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

β-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

一、β型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杨秦莉,庄飞,席莎,卜春阳,崔玉青,何凯[1](2021)在《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两段氢气还原实验研究球形三氧化钼还原得到MoO2和Mo粉的显微形貌。结果表明:经一段还原后球形三氧化钼(β-MoO3)先变成α-MoO3,再生成立方形的γ-Mo4O11,最后形成α-MoO2;经二段还原得到Mo粉。MoO2形貌受还原温度和还原气氛影响较大,还原温度较低或者在还原气氛中引入水分时,MoO2为松散、细小的不规则形貌;还原温度较高或者还原气氛为大流量的干氢时,MoO2为薄片状,易板结。超细Mo粉的形貌主要受还原温度、水蒸汽分压和氢气分压的影响,还原温度低或者氢气流量较小,应尽量使水蒸汽分压和氢气分压的比值接近平衡常数,可得到大小均匀、分散的超细钼粉。

刘璞[2](2021)在《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回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废钼-钴催化剂中回收钼已成为了科学研究热点。废催化剂一般经过酸浸、碱浸等工艺溶解浸出后,需要进一步在浸出液中吸附分离回收高纯度的钼。现有的回收工艺流程长,能耗大,对钼的选择性低、废液处理困难、不符合未来工业化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开发出一种绿色、廉价和高效的溶解浸出和吸附分离技术是今后废催化剂中钼回收再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当前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回收工艺分为溶解浸出和吸附分离两个工序,本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将传统的钠化焙烧水浸法与真空技术相结合,得到了一种从废钼-钴催化剂高效浸出钼的新方法;二是针对传统分离富集钼方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选择性较低的问题,选用绿色无污染的海藻酸钠作为原材料,通过改性修饰,合成两种不同性能的吸附剂,用于高效回收分离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废钼-钴催化剂为研究对象,结合真空技术以及传统的钠化焙烧-水浸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浸出工艺,即钠化真空焙烧-水浸法。对钠化焙烧过程中相关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优化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碳酸钠(Na2CO3)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液固比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焙烧时间为30min,焙烧温度200oC,碳酸钠用量在20%,浸出时间为20min,浸出温度为90oC,搅拌速度为300 rpm/min,液固比为5:1时,钠化真空焙烧-水浸法中Mo的浸出率达到了90.2%,且Al等元素浸出率很低甚至接近于0。此外,通过对比同一条件下真空与非真空焙烧产物的形貌表征,真空钠化焙烧能够将大部分氧化钼转变为钼酸钠。该方法能够有效浸出Mo,与传统钠化焙烧方法相比,具有能耗低,工艺流程短,浸出组分相对简单,便于后续处理等优点。2.针对传统海藻酸钠复合材料难以同时兼备高机械强度与良好的解吸性能,从复合材料的的结构设计出发,以海藻酸钠(SA)和N,N-二乙基丙烯酰胺(DEA)为原料,N,N-二乙基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聚合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交联PDEA/SA聚合物(PDEA/SA)。PDEA/SA对Mo(VI)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表明,PDEA/SA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模型。此外,优化了工艺条件,如NMBA添加量、APS添加量、SA用量和聚合时间,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MBA、APS、SA与DEA的质量比分别为:0.6、0.004、1.5,最佳反应时间为90min。当待吸附Mo(VI)溶液p H=3时,最大吸附容量为102.2mg/g。在酸性条件下,PDEA/SA对Mo(VI)的吸附与Al(III),Fe(III),Co(II)有着良好的分离效果,而当其他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呈现与Mo(VI)相似价态时,该吸附剂分离效果不太理想。通过研究PDEA/SA的解吸性能,以1%NH3H2O溶液为解吸剂,解吸温度为25oC时,解吸效果最佳且解吸在120min内达到平衡。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可以保持原始吸附容量的61.7%,解吸率仅有微弱的下降,从90.3%下降到88.6%。3.为提高海藻酸钠复合材料的选择性,结合离子印迹技术,以SA和聚乙烯亚胺(PEI)为原材料,碳酸钙(Ca CO3)为致孔剂,戊二醛,氯化钙(Ca Cl2)分别为PEI和SA的交联剂,利用Mo O42-与PEI的自组装作用进行表面印迹,合成了一种多孔型表面印迹PEI/SA聚合物(PDA@IIP-PEI/SA)。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表明吸附剂存在两种结合位点(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位点),吸附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模型。此外,优化了吸附剂制备各个阶段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当吸附溶液p H=5时,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PDA@IIP-PEI/SA对Mo(VI)的最大吸附量达到90.2mg/g,且在混合溶液中均与Al(III),Fe(III),Co(II),Cr(VI),V(V)有着良好的分离效果。吸附饱和的PDA@IIP-PEI/SA微球以15%HCl溶液为解吸剂时,解吸率达到94.65%且解吸在160min达到平衡。经过7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可以保持原始吸附容量的75.62%,解吸率无明显变化,稳定在93%左右。

陈晓贞[3](2020)在《碳化钼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制备及其加氢脱氧和析氢性能》文中提出碳化钼是由碳原子进入到金属钼晶格中而形成的。碳原子的引入导致母体金属钼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金属d带得到了修饰,使得碳化钥的电子结构与贵金属相似。因此,碳化钼在众多涉氢反应(如传统的加氢催化及新兴的电催化析氢反应)中表现出了类贵金属的催化性能。优化碳化钼的合成路径,改善其性质,拓展其应用,探究其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是开发和应用碳化钼催化材料的关键之处。本论文基于钼酸铵与有机碳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单源前体法构建了一批具有特殊结构和良好催化性能的碳化钼基催化剂。结合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碳化钼的晶体结构、Mo/C摩尔比和杂原子N掺杂、第二金属组分Ni引入以及纳米形貌等对其性质的影响,并揭示了碳化钼基催化剂在二苯醚、棕榈酸和棕榈酸甲酯等生物质基化合物加氢脱氧反应以及电解水产氢反应中的构效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依据单源前体法,以钼酸铵为钼源,多巴胺为碳源,一步热解钼酸根-多巴胺有机无机杂化物即可得到碳化钼纳米片。碳化钼的相态受热解气氛控制:Ar下热解该前体得到α-MoC1-x,Ar/H2下则得到β-Mo2C。还原气H2的引入加速了碳化过程,促进了β-Mo2C相的生成。β-Mo2C与α-MoC1-x的活性位点种类相似,催化二苯醚加氢脱氧转化的路径一致,均首先对C-O键进行氢解,最后再进行苯加氢饱和。但由于晶体结构的差异,β-Mo2C较α-MoC1-x具有更高的活性位点密度,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助于反应物和氢气的吸附活化,在二苯醚脱氧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加氢脱氧活性(~100%)以及苯选择性(~95%)。此外,在约55小时的稳定性测试中β-Mo2C纳米片的结构和催化性能保持稳定。(2)依据单源前体法,以钼酸铵为钼源,氨基三唑为碳源,一步热解70℃下制得的钼酸根-氨基三唑有机无机杂化物(70-Mo-3atrz)即可得到氮掺杂碳化钼(MoxCNy)纳米线。调节渗碳参数(气氛、温度和时间)即可控制MoxCNy中的Mo/C摩尔比(x)和N掺杂(y:N/C),并且发现在500℃即可生成单相的碳化钼(β-Mo2C)。在棕榈酸加氢脱氧反应中,探究了 MoxCNy纳米线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的嵌入使Mo、C、N之间产生一定的电子转移,能够影响碳化钼的性质,因此通过调变MoxCNy催化剂的“x”与“y”,优化Mo、C、N之间的结构组成配比,有效地改善了催化剂的性质,暴露更多活性位点,提高了其催化棕榈酸加氢脱氧性能。其中,Ar/H2中500℃下热解8小时得到的Mo2.56CN0.50纳米线在棕榈酸脱氧反应中表现出最佳的活性(转化率与烷烃选择性均高达99%)。(3)依据单源前体法,以氨基三唑为碳源,钼酸铵为钼源,硝酸镍为镍源,在室温下得到镍钼双金属有机无机杂化物。一步热解该前体制备出由β-Mo2C和Ni2Mo3N组成的镍钼碳氮化物(NixMoCN)。