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及成藏史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及成藏史

一、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论文文献综述)

牛杏,何云龙,庄新国[1](2021)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CO2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丽水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基底断裂和岩浆底辟发育特征等,研究丽水凹陷CO2的分布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凹陷CO2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灵峰组、明月峰组下段及元古界基底片麻岩中,不同层位CO2的含量差别很大;平面上,温州13-1、丽水35-7和南平5-2 CO2气藏均位于岩浆底辟体之上或者附近,同时周围亦发育断层,而丽水36-1高含CO2气藏和LF-1井含CO2气藏周围底辟不发育,均紧邻灵峰凸起西侧的控洼断裂.丽水凹陷幔源CO2成藏主要受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两期火山岩浆活动的影响,这两期火山活动将幔源CO2带到地壳浅层,通过砂体侧向输导进入有利圈闭聚集成藏.

申雯龙,漆滨汶[2](2020)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判定及分布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其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钻探成果较小,因此亟需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实验,饱和烃气相色谱及饱和烃色质分析,对丽水凹陷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存在少量的Ⅱ1及Ⅱ2型。月桂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多数明月峰组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S1及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确定月桂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7%,灵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1.0%,明月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9%。生标参数显示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中。有效烃源岩平面分布预测显示,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较为局限,丽水凹陷西次凹的东北部为有效烃源岩的集中分布区。月桂峰组及灵峰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产气潜力,应加大丽水凹陷西次凹东北部的气藏勘探力度。

于仲坤,赵洪,刁慧,丁飞,漆滨汶[3](2020)在《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热演化模拟及现今地温场特征》文中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烃源岩埋深大、钻井少、油气发现少,至今对其生油气能力具有较大的争议。为明确烃源岩热演化史,从少量具备实测地层温度和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的钻井出发,利用正演模拟方法,通过地温与地层深度相关性分析,将钻井地温研究结果外推到无井区。在恢复丽水凹陷探井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史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建立了丽水凹陷的区域地温场并分析其对烃源岩演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古新统下段月桂峰组底界(T100)烃源岩大部分都已成熟,次洼中心局部过成熟;月桂峰组顶界(T90)烃源岩大部分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次洼中心局部高—过成熟;灵峰组顶界(T85)烃源岩处于未熟—低熟状态,西次洼中心有成熟烃源岩。烃源岩特征及演化分析表明,古新统下段月桂峰组烃源岩是丽水凹陷的主力生油气烃源岩。

刁慧[4](2019)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与二氧化碳成因来源》文中指出丽水凹陷是东海盆地除西湖凹陷之外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丽水凹陷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近年来,油气勘探受二氧化碳气影响严重,天然气藏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减低油气勘探的商业性。因而,明确丽水凹陷天然气和二氧化碳成因、来源对东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丽水凹陷天然气成因主要为Ⅱ型干酪根热成因油型气,其次为Ⅲ型干酪根成因的煤成气和Ⅱ型干酪根油型气混源气;油型气来源于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煤成气来源于灵峰组陆源Ⅲ型干酪根烃源岩。二氧化碳主要为无机成因气,来自地幔与火山活动有关。西次洼中北部、远离火山活动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王勇刚[5](2019)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文中提出丽水凹陷已发现的原油来源复杂,通过对已发现的不同区带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已发现的油气来源。依据原油族组成、轻烃、全烃及萜烷、甾烷等指纹特征,认为丽水凹陷原油在类异戊二烯烷烃、规则甾烷、Pr/Ph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其来自不同的油源。可以划分三类来源,其中丽水东次凹轻质油来源于其凹陷内月桂峰组烃源岩,灵峰潜山带轻质油是东、西两个次凹月桂峰组的混合来源;丽水西次凹凝析油也呈现混源油特征,但其主要来自西次凹的月桂峰组和灵峰组的烃源贡献。

