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癌及其癌旁组织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

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癌及其癌旁组织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

一、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内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琳[1](2021)在《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HBV相关HCC与非HBV相关HCC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癌细胞分化程度、被膜侵犯、MVI分级、肝硬化及ki-67表达情况等)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以明确HBV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影响;(2)探讨性激素受体(AR、ER)在HBV相关HCC癌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该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以期在HBV相关HCC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临床有无CHB诊断将之分为两组:HBV相关HCC组和非HBV相关HCC组,并用SPSS 26.0统计分析二组间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2)为确保后续人群分层,分别从获得的HBV相关HCC病例中的52例女性人群和188例男性人群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54例(女26例,男29例),用IHC 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ER和AR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 26.0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与非HBV相关HCC患者相比,HBV相关HCC患者在患病年龄(58.9±14.33 vs 55.12±10.1,p=0.041)、临床分期(IIb-IIIa,25%vs 47.1%,p=0.009)、复发/转移(5%vs 35.4%,p=0.000)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将HBV相关HCC患者以病毒载量≤103copies/ml和>103copies/ml分组,发现两组在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高指数者,14.0%vs 27.8%,p=0.024)、临床分期(晚期者,41.3%vs 55.7%,p=0.028)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呈正相关关系。(2)AR在HBV相关HCC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核,在癌旁肝细胞中主要在细胞核、浆中同时阳性表达,AR与Hep Par-1等HCC特异性IHC标记物一致性检验结果较差,而AR在癌细胞核的表达与HBV DNA复制活跃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598,p=0.000)。(3)ER主要在癌旁肝细胞胞核中表达,未见在癌细胞中表达的病例,且与临床分期存在正相关关系(r=0.311,p=0.022)。结论(1)HBV DNA始终影响着HCC的发生发展并且对于高病毒载量的HCC患者,尤其是已绝经的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为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和转移,进行术前和(或)术后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是极有必要的。(2)AR在HBV相关HCC癌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在癌旁肝细胞中主要在细胞核、浆中表达,相比于作为明确HCC诊断的IHC标志物,AR更适合作为HBV相关HCC患者的一项预后指标,或可通过反映HBV相关HCC患者病毒复制情况为术后抗病毒治疗甚至预测HBV相关HCC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3)ER主要在癌旁肝细胞胞核中表达,ER或可成为鉴别高分化癌细胞与癌旁增生、纤维化的肝组织的标记物。

孙晨[2](2021)在《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在第三位,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一种微创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直径小于3 cm的HCC具有根治性治疗作用,总体疗效也与外科切除术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然而,由于消融能量在肿瘤中的分布不均,对肿瘤边缘癌细胞杀伤效率不高,最后可能导致局部复发,甚至增强癌细胞侵袭性最后导致预后不良[4]。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癌体内及体外不全热消融(incomplete RFA,iRFA)模型,进一步探究iRFA后肝癌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明确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以及 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在热处理条件下抵抗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同时评估新型口服HSP90抑制剂XL888增强iRFA条件下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为射频联合小分子抑制剂治疗肝癌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1、采用CCK8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2、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热处理及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应用Hoechst 33258检测药物与热处理后细胞核变化情况;4、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5、构建裸鼠体内iRFA模型用于后续实验验证;6、采用RT-q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7、免疫共聚焦检测目标蛋白细胞内表达及定位;8、采用cDNA质粒转染过表达目标蛋白;9、采用免疫共沉淀法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10、免疫组化检测异体肿瘤组织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首先评估HSP90与STAT3在肝癌临床组织中的相关性。TCGA数据库临床肝癌mRNA数据分析显示,HSP90与STAT3二者相关系数为0.32,存在相关性;2.肝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HSP90及STAT3肿瘤内协同表达增高。其中在高表达HSP90的标本内STAT3表达也上调,且二者与肿瘤分期、高AFP密切相关;3.构建体外亚致死热处理模型。应用CCK8检测不同温度及时间梯度处理后细胞活性情况,在48℃及以上温度条件下,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在46℃及以下温度时,细胞活性几乎未受影响,同理选取10min持续处理时间作为后续亚致死处理条件;4.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互作增强。IP结果证实生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存在相互结合,而热处理增加了二者之间的结合作用,并且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STAT3蛋白表达增高,同时其下游重要抗凋亡蛋白Mcl-1(myeloidcell lekemia-1)及Bcl-xL表达也有所升高,并且在mRNA水平也证实二者表达增高;5.热处理条件下STAT3活化情况增多并促进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热处理诱导p-STAT3入核增加,并发挥转录因子活性;6.热处理条件下HSP90与STAT3的结合在体内发挥抗凋亡活性。我们应用裸鼠皮下成瘤方式,成功在小鼠体内移植肝癌细胞系,待肿瘤最大径长至0.8cm时,应用有效射频直径1cm的射频针穿刺至小鼠体内,按照5W、60s的条件进行不全射频消融,随后剖开肿瘤可见肿瘤内部凝固型坏死周围过渡带,并且小鼠存活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显示成功构建体内不全射频模型;7.不全RFA刺激肿瘤向恶性表型转化。每周测量肿瘤最大径及垂直横径,结果显示在iRFA早期,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但随着喂养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至喂养结束时体积仍小于对照组,但是增长速率已经明显增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在iRFA表达增多;8.XL888对肝癌细胞杀伤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性。首先在体外应用不同浓度XL888及不同时间处理肝癌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提示随着XL888浓度升高及时间延长,对细胞活性抑制逐渐明显;9.