其中,碳氮化物的相组成可以通过调变Ni加入量来控制。以棕榈酸甲酯脱氧反应为探针反应,揭示了碳化钼中第二金属组分Ni引入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i的引入不仅降低了前体的热解温度,影响了热解后样品的相组成,并且改变了碳化钼上棕榈酸甲酯的脱氧反应路径及催化活性。NixMoCN的加氢脱氧活性与Ni/Mo摩尔比(x)呈现出火山型依赖关系,但其对和羧基或羰基毗邻的C-C键的选择性氢解能力则与x呈正相关的关系。这表明Ni的引入增加了催化剂中催化C-C键裂解的活性位点,有利于脱羰/脱羧反应(DCO)的进行,且非均相NixMoCN催化剂中的β-Mo2C和Ni2Mo3N两相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当Ni/Mo摩尔比达到0.30时,Ni2Mo3N(51 wt.%)和β-Mo2C(49 wt.%)两相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最大,增加了催化剂上的活性位点的数目,同时增强了 Ni0.30MoCN对C-C和C-O键的选择性氢解能力。Ni0.30MoCN上棕榈酸甲酯转化率高达98%,对烷烃(十五烷和十六烷)选择性高达100%。(4)以钼酸铵为钼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碳源,聚乙烯醇(PVA)为软模板剂,结合软模板法和单源前体法制备出Mo2C/Mo2N复合物纳米空心球,并在电解水析氢反应中探究了其形貌和异质结构与催化性能间的关系。探究Mo2C/Mo2N复合物的形成过程,发现PVA和热解温度同时影响了催化剂的形貌和相组成。高温下PVA的完全分解,是空心球结构形成的关键。Mo2C/Mo2N复合物在析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0.5 M H2SO4中实现10 mA cm-2、100 mA cm-2、240 mA cm-2的电流密度,需要的过电位分别仅为132mV、176mV和192mV。Mo2C/Mo2N复合物的三维中空结构和粗糙的表面,增加了催化剂电化学活性面积,降低电子传输阻力,其异质结构促进了电子转移,提高其析氢反应本征活性。

杜瑶[4](2020)在《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烃类热裂解装置和催化裂化装置不断投产,碳四(C4)烃资源更加丰富。由于2020年我国强制使用乙醇汽油以及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地下水的污染和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迫使生产MTBE的原料异丁烯寻找其它出路。作为常用的精细化工原料,叔丁醇可用于生产内燃机燃料和汽油添加剂等,有着很好的工业化前景。国内生产叔丁醇的常用工艺有间接水合工艺、树脂并流水合工艺、釜式反应工艺、催化精馏工艺。其中间接水合工艺使用的催化剂腐蚀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树脂并流水合工艺树脂装填复杂,有效利用面积小,树脂热稳定性差,转化率偏低;釜式反应工艺需要克服传质阻力以消除扩散因素的影响,虽成本低但只适用于小型生产,且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安全系数较低。本论文利用塔式反应器将逆流水合反应与反应精馏技术结合起来——常压连续反应精馏,该新工艺在常压下无需提前加入溶剂和叔丁醇,C4烃可直接由塔底进入,同逆向流动而来的杂多酸催化剂水溶液在塔内反应区接触,水合反应后的混合物作为轻组分经精馏段后离开精馏塔。精馏塔内产品叔丁醇平衡浓度降低,促进水合反应正向进行同时提高产品收率。本工艺流程简单,投资成本小,以少量的精馏单元个数达到高转化率。本文选择水溶性好、价格适中、易于制备、结构稳定、重复性好的Keggin型磷钼和磷钨酸作为异丁烯水合催化剂。实验对自制的磷钼杂多酸进行表征,并确定了常压下利用三氧化钼和磷酸制备磷钼杂多酸催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钼磷比12(mol:mol),反应时间50 h,水钼比70(mol:mol)。实验以C4烃中异丁烯和水为原料,研究了二种塔式反应器工艺的水合效果,并与一种固定床反应器(分子筛为催化剂)工艺进行了比较:(1)利用多级逆流筛板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确定了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80℃,催化剂浓度1618%(wt/%),C4烃流量0.40.45 L/min,水碳比55.5(水与抽余C4烃中异丁烯的摩尔比),异丁烯转化率可达74.01%,叔丁醇选择性100%。(2)利用连续反应精馏(填料)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85℃,回流比R=3,催化剂浓度18%(wt/%),C4烃流量0.20.25 L/min,水碳比5.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84.15%,叔丁醇选择性100%。(3)采用常压固定床反应器,评价了HZSM-5和Hβ两种催化剂在C4烃中异丁烯水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确认硅铝比为25的Hβ催化剂催化活性略高于硅铝比为38的HZSM-5催化剂。Hβ作为催化剂时,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5℃,质量空速1.0 h-1,水碳比4.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64.09%,叔丁醇选择性100%。

任鹏[5](2020)在《基于阳极界面工程构筑高效稳定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电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来,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取得极大的进展,这得益于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出现和器件结构的不断优化。在构建高效稳定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界面层的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常规阳极界面材料PEDOT:PSS分子因具有显酸性和易吸水性的问题,会导致器件稳定性较差。因此,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如MoO3和WOx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替代选择。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紫外光解法制备MoO3阳极界面层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旋涂金属氯化物(Mo Cl5)前驱体溶液成膜后,再进行紫外照射处理,即可获得MoO3阳极界面层,本文将该方法称为“紫外光解法”。显然,紫外光解法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高温处理,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柔性衬底。采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试表面功函数,以及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仪等分别测试MoO3阳极界面层的成分组成、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等。基于MoO3阳极界面层,并采用PBDB-T和ITIC作为活性层,构建太阳电池器件。基于优化的MoO3阳极界面层的器件的效率高达9.27%,而作为对照的基于纯ITO和ITO/PEDOT:PSS的器件的效率分别为3.69%和9.15%。并且,器件展现了较好的稳定性。2)基于紫外光解法制备WOx阳极界面层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基于上述紫外光解法,采用WCl6前驱体溶液制备WOx阳极界面层。采用UPS、XPS、AFM和接触角测定仪等测试分析基于WOx阳极界面层的ITO表面特性。基于优化的WOx阳极界面层的器件效率为8.56%,明显高于基于纯ITO的器件效率,并且,器件也具有优异的稳定性。3)纳米粒子型MoOx阳极界面层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采用低成本的MoOx纳米粒子溶液制备阳极界面层。通过对薄膜表面形貌、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和暗态时的电流电压测试,表明MoOx纳米粒子作为阳极界面层能够在器件中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最后,基于MoOx纳米粒子的阳极界面层倒置器件效率为8.97%。综上,基于紫外光解法制备的MoO3、WOx阳极界面层以及纳米粒子型MoOx阳极界面层,均能有效提升器件性能,这表明过渡族金属氧化物阳极界面层对构筑高效稳定聚合物太阳电池具有重要价值。

