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CMC和CMS

谈CMC和CMS

一、浅说CMC和CMS(论文文献综述)

狄嘉乐,岳孟源,韩倩迪,李德序,汪青[1](2021)在《泡沫技术用于活性染料印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活性染料的泡沫体系对棉织物进行印花,探讨发泡液的发泡性能和稳定性能、以及糊料中CMS与CMC的比例,研究泡沫色浆的印制性能,评价泡沫印花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发泡液组成为发泡剂用量4 g/L、稳定剂用量8 g/L和糊料用量35 g/L(复配比n(CMC):n(CMS)=15%:85%)时,发泡体系的泡沫性能最优。印花工艺中,发泡比越小,织物色深K/S值越大,渗透性越强;尿素加入,使织物色深K/S值降低。固色工艺中,直接蒸化固色比先烘干再蒸化的K/S值更大。

韩晓璐,洪晓轩,刘伯石,朱春晓,杜祎萌,张慧,高静,王增明,郑爱萍[2](2021)在《3D打印苯磺酸氨氯地平咀嚼片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开发一种用于3D打印技术的半固体材料,满足儿童咀嚼制剂的批量生产和医院个性化调配的需求。方法苯磺酸氨氯地平作为模型药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羧甲基淀粉钠(CMS-Na)和甘油作为自变量,所制备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和溶出度作为因变量,利用23全因子设计建立处方设计空间,并进行放大研究。结果实际制备所得的半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打印性,设计空间中选取最优处方1.0%CMC-Na、7.0%CMS-Na和10.0%甘油进行放大,各项指标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均符合要求。结论全因子设计可以用于3D打印半固体材料的处方优化,所制备的3D打印咀嚼片性能良好,本研究为挤出式3D打印的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药物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刘东,焦晓东,熊剑平,周胜波,刘卫东[3](2021)在《不同聚合物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以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及聚乙烯醇为改性剂,采用外掺法加入到硫铝酸盐水泥中,分别研究了3种改性剂对水泥基材料的凝结性能、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种改性剂对于硫铝酸盐水泥的凝结均有缓凝效果,且随着改性剂掺量的增加,水泥流动性持续降低;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淀粉对于砂浆强度提升显着,掺量增加,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加,但掺加聚乙烯醇时,随着其掺量增加,砂浆抗折强度先提高后降低,抗压强度持续降低。

