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纤维接枝双官能团的合成研究

棉纤维接枝双官能团的合成研究

一、棉纤维接枝双功能基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志华[1](2021)在《膦酸修饰的碳纳米管/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纳米管比表面积丰富、独有的中空管状结构以及具有较大的长径比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引起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生物质则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等优点,并且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羰基等丰富的活性位点。所以,本文选取了碳纳米管和生物质作为基体。本文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以碳纳米管、生物质等作为基体材料,用有机膦酸对其进行修饰制备出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吸附、催化以及超级电容器等性能。1.以碳纳米管作为基体材料,赋磁后用ATMP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ATMP-MWCNTs@Fe3O4,课题组前期工作研究了该材料的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又研究了其吸附性能,ATMP-MWCNTs@Fe3O4对Pb(Ⅱ)具有较好的吸附性,最佳pH为3.5;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说明ATMP-MWCNTs@Fe3O4吸附Pb(Ⅱ)的过程受液膜控制;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ATMP-MWCNTs@Fe3O4对Pb(Ⅱ)的过程是单分子层吸附。此外,在二元体系中对Pb(Ⅱ)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重复三次后解析率仍保持80.68%。2.以碳纳米管、海藻酸钠为基体材料,用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PBTCA)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磷酸功能化的SA/PBTCA@MWCNTs,研究了其催化性能和吸附性能。催化性能:首先通过平衡对比实验证实了有机膦酸改性后的材料比未改性前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转化率提高了14%左右,在MR=8.32:1、m=5.64%、T=84.9oC时,理论预测转化率最高为92.76%,实验值为93%左右,重复利用5次后,转化率仍在80%以上,动力学方程为:r=2.84 x10-3exp(-5.25/RT)[CA][CB]-5.14x10-2exp(-13.14/RT)[CC][CD]吸附性能:SA/PBTCA@MWCNTs对Pb(Ⅱ)具有较好的吸附性,pH为3.5时吸附量最高为528.75 mg·g-1;动力学说明SA/PBTCA@MWCNTs与Pb(Ⅱ)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化学作用,并受液膜控制,此外能够选择性吸附多种二元金属离子体系中的Pb(Ⅱ),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重复三次后解析率仍保持80.93%。3.以HEDP为造孔剂用水热法合成出多孔水热碳,再用KOH进行活化,最后用ATMP对其进行杂原子掺杂制备出膦酸功能化的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红外、热重、孔径分析、XPS等一系列表征,研究了其超级电容器性能和对Au(Ⅲ)的吸附性能。超级电容器性能:以HEDP作为催化剂和造孔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多孔碳,以2:1比例的氢氧化钾活化,再经过ATMP修饰最终得到的ATMP-HDS在1 A·g-1下容量为252 F·g-1,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5000圈后,电容量损失不超过2%。吸附性能:首先通过静态饱和吸附对比实验发现ATMP-HDS对Au(Ⅲ)具有极高的吸附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进行优化求解,在pH=4、吸附剂质量m=5 mg、Au(Ⅲ)初始离子浓度为3.035 mmol·L-1时得到最大值为2022.69 mg·g-1。

高峰[2](2021)在《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因其兼具不同组分在光、电、磁和催化等方面的独特性能,而在纺织、传感检测、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备受青睐。目前,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吸引力的多相纳米结构。通过不同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的结合可实现杂化纳米材料宏观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通过简单物理包覆无机功能纳米颗粒所形成的杂化纳米水凝胶(HNGs)在水溶液中极易发生结构失稳现象,致使功能无机纳米颗粒脱离聚合物骨架进入水相。本研究主要针对聚合物/无机HNGs在水相介质中的结构与性能稳定性角度出发,以功能无机纳米颗粒Fe3O4和Ag为无机结构基元,温敏性单体N-乙烯基已内酰胺、季铵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季铵化壳聚糖为有机结构基元,基于反相细乳液体系,分别通过自由基聚合、电子转移再生活性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GET ATRP)和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等三种方式构筑了无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化学连接的聚合物/无机HNGs网络。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通过研究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改性、聚合物/无机HNGs的网络构建、响应性能及药物装载释放行为调控机制。系统分析了基于自由基聚合所构建的多重响应性PNVCL/Fe3O4 HNGs的颗粒特征、响应机制及其对药物的装载控释行为;(2)探究了 AGET ATRP反应所构建的超顺磁和可降解阳离子型PQDMAEMA/Fe3O4 HNGs在水相中的结构稳定性、对BSA的装载和控释行为调控机制以及抗菌性能;(3)研究了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所构建的QCS/Ag HNGs的颗粒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通过对HNGs 网络交联程度的调控,阐明了 HNGs水相结构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了 HNGs不同组分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4)通过接枝改性的方式将HNGs以化学键接的方式整理至棉织物表面,探究了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效果和耐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对Fe3O4 MNPs表面进行乙烯基官能化改性,通过自由基聚合构筑了具有多重响应性、无机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体化学连接的PNVCL/Fe3O4 HNGs网络结构,提高了其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HNGs网络中引入了含二硫键的交联剂,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在还原条件下裂解使得聚合物基体交联程度的降低,导致HNGs网络的降解。通过红外表征,证实了 HNGs网络与小分子药物5-FU间的氢键作用。调节5-FU分散液浓度、外部温度及还原条件可以有效实现HNGs网络对小分子药物的装载与控制释放。(2)通过AGETATRP反应构筑了无机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超顺磁性阳离子型PQDMAEMA/Fe3O4 HNGs网络结构。相同温度下,随着pH值的增加,HNGs网络与BSA间的静电作用增强,HNGs网络对BSA的装载速率和最大装载量均有所增加。而在相同pH值条件下,BSA的装载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进一步升高,由于氢键作用被削弱,装载量下降。在无还原剂存在情况下,BSA的释放速率和最大累积释放量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而与pH值相比,HNGs网络在还原剂存在下表现出更快的释放速率。(3)以二醛类化合物为交联剂,通过醛基与氨基间的席夫碱交联反应构筑了具有协同抗菌的QCS/Ag HNGs网络。通过调节交联剂的用量,可以改变HNGs网络的交联程度,继而调控HNGs在油相和水相中的粒径和形貌特征。通过对不同组分的抑菌率及抗菌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组分下的抗菌机制,发现共混体系与杂化的纳米凝胶网络在较高浓度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效果。然而,由于共混体系中氨基修饰的银纳米颗粒存在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QCS/Ag HNGs能够在良好杀菌浓度下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4)选取具有优异杀菌效果的QCS/Ag HNGs用于棉织物的接枝改性。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在棉织物表面引入了可反应性官能团(羧基),利用高温下羧基与氨基的酰胺化反应,实现了 QCS/Ag HNGs与棉织物的牢固化学键接。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水相介质中具有良好结构和性能稳定性的多功能聚合物/无机HNGs的设计和网络构筑提供方法借鉴。此外,为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基础。

杨洋[3](2019)在《改性棉纤维的制备及其对尿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慢性肾病是由于肾功能逐渐受损而导致尿毒素聚集的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病的主要方法,但因治疗地点局限,治疗次数频繁,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且血透会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便携式腹膜透析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主导,通过高效的吸附剂将腹透液中的尿毒素清除,实现透析液再生并循环利用,可随身携带的装置。现阶段主要用于腹透液再生的吸附剂有脲酶、活性炭、沸石等,但这些吸附剂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吸附过程产生副产物,选择性差,易破碎等。因此开发一种选择性吸附尿酸、肌酐、尿素的吸附剂材料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棉纤维为膜基材,分别制备一系列不同的改性棉纤维膜: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膜(GO-CF)、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膜(NCF)、氧化棉纤维膜(DCF),用于去除腹透液中的尿酸、肌酐、尿素,为腹透液的循环再生提供吸附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NaIO4选择性氧化棉纤维,及棉纤维氨基化、接枝氧化石墨烯三步接枝反应制备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并探究其吸附能力。利用FT-IR、UV、SEM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得的GO-CF中GO的接枝率为0.79%,对尿酸单位质量的吸附量为 28.78mg·g-1。