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较

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较

一、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1](2020)在《大鲵肌肉蛋白组分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鲵为两栖爬行动物,营养丰富,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较高。随着人工养殖大鲵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鲵已被加工利用,但其肌肉蛋白质组成与特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大鲵肌肉为原料,分析肌肉组分、氨基酸含量、元素组成及不同冷冻方式的肌肉组织变化。同时,分离肌肉蛋白的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基质蛋白并测定其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鲵肌肉营养成分及分离蛋白特性。人工养殖的大鲵肌肉中水分为79.52%,蛋白质为17.08%,必需氨基酸为47.30%。大鲵肌肉含多种元素,其中钙、铁、锌、硒较为丰富。大鲵肌肉蛋白质包含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基质蛋白三种蛋白,其含量分别为4.91%、9.03%、2.28%。肌浆蛋白分子量在20200 kDa均有分布,肌原纤维蛋白主要包含200 kDa肌球蛋白重链、43 kDa肌动蛋白和36 kDa原肌球蛋白,肌基质蛋白分布在2940 kDa、160200 kDa。三种蛋白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均在280 nm,肌原纤维蛋白在酰胺A、B、I、Ⅱ、Ⅲ带均有红外特征吸收峰,肌浆蛋白和肌基质蛋白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仅在酰胺I、Ⅱ、Ⅲ带出现。肌浆蛋白表面光滑,肌原纤维蛋白为棒块状或颗粒状的聚合物,肌基质蛋白具较完整的纤维结构。(2)大鲵肌肉肌浆蛋白功能特性。肌浆蛋白无粘性,也不能单独形成凝胶,其溶解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浊度、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随温度升高而上升,60℃变性;pH 6.0肌浆蛋白溶解性最低,浊度随pH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在pH 9.0最高,起泡性在pH 12.0最高,泡沫稳定性在pH 11.0最高;维生素C、柠檬酸会降低蛋白溶解性,燕麦β-葡聚糖会增加蛋白溶解性和起泡性,海藻酸钠能提高蛋白乳化性和起泡性,但对蛋白溶解性影响不大;200 MPa肌浆蛋白溶解性最高,300 MPa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最高,乳化性在400 MPa最高。(3)大鲵肌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浊度随温度升高而上升,50℃变性;随着pH升高,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pH 5.0溶解性最低,浊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在pH 11.0最高,起泡性在pH 9.0最高,泡沫稳定性在pH 8.0最高;维生素C、柠檬酸和没食子酸会降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粘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提高蛋白浊度、凝胶硬度和咀嚼性。柠檬酸会降低蛋白乳化性,维生素C、没食子酸和谷氨酸钠能增加蛋白乳化性,海藻酸钠和燕麦β-葡聚糖会提高蛋白乳化性、凝胶保水性和内聚性,但对蛋白溶解性影响不大;100 MPa蛋白粘性增大,200 MPa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凝胶保水性、硬度和咀嚼性最高,300 MPa凝胶弹性和内聚性较好,400 MPa溶解性和乳化性较好。(4)大鲵肌基质蛋白中胶原蛋白的感官及理化特性。用乙酸、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提取肌基质蛋白中含量较多的胶原蛋白,乙酸法、胃酶法和胰酶法提取率分别为6.91%、18.59%、12.38%,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0.49%、8.67%、5.26%;三种胶原蛋白紫外吸收峰均在232 nm处,红外图谱中均存在酰胺A、B、I、Ⅱ、Ⅲ带,符合胶原蛋白特征吸收峰;酸法和胃酶法提取的胶原蛋白均含两种α肽链(α1和α2)和一条β肽链,为典型I型胶原蛋白,与大鲵皮肤胶原蛋白类型一致;酸法提取有利于维持胶原蛋白网状结构,酶法可将胶原蛋白酶解成小分子的胶原蛋白肽。

韩晴[2](2020)在《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开发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江鳕(Lota lota)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江鳕的含肉率及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并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江鳕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江鳕各组织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为其人工养殖和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江鳕的基础消化生理知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优良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江鳕的含肉率为74.26%,江鳕肌肉中水分含量为80.11%,粗蛋白含量为17.24%,粗脂肪含量为0.58%,灰分含量为1.09%。江鳕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2.95%(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40.74%。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3%(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36.64%。江鳕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01。肌肉脂肪酸中的EPA含量为4.32%,DHA含量为10.69%(干样),高于多种经济鱼类,其n-6与n-3 PUFA比值、PUFA/SFA均符合英国卫生部推荐要求。江鳕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合理,富含K、Mg、Zn等矿物质元素,表明江鳕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鱼类。2、运用组织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江鳕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江鳕比肠长为0.82±0.13。江鳕的胃有较强的伸缩性,膨大时呈“U”形,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有大量胃腺分布在粘膜上皮之间的固有层中。肠粘膜上皮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肠道管壁上的粘膜褶皱数量、高度和宽度,粘膜层厚度由前到后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由前往后依次递增,肌层和浆膜层的厚度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江鳕消化系统组织学和形态学都和江鳕的食性相适应。3、江鳕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蛋白酶活性的分布顺序为胃>幽门>前肠>中肠>后肠>肝脏,胃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江鳕不同器官组织中淀粉酶活性分布顺序为肝脏最高,其次为前肠、幽门、中肠、后肠,胃中最低;江鳕脂肪酶活性分布顺序依次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肝脏>胃。这说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胃中,其次是幽门和肠道;肝脏、幽门和肠是江鳕淀粉酶产生的主要器官;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肠道。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时活力最高,胃淀粉酶在偏酸性条件下活力最高,消化道其它部位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在中性或偏碱性范围。

