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

一、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论文文献综述)

勾月嫙[1](2021)在《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2010-1-1至2020-12-31所有进行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由2名熟知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独立阅读和筛选文献,提取并整合各文献研究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各文献风险偏倚评估选用Cochrane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5.3对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临床试验试验一:采用前瞻性、匹配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拟纳入6-16周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共60例。试验组干预方法为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照组干预方法为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各30例。两组儿童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实施为期8周的临床干预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随访观察并对SNAP-IV量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等观察指标进行评定分析。试验二:采用前瞻性、匹配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拟纳入6-16周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共60例。试验组干预方法为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照组干预方法为益智宁神颗粒,各30例。两组儿童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实施为期8周的临床干预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随访观察并对SNAP-IV量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中医证候评分表、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等观察指标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7篇文献。13项研究为双臂试验,6项研究为综合治疗方案与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研究,7项研究为综合治疗方案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研究;4项研究为多臂试验研究。(1)注意缺陷因子:1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ADHD注意缺陷因子积分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积分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臂试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动冲动因子:1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ADHD多动冲动因子积分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多动冲动因子积分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臂试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多动冲动状因子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试验试验一:试验组因疗效欠佳联合脑电反馈治疗1例,未按时随访脱落3例;对照组放弃家长培训2例,因疗效欠佳联合脑电反馈治疗1例,未按时随访脱落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26例,共纳入52例。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2例患儿出现轻度食欲不振的表现。两组儿童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1)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两组儿童治疗8周后SNAP-IV量表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降低对立性因子积分和注意缺陷因子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多动冲动因子积分和Conners多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8周后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家庭、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自我管理和社会活动等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冒险活动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分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家庭、自我管理、社会活动和冒险活动等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家长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躯体反应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总压力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二:试验组因家长不满意疗效脱落3例,未按时随访导致数据缺失排除4例,因症状控制不佳辅以其他疗法排除2例;对照组因家长不满意疗效联合西药治疗排除2例,未按时随访导致数据缺失脱落5例,因患儿拒绝继续服用中药汤剂脱落1例,因症状控制不佳辅以其他疗法排除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21例,共纳入42例。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儿童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1)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儿童治疗8周后SNAP-IV量表和中医证候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组总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对立性因子积分、多动冲动因子积分和Conners多动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分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家庭、自我管理、社会活动和冒险活动等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家长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积分情绪反应因子、躯体反应因子和总压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反应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躯体反应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总压力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治疗方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干预疗效的文献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核心症状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与常规治疗疗效相当。但是纳入的17篇文献整体质量不高,主要在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上的风险等级较高,结论需谨慎。临床研究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多中心、双盲试验以提高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据质量。2.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综合治疗方案在减轻ADHD注意缺陷症状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的缺陷,在缓解家长躯体压力应激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凌琳[2](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认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茅铭芝[3](2020)在《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和培育水平决定了个人一生的技能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Heckman and Mosso,2014)。正如《科尔曼报告》(1966)所强调,解释学生成绩的绝大部分差异是家庭特征而非学校特征。家庭的培育(Parenting)在解释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有利和不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人力资本的差距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传统的教育政策无法完全弥补弱势家庭中父母投资不足造成的伤害。不同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儿童,面临着所谓的“命运岔路”,也即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机会不平等。由家庭培育不足导致的弱势群体低度开发的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而言,既影响了个人的社会经济成就,也制约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效地开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培育模式在儿童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影响机制。