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聚合硅酸氯化铝(PASiC)的电动特性及混凝行为

絮凝剂聚合硅酸氯化铝(PASiC)的电动特性及混凝行为

一、Electrokinetic characteristic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of flocculant polyaluminum silicate chloride (PASiC)(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杰[1](2021)在《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产生量在逐年上升,对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煤粉炉粉煤灰相比,CFB灰差异性较大,含有大量的铁、钙等元素,不利于建材化利用;而CFB灰中的铝、铁、钙等均是絮凝剂合成需要的重要组分,利用其制备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能解决固废资源化和废水处理的双重问题。目前,利用粉煤灰制备无机絮凝剂存在铝利用率低、絮凝剂性能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平朔煤矸石电厂的CFB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方法来实现铝、铁元素的高效溶出,然后通过水解、聚合、陈化等工艺来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重点研究浸出液中组分配比对PAFC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以实现CFB灰高效清洁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采用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方法,在实现铝铁高效溶出的基础上,采用水解-聚合-陈化工艺制备了PAFCS絮凝剂。盐酸常压-硫酸加压强化浸出的结果表明,采用6 mol/L的盐酸溶液在100℃下酸浸120 min,Al2O3和Fe2O3的浸出率分别为65.1%和96.1%,进一步采用40%硫酸溶液在160℃下浸出120 min,最终Al2O3和Fe2O3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了96.75%和97.9%。利用盐酸酸浸液在60-70℃下,用氢氧化铝溶胶中和p H值为3.0-3.5,引入硫酸酸浸液,保温4 h,陈化1 d后可以制备出呈红棕色的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通过XRD、FT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l3+、Fe3+和SO42-不是简单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系中,而是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新的聚合物。系统探究了不同Al/SO42-、Al/Fe、Al/Ca摩尔比对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结构与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Al/SO42-、Al/Fe摩尔比对PAFCS絮凝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较大;适当的Al/SO42-、Al/Fe摩尔比有利于体系中不同反应单元聚合反应的进行,并且生成的共聚物稳定性更好,当Al/SO42-、Al/Fe摩尔比均为10:1、Al/Ca摩尔比为20:1时,铝铁单体形态含量最少,中等聚合态铝铁共聚物含量最高,制备的絮凝剂性能更佳;过量的添加SO42-和Fe3+,在铝铁离子水解聚合时会使得体系不稳定,容易生成溶胶或沉淀。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性能影响较小,适量的添加Ca2+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当Ca2+含量过高时容易与体系中的SO42-或OH-结合生成硫酸钙沉淀或者氢氧化钙,减小了体系中铝铁可结合的SO42-或OH-量,不利于絮凝性能的提升。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AFCS絮凝剂应用到焦化废水处理过程,并与市售的传统絮凝剂(PAC、PAFC)絮凝性能进行了对比。相比于PAC、PAFC,粉煤灰基PAFCS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最好,其对浊度、UV254、COD、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3.2%、47.7%、44.3%、52.1%,并且可有效去除类富里酸类以及类腐殖酸有机物。通过对其絮体特性研究发现:粉煤灰基PAFCS的絮体粒径最大,使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粉煤灰基PAFCS强度因子高,具有较好的网链结构,通过电中和、吸附和卷扫作用实现了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

刘鹏宇[2](2021)在《饮用水源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的强化去除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和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由于POPs具有高毒性、难在环境中降解、易远距离传输且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和动物中积累、放大、具有“三致”效应等特点,导致全球环境出现了严重的POPs污染问题。其污染已遍及全球各类水体,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地表水也深受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势必影响饮用自来水的水质安全。面对我国开展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和实施生活饮用水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挑战,研究饮用水生产工艺中对POPs的控制技术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以饮用水常规生产流程中的混凝、过滤工艺为基础,在不改变现有生产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强化混凝、深床过滤以及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强化效能研究,采用“组成分类,选择典型,探讨构效关系,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步形成饮用水源水中POPs污染控制的技术理论,对保障饮水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絮凝剂对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强化混凝处理,并运用响应曲面法(RSM)优化分析了影响OCPs去除率的强化混凝条件,如pH值、原水浊度、混凝剂投加量和OCPs的初始浓度诸因素。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显着。以PAC、PFS为絮凝剂各因素综合作用的最佳混凝条件组合均为pH值5.0、原水浊度150 NTU、投药量12 mg/L、初始浓度200 ng/L。以PDMDAAC为絮凝剂的最佳混凝条件组合是:pH值7.5、原水浊度300 NTU、投药量0.1mg/L、初始浓度300 ng/L。经模型验证实验得到最佳条件下,PAC对O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9.5%~80.4%,PFS对O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6.72%~82.32%,PDMDAAC对O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8.8%~82.7%,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相近,表明该模型预测准确有效。分别以PAC、PFS与PDMDAAC为原料制备两种复合絮凝剂,研究了两种复合絮凝剂对水体浊度及OCPs的去除效果。通过考察絮凝剂投药量、无机-有机组分复合比例、原水浊度、慢速搅拌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浊度和OCPs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絮体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对去除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合比例对处理水体中的OCPs以及浊度效果影响较大,PAC、PFS与PDMDAAC复合比例为5:1,投药量均为1mL/L,慢速搅拌时间为15min时,OCPs和浊度去除率达到最佳;随着初始浊度的升高,水体中OCPs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表明两种复合絮凝剂均适用于水中OCPs和浊度的去除;复合絮凝剂与其他絮凝剂相比,其最佳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为4~9范围内,OCPs和浊度都有较高的去除率。利用絮体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两种表征手段对混凝效果进行探讨,在最佳投药量时,PAC-PDMDAAC、PFS-PDMDAAC絮体分形维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0.8417和0.823,此时絮体结构紧密,孔隙率小且粒度分布集中,吸附架桥及网捕作用作用效果最佳;Zeta电位分别为-3mV和-1.6mV,均处于-8~2 mV之间,混凝效果最佳。絮体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辅助分析表明,当絮体分形维数达到最大值,Zeta电位绝对值接近零时,OCPs和浊度去除率也达到最大。试验还以硅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制备了聚硅硫酸铝絮凝剂(PASS),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pH值、原水浊度、粉末活性炭和改性凹凸棒土助凝剂等因素对OCPs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ASS投加量为5 mg/L时,OCPs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7%~87%,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9.1%,其效果好于PAC;PASS强化混凝处理OCPs的最佳pH值范围是6~7;OCPs的去除与浊度的去除具有显着相关性,原水浊度的大小会影响OCPs的去除,OCPs和浊度的去除率随浊度降低而减小。粉末活性炭和改性凹凸棒土作为助凝剂与PASS复配均可显着提高OCP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100%和72%~95%。相较而言,凹凸棒土储量丰富,廉价易得,因此,以改性凹凸棒土替代粉末活性炭更有优势。深床过滤对比试验发现:滤床深度对四种滤料过滤去除OCPs和浊度的影响表现不同。四种滤料对OCPs去除效率顺序依次为:无烟煤>沸石>锰砂>石英砂,结果与四种滤料表面润湿性顺序一致,而与滤料表面自由能极性成分相反。滤速的增加使浊度和OCPs去除率先上升然后下降,所得最佳滤速为10 m/h;沸石对OCPs去除率受滤速影响较小,去除率变化不明显;随着滤速的增加无烟煤滤料对OCPs去除率缓慢下降,剩余浊度逐渐升高。同一滤料不同粒径时对OCPs去除率相差不大,OCPs去除率与滤料粒径之间并无明显规律。细颗粒滤料滤床主要发挥截留作用去除悬浮胶体颗粒,粗颗粒滤料滤床主要发挥吸附作用去除悬浮胶体颗粒。悬浮胶体颗粒物及OCPs的去除不仅受到滤料的吸附截留作用,还与滤料的表面性质及OCPs的性质有重要的关系。选取PAC、PDMDAAC、PAC-PDMDAAC作为絮凝剂,使用无烟煤细、粗粒径滤料进行平行实验研究,优化确定絮凝剂投药量、原水浊度、出水浊度滤速、床深等影响参数,探讨在最优条件下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以无机混凝剂PAC作为絮凝剂时,宜采用细颗粒粒径无烟煤滤料滤床在低速进行过滤,此时浊度和OCPs的去除效果均为最佳。PDMDAAC作为絮凝剂时,直接过滤的最佳选择是粗颗粒粒径无烟煤滤料滤床进行低速过滤,既保证了出水水质,又延长了过滤周期,使滤床效能达到最高。在高原水浊度和高滤速条件下,不宜投加PAC-PDMDAAC。本论文完成了各项强化工艺对饮用水水源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OCPs的去除效能及机理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强化工艺的最佳处理参数及条件,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自来水厂的运行提供参考和支持。

