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呼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呼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入世”呼唤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武奋超[1](2017)在《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食糖不仅是世界各国居民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中国是世界食糖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之一,位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位居印度、欧盟之后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居民对食糖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制糖原料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近年来食糖国际市场屡屡出现供小于求、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针对食糖市场供小于求的状况,为维持国内食糖价格稳定及食糖相关产业安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食糖进口实施低配额和高关税措施限制,以阻止低价食糖进入国内。中国加入WTO后,依照入世承诺亦对食糖进口采取关税配额制度,与此同时国内食糖市场自2008年之后呈现出进口量高、消费量高、库存高、价格高的“四高”特点,且食糖走私现象严重。未来随着中国国内食糖消费增加,在土地资源限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甘蔗比较收益减少背景下,国内食糖大量进口势必会对中国食糖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对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这一话题的关注与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结合中国入世后全球食糖贸易数据,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国际食糖贸易格局、中国贸易状况以及中国食糖生产、消费变化状况,并选取2008年至2015年中国食糖消费量、食糖产量、国内外食糖价差、期初库存量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原因,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个变量对食糖超配额进口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不显着,食糖消费量、食糖国内外价差和库存量是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的主要原因,食糖产量对国内食糖进口的影响减弱。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食糖消费高、进口量大、国内食糖价格高等状况,本文提出了食糖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政府部门加强对糖料种植扶持力度以保证糖料种植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力度和严控走私、加强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

赵其波[2](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温凤荣[3](2014)在《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为34.87%,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高于稻谷0.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6.17%,高于稻谷2.4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7124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190万吨,占粮食产量增加量的60%。近年来玉米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面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和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市场动荡的软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研究玉米产业竞争力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主产省之一山东省为例,由表及里揭示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因素,以期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总体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又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察并设计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思路。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分析及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第三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探寻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现状;第四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分析;第五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主要对食用和饲用玉米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基础要素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分析;第七章对政府在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和农业不同点进行分析,对适合发达国家工业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钻石模型。(2)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发现虽然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自2004-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强发展态势,但通过选用2012年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在七个玉米主产省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中排名第六位,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深究竞争力较弱的根本原因。(3)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中着重分析价格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通过采用三项式模型对1982-2012年间七个玉米主产省实际平均出售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竞争力略强于四川省低于其它五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比较变异指数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七省中排名第六,略好于河南省。接着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采用波动周期理论对其分析,发现价格波动具有波动频率高、强度大等特征;进一步由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其波动机理进行建模,对1987年以来山东省玉米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价格波动中78.88%成分属于趋势分量,21.12%的成分属于波动分量;通过对波动分量进行自回归模型估计,发现内部传导机制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达到88.45%。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外部因素中的政府政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麦价格等供需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主要因素,其中政府政策影响系数最大。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分析中发现山东省排名第五,略好于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良种选用、氮磷钾配比施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和农药施用等是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4)在需求方面的间接因素分析中,首先采用林德的正相关学说,通过“变量增量贡献F检验”发现国内需求对山东省玉米竞争力具有正相关作用,而国外需求具有负相关作用,得以确定研究重点为国内市场。通过对食用玉米、饲用玉米需求的分析,发现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生产;饲用玉米的大规模消耗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诱导生产者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种植、较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总之国内玉米需求出现的新趋势对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将具有正向拉动作用。(5)基本要素分析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资本、劳动、土地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玉米生产函数属于规模递增函数。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资本增加对总产量的增加起次要作用。而劳动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因为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在气象因素影响玉米单产分析中,发现降水量与玉米单产是同向关系,日照时间与玉米单产是反向关系;在分析自然灾害因素时,涝灾和旱灾是影响山东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因素,且涝灾影响程度大于旱灾;在基础设施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了山东省机械化水平、水利化程度等。小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排灌电动机、机动脱粒机等方面台数较少;山东省目前采用土渠灌溉,灌溉技术水平较低。(6)高级要素分析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玉米技术两方面。山东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在于合作社的收益与不参加合作社收益的比较,以及是否有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生产资本、劳动、土地和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提高作用显着。虽然种植面积对总产值提高亦有较大作用,但受耕地面积约束无法依靠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来持续提高总产值。且利用弹性理论证明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是农户收入与采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玉米是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产品,所采用的是提高普通玉米产量的技术,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结局。(7)在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分析中,采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在对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应逐渐减少粮价政策干预,加强粮食生产间接因素方面的干预,包括粮食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抵制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上,以提高玉米产业综合竞争力。