热处理联合XL888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在选取100nm作为处理浓度后,CCK8结果提示联合处理细胞活性较单独加药及热处理组明显减低,并且随着XL888浓度升高,联合处理组杀伤肿瘤作用更加明显,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提示联合处理可诱导细胞核固缩,提示XL888可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10.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活化Bcl-2通路及诱导caspase3活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联合处理条件下BCL-2家族重要成员Mcl-1及Bcl-xL变化显着,同时caspase3及PARP明显活化;11.XL888通过破坏HSP90-STAT3相互结合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IP结果提示XL888处理后HSP90与STAT3结合明显减少,同时蛋白水平检测发现STAT3及p-STAT3活性明显减低;12.联合处理抑制p-STAT3入核。提取核蛋白并检测p-STAT3表达发现其核内表达明显减少,且下游靶蛋白Mcl-1及Bcl-xL表达减低;13.XL888联合热处理通过STAT3发挥促凋亡作用。在联合处理的肝癌细胞内转染STAT3 cDNA后,CCK8检测发现细胞活性较联合处理组有所恢复,同时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相应减少;14.XL888在体内增强iRFA杀伤肿瘤作用。体外构建不全RFA模型同时联合XL888灌胃处理后,定期测量小鼠肿瘤直径并于21天后处死小鼠,结果发现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较对照组及单独处理组明显减少;15.XL888对小鼠正常肝肾组织无明显损伤。在安全性方面,分离得到小鼠肝肾组织行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可见所有加药处理组小鼠未见明显组织损伤及坏死。结论: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表达存在相关性,并且在肝癌细胞系内二者存在直接结合作用;此外,热处理可增强HSP90与STAT3的直接结合作用,并且这种结合作用可诱导STAT3活化并入核,增加STAT3下游抗凋亡蛋白Mcl-1及Bcl-xL的表达,从而在热激条件下抑制肝癌细胞凋亡;而联合应用新型HSP90抑制剂XL888可破坏HSP90-STAT3复合物形成,增强Bcl-2家族凋亡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及PARP蛋白,从而增加肝癌细胞的热敏感性。

季鸿翔[3](2020)在《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胆道系统肿瘤(Bile tract cancer BTC),是指发生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GBC)。胆管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3%,按照解剖位置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p CC)和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 d CC),后两者按第三版《国际肿瘤分类》应归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范畴[1];胆囊癌则是消化系统第6位常见肿瘤[6]。虽属同一系统,但上述肿瘤在致病诱因、易患人群、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别:从致病诱因来看,泰国等沿海地区以寄生虫感染(肝吸虫)为主要诱因,而我国以胆道结石及其导致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因,欧美国家则主要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为主要致病危险因素[2-6]。从发生率上来看,东南亚地区是胆管癌显着高发地区,而欧美地区发生率相对较低;胆囊癌在拉丁美洲显着高发,其中智利为全球发病率最高,而亚洲地区如韩国、泰国、中国为次高发地区,欧美地区发病率较低。从易患人群的角度来看,亚洲种族属于胆道系统肿瘤易患人群,即使在美洲,亚裔和拉美裔人群胆管癌发生率也高于纯美裔和非裔人群,且致死率在非裔人群中最低。不仅如此,男女性别间发生率也存在差异[8-11]。由此可见,胆道系统肿瘤的发生不仅受到解剖结构、组织差异的影响,而且存在着显着的地理、人种、性别等遗传背景差异。胆道系统癌症的预后亦差异较大且普遍不佳,共同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一级预防十分重要。目前的肿瘤机制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基因改变的影响,着力于发现基因变化与肿瘤发生、进展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忽略的是,肿瘤的发生与地理、环境、人群特征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内在关系,基因水平的变化机制也与这些影响因素密不可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基因水平单个核酸变异导致的DNA序列多样化的改变,是哺乳动物可遗传变异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个碱基发生转换(C>T,互补G>A)或颠换(C>A,互补G>T),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且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当SNP落于致病基因的附近或内部时,对基因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特点使SNP可以很好的作为群体遗传背景下,关键致病基因研究的结合点。载脂蛋白B m RNA催化样蛋白(apolioprotein B m 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APOBEC)是存在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酶类,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第22号染色体。APOBEC家族中有11个成员:APOBEC1、APOBEC2、7个APOBEC3亚家族成员(APOBEC3A、APOBEC3B、APOBEC3C、APOBEC3DE、APOBEC3H、APOBEC3F、APOBEC3G)以及活化诱导脱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40]。其在细胞内主要作用于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ss DNA)或RNA,其中APOBEC3亚家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以高效的核酸编辑活性在逆转录过程中引入高频突变,正常情况下主要在人体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可以抵抗逆转录病毒、抑制内源性逆转录以及破坏外源性DNA[39,41]。但当其功能导致的高频突变在体内错误发生时,APOBEC就成为了细胞基因异常突变的主要来源,并且数量巨大。已有研究表明APOBEC家族在乳腺癌、膀胱癌、结肠癌的发生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当其致突变作用发生于关键的致癌或抑癌相关基因时[46]。目前,在胆道系统癌症中APOBEC相关研究尚为数不多。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了APOBEC家族中目前较为确定的肿瘤相关分子APOBEC3A/3B,并以其启动子区SNP改变为背景,着力探究在我国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下,胆道系统癌症的发生与APOBEC3A/3B功能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对这些联系的机制进行探索,企图发现调控的关键分子,以期为该系统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早期筛查手段提供新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Ensembl数据库和Haploview 4.2对APOBEC3A/3B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待研究的3个SNP位点,并明确位点特征及相互关系。然后按纳入标准收集待研究人群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3231例,其中1240例健康人、735例胆管癌患者、453例胆囊癌患者、803例胆道炎症患者,其中女性1315例、男性1916例。采集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临床诊断、乙肝五项;其中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另采集AFP、CEA、CA19-9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液样本用于进行SNP检测分型,之后以临床诊断、基本信息、临床检验资料和对应SNP分型数据建立研究数据库,并进行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改变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作用的统计学分析。随后,构建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质粒,分别利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胆管癌细胞(RBE)、胆囊癌细胞(GBC-SD)进行转染,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的方法观察其在不同细胞内的启动转录活性。利用APOBEC3A/3B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在过表达状态下APOBEC3A/3B对细胞状态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过表达转染效力。