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解决方案

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解决方案

一、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赵少翔[1](2021)在《兰新高铁大风区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兰新高速铁路自全线开通以来,所经大风区域多次发生接触网正馈线大幅舞动状况,造成悬挂点线索疲劳断股,牵引供电停电等故障。而传统模式下对接触网线路的监测还依赖于人工巡检,工作效率低。因此,通过开展大风区段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技术与导线状态评估理论的研究,对保障兰新高速铁路乃至其他大风地区铁路的运营安全,提升铁路智能化管理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分析兰新高铁现场实际的基础上,遵循尽量不改动或者少改动现有接触网结构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馈线舞动多点在线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系统的监测网络节点、安装方式、测点布置、电源供应等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设计,以提高监测系统与铁路现场的适应性。采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同步采集各舞动监测点加速度信息,通过构建Zig Bee无线通信网络传输监测数据,在搭建的导线舞动监测试验平台上对系统的通信质量和监测精度分别进行性能测试,验证所设计的监测系统满足舞动在线监测的各项基本需求,可以准确反映导线舞动状况。然后,针对舞动在线监测加速度数据积分求位移的过程中因趋势项存在导致积分结果严重失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导线舞动定位算法,对舞动信号的波形进行修正。在详细分析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抗模态混叠原理的基础上,对积分信号进行分解得到10个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本征模态函数)。根据舞动信号近似关于时间轴对称的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趋势项识别和重构方法,实现了信号中趋势项的提取及消除。经与滑动平均法去趋势项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定位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进一步探讨了舞动定位算法中参数的选择,给出了适合舞动信号处理的参数取值范围。最后,为研究舞动状态下正馈线力学变化特性以评估其疲劳状态,基于舞动的幅值、频率、半波数等可监测参数计算导线上张力的大小,确定张力随舞动时间的变化情况。根据正馈线结构特点和材料特性,利用ABAQUS软件构建正馈线有限元三维模型。通过张力分层的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重点分析了不同拉伸载荷作用下正馈线内部钢股和铝股整体及截面的力学变化规律。根据累积损伤理论,结合铁路现场气象信息,引入了一种导线舞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估流程和步骤。

李宗泽[2](2021)在《面向5G的滤波天线及MIMO滤波阵列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携带量、更快的传输速率以及更多的终端支持数量,在4G发展方兴未艾之时,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抢先进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向射频(RF)前端器件提出了几点更高的要求。其一,有限的设计面积和成倍增加的器件数量要求每个器件的尺寸更小,集成度更高;其二,复杂的使用环境和更大的功率需求要求RF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其三,多入多出技术(MIMO)的广泛应用要求天线单元间的相关性较低。基于这些要求,本论文着力于研究滤波天线这一优异的候选器件。滤波天线是天线与滤波器的集成设计,同时具备辐射信号能量和滤除无用信号的能力,其不但能缩减RF前端的整体尺寸,还能避免级联匹配带来的损耗,对于提升射频前端的性能和效率有不错的前景。本论文根据上述要求,分别设计了数款滤波天线作为解决方案:首先,提出了一款集成化设计的平面准八木滤波天线,该天线基于双面平行带线结构,通过改进驱动偶极子、引入前后向寄生结构和嵌入小型带阻结构,在实现良好滤波响应的同时具备宽工作频带和超宽阻带。文中逐步分析了设计步骤和原理,制作了样机进行测试以验证仿真设计的有效性,测得78.2%的10 d B阻抗带宽,4.4 d Bi带内平均增益,20.2 d B带外抑制水平,以及3.1倍频程上带外阻带。其次,为保护功率放大器在高功率应用中免受不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一款基于堆叠贴片天线的吸收滤波天线。该天线能够将工作频带以外的信号能量吸收,避免这些能量反射回源端引起放大器自激振荡。天线的吸收效果由基于缺陷地结构的带阻吸收支路实现,工作带内的信号流向天线辐射,工作带外的信号流向电阻耗散,两者的良好互补表现为独特的“全通特性”。所提出的吸收滤波天线具有24%(3.3-4.2 GHz)辐射带宽,70%无反射带宽,天线工作带内平均增益为7.9 d Bi。在此基础上为满足MIMO系统的应用,提出了一款四元MIMO吸收滤波阵列。阵列采用正交排布,其不仅在各个单元都实现了吸收滤波功能,还实现了单元间的低相关性。加工实物测得单元间隔离度达到24 d B以上,其中在工作频带范围内隔离度大于25 d B,包络相关系数ECC低于2×10-4。此外,还提出了一款4×2MIMO吸收滤波阵列,其中的两组单元分别工作在N77频带和N79频带。以此验证滤波天线在多频率阵列中所具有的异频解耦优势。经过与普通堆叠贴片阵列比较,使用吸收滤波天线单元至少使能异频单元间的隔离度提高8.3 d B。

文思超[3](2021)在《应用于LTE系统的小型化室内全向吸顶式基站天线》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无线通信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必要手段。无线基站作为通信链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通信质量的好坏。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决定了无线通信主要发生在室内,因此室内基站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室外基站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的通信需求。室内基站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安装在墙壁的定向基站天线和安装在天花板的全向基站天线,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对于室内吸顶基站天线,工程应用中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全向覆盖能力以及较大的工作带宽。而天线物理结构的小型化,尤其是低剖面高度,因其带来的低成本、高稳定性以及美观性,一直是商业应用的持续追求。针对不同极化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几款应用于LTE系统的小型化全向基站天线,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了一种垂直极化全向天线,该天线由三块正交的PCB板以及四根短路金属柱构成。首先通过两块交叉的基板实现类似单锥天线的辐射结构,然后采用顶部加载的三角形贴片和短路金属柱降低了天线的工作频率,从而等效地降低了其剖面高度。另外,在天线的输入端口附近利用叉指电容改善阻抗匹配。