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实践型人才培养大平台

搭建实践型人才培养大平台

一、构建大平台 培养实用型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乔冰彬[1](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林坤[2](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赵永晖[3](2019)在《基于TRIZ理论的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内容重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问题,提出把TRIZ理论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模式,并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为例,说明该模式的应用效果。

许昌市人民政府[4](2017)在《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一规划三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政[2017]6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许昌市现代物流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规划(2018—2020年)》、《许昌市冷链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许昌市快递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和《许昌市电商物流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蔡乐眉[5](2016)在《经营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创业型大学是在传统高校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提倡知识直接进入经济领域,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需求,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热潮。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探索,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创业型大学建设仍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在此背景下,以经营能力提升为视角,分析传统高校如何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跨越,能够为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经营能力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高校在确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目标之后,如何以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变革提升各项经营能力,实现转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整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型大学和高校经营的研究,以经营能力提升为视角探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必要性;第二,界定创业型大学、高校经营能力等概念,提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理论基础,梳理创业型大学建设与高校经营能力的逻辑关系;第三,概述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经营能力的缺陷成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探讨其成因;第四,以沃里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阐释不同发展模式的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据此探讨经营能力提升的途径;第五,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及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要点所在,为我国高校提升经营能力,实现创业型大学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一、创业型大学是对传统高校的继承和拓展,经营能力提升是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二、创业型大学建设包括主动变革的管理团队、创新的中介组织,对资源的积累和掌控、拓宽的高校职能、全校范围内的创业文化建设五个基本内容;三、传统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跨越需要以创业型大学建设基本内容为导向,提升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运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建设能力五项经营能力;四、高校通过强化经营意识、实现组织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拓宽高校职能、树立创业理念等途径提升五项经营能力。

蔡伯峰,缪兴华,杨绚渊[6](2013)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用人单位急需的纵向高端技能型计算机应用类人才比较紧缺的现状,根据技术基础和产业领域相同的原则,依托各专业优势资源,构建以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举措,核心环节是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杨明[7](2013)在《我国政府海洋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以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科技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及着力点。本文对海洋科技管理机构、海洋科技管理方式和海洋科技经费来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在借鉴国外海洋科技管理模式和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海洋科技重大项目计划体系、健全海洋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和创新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创新海洋科技管理的对策建议。在国家重大规划与政策指引下,我国海洋科技管理创新发展。但是,制约海洋科技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海洋科技管理行政化日益凸显、海洋科技管理条块分割十分明显和海洋科技管理机构设置不畅等方面。因此,探索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的海洋科技管理创新道路是十分必要的。舟山群岛新区依据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海洋科技管理探索与实践,主要通过强化海洋科技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计划、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对外海洋科技交流和组建科技战略联盟等科技管理创新方式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将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多种因素优化组合,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大科技”工作体系,支撑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方红,雷霖,谭建敏[8](2011)在《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平台+方向、3+1"课程体系结构,自研教学实验设备,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建实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开放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李山,贺晓蓉,郭燕[9](2011)在《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针对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细过窄、学生工程训练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以"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即"2+1+1"分段培养模式。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以及"2+1+1"分段培养模式的含义,并重点就该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方红[10](2011)在《地方经济发展紧缺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成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培养地方经济紧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从"平台+方向、3+1"课程体系结构,自研教学实验设备,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建实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开放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

二、构建大平台 培养实用型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大平台 培养实用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基于TRIZ理论的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内容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TRIZ理论
2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 创新能力不足
    2.2 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强
    2.3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运用TRIZ理论的实践
    3.1 运用TRIZ理论重构课程体系
        3.1.1 课内教育部分
        3.1.2 课外教育部分
    3.2 运用TRIZ理论重组课程内容
        3.2.1 以项目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
        3.2.2 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课程体系
    3.3 运用TRIZ理论创新教学方法
4 结语