潘季红[3](2020)在《红酸汤干制工艺及烹饪肉类食品品质研究》文中指出酸汤,作为贵州苗、侗民族传统“酸食文化结晶”,不仅营养丰富,具有调味、添色、增香、去腥膻、解油腻、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等作用,而且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抗疲劳、防衰老、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心血管疾病等功能。红酸汤,以西红柿和辣椒为主料自然发酵而成,被誉中国三大火锅底料,广泛用于烹饪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蹄花等特色风味美食,倍受消费者青睐。但是,目前红酸汤生产仍为传统发酵工艺,多以塑袋或塑瓶包装液态产品市售,既不易携带、运输成本高,还存在大量添加剂及有害物迁移的安全隐患,且常因企业质量管理不规范、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同品牌产品风味差异较大,运销过程中极易发生品质劣变。因此,本课题通过对5种市售主流品牌红酸汤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特性剖析,筛选一种优质红酸汤(FR)为试材,探讨真空微波与真空冷冻干燥的粉体红酸汤(DFR)品质差异。同时分别对FR和DFR烹饪的肉汤营养品质和肌肉质构特性进行评价,以期为无添加剂的天然原味粉体红酸汤及其风味食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市售主流品牌红酸汤产品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特性分析表明,5种供试红酸汤样品中有机酸均以乳酸含量最高(5.0711.50 g/kg),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60.04330.10 mg/100g,而且富含多酚和黄酮(分别为59.5275.55 mg GAE/g和14.3125.65 mg RE/g)以及辣椒素、二氢辣椒素、番茄红素(分别为4.0512.91、0.973.11和9.5613.05 mg/g);电子舌信号响应值均以酸味最高,其次为苦味、咸味,且红酸汤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主要为谷氨酸和丙氨酸;电子鼻及PCA分析表明,红酸汤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醇、酸、酯类物质占主导,且3种红酸汤G1、M1、L1的香气成分较为相似。(2)干燥方式对DFR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对DFR基本营养素的保留程度高于真空微波干燥,但多酚、黄酮保留率分别低于真空微波干燥8.88%、5.73%,且粉体含水率、吸湿性较高,流动性较差;以麦芽糊精(MD)为红酸汤吸附载体,添加量(10%40%)越高,DFR粉体的含水率、吸湿性越低,出粉率、溶解性、流动性越好,但会降低DRF的营养素含量,增大粉体色差值。综合考虑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MD添加量以2030%为宜。(3)与纯净水(PW)煮制肉汤相比,FR和DFR分别煮制的鱼汤、牛肉汤和猪蹄汤的总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鱼汤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96.46、69.19 mg/100g,甜味氨基酸增加明显,主要是丙氨酸和脯氨酸,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是PW煮制鱼汤的3.65、1.85倍,FR煮制鱼汤的醛、酸、酯类物质含量增加明显,电子鼻及PCA分析表明,PW和DFR煮制鱼汤的香气成分较接近,而FR煮制的鱼汤香气成分较独特;牛肉汤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37.78、94.69 mg/100g,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明显,脯氨酸增加幅度最高、丙氨酸次之,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是PW煮制牛肉汤的7.33、3.32倍,醛、烯、酸类等物质含量增加明显,电子鼻及PCA分析表明,添加FR及DFR煮制的牛肉汤香气成分相似且明显区别于PW煮制牛肉汤;猪蹄汤中钙含量分别增长21.92、5.92倍,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23.99、109.19 mg/100g,鲜味和甜味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明显,主要是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是PW煮制猪蹄汤的3.13、3.67倍,醛类物质含量增加明显,电子鼻及PCA分析表明,添加FR及DFR煮制的猪蹄汤香气成分较接近。(4)煮制方式对原料肉物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添加FR煮制的鱼、牛及猪蹄肉失重率均最高、PW煮制的肉失重率最低;与PW煮制方式相比,添加FR、DFR煮制的猪蹄肉的L*明显下降,但a*、b*值均上升;添加FR、DFR煮制的牛肉的L*值略有下降,a*、b*值无明显差异(p>0.05);添加FR煮制的鱼肉具有更佳的色泽(L*、b*值最大,a*值最小),添加DFR煮制鱼肉色泽变化不明显(p>0.05);添加FR及DFR煮制的鱼肉、牛肉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及胶粘性较PW煮制的方式均升高,但猪蹄仅内聚性有所上升,硬度、咀嚼性、弹性及胶粘性较PW煮制猪蹄均下降。