探索TCGA数据库,发掘APOBEC3A/3B在胆管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内基因突变水平的相关关系,印证其影响细胞状态的能力。运用PROMO转录因子在线预测网站,预测可能与APOBEC3B启动子区发生结合的转录因子,si 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敲除技术及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筛选对其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的关键转录因子,si RNA与启动子质粒共转染观察转录因子敲除后APOBEC3B不同类型启动子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分析转录因子调控作用下启动子活性的细胞类型间差异,RT-q PCR技术定量关键转录因子组织间表达水平的不同,最终以上述研究结果解释本研究中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与胆道癌症发生关系的状态。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秩和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χ2检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研究中考虑年龄、性别在胆系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分布差异,因此在分析时纳入年龄、性别因素进行校正,最终获得AORs(校正后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CI)。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为双尾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23.0。研究结果(一)SNP位点确定:本研究中按照APOBEC3A,APOBEC3B和基因转录调控的关系最终确定3个SNP位点:(1)APOBEC3A rs12157810(-525bp,APOBEC3A启动子区域,A>C)(2)APOBEC3B rs2267401(-338bp,APOBEC3B启动子区域,T>G)(3)APOBEC3A rs12628403(+4340bp,APOBEC3A,内含子4区,A>C,APOBEC3B缺失型“代理”位点)。其中APOBEC3A rs12628403作为APOBEC3B rs2267401缺失型“代理”位点,在200例抽样验证样本中“代理”符合率97.5%。(二)APOBEC3A/3B启动子SNP与胆系疾病发生关系的分析:SNP背景下APOBEC3A/3B对胆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影响体现出了解剖、组织和性别上的差异,APOBEC3A rs12157810的C等位基因型主要发挥着降低胆管癌和胆囊癌发生风险的作用,而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在胆管癌内体现出一定降低发生风险的作用,却显着的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呈相反趋势。(三)APOBEC3A/3B启动子在细胞内活性的差异: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中APOBEC3A rs12157810 C等位基因型的启动子启动转录活性均强于A型;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中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弱于T型,而在胆囊癌细胞中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显着强于T型,呈相反状态,与流行病研究结果相印证。(四)APOBEC3A/3B过表达对细胞的影响:APOBEC3A过表达显着促进293T细胞的凋亡(凋亡率:293T APOBEC3A 22.48%vs 293T-Vector 10.54%p<0.05),APOBEC3B过表达未见显着促凋亡作用。(五)APOBEC3A/3B与突变的相关性(TCGA):在胆管癌中APOBEC3A与突变显着相关(r2=0.39),且表达量显着较APOBEC3B为低(p<0.05,3B≈10倍3A),说明APOBEC3A具有高效的致突变能力。(六)APOBEC3B启动子相关转录因子预测、筛选与调控关系:筛选后得到目标转录因子TFAP2A,并在细胞内发现其对APOBEC3B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在胆管癌内高表达,在胆囊癌内低表达,从而导致调控水平细胞间差异。研究结论1.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导致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与胆道肿瘤发生风险相关,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的差异,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了解剖结构、组织类别和性别、易患人群之间的不同,外周血APOBEC3A/3B的SNP检测分型可为胆道癌症早期筛查预防提供有效线索。2.APOBEC3A高效的致突变效力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突变过载而发生凋亡,其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呈现降低作用。3.APOBEC3B对胆道肿瘤的发生风险影响在胆管癌和胆囊癌之间呈现相反趋势,此差异的产生与其启动子活性在组织间的差异有关。4.转录因子TFAP2A抑制性调控水平在细胞间的差别是导致APOBEC3B启动子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TFAP2A在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内表达水平不同,因此产生的调控强度不同是主要机制。

陈钶[4](2019)在《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每年无论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均占了全球肝癌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各种分子机制异常改变的复杂疾病。虽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肝癌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寻找能够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NCoA6是诸多核激素受体和重要转录因子基因活化所必须的一种多功能的共激活因子,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创伤愈合以及维持能量平衡等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NCoA6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众多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但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检测NCoA6在肝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详细阐述NCoA6在肝癌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索该基因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如前所述,手术仍是目前肝癌综合治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被认为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近些年来腹腔镜肝脏手术发展迅猛。但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往往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这类患者易出血、对手术的耐受性差。若肿瘤位于右肝需行右半肝切除,对这类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肝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而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因肝细胞性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将病例分为腹腔镜和开腹右半肝切除组,并使用倾向性指数配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间围手术期临床病理指标、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肿瘤远期根治效果等,以探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手术经验、安全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第一节: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Oncomine和TGCA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运用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CoA6在肝癌细胞株以及临床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NCoA6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物学分析发现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显着升高,并且与患者预后有显着相关性。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NCoA6在肝癌细胞株和临床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对103例肝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NCoA6的高表达与患者的肝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04)。