(2)探究洗脱条件、流速、尿酸溶液浓度对GO-CF膜吸附-脱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0.2-2 mMNaOH溶液适用于尿酸的动态洗脱;流速的快慢对尿酸的吸附影响很小;吸附膜对尿酸的吸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即使很低的尿酸浓度下,仍然具有很好的去除能力。利用吸附膜在相同条件下经过8次循环实验,膜对尿酸的可逆吸附能力无明显变化,表明GO-CF吸附膜具有可再生性。(3)利用GO-CF吸附膜对尿酸的腹膜透析溶液进行离线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GO-CF吸附膜在腹膜透析液中对尿酸的去除率高于50%,约为尿酸水溶液吸附量的87.92%,说明该膜具有腹透液再生应用前景。(4)通过环氧活化剂活化、3,5-二硝基苯甲酰氯酯化接枝制备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并探究其吸附能力。利用FT-IR、UV、元素分析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控制V(环氧活化剂):V(1N NaOH)为1:2,在氮气环境中和3,5-二硝基苯甲酰氯,95℃下反应5h,该条件下所得NCF中N元素含量为8.23%,单位质量吸附膜含NO2 5.88mmol·g-1,对肌酐的静态吸附量为10.49 mg·g-1。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进样浓度增大,吸附能力增强;流速小于1.5mL·min-1时,吸附能力基本没有差异,流速继续加大,吸附能力下降。(5)利用NaIO4对棉纤维的选择性氧化制备氧化棉纤维吸附膜,并探究其静态吸附能力。利用FT-IR、UV、滴定、失重率测定等方法对所得氧化棉纤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控制n(CF):n(NaI04)为1:1-1:2,45℃下避光反应5h,该条件下所得DCF中醛基含量为3.56~4.87 mmol·g-1,对尿素单位质量的吸附量为28.02mg·g-1。

李平,董阿力德尔图,孙梓嘉,高歌[4](2017)在《N-卤胺类高分子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在诸多的抗菌剂中,N-卤胺类抗菌剂作为新型抗菌剂,具有高效、持久、广谱、可再生、无毒和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抗菌剂。因此,对N-卤胺类抗菌剂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高分子N-卤胺和纳米N-卤胺抗菌材料的合成途径以及应用。高分子N-卤胺材料的合成主要包括三种方法:由单体聚合得到的高分子N-卤胺;N-卤胺前驱体接枝在其他高分子材料表面而形成的接枝聚合物;以及共混、静电纺丝、包覆等其他手段。对于N-卤胺抗菌材料而言,接触面积对其抗菌活性至关重要,纳米尺寸的N-卤胺抗菌材料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因而显示出更加优异的抗菌性能。本文着重介绍了纳米N-卤胺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并在分析N-卤胺基抗菌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臧传锋[5](2016)在《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作为自然界中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天然高聚物,已经融入了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而且可以完全再生,是一种储量巨大的天然资源。纤维素具有丰富的官能团,易于物理和化学修饰,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等优点,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大自然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合成纤维素约1800亿吨,但目前被人类利用的纤维素,占地球上总纤维素的比例不到10%,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超支化聚合物作为一种高度支链化的聚合物,端基由很多活性基团组成,极易溶于常见的普通溶剂中,溶液粘度低,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此外,超支化聚合物制备成本低,且制备简单,使其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利用多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分别对棉纤维和二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CDA)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了两种重金属吸附材料——CF-NH2和CDA-NH2,并对CF-NH2和CDA-NH2分别经SEM、FT-IR以及XPS分析,进一步表征了HBP-NH2与纤维素基材料的结合情况,探讨了制备两种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化学机理,并通过选择在水体中以Cu2+阳离子形式存在的铜离子和水体中主要以Cr2O72-、Cr O42-、HCr O4-阴离子形式存在的铬离子两种重金属离子,对制备的CF-NH2和CDA-NH2两种重金属吸附材料进行重金属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纤维和CDA纳米纤维经过一系列预处理后,通过戊二醛的交联作用成功的将HBP-NH2接枝到棉纤维和上CDA纳米纤维,成功制备了两种HBP-NH2改性的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材料CF-NH2和CDA-NH2。SEM图片显示,棉纤维CDA纳米纤维经HBP-NH2改性后,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说明HBP-NH2经化学接枝交联到纤维素基材料表面。FT-IR结构分析表明,棉纤维经HBP-NH2改性后,在1637.27cm-1处出现了C=N的特征吸收峰,在吸收频率1619.91cm-1处出现了伯胺的N-H弯曲振动吸收峰,在1227.76cm-1处、1202.62cm-1处和1058.73cm-1处出现了脂肪族胺的C-N伸缩振动峰;经HBP-NH2改性后的CDA纳米纤维,在吸收频率1637.34cm-1处出现了C=N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戊二醛和氨反应生成席夫碱。在吸收频率35003100 cm-1之间有游离-NH2、-NH和缔合-NH2、-NH重叠所形成的N-H伸缩振动吸收峰,在吸收频率1558.27cm-1处出现了伯胺的N-H弯曲振动吸收峰,吸收频率为1350400cm-1间的指纹区内,1157.13cm-1处和1114.70cm-1处出现了有机胺的C-H伸缩振动峰,进一步证实了HBP-NH2被成功接枝到纤维素基材料上。XPS分析进一步表明,经HBP-NH2改性后的棉纤维表面在396 e V处,出现了明显的N1s的光电子谱线;经HBP-NH2改性后的CDA纳米纤维表面在398.2 e V处,出现了明显的N1s的光电子谱线,进一步证实了通过戊二醛的交联作用HBP-NH2被成功的接枝到了纤维素基材料的表面。重金属的静态吸附实验表明,与普通棉纤维及氧化棉纤维相比,经HBP-NH2改性后的CF-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当溶液的p H值为5.0时,CF-NH2对Cu(II)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量最大;当溶液的p H值为4.0时,CF-NH2对Cr(VI)离子的吸附能力达到最大。与未改性的CDA纳米纤维相比,CDA-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当溶液的p H值达到5.59时,CDA-NH2吸附剂上富含的氨基官能团去质子化的程度较高,导致有更多的自由氨基官能团配体与重金属Cu(II)离子结合,同时氨基官能团上的自由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CDA-NH2对Cu(II)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量最大。当溶液的p H值为4.0时,CDA-NH2对Cr(VI)离子的吸附能力达到最大。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CF-NH2和CDA-NH2两种吸附剂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并且溶液温度对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大,重金属吸附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不同温度下CF-NH2和CDA-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CF-NH2和CDA-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是放热过程,属于化学吸附,CF-NH2和CDA-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是多层吸附,且两种吸附材料对在溶液中为阳离子的Cu(II)和阴离子的HCr O4-离子都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CF-NH2和CDA-NH2对Cu(II)、Cr(VI)离子吸附的动力学对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均有较好的回归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回归时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的回归结果。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的对Cu(II)、Cr(VI)离子的平衡吸附量数值与实验得到的qe数值非常接近,说明CF-NH2和CDA-NH2吸附剂对Cu(II)、Cr(VI)离子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CF-NH2和CDA-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的反应过程。另外,改性得到的CF-NH2和CDA-NH2两种吸附材料的氨基含量分别为0.305%和7.531%,由于两种重金属吸附材料都是化学吸附为主,使得CDA-NH2吸附材料对Cu(II)、Cr(VI)离子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

李冰[6](2016)在《不同结构纤维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纤维金属配合物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功能材料因在能源、环保和新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应用前景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首先考察了海藻纤维作为一种含羧酸纤维与Fe3+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在表征的基础上将制备的海藻纤维铁配合物作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应用于偶氮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中,研究了其催化活性以及反应条件的影响。然后通过表面接枝聚合反应制备了聚丙烯酸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和聚丙烯酸改性聚丙烯纤维,并比较了这三种含羧酸纤维与Fe3+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变化,重点评估了纤维配体结构和表面性能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含有四种不同配位基团的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差异,讨论了配位基团的结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此外,将过渡金属Fe3+离子、Cu2+离子以及稀土金属Ce3+离子分别与含羧酸纤维与进行配位反应并比较了相应的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研究了金属离子的性质对其与纤维配体配位反应能力和所获得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Cu2+离子作为助金属离子对于改善铁配合物催化活性的改善作用。