孙丽慧,陈建明,黄爱霞,沈斌乾,姜建湖,屠仁千,林锋[4](2019)在《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比较分析青田田鲤与瓯江彩鲤的肌肉营养成分,以野生鲤鱼为对照,对两者的肌肉营养成分构成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鲤鱼、青田田鲤的肌肉水分含量显着高于瓯江彩鲤(P<0.05),野生鲤鱼、瓯江彩鲤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青田田鲤(P<0.05),瓯江彩鲤、青田田鲤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野生鲤鱼(P<0.05),3种鲤鱼的肌肉灰分含量间差异不显着;瓯江彩鲤的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野生鲤鱼和青田田鲤(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青田田鲤(P<0.05),但与野生鲤鱼间差异不显着。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鲤鱼、青田田鲤以及化学评分模式下瓯江彩鲤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氨基酸评分模式下瓯江彩鲤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野生鲤鱼、瓯江彩鲤、青田田鲤的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57、78.84、76.32,其构成比例符合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野生鲤鱼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着高于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P<0.05),3种鲤鱼的肌肉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差异不显着。由结果可知,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野生鲤鱼、瓯江彩鲤、青田田鲤肌肉均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野生鲤鱼的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较优。

彭辉辉[5](2019)在《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养鲤(Cyprinus carpio)稻田为实验组(RF),以单种稻稻田为对照组(RM),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两种稻田系统的水体和底泥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两组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和细菌的种类和丰度进行鉴定和分析,再利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两种模式的物质能量流动、系统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两种模式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上的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稻田养殖鲤(禾花鱼)与池塘养殖鲤(普通鲤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旨在探究稻田养殖与池塘养殖同种鱼类营养的差异。结果如下:对两种稻田系统水体和底泥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水体的电导率(Cond)和溶解性固体总量(TD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硝酸盐(NO3--N)和总氮(TN)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底泥总磷(TP)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模式水体的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有浮游植物共7门18种,对照组有5门24种,实验组多了甲藻门(Pyrr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的物种,且实验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优势种集中在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对照组的优势种多集中在硅藻门和蓝藻门(Cyanophyta);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浮游动物11种,实验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两种系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水体细菌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绝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绝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水体均有丰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采用Ecopath模型对两种模式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水蜘蛛、田螺、轮虫、底泥碎屑等功能组生态营养效率高于对照组,两个系统的能量流通量绝大部分分布于第Ⅰ、Ⅱ营养级,但实验组具有较高的碎屑利用率;实验组的系统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以及总初级生产力与总生物量(TPP/TB)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系统连接指数(CI)和Finn’s循环指数(FCI)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稻鲤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熟度和稳定性。对禾花鱼与普通鲤鱼营养成分及其质构特性进行实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禾花鱼肌肉中灰分、钙(Ca)、磷(P)含量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5),锌(Zn)含量极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1),脂肪含量显着低于普通鲤鱼(P<0.05),两组鲤鱼蛋白质、水分和铁(Fe)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鲤鱼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85%和16.5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0.17%和40.42%;禾花鱼检测出21种脂肪酸,普通鲤鱼检测出22种,两组鲤鱼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3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着差异(P>0.05)。禾花鱼肌肉的硬度、咀嚼度、胶着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5)。两组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略有差异,氨基酸组成一致,均为优质水产蛋白,禾花鱼具有脂肪含量低、矿物质含量高、口感好等特点。本研究发现,养鲤稻田相较于单种稻稻田其多项水质指标得到改善,浮游生物密度更高,种类组成更为健全,浮游微生物群落特点存在差异;稻田养殖的鲤鱼肌肉相较于池塘养殖其肉质有所提高。因此,稻田养鱼模式值得推广,其内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涛[6](2019)在《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脂肪代谢和排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探讨添加剂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脂肪代谢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重为(0.40±0.10)g的健康大鳞副泥鳅1680尾,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A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尾。A组饲喂粗脂肪含量为5.63%的基础饲料,BG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200、300、400、500mg/kg L-肉碱,且粗脂肪含量为7.62%的高脂饲料,养殖试验周期为60 d。试验结束后,检测大鳞副泥鳅的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脂肪分解酶、肌肉营养成分和排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中添加100mg/kg L-肉碱提高了大鳞副泥鳅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但差异不显着(P>0.05);但随着L-肉碱剂量的增加,降低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2)饲料脂肪含量的提高增加了血浆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P<0.05)和白蛋白含量(P>0.05)。高脂饲料中添加L-肉碱可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含量,增加白蛋白水平。添加500 mg/kg L-肉碱时,甘油三酯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添加300 mg/kg L-肉碱时,总胆固醇含量最低,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着(P>0.05);随L-肉碱添加量增加,血浆中尿素氮含量显着下降,白蛋白含量增加。当L-肉碱添加量为200 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尿素氮下降了38.89%,而白蛋白增加了49.15%,均达显着差异水平(P<0.05)。(3)饲料脂肪含量的提高增加了肝胰脏中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但差异不显着(P>0.05);高脂饲料中添加L-肉碱可增加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当添加量为500 mg/kg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最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L-肉碱添加量的增加,总脂酶活性逐渐上升,当添加量为500 mg/kg时,总脂酶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饲料脂肪含量增加提高了大鳞副泥鳅肌肉粗脂肪含量,降低了粗蛋白含量,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高脂饲料中,随L-肉碱添加量增加,肌肉粗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添加200 mg/kg和400 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分别增加了9.73%和10.61%,差异显着(P<0.05),但与其他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300、400和500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粗脂肪分别减少了15.18%、17.9%和15.95%,差异均显着(P<0.05),与其他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当L-肉碱添加为100 mg/kg时肌肉TAA、EAA、DAA、EAAI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组和基础饲料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L-肉碱添加量的增加,肌肉Na、K、Mn、Mg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对Fe、Zn含量没有影响。其中Na元素含量在L-肉碱为400、500 mg/kg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n元素含量在L-肉碱为100、400、500 mg/kg时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饲料脂肪含量的增加对大鳞副泥鳅的排氨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在高脂饲料中添加L-肉碱后,排氨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100 mg/kg L-肉碱组排氨率显着下降(P<0.05)。综上,在日粮中添加适量L-肉碱可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改善其肌肉品质,提高肝胰脏脂肪分解酶活性,降低血浆脂肪含量、尿素氮含量和排氨率,提高白蛋白水平。从肌肉粗蛋白含量考量,建议大鳞副泥鳅饲料中L-肉碱添加水平为378.4mg/kg;从肌肉粗脂肪含量考察,L-肉碱添加水平为442.1 mg/kg时降脂效果最好;从氨氮排放考量,建议L-肉碱添加水平为268.8 mg/kg。