所设计的天线工作频段覆盖1.67-3.46 GHz,天线物理尺寸为30×30×14.5mm3,电尺寸为0.166×0.166×0.081λ3min,其中λmin为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该天线结构新颖,尺寸小巧,制作成本低廉,稳定性好,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制造。此天线的设计方法可灵活应用于同类型天线中,对三维天线的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2、设计了一种水平极化全向天线。该天线在一个圆形PCB板上实现,在基板中心位置馈电,经过一个1分4的功分器输入到四个环形排布的Vivaldi缝隙天线,另外,在每两个Vivaldi天线中间设置了一个直线槽,用来拓展天线带宽,同时可以改善天线方位面的方向图圆度。天线的工作频率覆盖1.6-2.74 GHz,整体物理尺寸为π×602×1mm3,电尺寸为π×(0.32)2×0.005λ3min。3、设计了一种双极化全向天线。水平极化全向辐射由环形排列的八个开口槽阵列实现,垂直极化全向辐射利用圆柱形腔的TM0n模式的特性实现,具体地,用八个短路铜片激发TM01和TM02模式。此外,用水平极化天线代替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顶部金属盘,并且在垂直极化单元的地面上蚀刻八个槽,很好地解决了水平极化天线靠近地面时匹配恶化的问题。在1.7-2.7 GHz的带宽内,水平极化单元和垂直极化单元的反射系数均小于-10 d B,两者隔离度约为35 d B。该天线的剖面高度很低,只有12.3mm(0.07λmin),并且避免了传统双极化全向天线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馈线干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设计指导意义。

何春[4](2021)在《基于LTE移动通信新型室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写字楼、体育场、商场、酒店等大型建筑物。与此同时4G-LTE的普及覆盖,移动通信无线数据业务的数据宽带提升到堪比固网宽带级别的百兆以上。在人员活动密集的建筑物室内无线移动通信业务指数级别的增长使得国内外的运行商进行大量的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建设。在建设初期主要使用传统室内分布系统,进行移动信号的覆盖。传统室内分布系统往往采用微蜂窝、直放站等形式,但该系统的覆盖能力较差、施工难度大,运行维护困难。网络性能较低,容量不易提升,不能支持新业务等一系列的固有缺点,越来越不能满足LTE业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传统室分系统和新型室分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比,比较系统的给出了4G-LTE的新型室分系统的覆盖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实际工程实施为案例,系统的论述了新型室分从理论到勘察规划到实施和优化,最终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论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对4G-LTE的传统室分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包括传统室分的类别,使用各分布器件特点,传统室分的固有缺点分析等。(2)总结分析新型室分的优点,新设备的特点,新型室分的主要技术原理、传播模型、干扰分析、一体化天线技术、MIMO技术等,并进行工程设计规划要点分析。(3)对某中心写字楼进行测试勘测,根据测试结果结合新型室分系统特点提出网络覆盖解决方案,形成设计方案分布图样,对通过图纸对进行施工。(4)以该中心的设计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数据脚本,对站点开通进行方案实施。(5)以某中心写字楼的优化测试为例分析4G-LTE新型室分系统的优化测试方案。针对新型室分的几种故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站点结合的方式,对LTE移动通信新型室分系统做了系统研究。论文对传统室分系统进行分析,对比传统室分系统与新型室分系统的固有缺陷。新型室分系统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筑物LTE的新型室分系统的实施进行结合进行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论述。文研究项目所在新型室分系统现已在运行,目前该项目已获得验收并结项。

张孟竹[5](2020)在《灵寿县配网自动化设计方案研究与建设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网原有的“重主网轻配网”的发展形式,使得配电网已经成了电网中相对薄弱的一环,配网自动化程度较低,因此对配电网进行自动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今后配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建设灵寿县配网自动化系统,本文对于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地区配电网自动化设计方法及建设效益分析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了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然后对灵寿县配电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分析了前期配网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灵寿县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需求、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之后确立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案,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配网自动化主站、子站以及终端的建设方案,明确了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的性能指标,基于ICE设计了主站系统的管理框架;确定了配网自动化子站及配网自动化终端的建设方案,明确了子站的功能配置方案以及硬件、软件指标,设计了配网自动化通讯系统,同时证明了网络链路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对配网自动化的可靠性和建设效益进行了评估。通过配网自动化建成后的核心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基于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建立了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的评估方法,通过对灵寿县配电网的评估说明了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的可靠性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配网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管理和电网社会形象的影响,说明了配网自动化建设的管理社会效益。

