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产业化社会化供给初探

实验动物产业化社会化供给初探

一、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社会化供应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闽政办[202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7月16日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赵心刚,卢凡,程苹,田勇[4](2019)在《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展望》文中指出实验动物是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支撑条件。实验动物资源建设和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了国家生命科学发展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在分析国内外实验动物资源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包括模型资源建设、法制化、伦理、数据资源整合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国至2035年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若干目标和具体建议。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为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曼·托乎达别克[5](2019)在《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收入是伊犁州直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快畜牧业发展是建设伊犁州直新农村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则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既是畜牧业发展既是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机遇。促进畜牧业带头实现现代化是畜牧业帮助“农业强”的重要责任;引导亿万农户增加收入是畜牧业帮助“富农”的重要使命;开展水产养殖环境管理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畜牧业发展“乡村美”的历史责任。基于以上背景,在查阅大量文献中发现,目前关于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的研究集中在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甚少,更没有针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现状和联结机制状况的研究。“十一五”以来,伊犁州直畜牧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大幅提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粗放发生了重大变化,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加强了畜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面对畜产品市场的新形势和需求的变化,伊犁州指标畜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与伊犁州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仍远远低于发达省份。本研究证实以上论断,找出内外在原因,确立现时代何种因素阻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和合理的对策建议的缘故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畜牧业发展环境实际出发,基于通过收集数据和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横纵向分析了本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来研究本区畜牧业产业化各主体发展状况和组织模式及其联结机制,并通过案例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对澳大利亚和山东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研究,分析了对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最后,通过上述研究来分析促进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耿仲钟[6](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陶毅[7](2017)在《实验动物社会化供应与运输服务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搞好实验动物供应与运输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实验动物行业不断深入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了解、掌握其运行规律,合理运作,可以使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实现双赢。结合本公司多年从事实验动物销售与运输服务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韩帅,满达,朱晓伟[8](2017)在《高校实验动物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实验动物是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高校产业化发展是国际形势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途径。实验动物中心是医学类高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点,也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服务平台,对当地药物研究利用、地区性高发疾病建模、临床研究交流发展都将起到长期的推动和影响。针对高校实验动物生产规律控制成本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校本质属性进行反思,从而真正实现具有高校特色的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

叶碧海,何俊智,杨汉林,翁顺太,杨云青,郑和平,史向东[9](2013)在《福建省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1实验动物科学概述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

齐长永[10](2012)在《SPF级大、小鼠生产规范化管理要素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实验动物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国际上已广泛生产和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我国也逐步实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建立和健全了各项法规,使实验动物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动物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实验动物标准的提高,使得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因此,只有采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研究结果特别是药物、生物制剂等的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得到国际认可,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化实验动物为SPF级动物。SPF级动物排除了某些特定的病原体,避免了病原体的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避免了条件性致病菌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肯定,适合于微生物学、病理学、肿瘤学、免疫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因此生产足够数量的、合乎标准的SPF级动物是一项首当其冲的工作。要想获得优质的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必须依靠严格的生产与管理。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实验动物屏障设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屏障系统设施的设计、布局及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分析了该中心屏障系统改造前后环境与动物生产的变化。屏障系统改造升级后,经检验,送排风量、温湿度、空气洁净度和区域间的梯度压差等参数合适而稳定,内环境可控性增强,饲养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SPF级大小鼠品系扩大,动物年产量有了大幅提高,改造后实验动物产量是屏障系统改造前生产量的4倍左右,且完全符合SPF/VAF(?)标准。另外,改造后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中SPF大、小鼠生产繁殖采用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及环境控制,生产的实验动物均未检出任何SPF级大、小鼠需排除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符合国标要求。SPF级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控制及饲养管理的标准高,要求严,不论哪一个环节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对整个设施的污染,进而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因此,在SPF级动物的饲育管理中,严格控制饲育、管理、操作中的微生物状况,可使环境因素更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及动物实验条件更加标准化,动物实验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我们的科研质量和水平。

二、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社会化供应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社会化供应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实验动物资源建设概况
2 国内实验动物资源建设概况
    2.1 国内实验动物使用现状与分析
    2.2 新型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取得显着成绩
    2.3 国内实验动物资源主要保藏机构
    2.4 国内实验动物数据资源的建设情况
    2.5 国内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概况
3 实验动物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4 针对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建议
    4.1 把握生命科学科技创新趋势,提升模型资源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
    4.2 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建设,加强资源库服务能力
    4.3 亟待加强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相关认证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科学家整体形象
    4.4 加强动物模型资源数据库建设,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4.5 积极推进实验动物资源的产业化,支撑生物产业健康发展
    4.6 健全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稳固行业发展根基