孙光兴[7](2019)在《淮河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是我国特有、珍稀的一种淡水蚌类。它具有蚌类的典型生活史,成熟的钩介幼虫排出后,需要短暂寄生在适宜寄主鱼上才能变态发育成稚蚌,从而完成繁育过程。由于橄榄蛏蚌的特殊繁殖和栖息特性,对特定寄主鱼信息尚不清楚,在人工繁育上一直未取得突破,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珍稀蚌类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本文通过逐月采集淮河橄榄蛏蚌,系统地研究其繁殖生物学特征;开展了橄榄蛏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研究,并对其培养的血清种类和密度进行了筛选;对橄榄蛏蚌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现代渔业发展提供新的绿色生态养殖品种,为我国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保护及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橄榄蛏蚌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表明:橄榄蛏蚌怀幼的年龄段主要在2龄到6龄,2冬龄为其最小性成熟年龄,体重31.25g,壳长10.54cm;最大性成熟个体为5龄,体重152.63g,壳长18.45cm。淮河橄榄蛏蚌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2月到6月份,繁殖高峰为3月底至5月份。此蚌的生殖细胞发育也是分批分期进行的,雌蚌在繁殖季节里可排卵3~5次,一次怀幼量在134.9万~402.1万粒,雌蚌的怀幼量与个体的体重正相关。根据组织切片对橄榄蛏蚌生殖细胞的发育规律和滤泡的变化结果,认为9月到11月份为性腺的增殖期,12月至第二年的1月份为性腺生长期,2月到5月份为性腺成熟期,3月至6月份初为性腺的排放期,7月到9月为性腺的休止期。橄榄蛏蚌精细胞和成熟的精子堆积在一起,由鞭毛相互连接在一起;精子呈椭圆短杆状,尾部有一条细长的鞭毛,整体长度为46~50μm,头部呈子弹头状,大小约为0.72×1.43μm。橄榄蛏蚌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2)体外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培养钩介幼虫变态率最高血清组是鲤鱼,为86.61±4.42%;钩介幼虫变态率最低血清组是兔。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对照组钩介幼虫的变态率显着低于血清组钩介幼虫变态率(P<0.05);鳙鱼、鳊鱼、草鱼、黑雕鱼、牛组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鲤鱼、草鱼、兔组的钩介幼虫变态率差异性显着(P<0.05),鲤鱼高于草鱼的变态率,草鱼高于兔的变态率。利用鲤鱼血清为重要营养源,体外培养基密度为800、1200、1600、2000只条件下得到的变态率分别为36.70±11.67%、58.85±2.73%、68.31±15.70%、78.48±9.31%。(3)橄榄蛏蚌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3月份橄榄蛏蚌的粗灰分显着低于69、12月份(P<0.05),6、9、12月份的粗灰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月份橄榄蛏蚌的粗蛋白显着高于6、9、12月份(P<0.05);3、6、9、12月份的粗脂肪无显着性差异(P>0.05)。橄榄蛏蚌所含人体的17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4.31%,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1.93%,鲜味氨基酸为19.35%,氨基酸含量随季节变化无显着性差异。