刘丽冰,王希,杨承刚,安广宇,王东升[3](2020)在《铝系混凝剂优势形态分析及其混凝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聚合氯化铝(PACl)是常用的水处理混凝剂,在应用过程中通常表现出比传统铝盐更为优异的效果.研究表明,这种优异性能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组成,特别是高分子聚合物Al13和Al30独特的物化特性.Al13和Al30是铝离子水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地球科学和环境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水处理而言,二者的结构和分子特性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大量研究基于此展开,很多重要的发现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对PACl及其组成性质的研究,本文对PACl的混凝特性及其优势形态分子的分析进行了综合阐述.

廖丽娜[4](2020)在《聚硅酸氯化铝钛及其复合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低温低浊水通常是指在水体的温度和浊度均较低的情况下导致在混凝沉淀过程中产生不好影响的原水。当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混凝反应速度非常缓慢,形成的矾花细小、轻、松且不易下沉。这是由于低温条件下,一方面水中杂质颗粒惰性增强,布朗运动速度减慢;另一方面温度与水体粘度大小成反向关系,温度较低会导致液层之间内阻力增大,进一步限制颗粒间的碰撞脱稳。低浊水中杂质颗粒数量少、分布较均匀、胶体粒子的zeta电位高、颗粒间排斥作用较强,胶体不易脱稳,凝聚效果差。因此,提高低温低浊水的水质净化效率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采用氯化铝、硅酸钠、四氯化钛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原料,制备无机絮凝剂聚硅酸氯化铝钛(PATC)和复合絮凝剂PATC-PDMDAAC并将其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正交试验等方法,以浊度、腐殖酸(HA)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确定絮凝剂最佳的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采用FTIR、XRD、Al形态分析、zeta电位分析、动力学分析等手段对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反应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PAT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50℃、n(Ti)/n(Al)=0.3、n(-OH)/n(Ti+Al)=0.2、n(Si)/n(Ti+Al)=1.0;最佳反应条件是初始浊度10 NTU、PATC投加量9 mg/L、p H值8的模拟水样、搅拌速度50 r/min、沉淀时间50分钟。FTIR、XRD和SEM-EDS表征结果说明氯化铝、硅酸钠、四氯化钛之间不是简单的机械混合,产生了新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制备的PATC在电镜扫描下呈现网状结构;Al形态分析结果显示PATC中的Al主要以Ala的形式存在,结合zeta电位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可知PATC对低浊水的处理主要与絮凝剂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有关;通过对比常规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在烧杯絮凝实验中的处理效果发现PATC的处理效果更具优势,水体初始浊度从10.3 NTU降至0.43 NTU。实验发现复合絮凝剂PATC-PDMDAAC最佳反应条件是有机/无机配比为0.15,复合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8 mg/L,处理水的初始p H为9,沉淀时间和搅拌速率分别为30min和110 r/min。FTIR、XRD、SEM-EDS以及TG-DSC对复合絮凝剂表征结果显示复合后的PATC-PDMDDC具有复杂且稳定的结构,PATC与PDMDAAC之间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基团提高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性能;采用zeta电位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不同投加量对不同p H的模拟水样的变化情况结合表征分析认为PATC-PDMDAAC与低温低浊水的反应机理可能在于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考察絮凝剂投加量及絮凝时间对低温低浊水去除效果的影响,在适当的絮凝剂投加量条件下颗粒之间发生了有效碰撞,过高或者过低的投加量都不利于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为了更好实现本研究制备的絮凝剂PATC和PATC-PDMDAAC在实际低温低浊水的处理应用,本研究采用冬季湘江实际低温低浊水为处理对象,分析常规絮凝剂PAC与PATC,PATC-PDMDAAC对实际水样的处理情况,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絮凝剂对湘江实际低温低浊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并且较常规絮凝剂而言,复合的絮凝剂不仅能够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同时还能降低混凝剂的投加量。PATC-PDMDAAC的投加量为3.6 mg/L时能够将湘江实际低温低浊水水样的浊度降至0.45 NTU,PATC同样的投加量能将浊度降至0.58 NTU。

丁舒航[5](2020)在《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是人类最早也是最常使用的水质净化方法,近年来,废水排放量随着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对混凝剂的需求逐年增加,混凝剂的生产原料铝矾土等矿物日趋减少甚至枯竭,这不仅提高了混凝剂的成本,也限制了混凝剂的生产,因此寻求混凝剂的新的廉价原料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煤炭占据能源的主导地位,煤矸石已成为一种排出量和储存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且煤矸石在放置过程中被风化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及有害气体,对人体、生态都造成极大危害。但煤矸石中Al2O3、Fe2O3含量较高,从中提取氧化铝制备铝、铁产品是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利用煤矸石制备新型复合混凝剂的工艺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对于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及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钛盐具有无毒、混凝效果好的优点,以钛盐为原材料的钛基混凝剂是目前混凝剂研究的热点。但常见的钛基混凝剂如TiCl4等存在一定的缺陷,钛离子在水中会迅速水解,产生大量H+,使出水pH降低,对金属器械、管道等产生腐蚀。为了提高钛盐混凝剂的性能,各种钛基混凝剂被研制出来,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来进行钛基混凝剂制备的研究报道还鲜有人涉足。本课题首先利用煤矸石制备了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之后参考无机-无机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原则,将钛盐与煤矸石制备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进行复合,制备了聚合氯化铝铁钙(Calcium aluminum ferric chloride PAFCC)及聚合氯化铝铁钛(Polyaluminum iron titanium PTAFC),研究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反应最佳合成条件、最佳工况及反应机理,最后使用实际水体对两种混凝剂进行了效果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煤矸石为原料,经过高温焙烧、酸浸、钛掺杂、聚合、熟化和浓缩干燥等过程,制备了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FCC、PTAFC;(2)系统性地研究了酸浸液固比、酸浓度、酸浸时间、酸浸温度对煤矸石中金属离子铁、铝、钙离子的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铝、钙离子的溶出率最高的条件为液固比7:1、盐酸浓度为8 mol·L-1、酸浸温度100℃、反应时间3小时;(3)系统性地研究了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熟化温度、熟化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以及钛投加量、pH、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PTAFC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FC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酸浸液pH=2,聚合温度60℃,搅拌反应5小时,在40℃下熟化28小时;PTAF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钛铁摩尔比0.3、pH=1.5、聚合温度60℃、聚合时间3 h;PAFCC在投加量110 mg·L-1、pH=9、反应温度20℃、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静置10min后混凝效果最佳,浊度去除率达到98%;PTAFC在投加量70 mg·L-1、pH=7、反应温度20℃、慢速搅拌速度40 r·min-1、静置10min的混凝条件下,浊度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余浊小于1NTU;(4)研究了PAFCC和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及炼化废水浊度、CODcr、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PAFCC和PTAFC对煤矿矿井水浊度、CODcr、色度的去除效果,并与市购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进行了对比。