在本文的框架中,父母的培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还会以社会互动(同伴效应)的形式影响孩子同龄人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分别考察了来自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家庭陪伴模式差异,以及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差异的影响。研究既实证检验了这三种培育模式是如何影响并塑造儿童的人力资本,理解弱势家庭存在的培育缺陷;还进一步探讨了因家庭培育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变异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第一,通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学校抽样调查数据CEPS,发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儿童在中学阶段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通过将样本限制在遵循随机分配规则的学校以克服学校数据中常见的自选择问题,进一步发现了早期投资存在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参加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例的提高会改善全班同学的人力资本。相较于城市中产热衷于“推娃”的教育竞争,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本研究样本中将近20%)。研究表明,缺乏学前教育的经历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但班级中存在的高能力(接受过学前教育)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促进那些缺乏早期投资的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也即证实了“近朱者赤”效应。第二,通过分析CEPS和CFPS等微观数据,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导致的陪伴缺失会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存在显着的陪伴缺失儿童的同伴效应,也即班级中父母陪伴缺失儿童的占比提高不会显着影响其他学生的教育发展。研究表明,相较于那些与父母同住的学生,陪伴缺失儿童的认知测试分和考试成绩表现得更差,其教育期望也显着下降。通过区分陪伴模式,发现母亲的陪伴缺失会对儿童造成显着的负面效应。更进一步,研究尝试解答为何陪伴缺失这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没有在班级层面产生“近墨者黑”的同伴效应。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陪伴缺失的儿童在班级中被孤立,因而缺乏与同龄人产生互动,这一视角也反映出这类弱势儿童所处的困难境遇。第三,利用CEPS微观数据,结合发展心理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家庭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分为四类(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和消极型),实证考察了养育方式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研究发现,养育方式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和信念偏好来促进其人力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关家庭养育方式的同伴效应则体现出“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班级中接受最佳养育方式的学生比例的提升,会显着提高其他学生的认知技能,但是也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从家长互动的视角对这种同伴压力进行了解释。本文实证检验了家庭培育模式是如何以直接效应和同伴效应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并进一步探讨了潜在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弱势家庭的培育缺陷,在本研究中表现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父母的陪伴缺失,以及不利于发展的养育方式,都会对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当前人力资本投资中主要探讨了家庭投资的直接作用,本文则进一步探讨了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同伴效应,发现了由家庭培育模式差异导致的班级中学生能力组成的差异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同伴效应(具体表现为“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以及同伴压力”)。这些培育模式差异在经济不平等加剧的当下可能长期存在,成为较长时期阻碍社会流动的潜在威胁。本研究认为,尽管政府和社会无法让孩子选择父母,但是却可以尝试改善或解决弱势家庭在发展子女人力资本方面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缺陷等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儿童所处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认为政策的着力点可以归纳为两类。首先,针对成长于弱势家庭而面临着养育缺陷的学龄前儿童,政府应该重视其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养育差距背后的机会不平等。早期投资既可以是直接对弱势儿童进行干预,也可以是对处于弱势境遇的家庭及其家庭环境进行投资,例如指导父母如何科学养育孩子。其次,针对已经处于学龄期(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那些经历过早期抚养劣势或正处于不利养育环境的儿童,公共教育政策可以着力在如何分配学生在班级中的组成,发挥同伴效应中积极的一面,以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积累人力资本。

刘云杉[4](2020)在《平等与卓越的张力——美国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文中研究表明平等与卓越的张力贯穿了近代以来美国的社会变迁。本文以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的"杰斐逊主义与杰克逊主义之争"为线索,追溯"美国梦"的兴与衰,探究教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发现,普及教育贯彻了共和的理念与愿景,旨在个体层面奠定自由、平等的基础,然而社会治理的选贤任能又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效率精神,政治民主的愿望和经济垄断的利益深刻交织在"人"的教养和培育过程中,并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呈现不同的历史面貌。我们看到,民主社会中的机会均等与个人主义催发了向上的自我奋斗,同时也开启了激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在社会整体向上的趋势渐缓、财富两极分化并通过代际加以承袭延续的当下,劳动力市场对"英才"的筛选标准日益严苛,家庭资本强势介入,依靠教育搭建"社会阶梯"、完成个体阶层跃升的"追梦"之路日趋坎坷。

张欣欣[5](2020)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认知心理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认知心理发育现状及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ICPP女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以丰富临床医生与患儿家属对ICPP对心身影响的认识,为ICPP的疾病管理和家庭护理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选取2019年3月-8月在河南省某省级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ICPP城市女童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省内城市社区幼儿园及小学与病例组年龄匹配的健康女童作为对照,在调查现场完成儿童智力测评以及家长和儿童的自评问卷。研究内容包括儿童自身变量及父母相关变量两部分,儿童自身变量包括认知和情绪行为发育状况,父母相关变量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和AMOS 21.0软件,所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女童分别调查106和113例,最终纳入病例98例、对照102例进行分析,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2.5%和90.3%;病例组平均年龄为(8.62±0.8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8.55±1.10)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07)。2.病例组女童的言语智商、言语理解因子智商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病例组女童在感觉统合的前庭失衡、学习能力发展不足两个维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6,P=0.001),在情绪智力的认识自己的情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2);病例组女童父母的拒绝教养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6,P=0.024);病例组女童的总体困难及过度活跃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1,P<0.001)。3.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女童的总体困难评分与全量表智商、感觉统合、情绪智力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积极应对评分呈负相关(r=0.667--0.227),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拒绝)及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346~0.482);亲社会行为评分与感觉统合的三个维度(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评分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积极应对评分呈正相关(r=0.215-0.324)。4.回归分析显示:认知相关变量是影响病例组女童总体困难评分的主要因素,对总体困难的解释度为54.3%(R2=0.543);父母相关变量和认知相关变量对病例组女童亲社会行为评分的贡献度相当,解释度分别为12.9%和11.5%(R2=0.129 和 0.115)。