隋修磊[8](2019)在《尖头大吻鱥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文中认为鱼类是优质的动物性蛋白来源。鱼肉因含水量较多、纤维细短、肉质细嫩、利于消化吸收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目前,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鱼类可用于商业捕捞和生产,但河南省鱼类资源品种相对单一,亟需发掘地方名特优水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尖头大吻鱥是我国优质的小型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细嫩、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但是,河南省境内尖头大吻鱥均为野生繁殖,其繁育、营养和推广等方面均落后于黑龙江等地区。针对河南本土尖头大吻鱥暂时落后的理论研究和鱼产品生产现状,本研究(1)首次比较分析河南尖头大吻鱥的营养成分;(2)率先从肌肉、肝脏、肠道等组织/器官多水平综合比较分析其营养组成(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差异;(3)对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与肌肉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本研究的完成为尖头大吻鱥野生品种的资源保护、河南土着特色鱼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河南省渔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发现尖头大吻鱥水分含量为79.59±2.92%,粗蛋白含量为16.62±2.73%,粗脂肪含量为1.15±0.45%,灰分含量0.96±0.05%,pH值为6.91±0.16,含肉率为61.50±3.35%,肥满度为1.25±0.17%,贮存损失率为3.78±0.01%,冻存损失率为6.74±0.01%,蒸煮损失率为18.78±0.02%,性腺指数为7.17±6.09%,脏体比为4.62±0.49%。通过氨基酸成分检测发现尖头大吻鱥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38.82%),半必需氨基酸2种(8.56%),非必需氨基酸8种(55.28%)。呈味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38.56%、17.22%和2.13%。从氨基酸组成上看,尖头大吻鱥肌肉中谷氨酸(15.51%)含量最多;其次为天门冬氨酸(10.97%)、亮氨酸(8.38%)、脯氨酸(8.31%)、赖氨酸(8.24%),而半胱氨酸(0.45%)含量最少。尖头大吻鱥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指数为96.24,氨基酸评分(ASS)标准均接近或大于1,化学评分(CS)标准均大于0.5;赖氨酸含量为705 mg/g N,分别是FAO/WHO评分标准和全鸡蛋蛋白质模式的2.07倍和1.60倍。这表明,尖头大吻鱥是人类优质蛋白源。通过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尖头大吻鱥肌肉(背肌、腹肌)、肝脏、肠、脑、肾脏和脾脏组织/器官中主要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5种。肌肉中EPA和DHA的总含量高达18.07%,∑ω-3/∑ω-6比值大于0.98,表明尖头大吻鱥是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淡水鱼类。最后,通过文献查阅和对已发表的代表鱼类营养成分数据统计分析,我们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其水分含量高于大多数鱼类,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与大多数鱼类相当,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表明河南省土着鱼类尖头大吻鱥是一种少脂型、蛋白含量高、氨基酸与脂肪酸种类丰富且营养比例均衡的鱼类,可作为优质食物来源。

闫学春,栾培贤,曹顶臣,何立川,孙效文[9](2017)在《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F2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总DNA直接导入鲤鱼(Cyprinus carpio)后,其对鲤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依靠显微介导远缘杂交技术,将远缘基因(中国明对虾基因组DNA)导入鲤鱼受精卵内并获得了子代,对其子代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检测,均扩增出了供体基因片段。在确定了外源DNA稳定遗传的基础上,测定了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F2代肌肉中的营养成分、金属元素含量,发现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与普通鲤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37%和16.49%、79.92%和74.16%、31.16%%和28.04%、31.5%和29.54%,均高于普通鲤,两种鲤鱼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都是缬氨酸。与普通鲤相比较,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在营养价值上具有一定优势。在所测的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和普通鲤的重金属Cu,Zn,Cr、Hg,Cd和Pb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本研究结果为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的商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伟,杨又兵,曾珍珍,马秀英,韩文霞,董斌川,禹学礼[10](2017)在《两个黄河鲤鱼群体肌纤维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河南黄河鲤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肉质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人工养殖的河南黄河鲤鱼和野生黄河鲤鱼为研究对象,分为野生组、养殖组,测定这两组鱼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机体必需微量矿物质元素钙和磷的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野生组黄河鲤鱼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养殖组(P<0.05),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养殖组(P<0.05);养殖组黄河鲤鱼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略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黄河鲤鱼的磷含量略高于养殖组(P>0.05),钙含量低于养殖组(P>0.05)。肌纤维特征分析表明,两个群体黄河鲤鱼的肌纤维直径平均值差异显着(P<0.05),肌纤维密度差异极显着(P<0.01)。