丁孝翔[6](2020)在《宽带圆极化天线及可重构天线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圆极化天线及可重构天线在提升接收灵敏度,增强信道容量,克服多径干扰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已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大量应用。本文对宽带圆极化天线及宽带可重构天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对新型设计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针对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如紧凑型尺寸、宽频工作、良好辐射特性、多极化选择、多辐射模式选择等,从基本的辐射结构及其工作机理出发,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技术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圆极化天线在宽带、低剖面、高口径效率等方面的应用需求,研究设计了两款宽带低剖面定向圆极化天线。首先,基于二维周期性结构的慢波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小型化宽带人工磁导体(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AMC)反射面。将其应用于四正交偶极子辐射臂,实现了宽带高口径效率圆极化辐射。其次,采用超表面(Meta-surface)加载方法,设计了一种叠层的双圆极化贴片天线。分析了超表面结构对贴片单元辐射增益及端口特性的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级3 d B耦合电桥设计了双端口馈电网络,实现了宽带低剖面高增益双圆极化工作,其口径效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2)针对定向超宽带圆极化应用,研究设计了一种紧凑型超宽带定向圆极化天线。从渐变缝隙辐射单元的小型化设计出发,提出了基于寄生短路贴片加载的阻抗匹配提升方法,并给出了其等效电路分析模型。采用宽带耦合线移相器和多级威尔金森功分器设计了正交移相馈电网络,对交叉的渐变缝隙辐射结构进行馈电,实现了超宽带圆极化辐射。设计了顶部加载的表盘型寄生金属带,很好地改善了天线在低频的前后比特性。所提天线不仅具备超宽带定向圆极化辐射能力,并且其结构紧凑、波瓣稳定,与其他设计相比,在带宽和尺寸上优势明显。(3)针对宽带多极化应用需求,采用多馈技术设计了两款四极化可重构天线。首先,提出了一种双端口宽带线极化(Linear Polarization,LP)单元,其端口间辐射波存在固有的180°相差,可极大简化馈电网络的设计复杂度。采用6个PIN二极管设计了输出模式可切换馈电网络,对正交的三端口辐射结构进行馈电,实现了带宽超过80%的定向四极化可重构,且方向图稳定,结构紧凑。其次,针对宽带全向多极化应用,分析了基于方形贴片对加载的四印制偶极子双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平极化(Horizontal Polarization,HP)单元和垂直极化(Vertical Polarization,VP)单元的嵌入式设计思想,极大地降低了天线剖面高度。设计了高效的馈电网络,仅使用4个控制电压,便实现了宽带全向四极化可重构,天线具备结构紧凑,直流功耗低等优势。(4)针对宽带多波束覆盖应用,研究设计了两款方向图可重构天线。一方面,介绍了短路探针加载的圆形贴片侧向辐射模式和锥形辐射模式,引入悬浮探针加载和间隙耦合馈电技术,显着提高了端口隔离度,使辐射特性得到改善。提出了T型馈电枝节,用于改善侧向辐射模式阻抗匹配,拓展工作带宽。采用4个PIN二极管设计了开关馈电网络,实现了期望的低剖面方向图可重构。另一方面,就宽波束覆盖应用,基于PEC(Perfect Electric Conductor)加载印制旋转偶极子结构,设计了一款宽带多方向图可重构天线。通过合理布局偏置电压线,控制寄生金属条的接地状态,以及优化偶极子臂的旋转角度,使天线在一个紧凑的尺寸下获得了较宽的阻抗带宽,且半功率波束可覆盖整个上半空间。上述天线有望在车载GPS定位、卫星通讯、微波成像、宽角扫描相控阵等系统中获得应用。

王苑[7](2020)在《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现在移动通信行业广泛应用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伴随移动通信迅猛发展,在各个领域中使用LTE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手机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代通讯工具。但人们现在已经不仅仅能满足于良好的室外通信服务,据统计表明,80%的网络相关投诉都是来源于室内使用人群。由于室内布局的复杂性,且多数建筑为采用高密材料的封闭式建筑,室外宏基站覆盖达不到室内全覆盖。针对室内覆盖的难题,发展建设和优化LTE室内网络覆盖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为提升室内LTE网络覆盖效果,本文首先对比传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结合实际现场场景情况、网络运营后台参数指标、覆盖和容量需求分析等各项因素研究提出新型室内LTE网络优化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在实际场景中应用验证所提出的网络室内优化方法的可行性。论文考虑室内分布系统设备和器件有效性、天馈系统和信源分区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了室内LTE覆盖可遵循的设计规则。论文也针对不同室内覆盖场景,设计了不同的网络覆盖方案,并利用某特定场景对设计规划进行了验证。最后,论文通过选取某一区域,利用所提出的设计规则和优化方法进行网络整体改造,网络运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优化和设计方法对改善现有室内LTE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LTE网络日趋完善的现状下,室内LTE网络的解决方案是未来LTE网络深度覆盖的重要部分,本文所提出LTE室内网络设计规则和优化手段在行业推广上将具有借鉴意义。

寻建晖[8](2020)在《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数据速率和大信道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输入功率的情况下,利用多径效应大幅度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理论上,MIMO系统中端口越多,可获得的信道容量越大。然而,更多的天线单元和更小的间距会导致更强的耦合,从而降低MIMO系统的性能。因此,降低互耦、提高隔离度是小型化MIMO天线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提高频谱效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采用同频同时全双工(Co-frequency Co-time Full Duplex,CCFD)无线通信技术。CCFD无线通信允许在同一带宽内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在理论上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然而,在CCFD的实现中,多天线系统的强自干扰与弱接收信号之间的大功率差是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实现CCFD通信必须要先解决本地发射机对接收机的自干扰问题。本论文一方面围绕小型化MIMO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单频带、多频带和宽频带MIMO天线设计方案,并对提升天线单元之间隔离度的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另一方面围绕CCFD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收发天线的设计方案,并对本地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抑制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单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单频带双元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GHz频带上的高隔离度小型化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对称排列的折叠单极子天线单元组成,且单元之间的距离为0.10(0为2.4GHz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基于路径抵消原理设计了平面螺旋线去耦结构,印刷在天线单元之间,用于减小地板表面耦合电流,以提高隔离度。