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电缆设计使传输线容量增加三倍

复合电缆设计使传输线容量增加三倍

一、复合电缆设计使输电线容量扩大三倍(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栋[1](2020)在《具有CMD逻辑复用功能的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目前,超高压、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国网电力公司电网基础建设将实现智能化、大容量、大跨度输送电力等功能,与此同时,对于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的任务也在相应加大。由于客观原因,大量的高压输电线路都分布在户外,并且覆盖面积广,容易受到恶劣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损害,另外电压等级越高的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也越高。因此有效的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状态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工检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也无法做到实时检测,工作效率差,检测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现有的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模式尚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适应输电线路的高速发展。本文对目前的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高压输电线路运维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威胁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基于对我国现有的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水平和巡检工作的情况,总结了当前面向高压输电线路的巡检方案和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模块定义逻辑复用功能的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多维数据联合检测,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采集输电线路线路护区图像和线路温度信息,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温度越限告警,能够及时发现输电线路运行隐患,提高巡检效率;2)通过手机微信、手机APP随时随地进行远程巡检,接收隐患告警信息,实现输电线路护区范围内作业违章的语音或自动声光告警,有效避免突发外力破坏事故的发生;3)具有接入多种类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信息的扩展能力,将在线监测状态量与护区图像信息融为一体;4)具有分布式处理及系统级联功能,利于市级、省级多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方便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本文对具有CMD逻辑复用功能的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从工作原理、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方面进行论述对该系统在充放电管理及切换、图片/视频拍照传输、功耗等方面进行实验,结果达到设计要求,在大规模安装使用后的一段时间内,跟踪统计本系统的监测效果,实验结果与统计数据印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李俊贤[2](2020)在《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综合优化》文中提出为满足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近年来风力发电相关技术迅速发展。由于我国陆上风资源较为丰富,加之陆上风电场投资相对较低,另外工程安装较为容易且后期维护的费用也不高,因此陆上风电场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要想得到设计更为合理的集电系统,有必要对陆上风电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电缆连接结构、变电站位置以及电缆的型号选择都与风电场集电系统的优化设计关系紧密。考虑到陆上风电场的特性,需将地形、限制区域等影响因素纳入优化流程。不恰当的处理这些影响因素,将降低风电场的经济性,整个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使各个风机产出的电能可以按照预期被收集到变电站,陆上风电场内的电缆应该满足载流容量的要求。另外还应考虑系统内各个元件组出现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基于以上描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7029)的支持下,本文提出了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建设中能够进行优化的三种考量因素,并给出针对性的方法对风电场集电系统进行优化:(1)考虑地形的集电系统优化。该优化过程中考虑了地形对集电系统拓扑结构的影响,以电缆初始投资最低为优化目标。采用最小生成树的解决策略找出适合该地形条件下的最优电缆连接;同时,通过对比说明了变电站位置的重要性,找出最优的变电站位置。(2)考虑限制区域的集电系统优化。陆上风电场内可能存在不允许电缆通过的限制区域,该优化过程将工程中限制区域对拓扑结构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电缆初始投资最低为优化目标。用最小外接矩形处理不规则限制区域,给出Dijkstra算法处理电缆绕过限制区域的连接问题,最终用考虑载流容量下电缆投资更优的动态最小生成树算法生成最终的拓扑结构。(3)考虑可靠性的集电系统优化。该优化过程中考虑了集电系统中风电机组和电缆组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以风电场在运行周期内产出单位电量的成本最低作为优化目标。先用动态生成树算法得到初始电缆拓扑结构并分析各个元件组的故障概率,再用蒙特卡洛法判断各个元件是否故障推知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然后用PSO优化算法找寻额外的电缆添加到初始拓扑结构,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提升。为了验证本文针对各个考虑因素所提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建设的适用性。本文在一个包含36台2MW风机的规则风电场内进行仿真,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对比,说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考虑的必要性,同时表明了本文所提优化方法能提升集电系统的经济性。

黄凯[3](2019)在《交/直流电缆接头电场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城市电网主要采用交流供电,交流电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分析故障原因并从中获得工程经验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电缆系统以减少故障,而电场仿真是分析电力设备故障的一种重要方法。直流电缆具有输送容量大、损耗低且节约输电走廊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更有学者提出可以将现役交流电缆改为直流运行。考虑到试验成本高昂,先从仿真角度讨论此问题更为合适。本论文主要针对交、直流XLPE电缆及接头的电场仿真方法开展研究。论文首先比较了静电场、电准静态场与恒定电流场三种电场计算方法,结合电介质的极化及自由电荷的弛豫理论,提出交流电场下对静电场与电准静态场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电导率,直流电场下应采用恒定电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其次,论文研究了10kV交流XLPE电力电缆及中间接头的电场仿真方法。通过比较交流电缆本体在静电场与电准静态场下的绝缘层电场分布,发现由于其中半导电材料体量较小,可选用静电场计算电场分布。而对于10kV电缆中间接头,应采用电准静态场进行电场模拟,其中,对于完好接头或含有未破坏其轴对称性缺陷的接头,应采用二维轴对称方式建模;而对于含有破坏轴对称性缺陷的接头,应当采用三维建模。通过仿真数据与现场试验的对比,讨论了几种常见缺陷的局放起始电压及击穿电压与电场畸变程度的关系,对电准静态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初步的验证。最后,对山东南汇30kV直流XLPE电缆进行了电场仿真。采用将绝缘分层的建模方式,计算了在极限功率、极性反转及额定功率运行时电缆绝缘的电流场电场分布,并结合空间电荷数据,模拟计算了上述三种情况下XLPE绝缘层中的电场分布。测量了硅橡胶与三元乙丙橡胶在不同温度及场强下的电导率,并基于Maxwell-Wagner界面极化理论,认为硅橡胶更适合作为直流电缆中间接头的增强绝缘材料。仿真分析了在界面空间电荷影响最小情况下接头的电流场电场分布。基于仿真结果和实际情况,认为低压下交流XLPE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具有可行性。

