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调试技术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调试技术

一、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杭春烁[1](2021)在《可同步跟踪多路信号的ARM调试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半导体技术和ARM架构的发展,ARM架构微控制器的性能日益增强,以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得以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具体应用场景下,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通常由软硬件两大部分组成,传统的调试方法使用多种强针对性工具进行联合调试。此类调试方法较为成熟,但存在便携性差、成本高、软硬件调试信息不同步等缺点。此外,国内外市场上主流的ARM调试器仅用作程序的下载和调试,缺少对硬件电路调试的功能,这也为系统的整体调试和迭代带来了不便。针对现存嵌入式系统调试方法和调试器的不足,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用于ARM Cortex-M微控制器软硬件联合调试的调试器。其中包括可同步获取电路信号、微控制器跟踪数据的硬件调试器,以及可视化跟踪数据的宿主机调试软件。整体设计过程中,首先,本文研究了ARM Core Sight调试和跟踪架构,对微控制器跟踪数据协议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在跟踪数据中插入电路信号数据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本文最终提出了一种针对系统软硬件信号同步跟踪的方法,使调试器获取的硬件信号和软件数据在时间上一一对应,从而得以提供更准确的调试信息。此外,本文实现了具备同步跟踪多路信号的硬件调试器,通过对MDK软件和Visual Studio Code软件进行扩展,设计了配合本调试器工作的跟踪数据显示环境。综上,本文设计的调试器降低了嵌入式系统调试过程中的设备要求。该调试器配合免费的宿主机调试软件,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调试成本。而本文提出的同步跟踪软硬件信号的机制,则将嵌入式系统软件与硬件的调试信息有效结合。这一机制有助于提高调试的效率、降低调试难度,在嵌入式开发和嵌入式系统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吴晨红[2](2021)在《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入式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信号采集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控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更多地只注重功能需求的实现。但在信号采集系统中需要应用多种总线和总线协议,这使开发过程中出现难度大、数据可读性差和二次开发性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Modbus协议具有开放性、高可靠性、可扩充性、标准化和免费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根据信号采集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了监测系统以上、下位机协作的模式。先结合实际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两个下位机之间,采集的电压数据通过CAN总线传输;在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通过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RS-485接口总线通信;上位机通过Modbus调试精灵软件实现查询和接收电压数据的功能。硬件部分选择STM32F103C8T6工控板作为下位机的硬件基础,包括电压采集模块、STM32微控制器模块、CAN总线传输模块和RS-485接口总线4个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部分重点介绍了这几个模块的主要子程序设计。最后,模块化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系统上位机实现以Modbus通信协议的格式收发指令,且接收到的电压数据与下位机采集的电压数据保持一致。

徐常新[3](2020)在《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冷轧管性能优越、精度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许多领域。新型冷轧管机采用三个直流电机实现轧辊和回转、送进驱动,其性能和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冷轧管的质量。已有的冷轧管机现场监控器通过采集驱动电机的电压电流信号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冷轧管机运行状态的监控,并能够连接上位机实现监控数据存贮和管理。随着新型冷轧管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应用,轧管厂和制造商在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维修、质量跟踪等方面都面临挑战,需要能够跨地域全方位提供运行监控、数据管理、信息交互的技术手段,满足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研究和设计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以期提高冷轧管机在安装、使用、维护、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为轧管厂和制造商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分析了轧管厂和制造商在现场安装调试、正常生产、设备维护计划与管理、故障维修、售后服务、设计质量反馈等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并针对调试维修、监控管理、质量管理等三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价体设计方案,提出了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要求。接着,将系统的设计开发分为系统通信、服务器软件、客户端软件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系统通信设计包括现场监控器硬件设计、通信模块(蓝牙4.0、GPRS、RS485)软硬件设计、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协议;后台远程服务器设计主要由应用服务器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组成,应用服务器实现与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和现场监控器终端的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读写事务的处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冷轧管机现场监测数据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数据;移动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BLE通信以及借助于后台服务器与远程移动客户端的双向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数据监测、数据上传等功能;PC客户端基于Qt平台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RS485通信以及与后台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监测等功能。