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MIMO天线在工作频带上实现了良好的设计参数和隔离特性,可以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无线通信系统中。2.针对多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在单频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双频带双元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GHz和5GHz频带上的高隔离度小型化MIMO天线。该天线通过在折叠单极子天线单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开路枝节实现了双频带工作。去耦结构位于天线单元之间,由平面螺旋线谐振结构(低频带去耦结构)与倒L形陷波结构(高频带去耦结构)组成。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天线在工作频带上实现了良好的设计参数和端口隔离度,可以覆盖2.4/5.2/5.8GHz WLAN等多个工作频段。而且该去耦结构与天线单元的设计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印制MIMO天线的高隔离设计中。3.针对宽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正交极化结合去耦结构来实现宽频带去耦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高隔离度的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正交放置的贴片偶极子天线单元组成。为了增加带宽,对偶极子的方形辐射贴片进行了切角和扇形开槽,并且在其末端增加了垂直放置的矩形寄生贴片。为了抑制表面电流,提高端口隔离度,在两个天线的地板之间引入了由平面螺旋线谐振结构与倒L陷波结构组成的去耦单元。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正交极化MIMO天线的工作带宽达到了62%(VSWR<1.5),平均端口隔离度大于30d B,能够同时覆盖多个不同的工作频段,可以将其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设计中。4.针对CCFD无线通信系统自干扰问题,提出一种本地收发天线自干扰抑制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高隔离度的共线偶极子CCFD收发天线。通过将两个间距为1.430(0为2.45GHz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共线偶极子分别放置到对方的零辐射方向,并结合提出的自干扰抑制结构,在实现收发天线同极化并全向辐射的同时,使得两者的端口隔离度在14.8%的相对带宽上达到50d B以上。而且增加该自干扰抑制结构之后对收发天线的原有特性参数几乎没有影响。该自干扰抑制结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对于其他的天线类型,可以将其放置在与磁场线相垂直的平面内进行优化,来实现收发天线之间的高隔离特性。该天线自干扰抑制结构可以作为空域消除方法之一,与模拟消除、数字消除方法一起将CCFD自干扰降低到系统可接受的水平。

贺玲[9](2020)在《5G射频前端标准模块设计》文中认为本文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对射频接收前端模块进行了标准化研究设计。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规模MIMO技术以及更高频段的使用是5G的核心技术,对未来的移动通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射频前端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5G高频段尤其是毫米波频段的应用中,天线与射频电路之间馈线的损耗较大,减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将5G射频前端模块标准化的模型,将天线模块与射频电路无限接近,设计了射频前端的单通道模块,使天线接收的信号能够直接进入到射频电路中经过放大以及混频处理后完成下变频功能从而输出可以直接利用的中频信号。同时减少了天线与射频电路之间的馈线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避免了天线到射频电路时信号的损耗,也能够使其作为天线阵元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及要求,灵活地对模块进行任意组合,从而构成能够应用于各种场景所需要的阵列天线。本文从5G移动通信系统出发,对射频前端接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设计过程中,根据5G移动通信发展的特点、5G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接收机系统的架构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所设计的天线以及射频接收前端提出了功能要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设计方案,将系统分成天线、放大器以及下变频器三个部分进行设计。本文中天线部分选用微带天线的形式,利用单点馈电的方式实现天线的圆极化,利用ANSOFT HFSS对天线模块进行了模型优化以及指标仿真,最终所设计的天线工作频率在4.9GHz,带宽300MHz,中心频点处正方向增益为6.95d B。射频接收通道采用一次下变频的方式进行了方案设计、指标确定以及器件选型等工作,并对射频电路系统进行了链路各项指标的预算及仿真设计,完成了射频电路的原理图设计、版图设计以及实物测试。射频电路的工作频段为4.9GHz,带宽200MHz,本振信号为4.5GHz,输出中频频率为400MHz,系统增益为31.83d B,噪声系数4.2d B。经过实物加工与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各模块输出信号以及系统的下变频功能符合预期的效果。该模块经集成电路设计后,可为5G接入天线和基站天线阵列提供标准单元。

甘育仪[10](2020)在《共口径可重构天线与赋形天线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天线作为通信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重。为满足不断更新换代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通信以及导航通信等无线通信领域的现代化需求,各类天线呈现出了功能多样化、智能化、小型化、宽带化、低成本等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共口径、可重构、波束切换以及赋形等天线技术开始备受关注。本文的研究工作依据天线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科研项目展开,对共口径智能可重构WLAN天线以及宽带紧凑型余割平方赋形阵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首先本文设计了一款共口径智能可重构WLAN天线。该天线由八个相同的定向型共口径双频双极化可重构天线单元围绕智能波束控制电路呈正八面体状排布构成,可在方位面上实现辐射增益均匀覆盖且能够进行波束切换实现多种辐射模式。天线阵列在频段上同时工作于无线局域网通用标准规定的2.4G频段与5G频段,每个天线单元的极化方式可在±45°线极化之间选择切换。通过合理设计智能波束控制电路使得该天线阵列的八个天线单元中每个天线单元可被选择是否激励以及激励何种极化状态,从而动态检测任意天线单元组合形成的状态所接收的两个频段信号的强度来判断并选择天线阵列的最佳工作状态。