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透镜在空气中的性能研究

厚透镜在空气中的性能研究

一、空气介质中厚透镜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婷婷[1](2020)在《W波段准光隔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铁氧体隔离器与环形器常采用微带、波导等结构,器件尺寸和工作波长比拟。当频率上升到毫米波波段时,器件功率容量成为主要的技术障碍。此外,受铁氧体材料饱和磁化强度的限制,传统毫米波铁氧体器件工作带宽不高。为了适应宽带大功率毫米波传输发射技术的需要,具有高功率容量,高带宽特性的准光隔离器技术被提出。准光隔离器由高斯馈源、匹配镜、极化光栅、法拉第旋转器等一系列准光器件构成,其核心器件是法拉第旋转器。首先,对准光隔离器的整体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准光网络的整体布局方案;其次,围绕铁氧体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电磁波在铁氧体材料中的传输理论等,使用等效传输线理论分析,对具有多层介质匹配结构的法拉第旋转器开展了快速匹配研究,并结合三维仿真进行多层介质厚度优化设计,完成了宽带法拉第旋转器匹配参数设计;再其次,运用高斯波束的传播理论,对准光光路参数进行理论计算,结合三维电磁仿真,优化整体光路参数;最后,对高斯馈源、极化光栅、介质透镜、法拉第旋转器实物进行加工,搭建准光测试系统,完成小功率准光隔离网络模型小信号参数实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W波段小功率准光隔离网络模型的工作带宽约为90GHz-98GHz,中心频率在94GHz,旋转角为45o±1o,输入驻波小于1.2,法拉第旋转器插入损耗在0.30.5dB之间,隔离度大于30dB,插入损耗小于1dB,具有宽频带、低插损、高隔离度等特点。测试数据与理论设计计算吻合较好,验证了所采用的多层介质匹配算法以及准光光路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论文工作为后续W波段大功率准光隔离网络模型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工作基础。

苏银凤[2](2019)在《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国内六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尝试对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和教学效果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及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进行章节整体分析,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光学主要内容一致性进行分析。第二,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三,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内容的前认知进行调查,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四,以优化的“光的折射”内容为例,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研究表明,国内部分初中物理教科书在光学内容的逻辑编排及内容选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教科书在光的折射内容中关于折射成像位置以及内容结构逻辑顺序编排方面也不尽合理。通过对光的折射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并开展实践课堂教学,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光的折射学习内容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根据国内六种版本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以及借鉴英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的优化设计对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内容更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赵源[3](2019)在《基于Dyson高光谱成像仪的数据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物质鉴别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迫切需求。而高光谱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是保障应用的基础,本文针对现有光谱测量技术灵敏度低、光谱范围窄、光谱数据存储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光谱成像和光谱数据的安全存储问题,根据现有系统的不足,设计出一种新型光谱仪及其光谱数据安全存储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实验仿真和研究设计工作,具体成果如下:1.以Dyson型同心光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Dyson光谱成像仪的像差特性,权衡光谱仪小体积、高光谱分辨率的制约关系,提出了用于机载平台的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方案。完成了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加工及关键组件选型,如狭缝、望远镜组件、光谱成像组件、探测器等。设计的成像光谱仪光谱分辨率优于2nm,色畸变优于5μm,谱线弯曲度优于0.2%,视场畸小于0.37%。实验结果表明,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平,在飞行高度为3000m时,具有1.2m的空间分辨能力,扫描幅宽达到30m以上,色畸变优于5μm,谱线弯曲小于0.2%;样机的光谱范围设定为450850nm的可见近红外谱段时,具有优于2nm的光谱分辨率;新型光谱仪体积不大于150×150×300mm3,整机质量小于2kg;外场实验方面,在以运-5飞机作为飞行平台进行外场实验时,飞行速度为150km/h,飞行高度为1500m,获取了地表植被、道路、以及村庄房屋各种屋顶的高光谱成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设备,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在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的同时,还具备晃动基座对准、自动零速修正、参数自标定等功能。