整个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C/S架构进行开发,用户通过各类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为了验证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设计指标,在系统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通信测试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设计工作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今后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狄晓斌[4](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铁路道口信号在铁路运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口信号控制设备是铁路控制系统中重要的设备之一。为了保证道口的铁路侧与公路侧的交通能够可靠、高效、稳定的进行,需要道口信号控制设备能在保证安全预警的前提下高效可靠的工作,能将道口预警信号准确并及时的传达各方人员车辆。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道口信号DX3型设备,采用机械控制和继电器组合结构设计,由于设备设计陈旧,导致故障率较高,维护成本较大,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随着5G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设备的使用更加广泛,本次课题设计的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控制系统不仅能解决目前道口信号系统存在的问题,还是对铁路控制设备硬件智能化的尝试与探索,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本次课题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种嵌入式控制系统智能硬件设备管理道口信号并及时预警行人车辆,本次设备控制核心采用ARM硬件平台和嵌入式Linux软件平台,结合信号采集部件摄像机与雷达完成道口信号的安全预警工作。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铁路道口现场工勘调研,调研分析当前道口信号DX3型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问题所在,确定本次设计的系统整体方案。(2)围绕控制系统的核心ARM硬件平台,设计了控制系统的外围接口功能电路,包括多级电源电路模块、串口调试电路模块、以太网通信电路模块、LCD液晶显示电路模块、TF卡存储电路模块、Mini PCIE电路模块、RS232通信电路模块、RS485通信电路模块等。(3)围绕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编译了启动引导程序Uboot,裁剪配置了Linux内核,并构建移植了根文件系统到核心控制软件平台系统,同时对各个接口的驱动程序进行了修改调试。(4)根据道口安全预警功能利用嵌入式Linux多线程编程实现了IP视频流显示线程、雷达信息通信线程、执行部件动作线程以及看门狗线程等,实现了道口信号控制设备的基本功能。全文包含图45幅,表5个,参考文献41篇。

张雪莹[5](2020)在《基于ARM的管道焊接机器人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比了国内外大口径管道自动焊接系统优点和缺点,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对管道自动焊接系统的组态人机交互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ARM的管道焊接机器人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该设计首先对人机交互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嵌入式系统架构以AM4379为核心板,通过对外围模块电路进行设计,搭建嵌入式系统硬件,利用处理器和外围芯片构建基于ARM的管道焊接机器人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并进行了Boot Loader、Linux系统移植、文件系统等的移植和优化;利用Qt进行了组态软件开发,完成了上位机图形界面的搭建、数据存储以及设备通信等功能。经测试与应用,该系统控制功能完善,实时性好,数据存储安全,人机交互界面友好,运行可靠、稳定,且成本低,益于推广应用,同时该设计中组态软件提供二次开发接口,可应用于分布式控制场合。经过车间试验和调试,该设计基本上实现了组态开发、设备通信、数据存储功能,因此满足了项目的初步要求。

胡嘉斌[6](2020)在《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居环境中存在的各类有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对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隐患。研究具备智能化属性,支持环境自动检测和网络报警功能的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对保障人们安全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研究课题入手,对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实现,API编程接口定义,以及系统测试验证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首先对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系统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约束需求进行分析。然后设计了软件平台各个功能模块,最后提出检测系统软件架构。(2)实现了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软件程序。软件程序包括硬件抽象层(HAL),中间件(Middleware)和应用层(Application)各个部分的代码。系统采用STM32硬件平台,使用STM32 HAL硬件抽象层接口开发驱动程序。移植了FatFS文件系统,emWin图形库,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根据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需求,实现了多线程任务,完成有害气体检测系统业务逻辑。(3)设计完成了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测试用例,并进行了系统验证。为了增加嵌入式系统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可靠的长时间运行,针对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和流程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合了行业应用中所使用的测试方法,设计了嵌入式软件模块白盒测试用例,用于测试系统正确性和稳定性,该测试用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类似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本文以家庭有害气体检测设计和实现为目标,应用了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无线网络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为有害气体检测相关的智能家居应用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