陈喆[4](2020)在《基于膛线痕重构和表面分割的多特征弹痕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枪支机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振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加工工具会在枪支机件表面留下一些独有的特征。枪械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磨损等因素会使这些特征进一步特性化。这些表面特征在枪击过程中会传递到子弹弹头及弹壳表面,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以及为之后的法庭判决提供证据。在实际比对中,弹痕特征十分复杂,目前的弹痕识别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弹痕专家进行识别的辅助工具。由于人工识别的主观性,其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受到法医学界的质疑。而定量化的弹痕识别则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处理实际案例中常见的变形及破损子弹识别;对条纹状及环状特征弹痕的识别效果不佳;在应对多特征弹痕识别时稳健性差;无法估计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对弹痕识别中常用的三种个体特征,即子弹膛线痕、弹壳弹底窝和撞针印压痕进行了分析,并将相应的痕迹采集流程规范化。选取了7组有代表性的弹痕数据集。通过对样本的测量分析,最终选定二阶稳健高斯回归滤波器提取弹痕形貌的粗糙度特征,以排除边缘效应和异常值对滤波基准面影响。滤波后的高频信息中带有异常值,而粗糙度信息的尺度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基于这点开发了一种利用移动窗均值以及移动窗标准差的异常值标记手段,成功地抑制了异常值。由于发射时随机因素,装药量,子弹的高速旋转以及碰撞,弹头膛线痕会出现无效区域,周向不均匀膨胀以及扭曲变形等情况,对识别造成影响。为了克服上述难题,首先基于边缘检测与变点检测设计了条纹密集区域膛线痕轮廓提取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无效区域对膛线痕轮廓特征识别的影响。基于互相关函数和模式搜索算法开发了扭曲膛线痕条纹重构方法,使得破损子弹上扭曲膛线痕的特征轮廓提取变得可能。为避免膛线痕特征轮廓间的尺度差异和弱相关区域对识别的影响,基于全元匹配(CMC)的理念开发了轮廓片段匹配法(CMPS),将特征轮廓分割为等长的基础片段进行匹配。对样本间带有相近微观形貌特征的35枚子弹组成Hamby样本集进行识别,CMPS方法的识别能力要远优于采用整体轮廓的互相关匹配算法。对57枚子弹组成的ATF破损子弹样本集设计了一系列对比实验,验证了扭曲膛线痕重构方法的有效性。弹壳印压痕特征由其相关的枪支机件的加工方式决定,在鉴别前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基于VGG网络结构设计弹痕分类器,并基于NIST弹痕数据库建立了具备三种弹痕类型,共包含9611组样本的弹痕图像库。经过训练,该网络在1067个样本构成的验证集上达到99.94%的准确率。根据印压痕成痕过程,结合MSER算法和等高线算法开发了稳定弹痕特征提取方法。提取出的稳定特征可以构成三值化的稳定特征分布图,基于该分布图开发了弹痕快速搜索及配准方法。5组样本集上共15770对测试样本的搜索结果表明该算法完全满足并超出了目前弹痕数据库的搜索需要。CMC方法将弹痕表面划分为独立的矩形单元,这种分割方式会破坏弹痕特征的完整性,而且无法覆盖整个弹痕表面。开发了基于核心特征的弹壳印压痕表面分割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特征元匹配(CMF)理论。不规则形状特征元在互相关运算时会有大量无效区域参与均值运算,降低互相关结果的准确性。开发了针对自由边界形貌互相关的FNCC算法,在对自由边界形貌区域进行匹配时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互相关结果。CMC方法对旋转匹配时特征元输出的四项匹配参数设立阈值来判断特征元是否匹配。这种识别策略的稳健性差,且难以兼顾识别敏感度及特异度。受旋转匹配时特征元匹配信息随角度变化的聚集性启发,开发了基于LSTM网络的特征元识别策略。对具备多种弹痕特征的5组样本集共3163对测试样本进行识别,基于LSTM识别策略的CMF算法可以在增加识别敏感度及特异度。基于CMF以及CMPS方法开发弹痕识别可信度评价流程。采用同源及非同源样本概率密度分布交界点两侧的累积假阳性及假阴性误判率评价识别算法的可信度。采用在法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6组作为研究用途的弹痕样本集分别对CMF及CMPS算法进行误判率估计。在绝大多数样本集上,CMF算法的误判率数量级为10-6左右。CMPS算法的误判率数量级在10-8左右。采用似然比评价弹痕识别结果的可信度,设计并建立了样本匹配、构建背景数据集、拟合背景数据集匹配结果分布、计算当前匹配结果似然比的整个流程。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膛线痕重构和表面分割建立了多特征三维弹痕的重构、提取、搜索、相关性计算、识别以及可信度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弹头膛线痕以及多种特征的弹壳印压痕的识别及可信度评价,完善了当前的弹痕识别理论体系,并取得了比目前弹痕识别技术更好的识别效果,其中一些内容在弹痕识别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张鹏[5](2020)在《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基电极材料研究》文中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MXene)具有高的电导率、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优异的亲水性和较高的密度,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层间范德华力引起的片层堆叠现象影响了 MXene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以获得高性能的MXene基电极材料为目标,通过炭层包覆、静电诱导、冰模板、自组装等策略对二维MXene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形貌调控,制备出高性能的锂/钠/钾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用三维MXene材料、金属氧化物/MXene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和基于MXene多功能导电粘结剂的柔性硅电极。(1)通过在MXene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并高温碳化处理,制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孔结构的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炭层的包覆不仅提高了 MXene在高温下的抗氧化能力,而且通过降低MXene片层间的静电斥力使其转变为三维结构,抑制了 MXene片层的堆叠,有利于表面活性位点的暴露和电解液的浸润,缩短了离子的传输路径,使得该三维炭包覆MXene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锂和储钠性能。经200次循环后,炭包覆三维MXene在0.2 C倍率下储锂容量为499.4 mAh g-1,在50 mA g-l电流密度下储钠容量仍保持257.6 mAh g-1。在100C的高倍率下,炭包覆三维MXene的储锂容量还高达101.5 mAhg-1,而在10 A g-1大电流下还保持有77.8 mAh g-1的储钠容量。这表明炭层包覆和三维结构设计可以显着提高MXene材料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2)利用静电作用将带正电荷的三聚氰胺吸附在带负电荷的MXene片层表面,通过降低MXene片层间的静电斥力将其转变为具有三维导电网络和高比表面积的三维多孔MXene,提高了 MXene表面活性位点的利用率,缩短了离子的传输路径,进而改善了 MXene的储钾容量和倍率性能。同时,采用双氟磺酰亚胺钾盐(KFSI)作为电解质取代传统的六氟磷酸钾盐(KPF6),KFSI在循环过程中可以在MXene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无机固态电解质层,提高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该三维多孔MXene电极在20 mA g-1下的比容量高达211.7mAh g-1,当电流密度增加至2,000 mA g-1时仍然保持66.7 mAh g-1的比容量。此外,其在1,000 m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后的比容量稳定在80.5 mAh g-1,容量保持率达到100.0%,表明三维结构的构筑和KFSI电解质的使用可以显着提高MXene材料的储钾性能。(3)在MXene薄膜制备过程中采用冷冻干燥法代替真空干燥法,利用MXene层间水分子原位形成的冰模板撑开其致密的片层,简便高效地制备出具有三维导电网络和较大层间距的柔性MXene/CNTs膜电极。和真空抽滤得到的致密MXene膜电极相比,冷冻干燥制备的三维MXene/CNTs膜电极的电解液渗透能力显着提高,实现了电化学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在5 mV s-1的扫描速率下比电容高达375 F g-1,当扫描速率增加至1,000 mV s-1时比电容仍然保持251.2 F g-1。在10Ag-1的大电流下循环10,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5.9%,表现出高的比电容、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4)提出了以MXene作为导电基底材料,利用范德华力自组装在MXene片层上负载各类纳米金属氧化物(棒状TiO2、线状SnO2、点状Fe3O4)构筑锂离子电池MXene基异质结构的新策略。MXene的加入可以提高异质结构的导电性,缓冲金属氧化物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并抑制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团聚现象。同时,负载在MXene片层表面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也避免了 MXene的堆叠。MXene和纳米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构筑的异质结构材料用于电化学储锂时均表现显着提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5)提出了以新型二维材料MXene为多功能导电粘结剂,制备柔性一体化硅碳电极的电极成型新方法。MXene独特的二维结构和良好的机械性能使得制得的MXene-Si@C电极具有优异的柔性。此外,MXene构筑的三维导电网络不仅可以改善硅碳电极的导电性,提高其倍率性能,而且可有效缓冲硅基负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得益于这一结构,MXene-Si@C电极表现出远高于传统浆料涂敷工艺制备的电极的储锂性能,其在420 mA g-1下循环150圈后表现出1040.7mAh g-1的比容量,在8.4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仍然达到553 mAh g-1。这一策略为制备柔性硅基电极提供了新思路。