二、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大鲵肌肉蛋白组分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鲵研究现状
        1.1.1 大鲵资源及营养价值
        1.1.2 大鲵肉加工利用现状
    1.2 肌肉蛋白质种类
        1.2.1 肌浆蛋白
        1.2.2 肌原纤维蛋白
        1.2.3 肌基质蛋白
    1.3 肌肉蛋白质功能特性
        1.3.1 溶解性
        1.3.2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1.3.3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1.3.4 凝胶特性
    1.4 影响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因素
        1.4.1 物理因素
        1.4.2 化学因素
        1.4.3 生物因素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大鲵肌肉营养成分及蛋白组分
    2.1 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鲵肌肉基本成分测定
        2.3.2 大鲵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2.3.3 大鲵肌肉组织形态
        2.3.4 大鲵肌肉蛋白质分离方法
        2.3.5 分离蛋白氨基酸含量测定
        2.3.6 分离蛋白的SDS-PAGE电泳
        2.3.7 分离蛋白的紫外光谱特性
        2.3.8 分离蛋白的红外光谱特性
        2.3.9 分离蛋白的扫描电镜图谱特性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鲵肌肉基本成分
        2.4.2 大鲵肌肉营养成分
        2.4.3 大鲵肌肉组织切片
        2.4.4 分离蛋白种类及含量
        2.4.5 分离蛋白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2.4.6 分离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2.4.7 分离蛋白的紫外光谱分析
        2.4.8 分离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2.4.9 分离蛋白的扫描电镜图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鲵肌肉肌浆蛋白功能特性
    3.1 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溶解性测定
        3.3.2 浊度测定
        3.3.3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3.3.4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浆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浆蛋白浊度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浆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浆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鲵肌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
    4.1 材料与试剂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溶解性测定
        4.3.2 浊度测定
        4.3.3 粘性测定
        4.3.4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4.3.5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
        4.3.6 凝胶保水性测定
        4.3.7 凝胶特性测定
        4.3.8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粘性的影响
        4.4.4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4.5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4.4.6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保水性的影响
        4.4.7 不同处理方式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鲵肌肉肌基质蛋白特性
    5.1 材料与试剂
    5.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肌基质蛋白中胶原蛋白提取
        5.3.2 胶原蛋白的感官评价方法
        5.3.3 胶原蛋白的紫外光谱测定
        5.3.4 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
        5.3.5 胶原蛋白的SDS-PAGE电泳测定
        5.3.6 胶原蛋白的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5.3.7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图谱测定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胶原蛋白的感官分析结果
        5.4.2 胶原蛋白提取率
        5.4.3 胶原蛋白的紫外光谱分析
        5.4.4 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5.4.5 胶原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5.4.6 胶原蛋白的羟脯氨酸含量
        5.4.7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图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江鳕简介
        1.1 江鳕的生物学特性
        1.2 江鳕的养殖现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概况
        2.2 鱼类消化系统的研究概况
        2.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江鳕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江鳕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江鳕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红酸汤干制工艺及烹饪肉类食品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酸汤概述
    1.2 红酸汤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2.1 辣椒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2.2 番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3 红酸汤风味研究
        1.3.1 滋味
        1.3.1.1 酸味
        1.3.1.2 咸味
        1.3.1.3 鲜味
        1.3.1.4 辣味
        1.3.1.5 滋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1.3.2 挥发性风味物质
        1.3.2.1 萃取方法
        1.3.2.2 分离鉴定方法
    1.4 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4.1 真空冷冻干燥
        1.4.2 真空微波干燥
    1.5 红酸汤烹饪肉类食品品质
        1.5.1 动物性原料的营养价值
        1.5.1.1 长吻鮠的营养价值
        1.5.1.2 猪蹄的营养价值
        1.5.1.3 牛肉的营养价值
        1.5.2 影响肉汤品质的主要因素
        1.5.2.1 原料品质及料水比
        1.5.2.2 加热方式
        1.5.2.3 调味料
        1.5.3 热加工对肉制品质特性的影响
        1.5.3.1 热加工对肉制品失重率的影响
        1.5.3.2 热加工对肉制品色泽的影响
        1.5.3.3 热加工对肉制品质构特性的影响
    1.6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贵州主流品牌红酸汤品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
        2.1.3.2 有机酸的测定
        2.1.3.3 功能成分的测定
        2.1.3.4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1.3.5 电子舌的测定
        2.1.3.6 电子鼻的测定
        2.1.3.7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2.1.3.8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理化特性分析
        2.2.1.1 常规理化指标
        2.2.1.2 矿物质成分
        2.2.1.3 功能性成分
        2.2.2 滋味成分分析
        2.2.2.1 有机酸
        2.2.2.2 游离氨基酸
        2.2.2.3 游离氨基酸呈味特性及TAV分析
        2.2.2.4 电子舌
        2.2.3 香气成分分析
        2.2.3.1 挥发性风味物质
        2.2.3.2 电子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燥工艺对红酸汤营养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干燥工艺参数设置
        3.1.3.2 物理特性指标测定
        3.1.3.3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3.1.3.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物理指标
        3.2.1.1 水分含量
        3.2.1.2 出粉率
        3.2.1.3 溶解度
        3.2.1.4 吸湿率
        3.2.1.5 休止角
        3.2.1.6 色泽
        3.2.2 营养品质
        3.2.2.1 基本理化指标
        3.2.2.2 功能性成分
        3.2.2.3 有机酸
        3.2.2.4 游离氨基酸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酸汤烹饪肉类食品品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3.1 料水比的设定
        4.1.3.2 样品前处理及煮制方法
        4.1.3.3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4.1.3.4 游离氨基酸测定
        4.1.3.5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4.1.3.6 电子鼻的测定
        4.1.3.7 色泽的测定
        4.1.3.8 失重率的测定
        4.1.3.9 质构的测定
        4.1.3.10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肉汤营养成分分析
        4.2.2 肉汤钙含量分析
        4.2.3 肉汤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4.2.4 肉汤GC-MS分析
        4.2.4.1 不同方式煮制的鱼肉汤GC-MS分析
        4.2.4.2 不同方式煮制的牛肉汤GC-MS分析
        4.2.4.3 不同方式煮制的猪蹄汤GC-MS分析
        4.2.5 肉汤电子鼻分析
        4.2.5.1 主成分分析
        4.2.5.2 线性判别分析
        4.2.6 肉的热加工特性
        4.2.6.1 不同煮制方式对各类肉失重率影响
        4.2.6.2 不同煮制方式对各类肉色泽的影响
        4.2.6.3 不同煮制方式对各类肉质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 Ⅱ

