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个因素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个因素

一、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于树洪,申华文,李佳筱,吕金旗[1](2021)在《盐雾试验腐蚀性能比对方法及研究》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材料腐蚀产生及材料盐雾腐蚀的原因。鉴于,盐雾腐蚀是工业中常用的加速腐蚀方法;为了评价盐雾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有必要对盐雾腐蚀性能做出统一比对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质量损耗法,腐蚀动力学规律法,及目视法;并且,给出了三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及特点。

何乐乐[2](2021)在《基于静电纺丝和3D打印的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唐浩[3](2021)在《选区激光熔化Al-Mn-Mg-Sc-Zr合金成分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姜植峥[4](2021)在《薄膜异质结构中的挠曲电特性以及光伏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挠曲电效应这种由应变梯度引起的电极化,以其在晶体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特性,引起了科学界的热切关注。目前,很多实验通过挠曲电极化在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钙钛矿氧化物中实现了物理性质的力学调制,如电荷分布、电输运和铁电极化等特性,挠曲电效应被应用于传感器和驱动器的同时,在光电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因其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及结构中没有p-n结而不受Shockley-Queisser极限限制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挠曲电效应与材料的尺寸成反比,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纳米薄膜。在之前的研究中,薄膜材料的挠曲电效应往往是靠外力向薄膜施加不均匀应变诱导产生的,缺少利用薄膜异质结构产生自身固有的挠曲电效应的研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薄膜异质结构的挠曲电光电探测器。这种结构是在LaAlO3上外延的LaFeO3薄膜,LaNiO3作为底电极,通过LaAlO3与LaFeO3之间2.9%的晶格失配度及薄膜的晶格弛豫现象产生了应变梯度,由此导致的挠曲电效应主导了器件的光伏效应,对此器件的制备、结构、作用机制及光电探测特性进行了表征和研究。首先,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LaAlO3基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的LaFeO3外延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样品的表面、纯相成分、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具有106/m数量级应变梯度的挠曲电光电探测器件。利用自搭建的光电测试系统对不同厚度、不同顶电极的LaFeO3器件进行了光电测试,并通过热激发模型对器件的暗电流进行拟合,揭示了挠曲电效应通过调控肖特基势垒的高度来主导光电特性。此外,对该器件的光能量密度的探测性、光响应时间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探测率和响应率进行了测试,与其他光电探测器相比,具有自供电、15纳秒快速响应以及宽工作温度区间的优越性能。在此基础上,将LaFeO3/LaNiO3/LaAlO3结构外延生长到柔性基底云母上,虽然基底的改变使薄膜的取向发生改变,但仍具备挠曲电效应导致的光伏特性。利用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高质量的薄膜,通过光电测试证明了器件光电探测方面的优越性能。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宏观弯曲施加的机械应变调控了器件的光伏效应,这种现象是稳定和可重复的。利用热激发模型对两种弯曲状态和水平状态的暗电流拟合,用肖特基势垒解释了挠曲电效应的作用机制。为可调控挠曲电柔性电子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谭雨薇[5](2021)在《Nd2O3/管状g-C3N4异质结材料与NH2-MIL-125(Ti)缺陷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从源头进行控制。在完成完全替代前,还是会产生环境污染(如产生NOx),所以也需要进行末端治理。氢能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燃烧的产物只有水,而且它的能量利用率极高。制备氢能的方法有煤炭气化制氢、重油及天然气水蒸气催化转化制氢,还有电催化制氢和光催化制氢。其中,光催化制氢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能,但目前光催化转化效率还很低,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的光催化剂。同时,也可利用该高效的光催化剂对气体污染物NOx进行降解,从而达到末端治理的目的。目前,半导体光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其中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framework,MOFs)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g-C3N4是一种有前景的光催化剂,具有中等带隙(2.7 e V)、无毒且低密度,但由于比表面积小和量子效率低而抑制了光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控形貌结构以及加入金属氧化物构筑异质结结构,可增大g-C3N4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加其催化活性位点,同时可降低催化剂的禁带宽度,促进光催化反应的进行,有效提高光催化性能。在此,通过溶剂蒸发和高温煅烧方法制备了Nd2O3/g-C3N4(管状)异质结材料,以实现高效的光催化制氢和净化NO的能力。