郭明琦[6](2020)在《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能够对水中颗粒物和天然有机物实现有效去除。相比于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常常存在出水重金属浓度高、有机单体残余等问题,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凭借其安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在水处理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针对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复杂的分子结构及其混凝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因此,本课题选择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的淀粉聚合物作为主要基材,通过调整接枝共聚反应中单体的投加比例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接枝链长度和电荷密度的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聚合物。在对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微观表征后,将其分别用于处理高有机物模拟地表水,并通过改变混凝体系的理化特性全面考察两类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对其混凝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通过混凝实验发现,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聚合物的混凝性能均随着投药量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通过组内对比可知,在混凝剂投药量不足的条件下,聚合物的混凝性能随其电荷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并表现为最优投量逐渐降低;当投药量过量时,具有不同平均接枝链长的聚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絮体回稳现象,说明聚合物的电荷密度和接枝链长度都会影响其混凝性能。污染物的基本特性和两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都会受到混凝体系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混凝性能的改变。在离子强度较高的体系中,聚合物的电荷密度较高,且分子结构在水中伸展,而污染物表面的负电荷被部分中和,排斥力减弱,此时有利于絮体聚沉;当溶液中离子强度较低时,聚合物上阳离子基团的解离被抑制,分子链趋于卷缩,电荷密度减小,对污染物的吸引力减弱,因此混凝效果降低。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混凝特性的构效关系实现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荷密度和接枝链长度是影响淀粉改性聚合物混凝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投药量不足时,聚合物的混凝效果与总电荷量和接枝链长度呈正相关;当投药量过量时,混凝效果则与二者呈负相关。

范培强[7](2019)在《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硫化铜镍矿物的浮选中,蛇纹石作为主要的脉石矿物,其硬度小,性脆易泥化,对硫化矿的浮选分离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精矿含有较高的MgO及较低的回收率,导致资源难以高效回收利用,后续冶金成本随之增加。黄铁矿作为硫化矿的代表,分布广泛,与诸多硫化矿共伴生;含镁硅酸盐中蛇纹石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因此论文选取黄铁矿与蛇纹石,针对如何降低蛇纹石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这一问题,从蛇纹石、黄铁矿与其混合矿的浮选试验出发,研究了四种羧甲基类大分子及EDTA二钠共五种有机调整剂对其浮选试验的影响,系统考察了它们对蛇纹石表面动电位、黄药吸附量、同相分散与絮凝以及镁离子溶出的作用,明确了五种药剂在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混合矿浮选结果可知,五种调整剂均能降低蛇纹石对黄铁矿的抑制作用,黄铁矿的回收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作用能力为:羧甲基淀粉钠>羧甲基瓜尔胶>EDTA二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壳聚糖。五种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表面动电位均有较大的影响,蛇纹石Zate电位负移的程度为: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羧甲基瓜尔胶>EDTA二钠>羧甲基壳聚糖。蛇纹石电位的负移不利于其与黄铁矿的静电吸附,进而减弱了两者的异相凝聚作用,使混合矿中黄铁矿的回收率得到了上升。羧甲基纤维素对蛇纹石Zate电位负移程度最大,这是该调整剂降低蛇纹石对黄铁矿抑制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pH=8.5时,药剂对蛇纹石表面溶出Mg2+能力大小为:EDTA二钠>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瓜尔胶>羧甲基淀粉钠。EDTA二钠能够降低蛇纹石的零电点,提高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率的主要原因是其促进了蛇纹石表面镁离子的溶出并能与镁离子络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对蛇纹石分散与絮凝能力考查发现,羧甲基壳聚糖与EDTA二钠对蛇纹石的分散性基本没有影响,羧甲基瓜尔胶对蛇纹石具有较强的絮凝作用,其浊度显着下降;羧甲基纤维素也对蛇纹石具有同相凝聚作用,但絮凝能力小于羧甲基瓜尔胶;该两种药剂通过对蛇纹石的同相凝聚作用降低了蛇纹石对黄铁矿的浮选抑制作用。羧甲基淀粉钠则能够提高蛇纹石的分散性,其对蛇纹石的抑制机理是因为对其具有较强的分散性,阻碍了其与黄铁矿的异相凝聚。矿浆中的金属离子能够提高混合矿中黄铁矿的回收率,并对蛇纹石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铜、镍离子在pH=8.5时会生成沉淀罩盖在黄铁矿与蛇纹石表面,从而为黄药的吸附提供了附着点,达到活化的目的,其活化效果:铜离子>镍离子;钙、镁离子在混合矿浮选中略微提高了黄铁矿的可浮性,并且对蛇纹石也有活化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黄铁矿有被抑制的趋势,而蛇纹石比不加钙、镁离子时的可浮性要好,这就说明了钙、镁离子不利于黄铁矿的浮选且使更多的蛇纹石进入到精矿中,蛇纹石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变得更加困难。总之,有机调整剂不能通过单一的影响因素判断其作用效果,由于其分子量过大,往往通过桥联方式使蛇纹石发生絮凝,与蛇纹石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作用,与其官能团作用等方面综合考查,才能选出性能优异的调整剂。