结合患者的随访数据,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发现NCoA6表达高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表达较低的患者(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NCoA6为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CoA6在肝癌细胞系以及患者肿瘤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第二节: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转染小干扰RNA和感染慢病毒构建NCoA6敲减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EdU、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凋亡试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并结合Western blo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观察和分析NCoA6对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迁移等能力的影响。结果:敲减NCoA6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和HCC-LM3的增殖,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改变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无影响,不改变EMT特征蛋白的表达。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发现敲减NCoA6能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NCoA6参与调控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体内成瘤能力,但对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第三节: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NCoA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经qR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可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挑选可能受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这些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根据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我们发现NCoA6可能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肝癌的发生发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两条通路相关蛋白,结果发现敲减NCoA6可以抑制这些通路的活性。结论: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周期进程,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普外科于2007年5月至2019年2月因肝细胞性肝癌行标准右半肝切除的病例,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于年龄、性别、术前治疗、肿瘤大小和个数的1:1倾向性得分用来配对两组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分别对比两组间在配对前和配对后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共131例因肝细胞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80例。腹腔镜组中转开腹8例,中转开腹率15.7%;总体术后并发症率19.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倾向性得分配对后,两组各44例纳入本研究。两组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8.4±88.7 231.6±44.4 min,p=0.26)。但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显着减少[300(100-1200)500(200-2000)mL,p<0.01]。虽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 29.5%,p=0.21)。腹腔镜组中位随访17(2-68)个月,开腹组中位随访15(3-103)个月。两组间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在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上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效果。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有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的结论需要在将来被设计严谨的更高质量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汪婧[5](2019)在《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因癌症而死亡的群体中原发性肝癌占据主要原因,并且依旧在难治性癌症类型中占有重要一席。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在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占90%,并且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即使已经出现并且实施了一些临床干预措施,包括手术切除肿瘤、肝脏移植、肿瘤局部区域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依旧未得到显着改善。针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相当具有难度和挑战性主要是因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基因组的异质性。目前针对PES1分子的物种研究范围横跨斑马鱼、真菌、植物、非洲爪蟾、小鼠以及人类。因为有科学家发明了插入突变筛选技术,才能够在斑马鱼中得以应用该技术,并且对发现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PES1基因做出了重要贡献。PES1在人类结直肠恶性肿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乳腺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癌、胃癌、前列腺癌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敲低PES1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癌、胃癌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以抑制上述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发生。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机制必然不止一个,但是PES1的参与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尽管已有上述发现,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PES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鉴于PES1在DNA复制和核糖体生物合成中的潜在作用构成了癌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假设PES1可能显示出致癌特性并驱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发生和进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1)为研究PES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采用ElISA、Q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P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使用含有shRNA序列的慢病毒沉默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PES1基因的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后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PES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情况,建立稳定敲减PES1的稳转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株。