为了获取低成本和综合性能优良的纤维金属配合物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使用柠檬酸作为改性剂借助工业化的轧烘焙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制备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配体,并考察了改性反应条件对所得配体的羧酸含量及其与Fe3+离子配位反应能力的影响,通过在催化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替代海藻纤维铁配合物作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应用于染料氧化降解反应中的可能性。最后将偕胺肟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应用于28种不同结构水溶性偶氮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中,并建立偶氮染料分子结构与其催化降解性能的QSPR模型方程并应用于同类染料降解性能的预测中。另外还将聚丙烯酸改性PTFE纤维铁铜双金属配合物与H202组成的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三种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降解处理和回用中,通过染色织物质量的变化评估了处理后废水作为染色介质循环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海藻纤维大分子中羧基能够与Fe3+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并形成相应铁配合物,Fe3+离子浓度、反应温度和pH值的提高能够提高配合物的Fe3+离子配合量。经过配位反应海藻纤维的结晶度和对辐射光特别是可见光的吸收性能显着增加。海藻纤维铁配合物作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对偶氮染料的脱色降解反应和矿化反应具有显着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在光辐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提高其Fe3+离子配合量可明显增加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但是碱性环境会导致其催化活性下降。海藻纤维铁配合物作为催化剂表现出很高的重复利用性和对无机盐的适应性。(2)与海藻纤维相比,聚丙烯酸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和聚丙烯酸改性聚丙烯纤维与Fe3+离子的配位反应较难进行并且得到铁配合物的配位数亦不同且Fe3+离子配合量较低,这主要是由三种含羧酸纤维的分子结构和表面性能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与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相似,另两种含羧酸纤维铁配合物也可促进染料的降解反应,但是催化活性相对较低。而且在可见光辐射条件下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比另两种含羧酸纤维铁配合物增加得更为显着。尽管海藻纤维铁配合物比另两种含羧酸纤维铁配合物显示出更好的重复利用性,但是其机械性能在重复使用时的降低程度却大幅度高于后二者。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含有更复杂结构配位基团的混合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比另三种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显示出更强的催化作用,这主要与它们配位基团的结构及其与铁配合物的配位不饱和性有关。(3)三种金属离子都能够与含羧酸纤维发生配位反应,并且它们的反应能力按照下列顺序排列:Fe3+离子>Cu2+离子>Ce3+离子。进一步研究证明,它们之间的配位反应为吸热反应且是自发进行的,并可使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等进行描述,而三者的反应活化能则表现出与上述相反变化。三种金属配合物对染料降解反应的催化作用仍依上述顺序进行排列,而Cu2+离子作为助金属离子能显着提高丙烯酸改性PTFE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但是其对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并无显着影响。(4)使用柠檬酸对棉纤维进行改性而制备得到柠檬酸改性棉纤维,其中羧酸基能够与Fe3+离子反应合成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Fe3+离子的配位反应尽管降低了改性棉纤维的结晶度,但是却显着增强了其对辐射光特别是可见光的吸收性能。在改性反应中适当提高柠檬酸、NaH2PO4浓度和焙烘温度可增加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的Fe3+离子配合量和催化活性。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表现出比海藻纤维铁配合物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活性、重复使用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是一种低成本和综合性能优良的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5)偕胺肟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作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能够显着促进28种不同结构的水溶性偶氮染料的氧化脱色和矿化反应。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能够建立水溶性阴离子偶氮染料的分子结构与其氧化降解性能之间的QSPR模型方程,其中染料分子中的偶氮基数目是影响其脱色率和TOC去除率的显着影响因素,分别与两者呈现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6)三种活性染料染色废水能够使用聚丙烯酸改性PTFE纤维铁铜双金属配合物与H202组成的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进行降解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废水作为染色介质进行循环利用,得到的活性染料染色试样的颜色特征、表面深度和牢度等几乎未发生显着变化。

郝丽芬[7](2013)在《纤维织物基有机(氟)硅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湿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性能之一,由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共同决定,因此,通过改变固体表面自由能和粗糙度可实现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调控。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结构独特,可赋予材料新的性能,一直是仿生超疏水研究领域的热点。通常,固体表面微观结构的粗糙化可通过无机纳米材料实现,但界面表层结构粗糙的低表面能聚合物对构筑微观多尺度粗糙界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另外,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中,如何实现无机纳米粒与聚合物的有效键合,改善两者的相容性、增加纳米粒在有机相中分散稳定性,并解决杂化材料在超疏水表面应用中的多功能化及耐久稳定性等问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科学问题。基于有机氟硅聚合物的低表面能特性以及超疏水界面构筑中的“荷叶效应”,本文利用分子设计原理并借助不同化学反应先合成了系列低表面能有机(氟)硅聚合物,然后通过化学接枝或结构修饰,将不同结构的硅溶胶纳米粒键入有机(氟)硅聚合物主(侧)链,从而制得了系列纳米杂化氟硅聚合物,并将其负载固化在纤维基质表面从而构筑了一系列兼具柔软与耐久性的超疏水表面。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纳米SiO2杂化十八醇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构筑的超疏水棉织物利用含氢硅油(PHMS)、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将长碳链酯基和环氧基同时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侧链,首先制得了一种梳状十八醇酯基/环氧基共改性聚硅氧烷(PSAMS)。其次,在碱性条件下将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再用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制得了一系列平均粒径为55.54~231.4nm、单分散、球状、且呈无定形结构的氨丙基改性硅溶胶(H2N-SiO2)。在此基础上,将PSAMS与H2N-SiO2进行环氧开环反应,从而制得了一类纳米SiO2杂化十八醇酯基聚硅氧烷(PSAMS-SiO2)。用IR、1H/13C-NMR、SEM、AFM、XPS、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对有关中间体及产物的结构、膜形貌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探讨了反应条件,确定了PSAMS-SiO2的制备工艺。然后,以棉纤维织物作载膜基质,并采用浸轧烘整理工艺,一步制得了兼有柔软与耐久性的超疏水织物。研究表明,PSAMS膜微观上呈高分子刷粗糙膜结构,且十八醇酯基在PSAMS中引入量越大,该膜粗糙化程度越大。H2N-SiO2的粒径、接枝量及PSAMS的结构等对目标产物PSAMS-SiO2的形貌及性能有影响。在杂化体系中,H2N-SiO2的引入可致PSAMS-SiO2的微观膜形貌进一步粗糙化并呈现多相结构,且可提高杂化膜的耐热稳定性及疏水性能(以水在该表面的静态接触角WCA表示)。当H2N-SiO2的粒径为176.2nm、SiO2接枝量达到PSAMS质量的6.3%,PSAMS-SiO2膜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从杂化前的0.370nm增加至4.066nm,而WCA则达到了158.5°、滚动角下降为10°。另外烘焙过程中,聚硅氧烷分子中Si-OH、C-OH与基质纤维素羟基之间的交联固定作用可赋予PSAMS-SiO2膜良好的耐水洗性,避免使用中SiO2纳米粒的脱落,因而,织物经20次皂洗后,WCA依然可达140°。用Cassie模型分析PSAMS-SiO2整理后的棉织物,发现在处理后织物界面上,空气在该复合接触界面所占比例达89%,显然大量空气嵌留在织物的微观粗糙结构中,使水滴在其表面呈悬浮态,是该界面产生超疏水的内在原因。基于此,提出了PSAMS-SiO2在棉纤维表面的定向排列成膜方式。2.纳米杂化梳状有机氟硅共聚物的合成及构筑的超疏水棉织物首先,采用硅氢化加成反应,将长链全氟烷基、环氧基引入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侧链中,制备了一类梳状结构的有机氟硅共聚物(PFAMS),然后将其与H2N-SiO2进行反应,制得了一类纳米SiO2杂化有机氟硅共聚物(PFAMS-SiO2),并用于超疏水棉织物的构筑。采用同上的方法对中间体及产物的结构、膜形貌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研究发现,与PSAMS-SiO2相比,PFAMS-SiO2整理后的棉织物其超疏水性能更佳。当SiO2平均粒径为204.7nm,SiO2接枝率为9.7%时,PFAMS-SiO2膜的超疏水性能最佳,WCA可达到161.5°,滚动角降至9°。显然,长链氟烷基(Rf)的趋表富集及定向排列作用更有利于降低PFAMS-SiO2处理后棉纤维表面的表面能;而且,与PSAMS相比,PFAMS膜的均方根粗糙度更大,Rq达0.567nm;SiO2纳米粒可进一步提高PFAMS-SiO2膜的纳米级粗糙度,Rq增至4.104nm。低表面能Rf链与微观多尺度粗糙基质的结合更有利于PFAMS-SiO2表现出大的接触角及较小的滚动角。最后,通过Cassie方程对棉纤维表面PFAMS-SiO2膜的超疏水机理分析可知,空气在该复合接触界面所占比例达91%,由此说明PFAMS-SiO2处理后的棉织物表面产生了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凸起,该微观粗糙膜结构中空气垫的存在使水滴只与膜的顶端相接触,因而,PFAMS-SiO2处理的棉织物超疏水性能优良。