秦一鸣[8](2018)在《硅负极新型粘结剂氧化改性与交联》文中研究说明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和较适宜的电极电势,它的产业化应用非常有前景。但是,硅在循环过程中会伴随剧烈的体积变化(300%),不可避免的引发电极的粉化和不可逆的容量丧失。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中是十分重要的,在维持结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开发新型高性能的粘结剂,可以有效提高硅负极的性能。本文采用过氧化氢氧化了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羧甲基淀粉钠得到新型粘结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丙烯酸交联聚合得到新型粘结剂,将粘结剂应用于纳米硅负极材料的粘结剂中。对各粘结剂理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电流密度1000mAh/g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羧甲基淀粉钠粘结剂电极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26.75%与32.23%;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17.11%和22.67%。电流密度高达4000mAh/g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29.89%和39.75%。经过氧化氢氧化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羧甲基淀粉钠,在1740cm-1处出现C=O特征峰,-OH转化为-COOH或-CHO,与Si颗粒有很强的氢键作用,有利于缓解Si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电流密度1000mAh/g,100次循环后经过氧化氢氧化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羧甲基淀粉钠粘结剂电极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42.08%和49.62%;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25.87%和31.42%。电流密度高达4000mAh/g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9.28和54.39%。电流密度1000mAh/g,100次循环后经聚丙烯酸交联的氧化后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羧甲基淀粉钠粘结剂电极的容量保持率为容量保持率分别为55.10%和54.25%;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31.17%和32.39%。电流密度高达4000mAh/g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5.92%和57.73%,聚丙烯酸交联网络能提高电极导电性加快电解液的渗透与电荷的传输。

陆帅帅[9](2017)在《纳米碳酸钙基铁矿球团粘结剂的粘结机制及性能强化》文中研究指明铁矿氧化球团具有TFe品位高、粒度均匀、物理性能和冶金性能良好等优点,被认为是高炉炼铁的优质炉料。粘结剂是制备铁矿球团的必备原料,其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球团矿的质量。普遍应用的膨润土粘结剂会降低球团矿铁品位、降低高炉产量、增加能耗。而被广泛研究的有机粘结剂制备的球团存在着预热和焙烧球强度差、粉末量大的问题。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球团粘结剂,实现球团矿的提质降耗意义重大。本论文基于不同种类高分子有机物和无机添加剂的粘结性能,优选制备出以羧甲基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瓜尔胶、纳米碳酸钙为功能组分的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采用FTIR、Zeta电位测量、SEM、AFM、接触角测量、吸附量测定、粘度测定、TG-DSC、XRD和孔隙率测定等检测方法,结合DLVO理论计算、吸附动力学拟合、成球动力学拟合和氧化动力学拟合等手段,深入研究了纳米碳酸钙组分及有机组分与铁精矿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各组分对生球强度的贡献能力,确定了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对铁精矿成球行为的影响机制;考查了纳米碳酸钙对磁铁精矿氧化的影响和粘结剂提高球团强度的高温固结机理。优化了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制备技术并考查了其对两种磁铁精矿的应用效果。(1)以羧基或羟基为官能团的羧甲基淀粉(CMS)、羧甲基纤维素(CMC)、瓜尔胶(Guar)优选为粘结剂的有机组分,纳米碳酸钙优选为粘结剂的无机增强组分。有机组分的热稳定性差,热失重达90%,200℃~600℃为主要失重区间,高温焙烧时无法提供球团固结的有益组分。纳米碳酸钙呈方解石晶型,颗粒粒径为60nm~80nm,热分解温度为650℃~750℃,热烧损后为有益高炉炼铁和球团固结的氧化钙成分。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具有独特的“节点式交联结构”。(2)有机组分CMS和CMC主要通过-COO-和-OH与铁精矿表面发生静电、氢键和化学作用,增大了其亲水能力。电中性的Guar主要通过-OH吸附于铁精矿表面。除范德华作用和静电作用外,纳米碳酸钙组分含有正电的-Ca(OH)+活性位点,可与铁精矿表面负电性的Fe-O-位点发生特性吸附。纳米碳酸钙吸附于铁精矿表面后,降低铁精矿与有机组分的静电排斥,促进了有机组分在铁精矿表面的吸附、铺展。有机组分中CMS在铁精矿表面的吸附量最大,CMC次之,Guar最小;有机组分在铁精矿表面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纳米碳酸钙不改变有机组分的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但能提高有机组分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最终提高了生球强度。(3)生球落下强度主要由粘滞力、化学作用力和毛细引力形成。对于三种有机组分,有机组分溶液粘度和制备的生球落下强度顺序均为:Guar>CMC>CMS。作用力对落下强度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粘滞力>化学作用力>毛细引力。纳米碳酸钙提高了有机组分与铁精矿颗粒间的化学作用力和粘滞力,进而提高了生球落下强度。干球抗压强度主要由界面吸附力和粘结剂内聚力形成。纳米碳酸钙通过提高有机组分的界面吸附力和内聚力来提高干球的抗压强度。(4)增大粘结剂用量可降低铁精矿成核速率,增大铁精矿水分含量可提高成核速率和成核率,与膨润土相比,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降低了铁精矿的成核速率。使用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进行成层长大造球时,随着水分含量增加,长大球的直径逐渐减小,铁精矿成球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粘结剂用量的增大,长大球直径先增大后减小,铁精矿成球率逐渐减小;与膨润土相比,使用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时成层长大的长大球直径和成球率较高,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制备的生球粒度更加均匀。准一级速率方程对铁精矿成层长大过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速率常数可表征生球的成球速率。(5)与有机粘结剂相比,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制备的预热球强度提高了 100N/个~200N/个、焙烧球强度提高了 1100N/个~1300N/个,纳米碳酸钙是提高预热球和焙烧球强度的主要功能组分。纳米碳酸钙的加入不改变磁铁矿氧化反应的机理函数,提高了参与反应的活性位点数量,增大了相同氧化时间时磁铁矿的氧化率。纳米碳酸钙组分促进了赤铁矿颗粒的再结晶和固体桥的形成、促进了液相和渣键的形成,降低了预热球和焙烧球的孔隙率。(6)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细磨制备过程中,CMS用量优选为0.10%左右,CMC和Guar用量之和优选为0.05%以上,纳米碳酸钙的最低用量为0.50%,分散剂优选六偏磷酸钠。对于南芬和大孤山铁精矿焙烧球团,与2%用量的膨润土相比,使用0.70%用量的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时,TFe品位分别提高了 1.04和1.01百分点,FeO含量略低,冶金性能相当。