杜文骄[4](2013)在《农业产业安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首先,从相关概念、影响因素、所涉及的主体等3个方面对有关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进行总结,全面界定了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紧接着综述了农业产业安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贸易安全与产业利润、知识产权与技术安全、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业产业体系安全。然后,从"产业利润受损是否连带到深层次的国家经济安全"和"深层次的安全调控能否到位"2个层次分析了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意义。接着探讨了评价农业产业安全状态的机制,主要从各因素及其在评价目标中所占的比重判断安全与否,并总结了目前农业产业不安全的原因。最后,对农业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设立进行了综述,指出我国法律上欠缺农业产业安全保护机制,可以从贸易救济机制、外资监管机制、补贴扶持机制等3个方面设立或完善农业产业安全的法律保护机制。

肖长惜[5](2007)在《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副食品,中国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应对WTO挑战的新形势下,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开始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蔬菜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等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条件下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透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然后,综合考虑相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来自于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内生及外生因素。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研究在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提升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总括性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课题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定位和产业障碍作出明确判断。第三章是对中国蔬菜市场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特别是农户的蔬菜消费行为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他们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第四章运用数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国际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第五章运用抽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蔬菜主要生产国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模式提供借鉴。第六章是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系统探讨中国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石,能为中国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科技和管理上的保障。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即第七章是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对中国蔬菜产业产业化和政策实施的良性耦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属于经济学和园艺学(蔬菜)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一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意义,领域具有开拓性。(2)从中国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特色出发,对蔬菜产业进行经济研究,即对中国蔬菜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效益、流通与贸易、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等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系统性;通过本项研究渴望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力求开辟新学科生长点。(3)综合运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园艺学等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数理经济方法、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有关蔬菜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例如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蔬菜产业的供给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协整理论及单位根检验模型研究农户蔬菜的消费特点,以及对国际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测算模型等。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色和创新。(4)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把握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剖析WTO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为我们提供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技术选择,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分析为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与思路对策。

侯杰[6](2006)在《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入世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期。此时,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正遭遇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市场开放的交织影响,使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面临阻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可以由出口市场占有率(或出口量)变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者价格)(或盈利率指标)、进口依赖率指标、贸易竞争指数指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出口依存度或出口贡献率等指标,或者作为一个整体,或者选取其中的一、两项来进行。跟这些指标的选定紧密相关的是,影响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大致的分为资源性因素和非资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状况、科技水平、投资水平等;后者主要包括市场研究预测分析与科技创新因素、制度安排与销售渠道因素、产品差异化程度与管理技术因素、农业企业形象与农产品品牌效应、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持、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农业发展理念、生产组织的规模等。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出口现状、显性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实证及其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在猪肉、蔬菜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在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其农业强国的现实状况;从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现状的因素入手,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资源、农业投资、高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及其发展变化是高度相关的。这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政策的时候,需要充分注意这些因素的作用,适当地引导或者限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和促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利用规则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发展绿色农产品等,打造平台,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金赛美[7](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何昀[8](2005)在《优化湖南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文中提出入世后, 湖南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此背景下, 着眼于提高湖南产业国际竞争力, 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贯彻适应消费结构变化, 迎合产业发展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加快调整、优化湖南产业结构。具体说, 要依托科技投入, 扶持基地建设, 提升产品质量, 实现“大农业”向“强农业”的跨越; 要加快调整和创新, 实现传统工业部门的升级换代, 继续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要构建平台, 优化环境, 加快发展湖南高新技术产业; 要完善第三产业, 着力发展现代化、高层次和专业性的新兴服务业; 要加强宏观调控, 稳定发展房地产业。