(3)为探讨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含有shRNA序列的慢病毒沉默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的PES1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法、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4)为研究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PES1对PTEN/PI3K/AKT/GSK3β/cyclinD1信号通路的影响,收集转染后的各组细胞,检测PTEN/PI3K/AKT/GSK3β/cyclinD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5)为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PES1基因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发生的影响,我们建立稳定敲减PES1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稳转株后即开展裸鼠成瘤实验,观察裸鼠瘤体生长情况以此来验证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肿瘤发生的影响。结果:(1)与癌旁对照组织和正常人肝细胞相比,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中P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上调。与正常对照的血清相比,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PES1表达上调。(2)转染结果显示:在原发性肝癌细胞SMMC 7721和HepG2中,稳定敲减PES1的上述两种细胞株建立成功。(3)结果显示:在CCK-8法、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中,与SMMC 7721/sh-NC组和HepG2/sh-NC组相比,SMMC 7721/shRNA1组、SMMC 7721/shRNA2组和HepG2/shRNA1组、HepG2/shRNA2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4)与SMMC 7721/sh-NC组和HepG2/sh-NC组相比,SMMC 7721/shRNA1组、SMMC 7721/shRNA2组和HepG2/shRNA1组、HepG2/shRNA2组细胞的磷酸化PTEN、PTEN总蛋白、磷酸化PI3K、PI3K总蛋白、磷酸化308位点AKT、磷酸化473位点AKT、AKT总蛋白、磷酸化GSK-3β、GSK-3β总蛋白、cyclin D1蛋白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5)与SMMC 7721/sh-NC组相比,SMMC 7721/shRNA2组裸鼠瘤体大小、重量、增殖标记物Ki67均显着降低。结论:首先,我们发现PES1通常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水平上调。其次,免疫组化分析表明PES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存活状态呈负相关,即PES1蛋白表达水平越高,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越短。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ES1表达可能是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状态的独立预后指标。第三,我们获得的数据表明敲低PES1抑制体外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以及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第四,我们发现PES1通过调节PTEN/PI3K/AKT/GSK3β/cyclinD1信号传导途径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增殖。所以,PES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起着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杨泵[6](2018)在《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脏恶性肿瘤发生率和致死率高,肝癌癌症的致死率在所有的人恶性肿瘤致死率排名里面位列第三,仅仅次于肺癌(LC)和胃癌(G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仅次于肝细胞肝癌(HCC)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ICC是一种上皮细胞性的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人确定诊断时已是晚期阶段,预后较差。在化疗方面,ICC并不像乳腺癌和肺癌的有着良好的治疗靶点和化疗药物,因此亟需去探索和验证ICC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组蛋白H2A家族Z蛋白(H2A.Z)已被报道在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中有促癌作用,但是H2A.Z在ICC中具体作用和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H2A.Z如何调节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8例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人的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检测方法来测定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SPSS 21.0软件分析H2A.Z表达水平和患者预后关系。设计并构建H2A.Z敲低细胞系。使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EdU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检验敲低H2A.Z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此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技术来探索H2A.Z敲低之后的信号通路变化。紧接着,使用相关实验来验证联合运用顺铂和H2A.Z沉默技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效果。结果免疫组化表明,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H2A.Z高表达组术后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使用HCCC-9810和ICC-CCLP1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H2A.Z敲低干扰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合并使用干扰RNA能够明显提高顺铂对于肝内胆管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在裸鼠体内实验中,干扰组的癌细胞皮下成瘤能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说明在体内敲低H2A.Z也能够明显降低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和成瘤能力。结论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并且H2A.Z表达量的多少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术后整体生存时间密切相关。H2A.Z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转换,细胞凋亡来影响细胞增殖。在联合敲低H2A.Z时,顺铂对肝内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得到了明显提高。H2A.Z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辅助诊断和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郭云泉[7](2017)在《缝隙连接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连接蛋白(connexin,Cx)及其形成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认为Cx/GJ是肿瘤的抑制因子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但是关于Cx/GJ在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和作用还不清楚,不同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本课题深入研究了人肝脏细胞主要表达的Cx32,Cx43,Cx26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了上述Cx的表达与肝癌临床进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了解Cx/GJ在肝癌不同发展阶段之中表达分布规律,初步阐明Gx/GJ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Cx/GJ/作为防治肝癌新分子靶点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关键证据。方法:1.收集97例肝细胞癌手术患者的新鲜组织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肝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远端正常组织),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和预后随访信息;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石蜡包埋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端正常肝组织标本中Cx26,Cx32,Cx43的蛋白定位、分布情况;3.应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新鲜冻存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远端正常肝组织标本中Cx32,Cx43,Cx26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4.