夏维煌,方仁德,杨华亮[10](2016)在《添加剂CMS对莫来石陶瓷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粘土、氧化铝粉及硅酸锆等原料为基础配方,在陶瓷成型过程中,以CMC和CMS为添加剂,在确保陶瓷成型正常的前提下,考察CMS对陶瓷的影响。成型添加剂分别为:2.5%的CMC,2.0%的CMC加0.5%的CMS,1.75%的CMC加0.75%的CMS,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MS加入,氧化钠及玻璃相的含量逐渐降低,晶相的含量随之增大;但CMS过量时,晶体异常长大,烧结性能降低,烧结体的抗弯强度和强度保持率有所降低。

二、浅说CMC和C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说CMC和CMS(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沫技术用于活性染料印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印花色浆配方
    1.3 泡沫色浆制备
    1.4 印花工艺
    1.5 泡沫稳定性测试
    1.6 印花棉织物K/S值测定
    1.7 印花棉织物色牢度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泡沫印花可行性分析
        2.1.1 发泡剂浓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1.2 稳泡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1.3 糊料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2 泡沫印花工艺研究
        2.2.1 泡沫印花印制花纹的清晰度
        2.2.2 发泡比工艺研究
        2.2.3 固色工艺对K/S值的影响
        2.2.4 尿素对K/S值的影响
    2.3 泡沫印花牢度测试
3 结论

(2)3D打印苯磺酸氨氯地平咀嚼片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半固体挤出(semi-solid extrusion, SSE)技术
    2.2 产品开发概况
    2.3 风险评估
    2.4 全析因实验设计
    2.5 半固体材料制备
    2.6 3D打印苯磺酸氨氯地平咀嚼片的制备
    2.7 片剂检测及全因子实验结果
        2.7.1 片剂检测及结果
        2.7.2 全因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
        2.7.3 影响硬度的显着因素
        2.7.4 影响脆碎度的显着因素
        2.7.5 影响崩解时限的显着因素
        2.7.6 影响溶出度的显着因素
    2.8 优化设计空间
3 讨 论

(3)不同聚合物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
    1.3 测试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改性剂种类对L·SAC水泥凝结性能的影响
    2.2 改性剂种类及掺量对L·SAC水泥流动性能的影响
    2.3 力学性能测试
        2.3.1 改性剂CMC掺量对试样不同龄期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2.3.2 改性剂CMS掺量对试样不同龄期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2.3.3 改性剂PVA掺量对试样不同龄期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3 结语