刘梦涛[7](2020)在《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凹坑缺陷检测与评价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制材料广泛应用在油气管道和压力容器中,在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中,由于氧化、腐蚀和外力等作用,钢制材料表面会出现凹坑、裂纹等缺陷,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钢制材料进行无损检测。课题旨在建立一种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钢制材料凹坑缺陷无损评价系统,实现凹坑缺陷主要几何尺寸的准确评价,为此开展了如下工作:(1)提出了一种利用单永磁体构筑磁化系统的新方法,采用ANSOFT MAXWELL有限元仿真平台,考察了立方单永磁体主要几何尺寸对磁化效果的影响规律,考察了传感器提离值对漏磁测量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永磁体尺寸和漏磁场传感测量的最佳位置。(2)设计并试制了磁化系统搭载小车,配置了行程轮,实现磁化系统钢制板材表面行进距记录和凹坑缺陷位置定位;利用步进电机和滚珠丝杠制作了磁化小车牵引装置,便于实现小车行进速度的控制,进而实现凹坑缺陷上方漏磁测点密度的控制。(3)以STM32高性能ARM单片机和新型三维磁传感器TLV493D-A1B6为核心,开发了漏磁信号传感检测、数据处理和无线传输嵌入式系统,支持三维漏磁检测,SD卡数据存储和漏磁数据蓝牙无线传输等功能,同时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了上位机计算机漏磁信号接收、分析与管理软件;此外针对厚度为10mm的Q235碳素结构钢板材,利用数控加工制作了一系列椭圆形凹坑缺陷,构建完成凹坑缺陷无损评价漏磁检测试验平台。(4)利用所搭建的漏磁检测实验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漏磁检测试验,在此基础上,针对所获取的漏磁信号进行了时域特征分析,将漏磁信号与坐标轴组成的封闭区域视作几何图形,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缺陷三维漏磁信号的图形几何学特征构建特征数据集,表征凹坑缺陷,为进一步开展凹坑缺陷主要几何尺寸预测,实现无损评价奠定基础。(5)将支持向量回归机与缺陷三维漏磁信号的几何学特征相结合,建立了椭圆凹坑缺陷长轴、短轴和深度的回归预测模型,模型有效性检验展现出很好的预测效果,证实了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与传统双永磁体磁化系统相比,单永磁体磁化方式结构更加简单,具有更好的设计柔性,更佳的成本优势,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赵阳[8](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电子信息化发展的冲击下,已经出现了不少的仓库管理系统。然而目前仓库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仓库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数据难以和实际的物品一一对应,并且在使用着系统的同时,线下业务操作仍然需要库管在场,并没有完全的释放仓库管理员的压力,因此需要一套新的管理方式。物品在出入库时,需要申请人首先提出业务申请,申请通过后自行前往仓库执行实际的操作,由系统对出入情况实时把控,对于不正当的出库和入库采取措施。本文在全面了解仓库管理的方式,并且对仓库管理系统及主流门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线上的无人值守式的仓库管理模式。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于ARM开发的嵌入式门禁系统,用于采集和处理现场的数据;另一部分是基于SSM框架设计的web端仓库管理系统,用于显示日常操作记录和进行线上仓库管理。两部分的数据和业务处理都是在服务器端执行,并且都是通过TCP/I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通讯的。该系统的实现,彻底解放了仓库管理员的监管工作,将仓库变成了无人值守仓库,所有的入库、出库、查找物品工作都可以自助操作。本文基于ARM单片机STM32芯片来分别控制RFID读写器、指纹模块、4G通讯模块来分别实现对物品的扫描、门禁的控制、与服务器的通讯等功能。基于各模块与STM32之间的通讯方式确定了主控电路的原理图,STM32通过指纹模块的反馈信息控制大门并且获取开门人员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获取物品编码信息,利用4G模块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通讯。并且实现了嵌入式部分软件设计,本文说明了系统时钟、RFID模块、指纹模块、4G模块、独立看门狗以及主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方案。Web端仓库管理系统的实现,不仅包括整个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的业务操作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实现,还包括整个系统的后台处理算法的设计。本文以数据传递流的顺序说明每个阶段执行的对应方法,详细讨论了系统管理、物品信息查询、物品采购、物品出入库的实现过程。论文完成了嵌入式门禁系统以及web端仓库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包括门禁控制ARM硬件控制电路板的设计,ARM软件控制程序设计,web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在通过了内部测试,上线运行表明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仓库管理模式。

孙学凯[9](2019)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电源屏为室内所有信号电子设备提供电源动力,是铁路信号控制系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为了保证稳定可靠工作,电源屏的输入由Ⅰ路和Ⅱ路通过倒切并联提供。为了完成电源屏的两路输入的倒切,需要人工到设备现场通过按压切换按钮完成,这项简单的工作却消耗大量人力在路上,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大幅提供高了劳动成本。本文研制的铁路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为这种现状提供了解决方案,对我国铁路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电源屏的工作原理,在电源屏原有电路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方案;其次,选用ARM工业核心控模块作为嵌入式系统的逻辑核心控制单元,设计了系统外围功能电路,包括:启动配置电路、电源电路、以太网通信电路、串口调试电路等,完成了嵌入式硬件系统的设计;接着,选择Linux系统作为嵌入式的操作系统,编译了 Linux系统启动需要的Uboot,裁剪、编译了 Linux系统,并移植Linux系统到工控核心板,开发了系统用到的底层驱动程序,利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开发了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然后,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环境及MFC开发框架,开发了与嵌入式系统交互的软件。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硬件、软件及系统整体功能进行了测试,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系统已经在铁路现场为多个车站提供了电源远程切换的服务并得到良好反馈,解决了铁路现场的实际困难。全文包含图49幅,表13个,参考文献38篇。

黄湘庭[10](2019)在《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健康的管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以传统医院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已逐渐向着家庭日常保健和个体化医疗的模式转变。即时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本文基于即时检测技术和分光光度法原理设计并完成了一台便携易用、性能可靠的基于ARM微处理器的POCT分析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POCT技术和ARM嵌入式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之后根据生化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和工作原理,结合POCT技术和ARM嵌入式系统,提出了POCT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POCT分析仪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POCT分析仪的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各模块的硬件选型及关键电路的设计工作。