PAFCC和PTAF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和炼化废水的浊度和总磷有极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cr和氨氮有一定去除能力,总体而言污染物去除能力去除率PTAFC>PAFCC>PAC,这可能是由于PAFCC中Al(Ⅲ)、Fe(Ⅲ)及Ca(Ⅱ)在处理原水时发生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吸附电中和和压缩双电层作用,PTAFC中存在更高价态的Ti(IV),能使混凝剂电性中和和压缩双电层能力加强,所以PTAFC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研究成果对有效减少煤矸石的堆存量、拓宽煤矸石利用渠道,实现混凝剂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卓帆[6](2019)在《新型钛系絮凝剂在无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及混凝机理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制备了新型液体钛系絮凝剂和新型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系统研究了其对典型无机污染物的混凝效果。通过无机离子(氟、钒、铬)模拟水体中的典型无机污染物,深入地探究了pH、投加量、温度、共存离子对新型钛系絮凝剂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混凝条件。通过IR、SEM-Mapping、XPS等表征了钛系絮凝剂的形态结构和形貌特征,初步归纳了混凝机理。通过XRD分析了回收处理后污泥的结构组成,探讨了污泥回收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慢速滴碱法制备了新型钛系絮凝剂液体聚合氯化钛(PTC),并分别用聚硅酸和铁对其掺杂改性,得到了复合絮凝剂液体聚合氯化钛硅(PTSC)和液体聚合氯化钛铁(PTFC)。同时,探究了PTC、PTSC和PTFC对F-的混凝效果,并优化了混凝条件。实验表明,当pH值均为3,投加量分别为900 mg·Ti·L-1、700 mg·Ti·L-1及800 mg·Ti·L-1时,PTC、PTSC和PTFC对F-的混凝去除率最大,达到95%以上,混凝效果良好。常见的共存离子对三种絮凝剂的混凝效果影响较小。PTC、PTSC、PTFC在低温和常温下都有较好的混凝效果,解决了传统铁系和铝系絮凝剂在低温下混凝效果较差的难题。应用于实际水样中对F-的去除效果仍然良好,可望成为实际处理氟污染的新方法。将三种自制的液体钛系絮凝剂进行了IR分析,初步探究了液体钛系絮凝剂混凝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最后,将三种自制的液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后的污泥进行了高温灼烧处理,并对所得产品和P-25纳米TiO2分别作了XRD分析,结果表明所得产品为纳米TiO2,避免了部分无机絮凝剂的二次污染问题。(2)探究了自制的液体钛系絮凝剂PTC、PTSC、PTFC对V(V)的混凝效果,并优化了混凝条件。实验表明,当PTC、PTSC、PTFC在pH值为4,投加量分别为850 mg·Ti·L-1、400 mg·Ti·L-1及650 mg·Ti·L-1时,对V(V)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以上,混凝效果良好。温度和常见共存离子对V(V)的混凝效果影响较小。在实际水样中,PTC、PTSC和PTFC对V(V)的混凝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3)采用溶胶-凝胶法首次制备了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固体聚合氯化钛锌(固体PTZC)、固体聚合氯化钛硅(固体PTSC)和固体聚合氯化钛铁(固体PTFC),同时探究了固体PTZC、固体PTSC和固体PTFC对Cr(VI)的混凝效果,并优化了混凝条件。实验表明,三种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的最佳pH范围均为3.5~4.0,在此范围内,三种固体絮凝剂对Cr(VI)的混凝去除率均在90%以上,混凝效果良好。固体PTZC、固体PTSC和固体PTFC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00 mg·Ti·L-1、1300 mg·Ti·L-1、1500mg·Ti·L-1。常见共存离子对混凝效果基本无影响,但是SiO32-、H2PO4-、SO42-对混凝效果稍有影响。在实际水样中,三种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依然有良好的混凝效果。将三种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分别作了IR、SEM-Mapping、XPS等分析,初步探究了固体钛系絮凝剂的形态结构和形貌特征。最后,将三种自制的固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后的污泥进行了高温灼烧处理,并分别对所得产品和P-25纳米TiO2作了XRD分析,结果表明,所得产品为纳米TiO2,且与P-25纳米TiO2结构类似,说明了污泥回收利用具有可行性。(4)另外,本文还探究了自制的液体钛系絮凝剂PTC、PTSC、PTFC对典型偶氮类染料丽春红2R和典型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的混凝效果,并优化了混凝条件。实验表明,当混凝丽春红2R时,PTC、PTSC、PTFC的最佳pH值均为3,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00 mg·Ti·L-1、900 mg·Ti·L-1及600 mg·Ti·L-1;当混凝活性艳蓝时,PTC、PTSC、PTFC的最佳pH值均为3,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00 mg·Ti·L-1、400 mg·Ti·L-1及350mg·Ti·L-1。温度对三种液体钛系絮凝剂去除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的混凝效果基本无影响。阴离子SO42-、SiO32-、H2PO4-对丽春红2R的混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阴离子SO42-、H2PO4-对活性艳蓝的混凝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三种钛系絮凝剂在实际水样中对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的混凝效果依然良好,具有现实意义。

李元璐[7](2019)在《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量在逐渐增加,废水成分也日趋复杂,处理难度持续加大。面对我国人均可用淡水量的严重不足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混凝法一直以来都是高效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之一,但现有的混凝剂存在加量大、处理效率低、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废水环境等问题,因此利用多种优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一种多功能高效复合混凝剂对高效处理工业废水和保护淡水资源具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聚硅酸铝为基础,通过引入磁性颗粒,增加产品磁性;引入阳离子季铵盐以增加产品的电荷量,引入环糊精以增加产品的吸附性,制备了一种带吸附功效的高效磁性复合混凝剂——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GSPSA-MNPs)。利用自制的聚硅酸铝、环糊精聚合物和购置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为原料,制备得到了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GSPSA-MNPs,同时得了磁性聚硅酸铝(PMNPs)、阳离子聚硅酸铝(GSPSA)。利用膨润土模拟废水优化了物料配比和制备工艺参数:活化 pH 为 1.5、Si02 为 1.8%(wt)、活化时间 5h、Si/Al=1:1.8、熟化时间 10h;β-CD/SA/GTA=1:3:3、反应温度 70℃;GEPCD/PSA/MNPs=4:3:1、改性温度 20℃和改性时间 30min。并利用FT-IR、XRD、SEM、Zeta电位对GSPSA-MNP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GSPSA-MNPs是以Si-O-Fe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带有一定正电荷的纳米级磁性聚合物,其主要为直径为60nm左右的球状结构,且表面含有大量-OH活性基团和空腔结构。利用制得的样品对膨润土和p-Nph模拟废水进行混凝实验。发现引入的MNPs增加絮体沉降的速度,环糊精增强了样品的吸附性能,使得GSPSA-MNPs较PSA拥有更好的去浊和去酚能力,且处理效率得到了提高。为了对比合成类复合混凝剂与复配类混凝剂的差别,利用 PSA、PMNPs 与 CPAM 复合得到了 PSA-CPAM60 和 PMNPs-CPAM40,并对膨润土和p-Nph模拟废水进行混凝实验,发现两者对浊度和p-Nph的去除率最大可达到96.02%和12.36%,但浊度去除效果依然不如GSPSA-MNPs,对p-Nph吸附去除效果上,更是远低于GSPSA-MNPs,再次体现了 GSPSA-MNPs较好的混凝和吸附性能。以实际的采出废水为处理对象,用RSM法优化了三种复合混凝剂处理油田采出水的pH值、投加量、静置时间。在最佳使用条件下三种复合混凝剂GSPSA-MNPs、PSA-CPAM60和PMNPs-CPAM40对采出水的浊度去除率最大分别为96.22%、94.25%、94.31%;对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6.54%、85.32%、92.14%;对Ca2+的去除率分别为86.95%、89.32%、82.24%;同时三者所产生絮体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71.1%、80.2%、87.26%,对于浊度、TOC和Ca2+的去除均表现良好,且GSPSA-MNPS所得絮体的含水率远低于常规水平。处理后,采出水各项污染指标大幅度下降,水质较处理前有较大改善,说明将GSPSA-MNPs用在油田采出水的处理中是可行的。

任园园[8](2019)在《黄磷炉渣和粉煤灰合成聚硅酸盐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黄磷渣是黄磷工业的主要固体废渣。粉煤灰是煤燃烧后产生的含尘烟气经收尘器收集得到的固体废弃物。本实验利用黄磷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经酸浸、聚合、活化得到聚硅酸,利用粉煤灰提供金属元素;将聚硅酸和金属离子合成聚硅酸盐絮凝剂。并用于滇池污水的治理,研究其絮凝性能。对不同地区的黄磷炉渣进行了研究。自然冷却渣表面粗糙,粒径小,而且主要呈现出晶态形式。水淬渣表面相对光滑,粒径大,主要呈现非晶态形式。水淬渣比自然冷却渣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效果好。不同粒度分布的黄磷炉渣原料对絮凝效果影响的结果表明:当黄磷炉渣的粒径180-200目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效果最好。采用黄磷炉渣和粉煤灰合成聚硅酸盐絮凝剂,对滇池污水进行处理。最佳条件为液固质量比为1:3、聚合时间为30min、聚合温度为55°C、搅拌速度为300r/min、污水不稀释、陈化温度为40°C、陈化时间为2h。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为灰褐色且粘稠状液态。对COD、浊度和色度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84.77%、98.21%、85.71%。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粒径、Zeta电位、比表面积对聚硅酸盐絮凝剂进行表征分析: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发生螯合作用,生成了聚合物。金属离子和硅都得到了很好的聚合,主要呈现非晶态。表面极为粗糙,且其整体呈现出立体、多孔、交迭以及延伸的结构特征。粒径分布在40μm-200μm之间,体积平均粒径为43.75μm,粒径基本呈正态分布。聚硅酸盐的电位值为24.91mV。孔径主要分布在12nm左右,比表面积为126m2/g。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对滇池污水进行絮凝实验的研究,得到的优化絮凝条件为絮凝剂的加入量为40mg/L、滇池污水的pH为6、絮凝温度为55°C、沉降时间为70min、沉降温度为40°C。在优化条件下滇池水COD、浊度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1.4%、99.7%和92.57%。采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盐絮凝剂分别对造纸废水、焦化废水、铁矿磁选废水、磷矿浮选废水进行处理。表现出不同的絮凝效果。总体来说对造纸废水、焦化废水、铁矿磁选废水的COD和浊度处理效果不佳。对磷矿浮选废水的COD和浊度处理效果良好。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探究动力学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最终优方案为:快搅速度为400r/min;快搅时间为30s;慢搅速度为60r/min;慢搅时间为15min;絮凝剂用量40mg/L。絮凝动力学研究表明:絮凝初期絮团平均粒径与时间段关系满足:(?)=-kt。絮凝温度为55°C,絮凝剂用量为40mg/L时,k值最大为0.0543。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476,线性相关性较好。采用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絮凝体的沉降动力学进行模拟,絮凝剂的加入量为80mg/L时,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547。采用双曲线模型对絮凝体的沉降动力学进行模拟,拟合的相关性非常显着,双曲线模型能较好的表达聚硅酸盐絮凝剂处理滇池污染水的絮凝体的沉降动力学。