(4)基于膛线痕重构和表面分割的多特征弹痕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弹痕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弹痕识别中的关键问题
        1.4.1 针对破损及变形子弹的识别
        1.4.2 基于特征的表面分割方法
        1.4.3 印压痕迹加工特征分类及识别
        1.4.4 样本快速检索
        1.4.5 弹痕识别可信度评价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 本文的章节组织结构安排
第2章 枪弹痕迹特征分析、采集和预处理
    2.1 引言
    2.2 枪弹痕迹特征分析
    2.3 采集弹痕三维形貌
        2.3.1 弹痕形貌三维测量技术
        2.3.2 完整子弹及弹壳枪弹痕迹的采集
        2.3.3 破损子弹枪弹痕迹的采集
        2.3.4 测量仪器的重复性测试
    2.4 实验样本选取及测量分析
    2.5 提取弹痕形貌粗糙度特征
    2.6 标记及抑制弹痕形貌中破损及异常区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膛线痕重构的弹头膛线痕识别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膛线痕形貌识别的难点
    3.3 完整子弹膛线痕有效条纹区域的特征轮廓提取
        3.3.1 采用canny算子检测条纹边缘
        3.3.2 修剪非条纹边缘
        3.3.3 采用变点检测提取条纹密集区域
        3.3.4 基于条纹掩膜权重的膛线痕轮廓提取
    3.4 破碎子弹膛线痕形貌的重构及轮廓特征提取
        3.4.1 破碎子弹上膛线痕扭曲形式
        3.4.2 离散化膛线痕形貌
        3.4.3 基于互相关函数和模式搜索算法确定条纹修正基底
        3.4.4 根据基底逐段重构条纹图像并拼接
    3.5 轮廓片段匹配法的建立
        3.5.1 全元匹配基本概念
        3.5.2 轮廓片段匹配法
        3.5.3 多相关峰交叉检测一致互相关峰
        3.5.4 多尺度匹配检测稳定互相关峰
        3.5.5 CMPS方法与整体轮廓互相关算法对比
        3.5.6 基于轮廓特征对轮廓段长度进行优化
    3.6 膛线痕迹识别实验与分析
        3.6.1 子弹膛线痕相位
        3.6.2 对Hamby完整子弹样本集进行识别
        3.6.3 对ATF破损子弹样本集进行识别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表面分割的弹壳印压痕识别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印压痕迹特征分类
        4.2.1 印压痕迹表面形貌类特征
        4.2.2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构建弹痕特征分类器
    4.3 弹壳印压痕稳定特征
        4.3.1 基于MSER的稳定弹痕特征提取方法
        4.3.2 基于稳定弹痕特征分布图的印压痕迹快速搜索与配准算法
        4.3.3 基于FSS的弹痕样本集快速搜索结果
    4.4 基于表面分割的形貌特征元匹配法
        4.4.1 CMC算法单元分割的缺陷
        4.4.2 基于核心稳定特征的印压痕迹特征元
        4.4.3 自由边界形貌区域匹配算法研究
    4.5 基于LSTM网络识别CMF
        4.5.1 传统特征元匹配实现策略
        4.5.2 特征元匹配聚集性
        4.5.3 基于LSTM网络的特征元识别方法
    4.6 弹壳印压痕识别实验与分析
        4.6.1 针对颗粒状弹痕样本的识别
        4.6.2 针对条纹状弹痕样本的识别
        4.6.3 针对环状弹痕样本的识别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弹痕识别可信度评价
    5.1 引言
    5.2 弹痕识别的可信度
    5.3 识别系统误判率估计
    5.4 未知样本识别结果的似然比估计
        5.4.1 弹痕识别似然比理论
        5.4.2 构建背景数据集
        5.4.3 识别结果似然比估计流程
        5.4.4 识别结果可信度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基电极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简介
        1.2.1 MXene的制备
        1.2.1.1 氢氟酸刻蚀法
        1.2.1.2 氟盐/盐酸混合体系刻蚀法
        1.2.1.3 其他方法
        1.2.2 MXene的性质
    1.3 MXene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构筑三维多孔结构
        1.3.2 插入层间粒子“Spacer”
    1.4 MXene基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原位生长法
        1.4.2 超声辅助法
        1.4.3 真空抽滤法
        1.4.4 静电自组装法
        1.4.5 离子插层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维炭包覆MXene的制备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制备
        2.2.2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2.2.3 电化学相关数据的计算
    2.3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2.3.1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形貌
        2.3.2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结构
    2.4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1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储锂性能
        2.4.2 三维炭包覆MXene材料的储钠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静电诱导法构筑三维MXene及其储钾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制备
        3.2.2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3.3 三维MXene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3.4 MXene基电极在钾离子电池体系中电解液的优化
    3.5 三维MXene材料的电化学储钾性能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原位冰模板法制备三维柔性MXene膜电极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制备
        4.2.2 电极制备及电容器组装
        4.2.3 电化学相关数据的计算
    4.3 三维MXene基薄膜的结构及形貌
        4.3.1 三维MXene基薄膜的形貌
        4.3.2 三维MXene基薄膜的结构
    4.4 三维MXene基薄膜在三电极体系的电容性能
    4.5 三维MXene基薄膜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范德华自组装法构筑金属氧化物/MXene异质结构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制备
        5.2.2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5.3 金属氧化物/MXene异质结构的形貌与结构
        5.3.1 二维MXene纳米片的形貌与结构
        5.3.2 TiO_2纳米棒/MXene异质结构的形貌与结构
        5.3.3 SnO_2纳米线/MXene异质结构的形貌与结构
        5.3.4 Fe_3O_4纳米点/MXene异质结构的形貌与结构
    5.4 金属氧化物/MXene异质结构的电化学储锂性能
        5.4.1 TiO_2纳米棒/MXene异质结构的储锂性能
        5.4.2 SnO_2纳米线/MXene异质结构的储锂性能
        5.4.3 Fe_3O_4纳米点/MXene异质结构的储锂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以MXene为导电粘结剂的锂离子电池柔性硅碳电极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样品制备
        6.2.2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6.3 MXene-Si@C薄膜电极的形貌与结构
        6.3.1 硅碳材料的形貌及结构
        6.3.2 MXene-Si@C薄膜电极的形貌
        6.3.3 MXene-Si@C薄膜电极的结构
    6.4 MXene-Si@C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混凝工艺去除NOM的研究
        1.2.1 NOM混凝机理
        1.2.2 去除NOM的混凝剂概述
    1.3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1.3.1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基本特性及混凝机理
        1.3.2 合成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1.3.3 天然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1.3.4 天然接枝共聚混凝剂
    1.4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装置
        2.2.2 混凝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
        2.3.2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特性与结构表征
        2.3.3 原水及混凝剂的配制
        2.3.4 混凝实验
        2.3.5 水质指标的表征
第3章 St-g-PAM-PDMC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t-g-PAM-PDMC的制备
    3.3 St-g-PAM-PDMC的结构表征
        3.3.1 红外表征
        3.3.2 电荷密度和平均接枝链长度
        3.3.3 Zeta电位表征
        3.3.4 溶解性实验