(4)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处理
    1.3 肌肉生化成分分析
    1.4 肌肉营养品质评价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营养成分
    2.2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2.3 肌肉蛋白的营养价值
    2.4 脂肪酸组成
3 讨论

(5)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稻田养鱼概况
        1.1.1 稻田养鱼历史背景
        1.1.2 稻田养鱼的优势
    1.2 稻田养鱼研究现状
        1.2.1 稻田养鱼模式的生产力研究
        1.2.2 稻田养鱼模式环境特征研究
    1.3 Ecopath模型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3.1 Ecopath模型与生态学研究
        1.3.2 Ecopath模型组成及基本功能
        1.3.3 Ecopath模型的基本原理
        1.3.4 Ecopath模型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选择
        2.1.2 测定指标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鲤系统与单种稻系统稻田环境因子的比较
        2.2.2 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
        2.2.3 两种模式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百分比
        2.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养殖期间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2.2.5 稻鲤模式与单种稻模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2.2.6 稻鲤模式和单种稻模式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
        2.2.7 两种模式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百分比占比
        2.2.8 实验组与对照组养殖期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比较
        2.2.9 实验组与对照组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比
        2.2.10 水体和底泥理化因子与浮游动植物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实验组和对照组水体和底泥理化因子
        2.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3.3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3.4 环境因子对浮游动植物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地点选择
        3.1.2 水体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3.1.3 水体和底泥理化指标的测定
        3.1.4 水体微生物的提取
        3.1.5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体与底泥理化因子
        3.2.2 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
        3.2.3 细菌群落组成
        3.2.4 环境因子与水体细菌群落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结构与功能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模型构建
        4.1.3 功能组划分
        4.1.4 功能组参数来源
        4.1.5 模型平衡
    4.2 结果
        4.2.1 生态营养效率(EE)
        4.2.2 关键种指数
        4.2.3 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4.2.4 营养级与食物网结构
        4.2.5 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
        4.2.6 系统特征
    4.3 讨论
        4.3.1 关键种指数
        4.3.2 能流特征分析
        4.3.3 系统组织结构分析
        4.3.4 养殖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第五章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比较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鱼
        5.1.2 样品处理
        5.1.3 营养成分测定
        5.1.4 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
        5.1.5 质构特性测定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两组鲤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2.2 两组鲤鱼肌肉矿物元素比较
        5.2.3 两组鲤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较
        5.2.4 两组鲤鱼肌肉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评价
        5.2.5 两组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比较
        5.2.6 两组鲤鱼肌肉质构特性的比较
    5.3 讨论
        5.3.1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常规营养成分差异
        5.3.2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矿物元素比较
        5.3.3 两组鲤鱼氨基酸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
        5.3.4 两组鲤鱼脂肪酸比较分析
        5.3.5 两组鲤鱼质构特性比较分析
    5.4 小结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6)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脂肪代谢和排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L-肉碱的研究进展
        1.2.1 L-肉碱的研究简史
        1.2.2 L-肉碱的理化性质
        1.2.3 L-肉碱的分布
        1.2.4 L-肉碱的生物合成
        1.2.5 L-肉碱的缺乏和补充
        1.2.6 L-肉碱的吸收和代谢
        1.2.7 L-肉碱的主要生理学功能
        1.2.8 L-肉碱在水产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
    1.3 大鳞副泥鳅的概况
        1.3.1 大鳞副泥鳅的简介
        1.3.2 大鳞副泥鳅养殖业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试验方案
    3.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3.2 试验饲粮
    3.3 饲养管理
    3.4 主要设备与试剂
        3.4.1 设备
        3.4.2 试剂
    3.5 样品采集
    3.6 指标测定与方法
        3.6.1 生长性能的测定
        3.6.2 肌肉生化组成的测定
        3.6.3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3.6.4 肝胰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3.6.5 鱼体排氨率的测定
    3.7 数据处理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的影响
    4.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营养成分影响
        4.2.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部分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4.2.3 氨基酸分析
    4.3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脂代谢的影响
        4.3.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肝胰脏脂肪分解酶活性的影响
    4.4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排氨率的影响
    4.5 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5.1.1 L-肉碱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5.1.2 L-肉碱对饵料系数的影响
    5.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5.2.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5.2.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品质的影响
        5.2.3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肌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5.3 L-肉碱与大鳞副泥鳅血浆生化指标的关系
        5.3.1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血脂的影响
        5.3.2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的影响
    5.4 L-肉碱与大鳞副泥鳅肝胰脏脂肪酸代谢酶的关系
    5.5 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排氨率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淮河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淡水蚌类的研究进展
        1.1.1 淡水蚌类分类及资源简介
        1.1.2 淡水蚌类习性和生活史
        1.1.3 年龄鉴定
        1.1.4 繁殖特征
        1.1.5 胚胎发育
        1.1.6 传统人工繁育
        1.1.7 体外培养技术
        1.1.8 贝类营养成分
    1.2 橄榄蛏蚌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橄榄蛏蚌的资源调查与种群分布
        1.2.3 橄榄蛏蚌形态学与生长特征
        1.2.4 橄榄蛏蚌繁殖生物学
        1.2.5 橄榄蛏蚌营养、生化与遗传特征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淮河橄榄蛏蚌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橄榄蛏蚌的采集
        2.1.2 形态学测定
        2.1.3 年龄和性别鉴定
        2.1.4 肥满度的测量
        2.1.5 雌蚌怀幼量统计
        2.1.6 精子电镜观察
        2.1.7 性腺的组织切片制备
        2.1.8 橄榄蛏蚌的胚胎发育
        2.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月份橄榄蛏蚌肥满度的比较
        2.2.2 雌蚌怀幼量
        2.2.3 卵巢发育观察
        2.2.4 精巢的发育及分期
        2.2.5 精子形态观察
        2.2.6 胚胎发育
    2.3 讨论
        2.3.1 橄榄蛏蚌的精子形态特征
        2.3.2 蚌类繁殖力评估
        2.3.3 蚌类性腺发育的差异
        2.3.4 蚌类胚胎发育差异
第三章 橄榄蛏蚌体外培养以及稚蚌形态发育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成熟钩介幼虫的采集
        3.1.2 血清准备
        3.1.3 成熟钩介幼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率
        3.1.4 钩介幼虫形态学观察
        3.1.5 不同血清对钩介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3.1.6 不同培养密度对钩介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3.1.7 稚蚌的生长及形态发育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成熟钩介幼虫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存活率
        3.2.2 钩介幼虫形态学观察
        3.2.3 不同血清对钩介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3.2.4 不同培养密度对钩介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3.2.5 稚蚌的生长
        3.2.6 稚蚌的形态发育
    3.3 讨论
        3.3.1 钩介幼虫存活时间
        3.3.2 血清对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3.3.3 培养密度对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
        3.3.4 稚蚌生长阶段分期
第四章 橄榄蛏蚌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出肉率的测量
        4.1.3 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4.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形态学比较
        4.2.2 不同季节橄榄蛏蚌的出肉率
        4.2.3 肌肉营养成分
        4.2.4 氨基酸含量
    4.3 讨论
        4.3.1 贝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比较
        4.3.2 贝类氨基酸含量比较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尖头大吻鱥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产品品质评价指标
        1.1.1 营养评价因素
        1.1.2 感官评价指标
        1.1.3 风味物质
    1.2 影响水产品品质的因素
        1.2.1 养殖品种
        1.2.2 环境因素
    1.3 河南水产品市场现状
    1.4 尖头大吻鱥的研究现状
        1.4.1 尖头大吻鱥简介
        1.4.2 尖头大吻鱥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尖头大吻鱥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
        2.1.4 样品处理
        2.1.5 试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尖头大吻鱥物种核实
        2.2.2 尖头大吻鱥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3 尖头大吻鱥肌肉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分析
        2.2.4 尖头大吻鱥不同组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尖头大吻鱥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
    3.1 评价方法
        3.1.1 一般营养成分评价
        3.1.2 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3.1.3 脂肪酸营养品质评价
    3.2 尖头大吻鱥品质评价
        3.2.1 一般营养成分评价
        3.2.2 蛋白质品质评价
        3.2.3 脂肪酸品质评价
    3.3 开发利用方向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F2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
        1.1.2 虾基因鲤基因组DNA提取
    1.2 实验方法
        1.2.1 外源基因导入
        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实验
        1.2.3 取样方法
        1.2.4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1.2.5 氨基酸测定
        1.2.6 微量元素测定
    1.3 营养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AFLP检测结果
    2.2 主要营养成分
    2.3 氨基酸
    2.4 营养价值评定
    2.5 金属元素含量
3 讨论
    3.1 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AFLP检测
    3.2 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主要营养成分
    3.3 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氨基酸含量分析和营养价值评定
    3.4 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4 结论