胡剑[4](2019)在《基于输电线路电热特性的电网连锁跳闸阻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直流混联电网的迅速发展,大容量直流闭锁引发潮流转移的频率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交流输电线路过负荷问题日益突出,现有过负荷保护的不合理动作助推大范围连锁跳闸事件发展,威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同时,提升过负荷保护适应潮流转移的能力,实施及时有效的安全控制策略,对于防御混联电网大停电、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深入研究潮流转移过负荷冲击下设备的电热安全耐受能力,建立能够准确刻画输电线路电热特性的热网络模型,基于热网络模型提出应对潮流转移冲击的过载热保护策略和过载控制方法,实现电网连锁跳闸的协同阻断。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潮流转移下交流设备的电热安全特性并搭建试验平台相比交流电网,交直流电网中潮流转移问题更为突出,设备的电热安全以及过负荷保护都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为此,论文以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潮流转移交流设备的电热安全展开分析。首先,论文研究了交流输电通道中输电线路、断路器以及互感器等多种设备的温升和过负荷耐受时间特性,得到不同设备“过载电流-耐受时间”特征曲线,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输电线路为设备电热安全薄弱环节。其次,搭建了导线温升试验平台,设计多次导线温度径向分布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导线径向温度分布规律和导线不同部位的温升响应规律;最后,试验结果与现有的导线温升标准计算对比分析发现,现有的标准计算模型难以反映导线截面的温度分布及温升响应规律,需构建精细化的输电线路电热计算模型,以准确表征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能力,为采取合适的保护和控制策略奠定基础。(2)基于热网络的输电线路电热特性模型及温度计算方法准确把握时变气象环境和潮流转移耦合作用下的导线电热安全耐受能力是构建过载热保护和过载优化控制的基础,现有输电线路电热模型及计算方法准确性亟待提高。针对此问题,论文建立了计及强迫对流传热影响下的输电线路热网络模型,并提出基于非线性迭代和参数辨识的两种温度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试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模型的计算精度均高于IEEE和CIGRE标准。热网络模型揭示了外部强迫对流与内部电流耦合作用下输电线路的传热机理,能够有效反映潮流转移下导线的径向周向温度分布特性,为更准确的输电线路电热计算等提供理论依据。(3)基于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的过载热保护现有过负荷保护因其原理和整定方式不适用潮流转移冲击过负荷,会助推连锁跳闸事件发展,而利用线路电热安全耐受能力可提高过负荷保护应对潮流转移,在系统紧急状况时保持网架完整性。为此,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的过载热保护策略。首先,考虑实际电网运行下潮流转移时输电线路的电流形态差异对自身电热安全的影响,通过修正交流电阻及焦耳热参数计算,建立不同电流变化形态下输电线路的电热安全耐受模型。其次,提出小波包能量熵电流形态识别算法,实现线路运行电流变化形态判别及电热安全耐受模型选取。最后设计输电线路整体的过载热保护策略,并通过多种扰动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保护策略的有效性。所提保护策略能够为应对潮流转移过负荷冲击提供整定依据,有效防范电网连锁跳闸事故。(4)计及输电线路电热特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过载控制交直流混联电网出现大幅功率缺额时,利用过载热保护可以避免输电线路非故障跳闸,保持输电网络的完整性,但输电线路的短时过载耐受能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采取过载控制,实现潮流转移平稳过渡。为此,论文引入导线动态电热特征量作为线路安全约束,协调健全直流输送功率调节、机组有功调整以及切负荷等多种手段,建立了与时间关联的动态优化控制模型。提出的优化模型以总控制代价最小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事故后负荷波动性及不同线路所处气象差异性的影响,经过变量优化筛选、电热耦合简化求解等环节,实现较短时间内的安全经济过载控制,有效阻断混联电网连锁跳闸事故发生。通过交直流混联测试系统,与采取不同线路安全约束条件、不同优化变量的控制方案相对比,验证了本策略的有效性。论文提出的输电线路热网络模型揭示了短时潮流转移过负荷下导线电热耦合机理,构建的过载热保护与控制方法能够充分利用输电线路的电热特性,有效阻断连锁跳闸的发展,实现了电力设备安全和系统安全的结合,可为防御电网大停电事故提供一定的参考。

聂洪岩[5](2019)在《过电压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失效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式空心电抗器被广泛安装于电力系统中,起到限流、滤波及无功调节等作用。运行中绝缘老化引起匝间绝缘击穿,甚至着火燃烧,是干式空心电抗器的主要故障形式。过电压及其作用下的电老化作为引起绝缘性能退化的主要因素一直是工程领域不断探索的研究重点。关于干式空心电抗器操作过电压产生原因、所遵循的规律及过电压作用下匝间绝缘失效机理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主要针对干式空心电抗器操作过电压及过电压下匝间绝缘劣化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为研究开断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过程中产生操作过电压的原因及其遵循规律,建立三相仿真模型及理论分析电路。仿真获取开断过电压的典型波形,分析各相关参数对过电压的影响规律,采用仿真、理论分析及数据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求取截流过电压及复燃过电压的最大值数学模型。该相关研究结果为干式空心电抗器过电压保护的参数整定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操作过电压累积作用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劣化规律问题,制作匝间绝缘模型试样,设计并搭建指数衰减振荡电压累积试验装置。测量模型试样局部放电、绝缘电阻等绝缘性能参量随操作过电压累积次数的变化情况,击穿电压随累积作用操作过电压幅值的变化情况,分析操作过电压累积作用下匝间绝缘的劣化机理。该研究为干式空心电抗器绝缘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研究热老化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操作过电压耐受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匝间绝缘模型试样的加速热老化试验,探索模型试样耐受操作过电压累积次数随热老化程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模型试样电气性能参量及聚酯薄膜机械性能参量随热老化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热老化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操作过电压耐受特性影响机理,为进一步开展多因素联合作用下匝间绝缘的劣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为得到工频过电压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电老化寿命模型,采用恒定电压法及阶梯电压法进行匝间绝缘模型试样的加速电老化试验,建立两种电压施加方式下的电老化反幂寿命模型。从工频过电压条件下匝间绝缘失效机理出发,分析两个寿命方程存在差别的原因并进行试验验证。