(5)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理论基础
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与条件
    2.1 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概况
        2.1.1 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2.1.2 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2.1.3 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2.1.4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
    2.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条件
        2.2.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环境
        2.2.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源优势
        2.2.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
        2.2.4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环境
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现状
    3.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概况
        3.1.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概况
        3.1.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微观基础现状
        3.1.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3.2 典型案例与问卷调查分析
        3.2.1 伊宁市新生源奶牛养殖合作社
        3.2.2 巩留县恩特马克优质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3.2.3 伊犁哈萨克羊种畜场
        3.2.4 伊犁富润德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3.2.5 零散养殖户
    3.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评价
        3.3.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
        3.3.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
4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4.1.1 品种改良程度较低
        4.1.2 草场建设和饲草料加工不足
        4.1.3 畜产品加工体系不完善
    4.2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健全
        4.2.1 专业化养殖大户数量少
        4.2.2 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4.2.3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4.2.4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贡献率低
5 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经验借鉴
    5.1 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状况
        5.1.1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
        5.1.2 德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5.1.3 中国山东畜牧业发展概况
    5.2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5.2.1 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5.2.2 发展饲草饲料支撑基础
        5.2.3 打造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
        5.2.4 构建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 促进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1.1 加强品种改良
        6.1.2 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
        6.1.3 加强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6.2 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6.2.1 促进零散养殖户发展
        6.2.2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6.2.3 龙头企业
    6.3 突出畜牧业创新发展
        6.3.1 加强主导产业建设
        6.3.2 加强科技创新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8)高校实验动物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研检测服务平台运行
2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2.1 小鼠的饲养管理
    2.2 大鼠的饲养管理
    2.3 实验兔的饲养管理
    2.4 其他实验动物
3 动物生产成本核算
4 生产成本的控制
    4.1 生产管理控制
    4.2 屏障系统质控监督
    4.3 实验动物订购制度
    4.4 消防建设与机械设备的节能
5 高校实验动物产业化特点
    5.1 生产呈现周期性, 规律显着
    5.2 肩负着多于企业的社会职能
    5.3 尊重自然的引导者, 动物福利的领路人

(9)福建省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科学概述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1.2 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1.3 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1.3.1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1.3.2 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1.3.3 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2.2 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 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2 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3 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 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2 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 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3.2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3.3 实验动物福利
    3.4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4.1 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 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4.3 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4.4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 时代机遇
    5.2 政策机遇
    5.3 产业机遇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 发展思路
    6.2 发展目标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 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7.2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7.3 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 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
        7.3.2 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
        7.3.3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7.4 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 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
        7.4.2 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
        7.4.3 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
        7.4.4 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
        7.4.5 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
    7.5 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 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2 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3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 加强法制化管理
    8.2 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8.3 加大投资力度,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8.4 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8.5 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8.6 重视学会的工作, 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8.7 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 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8.8 规范实验动物许可单位或个人自行检测工作

(10)SPF级大、小鼠生产规范化管理要素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实验动物商品化及市场构成
        1.2 逐步成熟、完整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
        1.3 生物安全和动物福利问题得到重视
        1.4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2 我国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模式
    3 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分析
        3.1 实验动物事业发展为独立产业的局限性
        3.2 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分析
        3.3 实验动物产业化运行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PF屏障系统标准化管理及应用
    1 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的建设
        1.1 充分考虑设施设备的高质量和易维修性
        1.2 布局流程要设计合理
    2 有效的检测措施
        2.1 环境设施的检测
        2.2 饲料的检测
        2.3 无菌水的检测
        2.4 实验动物的垫料检测
        2.5 屏障环境的检测
        2.6 实验动物的质量检测
        2.7 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的处理
        2.8 动物检测
        2.9 日常消毒灭菌物品的检测
    3 屏障系统改造前后环境与动物生产变化
        3.1 新屏障系统设施表现出来的优势
        3.2 屏障系统改造后动物生产变化
        3.3 屏障系统改造前后动物产量变化
    4 讨论与小结
        4.1 建立完整的屏障系统管理文件体系
        4.2 加强中心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PF大、小鼠生产繁殖规范化管理及质量控制
    1 SPF级大、小鼠生产标准化管理
        1.1 SPF级大、小鼠生产相关工作管理
        1.2 不同品系大、小鼠的日常饲养管理
    2 动物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检测
        2.1 大鼠(CD)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检测
        2.2 小鼠(CD-1)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检测
    3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3.1 大鼠质量检测
        3.2 小鼠质量检测
    4 讨论与小结
        4.1 人员方面
        4.2 动物方面
        4.3 环境方面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社会化供应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展望[J]. 赵心刚,卢凡,程苹,田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12)
  • [5]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地曼·托乎达别克.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实验动物社会化供应与运输服务的几点体会[A]. 陶毅. 第十三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7
  • [8]高校实验动物产业化模式研究[J]. 韩帅,满达,朱晓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5)
  • [9]福建省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叶碧海,何俊智,杨汉林,翁顺太,杨云青,郑和平,史向东. 海峡科学, 2013(01)
  • [10]SPF级大、小鼠生产规范化管理要素及实践[D]. 齐长永.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实验动物产业化社会化供给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