黄亚浩[6](2018)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文中指出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各种地质信息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P,T,pH,X,W,S等),通过光谱定量分析技术获得流体包裹体内的各种数据并结合其他地质手段来研究地壳及地幔中的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针对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多个含二氧化碳的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激光拉曼光谱定量技术,不仅探讨CH4-CO2-H2O-NaCl地质流体体系内不同物质组成的拉曼定量方法,同时利用碳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数据,埋藏史模拟,地震解释和构造演化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丽水凹陷二氧化碳与烃类气体成藏期次规律,为此类含二氧化碳油气沉积盆地的流体成藏规律提供新的技术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本文首次建立了甲烷(40-200℃,2-50 MPa)和二氧化碳(40-120℃,6-50 MPa)单一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同时分别对阿尔卑斯山中央区石英脉体内多个纯甲烷天然流体包裹体和FSCC人工合成纯二氧化碳包裹体,应用了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定量方法,此研究打开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的大门,同时比较了傅里叶红外技术与激光拉曼技术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含甲烷和二氧化碳多元体系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打下了基础。最终得到了以下一些认识:流体包裹体光谱定量技术方面:1、建立了纯CO2体系160℃,3-50 MPa和H2O在CO2溶解体系下160℃,10-50 MPa的拉曼定量标定曲线,探讨归纳了CO2,CO2-H2O,CO2-H2O-NaCl,CH4,CH4-H2O,CH4-H2O-NaCl,CH4-CO2七种物质组成体系下流体包裹体的定量方法,为下一步地质应用的理论基础。2、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Micro FT-IR)结合HPOC技术,首次研究了温度范围(40-200℃)和压力范围(2-50 MPa)下甲烷v3伸缩振动峰(P,Q,R)的形态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征,分别研究以面积(Area),半高宽(FHWM),高度比(R/Q,P/Q)和峰位移变化(P,Q,R)为红外定量参数与压力和密度的变化关系,同时建立了甲烷不同红外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3、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结合HPOC技术,首次研究了温度范围(40-120℃)和压力范围(6-50 MPa)下二氧化碳2v2+v3和v1+v3伸缩振动双峰的形态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征,建立了面积(Area)与压力和密度的变化关系,同时建立了二氧化碳红外面积参数与温度-压力-密度的定量模型,讨论了峰位移变化。地质应用方面: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存在着多个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藏,以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定量分析为核心手段,结合镜下岩相学分析,埋藏史演化和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等综合手段,得到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矿物阴极发光性观察等分析手段查明了丽水凹陷储层砂岩主要为火山碎屑砂岩,少数为长石岩屑砂岩,LS35-7-1d和WZ13-1-1井中的火山岩屑含量相比于LS36-1构造中要高,主要的矿物括有石英,长石,岩屑,方解石,铁白云石,片钠铝石等,矿物共生序列为粘土矿物包壳—菱铁矿—黄铁矿—高岭石—次生加大石英、微晶石英—铁白云石-片钠铝石-方解石。2、根据CO2的含量可将丽水凹陷二氧化碳气藏划分为两类:I类CO2含量在90%100%之间;II类CO2含量在30%60%之间。平面上,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丽水西次凹和灵峰潜山带;纵向上,其主要分布在明月峰组、灵峰组。丽水凹陷的二氧化碳气体以无机成因为主,气源主要来自于地幔,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丽水36-1构造带CH4为有机成因,CO2为有机、无机混合成因,以无机成因为主,同时无机成因的CO2由壳源、幔源混合形成,以幔源为主;WZ13-1-1以及LS35-7-1d井的CO2为无机成因(幔源)。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两类含二氧化碳井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都主要为无机幔源为主。3、丽水凹陷古新世储层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裂隙内部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盐水溶液包裹体,为液相盐水溶液包裹体;第二类为含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纯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富二氧化碳气流体包裹体,溶解态二氧化碳富水相流体包裹体;第三类为含甲烷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纯甲烷流体包裹体,富甲烷气流体包裹体,溶解态甲烷富水相流体包裹体以及含固体有机质颗粒的甲烷水溶液包裹体;第四类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气包裹体,包含二氧化碳与甲烷混合气包裹体和二氧化碳和甲烷混合盐水包裹体。三个构造内含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120-160℃和200℃-230℃。LS36-1构造和LS35-7-1d的含甲烷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0-130℃和140-160℃。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80-100℃。4、丽水凹陷西次凹中富二氧化碳包裹体和纯二氧化碳包裹体的总密度主要分为三类:低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15 g/cm3左右或者更小),中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45 g/cm3左右),高密度二氧化碳流体(0.75 g/cm3左右)。密度呈现出随着均一温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LS36-1和LS35-7-1d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值大约在0.6-6.6 wt%,WZ13-1-1的水溶液包裹体盐度小于2.4 wt%。低盐度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12-146℃,但是高盐度包裹体(<6.6 wt%)的均一温度范围在122-153℃,整体来讲,随着盐度的增加均一温度也在增加。在LS36-1中甲烷气包裹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较低密度的甲烷流体(大约0.1 g/cm3或更低),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92.3到107.3℃,以及较高密度的甲烷流体(大于0.115 g/cm3),甲烷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97.8到116.9℃。5、成藏期次方面,在LS36-1中第一期二氧化碳流体的充注是在晚古新世(58-57 Ma),第二期二氧化碳流体的充注是在中新世(21-4 Ma);LS35-7-1d也记录了两期二氧化碳的充注,第一期在古新世晚期(61-59 Ma),第二期二氧化碳的充注时间为上新世(5-3 Ma);WZ13-1-1存在两期二氧化碳充注,第一期二氧化碳充注在古新世晚期(60 Ma),第二期二氧化碳的充注时间在上新世(3-1 Ma)。在LS36-1构造中,第一期甲烷充注进入气藏在晚渐新世,在这个时期圈闭已经形成,二氧化碳在21-4 Ma成藏,驱替第一阶段的甲烷气,在二次生烃之后,第二期甲烷充注进入气藏(8-1 Ma),部分驱替早期二氧化碳并形成现今气藏。在LS35-7-1d中甲烷气形成于渐新世,晚期二氧化碳的充注发生于5-3 Ma,驱替早期形成的甲烷气藏并形成现今气藏。6、在瑞士地区阿尔卑斯山中央区存在四个流体区,其中的甲烷流体发生氧化反应,流体向水区和二氧化碳区过渡,对甲烷区域纯CH4包裹体红外光谱定量技术分析,在40℃下,采集甲烷v3伸缩振动Q峰位移来确定纯甲烷天然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捕获压力,这些包裹体的压力区间分布位于CH4区域末端,说明了从CH4到H2O-(CO2)区域的过渡不是压力控制的。同时对单一纯甲烷包裹体同时收集其40℃下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在室温下的拉曼光谱,确定其密度,同时进行对比,两种光谱分析技术得到的密度偏差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验证了傅里叶红外定量的甲烷模型。对阿尔卑斯山中央区石英脉体中纯CH4流体包裹体,利用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了地质应用,同时验证傅里叶红外定量技术的可行性。7、通过单一二氧化碳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在40℃下,采集二氧化碳2v2+v3和v1+v3伸缩振动双峰峰面积来确定FSCC人工合成纯二氧化碳包裹体的密度,同时在室温下,采集包裹体的拉曼光谱,确定其密度进行对比,两种光谱分析技术得到的密度偏差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