最终的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共口径智能可重构WLAN天线能够搜寻、追踪目标天线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天线的辐射极化方式,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其次本文对宽带紧凑型余割平方赋形阵列展开了研究与设计。该阵列为32单元均匀线阵,布阵间距为0.8个高频波长,物理尺寸为23.36λ0?0.512λ0?0.496λ0。天线单元采用双层微带天线结构设计实现21%的相对带宽,具有剖面低、尺寸小的特点。采用凸优化算法与PSO算法结合对32单元均匀线阵进行阵列综合来获得所需的激励幅度和相位,使其在所需的21%带宽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赋形效果与较低的副瓣电平。其馈电网络采用双层带状线威尔金森结构设计实现了小型化。通过合理设计天线单元、激励幅相、馈电网络以及互连匹配结构,本文设计了一款具有频带宽、占用三维空间小、副瓣低等优点的宽带紧凑型余割平方赋形天线阵列,仿真及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阵列性能良好,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兰新高铁大风区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架空输电导线舞动监测方法研究
        1.2.2 在线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2.3 钢芯铝绞线力学状态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理论及疲劳模型分析
    2.1 舞动在线监测理论分析
        2.1.1 舞动监测对象及参数的选择
        2.1.2 舞动在线监测原理
    2.2 正馈线疲劳状态分析基础
        2.2.1 正馈线结构组成
        2.2.2 导线疲劳损伤计算模型
    2.3 小结
3 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3.1 监测系统设计思路与方案
    3.2 在线监测网络节点设计
    3.3 监测终端的安装方式及抗干扰措施
        3.3.1 新型舞动监测终端结构
        3.3.2 监测系统抗干扰设计
        3.3.3 无线监测终端对正馈线舞动的影响分析
    3.4 监测系统的组网能力及数据传输距离
        3.4.1 组网能力分析
        3.4.2 传输距离计算
        3.4.3 舞动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主界面设计
    3.5 导线舞动在线监测系统试验
        3.5.1 舞动监测系统可靠性测试
        3.5.2 导线舞动模拟试验
    3.6 小结
4 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定位算法
    4.1 舞动监测原始加速度数据预处理
    4.2 舞动监测信号波形修正
        4.2.1 EEMD算法原理
        4.2.2 改进的信号趋势项识别方法
    4.3 舞动定位算法实例分析
        4.3.1 三轴位移波形的求解与修正
        4.3.2 舞动监测点轨迹拟合
        4.3.3 算法参数选择的深入研究
    4.4 小结
5 基于舞动监测结果的正馈线状态评估
    5.1 舞动监测结果与张力关系计算
    5.2 接触网正馈线受力状态分析
        5.2.1 钢芯铝绞线分层张力计算
        5.2.2 正馈线有限元模型
        5.2.3 正馈线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5.2.4 不同型号钢芯铝绞线力学特性比较
    5.3 大风区接触网正馈线疲劳寿命估算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面向5G的滤波天线及MIMO滤波阵列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滤波天线设计基础
    2.1 滤波天线基本理论简介
        2.1.1 滤波器简述
        2.1.2 滤波器指标参数
        2.1.3 天线指标参数与典型天线单元简介
    2.2 宽频带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超宽带外抑制的平面宽带八木滤波天线研究
    3.1 引言
    3.2 天线结构
    3.3 天线机理分析与实现
        3.3.1 DSPSL介绍
        3.3.2 驱动偶极子的改进
        3.3.3 滤波响应的实现
    3.4 天线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吸收滤波天线及其MIMO阵列研究
    4.1 引言
    4.2 天线结构
    4.3 吸收滤波天线单元
        4.3.1 辐射通道部分设计
        4.3.2 吸收通道部分设计
        4.3.3 最终结构
    4.4 MIMO吸收滤波阵列
    4.5 异频解耦能力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应用于LTE系统的小型化室内全向吸顶式基站天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研究现状
        1.2.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研究现状
        1.2.3 双极化全向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天线辐射原理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2.2 基本振子
    2.3 天线基本参数
        2.3.1 辐射方向图
        2.3.2 方向性系数
        2.3.3 效率和增益
        2.3.4 天线的极化
        2.3.5 输入阻抗
        2.3.6 反射系数和驻波比
        2.3.7 带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剖面垂直极化全向LTE天线
    3.1 天线结构
    3.2 设计原理
    3.3 实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平极化宽带全向LTE天线
    4.1 天线结构
    4.2 设计原理
    4.3 实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剖面双极化全向LTE天线
    5.1 天线结构
    5.2 设计原理
        5.2.1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设计
        5.2.2 垂直极化天线单元设计
        5.2.3 双极化天线设计
    5.3 实测结果
    5.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LTE移动通信新型室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LTE传统室内分布系统的分析
    2.1 LTE传统室内分布系统概述
        2.1.1 传统室分系统的组成
        2.1.2 微蜂窝简介
        2.1.3 光纤直放站简介
        2.1.4 无线直放站简介
    2.2 传统室内分布系统常见器件简介
        2.2.1 合路器/电桥
        2.2.2 功率分配器
        2.2.3 耦合器
        2.2.4 跳线与负载
        2.2.5 天线
        2.2.6 馈线
    2.3 传统室内分布系统的分析
        2.3.1 覆盖能力
        2.3.2 部署难度大
        2.3.3 运行维护
        2.3.4 网络性能
        2.3.5 容量演进