用Chi-Square test和Person列联系数分析Cx32的表达与人肝细胞癌临床病理诸因素(如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肿瘤最大径等)的关系;5.Kaplan-Meier method,log-rank test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分析Cx异常表达与肝癌预后的关系;6.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Cx32蛋白与EGFR信号传递通路上EGFR蛋白及其下游mTOR、ERk、Stat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中Cx32,Cx43,Cx26的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Cx32在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增加,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常见核旁聚集现象,Cx32在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肝组织也见表达,但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少量在胞浆中,Cx26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中未见明显差异,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质中。Cx4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减少或呈阴性,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Cx43在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中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质中,以膜分布为主;2.96例新鲜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端正常肝组织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Cx的蛋白、m RNA的表达水平。(1)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肝组织中,Cx3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4.6014±0.2388、1.1433±0.1006和1.0583±0.0693,与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相比,Cx32蛋白的表达量在肝癌组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32的m 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8356±0.1255、0.7779±0.1573和0.7754±0.0931,无明显差异。(2)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肝组织中,Cx43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6303±0.0714、1.3152±0.1456和1.5458±0.1792;与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相比,Cx43蛋白的表达量在肝癌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的m 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772±0.1216、1.1693±0.1317和1.0887±0.1260,也无显着差异;(3)Cx26蛋白表达量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肝组织中分别为1.5203±0.1126、1.4200±0.1212和1.4200±0.1212,Cx26无显着差异;Cx26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325±0.0873、0.6983±0.0731和0.6884±0.0584,也无显着差异;3.Cx32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Cx32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的病理组织分级(P<0.05,r=0.488)、临床TNM分期(P<0.05,r=0.373)均呈正相关;4.细胞质高表达Cx32的肝癌患者预后差,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比细胞质低表达Cx32的患者短(OS,P=0.000;RFS,P=0.172)。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中显示,Cx32表达高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级)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olt方法发现,细胞质内Cx32高表达伴发EGFR表达增加,同时EGFR信号通路的下游蛋白mTOR蛋白表达也增加。结论:1.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Cx32表达量增高,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膜上的分布减少;Cx4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细胞膜;Cx26的表达量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变,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和细胞质中;肝癌组织的细胞缝隙连接(GJ)减少或消失。2.Cx32在细胞质内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组织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3.Cx32在肝癌细胞的表达分布异常提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差,因此,Cx32蛋白异常表达高低,可以作为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评估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4.肝癌细胞Cx32表达增加并聚集在胞浆内,可能通过增加EGFR表达,激活EFGR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促癌细胞增殖和抗癌细胞凋亡作用。

王亚威[8](2013)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Gsk-3β、Axin和Survivin在SD大鼠肝癌变进程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干预下表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肝癌变分子机理,筛选肝癌预警分子及有效的抗肝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A)为诱癌剂,全反式维甲酸和苦参素(ATRA+OMT)为干预药物,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给药之日起,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w处死大鼠,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sk-3β、Axin和Surviv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Gsk-3β、Axin阳性率逐渐降低。从重度炎性反应(HI)期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期诱癌组Gsk-3β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Gsk-3β的阳性率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期至ICC期呈极显着差异(P<0.01)。诱癌组Axin的阳性表达在轻度炎性反应(LI)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自HI期至ICC期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Axin的阳性率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癌变各时期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和腺瘤样增生(AH)期显着高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Survivin的阳性细胞率持续上升,在LI和HI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AH期至ICC期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Survivin的阳性率略低于诱癌组,且在ICC时呈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和干预组Gsk-3β的表达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与干预组相比,诱癌组Gsk-3β降幅较大, HI期时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ICC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Axin水平逐渐降低,干预组Axin降幅低于诱癌组,且在HI期时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AH期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Survivin的表达随诱癌进行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诱癌组Survivin含量在AAH和ICC期