黄绍臻[9](2005)在《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文中认为全文以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分析为主轴,分为八章四个部分。认为,建设海峡经济区,是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具有海峡两岸经济功能性一体化的基础,又具有战略意义;海峡经济区的性质是同一主权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不同关税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属于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海峡经济区要从改变现阶段的不对称贸易开始,逐步从“贸易正常化”推进到中层次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最后发展到高层次的“共同市场”模式;海峡经济区将带来巨大的区域合作效应,要在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建立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要通过建立产业合作、投资保护、劳务合作、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长期合作机制,来推动和保障海峡经济区的建设;推动方式上要采取民间层次上的推动和政府层次上的推动相结合,以民间层次上的推动为主。

刘立勇[10](2005)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代中国,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问题,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业走向新的发展里程的标记。中国是一个从旧的农业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真实进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又适合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目标相一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关系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大局。因此,理清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提出的基本问题,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在实践中选择“三农”问题的解决路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探讨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联系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历程和作者二十多年的农村工作亲身经历,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视角上,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阔的大课题。本文的工作则在于总结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明确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性,在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中寻找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制度变革、农业政策调整和外向型农业模式建设方面,形成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的认识,为当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实践服务。这些探索可能是初步的、宏观的,但都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并将在今后现代化推进中表现出长久价值。 全文分绪论和六个部分,绪论在总结、评鉴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分六个部分,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对其主要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基础论”,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关系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重大变革,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

二、“入世”呼唤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呼唤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宗农产品超配额进口相关研究
        1.3.2 食糖进口与食糖关税配额相关研究
        1.3.3 食糖进口与全球食糖贸易格局及竞争力研究
        1.3.4 食糖进口与中国食糖供求及价格波动研究
        1.3.5 食糖进口需求与甜味剂替代品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汉密尔顿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2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3 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食糖
        2.2.2 配额
3 全球食糖市场与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3.1 国际食糖市场状况
        3.1.1 国际食糖供需波动增长
        3.1.2 国际食糖出口国集中度高于进口国
    3.2 中国食糖市场状况
        3.2.1 食糖产量呈波动变化趋势
        3.2.2 食糖价格受生产成本影响升高
        3.2.3 食糖消费量逐年增加,工业消费增长快
    3.3 中国食糖进口状况
        3.3.1 中国食糖进口额状况
        3.3.2 中国食糖进口国分布状况
4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4.1 食糖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经济水平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4.1.2 国内食糖产量对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影响
        4.1.3 价格对中国食糖进口的影响
        4.1.4 食糖消费对中国食糖进口影响
        4.1.5 国内食糖期初库存量对食糖进口影响
    4.2 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指标选取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国内食糖消费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直接原因
        4.3.2 中国食糖产量对食糖进口影响减弱
        4.3.3 国内外食糖价差大是食糖超配额进口的重要因素
        4.3.4 期初库存量与食糖进口呈负相关关系
        4.3.5 人均GDP对中国食糖进口没有显着影响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提升本土食糖竞争力
        5.1.1 改良糖料品种,提高糖料产量和含糖量
        5.1.2 发挥区域优势进行合理化产业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5.2 加强对大型农户和企业扶持,保证种植和生产积极性
        5.2.1 加大对大型农户的扶持力度
        5.2.2 适度降低糖料收购价格,发挥市场定价机制
        5.2.3 适度降低大型制糖企业的税费
    5.3 优化国内食糖消费结构,本土食糖为主进口为辅
    5.4 加强国内外食糖供给监测
    5.5 严禁走私,加大监管力度
    5.6 发展多元化食糖进口市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对象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
        2.2.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2.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3.1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2.2 可比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玉米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
        3.3.2 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3.3.3 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3.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分析
        3.4.1 纵向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3.4.2 因子分析过程
        3.4.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3.5.1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原则
        3.5.2 玉米主产省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概况
    4.2 山东省玉米价格与其他玉米主产省的比较
        4.2.1 七大玉米主产省玉米平均实际出售拟合价格比较
        4.2.2 山东省与其它六省玉米价格波动比较
        4.2.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价格波动比较结果