钟锴,朱伟林,高顺莉,付晓伟[7](2018)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规模最大的边缘海盆地,历次资源评价均认为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迄今为止,其油气探明程度仍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对东海陆架盆地从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形成机制到烃源潜力、沉积储层等油气成藏关键问题展开全面的重新研究和认识.通过对东海及其周缘构造单元基础地质资料、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原型及其与周边区域构造演化、晚中生代-新生代裂谷盆地差异演化及其成因、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是研究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的3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因各次级沉降单元差异演化,造成各区域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储层因素是以始新统-渐新统沉积为主的东部坳陷带油气成藏的关键,而烃源岩条件是解答古新统-始新统沉积为主的西部坳陷带油气成藏的基础性问题.

魏然[8](2017)在《LS36-1气藏开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LS36-1气田属于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而且储层渗透率低,并且具有一定的边水,气藏情况复杂,如何高效开发该气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首先通过对该块地质及生产情况分析,开展气田精细储层评价研究,依据地层对比、划分原则,划分油层组、砂岩组,沉积韵律细分小层;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的成果,研究断裂特征和构造的特征;以岩石学、沉积学、岩心资料为基础,确定沉积相的模式;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包括岩石学及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研究隔夹层产状、平面分布规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开发参数的技术界限。以实际的地质和动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常规的油藏地质和动态分析方法,结合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开发方案设计,包括开发设计原则、井位优选设计、水平井长度优选、最优开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动态预测,并对检测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研究成果:LS36-1属于典型的断背斜构造,共8个气藏,M11、M2、M31、L2、L3为边水气藏,M12、M32和L1为边底水气藏。容积法储量计算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3.08×108m3,其中纯烃地质储量25.61×108m3,二氧化碳13.09×108m3,凝析油地质储量为43.91×104m3。鉴于M12层井网不完善,及A3井产能低等情况,在数值模拟计算基础上,建议M12层增加的开发井为水平井,即A4H井。通过模拟结果确定最佳水平段长度800m,预计可动用地质储量7.3×108m3,设计单井产能3040×104m3/d。