(4)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一规划三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背景
     (一) 发展基础与现状。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3. 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着。
        4. 市场主体逐步壮大。
        5. 物流装备制造发展势头强劲。
        6. 业态模式不断创新。
     (二) 存在问题。
     (三) 面临形势。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
        2.“一带一路”战略为加快物流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3.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物流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4. 居民消费升级为物流需求拓展广阔新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1. 市场运作, 政府引导。
        2. 统筹规划, 科学布局。
        3. 创新发展, 开放合作。
        4. 节能环保, 低碳发展。
        5. 抓点带面, 全面覆盖。
     (三) 战略定位。立足许昌, 面向国内国际, 建设郑州现代国际物流 (许昌) 副中心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智慧物流强市, 努力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四) 空间布局。
     (五) 发展目标。
        1. 冷链物流发展目标。
        2. 快递物流发展目标。
        3. 电商物流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 冷链物流转型发展主要任务
        1. 优化冷链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功能。
        2. 构建重点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3. 培育壮大冷链物流市场主体。
        4. 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5. 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运作机制和模式创新、提升我市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水平。
     (二) 快递物流转型发展主要任务
        1. 规划建设中国邮政许昌航空邮件处理中心。
        2. 完善快递物流设施体系。依托郑州国际快递物流 (许昌) 南枢纽, 着力构建四级快递物流体系。
        3. 推动快递物流协同融合发展。整合快递物流相关资源, 促进快递业与各相关行业的联动协同融合发展。
        4. 推进快递物流创新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快递技术、业态和运作模式, 提升快递业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
        5. 提升快递物流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监管, 健全监管机制, 强化监管责任, 保障快递业规范、安全、高效运营。
     (三) 电商物流转型发展主要任务
        1. 建设以发制品为主的全球网购商品集疏拨中心。
        2.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
        3. 创新发展消费品电商物流
        4. 积极发展制造业领域电商物流
        5.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四、重点工程
     (一) 冷链物流重点工程。根据全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总体战略定位、冷链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 重点实施十大冷链物流工程。
        1. 许昌中原冷链谷建设工程。
        2. 区域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3. 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工程。
        4. 冷链共同配送工程。
        5. 城乡末端冷链集配直销网点建设工程。
        6. 产地预冷集配站点建设工程。
        7. 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8. 冷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9. 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升级工程。
        1 0. 冷链质量追溯、安全监管工程。
     (二) 快递物流重点建设工程。根据全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总体战略定位、快递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 重点实施5大快递物流工程。
        1. 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2. 城区快递终端配送工程。
        3.“快递下乡”工程。
        4. 快递设施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
        5. 快递安全监管“绿盾”工程。
     (三) 电商物流重点建设工程。根据全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总体战略定位、电商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5大电商物流工程。
        1. 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2. 跨境电商物流创新工程。
        3. 电商物流农村服务工程。
        4. 电商物流社区服务工程。
        5. 电商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二)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三)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四) 创新多式联运模式。
     (五)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六) 强化督导考核与激励。
        1. 实施一批既定标准。
        2. 参与制定并率先实施一批新标准。
        3. 组织制定并实施一批新的许昌标准。
        4. 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5. 开展冷链物流对标达标行动。
     (七) 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八) 加快冷链物流高端人才引进和实用人才培育。
     (九) 强化项目支撑。
     (十) 加强督导考核激励。
        1. 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
        2. 创新引领, 协同发展。
        3. 强化监管, 保障安全。
        4. 竞争实力大幅增强。