    4.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4.3.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4.3.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总体特征
        4.3.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结果
    4.4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理分析
        4.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分析步骤
        4.4.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分析
        4.5.1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现状
        4.5.2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4.5.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质量竞争力比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需求方面
    5.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理论分析
    5.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5.2.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5.2.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玉米国内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食用玉米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2 饲用玉米需求变化分析
        5.3.3 工业用玉米需求
        5.3.4 未来玉米消费走向
    5.4 国内需求状况对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5.4.1 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种植和加工
        5.4.2 饲用玉米大规模消耗推动规模化种植
        5.4.3 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诱导生产者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注重良种种植,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
6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供给方面
    6.1 山东省玉米产业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6.1.1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6.1.2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结果分析
    6.2 劳动和耕地要素分析
        6.2.1 劳动力现状分析
        6.2.2 耕地现状分析
    6.3 气候条件分析
        6.3.1 山东省玉米气象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6.3.2 降水量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3 光照时间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4 气候条件分析结果
    6.4 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分析
        6.4.1 洪涝灾害对山东省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4.2 旱灾对山东省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6.5 基础设施分析
        6.5.1 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6.5.2 水利化程度
    6.6 山东省玉米产业高级要素分析
        6.6.1 农业经营主体文化层次状况
        6.6.2 农民组织化程度
        6.6.3 山东省玉米技术进步率测算
    6.7 相关和支持产业
        6.7.1 农业生产资料业
        6.7.2 玉米种业
        6.7.3 玉米加工业
    6.8 本章结论
7 影响玉米竞争力深层次因素——政府主导作用
    7.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7.1.1 政府角色转换——变辅助作用为主导作用
        7.1.2 农业的特殊性
    7.2 政府政策对直接因素的影响
        7.2.1 山东省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沿革
        7.2.2 日本、韩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7.2.3 日本、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7.3 政府对玉米质量安全的主导作用
        7.3.1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市场失灵
        7.3.2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政府干预
    7.4 政府政策对间接因素的影响
        7.4.1 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调动起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7.4.2 政府政策对合作社整体结构失衡现状缺少足够关注
        7.4.3 缺少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体面投身农业生产一线
        7.4.4 政府政策侧重提高粮食数量对质量关注度不够
        7.4.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工不明确
        7.4.6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缺陷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纵向比较竞争力逐年增强,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弱
        8.1.2 直接因素竞争力较弱
        8.1.3 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表明需求对竞争力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8.1.4 政府过多干预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方面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8.2.2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的生产,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
        8.2.3 减少对玉米价格的直接干预,加大玉米质量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农业产业安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1.1 几组与农业产业安全内涵相关的概念
        1.1.1 边界问题。
        1.1.2 自身实力。
        1.1.3 外资控制力。
    1.2 可能对农业产业安全产生影响的几类因素
        1.2.1 企业。
        1.2.2 跨国资本。
        1.2.3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1.2.4 高度的对外开放政策与农业有限的保护、调控措施。
        1.2.5 行政干预(及时性、程序性)。
        1.2.6 双重市场的影响(尤其国际市场的风险性、不确定性)。
    1.3 涉及农业产业安全的主体
    1.4 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2 农业产业安全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2.1 贸易安全与产业利润
    2.2 知识产权与技术安全
    2.3 农产品供给安全
        2.3.1 数量安全。
        2.3.2 质量安全。
    2.4 农业产业体系安全
        2.4.1 产业类型与要素。
        2.4.2 产业各环节的链接机制是否完善。
        2.4.3 相关结构性问题。
3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意义
    3.1 产业利润受损是否连带到深层次的国家经济安全
    3.2 深层次的安全调控能否到位
4 评价农业产业安全状态的机制
    4.1 如何判断安全与否:各因素及其在评价目标中所占的比重
    4.2 目前农业产业不安全的原因
5 农业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设立
    5.1 法律上欠缺的保护机制
        5.1.1 针对产业损害的法律救济。
        5.1.2 预警与风险评估机制。
    5.2 可以设立或者完善的长效机制
        5.2.1 贸易救济机制。
        5.2.2 外资监管机制。
        5.2.3 补贴扶持机制。
        5.2.4 关于定价权(农产品价格)。
6 结语

(5)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中国蔬菜产业:一个蓄势待发的巨大产业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
        一、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生产、贸易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蔬菜生产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二、经济社会地位评价
        三、面临的机遇
        四、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中国蔬菜贸易的现状及基本格局
        一、出口格局
        二、进口格局
        三、对国际蔬菜市场依存度与国际蔬菜市场需求趋势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与选择
        一、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的制度分析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变
第三章 中国蔬菜供需分析
    第一节 中国蔬菜供给:生产特征与资源配置
        一、前提假定
        二、模型与推导
        三、指标和样本数据
        四、结果与简要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中国蔬菜市场需求分析
        一、中国蔬菜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二、影响蔬菜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