2.提出了高光谱数据片外安全存储机制。当前传统片外存储技术不能满足论文所设计系统的高光谱数据存储的要求,并且成本高、功耗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存储机制,确保更优异的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同时内存消耗小、成本低。新机制通过基于电路和地址加扰Benes网络的BASC-AES-TS(二进制加法序列密码AES时间戳)结构设计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通过基于SHA3-TAH和MSET-XOR-Hash树结构的完整性检测模块来保护数据完整性。在40nm工艺环境下,设计了硬件电路,实验面积约为1.1mm2。实验结果表明,硬件实现的频率为563 MHz,存储消耗限制在26.6%,略高于HHS(高级加密标准,存储消耗为24.6%),是除了HHS以外其他安全存储机制的一半;攻击复杂度(安全级别)达到2224,远高于现有的片外存储器攻击复杂度2160;读写寻址迟延与AES(延迟为50时钟周期)对比,读写寻址迟延分别是56个时钟周期(+6)与42个时钟周期(-8)ms,与其他的加密方式相比,如HHS读写延迟分别为112个时钟周期和119个时钟周期,具有明显的速率优势。3.设计了一种基于QPSK调制技术的直接光强激光调制的数字发射机,在1550nm谱段,80Gsamples/s信号传输速率时,用Labview软件对采样信号进行处理,用于调制密码SoC系统产生的加密信号,并分析信号频谱特性,对论文设计的安全策略进行可行性验证。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1Gsamples/s和10Gsamples/s信号传输速率时,系统亦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星座图,从而直观的描述出QPSK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王苗[4](2018)在《基于微球特性的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文中提出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科技社会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在显微镜出世以前的科学多停留在人类目所能及的自然表面,是显微镜的出现,将人们的视野拉进了微观世界。生物学家们因此看到了组成动植物题的微小细胞内部结构,医学家们看到了病人体内的细菌和各类的感染源,为解决更多的疾病带来了便利。在这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显微镜在多个领域为人们和社会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步,人们对显微镜的分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阿贝衍射效应的存在,传统光学显微镜的横向分辨率最好只能达到其工作照明光波长的二分之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微观世界探索的需要。本文主要基于微球透镜特性对超分辨成像进行了探究。主要分为几下几个部分:1.分析微米介质球光子纳米聚焦(photonic nanojet)的超分辨聚焦特性,应用Mie理论,在平面波入射条件下,数值计算了微球透镜的内部以及近外区域的电磁场分布情况,在分别改变入射波长,微透镜尺寸及微透镜的相对折射率的情况下,观察微透镜内部及近外周围电磁场分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光子纳米聚焦效应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光子纳米聚焦效应的主要因素。2.分析了微透镜成像的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两大理论,给出微透镜在几何光学中的放大率、分辨率及焦距等计算公式,并结合第一部分Mie理论得到不同尺寸微透镜的焦距,与相应几何光学的焦距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波动光学的焦距小于几何光学微透镜的焦距。选取折射率较低,尺寸合适的二氧化硅微球,用传统的正立光学显微镜对蓝光碟进行成像观察,通过物镜观察到了传统显微镜无法分辨的清晰条纹,并根据单个透镜成像的关系,得到几何光学下的微透镜分辨率的近似计算方式,根据实验现象中观察到的超分辨条纹计算相应的分辨率,与几何光学的分辨率相比,微透镜的实验具有更好的分辨特性。3.针对透明介质微球能够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现象,广泛阅读文献及查找资料,发现微球超分辨的成像原因可能在于透镜具有的傅里叶变换性质,在平面波垂直入射的情况下,微透镜对光波具有相位变化作用,并且当物像满足非共轭关系或设置合适的物距和像距时,微透镜能够实现分数傅里叶变化,不同的变换阶数对应着不同的成像平面,同时像面上的平面波谱是对原本入射波的波谱进行了相应系数的压缩,从傅里叶光学可知,频谱压缩,物体放大,从而给出了透镜的放大率范围值,后续若能根据像距得到放大率的具体值将更好。对于微透镜辅助显微镜实现超分辨的真正机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平面波经过透镜之后形成的光子纳米聚焦光斑成为二次光源使物体经过透镜成像。本文分别分析计算了波动光学的光子纳米聚焦光斑对物体进行成像及几何光学平面光对物体进行成像在像面上场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波动光学的二次光源成像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

夏蕾[5](2017)在《高精度激光合束及光轴指向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激光有源干扰技术作为激光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各国科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激光合束和控制系统作为激光有源干扰系统的输入端,其合束效果对激光干扰有重大影响。本文针对激光合束与控制系统,主要对激光合束方案、合束系统的监测和校正,合束光的传播特性以及合束精度分析和检测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是非相干合束中的波长合束,相比于相干合束和其他非相干合束,它能完成多波长的合束,具有合束效率高、结构简单、元件价格低、抗热损伤能力高、易于工程实现的优点。合束系统通过镀膜干涉滤光片将三束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激光分别进行透射或反射,从而将其合成一束,再通过CCD和二维快反镜来完成合束光的精度监测与校正的闭环控制。同时对激光合束精度和激光器的功率指标做了一定分析和计算,最后对合束的关键元件镀膜滤光片进行了材料和参数的选取。合束监测与校正系统选取的是漏光透镜法的直接监测方案。