劳德平[9](2019)在《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粉煤灰是典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长久以来巨大的堆存量不仅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且极大浪费了这类可再生资源。目前,粉煤灰利用大多集中于建材和回填等领域,在精细利用方向利用率偏低。氧化铁皮由高温轧钢过程脱落产生,铁含量较高,一般返回冶金流程再利用。利用准格尔高铝粉煤灰和莱钢氧化铁皮为原料提取其中铝铁硅,分别制备了聚硅氯化铝(PASC)和聚硅酸铝铁(PSAF)混凝剂,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混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粉煤灰-碳酸钠焙烧酸溶优化实验条件为:焙烧温度900℃、时间3h、n(Na2CO3):n(Si02)为 0.8,盐酸浓度 3mol/L、酸浸时间 0.5h、温度 40℃,铝铁硅溶出率分别达96.4%、97.64%和98%,残留渣率仅为2.6%。700 ℃~900 ℃温度下焙烧酸浸渣表征测试:XRD分析得粉煤灰中难溶相先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霞石和铝酸钠;SEM图显示粉煤灰中球状玻璃体表面形成较多孔洞结构;FT-IR图显示出峰位置所对应化学成键结构与物相分析结果一致。动力学研究表明铝铁酸浸速率均受边界层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以共聚法分别制备了 PASC和PSAF混凝剂,PASC优化合成条件为:n(Si):n(A1)为6、碱化度为1、聚合温度45℃、时间2.5h,响应面优化PSAF合成条件为:n(Al):n(Fe)为1.38、碱化度为0.5、聚合温度39.2℃、时间1.36h。产品XRD分析表明聚硅酸与金属离子及其水解产物形成了新的无定形聚合物;FT-IR图在1037cm-1和950cn-1处显示为Si-O-Al、Si-O-Fe特征吸收峰;SEM-EDS图表明合适的铝铁硅摩尔配比和碱化度下产品的聚集度及枝化度较强;TEM-EDS图显示产品具有丰富的空间网状结构;TG图显示各失重区域分别对应DSC图中相应吸热峰,750℃(PASC)/700℃(PSAF)附近化学键断裂,产品残重近50%,稳定性较好。M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得出:最佳条件下,PASC中Alb含量为54.57%;PSAF 中 Alb含量为 53.58%、Feb 含量为 44.82%,Alb+Feb 达 98.4%,Fe的引入降低了 Alb含量,但总混凝有效组分含量大幅增加,处理效果增强。混凝实验表明: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均随混凝剂投加量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废水pH增大、混凝时间延长均先增加后减小,且三种混凝剂处理顺序为PSAF>PASC>PAC,混凝过程受多重混凝作用共同控制。絮体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均与混凝指标成正比,澄清区高度与分形维数成反比;混凝絮体zeta电位|ζ|均先不断减小,超过零电点后,|ζ|呈增大趋势。

陈涛[10](2018)在《小湾水厂强化混凝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全年气温和降雨量变化明显,其地表水水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质呈现冬季部分时段低温低浊、夏季浊度突变的特性,同时受上游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沿线的农业灌溉等的影响,原水中耗氧量较高,尤其当浊度突变时,对现有净水厂工艺造成较大的冲击,难以保障供水的安全性。本论文以江阴小湾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化混凝工艺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原水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确定长江下游地区原水水质特性,开展混凝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参数优化、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及投加点确定小试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强化混凝中试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试验研究,为工程实施提供参数,并以小湾水厂西区改建工程为依托进行经济性分析。通过对近几年小湾水厂原水的水质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江阴段原水水质全年变化较大,温度及浊度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冬季部分时间存在低温低浊的现象,而在夏季浊度较高,极端天气下又会出现浊度突变;原水呈弱碱性,pH全年保持在7.9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氨氮浓度较低,通常保持在0.5mg/L以下;耗氧量较高,全年平均耗氧量为6mg/L左右。混凝动力学试验确定了混合及絮凝过程中的最佳动力学参数,最终确定混合过程中最佳转速为300r/min,时间为45s;絮凝阶段分为一级絮凝和二级絮凝,一级絮凝的最佳转速为100r/min,时间为5min;二级絮凝的最佳转速为60r/min,时间为10min。混凝剂的优化比选及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及投加点试验表明,除残余铝和残余铁两项指标外,聚合硫酸铝铁和聚合氯化铝铁均表现出了优于其他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二者的最佳投加量范围为60-70mg/L;助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mg/L,最佳投加点为混合结束后5min投加,即一级絮凝结束后立即投加。强化混凝中试试验对聚合硫酸铝铁和聚合氯化铝铁的投加量、助凝剂的投加量和投加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聚合氯化铝铁对于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水质达到了1.52NTU,而聚合硫酸铝铁对于去除耗氧量的效果较好,其去除率达到了65%,二者均在65mg/L时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当混凝剂与助凝剂联用时,在15#竖井投加1.1mg/L阴离子型PAM可以将出水浊度、剩余颗粒总数和耗氧量分别控制在0.3NTU、31个/mL和2.7mg/L以下。中试抗冲击负荷试验表明,水量和水质变化均会导致出水水质下降,不同的药剂组合其变化程度不同。混凝剂与助凝剂联用的出水效果较单独投加混凝剂的出水效果好,聚合硫酸铝铁+PAM的药剂组合在面临冲击负荷时出水水质较聚合氯化铝铁+PAM的变化幅度更小,出水水质更平稳,当水量在0.75-1.25倍设计水量范围内变化时,其沉后出水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均能保持在0.7NTU和70个/mL以下,耗氧量保持在3mg/L以下;当原水浊度在250NTU以下时,其出水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均能保持在1.0NTU和100个/mL以下,耗氧量保持在3mg/L以下,只有当原水浊度高于250NTU时出水水质恶化程度才会加剧。以此为依据,确定聚合硫酸铝铁为最适合原水水质的混凝剂。强化混凝实际工程以江阴小湾水厂西区改建工程为依托,在对其常规处理工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过滤水回用池、清水池、排泥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工艺、建筑、电气、结构及自动化控制等进行了设计建造的基础上,对水厂原水、改造工程沉淀池出水、原有东区工艺沉淀池出水进行两个月的水质分析,结果发现,聚合硫酸铝铁+PAM的药剂组合比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的出水效果更好,其出水中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值低于原有工艺出水的50%以上,耗氧量去除率提高20%左右,同时出水水质波动较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工程实施表明,该工艺处理长江下游原水总投资为31381.23万元,运行成本0.47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28元/m3。

二、Electrokinetic characteristic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of flocculant polyaluminum silicate chloride (PASi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ectrokinetic characteristic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of flocculant polyaluminum silicate chloride (PASiC)(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1 粉煤灰的产生及其性质
        1.2.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
    1.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发展现状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3.2 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3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4 粉煤灰制备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分析仪器及其测试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2.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5 扫描电镜(SEM-EDS)
        2.2.6 三维荧光光谱(EEM)
        2.2.7 絮凝实验中所用表征测试方法
    2.3 絮凝剂盐基度的测定