整个硬件系统以STM32F407ZGT6微处理器为核心,根据功能划分为光学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外围通讯接口模块和电源模块六个部分。在光学模块中,采用波长为532nm的LED作为系统光源,完成了光学模块的优化设计,并通过ZAMAX光学追迹软件对优化后光路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平行光入射夹角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POCT分析仪的软件系统主要采用μC/OS-II操作系统实现各任务子程序间的调度及协同工作,并根据各硬件模块的目标功能完成了各模块任务子程序设计。同时,采用LCD液晶触摸显示屏实现了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本文最后通过透射比重复性、T-A换挡偏差、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样品的测定实验来对POCT分析仪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POCT分析仪已达到设计要求。目前,在国内尚没有采用分光光度法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的商业应用,开发基于ARM和分光光度法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可同步跟踪多路信号的ARM调试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RM调试器的商用情况与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系统调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应用价值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ARM微控制器调试技术研究
    2.1 现有微控制器调试方法
    2.2 ARM CoreSight调试架构及组件
    2.3 ARM调试与跟踪特性研究
        2.3.1 调试访问端口
        2.3.2 数据监视点和跟踪单元
        2.3.3 Flash补丁和断点单元
        2.3.4 指令跟踪宏单元
        2.3.5 跟踪端口接口单元
    2.4 ARM调试器整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调试器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调试器方案分析
        3.1.1 CMSIS-DAP概述
        3.1.2 CMSIS-DAP传输协议解析
    3.2 宿主机与硬件调试器之间的通信机制研究
        3.2.1 HID设备类
        3.2.2 WinUSB
    3.3 硬件调试器与目标机之间的通信机制研究
        3.3.1 JTAG调试接口
        3.3.2 串行线调试接口
        3.3.3 串行线输出接口
    3.4 信号采集与同步跟踪信号的方法
    3.5 硬件调试器电路实现
        3.5.1 核心控制电路
        3.5.2 硬件信号采集电路
        3.5.3 USB接口电路
        3.5.4 程序下载电路
        3.5.5 电源电路
        3.5.6 扩展底板
    3.6 硬件调试器的固件程序设计
        3.6.1 CMSIS-RTOS功能概述
        3.6.2 程序结构
        3.6.3 子模块程序设计
        3.6.4 数据发送及信号同步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宿主机调试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ARM微控制器跟踪数据解析
        4.1.1 跟踪数据来源
        4.1.2 ITM和DWT数据包格式
    4.2 基于MDK的宿主机调试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MDK功能概述
        4.2.2 MDK调试功能的研究
        4.2.3 基于MDK的宿主机调试软件实现
    4.3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宿主机调试软件的设计
        4.3.1 Visual Studio Code核心组件概述
        4.3.2 Visual Studio Code插件机制分析
        4.3.3 宿主机调试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4.3.4 ARM跟踪数据处理插件设计
        4.3.5 Cortex-Debug及pyOCD的设置
        4.3.6 宿主机调试软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功能测试
        5.1.1 跟踪多路信号功能测试
        5.1.2 调试与跟踪功能测试
        5.1.3 与商用调试器对比测试
    5.2 实例分析
    5.3 程序优化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2.1.1 主控芯片
        2.1.2 主控芯片的简介
        2.1.3 主控芯片的选择
    2.2 CAN总线
        2.2.1 CAN总线协议简介
        2.2.2 CAN总线物理层
        2.2.3 CAN总线的特点
    2.3 RS-232接口总线
        2.3.1 RS-232通讯协议简介
        2.3.2 RS-232物理层
        2.3.3 RS-232的特点
    2.4 RS-485接口总线
        2.4.1 RS-485通讯协议简介
        2.4.2 RS-485物理层
        2.4.3 RS-485的特点
    2.5 系统中总线的使用
        2.5.1 3种常用总线的对比
        2.5.2 系统总线的设计
    2.6 Modbus协议
        2.6.1 Modbus协议简介
        2.6.2 传输方式
    2.7 上位机软件介绍
        2.7.1 ECOM串口助手软件特色
        2.7.2 Modbus调试精灵
    2.8 系统总体设计
        2.8.1 系统功能流程
        2.8.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2.8.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简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介绍
    3.1 开发板简介
        3.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3.1.2 开发板的选择
    3.2 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3.3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电路分析
        3.3.1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
        3.3.2 时钟电路
        3.3.3 复位电路
        3.3.4 调式和下载电路
        3.3.5 启动存储器的选择电路
    3.4 电压采集模块电路分析
    3.5 CAN总线传输模块电路分析
        3.5.1 CAN的报文
        3.5.2 CAN协议帧的类型
        3.5.3 CAN通讯节点
        3.5.4 CAN总线电路分析
    3.6 RS-485接口总线传输模块电路分析
        3.6.1 RS-485接口总线硬件工作原理
        3.6.2 RS-485接口电路分析
    3.7 RS-232接口传输模块测试电路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程序设计
    4.1 程序的开发以及设计环境
        4.1.1 STM32开发方法
        4.1.2 ST-LINK/V2在线调试器
        4.1.3 程序开发软件
    4.2 程序总设计