5.路径分析显示:对病例组女童的总体困难有直接效应的变量为:触觉过分防御、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焦虑和拒绝;有间接效应的变量为:触觉过分防御、焦虑、拒绝和抑郁。对病例组女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直接效应的变量为: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积极应对;有间接效应的变量为:本体感失调、触觉过分防御、焦虑和拒绝。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是各变量间接影响总体困难及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中介变量。结论1.ICPP并未对女童的认知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相反其言语理解、感觉统合和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更好,总体情绪行为困难更少。2.ICPP女童的情绪行为和亲社会能力发展与自身认知水平及其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密切相关。3.认知能力尤其是感觉统合,是ICPP女童情绪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学习能力发展对减少情绪行为困难及增加亲社会能力最为重要。4.重视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评估与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情绪及严厉的教养方式,积极应对疾病,对保障ICPP女童的正常心理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陈雨婷[6](2020)在《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形成的一项关键能力,也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两种途径,一是阅读,二是实践。学生经验的获得不仅需要亲身实践,还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前提。然而,笔者在对天府新区××小学中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学生患有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因此,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中段不同类型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着力构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别模型、成因模型、筛选模型和对策模型,并通过个案研究加以运用。本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关键词定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分为四个部分,旨在构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别模型、成因模型、筛选模型和对策模型。第一部分是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三种类型;第二部分是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三个成因分析模型;第三部分是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两个筛选模型;第四部分是干预三类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对策模型。第三章旨在进行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个案筛选。从个案筛选的流程设计,再到天府新区××小学的团体调查,最后进行案例的选择与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根据字词识别困难型、理解阅读困难型和探究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进行深入探析。第五章重点探讨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对策。从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家长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帮助不同类型的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建立阅读自信。

柳世玉[7](2016)在《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智商测试手段,加德纳本人及其多元智能理论均蜚声世界,受到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欢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各种教育实验和实践也迅速开展起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等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然而多元智能理论耀眼光芒却掩盖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体系,加德纳的教育思想体系生发于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思想,以及由多元智能理论拓展而出的创造力理论、领导力理论、优善工作理论、道德论等丰富多样又相互联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本文在对加德纳本人的着作、论文、报告等作品和其他学者对加德纳的访谈、纪实性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增进人们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理解,并更加全面地提出了加德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进一步阐明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运用适合于教育家思想研究的文献法和历史法提出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研究路径,并主要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加德纳及其学术人生,并从他的个人因素、他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批判和对美国教育的指摘三个个方面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主体,也是构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的重要组分,主要介绍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起源——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思想,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由多元智能理论拓展而出的创造力、领导力、优善工作和道德教育等理论,论述了几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此外还介绍了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实践,发现了实践中的问题。第四部分(第七、八章)首先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目标、教师转型观、艺术教育观、学校发展观、教育评价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技术观作了总体呈现,发现加德纳的研究在对象、方法、内容三个方面的转变,构建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维模式,认为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的特征。从学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家庭教育和艺术教育五个维度,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霍华德·加德纳的教育思想丰富深刻又独树一帜,引起了国际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研究、实践和审视。该思想构筑于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之上,兼顾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在人的智能发展、创造力培养等方面自成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加德纳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人掌握相关资料还不够全面以及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加德纳教育思想中关于道德理论、领导力理论和优善工作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8](2015)在《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文中认为百多年来,中国在救亡图存和奋发图强的道路上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中国几代人追求的理想。尽管经历无数挫折和失误,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和引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进。而厘清中国梦与人口梦、中国梦与生育梦的关系,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常艳春[9](2010)在《智商测验,切莫把教育引入误区——张梅玲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一些城市的"热点学校"总是想通过测智商来确定学生有无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想以此来减少招生压力、提高生源质量。还有些家长也爱在孩子的智商上打主意。应该如何看待智商测验,又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智商?就此,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

谢文英,孙久晴[10](2010)在《测智商,为孩子还是为奖金?》文中认为“你的孩子成绩这么差,去医院查查智商有没有问题吧。”如果你是家长,听到老师这么说自己的孩子,会怎么做? 7月27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儿童智测室遇到了焦虑的刘女士,她10岁的儿子思阳(化名)正在诊室里接受智商检测。 “紧张?

