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

一、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萍[1](2021)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血管活性肽(VIP)与P物质(SP)的表达水平,分析VIP、SP表达水平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辨证分型寻求客观指标与依据。方法:临床收集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选取临床辨证分型为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4个证型的患者进行研究。各组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VIP、SP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符合入组标准的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行血清VIP、SP的检测。各组检测结果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VI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组患者血清VIP、SP表达水平比较:(1)血清VIP表达水平按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次序递增。4证型VIP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显着高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表达水平高于阴虚风动证,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SP表达水平按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次序递减。4证型SP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显着低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显着低于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表达水平低于阴虚风动证,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痰热腑实证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各组患者NIHSS评分高低顺序为: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清VIP、SP表达水平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肠肽VIP、SP表达水平明显异常,且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差异,尤以痰热腑实证中两指标表达水平异常最为明显,其次为风痰瘀阻证。VIP、SP表达水平的异常反映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热腑实或痰瘀互结的证候状态,提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VIP、SP表达水平的异常与痰、瘀、热邪互结密切相关,VIP、SP有望成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高兴[2](2021)在《凉血通瘀方调节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和脑肠肽GAS、MTL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对于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和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20年10月来自南京市中医院、昆山市中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睢宁县中医院、溧阳市中医院5家医院的脑出血患者127名,均为住院病例。其中因NIHSS评分小于6分剔除4例,脱落1例,其余病例通过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最终纳入122名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分为对照组63例,治疗组59例。对照组根据“脑出血治疗规范”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从门、纲、目、科、属、种6个水平分析肠道菌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脑肠肽GAS、MTL含量。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基线(脑功能指标、脑出血量、脑水肿分级)、既往病史、个人史、发病可能的诱因、中医分型、中医证机要素、可能的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脑功能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治疗后均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P<0.01)。(3)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对照组3d相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7d与3d、14d与7d显着下降(P<0.05,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下降,其中3d与治疗前、7d与3d显着降低(P<0.01),14d与7d下降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显着降低(P<0.01)。(4)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两组治疗后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均逐渐升高,治疗组组内比较3d与治疗前、7d与3d评分显着升高(P<0.05),14d与7d评分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3d与治疗前评分升高不明显(P>0.05),7d与3d、14d与7d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值,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5)肠道菌群:从门、纲、目、科、属、种6个水平分析两组肠道菌群,治疗组治疗14天后能更好地恢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正常构成。(6)血清GAS、MTL:整体来看,治疗组血清GAS、MTL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血清GAS、MTL含量逐渐上升;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GAS、MT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d治疗组GAS相比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MTL相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14d治疗组GAS相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MTL相比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着改善脑功能与肠道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排便,改善粪便性状。并且凉血通瘀方能够更好地恢复脑出血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正常构成,调控脑肠肽GAS与MTL的分泌。本方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调控脑肠肽分泌发挥了治疗作用。