3.以纳米SiO2杂化交联网状聚硅氧烷构筑超疏水棉织物首先,由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Vi4)和(3-缩水甘油醚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DEp2)的碱性平衡化反应制得了乙烯基端环氧硅油(Ep-PDMS-Vi)前体原料;然后将其与PHMS进行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得了一类环氧基封端的网状聚硅氧烷(Ep-JNPDMS)中间体;再将其与KH-550进行反应,制得了一类疏水性含硅烷氧基的网状聚硅氧烷(JNPDMS);在此基础上,利用硅烷氧基水解产生的Si-OH与硅溶胶间的原位缩合反应制得了一系列低成本、环保型纳米杂化交联网状结构的聚硅氧烷(JNPDMS-SiO2)。在IR、XPS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JNPDMS-SiO2在纤维表面的耐热稳定性、微观形貌、成膜机理及疏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原位缩合法可有效提高JNPDMS-SiO2中SiO2纳米粒的接枝率,最大接枝率达23%。而且JNPDMS的交联网状结构更有利于提高JNPDMS-SiO2的耐热稳定性和疏水性能。其次,JNPDMS膜微观上呈相对平整、致密的均一相结构,在2×2μm2扫描范围内,JNPDMS硅膜Rq较小,为0.256nm。在杂化体系中,SiO2的引入可致JNPDMS-SiO2膜呈现参差不齐的粗糙形貌,且呈多相结构,在其表面有大量高低不同的峰包存在,JNPDMS-SiO2膜的Rq达4.528nm。由此可见,JNPDMS-SiO2处理的棉纤维表面特殊的“仿荷叶”微纳米粗糙结构和疏水性JNPDMS协同作用赋予了纤维基质柔软、耐久超疏水性能。因此,当SiO2粒径为134.3nm,JNPDMS-SiO2用量为0.5%时,经JNPDMS-SiO2处理的棉织物超疏水性能最佳,WCA达158.0°,滚动角降至9°,且织物经20次皂洗后,WCA仍可达144°。最后,我们提出了JNPDMS-SiO2在棉纤维基质表面的成膜作用机理。4.以纳米SiO2杂化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共改性聚硅氧烷制备超疏水棉织物采用与PFAMS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得了一类侧链携带有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环氧基的聚硅氧烷;再将其与KH-550进行反应,制得了一类梳状结构的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硅乙氧基聚硅氧烷(FPFAS)。然后,利用FPFAS中硅乙氧基水解产生的Si-OH与硅溶胶间原位缩合反应,制得了一类纳米SiO2杂化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改性聚硅氧烷(FPFAS-SiO2),并将其用于超疏水织物的构筑,确定了制备工艺条件。重点研究了PFAMS、FPFAS-SiO2的微观形貌及其分子结构与疏水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与PFAMS膜形貌相比,FPFAS硅膜也呈微观粗糙膜(Rq达0.650nm)、相分离结构,其表面有长链氟烷酯基所致的大量高度不同的大峰包存在,这与PFAMS膜表面长链全氟烷基产生的细而高的尖峰明显不同。由此推测,长链氟烷酯基趋表能力更强,而且受氟、硅相容性差的影响,长链氟烷酯基间更易相互靠拢形成大的聚集体并伸向空气,SiO2纳米粒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FPFAS-SiO2膜的纳米级粗糙度(Rq达5.293nm),更有利于FPFAS-SiO2在纤维表面发生定向排列,进而提高其疏水性能。因此,当纳米SiO2粒径为134.3nm,FPFAS-SiO2中SiO2接枝率达24.3%,FPFAS-SiO2用量为0.5%时,水在FPFAS-SiO2表面的WCA最大,达163.5°,滚动角为7°。最后,用Cassie模型对FPFAS-SiO2处理的棉织物表面的超疏水机理分析可知,FPFAS-SiO2表面,气-液界面所占面积高达91%,再次证实,FPFAS、纳米SiO2粒子和棉纤维本身的协同作用使FPFAS-SiO2处理的棉纤维表面产生了微米-纳米-分子级多尺度微观粗糙结构,这也是构筑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关键所在。

孙倩云,侯晓坤[8](2011)在《纤维素改性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天然纤维素为基体进行改性可以得到活性更强的改性纤维素。文章简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纤维素常用预处理方法,按不同的反应方式对纤维素改性技术作了介绍。本文还对改性纤维素在水处理和空气净化领域应用作了介绍,并对改性纤维素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施文健,张元璋,秦琴,陈轩[9](2010)在《新型功能材料阳离子纤维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制备阳离子纤维素的主要方法,介绍了纤维素阳离子化改性所用的单体类型,评价了制备阳离子纤维素方法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阳离子纤维素应用于日化用品、纺织印染、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指出阳离子纤维素将会在医疗和环保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高坡[10](2009)在《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双功能吸附剂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0225008)中的部分内容。本论文利用纤维素具有亲和吸附性,通过化学改性使其成为吸附选择性特殊、吸附能力高且稳定性好的吸附材料。肾病发生可引起内源性化学毒素尿素氮,如尿素、尿酸、肌酐和胆红素等成分的大量积蓄,从而加重病情,引发多种并发症。氧化纤维素上的醛基可与尿素氮上的胺基形成亚胺键而被化学吸附后排出体外。当含有醛基的氧化纤维素主链上连有多胺类基团时,胺基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以配位络合大多数重金属离子的核外价电子层可接受孤对电子的空轨道,对其具有很强的配位吸附作用。基于这个原因首次研制出即有吸附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的醛基官能团,又有吸附重金属离子毒物的多胺类基团的氧化纤维素多胺化产物。本论文选择可用于口服的微晶纤维素将其氧化成C2、C3位为两个醛基的氧化纤维素YX,然后C6位羟基进行氯化的置换反应生成YX-C1。以此氯原子为活性基团进行二乙烯基三胺(A2.3)、三乙烯基四胺(A3.4)的多胺化反应,生成氧化纤维素的多按化产物,即双功能吸附剂YXA2.3和YXA3.4二种。考察了各影响因素对产物制备的影响;通过FTIR、元素分析和XPS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超分子结构、化学结构组成进行表征;对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YXA2.3)、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YXA3.4)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活化、氧化后产率平均范围分别为:77.5%~82.5%、81%~85%,氧化纤维素醛基含量为97.61%。氧化纤维素氯化反应时间为2.5 h,DMF用量为20 mL时,产率约为95%。确定多胺化反应的较佳条件:在200mL DMSO搅拌加热至100℃,滴加A2.3和A3.4各10mL,维持温度反应12h,在酸性条件(pH:4-5)下生成,产率大约在46%左右。对YXA2.3进行有机元素分析结果为:C 45.1,H 4.7,N 11.1(理论值为:C 49.0,H 7.8,N 17.1),其中11.1<17.1,4.7<7.8,这是由于大分子的特性,氧化纤维素的氯化物只部分发生的胺化。与微晶纤维素中元素比例(理论值C 44.0%:H 6.2%)相比较,氢的比例:4.7<6.2,并还小于氧化纤维素的胺化产物中的氢值,说明是2,3位为醛基的氧化纤维素的胺化产物。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可以确认有四种不同价键结构类型C-C,C-O和C-N,以及C=O,表明得到了预期结构的纤维素修饰产物。红外光谱也证实了胺化结果。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1)吸附温度为37℃,pH=7时,0.5g吸附剂对于尿素(6g/L)、尿酸(1g/L)、肌酐(0.1g/L)5 h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22.0mg/g、19.8mg/g、3.04mg/g。1-10h吸附平衡时间都为8h,吸附平衡容量分别为123.9 mg/g、19.8mg/g、3.32 mg/g;(2)砷(Ⅲ)的静态吸附结果:0.5g吸附剂对砷(Ⅲ)浓度分别为0.2ppm,2.0ppm,20.0ppm的二次水溶液中进行吸附,分别在5h的时间取样,其吸附容量分别为3.4μg/g、78.8μg/g和403.5μg/g。砷(Ⅲ)浓度分别与(2)浓度相同的透析液中,分别在5h的时间取样,其吸附容量分别为8.91μg/g、8.4μg/g和415.0μg/g。(3)对砷(Ⅲ)的动态吸附结果:0.5g YXA2.3在透析液中砷(Ⅲ)浓度分别为0.2ppm、2.0ppm和20.0ppm时,分别做1-11h、1-8h和1-8 h动态吸附实验,吸附平衡分别在8h、6h和7h时基本达到,平衡时吸附容量分别为5.81μg/g、67.3μg/g和411.0μg/g。在二水溶液中,分别做1-8h、1-8h和1-11h动态吸附实验,吸附平衡分别在6h、6h和7h时基本达到,平衡时吸附容量分别为5.85μg/g、78.3μg/g和403.2μg/g。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相同的吸附体积,随着吸附质砷(Ⅲ)浓度的增加,吸附容量曲线均是呈线性增加。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1)吸附温度为37℃,pH值为7时,0.5g吸附剂对于尿素(6g/L透析液)、尿酸(1g/L二次水)、肌酐(0.1g/L透析液)在5h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31.5mg/g、24.6mg/g、3.31mg/g。(2)0.5g吸附剂对尿素、尿酸、肌酐在0-9h内的吸附,平衡吸附时间均为6h,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133.2 mg/g、24.9 mg/g、3.42mg/g。(3)吸附剂YX3.4对砷(Ⅲ)的静态吸附结论为:当砷(Ⅲ)浓度分别为0.2ppm,2.0ppm,20.0ppm的二次水溶液中,0.5g吸附剂分别在6h时取样,其吸附容量为:5.56μg/g、60.46μg/g和436.71μg/g。(4)吸附剂YX3,4对砷(Ⅲ)的动态吸附结论;当砷(Ⅲ)浓度分别为0.2ppm,2.0ppm,20.0ppm的二次水溶液中,分别在0.5g吸附剂存在下,5h时当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5.33μg/g、59.03μg/g、430.19μg/g;随砷(Ⅲ)的二次水中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5)吸附剂YX3.4对铬(Ⅵ)的动态吸附结论为:当吸附剂质量为0.25、0.5、0.75g,铬(Ⅵ)浓度为2.0ppm二次水液中,在37℃,分别做1-7h动态吸附实验,对铬(Ⅵ)的吸附在6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平衡时吸附容量分别为121.1μg/g、70.2μg/g、41.0μg/g。吸附容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合成产物能够有效的吸附尿素氮,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都能达到一定的指标。而多胺基也能有效的对不同吸附环境,不同浓度的砷(Ⅲ)和铬(Ⅵ)产生有效吸附,其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的指标与同类相关衍生物的吸附结果相似。可望为制备具有吸附性能的新型功能高分子奠定基础。

二、棉纤维接枝双功能基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纤维接枝双功能基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膦酸修饰的碳纳米管/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碳纳米管综述
        1.1.1 碳纳米管的介绍