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Survivin表达虽在癌变各期都略低于诱癌组,但与诱癌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Gsk-3β、Axin及Survivin与大鼠肝癌变进程密切相关,ATRA+OMT可能通过减缓Gsk-3β和Axin的下降及Survivin升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推迟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沈佳鹏[9](201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构成及临床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构成比例的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整理分析2001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由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的105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构成比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在每两年一组分析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构成比有增高趋势(P<0.05);其中男性组、未合并肝硬化组及乙肝抗原抗体检查中的HBSAg-组、HBEAg-组均有增高趋势(P<0.05)。而在每5年一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时可见,在30至39岁年龄组中,前后5年构成比(前5年为0.00%,后5年5。41%)比较有增加的趋势(P<0.05)。在未合并肝硬化组,前后5年构成比(前5年为5.63%,后5年为13.03%)比较有增高趋势(P<0.05);其中男性亚组前后5年构成比(前5年为4.48%,后5年为12.00%)比较也有增高趋势(P<0.05)。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构成比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部分年轻患者及未合并肝硬化病史的男性患者中及乙肝抗原抗体检查中HBSAg-和(或)HBEAg-的患者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肝癌的构成比亦有所增加。

陶连元[10](2010)在《胆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以及临床病理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和肝外胆管癌(EC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CC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ICC的预后因素,以及其与肝癌(HCC)之间的血清标志物的比较。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至2008年病理确诊的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以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并将部分ICC病人分为三组:组Ⅰ,HBsAg(+)/anti-HBc(+);组Ⅱ,HBsAg(一)/anti-HBc(+);组ⅢHBsAg(一)/ant i-HBc(一),分析和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因素,并收集ICC和同期手术HCC患者血清,检测AFP、CA19-9、CA242、CEA、CA50血清水平。结果ICC患者的HBsAg(+)/anti一HBc(+).HBsAg(一)/anti-HBc(+)、胆管结石,以及ECC患者的糖尿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发生率和胆囊切除术史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且ICC的肝硬化比率高于ECC(P(0.05)。组Ⅰ的发病平均年龄和CA19-9的阳性率比组Ⅲ低,但组Ⅰ的PT均值,肝硬化和体重减轻发生率高于组Ⅲ(P<0.05)。组Ⅰ易发生右肝癌,而组Ⅲ易发于左肝,且组Ⅰ预后比组Ⅱ和组Ⅲ好(P<0.05)。预后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CA19-9和卫星结节与ICC的预后显着相关(P<O.05),但只有卫星结节和分化程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ICC和HCC血清AFP、CA19-9和CA242在两组患者中有显着差异(P<O.05)。结论胆管结石、肝硬化和HBV感染是ICC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史为ECC的危险因素。HBV感染的ICC病人肿瘤发病年龄较早,易出现CA19-9阴性、肝硬化、PT增高、体重减轻和右肝ICC,但其预后相对较好。卫星结节和分化程度是其预后因素。血清AFP、CA19-9、CA242检测有助于鉴别ICC和HCC。

二、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内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内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亚致死热处理促进HSP90与STAT3 结合并抑制肝癌细胞凋亡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细胞培养及热处理
        2.4 Hoechst33258 染色
        2.5 细胞活力测定
        2.6 免疫共沉淀
        2.7 蛋白质印迹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9 患者样本
        2.10 免疫共聚焦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2.13 体内实验
        2.1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肝癌组织内HSP90与STAT3 存在相关性
        3.2 构建体外热处理模型
        3.3 热处理诱导HSP90-STAT3 结合增加,
        3.4 热处理条件下促进抗凋亡蛋白表达
        3.5 热处理后p-STAT3 入核增加
        3.6 裸鼠不全RFA后 HSP90与STAT3 结合增加
        3.7 裸鼠iRFA后促进肿瘤进展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亚致死热处理条件下HSP90 抑制剂XL888 通过破坏HSP90-STAT3 结合增强肝癌细胞热敏感性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细胞培养和热处理
        2.4 Hoechst33258 染色
        2.5 细胞活力测定
        2.6 流式细胞仪
        2.7 蛋白质印迹
        2.8 IHC染色
        2.9 免疫共聚焦
        2.10 集落形成试验
        2.11 RNA提取和实时逆转录PCR
        2.12 细胞转染cDNA用于过表达STAT3 蛋白
        2.13 体内实验
        2.14 免疫共沉淀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XL888 分子结构
        3.2 XL888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3.3 热处理后XL888 增强肿瘤杀伤作用
        3.4 热处理联合XL888 诱导BCL-2 通路活化
        3.5 XL888 破坏HSP90-STAT3 结合,抑制STAT3 磷酸化
        3.6 热处理联合XL888 抑制p-STAT3 入核
        3.7 热处理条件下XL888 通过STAT3 发挥抗肿瘤作用
        3.8 体内实验证实不全RFA后联合XL888 抑制肿瘤生长
        3.9 评估XL888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热休克蛋白与肝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人群临床资料收集和外周血样本的获取
        三、样本SNP的检测与分型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影响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与确定
        二、研究人群临床基本信息
        三、研究人群血液样本SNP检测与分型结果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对胆系疾病发生风险影响的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APOBEC3A rs12157810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A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二、APOBEC3A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A肿瘤内表达水平的探索(TCGA)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A C/A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二、APOBEC3A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TCGA数据库探索
第三部分 APOBEC3B rs2267401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APOBEC3B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二、APOBEC3B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机制的探究.