        2.3.6 其他功能支持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建筑物新型室分系统的规划设计
    3.1 LTE室内覆盖分布系统概况
        3.1.1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优点
        3.1.2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架构
        3.1.3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设备介绍-BBU
        3.1.4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设备介绍-DCU
        3.1.5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设备介绍-RHUB
        3.1.6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设备介绍-p RRU
        3.1.7 LTE新型室分系统的设备介绍-连接线
    3.2 LTE新型室分室内主要原理和技术
        3.2.1 ITU-R P.1238 室内传播模型
        3.2.2 Keenan-Motley室内传播模型
        3.2.3 ITU M.2135 模型
        3.2.4 华为室内传播模型
        3.2.5 干扰原理
        3.2.6 一体化天线技术
        3.2.7 MIMO技术
    3.3 LTE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
        3.3.1 无线覆盖率
        3.3.2 容量
        3.3.3 业务质量
        3.3.4 频率规划
        3.3.5 时隙规划
        3.3.6 无线链路规划
        3.3.7 小区规划
        3.3.8 信源规划
        3.3.9 室分天馈系统规划
        3.3.10 传输带宽规划
    3.4 某中心大楼概况
    3.5 某中心大楼平层建筑概况
    3.6 写字楼周边基站情况
    3.7 写字楼无线测试情况
    3.8 基站规划情况
        3.8.1 规划数据
        3.8.2 分布链路示意图
    3.9 覆盖信号仿真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建筑物新型室分系统的部署与测试优化
    4.1 配置BBU链路
    4.2 配置RHUB链路
    4.3 配置PRRU链路
    4.4 配置PRRU数据
    4.5 配置扇区数据
    4.6 配置扇区设备组数据
    4.7 配置扇区设备与设备组绑定
    4.8 配置邻区数据
    4.9 激活小区
    4.10 配置DCU数据
    4.11 某某中心大楼LTE室分覆盖概况
    4.12 覆盖测试情况
    4.13 典型故障分析
        4.13.1 弱覆盖
        4.13.2 断链
    4.14 新型室分的系统优化
    4.1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

(5)灵寿县配网自动化设计方案研究与建设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灵寿县配电网现状及配网自动化建设需求
    2.1 灵寿县配电网现状
    2.2 灵寿县配网自动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 配网自动化改造需求
    2.4 配网自动化建设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2.4.1 配网自动化建设原则
        2.4.2 配网自动化建设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3.1 配网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设计方案
        3.2.1 配电网主站系统设计原则
        3.2.2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配置方案
        3.2.3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3.2.4 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软件配置方案
        3.2.5 基于ICE的配网自动化主站管理方案
    3.3 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设计方案
        3.3.1 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设计原则
        3.3.2 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配置方案
    3.4 配网自动化终端设计方案
        3.4.1 配网自动化终端设计原则
        3.4.2 配网自动化终端功能配置
        3.4.3 配网自动化终端配置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4.1 配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方式选择
    4.2 配网自动化通讯系统频带及带宽选择
        4.2.1 以太无源光网络带宽选择
        4.2.2 无线网络频带及带宽选择
    4.3 通讯系统结构设计
        4.3.1 通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3.2 主站控制层结构设计
        4.3.3 子站通信层结构设计
        4.3.4 终端采集层结构设计
        4.3.5 通信系统网络链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及效益分析
    5.1 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经济效益分析
    5.2 配网自动化系统管理效益分析
    5.3 配网自动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宽带圆极化天线及可重构天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圆极化天线技术研究现状
        1.2.2 宽带可重构天线技术研究现状
        1.2.2.1 多极化可重构天线研究现状
        1.2.2.2 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线型阵子结构辐射原理
        2.2.1 无限小偶极子辐射分析
        2.2.2 有限长偶极子辐射分析
    2.3 微带贴片结构辐射原理
        2.3.1 微带贴片天线传输线理论
        2.3.2 微带贴片天线腔模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高口径效率圆极化天线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AMC慢波结构的小型化定向圆极化天线
        3.2.1 二维AMC慢波结构宽带小型化反射面
        3.2.2 基于小型AMC反射面的定向圆极化天线
        3.2.2.1 四正交偶极子宽带圆极化雏形
        3.2.2.2 宽带低剖面定向圆极化天线实现
        3.2.2.3 制作与测试
    3.3 超表面加载宽带高增益双圆极化贴片天线
        3.3.1 天线结构
        3.3.2 工作机理及仿真分析
        3.3.3 仿真结果与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凑型超宽带定向圆极化天线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设计过程与仿真分析
        4.2.1 小型化渐变缝隙单元设计