田杨,叶加仁,杨宝林,单超,王柯[9](2016)在《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文中指出利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系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地质要素,认为烃源岩、储集层、输导体系及构造运动是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古新统烃源岩类型多样,生排烃历史复杂,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致使凹陷内油气性质和分布的不同;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烈,导致油气差异聚集,且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部位;输导体系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油气藏组合类型的多样性和油气藏分布的复杂性;古新世至中新世的2期构造运动(瓯江运动、玉泉运动)影响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改造和破坏了油气藏,成为制约油气发现的主要因素。总结丽水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为近源成藏,储层物性制约成藏,断裂活动决定成藏,并提出2个最有利油气勘探区带为中部反转构造带和西斜坡反向断裂带。

崔敏,赵志刚[10](2015)在《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内火山岩发育,已发现的油气大多含有CO2气体。对凹陷内丽水36-1构造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凹陷内CO2含量和火山岩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CO2和火山岩对丽水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水36-1构造的油气成藏具有始新世成藏和钱塘运动之后成藏特征,并伴随有CO2的注入;钻井中CO2含量与火山岩的平面展布具有成因联系,与火山岩的距离越近、周缘火山岩展布面积越大,钻井内CO2含量越多;CO2的充注与烃类充注同期,或晚于烃类充注,使得富含CO2的天然气在较深的、物性较差的储集层富集;丽水凹陷后期,注入的CO2气体促使先期注入的富烃气体向西次凹的西斜坡和构造反转带聚集,丽水凹陷内CO2的含量和火山岩的分布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指示作用。

二、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论文提纲范文)

(1)东海盆地丽水凹陷CO2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丽水凹陷CO2成因类型
3 丽水凹陷(含)CO2气藏分布特征
    3.1 纵向分布特征
    3.2 平面分布特征
4 CO2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4.1 基底深断裂发育特征
    4.2 岩浆活动特征
    4.3 控制因素分析
5 结论

(2)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判定及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选择与实验方法
3 烃源岩评价
    3.1 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
    3.2 有机质类型
    3.3 有机质成熟度
    3.4 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
        (1)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烃
        (2)萜烷与甾烷
    3.5 烃源岩TOC下限判断
4 基于岩石物理的井震联合TOC预测
5 有效烃源岩预测及其分布特征
6 结 论

(4)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与二氧化碳成因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情况
2 天然气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
3 天然气成因来源
4 二氧化碳成因来源
5 结论与启示

(5)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1 原油物性及族组成
    2.2 原油轻烃组成特征
    2.3 原油全烃组成特征
    2.4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3 原油油源对比
    3.1 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3.2 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对比
    3.3 甾烷和萜烷类生物标志物对比
4 结论