        4.2.1 程序总体设计方案
        4.2.2 协议转换原理
        4.2.3 程序设计总体结构
    4.3 系统主程序设计
        4.3.1 顶层框架设计
        4.3.2 主程序流程
    4.4 电压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4.4.1 DMA简介
        4.4.2 配置DMA发送数据的方向
        4.4.3 配置DMA传输的数据
        4.4.4 配置DMA数据传输模式
        4.4.5 电压信号采集流程
    4.5 CAN总线数据传输子程序设计
        4.5.1 CAN的发送与接收流程
        4.5.2 CAN通讯模式设置
        4.5.3 CAN发送流程
        4.5.4 筛选器
        4.5.5 CAN接收流程
    4.6 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子程序设计
        4.6.1 下位机1数据传输流程
        4.6.2 Modbus RTU协议
        4.6.3 Modbus消息帧
        4.6.4 CRC错误检测
        4.6.5 信息查询
    4.7 RS-232测试模块子程序设计
        4.7.1 串口配置
        4.7.2 数据发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运行结果
    5.1 测试环境和工具
    5.2 测试流程设计
    5.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测试
        5.3.1 电压采集模块测试
        5.3.2 CAN总线传输模块测试
    5.4 系统整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轧管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远程监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相关技术
    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与设计
        2.3.1 现场监控器模块
        2.3.2 后台远程服务器模块
        2.3.3 移动客户端模块
        2.3.4 PC客户端模块
        2.3.5 系统通信
    2.4 相关技术
        2.4.1 Socket网络通讯技术
        2.4.2 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的设计
    3.1 系统通信总体架构
    3.2 现场监控器
        3.2.1 现场监控器硬件
        3.2.2 现场监控器功能
        3.2.3 监控器监测数据
    3.3 通信模块硬件电路
        3.3.1 蓝牙4.0 通信模块
        3.3.2 GPRS通信模块
        3.3.3 RS485 通信模块
    3.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4.1 蓝牙4.0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4.2 GPRS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3.5 自定义通信协议
        3.5.1 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
        3.5.2 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4.1 后台远程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4.2 应用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2.1 应用服务器功能分析
        4.2.2 应用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4.2.3 应用服务器通信模块设计
        4.2.4 数据库事务处理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的存储与优化
    4.4 服务器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客户端软件设计
    5.1 移动客户端软件设计
        5.1.1 移动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5.1.2 蓝牙连接模块设计
        5.1.3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5.1.4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5.1.5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5.1.6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5.2 PC客户端软件设计
        5.2.1 本地PC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5.2.2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5.2.3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5.2.4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5.2.5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测试
        6.1.1 串口通信安装调试
        6.1.2 网络通信测试运行
    6.2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6.2.1 移动客户端测试运行
        6.2.2 PC客户端测试运行
    6.3 系统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4)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道口信号设备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道口信号设备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道口智能预警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现有道口信号控制设备系统功能分析
    2.2 道口智能预警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2.3.1 嵌入式硬件平台M6708-T
        2.3.2 嵌入式软件平台Linux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最小系统电路
        3.1.1 启动配置电路
        3.1.2 看门狗复位电路
        3.1.3 电源电路
        3.1.4 串口调试电路
    3.2 通信接口电路
        3.2.1 以太网通信电路
        3.2.2 RS232通信电路
        3.2.3 RS485通信电路
    3.3 功能接口电路
        3.3.1 LCD液晶显示电路
        3.3.2 TF卡存储电路
        3.3.3 Mini PCIE模块电路
    3.4 控制设备PCB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与驱动设计
    4.1 嵌入式LINUX的构建移植
        4.1.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4.1.2 Bootloader构建移植
        4.1.3 Linux内核构建移植
        4.1.4 根文件系统构建移植
    4.2 嵌入式LINUX驱动设计
        4.2.1 嵌入式Linux驱动概述
        4.2.2 LCD驱动设计
        4.2.3 串口驱动设计
        4.2.4 SD卡驱动设计
        4.2.5 WIFI驱动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道口智能预警嵌入式系统功能应用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LINUX多线程设计