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荧光测试(PL)、电化学阻抗谱(EIS)等表征方法对双功能光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相对于通过加热三聚氰胺获得的块状g-C3N4(CN-M)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快的电子转移速率。最佳样品(1 wt%Nd2O3/CN-T,管状g-C3N4命名为CN-T)的光催化产氢速率为4355.34μmol·g-1?h-1,是CN-M的9.46倍;NO的去除率为54.48%,比CN-M高32.32%。基于紫外漫反射(UV-vis)和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实验结果,计算得出CN-T和Nd2O3的CB和VB的位置。结果表明在光激发下,由于Nd2O3的VCB略低于CN-T的VCB,CN-T中CB的电子很容易转移到Nd2O3的CB上,同理Nd2O3的VB上的空穴易转移到g-C3N4的VB上,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进一步促进了电荷的有效分离和运输。这项工作可以提供一种通过双因素调控(调控形貌结构以及加入金属氧化物构筑异质结结构)来制备管状g-C3N4基复合材料,以同时提高光催化制氢和有效去除NO的能力,以达到优异的双功能应用的目的。NH2-MIL-125(Ti)是一种典型的Ti基MOFs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成本较低、无毒且对水/光稳定的优点,在光催化领域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NH2-MIL-125(Ti)具有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和电导率低等缺点,导致其光催化性能差。对NH2-MIL-125(Ti)构筑缺陷工程改性,可创造更多的孔隙空间,有效增强扩散和传质;可调控带隙结构,并提高电导率,从而有效改善光催化性能。在此,通过一步式加热搅拌方法,制备了富含配体缺陷结构的NH2-MIL-125(Ti)基光催化剂,实现了高效的光催化NO净化和氢气生成的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XRD等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缺陷材料成功制备,其中在65℃制备的65-NMIL样品配体缺陷含量最高;通过UV、PL、EIS和光电流密度测试表征,得知制备的缺陷样品能扩展光吸收范围,有效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其中65-NMIL表现出最佳的光吸收能力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65-NMIL的NO的去除率为65.49%,比NH2-MIL-125(Ti)高37.57%;其光催化析氢量(4h累积量)为4272.97μmol·g-1,是NH2-MIL-125(Ti)的2.22倍,这些工作表明了65-NMIL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双功能光催化剂。PL和UV测试结果表明NH2-MIL-125(Ti)成功引入缺陷结构后,能有效促进可见光吸收,减弱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从而有效提高其光催化性能。这项工作可以提供一种简易的加热合成法制备MOFs配体缺陷的方法,为通过配体缺陷工程制备优异的MOFs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中,我们成功制备了Nd2O3/CN-T异质结材料和富含缺陷的NH2-MIL-125(Ti)材料。这两种光催化材料都具有较小的禁带宽度和较低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效率,表现出优异的光解水产氢和净化NO的性能。这为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的解决思路。

陈诗雨[6](2021)在《基于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柔性电子技术发展迅速。透明导电材料因其高透光性、高导电性等优异性能在许多技术领域中引起了学者们的大量关注。纳米银线由于其易合成、高导电、强柔韧和易成膜的特点,成为目前代替传统ITO最有潜力的柔性透明导电材料。影响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性能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纳米银线的形貌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制备纳米银线方法采用最多的是以乙二醇为还原剂的多元醇法,而丙二醇研究鲜少。本文采用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银线,将常用的还原剂乙二醇替换为丙二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合成了粗细均匀的高长径比的纳米银线。实验详细探讨了不同分子量PVP、Cu Cl2、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四种因素对纳米银线生长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可以成功制备出长度在50-70μm,直径在60 nm左右,长径比达1000的纳米银线。除此之外,考虑到纳米银线导电墨水的稳定性高低对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有直接影响,因此添加分散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水溶液来提高墨水的稳定性。本文将纳米银线分散液与PEDOT:PSS水溶液以3:1的体积比复合,通过加入体积浓度0.08%的流平剂双丙酮醇来降低墨水的表面张力以及增加PEDOT:PSS与纳米银线的相容性,从而提高成膜均匀性。所制备的纳米银线导电墨水在常温下可稳定存储九周。为了增加基底PET的亲水性,实验分析讨论了等离子表面处理时长及其时效性对PET表面处理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等离子表面处理PET的最佳时长为30 s,且具有两个小时的时效性。最后,采用喷涂法分别探究了喷涂次数、基板温度以及喷嘴与衬底距离对透明导电薄膜的透光性、导电性以及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板温度为140℃,喷嘴距离衬底10 cm条件下,喷涂5次以及10次所得到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都展示出优良的性能,其透光率在83%以上,电阻在70Ω/sq以下。整个实验成功地在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制备了性能可以与传统ITO薄膜相媲美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