        一、前提界定
        二、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
        三、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短期动态调整
        四、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因果关系检验
        五、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WTO框架下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测度方法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蔬菜贸易动态格局
        二、蔬菜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三、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WTO框架下国际蔬菜市场准入与贸易壁垒
        一、WTO《农业协议》及其动态
        二、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
        三、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
第五章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蔬菜产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一、生产过程的专业化
        二、生产布局的优化、形成优势产业带
        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四、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体系
        五、讨论与启示
    第二节 日本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与启示
        一、日本蔬菜的生产特点
        二、流通形式、费用及规格标准
        三、蔬菜产销中的政府行为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欧盟蔬菜产业的生产与流通
        一、注重研发创新,强调规模,保证企业高水平高效益的强势竞争
        二、高效、合理的蔬菜流通体制
        三、有效的政府支持
        四、讨论与启示
第六章 蔬菜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 蔬菜产业化体系制度创新平台
        一、蔬菜产业化面临的制度约束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平台
        三、讨论与启示
    第二节 蔬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一、技术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简要介绍
        二、技术创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
        三、蔬菜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第三节 蔬菜产业高效运转的资本投入与信息支持
        一、资本投入是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
        二、构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资体系
        三、信息化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支持
    第四节 蔬菜产业良好运作的物流体系
        一、农村物流与农业产业化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中农村物流的微观组织机制
        三、以农村物流组织的发育来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第七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
        一、新世纪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二、以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三、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建设蔬菜强国
    第二节 WTO框架下的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选择
        一、WTO短期内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二、WTO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评估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定位
        一、绿色蔬菜产业
        二、设施蔬菜产业
        三、“外向型”蔬菜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依据
    1.4 研究结构
第2章 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综述
    2.2 基本关系综述
第3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现状
    4.2 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因素分析
第5章 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5.1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5.2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技术壁垒
    5.3 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和促进科技创新
    5.4 积极应对多边和双边贸易规则的挑战
    5.5 提高绿色意识发展绿色农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与的主要课题:
致谢

(7)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8)优化湖南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后湖南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1.入世给湖南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2.入世给湖南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优化湖南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
    1.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 优化湖南产业结构。
    2.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调整湖南产业结构。
    3.坚持可持续发展, 选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产业结构。
    4.立足自身特色, 大力发展湖南的优势产业。
三、优化湖南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9)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理论追寻:建设海峡经济区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的区域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二节 区域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第四节 区位理论
第二章 建立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节 中国沿海经济带崛起和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第三章 海峡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融入海峡经济区:台湾经济非边缘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四章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性质
    第一节 经济区形成的一般过程和特征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构想的提出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构成和网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性质
第五章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发展阶段性
    第三节 建设海峡经济区的主要障碍和着力点
第六章 海峡两岸竞争优势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的综合实力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效应分析
第七章 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一节 海峡经济区产业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的农业合作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的制造业合作
    第四节 海峡经济区的服务业合作
    第五节 海峡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第六节 海峡经济区的海洋开发合作
第八章 构建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
    第一节 建立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海峡经济区合作机制建设的重点领域
若干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一) 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二) 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与创新
        (四) 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与中国农业的对策
        (五) 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六) 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上的特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Ⅰ、农业现代化基础论: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两次重大变革
    一、农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
        (一)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家庭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 农业合作化体制的演变与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所有制关系的基本评价