修正工频过电压条件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模型试样的工频电老化反幂寿命方程,为干式空心电抗器寿命预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制造企业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设计的优化及生产工艺的改进,为电力运行部门对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方式的改进及过电压防护装置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宋文娟[6](2019)在《高温超导复合导体及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导线圈是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的关键部件之一。对高温超导线圈的研究不仅是高温超导电力装置的基础性工作,还是高温超导电力装置亟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交流损耗是研究超导线圈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超导电力装备的效率、制造和运行成本、重量以及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大容量超导电力设备要求大电流超导线圈和高载流性能的导体。因此,对高载流能力的高温超导复合导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值计算和实验测试的研究手段,本文先后分析超导带材、大电流复合导体和超导线圈的电流分布、磁场分布与交流损耗特性。以超导线圈在超导变压器中的应用为例,开展超导变压器绕组结构优化设计、绕组的损耗特性及失超检测方法研究。(1)建立传输电流在堆叠导体各股线中的分布均匀性对损耗影响的数值分析模型,提出电流在堆叠导体各股线间演变分布的电路模型。通过比较由4/2罗贝尔电缆绕制的无感堆叠导体与由多根带材并绕而成的无感堆叠导体的交流损耗值,得出如下结论:电流在堆叠体各股线间均匀分布时,交流损耗最低;在高均一化电流段,电流非均匀分布的堆叠体损耗是均匀分布时的2倍以上。首次提出由高载流能力的罗贝尔电缆绕制大容量无感线圈的方案,以及罗贝尔电缆的临界电流和损耗可由单个电压引线回路测试的简化实验方案。(2)提出依据超导单带的临界电流和交流损耗评估由任意根同性能该带材组成的简单垂直堆叠导体交流损耗的经验公式。发现由任意偶数根带材组成的ABAB型无感堆叠导体的损耗与AB无感堆叠体的损耗数值基本相同。实验测试了由1、2、4和6根超导带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的有感/无感堆叠导体的交流损耗。以两带材堆叠导体为例,若电流在两根导体中的方向相同,记为AA,否则记为AB。结果表明,相比于AAAA和ABAB型导体,AABB型堆叠导体既能提高导体的通流能力,又能降低交流损耗。(3)创新性的综合采用H公式法、均质化方法、边缘元法以及结构化剖分法,并首次将其应用于搭建MW级以上大匝数超导变压器绕组交流损耗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该数值方法突破了传统上大匝数超导电力设备中超导线圈的计算周期长的禁锢,并保持较高的计算精度。在应用该方法分析1 MVA超导变压器绕组的损耗特性时,提出当固定高压绕组的高度后,在低压绕组中存在最优匝间距值,使得变压器绕组的损耗最低。当匝间距小于最优匝间距时,变压器绕组的损耗随着匝间距的增加而降低;当匝间距大于最优匝间距时,变压器绕组的损耗随着匝间距的增加而增加。(4)以降低交流损耗为目标,开展6.5 MVA超导牵引变压器绕组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给定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容量后,变压器绕组的交流损耗随着绕组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压器绕组的交流损耗随着短路阻抗的增大而增加;带材的临界电流越高,临界电流在外磁场中的衰减程度越小,绕组损耗越小;在绕组端部安装导磁环来改变绕组端部的垂直磁场分布,可以使绕组损耗降低20%-40%。(5)提出一种基于电压差与相位角的超导线圈的失超检测方法。从超导线圈中间引出的抽头将线圈分成两部分,以电流相位为基准,根据两部分超导线圈的端电压之差ΔU,及该电压差与纯感性电压的相位角Δφ,可计算得出失超电压的幅值,Ur=ΔU*sin(Δφ)。该方法将线圈端电压与失超电压的微弱相位角放大,利于快速检测到失超电压信号。

张岱[7](2019)在《计及检修策略与通信故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维修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了提升电力系统的维修质量和效率,以对电网系统进行必要监测和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为基础,加强对于维修策略和设备更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电力领域的发展趋势;随着通信设备与智能化变电站的大量应用,通讯链路相关的故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电力系统逐渐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缺少对变电站内部元件失效故障的考量,将影响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在上述双重背景下,本文利用概率数学方法,分别对计及检修策略与通信故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检修策略模型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考虑检修策略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方法。该方法以电力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无法准确可知为前提,根据基于设备信念的老化故障率曲线,建立基于检修策略的设备老化模型,在同时考虑元件偶然故障和老化故障的基础上,提出同时考虑两种失效方式的策略检修模型。针对状态监测的不确定性,采用设备信念代替系统准确状态表征系统设备老化等级。通过优化检修策略预防元件发生老化失效故障。通过评估系统可靠性指标,对检修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备选检修策略方案。(2)针对复杂多状态模型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速度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抽样仿真(Line Sampling Simulation,LSS)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快速评估方法。该方法采用直线来代替随机点对高维空间进行抽样,通过增加罕见事件抽样概率,提高可靠性评估效率。首先利用传统的蒙特卡洛可靠性评估方法,采取随机从状态空间进行抽样的方案,然后实现线抽样对采样空间的重塑。通过引入线抽样的重要方向,形成线抽样路径,利用在给定路径方向上生成抽样状态的方法,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速度,以适应计及检修策略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在考虑检修技术约束的同时,合理评估设备备选检修策略,保障电网安全可靠供电。(3)针对智能变电站可靠性风险评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考虑信息链路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评估方法。该方法针对通信网络和电力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变电站通信信息链路的研究,梳理了变电站内部的构架。在兼顾考虑通信设备延迟工况特性的同时,建立了站内设备的可靠性失效状态模型。通过梳理变电站故障事件类型与后果,建立了变电站失效事件集合。在进行变电站系统可靠性评估时,利用变电站内部设备子故障集合,对系统拓扑进行快速修正,分析由变电站通信故障导致的电力系统失效模型,计算系统可靠性相关指标,实现对考虑变电站内部信息链路的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与分析。(4)针对复杂多节点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速率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裂仿真算法(Spliting Method Simulation,SMS)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系统状态空间进行分裂递进采样,复制分裂重要的采样点,重点探索小概率失效区域,通过提高罕见故障的采样效率,实现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快速评估。在将SMS运用于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系统危险度指标,定量分析系统安全状态,实现自主生成自适应渐进失效区域的方法,采用Gibbs抽样方法高效地生成稀有事件样本,显着提高抽样效率,实现了快速且高效的对节点数量急剧增加的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