通过分束镜将合束光分为两部分,反射光进入发射系统,透射的漏光进入监测系统。监测系统里的切换转轮能够对合束光进行波长选择,结合消色差透镜,完成多光束实时角度监测。根据工程需求,确定反射镜的尺寸和三点夹持的压脚法安装固定方式,并选取柔性轴结构的压电陶瓷二维偏转台和CCD图像传感器分别作为快速反射镜驱动机构和角度测量元件。分析了常用的光斑中心亚像素定位算法,最后采用迭代阈值分割的图像预处理技术和二元线性插值的重心法进行光斑中心定位并分析了其测量误差。对倾斜光束进行准确的描述,创立了虚拟光学系统处理倾斜光束的技术方法,从而解决了一阶近似的小角度倾斜光束通过轴对称元件传播问题。应用多体运动学中的基矢量列阵方法来分析非轴对称元件的位姿变换,并结合虚拟光学系统和失调非轴对称系统理论,解决了一阶近似的小角度倾斜光束通过非轴对称元件的传播变换问题。最后应用ZEMAX光学软件仿真对倾斜光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虚拟光学系统的理论计算误差小于2‰。应用倾斜光束通过非轴对称元件的相关方法和结果,得出了倾斜基模高斯光束通过倾斜滤光片仍可以视为倾斜基模高斯光束的结论。根据这个特性,给出了以(a0,b0,θx,θy)即离轴量和倾斜角为参数来的倾斜光束合束精度分析模型,并将合束元件分为-45°透射镜、45°反射镜、-45°反射镜三种作用元件。根据合束作用元件对倾斜光束参数的变换,分析了合束精度监测的合理性并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得到了合束精度优于9.136″的结论。分析了透镜法检测合束精度的原理误差,得出可以通过提高透镜焦距f,减小离焦量δz,来准确测量合束精度的结论。设计了对合束精度的检测实验,且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误差小于7.55%,说明了合束精度透镜法监测的准确性。

郭露芳[6](2013)在《发散光束照射下的颗粒散射测量技术》文中指出采用Mie散射理论的小角前向散射颗粒测量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微颗粒的应用越来越多,为满足生产实践对细微颗粒的测量要求,研究人员在传统前向光散射法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在这些基于前向光散射法的颗粒测量技术中,均采用平行光照射的散射模型或者会聚光照射的散射模型。平行光照射散射模型即传统的傅里叶变换系统(CFS),具有测量区范围大的优点,但是由于接收透镜焦距不可能很小,因此测量下限受到限制。会聚光照射散射模型即逆傅里叶变换系统(RFS)中,等效焦距可以很小,因此可有效降低测量下限,但是当样品池与探测器间隔很小时,两个表面的反射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广义傅里叶变换颗粒测量技术(GFS)采用发散高斯光束作为入射光,是一种新的颗粒测量方法,是对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本文提出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光线传播计算模型,利用光线法推导了球形颗粒散射光信号在探测平面的空间分布表达式。测量了不同的光束发散角和不同的测量区厚度情况下探测器上的散射光信号分布,利用反演算法从散射光信号测量值中提取出颗粒粒径分布信息,并与传统的傅里叶变换系统(CFS)结果比较。本文还对多分散颗粒系进行了研究,对比了多分散系和单分散系中,对于同一种粒径颗粒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光路简洁、结构简单、结果准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颗粒测量和在线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前向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介绍了广义傅里叶变换颗粒测量技术的背景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三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散射光能颗粒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广义傅里叶测量技术的光线传输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该模型在不同装置参数下的理论计算结果;第四、五章为实验部分,搭建了广义傅里叶变换颗粒测量技术的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考虑了单模光纤激光器和接收透镜等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参数,描述了本套实验平台的实验测量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分析。第六章阐述了全文工作的总结和展望。以上模拟和实验结果证明广义傅里叶颗粒测量技术理论模型,能够有效地进行颗粒测量。

任晓静[7](2012)在《DPL热效应对谐振腔稳定范围的影响》文中提出选择基模高斯光端面泵浦方式,计算了晶体中的温度分布、热透镜焦距、热透镜厚度以及谐振腔的最大稳定长度。分析了泵浦功率、掺杂浓度、泵浦光斑半径对晶体温度分布的影响,论文中比较了仅考虑径向散热和同时考虑径向散热和轴向散热两种模型下晶体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两段增益介质、三段增益介质、四段增益介质时热透镜焦距、热透镜厚度、热透镜的位置随泵浦功率的变化,论文中将晶体介质分为很多小段,每一小段的热透镜可等效为理想透镜,根据透镜组合理论将理想薄热透镜组等效为一个实际的厚透镜。分析了两段增益介质、三段增益介质、四段增益介质时泵浦光半径、泵浦光功率对谐振腔的最大稳定长度的影响,论文中将谐振腔长度设为变量,采用传输矩阵及稳腔理论讨论了不同泵浦光半径、不同泵浦功率下谐振腔的稳定性与谐振腔长度的关系。本文研究了激光晶体温度梯度和泵浦源,散热条件,特别介质晶体长度的关系,分别采用了薄透镜组合法和等效厚热透镜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热透镜的等效厚透镜的定义,对应的性能参数以及确定方法,通过解析分析和数字模拟途径得到了有益的结论:热效应对谐振腔稳定范围的贡献不仅取决于热透镜的等效焦距,而且还取决于吸热介质的长度。