刘长卿[6](2020)在《碳化钼基催化剂对萘加氢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稠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通常存在于石油、芳烃油填充的橡胶、油漆产品中,其强烈的挥发性会对人体、动物产生致癌作用,用在汽油中则会造成积碳等问题。自欧盟发布REACH(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法规之后,橡胶产业中的芳烃油逐步被环烷油替换。目前在原油精制和橡胶填充油的生产工艺过程中,高效、定向的稠环芳烃催化加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萘作为一种典型的稠环芳烃,通常在科学研究中作为模型化合物来研究催化加氢过程中催化剂的活性,产物中十氢萘的选择性体现出加氢催化剂的深度加氢能力。本论文采用萘加氢为模型反应研究碳化钼基催化剂的加氢性能,采用程序升温碳化法制备得到β-Mo2C、α-Mo C1-x、碳化钼负载金属的样品以及氧化铝负载碳化钼样品等催化剂,通过XRD、BET、XPS、SEM、TEM、ICP、HR-TEM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上述碳化钼基催化剂在萘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反应条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实验结果如下:(1)制备β-Mo2C与α-Mo C1-x,在相同活化与反应条件下于固定床中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β-Mo2C在200℃以下并未表现出在萘加氢中的催化活性。而α-Mo C1-x在50℃时,萘的转化率为30%左右,在150℃时能实现萘的100%转化,且对十氢萘28%的选择性。结合XRD、XPS、BET等表征结果发现:相较于β-Mo2C,α-Mo C1-x具备更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更高的Mo3+物种(α-Mo C1-x)占比,因此催化活性更高。此外,从萘加氢的稳定性结果看出,α-Mo C1-x在萘加氢中稳定性较差,通过XRD、XPS分析发现,反应后样品的颗粒变小并有一定程度的晶格膨胀,表面Mo3+物种(α-Mo C1-x)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反应前后催化剂的体相发生一定变化,表面的Mo3+对应的碳化钼也发生转化或者被积碳掩盖。(2)碳化钼负载不同金属样品通过其前驱体在CH4/H2气氛下程序升温碳化制备得到。XRD和BET表征结果发现,0.5%Pd/Mo C、0.5%Pt/Mo C、0.5%Ru/Mo C催化剂为α相(α-Mo C1-x),比表面积均大于140 m2/g,而0.5%Ni/Mo C、0.5%Co/Mo C催化剂为β相(β-Mo2C),比表面积较小(30 m2/g左右)。在萘加氢的固定床活性测试中,Pd、Pt、Ru负载碳化钼样品的萘加氢催化活性要明显优于Ni、Co负载的碳化钼样品,其中Pd负载的碳化钼(Pd/Mo C)表现出最优活性,在50℃对萘的转化率达到95%,当反应温度升到200℃时,其转化为100%并且对十氢萘的选择性大于80%。XPS数据中的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Pd、Pt、Ru等贵金属负载的碳化钼与Co、Ni等过渡金属负载的碳化钼相比,前者表面Mo3+物种(α-Mo C1-x)的比例大于后者,其中0.5%Pd/Mo C表面Mo3+(α-Mo C1-x)比例高于其他催化剂。通过对0.5%Pd/Mo C工艺条件的研究,发现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和空速下降能有效提高催化活性。在进行0.5%Pd/Mo C在150℃下的稳定性测试后,结果发现Pd的加入会一定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相比于α-Mo C1-x)。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RD与XPS结果显示,反应后催化剂的体相晶型变化较小,而表面Mo3+(α-Mo C1-x)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表面的Mo3+(α-Mo C1-x)发生转化或者被积碳掩盖。(3)通过过量浸渍、碳化制备出γ-Al2O3负载碳化钼的催化剂。在浆态床中进行萘加氢活性测试,其中20%Mo2C/γ-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优的活性,反应12 h的转化率99%以上,十氢萘的选择性仅为3%。XRD表征结果显示,不同负载量的Mo2C/γ-Al2O3上的碳化钼为β相,且随负载量上升,表面碳化钼的分散度下降,结晶化程度升高。此外还研究了不同金属(Pt、Ru、Co、Ni)与钼酸铵共浸渍得到的0.5%M-20%Mo2C/γ-Al2O3(M为金属)样品。其萘加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第二种金属M的加入能够提高20%Mo2C/γ-Al2O3的催化活性,且0.5%Pt-20%Mo2C/γ-Al2O3活性更优,在反应12 h后萘加氢转化率接近100%,对十氢萘有70%左右的选择性。对不同Pt负载量的Pt-20%Mo2C/γ-Al2O3研究后发现,Pt负载量越高,催化剂的活性越高。TEM结果表明:在0.5%Pt-20%Mo C/γ-Al2O3上碳化钼的晶型部分为α、β混相结构。

冯璞[7](2019)在《MoS2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硫化钼是独具代表性的n型半导体,比起零带隙的石墨烯,其具有1.2 eV1.8eV的可调带隙,因此在制备电子学器件(如光电探测器、场效应晶体管)上具有优势。同时,与具有三维体结构的传统半导体硅相比,二维结构的二硫化钼因其单层厚度仅为0.65 nm,同时兼具特别的光学、电学以及力学性能,使其在微小规格、高能效的电子芯片、纳米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前景。此外,Mo和S为天然矿物,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增强了MoS2在光电器件领域应用的可能性。起初,人们对二硫化钼的研究停留在润滑剂领域。近年来随着二硫化钼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其在纳米电子学、太阳能电池、柔性透明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选择研究MoS2薄膜材料制备及其光电器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针对MoS2薄膜的射频磁控溅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在石英衬底上通过射频磁控溅射,采用控制单一变量,分别改变溅射压强、溅射功率、溅射时间以及退火温度制备出四组薄膜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原子力扫描(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谱仪、光致发光光谱仪、以及拉曼光谱仪对薄膜进行表征,通过分别对薄膜的晶体质量、表面形貌、光学性能进行分析对比,初步得到制备薄膜最佳的工艺参数为溅射压强为1.0 Pa、溅射功率为200 W。其次,鉴于溅射时间和退火温度对MoS2薄膜表面形貌的巨大影响,由此引起薄膜光电性能的改变。本文制备了系列光电导型探测器,对薄膜样品进行了光电响应测试,根据光谱响应和I-V特性,得出了薄膜形貌和结晶质量对于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溅射时间为40 min,退火温度为400°C。同时,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尝试了在MoS2薄膜表面掺杂Ag粒子,研究了特定方法下Ag粒子对于MoS2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制备了MoS2/MgZnO:Ga异质结型光电探测器,研究了氧锌镁层厚度对该器件的影响规律。最后,在已奠定的二硫化钼材料的认识基础上,尝试了基于单层二硫化钼的异质结器件的设计和其探测性能的测试。该器件结构为n-MoS2/p-GaN,可实现双波段探测,在1 V外加电压下,在325 nm和845 nm附近,响应度分别达到了431.1mA/W、530.7 mA/W。

郑博龙[8](2019)在《TA10钛合金用新型中间合金研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常用的TA10(Ti-0.3Mo-0.8Ni)耐腐蚀钛合金现有熔铸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Ti-32Mo、电解镍中间合金添加剂成本较高、熔铸后容易出现元素偏析的问题,在充分研究现阶段国内外TA10熔炼方式及合金添加剂种类的基础上,提出试制新型合金添加剂的方式,解决目前熔铸过程存在的问题。根据TA10铸锭的配料要求及钛合金用中间合金的标准,确定合金添加剂的名义成分30Mo-70Ni。以经过磁选和X射线探伤检测合格的钼、镍加工余料为原料,通过研究熔炼温度、真空度、精炼温度、精炼时间、浇铸温度、冷却方式及时间等工艺参数对30Mo-70Ni合金铸锭成分均匀性、夹杂物缺陷和外观质量,以及组批屑料的成分均匀性、尺寸、外观的影响规律,优化出真空感应熔炼技术的较佳生产工艺。使用新研制的中间合金进行TA10铸锭添加实验,分别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VAR)和电子束冷床炉(EB)进行熔炼。经对铸锭成分分析,采用30Mo-70Ni合金添加剂生产的铸锭符合标准要求,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铸锭的头部Mo、Ni元素含量标准差值相比添加原中间合金生产的铸锭降低了21%、36%。通过对添加两种合金生产的铸锭成本进行核算对比,结果表明添加30Mo-70Ni合金添加剂的成本降低5%左右。本实验所研制的30Mo-70Ni中间合金成分均匀、工艺可行、符合TA10钛合金用中间合金要求,可有效降低铸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夏鸣[9](2017)在《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油品清洁化是油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所在团队稀散元素功能性化合物合成与应用研究的多年工作积累,结合油品清洁化进展需求和钼化合物功能化优势,确定了燃油氧化脱硫催化剂和免硫磷绿色润滑油添加剂为本研究的两个突破口。在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基础上,重点考察、研究了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以上两方面的应用。合成了 3大类18种钼(钨)功能型化合物。包括10种八钼酸盐化合物(4种咪唑类八钼酸盐、3种喹啉类八钼酸盐、3种哌啶类八钼酸盐)、4种过氧钼酸盐化合物、4种钼(钨)酸盐室温离子液体。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HR-MS)、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功能型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与目标产物结构一致。