崔渺[3](201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其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teine,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以及CAG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CAG患者252例及对照组42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判断中医证型;检测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结果:1)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萎缩组的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降低。2)一般情况:①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既往胃病史(p<0.001)、喜饮绿茶(p<0.001)、喜饮浓咖啡(p<0.05)与CAG的发生有关联。既往有胃病史、喜饮咖啡患者患CAG的风险上升;喜饮绿茶的患者患CAG的风险降低。其余人口学变量与CAG发病无明显相关。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①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寒证32.10%、胃络瘀血证25.80%、胃阴不足证17.90%、肝胃气滞证14.30%、肝胃郁热证9.90%、脾胃湿热证5.60%。②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轻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59.3%、肝胃气滞证21.30%、肝胃郁热证13.50%、胃阴不足证13.50%、胃络瘀血证12.90%、脾胃湿热证7.70%;中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6.6%、胃阴不足证29.30%、脾胃湿热证23.20%、肝胃郁热证4.90%、肝胃气滞证3.70%、脾胃湿热证2.40%;重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络瘀血证80.00%、脾胃虚弱证20.00%。4)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①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9,p<0.001),轻度CAG组的血清Hcy水平显着低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6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455,p<0.001),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6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无明显相关,但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12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随着萎缩程度加重,CAG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清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水平呈下降趋势。②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6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其他证型。③ 不同性别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男性低于女性。年龄与血清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无显着相关(p>0.05),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0.05),即年龄越大,血清Hcy水平越高。④各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因素:Hcy:除年龄外,大量饮酒史对Hcy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6:既往胃病史和患高血压病对维生素B6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12:喜热食对维生素B12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叶酸:性别、脑梗死、喜辛辣刺激对叶酸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喜热食对叶酸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CAG患者萎缩程度与中医证型分布密切相关。CAG的发生与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有关,且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维生素B6呈负相关,可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提供依据。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分布具有差异。Hcy与CAG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6与CAG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12与CAG脾胃虚弱证关系密切,叶酸与CAG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推断上述指标与CAG虚(脾胃及阴虚)、瘀的产生有关,可作为CAG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

李珍[4](2018)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脑肠肽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中风病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多端,急性期的治疗及康复很大程度影响转归、预后以及后期生活能力。证候是中医的特色,现今学者更多的着眼于探索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并试图补充完善中风病急性期的微观基础。脑肠肽是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近些年相关研究证实部分脑肠肽的水平变化与卒中急性期证候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结果不尽相同;作为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其神经保护修复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提示BDNF的水平变化与卒中后脑缺血缺氧损伤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关于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BDNF水平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此为重点,试图探索急性期上述各指标的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目的:初步探索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部分脑肠肽(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东方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中风病证类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痰瘀阻、风火上扰、痰热腑实、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七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入院后第1天、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收集相关资料,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第1天、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血浆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病程第7天升至峰值,第14天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时间点测得的血浆GAS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并具有显着差异(p<0.01),总体呈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的血浆CC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差异(p<0.01),14天病程内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7天达峰值;入院后第1天、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血浆BDNF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总体呈上升趋势。(2)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以风痰瘀阻、风痰火亢、痰热腑实证型分布较多,其中又以痰热腑实证血浆MTL、CCK水平最高,痰湿蒙神证的血浆GAS水平最高,痰湿蒙神证BDNF水平下降最为明显,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各中医证型中以痰湿蒙神证的NIHSS评分最高,阴虚风动证次之,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MTL、GAS、CCK、BDNF水平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存在血浆BDNF及脑肠肽的水平变化,并呈现一定变化趋势;BDNF、脑肠肽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性,尤其在痰热腑实证和痰湿蒙神证变化最为明显。各指标共同参与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过程,以及中医证型的形成过程,测定卒中急性期各指标的水平变化可能在疾病诊断、病情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临床意义。

李燕[5](2018)在《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探讨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和心阳衰两种经典阳虚模型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附子总生物碱为附子中主要活性部位,具有温阳通便的作用。故采用附子总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但附子总生物碱中的脂溶性生物碱有毒,而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温阳强心的作用。所以,选择水溶性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在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阳虚便秘组,分别均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灌胃附子总生物碱9.6 mg/kg、19.2 mg/kg、38.4 mg/kg。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液液萃取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总生物碱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研究其体内药动学过程。然后,采用酶标仪测定各组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四者的含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阐释附子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慢性心衰组,每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次0.072 g/kg、0.143 g/kg、0.286 g/kg对大鼠灌胃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每日一次,连续一周。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蛋白沉淀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中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氯化甲基多巴胺、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然后,运用酶标仪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五种激素的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探讨附子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范围内,七种乌头类生物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且附子总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总生物碱可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能表达附子总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同时,在给药剂量范围内,正常大鼠体内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给药后可降低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含量。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过程、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可表达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结论:附子中的附子总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总生物碱主要通过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血管活性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主要通过抑制或减少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本课题主要揭示附子温阳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附子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丁明超,李芳,王斌[6](2017)在《潘托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潘托拉唑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潘托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显着优于对照组的70.00%(P<0.01)。两组治疗前胃液p H值、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胃液p H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胃液p H值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止血时间(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4±0.3)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托拉唑治疗ACVD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临床治疗效显着,可有效降低患者胃内酸度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止血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作用临床治疗ACVD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