张英昊[7](2021)在《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在医疗废水、制药废水、畜牧以及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方面,由于对水中药物及抗生素的排放含量缺乏标准,仍使用普通污水厂的排水指标。殊不知在COD、氨氮、总氮、总磷等达标情况下,抗生素等药物仍未完全降解就排放汇入河流进入生态环境。近年来各流域的调查报告中均出现抗生素存在现象,由于抗生素等药物本身存在毒性,且生物降解性较差,在动植物体内经长时间累积,容易造成不可估计的生态风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持续威胁,抗生素的存在使生态系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类污染物质影响健康的安全隐患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探究准确、高效的抗生素废水处理方法,使此类有机物彻底氧化且不带来二次污染的可行办法值得深入研究。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的优点显而易见,本研究选择左氧氟沙星为目标污染物,对电化学氧化法降解左氧氟沙星的最佳条件、降解过程的产物及降解途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确定了左氧氟沙星的液相检测条件,同时对于检测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线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准确性验证,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检测方法的可行性。(2)实验选取三种以钛板为基体的涂层电极,对电极材料进行XRD、SEM表征,了解了电解表面氧化物结构以及极板表面的形貌特征。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电极形貌的结构对电化学氧化反应的利弊。又通过预实验对极板进行初步筛选后对电极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Sn O2氧化物存在,提高了电极的析氧电位,减少析氧副反应的产生,提高电极的反应效率。(3)在探究电化学氧化降解左氧氟沙星的最佳条件时,针对不同电流强度、极板间距、溶液电解质浓度、溶液初始p H等四个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单因素实验。对实验过程中能耗与左氧氟沙星去除率结合分析后,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条件为:电流强度0.9 A,极板间距为2 cm,溶液的电解质浓度为4 g/L,溶液的初始p H=6。此条件下左氧氟沙星电化学氧化120 min后的去除率为94.65%。(4)通过对反应过程进行添加捕捉剂的分子探针实验,得出该反应过程主要有羟基自由基参与,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性对分子化学键断裂提供能量。同时根据实验过程中溶液TOC、p H的变化对降解过程进行分析,为机理推断提供依据。最后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出左氧氟沙星电解过程的四种中间产物,对电解过程提出了两种可能存在的降解途径。

李和祯[8](2021)在《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文中认为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满足制备具有精细复杂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锆陶瓷部件,在个性化的牙科修复体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固化增材制造过程中因陶瓷浆料分散性差、局部烧结不均匀而导致制品结构完整性差、易开裂,成为制约其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均质氧化锆陶瓷浆料及相应热处理技术。本论文从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及后续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首先,研究了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材料制备全流程中的缺陷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为后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光固化树脂固化交联、浆料流变行为与不同环境下的热分解行为对制品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出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氧化锆浆料及热处理技术;再次,研究了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非同步烧结现象,探讨了热处理工艺与氧化锆陶瓷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通过浆料与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制备出高性能氧化锆陶瓷修复体。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官能度光敏树脂、预聚物调控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反应构建了浆料光固化特性与坯体成型性的关系,探明了浆料有机组成与氧化锆陶瓷制品结构完整性的关系;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控坯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方式,成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99.4%、表面无开裂的氧化锆陶瓷,同时将热处理周期从120.5 h缩短至35 h。