        4.2.2 馈电网络与超宽带定向圆极化实现
    4.3 制作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研究与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双端口线极化单元的四极化可重构天线
        5.2.1 天线结构
        5.2.2 设计过程及仿真分析
        5.2.2.1 双端口线极化单元设计
        5.2.2.2 宽带可切换馈电网络设计
        5.2.2.3 偏置电路及四极化可重构实现
        5.2.3 制作与测试
    5.3 嵌入式结构设计全向四极化可重构天线
        5.3.1 天线结构
        5.3.2 设计过程及仿真分析
        5.3.2.1 四印制偶极子双模工作分析
        5.3.2.2 嵌入式HP单元及VP单元设计
        5.3.2.3 可切换馈电网络及四极化可重构实现
        5.3.3 制作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宽带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研究与设计
    6.1 引言
    6.2 基于叠层贴片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6.2.1 天线结构
        6.2.2 工作机理及仿真分析
        6.2.2.1 隔离度提升与方向图改善
        6.2.2.2 带宽增强与端口匹配提升
        6.2.2.3 开关网络与可重构实现
        6.2.3 制作与测试
    6.3 基于旋转偶极子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6.3.1 天线结构
        6.3.2 工作机理及仿真分析
        6.3.3 制作与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及研究概况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4 本文章节安排
2 室内LTE网络覆盖及优化基础
    2.1 LTE网络基础
        2.1.1 LTE网络架构
        2.1.2 LTE网络多址方式
        2.1.3 LTE制式
    2.2 室内覆盖技术介绍
        2.2.1 室内覆盖系统
        2.2.2 室内覆盖基本组成
    2.3 LTE网络优化基础
3 室内LTE网络覆盖优化方法研究
    3.1 业务性能优化
        3.1.1 传统优化方法
        3.1.2 新型优化方法研究
        3.1.3 新型优化方法实施验证
    3.2 室内外协同优化
        3.2.1 传统优化方法
        3.2.2 新型优化方法研究
        3.2.3 新型优化方法实施验证
    3.3 覆盖干扰优化
        3.3.1 传统优化方法
        3.3.2 新型优化方法研究
        3.3.3 新型优化方法实施验证
4 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研究
    4.1 传统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方法
    4.2 新型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方法研究
        4.2.1 线缆布放规则
        4.2.2 信源设计规则
        4.2.3 天线设计规则
        4.2.4 分区规则
    4.3 LTE网络室内覆盖设计实例
        4.3.1 详细设计方案
        4.3.2 室内分布设计图
    4.4 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效果验证
        4.4.1 实例测试结果
        4.4.2 实例效果对比总结
5 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与优化的应用实施
    5.1 实施效果对比和评估
    5.2 分析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与组织架构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MIMO天线基础理论分析
    2.1 MIMO技术综述
        2.1.1 无线信道及其特点
        2.1.2 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
        2.1.3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2.2 MIMO天线的相关参数
        2.2.1 方向图
        2.2.2 天线效率
        2.2.3 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2.2.4 输入阻抗
        2.2.5 天线极化
        2.2.6 散射参数
        2.2.7 相关系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单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3.1 引言
    3.2 单极子和倒F天线的特性
        3.2.1 单极子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特性
        3.2.2 倒F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特性
    3.3 小型化单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
        3.3.1 折叠单极子MIMO天线
        3.3.2 天线单元输入阻抗优化
        3.3.3 地板长度及屏蔽罩对性能影响分析
    3.4 单频带MIMO天线去耦结构的设计
        3.4.1 单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3.4.2 去耦机理分析
        3.4.3 去耦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3.5 单频带MIMO天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化双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4.1 引言
    4.2 小型化双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
        4.2.1 双频带MIMO天线结构
        4.2.2 天线关键参数研究
    4.3 双频带MIMO天线去耦结构的设计
        4.3.1 双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4.3.2 去耦机理分析
        4.3.3 去耦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4.4 双频带MIMO天线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5.1 引言
    5.2 宽频带双极化天线结构
    5.3 天线宽频带设计原理及流程
    5.4 天线关键参数研究
        5.4.1 寄生贴片的影响
        5.4.2 参数L的影响
        5.4.3 参数R的影响
    5.5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去耦
        5.5.1 宽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5.5.2 宽频带去耦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