张晓艳[7](2017)在《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与血清胃泌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研究病情与血清胃泌素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对138例单纯脑梗死组实施常规治疗,对56例出血组患者采取长期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治疗;检测患者在入院第2天、1周及2周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观察记录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出血部位。结果脑梗死伴上消化出血与患者年龄、伴有合并症及服用抗凝药物呈正相关性(P<0.05),即脑梗死患者年龄大于60岁、伴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既往服用抗凝药物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性别、既往消化道疾病史无关(P>0.05);出血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上升,1周时血清胃泌素水平达到高峰,在2周时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3者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出血患者中,糜烂出血性胃炎的阳性率为53.6%,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为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伴有合并症、既往服用抗凝药物的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及消化道疾病史无关,血清胃泌素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先升高,当达到高峰后便下降,直至到达正常水平,临床上应根据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给予相应治疗。

贺卫辉[8](2015)在《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在全世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早期诊断并干预治疗可极大的改善CHD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者对CHD的早期筛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抗热休克蛋白60、超敏CRP,这些与CH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其他的冠心病相关性指标成为心血管研究者的关注热点。CHD的高风险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肥胖与不良的饮食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饮食结构对预防及控制危险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肯定。而与饮食结构直接有关系的是进食后对胃肠道各种激素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广大医学研究者对胃肠道激素与心脏疾病的关系越来越重视。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众多,但是对饮食结构反应明显的主要是胃泌素以及缩胆囊素、促胰液素等。营养专家推荐低脂高蛋白饮食,此时胃泌素大量分泌入血,在循环中的浓度是缩胆囊素等的10-20倍。高蛋白饮食状态下胃泌素分泌是基础的8-10倍,而高脂饮食是2-3倍,碳水化合物为1-2倍,这提示胃泌素对不同饮食结构反应差异明显,因此胃泌素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成为关注热点。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激素,主要在胃肠道的G细胞合成分泌。其受体(CCK-2R)分布广泛,在心脏组织中高表达,胃泌素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与其受体结合发挥各种生物活性。既往研究也证实胃泌素与心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胃泌素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胃泌素预处理可增加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另外,随访正常人群也发现胃泌素升高的患者未来12年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增加,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胃泌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显着升高。这些提示胃泌素与冠心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由此我们提出假设1.胃泌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2.胃泌素浓度的高低可以反应冠心病的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是经典的“炎症因子”,采用超敏感的方法能检测出极低浓度的C反应蛋白,即超敏C反应蛋白,既往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早期诊断冠心病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较差,基于此研究者往往采用联合检测的方法来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胃泌素受进食结构的影响较大,既往研究显示胃泌素与心血管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将胃泌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以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本研究采用配对研究方式,在临床上收集进行了冠脉造影的非冠心病人群以及冠心病人群,检测其胃泌素,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我们的假设。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寻找出一个全新的早期筛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能用来评估其预后的指标,同时我们还将胃泌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以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进一步加强及完善冠心病临床的防治。二研究目的1.明确血清胃泌素浓度是否可以反应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的应用。2.明确将胃泌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是否能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进一步完善冠心病的临床防治。三研究方法1.按照性别、年龄以及有无消化道疾病以1:1配对的方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从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收集临床上进行了冠脉造影的非冠心病人群(对照组)以及冠心病人群(冠心病组)各83例,其中冠心病组要求至少有一只冠脉病变≥50%。2.记录入组人群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腰臀比、体重指数、有无消化道疾病(根据病史、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肌酐、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冠心病家族史;此外对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积分计算。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两组人群的空腹及餐后1小时血清胃泌素浓度。4.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人群基本情况以及血清胃泌素情况;协方差分析校正冠心病混杂危险因素,明确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与冠心病的关系;通过线性相关分析,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5.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人群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的高危水平,并统计出胃泌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后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四研究结果1.入组人群的基本资料中冠心病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以及TG、LDL显着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餐后1小时胃泌素浓度以及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校正冠心病混杂因素可知准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是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3.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随着病变支数增加,餐后1小时胃泌素浓度以及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水平升高;另外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得出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水平可以反应冠脉严重程度。4.冠心病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显着升高(p<0.05),餐后1小时胃泌素水平/空腹胃泌素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后可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五结论餐后1小时胃泌素浓度以及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水平可能是冠心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餐后1小时胃泌素/空腹胃泌素水平能反应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后可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