二、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综合治疗方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2 文献研究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综合治疗方案对ADHD核心症状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3 讨论
        3.1 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核心症状的疗效
        3.2 文献评价
        3.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试验一: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总体设计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
        1.6 干预方案
        1.7 评估工具
        1.8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1.9 总疗效判定标准
        1.10 安全性评价
        1.11 统计分析
        2 一般情况
        3 结果
        3.1 两组儿童基线比较情况
        3.2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干预疾病的疗效结果
        3.3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
        3.4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
    试验二: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肾虚肝亢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总体设计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
        1.6 干预方案
        1.7 评估工具
        1.8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安全性评价
        1.11 统计分析
        2 一般情况
        3 结果
        3.1 两组儿童基线比较情况
        3.2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干预疾病的疗效结果
        3.3 多动指数变化
        3.4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
        3.5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临床研究分析
        3.1 对患儿的影响
        3.2 对家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3)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与变量介绍
        1.3.1 培育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1.3.2 技能形成技术与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1.3.3 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
        1.3.4 养育方式(Parenting styles)
        1.3.5 溢出效应与同群效应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形成的新特征
        2.1.2 认知技能与智商测试
        2.1.3 非认知技能及其测量
        2.1.4 人力资本形成的技术
        2.1.5 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
    2.2 人力资本形成的经验分析
        2.2.1 生命周期的早期影响
        2.2.2 家庭投资与儿童发展
        2.2.3 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
    2.3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2.3.1 同伴效应的模型设定
        2.3.2 同伴效应的识别策略
        2.3.3 同伴效应的经验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基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模型
    3.1 多阶段人力资本生产函数
        3.1.1 多维人力资本
        3.1.2 人力资本形成技术
    3.2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3.3 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拓展
        3.3.1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
        3.3.2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
        3.3.3 家庭养育方式选择
        3.3.4 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同伴效应
    3.4 家庭培育模式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家庭早期投资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4.1 数据和变量
        4.1.1 数据来源
        4.1.2 因变量
        4.1.3 自变量
    4.2 模型设定与识别策略
    4.3 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分析
        4.3.1 基线估计结果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异质性分析
    4.4 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5.1 父母陪伴缺失现状的制度背景
    5.2 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5.2.1 数据与变量
        5.2.2 识别策略
    5.3 家庭陪伴模式对儿童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
        5.3.1 OLS估计结果
        5.3.2 IV估计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潜在机制分析
    5.4 家庭陪伴模式差异的中长期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家庭养育方式的直接和溢出效应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选择
    6.2 养育方式的识别与分类
    6.3 养育方式的直接效应分析
        6.3.1 基线估计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家庭养育方式的潜在机制分析
    6.4 养育方式的溢出效应分析
        6.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6.4.2 识别策略:线性均值模型
        6.4.3 基线估计结果
        6.4.4 稳健性检验
        6.4.5 潜在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小结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平等与卓越的张力——美国社会变迁中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民众:政治理想的钥匙