以所合成的3类10种八钼酸盐化合物为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模拟油(Oil-DBT)进行脱硫研究,发现3类八钼酸盐在萃取催化氧化脱硫体系中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硫脱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随阳离子上烷基侧链长度的增加,3类八钼酸盐的脱硫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并以侧链上C原子个数为12时,脱硫率最大。烷基侧链长度相同时,3种不同含N杂环修饰的八钼酸盐对氧化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12mim]4Mo8026>[C12qui]4Mo8026>[C1,12pip]4Mo8026。通过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H202用量以及萃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分别确定了[C12mim]4Mo8026、[C12qui]4Mo8026、[C1,12pip]4Mo8026为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将三种催化剂应用到实际汽油样品中硫化物的脱除实验研究,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表征方法,进行了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氧化产物为二苯并噻吩砜(DBTO2),推断八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时的活性中间体结构为单钼过氧化物。以所合成的4种过氧钼酸盐作为催化剂,对模拟油中DBT的脱除反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4种催化剂对脱硫反应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16mim]2Mo2O11>[C1,16pip]2Mo2O11≈[C1,16pyr]2Mo2O11>[C16qui]2Mo2O11。通过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H2O2用量以及萃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优化了[C16mim]2Mo2O11和[C1,16 pip]2Mo2O11脱除模拟油中DBT的最佳反应条件。以[C16mim]2Mo2O11为催化剂在催化剂用量 0.25 wt%([C16mim]2 Mo2O11/n-octane)、n(H2O2)/n(S)(O/S比)为 4、剂油体积比为1:10的条件下30℃反应1 h可取得98.9%的脱硫率,且该催化剂循环10次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以[C16mim]2Mo2O11催化不同真实油品脱硫,取得令人满意的脱硫率,脱硫率最高可达92.3%。将所合成的钼(钨)酸盐离子液体加入到润滑油基础油中进行摩擦学性能研究。油溶性实验表明:[N8,8,8,1]2MoO4和[N8,8,8,1]2WO4在400SN基础油中的溶解性优于[C4,8 im]2MoO4 和[C4,8im]2WO4。通过四球机对[N8,8,8,1]2MoO4和[N8,8,8,1]2WO4在 400SN 基础油中的摩擦性能进行测试发现,[N8,8,8,1]2MoO4的摩擦性能优于[N8,8,8,1]2WO4。加入0.5 wt%[N8,8,8,1]2MoO4可提高400SN基础油的烧结负荷(PD值)一个等级,提高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23.8%,降低磨斑直径(WSD)34.6%。对长磨实验后钢球表面的X光微区分析(EDS)显示,钼(钨)离子液体优良的摩擦学特性可能和摩擦过程中形成的含有MoOx或WOx和FeOx的化学沉积膜有关。铜片腐蚀试验显示添加0.5 wt%[N8,8,8,1]2MoO4和0.5 wt%[N8,8,8,1]2WO4的400SN基础油对铜片几乎没有腐蚀性。

彭昊[10](2017)在《低维钼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电解水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可再生性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能源,氢能具有效率高、无污染及制取简单等优点,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能源载体。电化学分解水制氢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被公认为是可持续性产氢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传统的电解水电极材料需要使用大量的贵金属催化剂如Pt等,其高昂的成本逐渐成为制约大规模工业制氢的瓶颈,因此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表现出优良的室温电解水特性,具有电催化活性高、成本低、制备简单等优点。而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则具有类似于Pt和Pd等贵金属的电子结构和电催化特性,有望替代Pt等贵金属成为新型的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但是由于熔点高而制备比较困难。在本项研究工作中,作者采用简单可控的水热合成手段在不同的导电基底上制备了具有三维空间结构(3D)的氧化钼纳米结构包括氧化钼纳米带、纳米棒等,并通过碳化处理和氮化处理获得了高密度3D碳化钼和氮化钼纳米带和纳米棒。系统研究了生长基底、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浓度等各种相关工艺条件对所获纳米结构的形貌、尺寸、物相结构、结晶性、表面化学状态和酸性条件下电解水析氢性能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参数基础上,对氧化钼、碳化钼、氮化钼等低维钼基纳米材料在结构和电催化特性上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其电催化增强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简要概括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法在不同导电基底上制备了3D氧化钼纳米带和纳米棒。物相表征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反应温度或较短的反应时间所获得的产物为具有六方结构的h-MoO3亚稳相,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增加,产物逐渐转变为正交结构的稳态α-MoO3。通过工艺优化,在由微米级碳纤维所组成的碳纸基底上生长氧化钼纳米带的优化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15h,前驱体浓度为10wt%;金属钼网基底上制备纳米棒的优化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10h。同时,基底的不同对纳米氧化钼的生长也有显着影响:在碳纤维纸基底上可以获得具有高度结晶性的α-MoO3单晶纳米带,而在金属钼网基底上更趋向于生长非晶态的氧化钼纳米棒。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相对于分散性无支撑的粉末状氧化钼纳米带来说,在导电基底上所获得的氧化钼3D纳米结构表现出显着增强的电催化析氢性能。(2)以甲烷为碳源,采用化学气相法对氧化钼纳米带和纳米棒进行了碳化处理,成功获得了具有密排六方结构的β-Mo2C纳米棒。经过碳化处理,碳纸基底上的单晶氧化钼纳米带几乎完全转变成了β-Mo2C相,而在同样碳化条件下,XRD结果表明钼网基底上的非晶氧化钼纳米棒只是发生了部分向β-Mo2C的转变,反应产物为碳化钼和氧化钼复合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β-Mo2C纳米线的析氢起始电位比氧化钼正移了0.21V,在-1.0V(vs.Ag/AgCl)的阴极电流密度是氧化钼纳米带的2.6倍,表现出明显增强的电催化活性。(3)以氨气为氮源,采用化学气相法对氧化钼纳米带和纳米棒进行了氮化处理,获得了面心立方结构的多孔γ-Mo2N和MoN纳米带。氮化处理后,碳纸基底上的氧化钼向氮化钼的转变较为完全,而在钼网基底上所获得的氮化反应产物为γ-Mo2N和MoO3的复合结构,这可能和两种基底所创造的反应微环境以及氧化钼的结晶性不同有关。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碳纸上所获得的多孔3D氮化钼纳米带的析氢起始电位比α-MoO3纳米带正移了接近0.19V,且电位在-1.0V(vs.Ag/AgCl)的阴极电流密度大小是氧化钼纳米带析氢电流密度的2.5倍,电解水催化活性明显提高。本项工作的研究结果表明3D碳化钼和氮化钼纳米结构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电解水制氢特性,对于发展非贵金属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β型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型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2)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回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钼资源的性质及来源
        1.1.1 钼的性质
        1.1.2 钼的来源
    1.2 废钼-钴催化剂性质及处理现状
        1.2.1 钼-钴催化剂性质及失活原因
        1.2.2 废钼-钴催化剂的处理现状
    1.3 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溶解浸出
        1.3.1 酸浸法
        1.3.2 碱浸法