第三章 粉煤灰两段强化酸浸及其PAFCS的制备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CFB灰两段强化酸浸实验
        3.1.2 PAFCS的制备及其絮凝实验
    3.2 CFB灰理化性质及铝、铁的溶出行为
        3.2.1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3.2.2 盐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2.3 硫酸酸浓度、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3 PAFCS絮凝剂工艺条件优化
        3.3.1 SO_4~(2-)的添加方式对絮凝剂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水解聚合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性能优化调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絮凝实验
        4.1.4 实验方法
        4.1.5 Fe、Al共聚物的水解形态测试
    4.2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PAFCS)的水解、聚合机理
    4.3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3.1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3.2 不同Al/SO_4~(2-)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4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4.1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4.2 不同Al/Fe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5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及其性能影响探究
        4.5.1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性能影响
        4.5.2 不同Al/Ca摩尔比对PAFCS结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氯硫酸铝铁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4 絮体在线监测实验
        5.1.5 实验方法
        5.1.6 测试方法与表征手段
    5.2 PAFCS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性能探究
    5.3 不同类型絮凝剂絮凝性能比较
    5.4 絮体在线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饮用水源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的强化去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OPs 的危害及水中POPs 的污染现状
        1.2.1 POPs的污染危害
        1.2.2 水体中的POPs污染现状
    1.3 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的性质及其危害
        1.3.1 有机氯农药的性质
        1.3.2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1.4 水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常规处理技术
        1.4.1 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
        1.4.2 有机氯农药的常规处理技术
    1.5 强化混凝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 强化混凝技术
        1.5.2 强化混凝技术的作用机理
        1.5.3 强化混凝技术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混凝剂类型
    1.6 深床过滤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6.1 深床过滤技术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
        1.6.2 深床过滤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1.7 研究理论依据
        1.7.1 基本理论依据
        1.7.2 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OCPs的理论依据
        1.7.3 深床过滤去除水源水中OCPs的理论依据
        1.7.4 微絮凝直接过滤去除水源水中OCPs的理论依据
    1.8 研究内容
        1.8.1 有机氯农药强化混凝的优化研究
        1.8.2 有机氯农药深床过滤的优化研究
        1.8.3 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有机氯农药去除效能的研究
    1.9 课题来源和创新点
        1.9.1 课题来源
        1.9.2 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测定分析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1.1 气相色谱仪
        2.1.2 其他主要仪器设备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样品前处理与测定分析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方法
        2.3.2 最佳色谱分析条件
        2.3.3 有机氯农药标准曲线
        2.3.4 絮体分形维数测定方法
        2.3.5 Zeta电位测定方法
3 强化混凝对水中有机氯农药去除效能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模拟水样的制备
        3.2.2 混凝实验
    3.3 聚合氯化铝强化混凝效能及机理研究
        3.3.1 实验优化设计
        3.3.2 结果与讨论
    3.4 聚合硫酸铁强化混凝效能及机理研究
        3.4.1 实验优化设计
        3.4.2 结果与讨论
    3.5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强化混凝效能及机理研究
        3.5.1 实验优化设计
        3.5.2 结果与讨论
    3.6 PAC-PDMDAAC复合絮凝剂强化混凝效能及机理研究
        3.6.1 复合混凝剂的制备
        3.6.2 结果与讨论
    3.7 PFS-PDMDAAC复合絮凝剂强化混凝效能及机理研究
        3.7.1 复合混凝剂的制备
        3.7.2 结果与讨论
    3.8 助凝剂对聚合硅酸硫酸铝去除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8.1 聚合硅酸硫酸铝的制备
        3.8.2 助凝剂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及表征
        3.8.3 结果与讨论
    3.9 本章小结
4 深床过滤对水中有机氯农药去除效能及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4.2.1 过滤材料
        4.2.2 过滤实验装置
        4.2.3 过滤实验方法
    4.3 滤床深度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影响
        4.3.1 结果与讨论
    4.4 滤速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影响
        4.4.1 结果与讨论
    4.5 滤料粒径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研究
        4.5.1 结果与讨论
    4.6 不同滤料对水中OCPs的过滤去除机理探讨
    4.7 本章小结
5 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水中有机氯农药去除效能及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无机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
        5.2.1 实验方案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有机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
        5.3.1 实验方案
        5.3.2 结果与讨论
    5.4 复合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水中OCPs的去除效能
        5.4.1 实验方案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铝系混凝剂优势形态分析及其混凝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铝系混凝剂及其混凝特性(Aluminous coagulants and coagulation properties)
3 优势形态Al13(Dominant species Al13)
    3.1 Al3的生成与结构
    3.2 Al13的表征
        3.2.1 27Al-NMR
        3.2.2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3.2.3 ESI-MS表征
    3.3 Al13的物化特性
        3.3.1 在自然界中的生成及其毒性
        3.3.2 稳定性与聚集特性
    3.4 Al13的混凝特性
4 优势形态Al30(Dominant species Al30)
    4.1 Al30的生成与结构
    4.2 Al30的表征与提纯
        4.2.1 Al30的表征
    4.3 Al30的混凝特性
5 复合混凝(Composite coagulant)
6 结论(Conclusions)

(4)聚硅酸氯化铝钛及其复合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低温低浊水特点
    1.3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概况
        1.3.1 溶气气浮法
        1.3.2 泥渣回流技术
        1.3.3 微絮凝技术
        1.3.4 磁力分离技术
        1.3.5 膜技术
        1.3.6 强化混凝技术
    1.4 絮凝剂现状及发展
    1.5 絮凝机理
        1.5.1 胶体性质
        1.5.2 胶体的絮凝机理
    1.6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聚硅酸氯化铝钛的制备
        2.2.2 聚硅酸氯化铝钛复合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制备
        2.2.3 混凝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Al的形态分析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2.3.5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2.3.6 zeta电位分析
        2.3.7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第三章 絮凝剂的优化制备及处理低温低浊水性能分析
    3.1 PATC絮凝剂的优化制备
        3.1.1 制备温度对PATC处理低浊水的影响