二、承认差异:社会正义的前提
三、机会均等:成功神话的限制
四、选优任能:资本逐利的修辞
五、精英治理:社会阶梯的陷阱
六、结语

(5)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认知心理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调查方法
    2.4 研究工具
        2.4.1 儿童用评估问卷
        2.4.2 家长用评估问卷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资料收集阶段
        2.5.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入组女童的一般资料
    3.2 病例组和对照组女童各变量的比较
        3.2.1 两组女童智力水平的比较
        3.2.2 两组女童感觉统合能力、情绪智力的比较
        3.2.3 两组女童情绪行为的比较
        3.2.4 两组女童父母教养方式、情绪及应对方式的比较
    3.3 病例组女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情绪行为与一般人口学资料
        3.3.2 情绪行为与认知及父母相关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3.3.3 情绪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4 认知与父母相关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3.3.5 影响情绪行为的路径分析
4 讨论
    4.1 ICPP女童和对照女童的一般情况
    4.2 ICPP女童的智力、感觉统合及情绪智力发育状况
        4.2.1 ICPP女童的智力发育现状
        4.2.2 ICPP女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育现状
        4.2.3 ICPP女童的情绪智力发育现状
    4.3 ICPP女童的情绪行为问题
        4.3.1 情绪行为与感觉统合能力
        4.3.2 情绪行为与智力、情绪智力
        4.3.3 情绪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4.3.4 情绪行为与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
        4.3.5 情绪行为与父母的应对方式
    4.4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分泌疾病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心理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关键词界定
        1.2.1 阅读障碍
        1.2.2 发展性阅读障碍
        1.2.3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明确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具体内涵和主要表现
        1.3.2 明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因
        1.3.3 提出预防和干预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主要对策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汉语语言特征”的研究
        1.5.2 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
        1.5.3 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
        1.5.4 小结与反思
2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型、成因、筛选和对策模型
    2.1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类型
        2.1.1 字词识别困难型
        2.1.2 理解阅读困难型
        2.1.3 探索阅读困难型
    2.2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分析
        2.2.1 横向成因分析
        2.2.2 纵向成因分析
    2.3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筛选方式
        2.3.1 智商成就差异模型
        2.3.2 阅读障碍成分模型
    2.4 克服不同层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对策分析
        2.4.1 字词识别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2.4.2 理解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2.4.3 探索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对策模型分析
3 小学中段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的个案筛选
    3.1 研究设计
        3.1.1 个案研究目的
        3.1.2 个案背景调查
        3.1.3 个案对象调查
        3.1.4 个案调查方法
        3.1.5 具体实施步骤
    3.2 天府新区××小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3.2.1 对学生的汉语阅读情况分析
        3.2.2 对语文教师的访谈情况分析
    3.3 被试的筛选与分析
        3.3.1 被试的个案筛选和个案鉴别情况
        3.3.2 被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调查
    3.4 三位被试填写《阅读障碍成因检测卷》
        3.4.1 语音识别意识测试
        3.4.2 汉字识别意识测试
    3.5 三位被试以往的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3.5.1 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3.5.2 教师的处理方式分析
    3.6 三位被试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分析
        3.6.1 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分析
        3.6.2 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3.7 对三位被试的观察与访谈
4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成因的案例分析
    4.1 字词识别困难型的成因——A生
        4.1.1 A生的内部成因
        4.1.2 A生的外部成因
    4.2 理解阅读困难型的成因——B生
        4.2.1 B生的内部成因
        4.2.2 B生的外部成因
    4.3 探索阅读困难型的成因——C生
        4.3.1 C生的内部成因
        4.3.2 C生的外部成因
5 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对策
    5.1 字词识别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普及概念,提前预防
        5.1.2 简易诊断,形成模型
        5.1.3 培养兴趣,激活动力
        5.1.4 师生互动,增进了解
    5.2 理解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依据学情,追求有效教学
        5.2.2 启迪思维,创设阅读情景
        5.2.3 熟能生巧,加强阅读训练
        5.2.4 耐心指导,培育健康心理
    5.3 探索阅读困难型学生的干预对策
        5.3.1 解读文本,培养审美能力
        5.3.2 全面发展,提升实践能力