    1.4 废钼-钴催化剂浸出液中钼的吸附分离
        1.4.1 传统的分离方法
        1.4.2 新型分离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钠化真空焙烧-水浸法对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浸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焙烧反应中的Mo、Al元素转化的热力学分析
        2.3.2 钠化真空焙烧后废催化剂形貌的表征
        2.3.3 焙烧温度对钼浸出的影响
        2.3.4 焙烧时间对钼浸出的影响
        2.3.5 Na_2CO_3用量对钼浸出的影响
        2.3.6 浸出温度对钼浸出的影响
        2.3.7 浸出时间对钼浸出的影响
        2.3.8 搅拌速度对钼浸出的影响
        2.3.9 液固比对钼浸出的影响
        2.3.10 浸出渣成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海藻酸钠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钼的测定
        3.2.4 PDEA/SA的制备
        3.2.5 吸附剂的表征
        3.2.6 吸附实验方法
        3.2.7 吸附选择性实验方法
        3.2.8 解吸以及重复性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DEA/SA结构表征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吸附等温曲线研究
        3.3.4 反应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5 pH对 PDEA/SA吸附性能的影响
        3.3.6 PDEA/SA对于Mo(VI)的吸附选择性
        3.3.7 解吸动力学研究
        3.3.8 重复使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型Mo(VI)印迹PEI/SA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钼的测定
        4.2.4 多孔型Mo(VI)印迹PEI/SA的制备
        4.2.5 吸附剂的表征
        4.2.6 吸附实验方法
        4.2.7 吸附选择性实验方法
        4.2.8 解吸以及重复性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DA@IIP-PEI/SA结构表征以及形貌表征
        4.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3 吸附等温曲线研究
        4.3.4 反应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5 pH对 PDA@IIP-PEI/SA吸附性能的影响
        4.3.6 PDA@IIP-PEI/SA对 Mo(VI)的吸附选择性
        4.3.7 解吸动力学研究
        4.3.8 重复使用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碳化钼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制备及其加氢脱氧和析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碳化钼催化材料概述
        1.1.1 碳化钼催化剂材料的性质
        1.1.2 碳化钼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1.3 碳化钼催化材料的应用
        1.1.4 碳化钼催化材料的改性
    1.2 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加氢脱氧转化概况
        1.2.1 生物质加氢脱氧转化的背景以及途径
        1.2.2 生物质加氢脱氧催化剂
    1.3 电解水制备清洁能源氢的研究概况
        1.3.1 析氢反应背景及反应机理
        1.3.2 析氢反应催化剂概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催化表征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2.2 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分析(FTIR)
        2.2.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2.2.4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TG-MS)
        2.2.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7 N_2物理吸附
        2.2.8 CO化学吸附
        2.2.9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10 扫描电镜(SEM)
        2.2.11 透射电镜(TEM)
    2.3 性能评价
        2.3.1 反应装置与数据处理
        2.3.2 生物质基化合物加氢脱氧性能评价
        2.3.3 电化学析氢性能评价
3 不同相态碳化钼纳米片的制备及其二苯醚加氢脱氧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理论计算
    3.3 碳化钼纳米片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3.4 不同相态碳化钼纳米片的二苯醚加氢脱氧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氮掺杂碳化钼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棕榈酸加氢脱氧性能
    4.1 引言
    4.2 具有不同形貌的钼酸根-氨基三唑杂化物单源前体的构建
        4.2.1 实验部分
        4.2.2 钼酸根-氨基三唑前体形貌的影响因素
    4.3 氮掺杂碳化钼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棕榈酸加氢脱氧性能
        4.3.1 氮掺杂碳化钼纳米线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4.3.2 氮掺杂碳化钼纳米线的棕榈酸加氢脱氧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镍钼双金属碳氮化物的制备及其棕榈酸甲酯加氢脱氧性能
    5.1 引言
    5.2 镍钼双金属碳氮化物的制备
    5.3 镍钼双金属碳氮化物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5.4 镍钼双金属碳氮化物的棕榈酸甲酯脱氧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碳化钼/氮化钼复合物纳米空心球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
    6.1 引言
    6.2 催化剂的制备
    6.3 碳化钼基催化剂的性质
    6.4 碳化钼基催化剂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C_4烃的来源及性质
        2.1.1 C_4烃的来源
        2.1.2 混合C_4烃的特性
    2.2 C_4烃的综合利用
        2.2.1 C_4烃在燃料油方面的应用
        2.2.2 C_4烃增产乙烯和丙烯
        2.2.3 加氢制备车用液化气
        2.2.4 C_4烃的化工应用
    2.3 异丁烯应用
    2.4 C_4烃水合制备叔丁醇工艺发展
        2.4.1 异丁烯水合反应器类型
        2.4.2 异丁烯水合工艺类型
    2.5 叔丁醇的市场应用
    2.6 异丁烯水合催化剂的发展
        2.6.1 无机酸催化剂
        2.6.2 阳离子交换树脂
        2.6.3 分子筛催化剂
        2.6.4 杂多酸催化剂
        2.6.5 离子液体
    2.7 用于合成叔丁醇杂多酸型催化剂的研究
        2.7.1 杂多酸简介
        2.7.2 Keggin型杂多酸
        2.7.3 杂多酸基本性质
        2.7.4 分子筛简介
    2.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8.1 各类异丁烯水合制叔丁醇工艺的比较
        2.8.2 本文采用的工艺和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杂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3.2 采用杂多酸作催化剂进行异丁烯水合反应机理
    3.3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3.4 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3.5 不同工艺的考查及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
        3.5.1 板式精馏塔常压反应实验方法和评价装置
        3.5.2 反应精馏塔常压反应
        3.5.3 固定床常压反应
        3.5.4 原料及产物组成分析
    3.6 实验数据处理
        3.6.1 磷钼杂多酸制备数据处理
        3.6.2 塔式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3.6.3 固定床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3.7 催化剂的表征