洪玉娟[8](2019)在《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架空线路金具运行温度是输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由金具松动引起的线路局部热过载更是严重威胁线路的运行安全。然而,传统电网经济调度模型中对线路金具的热过载风险缺乏限制,在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同时却降低了线路的安全性。为此,本文以线路常用金具并沟线夹为例,开展计及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本文研究有助于在保障线路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具有良好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温度模型展开了研究。研究中,设计并搭建了室内实验平台,在不同紧固扭矩、电流及运行温度条件下,对含有线夹的导线交流电阻值进行了实际测量,利用测量结果分别构建了多项式函数拟合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比了两类模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利用遗传算法与内点法对热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综合辨识。与导线温度实测结果对比表明,所提热路模型的计算误差最大不超过4%,可较准确模拟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温度动态分布,为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基于马尔科夫链与蒙特卡洛模拟法,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及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设计并搭建了户外实验平台,在不同气象条件、线夹紧固扭矩和电流等级条件下,对含并沟线夹的架空导线进行户外载流温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有利于提高线路动态运行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的安全性提供了基础。最后,基于所提热路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该模型将线路热过载风险作为调度决策量的一个约束条件,因此可在保障线路运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电网经济性。算例仿真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杨晟[9](2018)在《镇江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用电量急剧增加,电力系统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极端气候及雷电经常会造成电力系统跳闸,从而对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造成损失,且雷击较其它故障来说更加难以控制以及准确预测,故而有必要针对电力系统防雷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对镇江地区电网概况做了简要阐述,对镇江地区的雷电活动及其地域分布进行详细的描述,选取110kV输电线路防雷保护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并对镇江地区过去雷电导致跳闸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多个角度剖析雷击造成输电线路跳闸的原因,最后选取镇江市的一个典型案例,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给出指导意见。随后针对镇江地区的雷电活动及雷击跳闸情况,以常规的防雷措施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进,并建立模拟杆塔模型分析不同防雷措施改进前后的防雷效果,通过试验与结果分析发现,降低杆塔与大地之间的接地电阻、架设避雷耦合线、安装避雷针、避雷器,以及设置自动合闸装置均会提升防雷效果,并且针对具体杆塔所处的位置、接地电阻参数、海拔高度及雷电活动设置不同的防雷措施,且均取得了较好的防雷效果。最后对输电线路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给出相对应的指标,以镇江市110kV线路作为案例,对其进行雷击跳闸风险评估,并对可能造成雷击跳闸的因素分开考虑,分析它们对线路雷击跳闸的影响,最后结合镇江110kV隆高898线路杆塔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其不同风险等级及杆塔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击跳闸的概率,为输电线路防雷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余佳[10](2018)在《复杂敷设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时空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电缆作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输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敷设状况越来越复杂。输电电缆线路一般长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途径不同环境地区,不可避免地存在输电瓶颈,由于敷设环境条件随降雨及季节变化,输电瓶颈具有时空特性。电缆线路的负载能力由瓶颈段电缆的负载能力决定。电缆负载能力是一个与电缆本体结构参数和安装敷设情况有关、随着负荷形状和土壤环境动态变化的量,也具有时空特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复杂敷设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时空特性,大幅提升应急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分析了考虑周围媒质的输电电缆系统稳态和暂态热路,结合多回路、外部热源对电缆发热的影响,研究了稳态和暂态导体温度评估模型,并通过导体温度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IEC算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电缆线路的输电瓶颈识别及其负载能力动态评估模型。基于实际敷设环境,梳理了某地区299条输电电缆线路具体敷设安装条件,识别了持续负荷下夏季和冬季的输电瓶颈并评估了负载能力,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针对该地区典型复杂敷设的220kV某线路和110kV某线路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持续负荷下不同季节的输电瓶颈、应急负荷下改变初始负荷电流和应急负荷电流的输电瓶颈,分析了输电瓶颈及持续负载能力、应急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该地区299条输电电缆线路冬、夏输电瓶颈和负载能力的研究与分析表明,相比夏季,冬季输电瓶颈段中直埋段占比降低,管道段占比上升,输电瓶颈段总体埋深上升,而负载能力的变化因线路而异。具体线路输电瓶颈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的应急时间、不同的初始负荷电流和应急负荷电流都会影响输电瓶颈的段别,同种敷设方式下,埋深越深应急负载能力越低。本文研究内容将为输电电缆线路的监测和负荷调度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负荷高峰期电缆运行的安全性。

二、复合电缆设计使输电线容量扩大三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电缆设计使输电线容量扩大三倍(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CMD逻辑复用功能的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压输电线路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传统高压输电线路监测技术
        1.2.2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高压输电线路监测技术
        1.2.3 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
    1.3 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的意义
    1.4 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特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机理分析及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2.1 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因素分析