白鸽[8](2011)在《固体激光器中热效应等效厚透镜及其对光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激光器热效应的控制已经成为激光器研究重点之一。激光晶体的热效应由晶体的热耗、晶体自身的性质以及晶体散热方式共同决定。泵浦源的空间分布和晶体对泵浦光的吸收性质决定了晶体稳定工作时产生的热效应,进而影响晶体等效热透镜,泵浦光在晶体中的分布和振荡光在谐振腔中的分布。人们往往采用等效透镜的方法研究热效应,该方法简便,直观性强,易采用解析方式进行研究,但在热温度空间分布较为复杂的晶体中很难用单一透镜来描述热透镜的状况,采用单一等效透镜法研究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太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小步长分段法进行热效应研究,为此研究了大功率泵浦激光器时激光晶体的温度分布,并通过热弹性理论分步计算了晶体的热透镜效应,通过研究讨论基模高斯光束的q参数在晶体热透镜效应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分析晶体热效应对泵浦光的影响,应用自洽场理论分析晶体热效应对谐振腔内振荡光光束半径分布及输出光束腰半径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仿真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功率泵浦半导体激光器时,泵浦光功率越大,泵浦光光束半径越小,晶体掺杂浓度越大,晶体的热效应越明显,工作时的热透镜焦距越小,等效光组的主点位置越靠近泵浦端面,对泵浦光在晶体内传输和振荡光在谐振腔内传输的汇聚作用越大。文章在分析晶体热效应对谐振腔内振荡光影响时,得出分段计算晶体热效应时,不断减小计算步长,输出光的束腰半径将会趋向于一恒定值,这一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可以为后续的实验及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本文提出了三段晶体结构模型,每段晶体的掺杂浓度依次升高,既能保证晶体对泵浦光功率的吸收,也可有效地降低晶体的热效应,可用于大功率泵浦DPL激光器系统。

袁舒[9](2009)在《空间光通信高精度激光束准直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空间光通信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中极具应用前景的通信方式。而在光通信系统中,激光准直系统十分重要,直接影响通信的传输距离和传输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空间光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高精度激光准直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准直光学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和仿真。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应用系统传输矩阵分析方法和ABCD定理,研究了厚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特性,并推导出高斯光束经厚透镜望远镜扩束准直系统变换后远场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针对望远镜系统各结构参量对系统准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表明适当调整各结构参量,能有效提高准直系统的准直效果。2.用计算机仿真为平台,举例设计了一组望远镜系统准直透镜,并采用光学设计软件对其进行了像差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直效果,可将初始光腰为0.031mm的高斯光束准直为发散角小于0.5mrad的光束。3.根据几何光学基本原理,针对半导体激光器准直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半导体激光器,当不考虑固有像散准直时,设计了非球面透镜加棱镜组准直系统,用于准直和整形半导体激光束;当考虑固有像散时,采用相互正交的柱透镜组作为设计模型,对准直系统的入射和出射两个非球面方程进行了推导和优化。4.运用矢量折射定律、光线追迹等分析方法对系统各部分准直整形效果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半导体激光器的固有像散时,非球面透镜加棱镜组准直系统理论上能将空间任意一条点光源发出光线完全准直;当考虑固有像散时,相互正交的柱透镜组准直系统理论上能将激光光束子午和弧矢面上的光线完全准直。并且,两种设计方案均可将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椭圆光斑准直整形为一个直径约为2cm的对称圆光斑,有效提高了激光器光束质量。

刘支华[10](2008)在《集成声光芯片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成声光移频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光纤陀螺、声光频谱分析、相干激光探测等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光学器件小型化和功能复杂化的趋势的需求,对集成声光移频芯片提出了更高技术指标的要求。文中讨论并研究了基于铌酸锂(LN)衬底集成声光移频芯片技术。研制了在Ti扩散铌酸锂衬底基片上,包含有两个声光波导Bragg调制器组成的声光频移元件和两个无象差非球面波导短程透镜的准直/聚焦集成光学器件。首先,分析了在非对称光波导中电磁场分布的模式,并推导了短程透镜的微分方程及其旋转母线表达式。就短程透镜母线模型建立中所遇到的过渡区和透镜区连接处的弯曲损耗及过渡区到平面波导的弯曲损耗给出了具体的数学解决形式。同时为了减小损耗所应满足的透镜旋转母线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连续性,并对卷边函数幂指数的选取进行了讨论,得出了最优化的设计参数,并给出了该参数条件下的短程透镜旋转母线的显式表达。其次,通过对Bragg衍射条件的分析,论证了声波及光波在介质中的最佳传播方向,并给出了波导声光Bragg调制器件的设计参数。考虑压电材料的选取、声光互作用的最佳模式、衍射光和零级光间的可分离条件及如何提高衍射效率等因素,给出了叉指换能器的设计结果。然后,分析了高斯光束在光纤中的传输规律,讨论了对准因素对声光芯片设计的影响。建立了短程透镜基点和主面的表达式方程,给出了短程透镜的具体的物象作图方法。分别利用工程上估算波导和光纤耦合的方法及模场匹配的方法,对短程透镜和光纤的耦合效率进行了推导。最后,论述了集成声光芯片制作工艺和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对集成声光芯片的总体技术做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论文主要创新点为:1)完善和优化了短程透镜母线模型。通过对凹面半径归一化处理,将凹面分成过渡区和透镜区,在不同的区域选取不同的辅助函数,通过优化设计使卷边与平板波导连接处曲率半径达到无限大,显着降低辐射损耗,使透镜能真正消球差和弯曲损耗最小。2)通过声表面波声光衍射布拉格条件与叉指换能器的效率优化,器件在驱动功率为500mW时,调制效率达85%。3)首次将几何光学和矩阵光学的理论引进波导短程透镜的研究中,建立了完整的光波导短程透镜系统几何光学传输理论。运用几何光学的光线追迹和等效光路的方法,在近轴小角度入射的情况下推导了短程透镜的相位传递函数及焦斑模场表示形式;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绘出了该模型下短程透镜的焦斑图,通过和实际测得的短程透镜焦斑光强分布的比较论证了该理论推导的正确性。4)首次在国内完成了整个LN集成声光芯片的设计和制作,并对芯片的各项性能做了测试和分析。在XYZ方向尺寸分别为46,2.5,30mm的Ti扩散LiNbO3。光波导基片上制作了光纤耦合结构的声光移频芯片。测试短程透镜传输损耗为1.2dB,衍射光斑半功率点宽度为4.5μm;与单模光纤的耦合插入损耗小于20dB;芯片驱动的中心频率为110MHz;可实现3dB调制带宽为10MHz。