        1.1.2 碳纳米管在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1.1.3 碳纳米管在催化制备生物柴油领域的应用
    1.2 生物质材料的概述
        1.2.1 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
        1.2.2 生物质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1.2.3 生物质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1.3 有机膦酸修饰的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多功能材料概述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膦酸改性磁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ATMP-MWCNTs@Fe_3O_4吸附性能探究
        2.3.1 MWCNTs@Fe_3O_4和ATMP-MWCNTs@Fe_3O_4静态饱和吸附对比试验
        2.3.2 ATMP-MWCNTs@Fe_3O_4吸附Pb(Ⅱ)的最佳吸附pH探究
        2.3.3 ATMP-MWCNTs@Fe_3O_4吸附Pb(Ⅱ)的吸附动力学探究
        2.3.4 ATMP-MWCNTs@Fe_3O_4吸附的吸附热力学探究
        2.3.5 ATMP-MWCNTs@Fe_3O_4吸附Pb(Ⅱ)的吸附选择性探究
        2.3.6 ATMP-MWCNTs@Fe_3O_4的循环再生和重复利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TMP-MWCNTs@Fe_3O_4的SEM分析
        2.4.2 ATMP-MWCNTs@Fe_3O_4的FT-IR分析
        2.4.3 ATMP-MWCNTs@Fe_3O_4的热重分析
        2.4.4 ATMP-MWCNTs@Fe_3O_4的X-射线衍射分析
        2.4.5 ATMP-MWCNTs@Fe_3O_4的XPS分析
        2.4.6 MWCNTs@Fe_3O_4和ATMP-MWCNTs@Fe_3O_4的磁滞回线分析
        2.4.7 ATMP-MWCNTs@Fe_3O_4静态饱和吸附对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2.4.8 ATMP-MWCNTs@Fe_3O_4吸附Pb(Ⅱ)的最佳pH探究
        2.4.9 ATMP-MWCNTs@Fe_3O_4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0 ATMP-MWCNTs@Fe_3O_4对Pb(Ⅱ)的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1 ATMP-MWCNTs@Fe_3O_4对Pb(Ⅱ)吸附选择性
        2.4.12 ATMP-MWCNTs@Fe_3O_4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膦酸改性碳纳米管/海藻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的制备
        3.2.1 膦酸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
        3.2.2 膦酸改性碳纳米管与海藻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催化性能的测定
        3.3.1 SA/MWCNTs和SA/PBTCA@MWCNTs的平衡催化对比实验
        3.3.2 SA/PBTCA@MWCNTs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最佳醇酸摩尔比探究
        3.3.3 SA/PBTCA@MWCNTs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最佳用量探究
        3.3.4 SA/PBTCA@MWCNTs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最佳反应温度探究
        3.3.5 响应面优化最佳实验条件及其重复利用
        3.3.6 SA/PBTCA@MWCNTs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动力学分析
    3.4 吸附性能的探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SA/MWCNTs和SA/PBTCA@MWCNTs的FT-IR分析
        3.5.2 SA/MWCNTs和SA/PBTCA@MWCNTs的电镜分析
        3.5.3 SA/MWCNTs和SA/PBTCA@MWCNTs的热重分析
        3.5.4 催化实验
        3.5.4.1 SA/MWCNTs和SA/PBTCA@MWCNTs的平衡催化对比实验
        3.5.4.2 单因素试验
        3.5.4.3 响应面优化最佳条件
        3.5.4.4 SA/PBTCA@MWCNTs催化制备油酸乙酯的动力学探究
        3.5.5 吸附性能
        3.5.5.1 静态饱和吸附
        3.5.5.2 SA/PBTCA@MWCNTs吸附Pb(Ⅱ)的最佳pH探究
        3.5.5.3 SA/PBTCA@MWCNTs吸附Pb(Ⅱ)的动力学探究
        3.5.5.4 SA/PBTCA@MWCNTs吸附Pb(Ⅱ)的热力学研究
        3.5.5.5 吸附选择性
        3.5.5.6 SA/PBTCA@MWCNTs吸附剂的循环利用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膦酸修饰的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的制备
    4.3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4.4 吸附性能研究
    4.5 结果及讨论
        4.5.1 ATMP-HDS红外分析
        4.5.2 DS、HDS和ATMP-HDS电镜分析
        4.5.3 DS和HDS的BET分析
        4.5.4 热重分析
        4.5.5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4.5.5.1 不同比例的KOH活化对电容量的影响
        4.5.5.2 有机膦酸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4.5.6 ATMP-HDS的吸附性能研究
        4.5.6.1 pH对 ATMP-HDS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4.5.6.2 ATMP-HDS对Au(Ⅲ)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5.6.3 ATMP-HDS对Au(Ⅲ)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5.6.5 ATMP-HDS对Au(Ⅲ)的吸附选择性
        4.5.6.6 ATMP-HDS吸附Au(Ⅲ)的响应面优化设计
        4.5.6.7 ATMP-HDS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致谢
作者简历

(2)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杂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式
        1.3.1 表面接枝改性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2 嵌段自组装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3 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1.3.4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制备
    1.4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调控
        1.4.1 交联方式
        1.4.2 网格尺寸
    1.5 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应用
        1.5.1 纺织品功能整理
        1.5.2 印染废水处理
        1.5.3 催化吸附
        1.5.4 生物医学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自由基聚合构筑多重响应性杂化纳米水凝胶网络及其响应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Fe_3O_4 MNPs的合成
        2.2.3 Fe_3O_4 MNPs的 IEM表面改性
        2.2.4 自由基聚合构筑PNVCL/Fe_3O_4 HNGs网络
        2.2.5 PNVCL/Fe_3O_4 HNGs水分散液的制备
        2.2.6 PNVCL/Fe_3O_4 HNGs的温度响应行为
        2.2.7 PNVCL/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行为
        2.2.8 PNVCL/Fe_3O_4 HNGs细胞毒性评估
        2.2.9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 MNPs表面乙烯基修饰
        2.3.2 自由基聚合构筑PNVCL/Fe_3O_4 HNGs网络
        2.3.3 PNVCL/Fe_3O_4 HNGs的温敏性行为探究
        2.3.4 PNVCL/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响应性探究
        2.3.5 PNVCL/Fe_3O_4 HNGs对5-FU的装载和释放行为探究
        2.3.6 体外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AGET ATRP反应构筑阳离子型杂化纳米水凝胶网络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季铵化DMAEMA的合成
        3.2.3 Fe_3O_4 MNPs的合成及其表面乙烯基官能化修饰
        3.2.4 AGET ATRP反应构筑阳离子型HNGs网络
        3.2.5 PQDMAEMA/Fe_3O_4 HNGs水分散液的制备
        3.2.6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氧化还原响应行为
        3.2.7 PQDMAEMA/Fe_3O_4 HNGs对 BSA的装载与释放行为
        3.2.8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抗菌实验
        3.2.9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化单体QDMAEMA的合成
        3.3.2 PQDMAEMA/Fe_3O_4HNGs网络的构筑及其结构分析
        3.3.3 PQDMAEMA/Fe_3O_4HNGs网络的降解行为探究
        3.3.4 PQDMAEMA/Fe_3O_4 HNGs对 BSA装载与释放行为探究
        3.3.5 PQDMAEMA/Fe_3O_4 HNGs的抗菌行为探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大分子交联反应构筑杂化纳米水凝胶及其网络调控与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Ag NPs的合成及其表面氨基化修饰
        4.2.3 QCS的合成及其取代度的测定
        4.2.4 QCS/Ag HNGs的合成及其水分散液制备
        4.2.5 QCS/Ag HNGs氨基含量的测定
        4.2.6 抗菌性能的评估
        4.2.7 细胞毒性测试
        4.2.8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 NPs的氨基官能化修饰
        4.3.2 壳聚糖的季铵化改性
        4.3.3 QCS/Ag HNGs网络的构筑及其形貌调控
        4.3.4 QCS/Ag HNGs的颗粒特征及其表面性质分析
        4.3.5 QCS/Ag HNGs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4.3.6 QCS/Ag HNGs抗菌动力学生长曲线