    5.6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7 宽频带双极化十六元MIMO阵列设计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频同时全双工天线自干扰抑制设计
    6.1 引言
    6.2 CCFD无线通信系统简介
    6.3 共线偶极子及自干扰抑制结构设计
    6.4 自干扰抑制机理分析
    6.5 自干扰抑制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6.6 测试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5G射频前端标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5G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目标和挑战
        1.1.2 5G的关键技术
        1.1.3 5G射频前端标准模块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5G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
        1.2.2 5G时代下射频前端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架构
第二章 射频前端主要结构及性能指标
    2.1 射频前端主要结构
    2.2 天线模块原理以及相关指标
        2.2.1 天线的基础知识
        2.2.2 天线的关键指标
    2.3 接收链路模块基本原理
        2.3.1 超外差接收机
        2.3.2 零中频接收机
        2.3.3 低中频接收机
    2.4 射频前端的关键指标
        2.4.1 噪声系数
        2.4.2 增益
        2.4.3 灵敏度
        2.4.4 线性度
        2.4.5 动态范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射频前端标准模块设计方案
    3.1 射频前端标准模块方案设计
        3.1.1 天线方案设计
        3.1.2 射频电路方案设计
    3.2 射频前端模块的设计指标
        3.2.1 射频接收电路设计指标
        3.2.2 天线模块设计指标
    3.3 射频链路器件选择介绍
        3.3.1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的设计及选型
        3.3.2 混频器的设计及选型
        3.3.3 锁相环电路的设计及选型
        3.3.4 滤波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线及射频接收通道的设计
    4.1 使用的软件介绍
    4.2 天线仿真设计
        4.2.1 天线结构
        4.2.2 天线的仿真结果
    4.3 射频电路仿真设计以及原理图设计
        4.3.1 射频电路仿真设计
        4.3.2 电路原理图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前端的硬件实现与测试
    5.1 射频前端的实现
        5.1.1 天线版图绘制及实现
        5.1.2 接收通道PCB版图绘制及实现
    5.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式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天线部分指标测试与分析
        5.3.2 射频电路部分指标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共口径可重构天线与赋形天线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共口径可重构天线
        1.2.2 余割平方赋形天线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
        2.1.1 微带天线的结构及辐射原理
        2.1.2 微带天线的相关参数
    2.2 可重构天线的基本理论
        2.2.1 可重构天线的实现原理
        2.2.2 可重构天线的实现方法
    2.3 凸优化算法与粒子群算法
        2.3.1 凸优化算法
        2.3.2 粒子群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口径智能可重构WLAN天线设计
    3.1 引言
    3.2 双频双极化可重构WLAN天线单元设计
        3.2.1 采用Y形馈线馈电的天线单元结构及仿真
        3.2.2 采用平衡馈线馈电的天线单元结构及仿真
    3.3 可重构WLAN天线阵列设计
        3.3.1 可重构WLAN天线阵列结构
        3.3.2 可重构WLAN天线阵列仿真结果
    3.4 智能波束控制电路设计
        3.4.1 电路方案分析
        3.4.2 宽带功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分析
        3.4.3 智能波束控制电路的框图及功能分析
        3.4.4 智能波束控制电路的实施方案
    3.5 原理样机制作及实验测试
        3.5.1 天线单元及阵列的制作与测试
        3.5.2 智能波束控制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3.5.3 样机制作及其功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紧凑型余割平方赋形阵列设计
    4.1 引言
    4.2 天线单元设计
        4.2.1 天线单元结构
        4.2.2 天线单元仿真
    4.3 阵列综合及仿真
        4.3.1 阵列综合
        4.3.2 阵列仿真分析
    4.4 紧凑型馈电网络的设计
        4.4.1 拓扑结构搭建及模型分析
        4.4.2 馈电网络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阵列模型的搭建与联合仿真
    4.6 阵列实物的加工制作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兰新高铁大风区接触网正馈线舞动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估研究[D]. 赵少翔.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2]面向5G的滤波天线及MIMO滤波阵列的研究与设计[D]. 李宗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应用于LTE系统的小型化室内全向吸顶式基站天线[D]. 文思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LTE移动通信新型室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灵寿县配网自动化设计方案研究与建设效益分析[D]. 张孟竹.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宽带圆极化天线及可重构天线研究与设计[D]. 丁孝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7]室内LTE网络覆盖设计及优化研究[D]. 王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D]. 寻建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5G射频前端标准模块设计[D]. 贺玲. 西安邮电大学, 2020(02)
  • [10]共口径可重构天线与赋形天线的设计[D]. 甘育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避免馈线干扰的设计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