李红,安朋朋,王燕燕,刘燕[9](201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RIA法测定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及1周时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与5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且胃泌素水平男女间无明显差异。继发胃肠症状组患者较无胃肠症状组患者胃泌素水平明显偏高,1周时无胃肠症状组胃泌素水平较入院24h有升高趋势。且脑干与脑叶梗死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显着。结论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胃泌素处于高水平,可基本排除单纯应激影响的结果,且胃泌素水平与梗死部位相关。此外脑梗死急性期并发的胃肠功能障碍与高胃泌素血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先锋,史利锋[10](2013)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临床提供有力的防治依据。方法:选择既往无胃病史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6例,分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组,另取45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均于发病后次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4ml,健康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时静脉抽血4ml,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各组水平变化。结果:各急性脑血管意外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脑血管意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着高于未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胃泌素分泌升高,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机会,该结果为临床上防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提供了依据。

二、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2.1 病名诊断标准
        1.2.2.2 证类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3.1 缺血性中风组
        1.3.2 对照组
    1.4 排除标准
        1.4.1 缺血性中风组
        1.4.2 对照组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证型的判定及分组
    2.2 病例信息采集
    2.3 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判定
    2.4 指标检测耗材及仪器设备
        2.4.1 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2.4.2 其他材料
        2.4.3 主要仪器设备
    2.5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6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各证型组证型分布情况
    3.3 各证型组既往史、烟酒史分布情况
    3.4 各证型组血清VIP、SP的表达水平
    3.5 各证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6 血清VIP、SP与 NIHSS评分的相关性
    3.7 血清VIP与SP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中风之病名演化与病因病机释探
        4.1.1 中风之病名演化
        4.1.2 中风之病因病机释探
    4.2 中风证候之研判
    4.3 缺血性中风与脑肠相通的理论探究
    4.4 缺血性中风与脑肠肽相关的基础研究
    4.5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分析
    4.6 缺血性中风证型的分布简况
    4.7 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探析
        4.7.1 血压升高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血管损伤
        4.7.2 血糖升高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炎症血栓
        4.7.3 心律失常致附壁血栓脱落梗阻血管
        4.7.4 血脂异常致血管内皮受损诱发血栓
        4.7.5 烟酒过度引起微循环功能障碍闭塞管腔
    4.8 “脑-肠轴”失衡与缺血性中风密切相关
    4.9 痰热瘀邪交互为患致脑肠功能失调引发脑肠肽表达异常
    4.10 痰热瘀邪交互为患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病机根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脑肠轴”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的联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凉血通瘀方调节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和脑肠肽GAS、MTL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学脑肠关系
        1.3 从肠治脑的中医方法
    2 西医对于脑出血的认识
        2.1 原发性脑损伤
        2.2 继发性脑损伤
    3 脑肠互动是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
    4 脑-肠轴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桥梁
        4.1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4.2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5 肠道菌群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中风的重要靶点
        5.1 肠道菌群的组成
        5.2 肠道菌群与脑肠互动
        5.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参与炎症反应
    6 脑肠肽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
        6.1 胃动素
        6.2 胃泌素
        6.3 胆囊收缩素
        6.4 神经肽Y
        6.5 生长抑素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及终止治疗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脑功能指标
        2.3 肠道功能指标
        2.4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比较
        2.5 两组患者血清MTL、GAS比较
        2.6 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3.1 凉血通疲方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
        3.2 基于脑肠相通,凉血通瘀方可能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
        3.3 凉血通瘀方可能通过调节脑肠肽发挥治疗作用
        3.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CAG西医诊断标准
        1.2.2 CAG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和临床病例报告表的完成
    2.2 实验室检查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
3. 结果
    3.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CAG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2.2 既往疾病、生活及饮食习惯、情绪因素情况
        3.2.3 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3.4.1 CAG与血清Hcy水平的关系