    二、新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特征及走势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三、正确对待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一)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我国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力的状况
        (二)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三)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四)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
        (五) 家庭承包经营潜力很大
        (六) 对家庭承包经营要肯定、创新和完善
Ⅱ、农业现代化必然论:现代化——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现代化的产生发展过程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
        (二)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的需要
        (四)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应有自己的特色
        (一) 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二)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农业的特殊性
        (三) 我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四)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四、现实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 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三)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
Ⅲ、农业现代化创新论: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推进和创新
    一、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分析与评价
    二、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
        (一) 加速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二) 积极推行农业经营的制度创新
        (三) 在抓住入世机遇中瞄准外向型农业
        (四) 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
        (五)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创新农业现代化实践形式
        (一) 在农业与加工业的结合中启动订单农业
        (二) 在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中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三) 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中推进公司制农业
Ⅳ、农业现代化国际论:农业的国际化时代——加入WTO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一) 总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
        (二) 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物质基础装备差,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还处于落后阶段
        (三) 农产品的外贸基础薄弱
        (四)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五) 行业组织的结构不健全
    二、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利弊分析
        (一)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二)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因素
    三、入世后我国走向农业国际化的对策
        (一)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 重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切实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 有组织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五)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六) 大力培植出口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七) 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规则,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Ⅴ、农业现代化实验论: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实验—谷城县农业体制改革实例
    一、公司制农业的内涵、特征和作用
    二、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突破
        (一)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应对入世挑战,培植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
        (三)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四)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培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途径
        (五)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选择
        (六) 发展公司制农业是化解农村现实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谷城县公司制农业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 从公司制农业诞生的方式分类,主要有5种形式
        (二) 从产加销的角度分类也有5种形式
    四、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方法措施
        (一) 创新生产方式,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水平
        (二) 整合生产关系,拓宽公司制农业发展途径
        (三) 把握工作重点,提高公司制农业发展质量
    五、谷城县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启示
        (一) 必须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公司制农业的关系
        (二) 必须运用市场手段,循序渐进
        (三) 必须实行高点起步,规范运作
        (四)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五) 必须让农民当主体,农民得实惠
    六、小结
Ⅵ、农业现代化方向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 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三)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四) 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二、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和前瞻
        (一)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 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
        (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问题
    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途径
        (一) 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线,把握农业现代化方向
        (二)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巩固现代农业基础
        (四) 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五) 以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重要基础,树立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Ⅶ、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入世”呼唤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食糖超配额进口影响因素研究[D]. 武奋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3]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 温凤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4]农业产业安全综述[J]. 杜文骄.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3)
  • [5]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D]. 肖长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6]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侯杰. 湖南大学, 2006(06)
  • [7]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8]优化湖南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J]. 何昀.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02)
  • [9]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D]. 黄绍臻.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1)
  • [10]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 刘立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加入WTO”呼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