(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在较低温度下的非同步烧结现象,基于烧结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同步烧结。(3)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与支撑结构的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满足牙科临床修复标准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单冠。经过1600℃热处理后制备样品尺寸精度为50 μm、弯曲强度为1057MPa、硬度为12.6 GPa、断裂韧性为 6.06 MPa·m1/2。论文研究阐明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个性化氧化锆陶瓷部件方面具有的潜力,通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宏观与微观缺陷,为光固化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氧化锆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丁一凡[9](2021)在《高压合成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和电子能量损失谱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用于在微观尺度下成像的精密科学仪器,目前已经在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近几十年来人们取得了诸如碳纳米管、准晶等重要发现。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类似光学显微镜,但由于采用电子光源,分辨率远远优于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300 nm),目前可达0.039 nm。除了具有极佳的空间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也集成了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元素成份等多种分析功能,并可实现原位观测、时间分辨等。正因为透射电子显微镜功能强大、具备多种优点,自上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透射电子显微学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断出现新方法,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基于透射电子显微学,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出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含有Cr4+离子的钙钛矿结构铬酸盐Sr Cr O3表现出异常的电子态和物理性质,常被认为与成键不稳定有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实验直接证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方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Sr Cr O3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在所选区域内,沿着Sr Cr O3的三个主带轴方向的电子衍射花样中没有出现4重旋转轴,与报道的立方结构不一致。此外,方向依赖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实验表明,在各主带轴方向获得的谱不等价,与晶体结构的各向异性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也支持了实验结果。以上结果表明Sr Cr O3的室温常压相的成键不稳定,键长波动对其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具有很大影响。进一步地,我们也探讨了芯空穴效应和Hubbard势对电子能量损失谱计算的影响。2、含有Cr4+离子的Ruddlesden-Popper系列铬酸盐α-Sr2Cr O4因其过渡金属元素具有3d2电子构型,被认为是研究自旋和轨道物理的新平台。我们对高压合成的α-Sr2Cr O4进行了变温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发现了它在低温下的键长变化和引起的电子结构的变化。我们首先利用SAED和STEM模式下的ABF和HAADF像对α-Sr2Cr O4的室温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之后又对低温下(89 K)的α-Sr2Cr O4进行了方向依赖的EELS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难以通过电子显微学成像探测温度降低导致的Cr O6八面体的畸变和Cr-O键的键长变化,但是方向依赖的EELS由于其对键长和原子局域环境具有高灵敏性,给出了低温条件下α-Sr2Cr O4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改变的证据。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也证实了EELS的实验结果。3、电子能量损失谱可以与透射电子显微镜高空间分辨率相结合,但对它的实验解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影响EELS的因素非常复杂。在这一部分,我们讨论了EELS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涉及的几个重要因素,涉及磁性结构、晶格压缩与膨胀以及在位Coulomb能对能量损失近边结构计算的影响。由于EELS能够探测原子的局域环境,自旋极化的影响不可忽视;EELS的化学位移和峰强度也与相应的晶格参数密切相关;此外,关联效应对过渡金属化合物非常重要,在EELS的模拟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的工作有助于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EELS,以便对实验EELS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讨论,我们希望能为更准确地进行EELS模拟提供参考。4、六方氮化硼(h-BN)因其优异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调控物理性能的手段,本文详细讨论了反位缺陷及其密度对单层h-BN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不同大小的超单胞来模拟材料不同的缺陷密度。所有含有反位缺陷的结构都进行了充分优化。研究表明,高密度的反位缺陷导致了B-B键的不稳定。此外,我们总结了缺陷密度对晶格结构的影响。与空位和掺杂原子相似,反位缺陷也会导致缺陷能级的出现。不同的反位缺陷密度对不同的轨道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使用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反位缺陷密度对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的反位缺陷促进了某些跃迁,而削弱了其它一些跃迁。总之,反位缺陷浓度在调控单层h-BN的物理性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将有助于扩展潜在的应用场景。