        3.1.2 n(Ti)/n(Al)对PATC处理低浊水的影响
        3.1.3 n(-OH)/n(Al+Ti)对PATC处理低浊水的影响
        3.1.4 n(Si)/n(Ti+Al)对PATC处理低浊水的影响
    3.2 PATC絮凝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3.3 PATC处理低温低浊水最优水力条件确定及絮凝机理分析
        3.3.1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3.2 絮凝机理探讨
    3.4 絮凝剂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絮凝剂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及机理分析
    4.1 PATC-PDMDAAC絮凝剂表征分析
        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1.2 XRD分析
        4.1.3 SEM-EDS联测表征分析
        4.1.4 TG-DSC分析
        4.1.5 Al的形态分析
    4.2 PATC-PDMDAAC絮凝剂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分析
        4.2.1 PATC-PDMDAAC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不同m(PDMDAAC)/m(PATC)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3 水样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4 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5 不同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 PATC-PDMDAAC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机理分析
        4.3.1 zeta电位分析
        4.3.2 三维荧光分析
        4.3.3 动力学分析
    4.4 湘江实际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矸石基本概况
        1.2.1 煤矸石及其危害
        1.2.2 国内外煤矸石利用现状
    1.3 混凝基本概况
        1.3.1 混凝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混凝的主要机理
        1.3.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3.4 混凝剂制备工艺
        1.3.5 混凝剂的种类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1.4.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煤矸石原材料成分分析
    2.2 煤矸石酸浸及检测方法
        2.2.1 煤矸石酸浸方法
        2.2.2 酸浸液成分检测方法
    2.3 混凝剂的制备及实验水样的制备(采集)
        2.3.1 PAFCC的制备
        2.3.2 PTAFC的制备
        2.3.3 模拟水样的制备
        2.3.4 实际水样的采集
    2.4 混凝实验及水质指标的测定
        2.4.1 混凝实验
        2.4.2 水质指标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浸取法提取煤矸石中铝、铁、钙离子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
        3.1.1 煤矸石的热活化
        3.1.2 煤矸石的酸浸取法
    3.2 酸浸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液固比的影响
        3.2.2 酸浓度的影响
        3.2.3 酸浸反应温度的影响
        3.2.4 酸浸反应时间的确定
    3.3 响应面优化分析
        3.3.1 铁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铝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钙离子析出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氯化铝铁钙(PAFCC)的制备
    4.1 PAFCC的制备方法
    4.2 制备条件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1 pH对 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2 聚合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3 聚合温度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4 熟化时间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2.5 熟化温度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氯化铝铁钛(PTAFC)的制备及表征
    5.1 PTAFC的制备方法
    5.2 制备条件对PAFCC混凝性能的影响
        5.2.1 钛铁摩尔比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2 聚合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3 聚合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2.4 聚合时间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PAFCC和 PTAFC的性能研究及实际应用
    6.1 混凝条件
        6.1.1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2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3 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4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1.5 反应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2 实际应用
        6.2.1 PAFCC、PTAFC及 PAC对二沉池出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2.2 PAFCC、PTAFC及 PAC对炼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2.3 PAFCC、PTAFC及 PAC对矿井水的处理效果对比
    6.3 经济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即科研成果

(6)新型钛系絮凝剂在无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及混凝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无机污染物的特点及危害
        1.2.1 氟的性质及含氟废水的危害
        1.2.2 钒的性质及含钒废水的危害
        1.2.3 铬的性质及含铬废水的危害
    1.3 无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1.4 混凝
    1.5 混凝机理
    1.6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7 无机絮凝剂
        1.7.1 铝系絮凝剂
        1.7.2 铁系絮凝剂
        1.7.3 复合无机絮凝剂
        1.7.4 新型钛系絮凝剂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8.1 本论文研究目的
        1.8.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型液体钛系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F~-的混凝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2.2 微量加碱法制备聚合氯化钛(PTC)
        2.2.3 微量加碱法制备聚合氯化钛铁(PTFC)
        2.2.4 微量加碱法制备聚合氯化钛硅(PTSC)
        2.2.5 对F~-的混凝实验
        2.2.6 絮凝剂和回收污泥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TC、PTSC和 PTFC的 FT-IR表征
        2.3.2 pH对F~-混凝效果的影响
        2.3.3 投加量对F~-混凝效果的影响
        2.3.4 温度对F~-混凝效果的影响
        2.3.5 共存离子对F~-混凝效果的影响
        2.3.6 实际水样中对F~-的混凝效果
        2.3.7 污泥的回收处理及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液体钛系絮凝剂对处理V(Ⅴ)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对V(Ⅴ)的混凝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对V(Ⅴ)混凝效果的影响
        3.3.2 投加量对V(Ⅴ)混凝效果的影响
        3.3.3 温度对V(Ⅴ)混凝效果的影响
        3.3.4 共存离子对V(Ⅴ)混凝效果的影响
        3.3.5 对实际水样中V(Ⅴ)的混凝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固体复合钛系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混凝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4.2.2 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聚合氯化钛锌
        4.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聚合氯化钛硅
        4.2.4 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聚合氯化钛铁
        4.2.5 对Cr(Ⅵ)的混凝实验
        4.2.6 絮凝剂的表征
        4.2.7 回收污泥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对 Cr(Ⅵ)去除率的影响
        4.3.2 投加量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4.3.3 共存离子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4.3.4 对实际水样中Cr(Ⅵ)的混凝效果
        4.3.5 三种固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前后的IR分析
        4.3.6 三种固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前后的SEM分析
        4.3.7 三种固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前后的Mapping分析
        4.3.8 三种固体钛系絮凝剂混凝后的XPS分析
        4.3.9 污泥的回收处理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液体钛系絮凝剂对处理典型染料废水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对丽春红2R的混凝实验