    5.2 IP视频流显示线程设计
    5.3 雷达信息通信线程设计
    5.4 执行部件动作线程设计
    5.5 看门狗线程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ARM的管道焊接机器人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课题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论文框架
第2章 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
    2.1 系统工作原理
    2.2 系统整体需求与技术指标
    2.3 系统设计方案
        2.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3 组态软件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3.2 系统硬件模块选择及设计
        3.2.1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2.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2.3 串口RS232 电路设计
        3.2.4 系统LC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
        3.2.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2.6 CAN总线电路设计
        3.2.7 USB接口电路设计
    3.3 分布式运动控制设计
        3.3.1 TLE7181EM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3.2 DRV8701 直流电机极驱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系统整体软件框架
    4.2 人机交互系统Linux系统移植
        4.2.1 基于Linux-3.14.43 内核的SD系统启动卡制作
        4.2.2 固化Linux-3.14.43 系统到NAND FLASH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态软件设计
    5.1 组态软件整体设计框架
    5.2 图形界面的设计
        5.2.1 图形系统设计方案
        5.2.2 画板的设计
        5.2.3 组态软件界面设计
    5.3 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库系统整体设计架构
        5.3.2 实时数据的处理
        5.3.3 历史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5.4 串口通信设计
    5.5 脚本程序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机交互系统调试
    6.1 调试环境与实物展示
    6.2 嵌入式系统模块调试
        6.2.1 模块调试
        6.2.2 串口调试
        6.2.3 CAN调试
        6.2.4 以太网调试
        6.2.5 USB口调试
    6.3 直流电机驱动调试
        6.3.1 TLE7181EM直流电机驱动测试
        6.3.2 DRV8701 有刷直流电机全桥栅极驱动器
    6.4 用户界面和组态功能调试
        6.4.1 系统启动调试
        6.4.2 组态功能调试
        6.4.3 系统联合调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概念和实现技术
    2.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概念
    2.2 有害气体检测标准和相关指标
    2.3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传感器种类
    2.4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实现技术
        2.4.1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实现
        2.4.2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
    3.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功能性需求
    3.2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3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约束需求
    3.4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5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软件程序实现
    4.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4.1.1 液晶显示模块
        4.1.2 数据存储处理模块
        4.1.3 有害气体检测模块
        4.1.4 温湿度数据采集模块
        4.1.5 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4.1.6 RTC实时时钟模块
    4.2 硬件抽象层(HAL)程序代码实现
        4.2.1 LED驱动程序实现
        4.2.2 触摸电阻屏液晶驱动程序实现
        4.2.3 有害气体传感器驱动程序实现
        4.2.4 NOR Flash驱动程序实现
        4.2.5 WIFI通信模块驱动程序实现
        4.2.6 温湿度传感器驱动程序实现
        4.2.7 RTC时钟驱动程序实现
        4.2.8 串口调试驱动程序实现
    4.3 中间件(Middleware)程序代码实现
        4.3.1 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4.3.2 emWin图形库软件移植
        4.3.3 FatFS文件系统移植
    4.4 应用层(Application)程序代码实现
        4.4.1 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任务实现
        4.4.2 无线通信任务实现
        4.4.3 GUI交互任务实现
        4.4.4 系统空闲任务实现
    4.5 数据帧和通信协议
        4.5.1 通信数据帧和通信协议的定义
        4.5.2 通信协议栈的代码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调试和测试
    5.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和基本功能验证
    5.2 程序测试工具和方法
        5.2.1 使用JTAG仿真器
        5.2.2 使用逻辑分析仪分析驱动程序
        5.2.3 使用串口输出信息追踪程序执行
    5.3 系统测试用例
        5.3.1 模块单元测试用例
        5.3.2 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用例
    5.4 软件性能测试和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凹坑缺陷检测与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制材料缺陷检测发展现状
        1.2.1 无损检测的分类
        1.2.2 无损检测的比较
        1.2.3 漏磁检测研究历史
        1.2.4 漏磁检测研究现状
        1.2.5 漏磁检测仪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本文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化及实验系统
    2.1 引言
    2.2 漏磁场形成原理
    2.3 漏磁检测原理
    2.4 磁化材料的选择
    2.5 磁化结构尺寸设计