孙刚[10](2021)在《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储锂机制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锂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其特殊的双相结构,在阴离子和阳离子氧化还原的共同作用下,可实现多电子转移,使其可释放超过250 m Ah g-1的比容量。然而,富锂正极材料严重的电压滞后、较差的倍率和循环性能以及快速的电压和容量衰减等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解耦了电压滞后与电荷补偿及结构演变的内在关联,并通过化学组成设计、局部结构优化及表面修饰处理等,调控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并通过各种物理和电化学的表征手段,逐步深入研究了材料晶体构型、局域电子结构、组成元素化学态空间分布等与材料电化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一系列电化学和物理的表征手段,探究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材料电压滞后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该滞后与阴/阳离子电荷补偿过程、结构演化和过渡金属(TM)离子迁移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发现,在低电位下滞后还原的Ni4+/2+/Co4+/3+和On-/2-及低氧化还原电位Mn4+/3+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严重的电压滞后。同时,与氧化过程相比,在还原过程中阴/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序列、电化学动力学演化、结构演变以及TM离子的迁移,存在显着差异,导致电压曲线的严重路径依赖及滞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通过局域电子结构的微调,即调节富锂锰基氧化物中Li/O比,实现对阴离子氧化还原化学的调控,进而有效地改善材料的电化学特性。(2)通过控制化学组成及合成条件,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工作电压、低电压和容量衰减的高镍富锂正极材料(较传统富锂正极操作电位提升近300 m V,全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近55%)。研究表明Ni2+/3+/4+具有更高更稳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电位。因此,在高镍富锂正极结构中,不仅增加了具有高氧化还原反应电位Ni2+/3+/4+电对的含量,同时能提高TM的氧化态,降低具有低氧化还原反应电位Mn3+/4+电对的含量,使得材料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同时电压和容量的稳定性也有所提升。根据理论计算得出,通过调节化学组成,使得正极材料结构中TM(3d)-O(2p)杂化轨道能级及O 2p非键轨道能级向低能级方向移动,进而提高了氧化还原反应电位。同时,通过对合成条件的探究,发现制备高镍富锂正极材料的最佳条件是:结构中Li/O的比为1.1/2;氧气气氛烧结;最佳烧结条件是600℃下预热5h,850℃下烧结12h。(3)对高镍富锂正极材料颗粒,在PH3气氛中低温下(300℃)进行表面修饰,诱导正极颗粒表面发生结构和化学的自重构反应,均匀地构成耐高电压多功能表面保护层。研究发现,该保护层由阳离子无序相和类LiTMPO4(TM:Ni、Co、Mn)相构成,且与本体结构完美结合,有效地抑制颗粒表面氧损失及Mn溶解,显着地改善了材料在高电位下电化学循环的稳定性。修饰后电极材料,在1C下经250次充放电后具有84.1%的容量保持率,且每圈仅有0.0012 V的电压衰减。(4)采用同步辐射的STXM-Ptychography重构成像技术对降解的富锂正极电极颗粒在空间分辨率为5.6 nm下进行化学成像,探究富锂正极材料降解的不匀质性和组分间的相互关联。根据对降解电极在Mn、Ni、F及O边的软X射线吸收谱及元素化学态空间分布等的分析,发现长循环过程中F掺入到正极材料晶格中,且与Mn的溶解和O的损失息息相关,导致材料严重的结构衰退和电化学性能下降。并通过高分辨重构成像直接观测到散落的LiF颗粒(100-500 nm)和Mn F2层覆盖在降解的正极的初级颗粒间,消耗了有效锂的利用,阻碍了电子和离子的输运,进而导致材料电化学性能的衰退。并根据降解的二次颗粒表面区域和核心区域的元素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表面修饰技术在正极界面保护上的重要性。

二、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盐雾试验腐蚀性能比对方法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盐雾腐蚀
    1.2 常用盐雾腐蚀性能的常用比对方法
2 盐雾试验腐蚀性能比对使用的主要设备、仪器、标准物质及关键指标
    2.1 盐雾箱
    2.2 CR4标准板
    2.3 金相显微镜
3 中性盐雾试验(NSS试验)腐蚀性能质量损耗法比对(依据GB/T10125-2012)
    3.1 参比试样试验前的准备
    3.2 参比试样的放置
    3.3 中性盐雾试验的运行条件
    3.3 测定质量损失
    3.4 比对结果判定
4 盐雾试验腐蚀性能动力学比对
    4.1 盐雾试验腐蚀性电化学本质分析
    4.2 盐雾试验腐蚀动力学数学模型
5 盐雾试验腐蚀性能的目视比对
6 结论

(4)薄膜异质结构中的挠曲电特性以及光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挠曲电效应概述
        1.1.1 挠曲电效应的定义
        1.1.2 实验测定挠曲电系数的方法
    1.2 挠曲电效应的发展