(10)两个黄河鲤鱼群体肌纤维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验用鱼
    1.2 样本处理
2 方法
    2.1 肌纤维性状的测定
    2.2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3 氨基酸的测定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骨骼肌肌纤维石蜡切片的观察
    3.2 骨骼肌肌纤维横切面直径大小和密度比较
    3.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3.4 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3.5 钙、磷含量分析
4 讨论
    4.1 肌纤维直径、密度对鱼肉质的影响
    4.2 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4.3 氨基酸组成分析
    4.4 钙、磷含量分析
5 结论

四、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鲵肌肉蛋白组分及特性研究[D]. 杨慧.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2]江鳕营养评价、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力的研究[D]. 韩晴.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红酸汤干制工艺及烹饪肉类食品品质研究[D]. 潘季红. 贵州大学, 2020(02)
  • [4]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孙丽慧,陈建明,黄爱霞,沈斌乾,姜建湖,屠仁千,林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4)
  • [5]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D]. 彭辉辉.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L-肉碱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脂肪代谢和排氨率的影响[D]. 邓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淮河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D]. 孙光兴.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尖头大吻鱥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D]. 隋修磊.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F2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闫学春,栾培贤,曹顶臣,何立川,孙效文.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9)
  • [10]两个黄河鲤鱼群体肌纤维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王伟,杨又兵,曾珍珍,马秀英,韩文霞,董斌川,禹学礼.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1)

标签:;  ;  ;  ;  ;  

几种鲤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