(6)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流体包裹体分析研究现状
        1.2.2 流体包裹体相变测温技术
        1.2.3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和阴极发光技术
        1.2.4 显微拉曼激光光谱分析技术
        1.2.5 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技术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光谱定量技术研究
    §2.1 激光拉曼光谱定量技术
        2.1.1 实验装置
        2.1.2 纯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3 富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4 富H_2O含溶解CO_2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5 富CH_4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6 富H_2O含溶解CH_4体系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7 CO_2和CH_4混合气拉曼光谱定量方法
        2.1.8 拉曼热成熟度光谱定量方法
        2.1.9 二氧化碳δ~(13)C拉曼定量方法
    §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技术
        2.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2 不同温压条件下甲烷PVT-x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2.2.3 不同温压条件下二氧化碳PVT-x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包裹体分析技术地质应用
    §3.1 丽水凹陷区域地质背景
        3.1.1 地层特征
        3.1.2 构造演化
        3.1.3 油气地质特征
        3.1.4 二氧化碳分布
    §3.2 天然气类型及成因探讨
        3.2.1 二氧化碳成因研究
        3.2.2 烃类气体成因研究
    §3.3 储层岩石学特征
        3.3.1 储层砂岩主要矿物成分
        3.3.2 成岩共生序列
    §3.4 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5 储层流体显微测温分析研究
    §3.6 流体PVT-x性质与成藏期次研究
        3.6.1 含二氧化碳包裹体定量数据分析
        3.6.2 含甲烷包裹体定量数据分析
        3.6.3 丽水凹陷各构造埋藏史模拟
        3.6.4 丽水凹陷二氧化碳与烃类气体充注期次
    §3.7 小结
第四章 傅里叶红外光谱定量包裹体分析技术地质应用
    §4.1 瑞士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中央区地质背景
    §4.2 纯 CH_4 流体包裹体 PVT-x 性质定量数据分析
    §4.3 纯CH_4流体包裹体密度计算方法对比
    §4.4 纯CO_2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密度计算方法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关键的地质问题
    2.1 中生代盆地原型及其与周边区域构造演化
    2.2 晚中生代-新生代盆地差异演化及其成因
    2.3 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 影响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
    3.1 古新统凹陷油气成藏的关键为烃源条件
    3.2 始新统-渐新统凹陷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关键是是否发育规模优质储层
    3.3 东海陆架盆地的东西差异及其对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
4 讨论和结论

(8)LS36-1气藏开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LS36-1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研究
    2.1 气田概况
        2.1.1 位置及海况
        2.1.2 勘探评价历程
        2.1.3 开发现状
    2.2 构造特征
        2.2.1 断裂特征
        2.2.2 圈闭特征
    2.3 沉积相
        2.3.1 气组划分
        2.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3 储层沉积相分析
    2.4 储层评价
        2.4.1 储层分布
        2.4.2 储层非均质性
        2.4.3 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2.4.4 物性特征
        2.4.5 储层润湿性
        2.4.6 M3-L低渗透层储层评价
    2.5 油藏类型
        2.5.1 温度和压力
        2.5.2 气藏类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S36-1 储量研究
    3.1 地质储量级别及其分布
    3.2 储量品质分析
    3.3 潜力和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S36-1 气藏试采动态分析
    4.1 生产概况
    4.2 产能分析
    4.3 动储量计算
        4.3.1 静压折算
        4.3.2 动储量
        4.3.3 气藏动储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S36-1 开发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预测
    5.1 地质模型建立
    5.2 数值模型建立
        5.2.1 PVT参数
        5.2.2 相对渗透率曲线
        5.2.3 模型水体
        5.2.4 采气指数
        5.2.5 模型渗透率
        5.2.6 完井参数设定
        5.2.7 模型限制条件
        5.2.8 储量拟合
    5.3 生产历史拟合
    5.4 开发方案设计
        5.4.1 开发设计原则
        5.4.2 井位优选设计
        5.4.3 水平井长度优选
        5.4.4 最优开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动态预测
        5.4.5 矿产实施状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成藏地质背景
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2.1 烃源岩
    2.2 储集层
    2.3 输导体系
    2.4 构造运动
3 成藏规律
    3.1 近源成藏
    3.2 储层物性制约成藏
    3.3 断裂活动决定成藏
4 有利区带评价优选
    4.1 中部反转构造带
    4.2 西次凹西斜坡反向断裂带
5 结论

(10)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地质概况
2石油地质特征
3CO2对油气成藏的制约
    3.1CO2分布特征
    3.2CO2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4结论

四、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海盆地丽水凹陷CO2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牛杏,何云龙,庄新国. 地球科学, 2021(10)
  • [2]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判定及分布预测[J]. 申雯龙,漆滨汶.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3)
  • [3]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热演化模拟及现今地温场特征[J]. 于仲坤,赵洪,刁慧,丁飞,漆滨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2)
  • [4]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与二氧化碳成因来源[J]. 刁慧.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4)
  • [5]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 王勇刚.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1)
  • [6]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与红外光谱定量研究 ——以丽水凹陷和阿尔卑斯为例[D]. 黄亚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7]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J]. 钟锴,朱伟林,高顺莉,付晓伟. 地球科学, 2018(10)
  • [8]LS36-1气藏开采设计研究[D]. 魏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区带优选[J]. 田杨,叶加仁,杨宝林,单超,王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4)
  • [10]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J]. 崔敏,赵志刚. 特种油气藏, 2015(02)

标签:;  ;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及成藏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