二、空气介质中厚透镜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介质中厚透镜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W波段准光隔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波铁氧体隔离器件概述
        1.2.1 传统隔离技术概述
        1.2.2 准光隔离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微波铁氧体材料基本理论
    2.1 张量磁导率
    2.2 圆极化波
    2.3 铁氧体中电磁波的传输
    2.4 永久磁铁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准光网络布局方案
    3.1 设计原则与步骤
    3.2 整体布局设计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法拉第旋转器设计
    4.1 法拉第旋转效应
    4.2 法拉第旋转器结构设计
        4.2.1 法拉第旋转器介质片选取
        4.2.2 电磁匹配计算
        4.2.3 CST仿真验证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准光光路设计
    5.1 高斯波束理论
        5.1.1 高斯波束的基本特性
        5.1.2 高斯波束变换
    5.2 波束变换设计
    5.3 准光光路仿真与验证
        5.3.1 GRASP仿真验证
        5.3.2 Feko仿真验证
        5.3.3 优化与分析
    5.4 极化光栅设计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实验测试与讨论
    6.1 测试方案
    6.2 测试所用仪器设备
    6.3 相关参数测试
        6.3.1 极化光栅插入损耗测试
        6.3.2 法拉第旋转器旋转角度及插入损耗测试
        6.3.3 准光隔离网络插入损耗测试
        6.3.4 隔离度测试
        6.3.5 输入反射参数测试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整体分析
    2.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光学内容要求
    2.2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章节整体结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3.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主题内容分析
        3.1.2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3.2.1 英美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2.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3.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3.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3.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的设计比较
    3.4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3.4.1 英美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3.4.2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小结
第四章 “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主题内容分析
        4.1.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4.2.1 学生前概念调查及英美教科书“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2.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4.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4.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4 “凸透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4.4.1 英美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4.2 “凸透镜成像”相关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小结
第五章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5.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5.2 “光的折射”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总结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光的折射前测题
    附录2 光的折射后测题

(3)基于Dyson高光谱成像仪的数据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1.2.1 成像光谱仪的原理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高光谱仪的应用
    1.3 数据片外存储安全性分析
    1.4 密码SoC系统安全策略
        1.4.1 密码SoC系统
        1.4.2 密码SoC系统攻击策略
    1.5 密码SoC系统加密信号的QPSK调制分析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整体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设计
    2.1 Dyson结构及其光学成像特性
        2.1.1 同心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
        2.1.2 Dyson结构的成像特性
    2.2 基于Dyson结构的光谱成像仪理论分析
        2.2.1 同心光谱成像仪理论模型