        2.1.1 雷电因素
        2.1.2 风灾因素
        2.1.3 冰雪因素
        2.1.4 污闪因素
        2.1.5 线路自身缺陷因素
        2.1.6 外力破坏因素
    2.2 高压输电线路雷电故障机理分析
        2.2.1 雷电过电压的发生机理
        2.2.2 雷电放电模型
        2.2.3 杆塔模型
        2.2.4 接地电阻模型
        2.2.5 输电线路绕击计算
    2.3 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2.3.1 减少避雷线保护角
        2.3.2 减小杆塔接地电阻
        2.3.3 安装线路避雷器
        2.3.4 利用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技术
    2.4 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2.4.1 输电线路图像/视频监测
        2.4.2 输电线路在线覆冰监测
        2.4.3 输电线路杆塔倾斜监测
        2.4.4 输电线路导线微风振动监测
        2.4.5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通用模块定义逻辑复用功能的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设计
    3.1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1.1 物联网技术
        3.1.2 大数据分析技术
    3.2 复用技术
    3.3 基于图像处理的故障
        3.3.1 机器视觉系统
        3.3.2 数字图像处理
        3.3.3 基于图像处理的输电线路故障检测
    3.4 基于通用模块定义逻辑复用功能的智能检测系统
        3.4.1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设计原则
        3.4.2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工作原理
        3.4.3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的功能及技术特点
        3.4.4 故障类型判别与定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的具体实现
    4.1 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技术技术要求及指标
    4.2 系统整体技术方案
        4.2.1 前端功能板技术方案
        4.2.2 前端控制板方案
        4.2.3 副摄像机技术方案
        4.2.4 声光告警及远程喊话方案
        4.2.5 导线测温模块方案
        4.2.6 PC服务器软件技术方案
        4.2.7 手机视频监控软件技术方案
    4.3 实验
        4.3.1 充放电管理及切换实验
        4.3.2 图片/视频拍照传输实验
        4.3.3 设备功耗实验
    4.4 与传统图像CMD方案对比
    4.5 现场安装及软件使用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综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设备类型、电压等级及系统接入方式的组合式优化
        1.2.2 风机连接方式的优化
        1.2.3 变电站位置及数量的优化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风电场的数学模型
    2.1 尾流效应模型
        2.1.1 Jensen尾流效应模型
        2.1.2 Lissaman尾流效应模型
        2.1.3 尾流效应叠加
    2.2 风力发电机模型
    2.3 电缆成本模型
    2.4 电缆损耗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地形的集电系统优化
    3.1 地形的处理及优化方法的选择
        3.1.1 集电系统接线形式及埋线方式选择
        3.1.2 地形条件下的距离计算
        3.1.3 最小生成树算法
    3.2 优化流程
    3.3 算例仿真
        3.3.1 场景一
        3.3.2 场景二
        3.3.3 场景三
        3.3.4 场景四
        3.3.5 场景五
        3.3.6 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限制区域的集电系统优化
    4.1 限制区域的处理及优化方法的选择
        4.1.1 Dijkstra算法
        4.1.2 障碍区的处理
        4.1.3 动态生成树算法
    4.2 优化框架
    4.3 算例仿真
        4.3.1 场景一
        4.3.2 场景二
        4.3.3 场景三
        4.3.4 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可靠性的集电系统优化
    5.1 元件故障的处理及优化方法的选择
        5.1.1 集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5.1.2 集电系统可靠性建模
        5.1.3 蒙特卡洛方法
        5.1.4 风电场可靠性指标
        5.1.5 粒子群优化算法
    5.2 优化框架
    5.3 算例仿真
        5.3.1 场景一
        5.3.2 场景二
        5.3.3 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交/直流电缆接头电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交/直流XLPE电缆线路电场仿真研究简介
        1.1.1 交流XLPE电缆线路电场仿真的目的及意义
        1.1.2 直流XLPE电缆线路电场仿真的目的及意义
    1.2 交/直流XLPE电缆线路电场仿真的研究现状
        1.2.1 交流XLPE电缆线路仿真计算
        1.2.2 直流XLPE电缆线路仿真计算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交/直流XLPE电缆线路电场仿真的理论基础和计算原理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1.1 静电场、电准静态场与恒定电流场
        2.1.2 不同电场下的介质极化与电荷弛豫
    2.2 数值计算方法介绍及选择
        2.2.1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2.2.2 有限元法简介
3 10kV交流XLPE电缆及接头电场仿真计算
    3.1 10k V交流XLPE电缆电场计算
        3.1.1 10k V交流XLPE电缆结构及电气参数
        3.1.2 静电场与电准静态场下的电场分布比较
    3.2 完好10k 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电场计算
        3.2.1 完好10k 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结构及电气参数
        3.2.2 静电场与电准静态场下的电场分布比较
        3.2.3 二维轴对称与三维建模下的电场分布比较
    3.3 含缺陷10k V交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电场计算
        3.3.1 静电场与电准静态场下的电场分布比较
        3.3.2 二维平面与三维建模下的电场分布比较
    3.4 含缺陷接头的仿真结果及其实验验证
        3.4.1 接头的OWTS局部放电测试与击穿试验简介
        3.4.2 局放起始电压、击穿电压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3.4.3 含缺陷接头的静电场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30k V直流XLPE电缆及接头电场仿真计算
    4.1 30k V直流XLPE电缆仿真
        4.1.1 电流场电场与空间电荷电场
        4.1.2 30k V直流XLPE电缆建模及仿真
        4.1.3 极性反转下的绝缘层电场分布
        4.1.4 直流电缆实际运行时绝缘层温度场及电场分布
    4.2 30k V直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仿真
        4.2.1 多层绝缘介质的界面空间电荷
        4.2.2 直流电缆接头绝缘材料及半导电材料的电阻率测量
        4.2.3 30k V直流XLPE电缆中间接头建模及仿真