        5.2.3 对活性艳蓝的混凝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对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去除率的影响
        5.3.2 投加量对混凝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去除率的影响
        5.3.3 温度对混凝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去除率的影响
        5.3.4 共存离子对混凝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的效果的影响
        5.3.5 对实际水样中丽春红2R和活性艳蓝的混凝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混凝法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3 混凝剂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1.3.1 混凝剂种类
        1.3.2 无机混凝剂的发展状况
        1.3.3 有机混凝剂的发展现状
        1.3.4 生物混凝剂的发展状况
    1.4 混凝剂的发展趋势
        1.4.1 复合混凝剂的发展现状
        1.4.2 聚硅酸铝类复合混凝剂发展状况
    1.5 磁混凝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5.1 磁混凝处理效果影响因素
        1.5.2 磁混凝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1.6 β-环糊精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1.7 吸附型混凝剂的发展趋势
    1.8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混凝实验方法
        2.2.2 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表征
    3.1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的制备方法
        3.1.1 聚硅酸铝(PSA)制备
        3.1.2 阳离子环糊精聚合物(GEPCD)的制备
        3.1.3 复合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GSPSA-MNPs)制备
    3.2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的制备工艺优化
        3.2.1 聚硅酸铝制备
        3.2.2 阳离子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
        3.2.3 复合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GSPSA-MNPs)制备
    3.3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GSPSA-MNPs)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扫描电镜分析
        3.3.4 Zeta电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混凝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模拟废水性质
    4.3 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4.3.1 pH的影响
        4.3.2 温度的影响
        4.3.3 加量的影响
        4.3.4 沉降时间的影响
        4.3.5 废水成份的影响
        4.3.6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4.4 聚硅酸铝、磁性聚硅酸铝复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4.4.1 PSA、PMNPs、CPAM混凝性能对比
        4.4.2 PSA与CPAM复合比例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3 废水pH值对PSA-CPAM60混凝性能的影响
        4.4.4 PMNPs与CPAM复合比例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5 废水pH值对PMNPs-CPAM40混凝性能的影响
    4.5 三种复合混凝剂体系对浊度的去除情况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混凝剂混凝处理采出水的研究
    5.1 序言
    5.2 实验用采出水基本情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混凝剂对采出水的浊度去除对比研究
        5.3.2 复合混凝剂对采出水TOC去除对比研究
        5.3.3 复合混凝剂对采出水Ca~(2+)去除对比研究
        5.3.4 RSM法探究三种复合体系处理采出水的最佳使用条件
        5.3.5 复合混凝剂对采出水浊度、TOC和Ca~(2+)的去除情况
        5.3.6 混凝处理前后水质主要指标对比
        5.3.7 复合混凝剂处理采出水所得絮体的含水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黄磷炉渣和粉煤灰合成聚硅酸盐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磷炉渣和粉煤灰概述
        1.1.1 黄磷炉渣概述
        1.1.2 粉煤灰的概述
    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2.1 铝盐絮凝剂
        1.2.2 铁盐絮凝剂
        1.2.3 聚硅酸絮凝剂
        1.2.4 含单种金属离子的聚硅酸盐絮凝剂
        1.2.5 含两种金属离子的聚硅酸盐絮凝剂
        1.2.6 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的聚硅酸盐絮凝剂
    1.3 絮凝原理
        1.3.1 压缩双电层理论
        1.3.2 吸附电中和作用
        1.3.3 吸附架桥作用
        1.3.4 网捕作用
    1.4 滇池水样概况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和流程图
        2.2.1 实验装置
        2.2.2 工艺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3.1 聚硅酸和浸出液制备
        2.3.2 聚硅酸盐絮凝剂的制备
        2.3.3 絮凝实验方法
        2.3.4 絮凝动力学研究方法
        2.3.5 沉降动力学研究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水质浊度的分析方法
        2.4.2 水质色度的测定
        2.4.3 水质COD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黄磷炉渣原料及特性研究
    3.1 实验原料分析
    3.2 实验原料的特征分析
        3.2.1 黄磷炉渣原料扫描电镜分析(S E M)
        3.2.2 黄磷炉渣原料粒度分析
        3.2.3 黄磷炉渣原料X射线衍射分析
    3.3 黄磷炉渣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3.1 黄磷炉渣种类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3.2 黄磷炉渣的粒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黄磷炉渣和粉煤灰制备聚硅酸盐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4.1 聚硅酸盐絮凝剂合成原理
    4.2 聚硅酸盐絮凝剂制备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液固质量比的影响
        4.2.2 聚合时间的影响
        4.2.3 聚合温度的影响
        4.2.4 搅拌速度的影响
        4.2.5 污水稀释倍数的影响
        4.2.6 陈化温度的影响
        4.2.7 陈化时间的影响
    4.3 表征数据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 R D)
        4.3.2 扫描电镜分析(S E M)
        4.3.3 粒径分布
        4.3.4 Zeta电位分析
        4.3.5 比表面积分析(B E T)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池污染水絮凝处理试验研究
    5.1 滇池水絮凝处理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
        5.1.1 絮凝剂用量的影响
        5.1.2 水体p H的影响
        5.1.3 絮凝温度的影响
        5.1.4 沉降时间的影响
        5.1.5 沉降温度的影响
    5.2 聚硅酸盐絮凝剂对不同废水体系的实验研究
        5.2.1 聚硅酸盐絮凝剂对造纸废水的处理结果
        5.2.2 聚硅酸盐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的处理结果
        5.2.3 聚硅酸盐絮凝剂对铁矿磁选废水的处理结果
        5.2.4 聚硅酸盐絮凝剂对磷矿浮选废水的处理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絮凝沉降动力学研究
    6.1 动力学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2 絮凝动力学的研究
        6.2.1 絮凝动力学方程
        6.2.2 絮凝温度对絮凝动力学的影响
        6.2.3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动力学的影响
    6.3 沉降动力学
        6.3.1 浊度随沉降时间变化
        6.3.2 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6.3.3 双曲线模型拟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本课题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3.1 存在的问题
        7.3.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混凝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1.1 无机混凝剂
        2.1.2 有机混凝剂
        2.1.3 复合混凝剂
        2.1.4 微生物混凝剂
        2.1.5 混凝作用机理分类
    2.2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组成性质及其国内外利用现状
        2.2.1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形成
        2.2.2 粉煤灰的组成及性质
        2.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综合利用现状
    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1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工艺进展
        2.3.2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存在的问题
        2.3.4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的发展趋势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2.1 研究主要内容