        3.7.1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光谱特征
        3.7.2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热重和差热分析
        3.7.3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检测
第4章 杂多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征
    4.1 钼磷摩尔比的确定
    4.2 水钼摩尔比的确定
    4.3 反应时间的确定
    4.4 浓缩液比重的确定
    4.5 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4.6 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4.7 杂多酸催化剂热稳定性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常压板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5.1 磷钼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5.1.1 反应温度范围的确定
        5.1.2 杂多酸催化剂浓度的确定
        5.1.3 C_4烃流量的确定
        5.1.4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5.1.5 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的影响
    5.2 磷钨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5.3 小结
第6章 连续反应精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6.1 磷钼酸催化水合反应温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6.2 磷钼酸催化水合浓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6.3 磷钼酸催化水合C_4烃流量工艺条件的确定
    6.4 磷钼酸催化水合水碳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6.5 磷钼酸催化水合回流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6.6 小结
第7章 固定床反应器水合工艺的研究
    7.1 HZSM-5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7.1.1 反应温度的确定
        7.1.2 质量空速的确定
        7.1.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7.2 Hβ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7.2.1 反应温度的确定
        7.2.2 质量空速的确定
        7.2.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阳极界面工程构筑高效稳定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电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结构
        §1.2.1 单层结构
        §1.2.2 双层结构
        §1.2.3 本体异质结结构
        §1.2.4 器件的叠层组合结构
    §1.3 聚合物太阳电池基本性能参数
    §1.4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5 聚合物太阳电池电极界面修饰研究现状
        §1.5.1 聚合物太阳电池阴极界面修饰
        §1.5.2 聚合物太阳电池阳极界面修饰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2.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2.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2.3 实验所需仪器和材料
    §2.4 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
        §2.4.1 ITO导电玻璃清洗
        §2.4.2 ITO紫外臭氧
        §2.4.3 阳极界面层的制备
        §2.4.4 有机活性层的制备
        §2.4.5 阴极界面层的制备
        §2.4.6 蒸镀金属电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光解法制备MoO_3阳极界面层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
    §3.1 基于MoO_3阳极界面层的ITO光学透过性
    §3.2 MoO_3阳极界面层的润湿性
    §3.3 MoO_3阳极界面层的表面形貌
    §3.4 基于MoO_3界面层的ITO阳极表面功函数
    §3.5 MoO_3阳极界面层的组成分析
    §3.6 基于MoO_3阳极界面层的器件光伏性能
    §3.7 基于MoO_3阳极界面层的器件稳定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解法制备WO_x阳极界面层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
    §4.1 基于WO_x阳极界面层的ITO光学特性
    §4.2 WO_x阳极界面层的润湿性
    §4.3 WO_x阳极界面层的表面形貌
    §4.4 基于WO_x界面层的ITO阳极表面功函数
    §4.5 WO_x阳极界面层的表面组成分析
    §4.6 基于WO_x阳极界面层的器件光伏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粒子型MoO_x阳极界面层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
    §5.1 纳米粒子型MoO_x阳极界面层的表面形貌
    §5.2 纳米粒子型MoO_x阳极界面层的退火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 MoO_x纳米粒子溶液的溶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4 基于纳米粒子型MoO_x阳极界面层的器件性能
    §5.5 基于纳米粒子型MoO_x阳极界面层的器件暗导性能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碳化钼基催化剂对萘加氢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稠环芳烃深度加氢制备饱和环烷烃概述
        1.2.1 橡胶填充油概述及分类
        1.2.2 环保型橡胶油填充油概述
    1.3 芳烃加氢工艺
    1.4 稠环芳烃加氢机理
    1.5 常见的稠环芳烃加氢催化剂
        1.5.1 贵金属催化剂
        1.5.2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1.5.3 过渡金属氮化物及磷化物催化剂
        1.5.4 碳化钼的性质、制备及加氢应用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4.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4.3 元素分析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和 EDX)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 催化性能测试
        2.5.1 萘加氢反应的浆态床性能测试
        2.5.2 萘加氢固定床反应性能测试
    2.6 产物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晶型碳化钼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α-MoC_(1-x)与 β-Mo_2C的表征
        3.2.2 α-MoC_(1-x)与 β-Mo_2C的催化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化钼负载不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碳化钼负载不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
        4.2.2 碳化钼负载不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γ-Al_2O_3负载碳化钼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Mo_2C/γ-Al_2O_3与M-Mo_2C/γ-Al_2O_3 表征
        5.2.2 Mo_2C/γ-Al_2O_3与M-Mo_2C/γ-Al_2O_3 催化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7)MoS2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电探测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MoS_2材料的基本性质
    1.3 MoS_2材料的特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MoS_2材料国内研究现状
        1.4.2 MoS_2材料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oS_2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制备方式与实验设备
        2.1.1 射频磁控溅射仪器
        2.1.2 高温退火设备