        4.3.7 QCS/Ag HNGs网络各组分的抗菌性能探究
        4.3.8 体外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基杂化纳米水凝胶接枝整理棉织物及其抗菌和耐洗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棉织物的预处理
        5.2.3 棉织物的抗菌整理
        5.2.4 棉织物的抗菌评估
        5.2.5 棉织物的耐洗评估
        5.2.6 织物性能测试
        5.2.7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棉织物的表面改性及其化学结构分析
        5.3.2 接枝改性棉织物表面羧基含量分析
        5.3.3 接枝改性前后棉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5.3.4 接枝改性棉织物抗菌性能探究
        5.3.5 接枝改性棉织物耐洗性能探究
        5.3.6 接枝改性前后棉织物自身特性探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改性棉纤维的制备及其对尿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慢性肾病的治疗
        1.1.1 尿毒素
        1.1.2 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1.1.3 治疗中常使用的吸附剂
    1.2 纤维素
        1.2.1 纤维素的结构
        1.2.2 纤维素的性能
        1.2.3 纤维素膜的应用
    1.3 纤维素的功能化
        1.3.1 氧化反应
        1.3.2 氨基化反应
        1.3.3 酯化反应
        1.3.4 醚化反应
        1.3.5 接枝反应
    1.4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及对尿酸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尿酸动态吸附性能测定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
        2.3.4 Zeta电位/粒度仪(Zeta PALS)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的红外表征
        2.4.2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的微观形貌
        2.4.3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尿酸水溶液的动态吸附能力
        2.4.4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尿酸的影响因素
        2.4.5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尿酸腹透液的动态吸附能力
        2.4.6 氧化石墨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的可再生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及对肌酐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
        3.2.3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肌酐吸附性能的测定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盐酸-丙酮法测定环氧基含量[116]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3 元素分析
        3.3.4 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棉纤维的表面接枝
        3.4.2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肌酐的静态吸附能力
        3.4.3 3,5-二硝基苯甲酰氯改性棉纤维吸附膜对肌酐的动态吸附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及对尿素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氧化棉纤维吸附膜的制备
        4.2.3 氧化棉纤维吸附膜对尿素吸附性能的测定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3.2 盐酸羟胺酸碱滴定法
        4.3.3 失重率测定
        4.3.4 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氧化棉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
        4.4.2 氧化棉纤维吸附膜的吸附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4)N-卤胺类高分子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高分子N-卤胺抗菌材料
    2.1 由单体聚合而成的N-卤胺聚合物
    2.2 N-卤胺前驱体接枝在其他高分子材料表面而形成的接枝聚合物
    2.3 其他高分子N-卤胺的合成方法
3 N-卤胺抗菌纳米材料
    3.1 N-卤胺抗菌纳米粒子的合成
    3.2 N-卤胺抗菌纳米材料应用
4 结论

(5)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重金属铜、铬污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1.2.1 重金属铜、铬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2.2 重金属铜、铬含量的控制标准
        1.2.3 水体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
    1.3 纤维素类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1.3.2 纤维素的可及度和反应性
        1.3.3 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1.3.4 纤维素类吸附材料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4 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及应用
        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1.4.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4.3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改性棉纤维基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棉纤维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
        2.3.2 CF-NH2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优化CF-NH2合成条件
        2.4.3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FT-IR)
        5.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改性棉纤维基吸附材料对铜、铬的 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静态吸附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H值对CF-NH2吸附Cu(II)、Cr(VI)的影响
        3.4.2 材料改性前后吸附Cu(II)、Cr(VI)离子的对比试验
        3.4.3 CF-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3.4.4 CF-NH2对Cu(II)、Cr(VI)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DA纳米纤维基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CDA纳米纤维吸附材料的制备
        4.3.2 CDA-NH2纳米吸附材料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DA纳米纤维纺丝工艺的优化
        4.4.2 CDA-NH2合成条件的优化
        4.4.3 氨基含量的测定
        4.4.4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
        4.4.5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FT-IR)
        4.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DA纳米纤维基吸附材料对铜、铬离子 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静态吸附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H值对CF-NH2吸附Cu(II)、Cr(VI)的影响
        5.4.2 材料改性前后吸附Cu(II)、Cr(VI)离子的对比试验
        5.4.3 CDA-NH2吸附Cu(II)、Cr(VI)离子的等温线模型分析
        5.4.4 CDA-NH2吸附Cu(II)、Cr(VI)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主要创新和不足
读博期间的成果
致谢

(6)不同结构纤维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1.2 配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1.3 高分子配体及其制备反应
        1.3.1 配位基单体的聚合反应
        1.3.2 高分子基体的功能化技术
        1.3.3 天然高分子配体
    1.4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的主要合成原理
    1.5 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
    1.6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性
    1.7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7.1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的催化特性
        1.7.2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中的高分子效应
    1.8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中配体的作用
    1.9 常用纤维配体的分类方法
    1.10 含羧酸纤维配体及其制备方法
        1.10.1 海藻纤维
        1.10.2 聚丙烯酸接枝改性的PP纤维
        1.10.3 聚丙烯酸接枝改性的PTFE纤维
        1.10.4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
    1.11 改性PAN纤维配体的制备
    1.12 纤维金属配合物的催化特性与应用现状
    1.13 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
        1.13.1 关于Fenton反应
        1.13.2 Fenton反应原理
        1.13.3 Fenton反应的影响因素
        1.13.4 光Fenton反应
        1.13.5 非均相光Fenton反应
        1.13.6 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制备和应用现状
    1.14 课题的提出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14.1 课题的提出
        1.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染料降解反应的研究
    1 前言
    2 方法与实验