    第二章 研究结果
        一、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二、APOBEC3B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的调控机制
讨论
研究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录因子AP-2家族在肿瘤内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〇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绪论
    第一节 NCoA6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NCoA6对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NCoA6通过PI3K/Akt/mTOR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特点
    3.2 PES1 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升高
    3.3 PES1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
    3.4 PES1 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
    3.5 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ES1 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相关
    3.6 PES1 的表达上调与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
    3.7 PES1 敲减细胞系的建立和验证
    3.8 PES1 促进人原发性肝细胞癌细胞增殖
    3.9 PES1 调节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发生
    3.10 PES1 通过PI3K/AKT/GSK3β/cyclin D1 通路调节人原发性肝细胞癌增殖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资料
    2.2 标本收集
    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
    3.2 选择HCCC-9810和CCLP-1细胞系构建H2A.Z敲低细胞系
    3.3 敲低H2A.Z对HCCC-9810和ICC-CCLP-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敲低H2A.Z对ICC细胞系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
    3.5 H2A.Z对ICC细胞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
    3.6 敲低H2A.Z的小干扰RNA提高顺铂对ICC的杀伤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2A.Z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缝隙连接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连接蛋白 32、43、26 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存分析有关概念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Cx32蛋白异常表达与EGF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缝隙连接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肝癌的病因研究
        1.2.1 病毒性肝炎
        1.2.2 黄曲霉毒素
        1.2.3 水源污染
        1.2.4 饮酒
        1.2.5 遗传易感性
        1.2.6 激素
    1.3 肝癌的诊断
    1.4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1.5 糖原合成激酶 3β与肝癌
    1.6 轴蛋白与肝癌
    1.7 生存素蛋白与肝癌
    1.8 全反式维甲酸与肝癌
    1.9 苦参素与肝癌
    1.10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2.1.1 实验动物
        2.1.2 诱癌药物和干预药物
        2.1.4 建立动物模型
        2.1.5 取材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组织病理分级
        2.3.1 石蜡切片的制作
        2.3.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4 免疫组化
    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
        2.5.1 总蛋白质的提取
        2.5.2 蛋白浓度的测定
        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5.4 免疫印迹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病理学结果
        3.1.1 体征变化
        3.1.2 体重变化
        3.1.3 肝脏表观观察结果
        3.1.4 石蜡切片 HE 染色显微观察结果
    3.2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组化结果
        3.2.1 Gsk-3β免疫组化结果
        3.2.2 Axin 免疫组化结果
        3.2.3 Survivin 免疫组化结果
    3.3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印迹结果
        3.3.1 Gsk-3β免疫印迹结果
        3.3.2 Axin 免疫印迹结果
        3.3.3 Survivin 免疫印迹结果
第四章 分析讨论
    4.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体征及组织病理学比较
        4.1.1 体征变化比较
        4.1.2 病理学变化比较
    4.2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4.3 药物干预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构成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胆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以及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胆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内胆管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Risk Factors for Intra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ACase-Control Study in China
Prognostic Factor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atients afterSurgical Rescetion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Comparis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for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内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性激素受体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 郭琳.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HSP90通过STAT3调控不全热消融术后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孙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季鸿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NCoA6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2、腹腔镜对比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倾向性得分配对对照研究[D]. 陈钶. 浙江大学, 2019(03)
  • [5]PES1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汪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6]H2A.Z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杨泵. 浙江大学, 2018(07)
  • [7]缝隙连接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郭云泉.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
  • [8]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D]. 王亚威.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9]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构成及临床特征的研究[D]. 沈佳鹏.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2)
  • [10]胆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以及临床病理特点研究[D]. 陶连元.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癌及其癌旁组织雄激素受体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