        2.1.3 实验所用材料
    2.2 薄膜的质量与性能表征测试
        2.2.1 薄膜结构与成分表征
        2.2.1.1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2.2.1.2 拉曼光谱仪
        2.2.2 薄膜的表面形貌表征
        2.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2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3 薄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2.2.3.1 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
        2.2.3.2 光致发光谱(PL)
        2.2.4 薄膜的电学性能表征
        2.2.4.1 霍尔效应测试
    2.3 器件光电性能的表征
        2.3.1 电化学工作站
        2.3.2 光电响应测试系统
第3章 MoS_2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溅射生长MoS_2薄膜基本工艺参数的研究
        3.1.1 溅射功率对MoS_2薄膜的影响
        3.1.2 溅射压强对MoS_2薄膜的影响
    3.2 溅射时间对MoS_2薄膜的影响
        3.2.1 溅射时间对MoS_2薄膜结构成分的影响
        3.2.2 溅射时间对MoS_2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3.2.3 溅射时间对MoS_2薄膜形貌的影响
    3.3 退火温度对MoS_2薄膜的影响
        3.3.1 退火温度对MoS_2薄膜结构成分的影响
        3.3.2 退火温度对MoS_2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3.3.3 退火温度对MoS_2薄膜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oS_2基探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光电导型探测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1 器件结构
        4.1.2 器件的性能研究
        4.1.2.1 溅射时间对器件的性能影响
        4.1.2.2 退火时间对器件的影响
    4.2 Ag掺杂对MoS_2薄膜材料光电性能的影响
        4.2.1 Ag掺杂
        4.2.2 Ag掺杂对器件的影响分析
    4.3 MoS_2/MgZnO:Ga同型异质结探测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层MoS_2基探测器件性能的初研究
    5.1 n-MoS_2/p-GaN探测器件的制备
    5.2 n-MoS_2/p-GaN探测器件的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TA10钛合金用新型中间合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TA10 钛合金
    1.2 中间合金添加剂
        1.2.1 中间合金的分类
        1.2.2 使用中间合金的目的
        1.2.3 钛合金用中间合金生产方式
    1.3 TA10 钛合金用中间合金
    1.4 存在的问题
        1.4.1 TA10 钛合金铸锭中合金元素的偏析问题
        1.4.2 TA10 钛合金用中间合金的成本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使用设备
    2.2 实验用材料
    2.3 实验流程
    2.4 新中间合金所要满足的要求
    2.5 小结
3 中间合金设计
    3.1 中间合金配比设计
        3.1.1 合金元素构成设计
        3.1.2 合金元素配比设计
    3.2 中间合金熔炼方式设计
        3.2.1 中间合金熔炼方式选择
        3.2.2 真空感应熔炼
        3.2.3 真空感应熔炼用原材料及配料装炉
    3.3 中间合金熔炼过程工艺设计
        3.3.1 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的物化反应
        3.3.2 熔炼过程中工艺参数设计
    3.4 中间合金检测方法
        3.4.1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3.4.2 高密度夹杂物检测方法
    3.5 小结
4 中间合计生产及检验
    4.1 中间合金熔炼
        4.1.1 熔炼温度的确定
        4.1.2 精炼温度的确定
        4.1.3 精炼时间的确定
        4.1.4 浇铸温度的确定
        4.1.5 浇铸用底垫的确定
        4.1.6 冷却方式及时间的确定
        4.1.7 生产公司及合金锭的评价
    4.2 中间合金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4.3 X射线及铁磁类物质检测结果
        4.3.1 X射线检测结果
        4.3.2 铁磁类物质及外观质量检测结果
    4.4 中间合金在TA10 铸锭中的批量添加验证
        4.4.1 中间合金在VAR炉生产铸锭中的添加
        4.4.2 中间合金在EB炉生产铸锭中的添加
    4.5 新合金对铸锭成本的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钼酸盐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1.2.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2.2 多钼酸盐的合成化学研究进展
        1.2.3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催化有机反应领域的应用
        1.2.4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绿色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3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1.3.1 氧化脱硫概述
        1.3.2 钼多金属氧酸盐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1.4 有机钼化合物在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应用
        1.4.1 钼系润滑剂的发展简介
        1.4.2 非硫磷有机钼的研究进展
        1.4.3 有机钼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1.5 离子液体的摩擦学研究现状简介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章 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八钼酸盐的合成
        2.2.3 过氧钼酸盐的合成
        2.2.4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2.3 八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
        2.3.2 核磁氢谱
        2.3.3 电喷雾质谱
        2.3.4 元素分析
        2.3.5 晶体结构
    2.4 过氧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核磁氢谱
        2.4.3 电喷雾质谱
        2.4.4 元素分析
    2.5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2.5.1 红外光谱
        2.5.2 核磁氢谱
        2.5.3 质谱
    2.6 小结
第三章 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萃取剂的制备
        3.2.3 八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实验方法
    3.3 咪唑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3.3.1 不同脱硫体系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3.3.2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3.3.3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3.3.5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3.3.6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3.4 喹啉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3.4.1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3.4.2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3.4.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3.4.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3.4.5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3.5 哌啶类八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3.5.1 不同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率的影响