        1.2.1 液晶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
        1.2.2 生物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
        1.2.3 薄膜中的挠曲电效应
    1.3 挠曲电光伏效应
    1.4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第二章 薄膜制备、表征及相关实验方法
    2.1 靶材制备
    2.2 薄膜制备方法
        2.2.1 脉冲激光沉积
        2.2.2 磁控溅射
    2.3 薄膜分析方法
        2.3.1 X射线测试技术
        2.3.2 原子力显微镜
        2.3.3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外延薄膜异质结构中的挠曲电光伏效应
    3.1 挠曲电薄膜异质结构的设计思路
    3.2 LaFeO_3薄膜异质结构的制备
        3.2.1 薄膜表面形貌和XRD测试
        3.2.2 应变梯度的表征
    3.3 挠曲电效应的作用机制
    3.4 LaFeO_3器件的光伏效应
    3.5 LaFeO_3光电探测器与其他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FeO_3薄膜的柔性挠曲电光伏效应研究
    4.1 薄膜生长及表征
    4.2 薄膜应变梯度及挠曲电极化的估算
    4.3 柔性器件光伏效应测试
        4.3.1 柔性器件水平状态下的光伏效应及模型拟合
        4.3.2 柔性器件弯曲状态下的光伏效应及模型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Nd2O3/管状g-C3N4异质结材料与NH2-MIL-125(Ti)缺陷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原理
        1.2.1 光催化技术原理
        1.2.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类型
        1.3.1 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
        1.3.2 新型半导体光催化剂
    1.4 光催化剂的改性
        1.4.1 形貌调控
        1.4.2 构筑半导体复合物
        1.4.3 结构缺陷工程
    1.5 选题依据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关键技术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剂表征
        2.2.1 X射线衍射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6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仪
        2.2.7 同步热分析仪
        2.2.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2.2.9 光致发光荧光光谱
        2.2.10 电子自旋共振
        2.2.11 光电流测试
        2.2.12 电化学阻抗谱
        2.2.13 核磁共振氢谱
        2.2.14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
    2.3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测试
        2.3.1 光催化净化NO活性评价
        2.3.2 光催化产氢活性评价
第三章 Nd_2O_3/管状g-C_3N_4异质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光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孔结构与形貌
        3.3.2 光学性能和电子传递
        3.3.3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测试
        3.3.4 带隙结构和光催化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调控的NH_2-MIL-125(Ti)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光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
        4.3.2 微观结构与形貌分析
        4.3.3 光学和电学特性
        4.3.4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测试
        4.3.5 带隙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6)基于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纳米银线研究现状
        1.2.1 纳米银线制备方法
        1.2.2 纳米银线的生长机理
    1.3 纳米银线导电墨水研究现状
        1.3.1 导电墨水的组成
        1.3.2 导电油墨的导电理论
        1.3.3 导电油墨的稳定性
    1.4 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研究现状
        1.4.1 透明导电薄膜基底种类
        1.4.2 纳米银线涂覆成膜方法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长径比纳米银线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4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表征
        2.3.2 EDS表征
        2.3.3 UV-vis光谱表征
        2.3.4 PVP平均分子量及其用量对纳米银线合成的影响
        2.3.5 CuCl_2的量对纳米银线合成的影响
        2.3.6 温度对纳米银线合成的影响
        2.3.7 反应时间对纳米银线合成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银线稳定墨水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导电墨水溶剂的选择
        3.3.2 PEDOT:PSS溶液与Ag NWs溶液比例
        3.3.3 流平剂对导电墨水均匀性的影响