        3.4.2 中医证型与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3.4.3 不同性别、年龄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3.4.4 血清Hcy水平影响因素
        3.4.5 CAG与维生素B_6、维生素B_(12)、叶酸的关系
        3.4.6 萎缩程度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4. 讨论
    4.1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4.1.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4.1.2 一般情况的比较
        4.1.3 中医证型分布
        4.1.4 血清指标情况
    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现状
        4.2.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认识
        4.2.2 西医对CAG的认识
        4.2.3 同型半胱氨酸
        4.2.4 对CAG的治疗
    4.3 问题与展望
        4.3.1 具有的问题
        4.3.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标记物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已发表的其他文章
附录3: 临床病例报告表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脑肠肽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的中医研究进展、中风与胃肠关系
        1. 中风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风的历史沿革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
        1.3 中风病证候判定标准的研究
        2. 中风与胃肠的关系
        2.1 脑与胃肠相关
        2.2 中风与胃肠相关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卒中的相关性
        1. 肠神经系统和脑肠轴
        1.1 肠神经系统
        1.2 脑肠轴
        2.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2.1 胃动素的研究进展
        2.2 胃泌素的研究进展
        2.3 胆囊收缩素的研究进展
        3. 中西医关于脑肠肽与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3.1 胃动素与脑血管病
        3.2 胃泌素与脑血管病
        3.3 胆囊收缩素与脑血管病
    综述三 BDNF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1. BDNF的研究进展
        1.1 BDNF的受体与表达
        1.2 BDNF的作用
        2. BDNF与神经系统疾病
        2.1 BDNF与脑血管病
        2.2 BDNF与阿尔兹海默病
        2.3 BDNF与帕金森病
        2.4 BDNF与亨廷顿病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大鼠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2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3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3.6.1 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3.6.2 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分析
    第二部分 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对照品储备液和内标溶液的配制
        2.2.2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3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4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的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实验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I:
    综述一 附子的药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附子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II: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潘托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标准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胃液p H值、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三、两组治疗后平均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讨论

(7)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与血清胃泌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临床资料与疾病阳性率的关系
    二、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三、脑梗死与出血部位的关系
讨论

(8)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血清胃泌素水平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胃泌素的新生物学功能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冠心病早期筛查的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编专着
致谢

(9)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诊断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3 检查方法
    4 数据处理
结 果
    1 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对比
    2 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 不同部位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
讨 论

(10)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苏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凉血通瘀方调节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和脑肠肽GAS、MTL的临床观察[D]. 高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崔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脑肠肽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D]. 李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李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潘托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J]. 丁明超,李芳,王斌.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05)
  • [7]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与血清胃泌素相关性研究[J]. 张晓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01)
  • [8]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 贺卫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6)
  • [9]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探讨[J]. 李红,安朋朋,王燕燕,刘燕.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03)
  • [10]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 张先锋,史利锋. 内蒙古中医药, 2013(16)

标签:;  ;  ;  ;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