        2.5.1 ANSOFT MAXWELL简介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3 磁化结构尺寸
    2.6 漏磁检测小车设计
        2.6.1 漏磁检测小车功能需求
        2.6.2 漏磁检测小车结构设计
    2.7 凹坑缺陷设计
    2.8 牵引系统设计
    2.9 实验系统搭建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漏磁检测信号采集系统
    3.1 引言
    3.2 漏磁检测嵌入式系统总体方案
    3.3 漏磁检测嵌入式系统核心器件选型
        3.3.1 单片机选型
        3.3.2 传感器选型
        3.3.3 无线传输模块选型
        3.3.4 人机接口模块选型
    3.4 漏磁检测嵌入式系统主要电路设计
        3.4.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4.2 传感器接口和编址电路
        3.4.3 通讯和调试电路
        3.4.4 无线传输电路
        3.4.5 触摸屏接口电路
    3.5 印制电路板设计
        3.5.1 漏磁检测嵌入式系统印制电路板设计
        3.5.2 传感器系统印制电路板设计
    3.6 漏磁检测嵌入式系统主要程序开发
        3.6.1 初始化程序
        3.6.2 编码器程序
        3.6.3 信号采集与滤波程序
        3.6.4 串口触摸屏程序
        3.6.5 SD卡存储程序
        3.6.6 蓝牙无线数据传输程序
    3.7 Lab VIEW上位机系统总体方案
    3.8 Lab VIEW前面板显示与输入设计
    3.9 Lab VIEW后面板程序设计
        3.9.1 串口数据读取单元
        3.9.2 数据处理与显示单元
        3.9.3 数据存储单元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主要尺寸预测模型
    4.1 引言
    4.2 漏磁检测信号
    4.3 缺陷特征提取和分析
        4.3.1 几何学特征
        4.3.2 特征提取程序
    4.4 支持向量机理论
        4.4.1 支持向量机简介
        4.4.2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4.4.3 支持向量回归机
    4.5 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建立
        4.5.1 数据归一化
        4.5.2 惩罚参数C与核函数g
        4.5.3 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建立与预测
        4.5.4 交叉有效性检验
        4.5.5 统计参数评价
        4.5.6 泛化能力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物联网的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关键技术研究
        2.2.1 RFID技术
        2.2.2 4G通讯技术
        2.2.3 B/S结构
        2.2.4 My SQL数据库
        2.2.5 SSM框架
    2.3 系统性能指标
        2.3.1 硬件指标
        2.3.2 软件指标
    2.4 系统功能界定
        2.4.1 系统总体功能
        2.4.2 Web系统的用户权限及详细功能说明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门禁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主控芯片的选择
        3.2.2 STM32单片机介绍
        3.2.3 STM32程序烧录与调试
    3.3 指纹模块
        3.3.1 IDWD1028简介
        3.3.2 指纹模块与单片机通讯方式及协议
        3.3.3 单片机指纹模块接口设计
    3.4 RFID读写装置
        3.4.1 VF-747 介绍
        3.4.2 读写器模块与单片机通讯协议
        3.4.3 单片机读写器接口设计
    3.5 N720无线通讯 4G模块
        3.5.1 N720无线 4G模块简介
        3.5.2 单片机控制 4G方式
        3.5.3 单片机 4G接口设计
    3.6 接近传感器
    3.7 门禁系统硬件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1.1 嵌入式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4.1.2 嵌入式系统时间模块
        4.1.3 RFID模块
        4.1.4 指纹模块
        4.1.5 4G模块
        4.1.6 独立看门狗IWDG
        4.1.7 主程序模块
    4.2 Web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4.2.3 系统的网络拓扑图
    4.3 业务逻辑设计
        4.3.1 系统管理模块
        4.3.2 物品信息查询
        4.3.3 物品采购模块
        4.3.4 物品入库功能
        4.3.5 物品出库功能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4.4.2 概念结构设计
        4.4.3 逻辑结构设计
        4.4.4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5 系统安全相关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指纹模块功能测试
        5.2.2 读写器模块功能测试
        5.2.3 4G模块功能测试
        5.2.4 Web端仓库管理系统业务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嵌入式Linux的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述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总体方案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电源屏双路电源切换原理及改造
        2.2.1 电源屏切换原理
        2.2.2 远动系统接入电源屏
        2.2.3 继电器、电源屏及控制设备的部署
    2.3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
        2.3.1 嵌入式硬件平台M6G2C
        2.3.2 嵌入式软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嵌入式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启动配置电路和复位电路
        3.1.1 启动配置电路
        3.1.2 复位(看门狗)电路
    3.2 电源电路
    3.3 以太网通信电路
        3.3.1 PHY芯片与网络变压器的选型
        3.3.2 原理图的设计
    3.4 驱动输出接口
        3.4.1 脉冲变压器变换电路
        3.4.2 脉冲变压器变换电路的分析
    3.5 串口调试电路
    3.6 USB接口电路
    3.7 继电器状态监测电路
    3.8 状态运行指示灯电路
    3.9 控制设备的实现
    3.10 本章小结
4 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的移植
        4.2.1 烧录工具简介
        4.2.2 Bootloader移植
        4.2.3 Linux内核的配置和移植
        4.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4.3 驱动程序的开发
    4.4 安全通信模块开发
        4.4.1 UDP通信帧设计
        4.4.2 CRC校验算法
    4.5 远动系统嵌入式程序开发
        4.5.1 开发平台Eclipse简介
        4.5.2 程序功能需求分析
        4.5.3 程序多线程设计