    4.3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输电线路电热特性的电网连锁跳闸阻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网连锁跳闸事故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输电线路电热安全研究现状
        1.3.2 输电线路电热特性建模及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3 阻断电网连锁跳闸的保护研究现状
        1.3.4 阻断电网连锁跳闸的控制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交流设备电热安全特性分析与温升试验平台构建
    2.1 引言
    2.2 交直流混联电网潮流转移特性
        2.2.1 交直流系统间的交互影响
        2.2.2 潮流转移特性分析
    2.3 潮流转移下交流输电通道的设备电热安全特性
        2.3.1 设备电热安全耐受能力分析
        2.3.2 设备电热安全耐受能力对比
    2.4 导线温升试验平台设计与测试
        2.4.1 试验平台设计
        2.4.2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2.4.3 试验与现有标准计算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热网络的输电线路电热特性建模与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输电线路热网络建模
        3.2.1 输电线路截面传热分析
        3.2.2 输电线路径向周向热网络模型
    3.3 基于热网络模型的输电线路径向周向温度计算方法
        3.3.1 非线性迭代温度计算方法
        3.3.2 基于热网络参数辨识的温度计算方法
    3.4 模型与计算方法验证
        3.4.1 基于温升试验的热网络参数辨识结果
        3.4.2 模型与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3.4.3 外推验证与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的过载热保护
    4.1 引言
    4.2 计及电流形态特征的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
        4.2.1 潮流转移下输电线路的电流形态特征
        4.2.2 电流阶跃变化下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
        4.2.3 电流振荡变化下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
    4.3 基于小波包能量熵的输电线路电流识别算法
        4.3.1 基于小波包能量熵的电流特征分析
        4.3.2 电流形态识别算法
    4.4 基于输电线路电热安全耐受模型的过载热保护策略
        4.4.1 过载热保护原理
        4.4.2 过载热保护流程
    4.5 算例分析与验证
        4.5.1 过载热保护的电流识别算法验证
        4.5.2 过载热保护动作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计及输电线路动态电热特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过载控制
    5.1 引言
    5.2 交直流混联电网过载控制策略
        5.2.1 过载控制策略的总体结构
        5.2.2 潮流越限线路与待控制变量的选取
    5.3 计及输电线路动态电热特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过载控制模型
        5.3.1 控制目标
        5.3.2 控制约束
        5.3.3 优化模型
    5.4 算例分析与验证
        5.4.1 算例说明
        5.4.2 过载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验证
        5.4.3 过载控制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4 过载控制策略的求解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D.热网络模型参数计算及辨识结果
    E.改进的IEEE10机39 节点系统参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过电压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发展现状
        1.2.1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发展
        1.2.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分类及用途
        1.2.3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结构
    1.3 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电抗器操作过电压研究现状
        1.3.2 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老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1.4 已开展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开断过电压研究
    2.1 引言
    2.2 随机参数对开断过电压影响规律的仿真分析
        2.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2.2.2 随机参数对开断过电压的影响规律
    2.3 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开断过电压理论分析
        2.3.1 截流过电压
        2.3.2 复燃过电压
    2.4 过电压分析结果讨论
        2.4.1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4.2 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投切过电压累积作用下匝间绝缘的劣化规律
    3.1 引言
    3.2 指数衰减振荡电压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3.2.1 标准推荐干式电抗器匝间过电压试验电路
        3.2.2 指数衰减振荡电压试验装置原理分析
        3.2.3 指数衰减振荡电压试验系统的搭建
    3.3 投切过电压累积作用试验设计
        3.3.1 模型试样的设计
        3.3.2 试验电极的设计
        3.3.3 匝间绝缘模型试样特征参数测试装置
        3.3.4 试验方案的制定
    3.4 匝间绝缘模型试样的劣化规律分析
        3.4.1 局部放电参量变化规律
        3.4.2 绝缘电阻变化规律
        3.4.3 击穿电压测试结果
        3.4.4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老化对匝间绝缘操作过电压耐受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加速热老化试验原理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热老化对模型试样操作过电压耐受特性影响机理
        4.3.1 操作过电压耐受特性随热老的变化规律
        4.3.2 模型试样电气性能参数随热老化的变化规律
        4.3.3 聚酯薄膜的机械性能随热老化变化规律
        4.3.4 影响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频过电压下匝间绝缘的电老化寿命评估
    5.1 引言
    5.2 试验系统的搭建及试验方案的设计
        5.2.1 电老化试验平台
        5.2.2 试验方案设计
    5.3 试验结果分析及电老化反幂模型的修正
        5.3.1 电老化寿命模型参数估计
        5.3.2 反幂模型参数差异原因分析
        5.3.3 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5.3.4 电老化反幂寿命模型的修正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温超导复合导体及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导体交流损耗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超导线圈在超导电力设备中的研究发展现状
        1.3.1 超导变压器的研究发展现状
        1.3.2 超导限流器的研究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温超导体交流损耗理论与建模
    2.1 超导体基本理论
    2.2 超导体基本模型
        2.2.1 临界态模型