        5.3.3 更新教法,提升创新能力
        5.3.4 予以肯定,增强阅读自信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研究的缺失
        (二)加德纳学术思想对教育发展有启迪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文献综述
        (一)加德纳着述中文版概说
        (二)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综述
        (三)国内对加德纳其它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国外的研究
        (五)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生成
    一、加德纳人生钩沉
        (一)教育初启蒙:天才少年长怀音乐情结
        (二)专业渐明晰:求学进业幸得名师引路
        (三)研究多元化:学术探索跨越公共领域
        (四)着得等身书:荣耀加持仍旧笔耕不辍
    二、催生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个人因素
        (一)边缘生活导致不同步性
        (二)钟情艺术继而执着开拓
        (三)名校名师影响学术方向
        (四)多个项目驱动研究实践
        (五)中国之行形成中国情怀
    三、引发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传统智力理论
        (一)对智能研究的心理测量取向的批判
        (二)对智能研究的信息加工取向的批判
        (三)对智能研究的认知发展取向的批判
    四、促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教育场域
        (一)质疑统一的学校价值
        (二)批评偏狭的教育评价
        (三)抨击失衡的课程设置
        (四)诘问单调的教学方式
        (五)非难枯燥的教育内容
第三章 加德纳的艺术教育理论
    一、加德纳艺术理论的形成
    二、艺术本质论
        (一)艺术心理论
        (二)艺术属性论
        (三)艺术成就论
        (四)艺术符号论
        (五)艺术过程论
    三、艺术与多元智能的关系辨思
        (一)不存在艺术智能
        (二)艺术滋养多元智能
        (三)多元智能为艺术服务
        (四)以艺术的方式实现智能
    四、儿童艺术发展论
        (一)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与艺术家的关联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
    五、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艺术教育的课程
        (四)艺术教育的教学
    六、加德纳对中国艺术教育之反思
        (一)中国民众的美学和艺术素养匮乏
        (二)艺术教育在中国各级教育阶段发展失衡
        (三)中国高水平艺术家流失海外
        (四)艺术教育在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均
        (五)中国家长艺术教育存在误区
        (六)中国的艺术领域更加倾向于模仿而非创造
        (七)高年级学生艺术表演和展示缺乏个性
        (八)中国艺术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忽视通识培养
第四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智能的判定与内涵
        (一)智能的判定
        (二)智能的内涵
        (三)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加德纳探索多元智能的方法
        (二)符号系统与多元智能的关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四)多元智能理论之于智能理论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愿景
        (一)以学科理解为教育目标
        (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
        (三)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四)运用情景化评估替代标准化考试,全面评价人的智能
        (五)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师范教育
        (六)多元智能融入社会教育
第五章 加德纳的创造力理论
    一、加德纳创造力思想肇启
        (一)加德纳缘何走上创造力研究的道路
        (二)加德纳如何判定创造力的价值
    二、加德纳研究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德纳研究创造性活动的上层结构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加德纳对其他研究者创造力研究的批判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力、创造者及创造性活动的论说
        (一)加德纳对创造力内涵及类型界定
        (二)人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领域性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者的分型辨类
        (四)创造性行为(活动)的五种形式
        (五)加德纳理解创造过程的层次
    四、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是升级版的智力
        (二)多元智能中优势智能的引领
        (三)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创造力不同
        (四)创造力的保持是创造力发展的高起点
        (五)创造者的自我认知和调节
        (六)艺术与创造力的相互激荡
        (七)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八)文化、环境差异熏染不同的创造力
第六章 加德纳的道德论、优善工作理论与领导力理论及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道德论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判定标准
        (三)道德与智能的关系
        (四)道德的重要性
        (五)高校招生应把道德考虑在内
        (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七)后现代道德观
    二、优善工作理论
        (一)“优善工作项目”研究缘起及发展
        (二)优善工作的内涵及实现
    三、领导力理论
        (一)领导力理论
        (二)加德纳对教育领导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多彩光谱项目——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践
        (二)重点学校到重点学习社区——小学阶段的实践
        (三)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初中阶段的实践
        (四)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矫枉
        (五)警惕情境化评估带来的严重危险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实践的评价
第七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总论
        (一)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标
        (二)极富价值的艺术教育观
        (三)个性教育的学校发展观
        (四)全面真实的教育评价观