        4.5.4 配置文件管理模块开发
        4.5.5 通信子线程开发
        4.5.6 脉冲时序子线程开发
        4.5.7 看门狗子线程开发
    4.6 本章小结
5 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交互控制软件设计
    5.1 VC++6.0和面向对象编程
    5.2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5.3 软件功能设计
        5.3.1 信息反馈显示模块
        5.3.2 设备信息管理模块
        5.3.3 电源切换管理模块
        5.3.4 操作权限管理模块
        5.3.5 操作记录管理模块
    5.4 软件界面设计与功能模块的实现
        5.4.1 软件主界面
        5.4.2 车站管理界面
        5.4.3 车站选择界面
        5.4.4 操作记录管理界面
        5.4.5 用户管理界面
    5.7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与功能验证
    6.1 系统硬件测试
        6.1.1 短路测试
        6.1.2 硬件功能测试
    6.2 系统整体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现场应用
    7.3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OCT技术概述及发展趋势
        1.2.1 POCT技术的定义
        1.2.2 POCT技术的意义
        1.2.3 POCT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2.4 POCT设备的发展趋势
    1.3 嵌入式系统及ARM技术概述
        1.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1.3.2 ARM技术概述
        1.3.3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
    1.4 国内外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1.4.1 国外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1.4.2 国内POCT分析仪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OCT分析仪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POCT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分析
        2.2.1 光学原理
        2.2.2 工作原理
        2.2.3 测定原理
        2.2.4 分析方法
        2.2.5 分析原理
    2.3 POCT分析仪工作过程
        2.3.1 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
        2.3.2 POCT分析仪的工作过程
    2.4 基于ARM的 POCT分析仪整体方案设计
        2.4.1 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流程
        2.4.2 功能需求分析
        2.4.3 系统框架设计
        2.4.4 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选取
        2.4.5 操作系统选取
        2.4.6 开发环境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OCT分析仪硬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POCT分析仪硬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3 光学模块设计及优化
        3.3.1 生化分析仪光学模块结构
        3.3.2 POCT分析仪光学模块方案设计
        3.3.3 POCT分析仪光学模块光路追迹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4.1 传感器的选择
        3.4.2 I/V放大电路
        3.4.3 A/D转换电路
    3.5 微处理器模块设计
    3.6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6.1 LCD液晶触摸显示屏通讯接口设计
        3.6.2 SD卡
        3.6.3 微型打印机接口设计
    3.7 外围通讯接口模块设计
        3.7.1 蓝牙通讯接口设计
        3.7.2 USB通讯接口设计
    3.8 电源模块设计
    3.9 POCT分析仪箱体结构设计及制作
        3.9.1 POCT分析仪箱体结构设计
        3.9.2 POCT分析仪箱体3D打印制作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POCT分析仪软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POCT分析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3 μC/OS-II操作系统在ARM处理器上的实现
        4.3.1 μC/OS-II操作系统移植
        4.3.2 μC/OS-II操作系统启动流程
    4.4 应用层程序实现
        4.4.1 人机交互模块
        4.4.2 数据采集模块
        4.4.3 外围通讯模块
    4.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OCT分析仪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POCT 分析仪硬件模块测试实验
        5.2.1 微处理器模块测试实验
        5.2.2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实验
        5.2.3 人机交互模块测试实验
        5.2.4 通讯接口模块测试实验
    5.3 POCT 分析仪系统整机测试实验
        5.3.1 透射比重复实验
        5.3.2 T-A 换挡偏差实验
        5.3.3 标准曲线绘制实验
        5.3.4 样品浓度检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同步跟踪多路信号的ARM调试器研究与设计[D]. 杭春烁.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的信号采集系统[D]. 吴晨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常新.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嵌入式Linux的铁路道口信号智能预警控制系统设计[D]. 狄晓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ARM的管道焊接机器人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 张雪莹.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0(08)
  • [6]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D]. 胡嘉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凹坑缺陷检测与评价系统研究[D]. 刘梦涛.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物联网的在线门禁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基于嵌入式Linux的智能电源屏远动系统的研制[D]. 孙学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ARM的便携式POCT分析仪研究[D]. 黄湘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调试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