    3.4 St-g-PAM-PDMC混凝性能表征
        3.4.1 投药量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4.2 电荷密度以及接枝链长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4.3 pH对混凝剂性能的影响
        3.4.4 离子强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MS-g-PAM-PDMC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MS-g-PAM-PDMC的制备
    4.3 CMS-g-PAM-PDMC的结构表征
        4.3.1 红外表征
        4.3.2 电荷密度和平均接枝链长度
        4.3.3 Zeta电位表征
        4.3.4 溶解性实验
    4.4 CMS-g-PAM-PDMC混凝性能表征
        4.4.1 投药量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2 电荷密度及接枝链长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3 pH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4 离子强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子结构对高分子聚合物混凝特性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高分子聚合物结构与其混凝特性的定量分析
        5.2.1 结构因子模型的建立
        5.2.2 最优投量的估算
    5.3 混凝体系对高分子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
        5.3.1 溶液pH值的影响
        5.3.2 污染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镁质硅酸盐类铜镍硫化矿的选矿现状
        1.2.1 铜镍硫化矿物结构特性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蛇纹石性质及上浮机理
        1.3.1 蛇纹石的物理特性及晶体结构
        1.3.2 蛇纹石的上浮机理
    1.4 有机调整剂的性质及在选矿中的应用
        1.4.1 羧甲基纤维素(CMC)
        1.4.2 羧甲基瓜尔胶(CMG)
        1.4.3 羧甲基壳聚糖(CMCh)
        1.4.4 羧甲基淀粉(CMS)
        1.4.5 EDTA二钠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试验材料的制备、研究及检测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2.1.1 黄铁矿和蛇纹石纯矿物的制备
        2.1.2 试验药剂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浊度的测定
        2.4.2 Zate电位测量
        2.4.3 吸附量测试
        2.4.4 红外光谱测试
        2.4.5 矿浆中Mg~(2+)离的溶出量测定
        2.4.6 扫描电镜(SEM)分析
第三章 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试验研究
    3.1 单矿物浮选探索试验研究
        3.1.1 不同pH条件下的天然可浮性试验研究
        3.1.2 捕收剂用量试验研究
        3.1.3 黄铁矿与蛇纹石pH值试验研究
        3.1.4 起泡剂(松醇油)用量试验研究
        3.1.5 五种有机调整剂的用量试验研究
    3.2 蛇纹石与黄铁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3.2.1 黄铁矿与蛇纹石混合比例试验研究
        3.2.2 有机调整剂用量试验
    3.3 蛇纹石对黄铁矿作用后形貌特征
        3.3.1 蛇纹石与黄铁矿的表面形态
        3.3.2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同相分散的影响
    4.1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1 羧甲基壳聚糖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2 羧甲基纤维素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3 羧甲基瓜尔胶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4 羧甲基淀粉钠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5 EDTA二钠对蛇纹石表面电位的影响
        4.1.6 本节小结
    4.2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同相分散的影响
    4.3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的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黄铁矿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5.1 有机调整剂对黄铁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 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及其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1 羧甲基壳聚糖对蛇纹石及其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2 羧甲基淀粉钠对蛇纹石及其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3 羧甲基纤维素对蛇纹石及其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4 羧甲基瓜尔胶对蛇纹石及其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2.5 EDTA二钠对蛇纹石及混合矿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溶液中金属离子对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的影响
    6.1 蛇纹石表面Mg~(2+)溶出试验
        6.1.1 蛇纹石表面Mg~(2+)溶出随时间变化试验
        6.1.2 调整剂对蛇纹石表面Mg~(2+)溶出试验
    6.2 四种金属离子对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6.2.1 铜、镍离子对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6.2.2 钙、镁离子对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8)硅负极新型粘结剂氧化改性与交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组成机构
        1.2.1 负极材料
        1.2.2 正极材料
        1.2.3 隔膜
        1.2.4 电解质
    1.3 硅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纳米Si材料
        1.3.2 薄膜Si材料
        1.3.3 Si/C复合材料
    1.4 电池粘结剂
        1.4.1 粘结剂的相互作用
        1.4.2 基于分子间力粘结剂
        1.4.3 基于结构的粘结剂
        1.4.4 导电粘结剂
        1.4.5 拓扑交联粘结剂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工艺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粘结剂的制备
        2.2.1 粘结剂的精制
        2.2.2 CMC与CMS-Na粘结剂的制备
        2.2.3 NMC与NMR粘结剂的制备
        2.2.4 P-NMC与P-NMR粘结剂的制备
    2.3 电极制备和电池组装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
    2.4 粘结剂基本性能测试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2 溶胀性能测试
        2.4.3 电解液溶解性测试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循环伏安测试
        2.5.2 充放电测试
        2.5.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6 物理测试与表征
        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6.2 X射线衍射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粘结剂CMS-NA在硅负极中的性能研究
    3.1 新型粘结剂CMS-Na的物理性能研究
        3.1.1 CMS-Na与CMC的形貌分析
        3.1.2 CMS-Na与CMC的红外分析
        3.1.3 CMS-Na与CMC的X射线衍射
        3.1.4 CMS-Na与CMC的溶胀性能测试
        3.1.5 CMS-Na与CMC的电解液溶解性测试
    3.2 新型粘结剂CMS-Na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2.0 CMS-Na与CMC电池循环前后极片表面形貌
        3.2.1 CMS-Na与CMC电池倍率实验
        3.2.2 CMS-Na与CMC电池循环性能
        3.2.3 CMS-Na与CMC电池充放电性能
        3.2.4 CMS-Na与CMC电池循环伏安性能
        3.2.5 CMS-Na与CMC对电池阻抗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MC和CMS-NA的氧化改性研究
    4.1 氧化后CMC与CMS-Na的物理性能研究
        4.1.1 NMC与NMR的形貌分析
        4.1.2 NMC与NMR的X射线衍射
        4.1.3 NMC与NMR的红外分析
        4.1.4 NMC与NMR的溶胀性能测试
        4.1.5 NMC与NMR的电解液溶解性测试
    4.2 氧化后CMC与CMS-Na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2.1 NMC与NMR电池循环前后极片表面形貌
        4.2.2 NMC与NMR电池倍率实验
        4.2.3 NMC与NMR电池循环性能
        4.2.4 NMC与NMR电池充放电性能