(5)经营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创业型大学研究
        1.2.2 经营与高校经营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业型大学
        2.1.2 经营能力
    2.2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知识经济理论
        2.2.2 三螺旋创新理论
    2.3 创业型大学建设与高校经营能力的逻辑关系
        2.3.1 创业型大学与传统高校
        2.3.2 创业型大学建设与高校经营能力提升
第三章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概述
        3.1.1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总体情况
        3.1.2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个案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3.2.1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目标确立
        3.2.2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具体实践
        3.2.3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欧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案例分析
    4.1 欧洲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4.1.1 “变革式”战略规划
        4.1.2 职能型组织建设
        4.1.3 “自上而下”的资源管理
        4.1.4 沃里克大学的创业成就
    4.2 美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4.2.1 “主导式”战略规划
        4.2.2 服务型组织建设
        4.2.3 “自下而上”的资源管理
        4.2.4 MIT的创业成就
    4.3 欧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启示
        4.3.1 提升战略规划能力的途径
        4.3.2 提升组织运行能力的途径
        4.3.3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的途径
        4.3.4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4.3.5 提升文化建设能力的途径
第五章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要点及对策建议
    5.1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要点
        5.1.1 以经营理念带动高校内部管理创新
        5.1.2 在互动中形成官产学研协作
        5.1.3 强调教研实用性以拓宽职能
        5.1.4 高校创收应回馈于学术
    5.2 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对策建议
        5.2.1 强化经营意识,提升战略规划能力
        5.2.2 实现组织创新,提升组织运行能力
        5.2.3 构建激励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5.2.4 拓宽高校职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2.5 树立创业理念,提升文化建设能力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二、专业群建设目标与思路
三、具体建设举措
    (一) 校企深度对接, 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1.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
        2. 校企对接, 实现共同育人
    (二) 构建“大平台、多模块、三融通”课程体系
        1. 专业群核心岗位 (群) 与职业能力分析
        2.“大平台、多模块、三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
        3. 课程建设
    (三) 建设“层级化、系列化、多样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训教学内容建设
        2.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 建设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校内外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 优化结构, 内培外引, 打造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六)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
四、结语

(7)我国政府海洋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以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海洋科技管理研究和评述
        1.2.1 国外海洋科技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海洋科技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海洋科技管理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海洋科技管理现状考察
    2.1 我国海洋科技管理机构
    2.2 我国海洋科技管理方式
    2.3 我国海洋科技经费投入
    2.4 我国海洋科技管理面临瓶颈
        2.4.1 科技管理行政化日益凸显
        2.4.2 科技管理条块化十分明显
        2.4.3 科技管理机构设置不畅
第三章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分析
    3.1 政府主导海洋科技资源
        3.1.1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投入分析
        3.1.2 海洋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
        3.1.3 海洋科技项目逐年增加
        3.1.4 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得到加强
        3.1.5 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壮大
    3.2 政府创新海洋科技政策
        3.2.1 海洋公共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保障性增强
        3.2.2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发展问题
        3.2.3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发展政策
        3.2.4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发展措施
    3.3 提升海洋科技支撑力
        3.3.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3.3 引导产业结构转型
    3.4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实践
        3.4.1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3.4.2 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工程
        3.4.3 形成“大科技”工作体系
    3.5 海洋科技管理比较
第四章 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海洋科技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二、健全海洋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三、拓宽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形成“大科技”工作体系。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结论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大平台+方向、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三、以研制大型实验设备为手段,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四、学校、企业与政府共建自动化实践教学中心
五、建设一支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六、建立创新实验室,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四、构建大平台 培养实用型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基于TRIZ理论的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内容重组研究[J]. 赵永晖. 计算机教育, 2019(04)
  • [4]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一规划三方案的通知[J].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17)
  • [5]经营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D]. 蔡乐眉. 福州大学, 2016(07)
  • [6]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研究[J]. 蔡伯峰,缪兴华,杨绚渊. 福建电脑, 2013(06)
  • [7]我国政府海洋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以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管理为例[D]. 杨明. 浙江海洋学院, 2013(08)
  • [8]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方红,雷霖,谭建敏.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03)
  • [9]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李山,贺晓蓉,郭燕. 高教论坛, 2011(07)
  • [10]地方经济发展紧缺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方红.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6)

标签:;  ;  ;  ;  ;  

搭建实践型人才培养大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