        2.2.2 E-J幂次定律
        2.2.3 Kim模型
    2.3 交流损耗的分类
    2.4 交流损耗的计算
        2.4.1 交流损耗的求解原理
        2.4.2 交流损耗的解析计算方法
        2.4.3 交流损耗的数值计算方法-H公式法
        2.4.4 均质化理论
    2.5 临界电流测试原理
    2.6 交流损耗测试原理
    2.7 本章小结
3 高温超导复合导体及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数值分析
    3.1 超导单带的交流损耗计算与分析
        3.1.1 单带交流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3.1.2 单带的传输损耗结果分析
        3.1.3 单带的磁化损耗结果分析
        3.1.4 单带的总的交流损耗结果分析
    3.2 超导堆叠导体的交流损耗计算与分析
        3.2.1 堆叠导体的传输损耗结果分析
        3.2.2 谐波电流对堆叠导体交流损耗的影响
    3.3 两双饼堆叠线圈的交流损耗计算与分析
        3.3.1 两双饼堆叠线圈的建模
        3.3.2 两双饼堆叠线圈的损耗结果分析
    3.4 基于不同带材的六双饼混合堆叠线圈的损耗计算与分析
        3.4.1 六双饼混合堆叠线圈的建模
        3.4.2 六双饼混合堆叠线圈的损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温超导复合导体及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实验研究
    4.1 超导单带及其构成的有感/无感堆叠体的损耗的实验研究
        4.1.1 堆叠导体对比实验设置与测试方法
        4.1.2 单带及有感/无感堆叠导体的临界电流测试及分析
        4.1.3 单带及有感/无感堆叠导体的交流损耗测试及分析
    4.2 Roebel电缆及其构成的无感堆叠导体的损耗的实验研究
        4.2.1 实验设置与实验方法
        4.2.2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
        4.2.3 Roebel及其构成无感堆叠体的临界电流测试及分析
        4.2.4 Roebel及其构成无感堆叠体的交流损耗测试及分析
        4.2.5 Roebel及其构成无感堆叠体的交流损耗计算及分析
        4.2.6 股线间电流分布的均匀性对交流损耗的影响分析
    4.3 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实验研究
        4.3.1 超导线圈的规格参数与绕制
        4.3.2 超导线圈的临界电流与损耗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导变压器绕组结构设计与损耗及失超检测方法研究
    5.1 三相1 MVA/11 kV超导变压器绕组的损耗分析
        5.1.1 超导变压器单相绕组建模
        5.1.2 超导变压器单相绕组的损耗计算与结果分析
        5.1.3 低压绕组匝间距对交流损耗的影响分析
    5.2 6.5MVA/25 kV超导变压器绕组结构设计与损耗研究
        5.2.1 超导牵引变压器绕组建模
        5.2.2 绕组高度对绕组损耗的影响研究
        5.2.3 短路阻抗对绕组损耗的影响研究
        5.2.4 超导带临界电流性能对绕组损耗的影响研究
        5.2.5 导磁环对绕组损耗的影响研究
    5.3 面向超导变压器绕组的失超检测方法研究
        5.3.1 新型高温超导线圈的失超检测方法研究
        5.3.2 新型高温超导线圈失超检测方法的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计及检修策略与通信故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简介
        1.2.2 设备检修策略研究的研究现状
        1.2.3 通讯链路故障分析的研究现状
        1.2.4 快速可靠性评估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考虑检修策略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
    2.1 引言
    2.2 考虑检修策略的基本分析分方法研究
        2.2.1 考虑检修策略的元件失效模型
        2.2.2 基本元件失效故障状态空间
        2.2.3 系统可靠性基本分析方法
    2.3 部分可观半马尔科夫决策分析方法研究
        2.3.1 部分可观半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2.3.2 考虑检修策略的预防性检修分析方法
        2.3.3 可靠性分析蒙特卡洛模拟
    2.4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线抽样的发电裕度的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线抽样算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3.3 基于线抽样的非序贯发电容量评估
        3.3.1 基本框架
        3.3.2 状态空间转换方法
        3.3.3 最优化重要方向的确定
        3.3.4 线抽样具体实现方法
        3.3.5 方差计算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信息链路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考虑信息链路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4.2.1 考虑变电站信息链路系统模型
        4.2.2 变电站结构分析
        4.2.3 元件故障模式
    4.3 考虑信息链路失效的基础设施可靠性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裂算法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分裂算法的基本框架
        5.2.1 分裂算法的基本原理
        5.2.2 MCMC样本生成法
        5.2.3 分裂算法的统计特性
        5.2.4 分裂模拟法的计算步骤
    5.3 基于分裂算法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5.3.1 传统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5.3.2 分裂算法应用于电力系统
        5.3.3 建立系统危险度指标
        5.3.4 条件概率下的Gibbs采样
        5.3.5 基于分裂算法的可靠性评估计算过程
    5.4 算例分析
        5.4.1 IEEE-RTS-79
        5.4.2 改进的IEEE-RTS-79
        5.4.3 IEEE-RTS-96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调度模型研究现状
        1.2.2 架空输电线路温度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2.3 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温度建模研究
    2.1 传统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
        2.1.1 IEC模型
        2.1.2 IEEE模型
        2.1.3 Morgan模型
    2.2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
        2.2.1 热电类比理论
        2.2.2 轴向微元热路模型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温度建模研究
    3.1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导线交流电阻计算模型
        3.1.1 电流电压矢量法原理
        3.1.2 建模原理
        3.1.3 实验平台搭建
        3.1.4 实验结果分析
        3.1.5 多项式函数拟合模型
        3.1.6 神经网络模型
    3.2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轴向微元热路模型
        3.2.1 热路模型原理
        3.2.2 热路模型参数计算
        3.2.3 参数辨识原理
        3.2.4 实验结果分析
        3.2.5 模型精度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4.1 传统架空输电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4.2 含并沟线夹的架空输电线路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