        2.1 纤维材料
        2.2 有机染料
        2.3 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
        2.5.1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制备
        2.5.2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表征方法
        2.5.3 海藻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活性的评估
        2.5.4 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海藻纤维与Fe~(3+)离子的配位反应
        3.1.1 Fe~(3+)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1.3 pH值对Fe~(3+)离子配合量的影响
        3.1.4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配位数
        3.2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3.2.1 SEM分析
        3.2.2 FTIR分析
        3.2.3 XPS分析
        3.2.4 XRD分析
        3.2.5 DRS分析
        3.2.6 金属离子泄露考察
        3.3 海藻纤维铁配合物对染料氧化降解反应的催化性能
        3.3.1 催化性能的判定
        3.3.2 催化降解反应过程分析
        3.3.3 光催化降解反应条件的影响
        3.3.4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纤维配体与Fe~(3+)离子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催化作用比较
    1 前言
    2 方法与实验
        2.1 纤维材料
        2.2 试剂和染料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聚丙烯酸改性PTFE纤维的制备方法
        2.4.2 聚丙烯酸改性PP纤维的制备方法
        2.4.3 含羧酸纤维配体的羧酸基含量测定方法
        2.4.4 改性PAN纤维配体的制备
        2.4.5 纤维铁配合物的制备
        2.4.6 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活性的评估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种含羧酸纤维配体的制备
        3.2 三种含羧酸纤维配体与Fe~(3+)离子配位反应性能的比较
        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2 Fe~(3+)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3.2.3 配位数的测定
        3.3 三种含羧酸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特性
        3.3.1 催化性能的比较
        3.3.2 催化降解反应过程分析
        3.3.3 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3.5 配位基团对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金属离子与含羧酸纤维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纤维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3.2 纤维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配合量的测定
        2.3.3 配位数的测定
        2.4 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活性的评估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种金属离子与两种含羧酸纤维配体的配位反应
        3.1.1 Fe~(3+)离子与含羧酸纤维配体的配位反应
        3.1.2 Cu~(2+)离子与含羧酸纤维配体的配位反应
        3.1.3 Ce~(3+)离子与含羧酸纤维配体的配位反应
        3.2 三种金属离子与含羧酸纤维配体的配位反应动力学特性
        3.2.1 等温吸附模型
        3.2.2 反应级数
        3.2.3 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3.2.4 反应热力学分析
        3.3 金属离子性质对含羧酸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的比较
        3.3.2 铁盐的性质对其铁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3.3.3 助金属离子对纤维铁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材料
        2.2 有机染料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2.4.2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金属配合物的表征
        2.4.3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催化活性的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与Fe~(3+)离子的配位反应
        3.1.1 Fe~(3+)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3.2.1 SEM分析
        3.2.2 EDX分析
        3.2.3 FTIR分析
        3.2.4 XPS分析
        3.2.5 XRD分析
        3.2.6 DRS分析
        3.2.7 TGA分析
        3.3 柠檬酸改性棉纤维铁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3.3.1 催化作用的判别
        3.3.2 柠檬酸改性反应条件的影响
        3.3.3 染料光催化降解反应条件的影响
        3.3.4 Cu~(2+)离子作为助金属离子的作用
        3.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偶氮染料非均相氧化降解反应性能的QSPR研究
    1 前言
        1.1 水溶性偶氮染料
        1.2 QSPR研究方法的概述
        1.2.2 QSPR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2 实验部分
        2.1 纤维材料
        2.2 试剂
        2.3 偶氮染料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
        2.5.1 改性PAN纤维铁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2.5.2 染料的降解反应
        2.5.3 染料分子结构描述符的选择
        2.5.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建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偶氮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
        3.2 QSPR模型的建立
        3.3 QSPR模型的检验
        3.4 QSPR模型的预测应用
        3.5 Q_(Fe)值的影响
        3.6 NaCl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纤维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染色废水处理和回用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材料
        2.2 有机染料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聚丙烯酸改性PTFE纤维铁铜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4.2 活性染料的染色方法
        2.4.3 回用水的制备
        2.4.4 回用水的表征方法
        2.4.5 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回用方法
        2.4.6 染色废水回用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3 结果与讨论
        3.1 回用水的表征
        3.2 染色性能的评价
        3.2.1 K/S曲线
        3.2.2 颜色特征值
        3.2.3 染色牢度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7)纤维织物基有机(氟)硅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仿生超疏水织物的构筑方法研究进展
        1.2.1 溶胶-凝胶法
        1.2.2 溶液浸渍法
        1.2.3 诱导相分离法
        1.2.4 电纺
        1.2.5 自组装技术
        1.2.6 脉冲激光沉积或等离子体技术
        1.2.7 化学气相沉积法
        1.2.8 其它方法
    1.3 超疏水理论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提出、方案及其研究意义
2 纳米 SiO_2杂化十八醇酯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构筑的超疏水棉织物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与原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梳状十八醇酯基/环氧基共改性聚硅氧烷(PSAMS)的合成
        2.2.2 氨丙基改性纳米 SiO_2溶胶的合成
        2.2.3 纳米杂化十八醇酯基聚硅氧烷(PSAMS-SiO_2)的合成
        2.2.4 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和物化性能测试
        2.2.5 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测试
        2.2.6 PSAMS-SiO_2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 SiO_2杂化十八醇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工艺条件探讨
        2.3.2 改性前后 SiO_2溶胶的粒径和微观结构分析
        2.3.3 改性前后纳米 SiO_2溶胶的结构表征
        2.3.4 PSAMS 和 PSAMS-SiO_2的结构表征
        2.3.5 改性前后纳米 SiO_2的晶形分析
        2.3.6 PSAMS 和 PSAMS-SiO_2的热性能分析
        2.3.7 PSAMS 和 PSAMS-SiO_2膜的微观形貌观察和表面分析
        2.3.8 PSAMS-SiO_2在棉织物表面的成膜作用机理
        2.3.9 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
    2.4 小结
3 纳米杂化有机氟硅共聚物的合成及构筑的超疏水棉织物
    3.1 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与原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梳状结构有机氟硅共聚物(PFAMS)的合成
        3.2.2 纳米 SiO_2杂化有机氟硅共聚物(PFAMS-SiO_2)的合成
        3.2.3 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和物化性能测定
        3.2.4 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测试