        2.2.2 Dyson光谱成像仪的像差特性分析
    2.3 基于Dyson结构的光谱成像仪性能
    2.4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设计参数
        2.4.1 设计基础
        2.4.2 探测器选型
        2.4.3 光学系统参数设计
    2.5 望远物镜设计
        2.5.1 物镜结构
        2.5.2 望远物镜的优化
    2.6 新型Dyson光谱成像仪设计
    2.7 高光谱成像仪整体设计
    2.8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工程化
        2.8.1 狭缝组件研制
        2.8.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工程实现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加密安全性及传输特性仿真分析
    3.1 密码SoC系统潜在攻击威胁
    3.2 嵌入式系统中的片外存储策略
        3.2.1 密钥依赖型安全存储策略
        3.2.2 算法依赖型安全存储策略
    3.3 几种安全策略的仿真结果分析
        3.3.1 资源消耗分析
        3.3.2 基本时延分析及比较
    3.4 密码SoC系统数据加密特性仿真分析
        3.4.1 QPSK调制解调的工作原理
        3.4.2 QPSK的星座图
        3.4.3 直接光强激光调制数字光发射机
        3.4.4 SoC系统加密数据频谱特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片外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设计
    4.1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的设计
        4.1.1 解决方案
        4.1.2 运行与调度
        4.1.3 存储策略
    4.2 基于BASC-AES-TS及地址加扰的加密管理
        4.2.1 BASC-AES-TS结构
        4.2.2 基于Benes网络的地址加扰
        4.2.3 保密机制操作流程
    4.3 基于SHA3-TAH和 MSet-XOR-Hash的完整性机制
        4.3.1 基于SHA3-TAH的散列机制
        4.3.2 基于MSet-XOR-Hash的完整性树
        4.3.3 完整性保护管理机制
    4.4 硬件机构与实施分析
        4.4.1 安全机制硬件构成
        4.4.2 安全性能和开销
    4.5 小结
第5章 系统外场测试与实验仿真
    5.1 实验系统组成
    5.2 地面试验方法
        5.2.1 地面设备
        5.2.2 地面试验测试
    5.3 挂飞试验
        5.3.1 挂飞试验设备
        5.3.2 光谱仪挂飞系统架构
        5.3.3 低空测试流程
    5.4 光谱仪挂飞试验测试
        5.4.1 主要试验内容
        5.4.2 靶标板测量
    5.5 高光谱数据处理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微球特性的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衍射极限及分辨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Mie理论电磁散射模型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时谐电磁场
        2.1.3 电磁场的极化
    2.2 球坐标系波动方程
    2.3 矢量波函数
    2.4 入射场、散射场和内场的展开
    2.5 散射系数及内场系数
    2.6 小结
第三章 光子纳米聚焦效应及场的数值计算
    3.1 光子纳米聚焦
        3.1.1 光子纳米聚焦的定义
        3.1.2 光子纳米聚焦的特性参量
    3.2 Mie理论下电场分布计算
        3.2.1 平面波入射下球形粒子近场计算
        3.2.2 Mie理论数值计算
    3.3 数值结果及分析
    3.4 光子纳米聚焦效应的特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波动光学与几何光学中微透镜成像的比较
    4.1 几何光学的厚透镜理论
        4.1.1 微球的光成像
        4.1.2 微透镜几何光学下的焦距
    4.2 光子纳米聚焦的焦距与几何光学的比较
    4.3 几何光学与波动光学分辨率特性
        4.3.1 几何光学单个微透镜分辨率
        4.3.2 微透镜成像实验
    4.4 小结
第五章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作用
    5.1 标准傅里叶
    5.2 透镜实现分数傅里叶变换
        5.2.1 物距和像距相等的情况
        5.2.2 物距和像距不相等的情况
    5.3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在波动光学与几何光学中的比较
        5.3.1 photonicjets光斑作为点光源
        5.3.2 几何光学的平面光光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精度激光合束及光轴指向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标
    1.2 激光有源干扰技术
    1.3 激光合束技术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合束方案、合束指标确定以及合束元件的参数选取
    2.1 合束系统方案确定
    2.2 合束指标确定
    2.3 合束元件的参数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束系统的监测与校正
    3.1 合束系统监测与校正方案设计
    3.2 合束系统的元件和参数
    3.3 CCD图像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定位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倾斜光束的传播特性分析
    4.1 虚拟光学系统的建立及失调量计算
    4.2 倾斜光束通过轴对称元件的传播特性
    4.3 倾斜光束通过非轴对称元件的传播特性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束精度检测与误差分析
    5.1 倾斜光束透射滤光片的特性分析
    5.2 合束精度分析模型
