁燕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