        3.2.5 PFAMS-SiO_2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杂化有机氟硅共聚物(PFAMS-SiO_2)的合成工艺条件探讨
        3.3.2 PFAMS 和 PFAMS-SiO_2的结构表征
        3.3.3 PFAMS 和 PFAMS-SiO_2的耐热性分析
        3.3.4 棉织物基 PFAMS-SiO_2超疏水膜的化学组成分析
        3.3.5 PFAMS 和 PFAMS-SiO_2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3.3.6 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
    3.4 小结
4 交联网状聚硅氧烷/SiO_2杂化膜的制备、形貌及其超疏水性能
    4.1 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与原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乙烯基端环氧硅油(Ep-PDMS-Vi)的合成
        4.2.2 交联网状聚硅氧烷(JNPDMS)的合成
        4.2.3 原位缩合法制备纳米 SiO_2杂化交联网状聚硅氧烷
        4.2.4 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和物化性能测定
        4.2.5 棉纤维织物基 JNPDMS-SiO_2超疏水膜的制备
        4.2.6 JNPDMS-SiO_2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微观形貌观察及应用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JNPDMS-SiO_2的合成工艺条件探讨
        4.3.2 Ep-PDMS-Vi、JNPDMS 和 JNPDMS-SiO_2的结构表征
        4.3.3 JNPDMS 和 JNPDMS-SiO_2的 TGA 分析
        4.3.4 JNPDMS-SiO_2处理棉织物的应用性能
        4.3.5 棉织物基 JNPDMS-SiO_2超疏水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4.3.6 JNPDMS-SiO_2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4.4 小结
5 纳米 SiO_2杂化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表征与超疏水性能
    5.1 试剂和仪器
        5.1.1 试剂与原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实验部分
        5.2.1 梳状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硅乙氧基共改性聚硅氧烷(FPFAS)的合成
        5.2.2 纳米 SiO_2杂化长链氟烷酯基/三氟丙基共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
        5.2.3 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测试
        5.2.4 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测试
        5.2.5 FPFAS-SiO_2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观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PFAS-SiO_2的制备工艺探讨
        5.3.2 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5.3.3 FPFAS 和 FPFAS-SiO_2的耐热稳定性分析
        5.3.4 FPFAS-SiO_2整理的棉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
        5.3.5 棉纤维表面 FPFAS-SiO_2膜的 XPS 分析
        5.3.6 FPFAS-SiO_2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5.3.7 超疏水理论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8)纤维素改性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素的预处理
    1.1 化学预处理
    1.2 物理预处理
    1.3 生物技术预处理
2 纤维素的改性方法
    2.1 氧化反应
    2.2 酯化、醚化反应
    2.3 接枝共聚反应
    2.4 亲核取代反应
    2.5 交联反应
3 改性纤维素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3.1 改性纤维素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3.2 改性纤维素在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
4 发展与展望

(9)新型功能材料阳离子纤维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
    1.1 反应型阳离子单体的醚化接枝
    1.2 不饱和阳离子单体的自由基接枝共聚
    1.3 中间单体的阳离子功能化
2 阳离子纤维素的应用研究
    2.1 日用化学品
    2.2 纺织印染
    2.3 生物医学
    2.4 环境保护
3 展望

(10)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双功能吸附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纤维素结构特征及改性
    1.3 纤维素类吸附剂结构和性质应用
    1.4 肾功能异常与体内尿素氮毒素的累积
    1.5 吸附剂与尿素氮毒素的吸附
    1.6 肾功能异常与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污染
        1.6.1 肾功能异常与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存在状况
        1.6.2 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污染与人体中毒
    1.7 纤维素多胺基衍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1.8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9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合成实验
        2.2.3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合成实验
        2.2.4 化学结构表征
    2.3 结果讨论
        2.3.1 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合成
        2.3.2 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2.3.3 与其他有关纤维素类衍生物多胺化合成方法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素的吸附量测定
        3.2.3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酸的吸附量测定
        3.2.4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肌酐的吸附量测定
        3.2.5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砷(Ⅲ)的吸附量测定
    3.3 结果讨论
        3.3.1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素的吸附性能分析
        3.3.2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酸的吸附性能分析
        3.3.3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肌酐的吸附性能分析
        3.3.4 二乙烯基三胺基氧化纤维素对砷(Ⅲ)的吸附性能分析
        3.3.5 与其他有关对尿素氮和砷(Ⅲ)的吸附的方法比较
    3.4 吸附机制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素的吸附
        4.2.3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酸的吸附量测定
        4.2.4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肌酐的吸附量测定
        4.2.5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砷(Ⅲ)的吸附量测定
        4.2.6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铬(Ⅵ)的吸附量测定
    4.3 结果讨论
        4.3.1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素的吸附性能分析
        4.3.2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尿酸的吸附性能分析
        4.3.3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肌酐的吸附性能分析
        4.3.4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砷(Ⅲ)的吸附性能分析
        4.3.5 三乙烯基四胺基氧化纤维素对铬(Ⅵ)的吸附性能分析
        4.3.6 与其他有关的吸附的方法比较
    4.4 吸附机制探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棉纤维接枝双功能基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膦酸修饰的碳纳米管/生物质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贾志华. 鲁东大学, 2021(12)
  • [2]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网络构筑、性能调控及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 高峰.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改性棉纤维的制备及其对尿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D]. 杨洋.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N-卤胺类高分子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 李平,董阿力德尔图,孙梓嘉,高歌. 化学进展, 2017(Z2)
  • [5]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臧传锋. 苏州大学, 2016(08)
  • [6]不同结构纤维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D]. 李冰.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8)
  • [7]纤维织物基有机(氟)硅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丽芬. 陕西科技大学, 2013(05)
  • [8]纤维素改性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 孙倩云,侯晓坤. 四川环境, 2011(05)
  • [9]新型功能材料阳离子纤维素的研究进展[J]. 施文健,张元璋,秦琴,陈轩. 材料导报, 2010(01)
  • [10]氧化纤维素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双功能吸附剂性能研究[D]. 高坡.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棉纤维接枝双官能团的合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