    5.3 合束精度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创新性工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发散光束照射下的颗粒散射测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颗粒测量与在线测量的重要性
    1.2 基于前向光散射法的颗粒测量技术
        1.2.1 传统前向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
        1.2.2 基于前向光散射法的颗粒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工作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
    2.1 颗粒大小及分布的概念
    2.2 颗粒粒度的表示方法
        2.2.1 单个颗粒的粒径
        2.2.2 颗粒系的粒度分布
        2.2.3 颗粒系的平均粒度
    2.3 Mie 散射和 Fraunhofer 衍射
        2.3.1 Mie 散射理论
        2.3.2 Fraunhofer 衍射理论
    2.4 平行光照射的散射模型
    2.5 会聚光照射的散射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光线传输计算模型
    3.1 高斯光束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2 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的理论模型
        3.2.1 发散光束照射下的散射模型
        3.2.2 GFS 光线模型
        3.2.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颗粒测试结果
    4.1 概述
    4.2 实验装置设计
        4.2.1 发散光束装置
        4.2.2 接收透镜
        4.2.3 待测颗粒及样品池
        4.2.4 多元光电探测器
        4.2.5 信号采集系统
    4.3 颗粒测试
        4.3.1 背景光的测试
        4.3.2 实验测量结果
        4.3.3 理论与实验值相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广义傅里叶变换系统反演结果
    5.1 概述
    5.2 Chahine 算法和投影算法
        5.2.1 Chahine 算法
        5.2.2 投影算法
    5.3 反演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和主要结论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7)DPL热效应对谐振腔稳定范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PL 激光器简介
    1.2 DPL 热效应的提出
    1.3 DPL 热效应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PL 的热效应基本理论
    2.1 DPL 晶体的热效应概述
        2.1.1 DPL 晶体热源来源
        2.1.2 端泵连续工作棒状固体 DPL 的热效应
        2.1.3 端面泵浦脉冲工作的棒状固体 DPL 的热效应
    2.2 热透镜
        2.2.1 常规透镜
        2.2.2 光线在常规透镜中的传播
        2.2.3 热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2.3 含有热透镜的谐振腔
        2.3.1 常规谐振腔的稳定条件
        2.3.2 含有热透镜的谐振腔的稳定条件
第三章 DPL 晶体温度空间分布及热透镜分析
    3.1 DPL 晶体温度空间分布
        3.1.1 只考虑径向散热时的温度分布
        3.1.2 考虑径向散热和轴向散热时的温度分布
    3.2 DPL 晶体理想热透镜效应仿真
        3.2.1 热透镜等效为理想薄透镜时焦距的计算
        3.2.2 热效应的不同曲率输出透镜补偿方法
    3.3 DPL 中晶体热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3.3.1 热透镜为单个薄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3.3.2 热透镜为两个薄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3.3.3 热透镜为三个薄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3.3.4 热透镜为四个薄透镜的等效厚透镜
第四章 热透镜对谐振腔稳定范围的影响
    4.1 多段晶体均匀吸收泵浦光模型
    4.2 多晶体谐振腔稳定性仿真
        4.2.1 两段晶体谐振腔稳定性仿真
        4.2.2 三段晶体谐振腔稳定性仿真
        4.2.3 四段晶体谐振腔稳定性仿真
    4.3 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固体激光器中热效应等效厚透镜及其对光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的发展
    1.2 晶体热效应及研究现状
        1.2.1 晶体热效应机理
        1.2.2 晶体热效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LD 端面泵浦ND:YAG 激光器的介质热效应理论.
    2.1 激光介质ND:YAG 晶体性质
        2.1.1 晶体掺杂浓度与吸收系数的关系
        2.1.2 Nd:YAG 的热传导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2 晶体内的温度分布
        2.2.1 激光介质内的热功率密度
        2.2.2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2.2.3 热功率密度呈高斯型分布
        2.2.4 热功率密度呈均匀型分布
        2.2.5 晶体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DPL 介质的热效应
        2.3.1 温度梯度产生的热透镜效应
        2.3.2 热应力双折射产生的热透镜效应
        2.3.3 端面形变产生的热透镜效应
        2.3.4 晶体的综合热透镜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端面泵浦ND:YAG 激光器中晶体的热透镜计算
    3.1 端面泵浦激光器中晶体的热弹性方程
    3.2 端面泵浦固体激光器中晶体的形变
        3.2.1 激光晶体中的热应力
        3.2.2 激光晶体中的热形变
    3.3 热应力的求解.