        4.2.1 马尔科夫链原理
        4.2.2 蒙特卡洛模拟
        4.2.3 热过载风险评估方法原理
        4.2.4 方法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
    5.1 传统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5.2 含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
    5.3 算例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镇江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江苏省雷电活动情况及防雷技术研究现状
        1.2.1 江苏省雷电活动分布情况
        1.2.2 江苏省雷击跳闸统计
        1.2.3 防雷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镇江电网雷击现状分析
    2.1 镇江电网概况
    2.2 雷击故障统计分析
        2.2.1 镇江所处雷电环境
        2.2.2 镇江雷击跳闸详细统计
    2.3 典型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镇江电网110kV防雷改进措施研究
    3.1 新型防雷技术研究
        3.1.1 新型防反击雷措施
        3.1.2 降低接地电阻技术
    3.2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筹备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步骤
        3.2.3 闪络试验
    3.3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分析
        3.3.1 架设耦合地线
        3.3.2 增加避雷线
        3.3.3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
        3.3.4 安装侧向避雷针
        3.3.5 降低接地电阻
        3.3.6 采用防反击雷装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镇江输电线路防雷风险评估研究
    4.1 线路雷击风险等级划分
    4.2 110kV雷击跳闸风险评估
    4.3 110kV隆高898线防雷治理措施
        4.3.1 优化分析
        4.3.2 110kV隆高898线防雷治理措施
    4.4 防雷治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杂敷设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时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时空特性
        1.2.2 电缆负载能力及其时空特性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输电电缆系统导体温度评估模型
    2.1 输电电缆系统导热分析
        2.1.1 电缆导体温度评估影响因素分析
        2.1.2 单芯电缆的热流场
    2.2 输电电缆系统的稳态导体温度评估模型
        2.2.1 输电电缆系统稳态热路模型
        2.2.2 模型参数计算
        2.2.3 输电电缆系统的稳态导体温度评估
    2.3 输电电缆系统的暂态导体温度评估模型
        2.3.1 输电电缆系统暂态热路模型
        2.3.2 模型参数计算
        2.3.3 输电电缆系统的暂态导体温度评估
    2.4 多回路对电缆系统的热影响
        2.4.1 其它回路增加电缆的温升
        2.4.2 其它回路增加单端接地电缆的涡流损耗及其温升
        2.4.3 其它回路引起两端直接接地电缆金属护套环流增加及电缆的温升
    2.5 外部热源对电缆系统的热影响
    2.6 电缆导体温度评估模型的试验验证
        2.6.1 输电电缆稳态温升的试验验证
        2.6.2 输电电缆暂态温升的试验验证
        2.6.3 多回路对电缆稳态温升影响的试验验证
        2.6.4 外部热源对电缆稳态温升影响的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缆线路输电瓶颈识别及其负载能力动态评估
    3.1 高压电缆线路输电瓶颈识别
    3.2 输电电缆负载能力评估流程
    3.3 某地区高压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研究
        3.3.1 某地区高压电缆线路及负荷分析
        3.3.2 线路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的确定
        3.3.3 夏季持续负荷下输电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评估
        3.3.4 冬季持续负荷下输电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
        3.3.5 输电瓶颈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复杂敷设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时空特性分析
    4.1 220kV某线路持续负荷下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分析
        4.1.1 线路概况
        4.1.2 夏季输电瓶颈评估
        4.1.3 冬季输电瓶颈评估
        4.1.4 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
    4.2 220kV某线路应急负荷下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分析
        4.2.1 不同应急时间输电瓶颈识别及其负载能力评估
        4.2.2 应急负荷下的输电瓶颈时空特性分析
    4.3 110kV某线路持续负荷下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分析
        4.3.1 线路概况
        4.3.2 夏季输电瓶颈评估
        4.3.3 冬季输电瓶颈评估
        4.3.4 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
    4.4 110kV某线路应急负荷下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的时空特性分析
        4.4.1 不同应急时间输电瓶颈识别及其负载能力评估
        4.4.2 应急负荷下的输电瓶颈时空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复合电缆设计使输电线容量扩大三倍(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CMD逻辑复用功能的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设计[D]. 陈文栋. 山东大学, 2020(04)
  • [2]基于生成树算法的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综合优化[D]. 李俊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交/直流电缆接头电场仿真研究[D]. 黄凯. 青岛大学, 2019(01)
  • [4]基于输电线路电热特性的电网连锁跳闸阻断方法研究[D]. 胡剑. 重庆大学, 2019(01)
  • [5]过电压下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失效机理研究[D]. 聂洪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高温超导复合导体及超导线圈的交流损耗研究[D]. 宋文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计及检修策略与通信故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张岱. 武汉大学, 2019(07)
  • [8]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并沟线夹热过载风险的电网经济调度模型研究[D]. 洪玉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镇江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策略研究[D]. 杨晟. 江苏大学, 2018(01)
  • [10]复杂敷设电缆线路输电瓶颈及其负载能力时空特性研究[D]. 余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复合电缆设计使传输线容量增加三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