        (五)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观
        (六)尊重差异的学生观
        (七)多样有效的教学观
        (八)均衡设置的课程观
        (九)为我所用的技术观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向
        (一)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关注特殊人群到放眼全民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实证量化为主到融会贯通
        (三)研究内容的转向:从质疑智能理论到拓展智能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倾向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是有机的思想系统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鼓励创新并且实现创新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尊重差异倡导多元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强调整体效能
        (五)加德纳教育思想呼唤对世界和他者的关爱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生态
        (七)加德纳教育思想把人还原为本真的人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三维结构
        (一)时间维结构
        (二)逻辑维结构
        (三)知识维结构
第八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富有职业伦理正能量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应该增进理解
        (三)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四)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五)学校发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塑造优善工作的教师
        (二)培养教师依据多元智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学领导力
    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儿童创造力需要保持而非刻意追求
        (二)依据优势智能发展学生创造力
        (三)创造者本人应耐住寂寞
        (四)重视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创造力
        (六)培养认同并实践职业伦理道德的学生
    四、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二)亲子关系培养
        (三)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多元智能融入家庭教育
    五、对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三)改变艺术教育的方法
    六、对加德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瞻望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8)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进入“人口危机”时代
    (一)触目惊心的人口形势
    (二)中国的低生育率
    (三)为何低生育率趋势难以逆转?
    (四)全面放开生育后的人口趋势
二、人口与自然资源
    (一)中国人均资源是否太少?
    (二)中国水资源够吗?
    (三)限制生育对降低资源消耗有多大意义?
    (四)自然资源会不会越来越昂贵?
    (五)自然资源与国力是何种关系?
三、人口与粮食安全
    (一)必须保持粮食自主生产能力
    (二)保证粮食安全与鼓励生育并不矛盾
    (三)减少人口不能提高粮食安全冗余
    (四)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危机在哪里?
四、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二)空气污染的人口因素
    (三)人口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环境?
五、人口与拥挤
    (一)拥挤是否因为人口太多?
    (二)城市拥挤与全国人口的关系
    (三)全国人口衰减对拥挤的影响
六、人口与经济发展
    (一)人均财富 ——— 人口是分母还是分子?
    (二)财富是流量
    (三)就业机会 ——— 人多有利还是不利?
    (四)抚养压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五)低生育率对养育和养老的影响
七、人口与社会和家庭
    (一)男女比例失调
    (二)家庭失独
    (三)成长困境
    (四)养老危机
八、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人口质量
    (二)不应担心贫寒家庭多生
    (三)限制生育是对人口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打击
九、人口与科技发展
    (一)中国科技近代为何落后了?
    (二)人口规模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众多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四)人口结构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五)中国科技能否赶上甚至超越西方?
十、人口与大国兴衰
    (一)竞争中的世界大国
    (二)大国博弈
    (三)国家安全之忧
    (四)人口兴衰决定文明兴衰
十一、反思“基本国策”
    (一)西方的人口思想和策略
    (二)中国人口观念和政策的变迁
    (三)中国人口政策的迷途
    (四)中国适度人口七八亿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十二、如何应对“人口危机”?
    (一)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二)人口政策逆转机不可失
    (三)全面放开并及时鼓励生育

四、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勾月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3]家庭培育模式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D]. 茅铭芝. 浙江大学, 2020(04)
  • [4]平等与卓越的张力——美国社会变迁中的教育[J]. 刘云杉. 清华社会科学, 2020(01)
  • [5]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认知心理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欣欣. 郑州大学, 2020(02)
  • [6]小学中段学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陈雨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D]. 柳世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4)
  • [8]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J].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 决策与信息, 2015(02)
  • [9]智商测验,切莫把教育引入误区——张梅玲访谈录[J]. 常艳春. 幼儿教育, 2010(29)
  • [10]测智商,为孩子还是为奖金?[N]. 谢文英,孙久晴. 检察日报, 2010

标签:;  ;  ;  ;  

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