        3.5.2 最佳实验条件的优化
        3.5.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3.5.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3.5.5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3.6 不同八钼酸盐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3.7 氧化产物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3.7.1 模拟油品中DBT氧化产物分析
        3.7.2 八钼酸盐催化剂活性中间体分析
        3.7.3 反应机理探讨
    3.8 小结
第四章 过氧钼酸盐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过氧钼酸盐催化氧化脱硫实验方法
    4.3 [C_(_(16))_mim]_2Mo_2O_(_(11))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4.3.1 萃取剂的确定
        4.3.2 [C_(_(16))mim_]_2_Mo_(_2)O_(11)催化DBT模拟油氧化脱硫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4.3.4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4.3.5 实际汽柴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4.4 [C__(1,1_(6))pip]__2M_o__(2O)_(11)催化燃油深度氧化脱硫
        4.4.1 [C_(_(1,16))pi_p]__2M_(o_)2O_(11)催化氧化模拟油脱硫实验条件的优化
        4.4.2 不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4.4.3 [C_(_(1,16))pi_p]__2M_(o_)2O_(11)催化剂的循环性能
        4.4.4 实际汽油产品催化氧化脱硫效果
    4.5 氧化产物分析及反应机理
        4.5.1 模拟油品中DBT氧化产物分析
        4.5.2 反应机理探讨
    4.6 不同过氧钼酸盐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4.7 不同钼催化剂催化氧化DBT模拟油脱硫效果比较
    4.8 小结
第五章 免硫磷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油溶性实验
        5.2.3 摩擦性能测试
        5.2.4 磨斑表面分析
        5.2.5 热稳定实验
        5.2.6 铜片腐蚀实验
    5.3 钼(钨)酸盐离子液体的油溶性研究
    5.4 甲基三辛基钼(钨)酸铵离子液体在400SN基础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5.4.1 摩擦学性能研究
        5.4.2 摩擦表面分析
        5.4.3 热稳定性研究
        5.4.4 腐蚀性研究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的表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低维钼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电解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解水制氢
        1.2.1 电解水制氢的背景
        1.2.2 电解水的基本原理
    1.3 氧化钼的研究现状
        1.3.1 氧化钼的结构及形貌
        1.3.2 氧化钼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1.4 水热法的概述及优点
    1.5 氮、碳掺杂的氧化钼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2 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线性扫描伏安法
        2.3.2 计时电流法
第三章 低维氧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表征和析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氧化钼/碳纸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3.2.2 氧化钼/钼网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3.2.3 材料的表征
        3.2.4 材料的电解水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热法制备的粉末氧化钼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3.3.2 水热法制备的氧化钼/碳纸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3.3.3 水热法制备的氧化钼/钼网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3.3.4 不同基底氧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的电解水析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维碳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表征和析氢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碳化处理的不同基底氧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材料的电解水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化处理粉末氧化钼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4.3.2 碳化处理氧化钼/碳纸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4.3.3 碳化处理氧化钼/钼网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4.3.4 碳化处理后的氧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电解水析氢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氮化钼纳米带复合结构的制备表征和析氢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氮化处理的不同基底氧化钼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材料的电解水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氮化处理粉末氧化钼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5.3.2 氮化处理氧化钼/碳纸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5.3.3 氮化处理氧化钼/钼网纳米结构的表征分析
        5.3.4 氮化处理后的氧化钼复合结构电解水析氢性能
        5.3.5 不同处理工艺对不同基底氧化钼复合结构的析氢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四、β型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J]. 杨秦莉,庄飞,席莎,卜春阳,崔玉青,何凯. 粉末冶金技术, 2021(03)
  • [2]废钼—钴催化剂中钼的回收方法研究[D]. 刘璞.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碳化钼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制备及其加氢脱氧和析氢性能[D]. 陈晓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D]. 杜瑶.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阳极界面工程构筑高效稳定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电池[D]. 任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6]碳化钼基催化剂对萘加氢催化性能的研究[D]. 刘长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7]MoS2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冯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TA10钛合金用新型中间合金研制[D]. 郑博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功能型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油品清洁化中的应用[D]. 夏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低维钼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电解水性能研究[D]. 彭昊.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β-三氧化钼的性质、用途及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