        4.2.5 NMC与NMR电池循环伏安性能
        4.2.6 NMC与NMR对电池阻抗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丙烯酸与NMC/NMR交联的性能研究
    5.1 P-NMC与P-NMR的物理性能研究
        5.1.1 P-NMC与P-NMR的溶胀性能测试
        5.1.2 P-NMC与P-NMR的电解液溶解性测试
    5.2 P-NMC与P-NMR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2.1 NMC与NMR电池循环前后极片表面形貌
        5.2.2 P-NMC与P-NMR电池倍率实验
        5.2.3 P-NMC与P-NMR电池循环性能
        5.2.4 P-NMC与P-NMR电池充放电性能
        5.2.5 P-NMC与P-NMR电池循环伏安性能
        5.2.6 P-NMC与P-NMR对电池阻抗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9)纳米碳酸钙基铁矿球团粘结剂的粘结机制及性能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球团矿生产状况
        1.1.1 钢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球团矿的地位及作用
        1.1.3 球团矿生产现状及前景
    1.2 粘结剂及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1 粘结剂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1.2.2 添加剂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1.3 铁精矿成球行为研究进展
        1.3.1 生球强度形成机理研究
        1.3.2 生球长大机理及成球动力学研究
    1.4 球团高温氧化焙烧行为研究进展
        1.4.1 球团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1.4.2 球团焙烧固结机理研究
    1.5 纳米碳酸钙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制备
        2.1.1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2 高分子有机物组分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2.1.3 纳米碳酸钙等无机添加剂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2.1.4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制备及其粘结性能
    2.2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及其功能组分的表征
        2.2.1 表征技术及方法
        2.2.2 功能组分的FTIR官能团表征
        2.2.3 功能组分的热稳定性
        2.2.4 纳米碳酸钙XRD分析
        2.2.5 粘结剂功能组分的微观尺寸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粘结剂与铁精矿表面的作用机制
    3.1 研究方法
        3.1.1 FTIR测定
        3.1.2 zeta电位测定
        3.1.3 接触角测定
        3.1.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1.5 FESEM分析
        3.1.6 吸附量测定
    3.2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及各组分与铁精矿表面的作用
        3.2.1 功能组分与铁精矿作用后的基团分布-FTIR分析
        3.2.2 功能组分的吸附对铁精矿Zeta电位的影响
        3.2.3 功能组分对铁精矿亲水接触角的影响
        3.2.4 DLVO理论-纳米碳酸钙组分的吸附特性
        3.2.5 AFM分析-有机组分的吸附差异性表征
        3.2.6 粘结剂与铁精矿作用的表面形貌
    3.3 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在铁精矿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3.3.1 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吸附平衡时间的影响
        3.3.2 不同初始浓度下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平衡吸附量的影响
        3.3.3 不同pH条件下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平衡吸附量的影响
        3.3.4 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3.3.5 纳米碳酸钙对有机组分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3.4 界面作用模型
        3.4.1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与铁精矿表面的作用模型
        3.4.2 粘结剂的吸附性能与粘结性能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粘结剂对铁精矿成球行为的影响
    4.1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4.1.1 成球过程中主要作用力
        4.1.2 成球动力学
    4.2 湿球强度形成机理及主要作用力
        4.2.1 湿球强度形成机理
        4.2.2 湿球中主要作用力
    4.3 干球断裂模型及主要作用力
        4.3.1 矿物颗粒-粘结剂体系断裂模型
        4.3.2 干球强度的主要贡献力
    4.4 粘结剂对铁精矿聚结成母球的影响
        4.4.1 粘结剂用量的影响
        4.4.2 水分的影响
    4.5 铁精矿成球动力学—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影响
        4.5.1 不同水分条件下铁精矿成层长大特性
        4.5.2 不同粘结剂用量下铁精矿成层长大特性
        4.5.3 铁精矿成球动力学与速率方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矿球团的氧化焙烧行为及固结机理
    5.1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5.1.1 原料及仪器
        5.1.2 氧化焙烧
        5.1.3 TG-DSC分析
        5.1.4 孔隙率测定
        5.1.5 SEM分析
        5.1.6 XRD分析
    5.2 粘结剂对预热球和焙烧球强度的影响
        5.2.1 单一组分粘结剂对预热球和焙烧球强度的影响
        5.2.2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对预热球和焙烧球强度的影响
        5.2.3 预热参数对预热球强度的影响
        5.2.4 焙烧参数对焙烧球强度的影响
    5.3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对磁铁矿氧化的影响
        5.3.1 磁铁矿的氧化动力学
        5.3.2 纳米碳酸钙组分对磁铁矿氧化的影响
        5.3.3 有机组分对磁铁矿氧化的影响
        5.3.4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影响
    5.4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提高球团强度的高温固结机理
        5.4.1 粘结剂对球团孔隙率影响
        5.4.2 粘结剂对球团内部形貌结构的影响
        5.4.3 粘结剂对球团内矿物物相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在氧化球团中的应用
    6.1 纳米碳酸钙基粘结剂的优化制备技术
    6.2 粘结剂功能组分及制备条件的优化
        6.2.1 有机组分及纳米碳酸钙组分的配比优化
        6.2.2 细磨制备中分散剂和细磨时间的优化
        6.2.3 造球水分优化
    6.3 球团指标
        6.3.1 球团强度指标
        6.3.2 焙烧球团铁品位及亚铁含量等指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添加剂CMS对莫来石陶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
    2.1 刚玉莫来石陶瓷的制备
    2.2 复相陶瓷的性能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样的烧结状况
    3.2 不同粘结剂配方对烧结体的结构影响
    3.3 不同粘结剂配方对烧结体的性能影响
4 结论

四、浅说CMC和CMS(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技术用于活性染料印花研究[J]. 狄嘉乐,岳孟源,韩倩迪,李德序,汪青. 山东化工, 2021(17)
  • [2]3D打印苯磺酸氨氯地平咀嚼片的设计与优化[J]. 韩晓璐,洪晓轩,刘伯石,朱春晓,杜祎萌,张慧,高静,王增明,郑爱萍. 中国药学杂志, 2021(15)
  • [3]不同聚合物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性能研究[J]. 刘东,焦晓东,熊剑平,周胜波,刘卫东. 公路, 2021(05)
  • [4]基于膛线痕重构和表面分割的多特征弹痕识别技术研究[D]. 陈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基电极材料研究[D]. 张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D]. 郭明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有机调整剂对蛇纹石与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的研究[D]. 范培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硅负极新型粘结剂氧化改性与交联[D]. 秦一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9]纳米碳酸钙基铁矿球团粘结剂的粘结机制及性能强化[D]. 陆帅帅. 东北大学, 2017(01)
  • [10]添加剂CMS对莫来石陶瓷的影响[J]. 夏维煌,方仁德,杨华亮. 佛山陶瓷, 2016(12)

标签:;  ;  ;  ;  

谈CMC和CM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