    3.4 端面泵浦ND:YAG 激光棒的有效热焦距
    3.5 端面泵浦ND:YAG 的热透镜焦距计算与模拟
        3.5.1 分段计算晶体热透镜焦距
        3.5.2 晶体透镜组的焦距及主点计算
        3.5.3 激光晶体透镜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体热透镜效应对内泵浦光的影响
    4.1 基模高斯光束理论
        4.1.1 基模高斯光束及其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规律
        4.1.2 基模高斯光束的特征参数
    4.2 通过Q 参数研究基模高斯光束的变换规律
        4.2.1 重要光学元件和介质的光线矩阵
        4.2.2 通过光学系统的基模高斯光束q 参数的变化规律
    4.3 晶体热透镜对泵浦光传播的影响
        4.3.1 光线传输模型建立及参数计算
        4.3.2 激光晶体泵浦参数对泵浦光的影响
    4.4 泵浦光在晶体组中的传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体热效应对谐振腔内振荡光的影响
    5.1 光学谐振腔的结构及稳定性条件
        5.1.1 谐振腔的结构和稳定性条件
        5.1.2 广义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5.2 建立模型并计算稳定条件
        5.2.1 类透镜介质工作时谐振腔的稳定条件
        5.2.2 分步研究晶体热效应
        5.2.3 晶体分段步长对振荡光半径的影响
    5.3 振荡光束腰半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计算所取晶体步长对振荡光束腰半径的影响
        5.3.2 泵浦光参数对振荡光光斑半径及束腰半径的影响
        5.3.3 晶体掺杂浓度对振荡光光斑半径及束腰半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空间光通信高精度激光束准直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光通信中准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1 空间光通信发展现状与趋势
        1.3.2 准直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4 本章小结
    1.5 本论文的结构和各章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学系统设计理论
    2.1 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2.2 光学自动设计的基本概念
        2.2.1 光学自动设计
        2.2.2 常用光学设计软件
    2.3 基本像差理论
        2.3.1 球差基本理论
        2.3.2 彗差基本理论
        2.3.3 波像差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斯光束准直系统设计
    3.1 高斯光束经光学系统的变换理论
        3.1.1 自由空间高斯光束表述
        3.1.2 ABCD 定律
        3.1.3 高斯光束通过光学系统的一般变换公式
    3.2 高斯光束准直理论分析
        3.2.1 厚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
        3.2.2 厚透镜对高斯光束的聚焦特性
        3.2.3 厚透镜望远镜系统理论模型
    3.3 结构参数对准直性能的影响
        3.3.1 初始光腰到准直系统距离的影响
        3.3.2 透镜组曲率半径的影响
        3.3.3 透镜组厚度的影响
        3.3.4 透镜组折射率的影响
    3.4 激光束准直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导体激光器准直系统设计
    4.1 准直设计理论分析
        4.1.1 入射面剖面为凸双曲线
        4.1.2 入射面剖面为凹椭圆曲线
    4.2 点源半导体光束准直系统设计(不考虑固有像散)
        4.2.1 准直系统设计方案
        4.2.2 准直系统性能分析
    4.3 考虑固有像散半导体光束准直系统设计
        4.3.1 准直系统设计方案
        4.3.2 准直设计优化仿真及性能分析
        4.3.3 准直系统设计改进及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工作即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集成声光芯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成光学技术及其进展
    1.2 铌酸锂衬底集成声光芯片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波导短程透镜技术
    2.1 非对称平面介质波导的传输方程
    2.2 光波导透镜
    2.3 优化的波导短程透镜母线模型
    2.4 卷边函数幂指数选取的讨论
    2.5 铌酸锂波导的制作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波导Bragg调制技术
    3.1 光波导的Bragg衍射技术
    3.2 正常Bragg声光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及其解
    3.3 Bragg条件的讨论
    3.4 声表面波技术
    3.5 波导型声光Bragg调制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光芯片与光纤的耦合技术
    4.1 高斯波束在光纤中的传输
    4.2 短程透镜的基点与主面
    4.3 短程透镜物象关系作图法
    4.4 短程透镜近似相位传递函数
    4.5 短程透镜焦斑模场功率分布图
    4.6 厚透镜法求短程透镜的传递矩阵
    4.7 短程透镜和光纤的耦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光学声光芯片的设计及测试
    5.1 Bragg级联移频结构的设计
    5.2 波导短程透镜的制备
    5.3 波导短程透镜的测试
    5.4 波导声光Bragg调制器件的制作及测试
    5.5 集成声光移频芯片的制作
    5.6 声光集成芯片的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空气介质中厚透镜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W波段准光隔离技术研究[D]. 梁婷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D]. 苏银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Dyson高光谱成像仪的数据安全性研究[D]. 赵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4]基于微球特性的光学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D]. 王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高精度激光合束及光轴指向控制技术研究[D]. 夏蕾.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8)
  • [6]发散光束照射下的颗粒散射测量技术[D]. 郭露芳. 上海理工大学, 2013(02)
  • [7]DPL热效应对谐振腔稳定范围的影响[D]. 任晓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8]固体激光器中热效应等效厚透镜及其对光场的影响研究[D]. 白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9]空间光通信高精度激光束准直系统设计[D]. 袁舒.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10]集成声光芯片技术的研究[D]. 刘支华.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厚透镜在空气中的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