        3.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3.3 实验原料和设备
        3.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3.4.2 粉煤灰浸出液制备聚硅氯化铝
        3.4.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浸出液制备聚硅酸铝铁
        3.4.4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3.5 表征测试
4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溶出工艺确定
    4.2 粉煤灰碳酸钠体系焙烧过程
    4.3 焙烧过程热分析和物料表征
        4.3.1 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TG分析
        4.3.2 焙烧-酸浸渣XRD分析
        4.3.3 酸浸渣XRF分析
        4.3.4 焙烧-酸浸渣SEM-EDS分析
        4.3.5 焙烧-酸浸渣FT-IR分析
    4.4 焙烧熟料酸浸条件优化
        4.4.1 盐酸浓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5 浸出过程动力学
        4.5.1 浸出动力学模型
        4.5.2 盐酸浓度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 小结
5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氯化铝
    5.1 聚硅酸配置过程稳定性研究
        5.1.1 pH对硅酸脱水缩聚的影响
        5.1.2 SiO_2质量分数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3 温度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4 聚硅酸的表征分析
    5.2 浸出液聚合制备PASC
        5.2.1 n(Si):n(Al)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2 碱化度B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3 聚合温度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PASC性能的影响
    5.3 聚硅氯化铝产品表征
        5.3.1 聚硅氯化铝XRD分析
        5.3.2 聚硅氯化铝FT-IR分析
        5.3.3 聚硅氯化铝SEM-EDS分析
        5.3.4 聚硅氯化铝TEM-EDS分析
        5.3.5 聚硅氯化铝TG-DSC分析
    5.4 小结
6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酸铝铁
    6.1 氧化铁皮酸浸提铁实验
        6.1.1 反应时间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2 盐酸浓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3 反应温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6.2.1 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法
        6.2.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制备PSAF
    6.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6.3.1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6.3.2 响应曲面图绘制与分析
        6.3.3 优化预测及验证实验
    6.4 聚合硅酸铝铁产品表征
        6.4.1 聚硅酸铝铁XRD分析
        6.4.2 聚硅酸铝铁FT-IR分析
        6.4.3 聚硅酸铝铁SEM-EDS分析
        6.4.4 聚硅酸铝铁TEM-EDS分析
        6.4.5 聚硅酸铝铁TG-DSC分析
    6.5 小结
7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7.1 混凝剂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1 聚硅氯化铝形态分布研究
        7.1.2 聚硅酸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3 混凝废水效果和残留离子量
    7.2 混凝剂处理模拟废水性能
        7.2.1 投加量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2 pH值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3 混凝动力学条件的确定
    7.3 混凝絮体沉降性能与分形结构的相关性
        7.3.1 投加量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2 pH值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3 慢搅时间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4 混凝实验过程机理研究
        7.4.1 投加量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2 pH值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3 慢搅时间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4 最佳混凝条件下絮体粒度分布
    7.5 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小湾水厂强化混凝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理论的研究进展
        1.2.2 强化混凝研究现状
        1.2.3 强化混凝应用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备和方法
    2.1 试验地及水源地
    2.2 试验药剂
    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小试试验
        2.4.2 中试试验
        2.4.3 实际工程应用
第3章 原水水质特性分析与强化混凝沉淀小试研究
    3.1 引言
    3.2 原水水质分析
    3.3 混凝动力学研究
        3.3.1 混合动力学分析
        3.3.2 一级絮凝动力学分析
        3.3.3 二级絮凝动力学分析
    3.4 混凝剂优化研究
        3.4.1 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3.4.2 耗氧量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3.4.3 残余铝、残余铁对比分析
    3.5 助凝剂优化研究
        3.5.1 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分析
        3.5.2 助凝剂最佳投加点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化混凝沉淀中试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中试设备设计
    4.3 混凝剂投加量优化研究
        4.3.1 混凝剂投加量对颗粒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混凝剂投加量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4.4 助凝剂优化研究
        4.4.1 助凝剂投加点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4.4.2 助凝剂投加量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4.5 抗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4.5.1 抗水量冲击负荷分析
        4.5.2 抗水质冲击负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强化混凝的工程应用研究及经济分析
    5.1 引言
    5.2 工艺设计说明
        5.2.1 工程规模及流程
        5.2.2 处理工艺设计
        5.2.3 排泥水处理工艺设计
        5.2.4 建筑设计
    5.3 实际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5.3.1 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对比分析
        5.3.2 耗氧量去除率对比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4.1 工程投资
        5.4.2 成本费用及工程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Electrokinetic characteristic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of flocculant polyaluminum silicate chloride (PASiC)(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基聚氯硫酸铝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文杰. 山西大学, 2021
  • [2]饮用水源水中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的强化去除效能研究[D]. 刘鹏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3]铝系混凝剂优势形态分析及其混凝特性[J]. 刘丽冰,王希,杨承刚,安广宇,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2020(12)
  • [4]聚硅酸氯化铝钛及其复合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性能研究[D]. 廖丽娜.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煤矸石制备新型混凝剂及其应用试验研究[D]. 丁舒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新型钛系絮凝剂在无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及混凝机理初步研究[D]. 杨卓帆.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7]磁性阳离子聚硅酸铝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元璐.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黄磷炉渣和粉煤灰合成聚硅酸盐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D]. 任园园.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D]. 劳德平.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10]小湾水厂强化混凝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D]. 陈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絮凝剂聚合硅酸氯化铝(PASiC)的电动特性及混凝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