        3.3.4 存储温度对导电墨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T等离子表面处理时长
        4.3.2 PET等离子表面处理化学表征
        4.3.3 PET等离子表面处理时效性
        4.3.4 喷涂次数对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4.3.5 基板温度对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4.3.6 喷嘴与衬底的距离对纳米银线透明薄膜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抗生素的性质、应用
        1.2.1 左氧氟沙星的理化性质
        1.2.2 左氧氟沙星的应用
    1.3 抗生素的来源及危害
        1.3.1 抗生素的来源
        1.3.2 抗生素的危害
    1.4 水中抗生素的处理方法
    1.5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概述及发展
        1.5.1 电化学反应中电极的介绍
        1.5.2 电化学氧化的机理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实验药品试剂
        2.1.3 实验极板
    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2.2.1 实验装置
        2.2.2 电解实验及分析方法
        2.2.3 空白对照试验及结果分析
    2.3 检测方法及可行性探究
        2.3.1 液相检测方法
        2.3.2 专属性
        2.3.3 线性
        2.3.4 重复性
        2.3.5 准确度
        2.3.6 耐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极的选择及其性能考察
    3.1 电极的表征
        3.1.1 X射线衍射
        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 极板的选择
    3.3 电极性能测试
        3.3.1 析氯电位与析氧电位测试
        3.3.2 分子探针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法降解左氧氟沙星的条件优化
    4.1 电流强度对左氧氟沙星去除率的影响
    4.2 极板间距对左氧氟沙星去除率的影响
    4.3 电解质浓度对左氧氟沙星去除率的影响
    4.4 溶液的初始p H对左氧氟沙星去除率的影响
    4.5 正交试验
    4.6 反应动力学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机理研究
    5.1 降解过程TOC变化
    5.2 降解过程pH的变化
    5.3 液相色谱质谱检测
    5.4 左氧氟沙星降解途径推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陶瓷增材制造
    1.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
        1.2.1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特点
        1.2.2 光固化成型技术特点
        1.2.3 应用领域及其潜力
    1.3 氧化锆陶瓷与牙科个性化应用
    1.4 选题及研究思路
2 实验原料、实验设备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粉体信息
        2.1.2 树脂原料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浆料制备流程
        2.2.2 素坯成型及清理
        2.2.3 热处理
    2.3 性能测试
        2.3.1 流变学特性
        2.3.2 热分析
        2.3.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表观密度
        2.3.4 孔径分布
        2.3.5 线收缩率
        2.3.6 弯曲强度
        2.3.7 硬度及断裂韧性
        2.3.8 直线透过率
    2.4 分析表征技术
        2.4.1 微观组织结构
        2.4.2 表面粗糙度
        2.4.3 尺寸精度
3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全流程缺陷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部件存在的成型问题
        3.2.1 宏观成型
        3.2.2 微观结构
        3.2.3 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3.2.4 制备时效性
    3.3 本章小结
4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观缺陷研究与控制
    4.1 样品制备
    4.2 陶瓷浆料的优化
        4.2.1 树脂组成对浆料特性的影响
        4.2.2 树脂组成对素坯成型的影响
        4.2.3 树脂组成对素坯热处理的影响
    4.3 浆料光固化特性
    4.4 热处理工艺
        4.4.1 气压脱脂
        4.4.2 空气气氛脱脂
        4.4.3 真空脱脂及气氛保护脱脂
    4.5 增材制造部件宏观成型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光固化氧化锆陶瓷热处理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5.1 典型微观缺陷的类型
    5.2 材料背景与样品制备及表征
        5.2.1 材料背景
        5.2.2 样品制备
    5.3 粉体优化对微观缺陷的调控作用
        5.3.1 粉体优化
        5.3.2 介观晶粉体对流变学行为及烧结的影响
        5.3.3 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5.4 非同步烧结现象
    5.5 本章小结
6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氧化锆牙科修复体模型的宏观成型
        6.2.1 模型试戴精度
        6.2.2 表面质量评价
        6.2.3 支撑设计对宏观外形的影响
    6.3 氧化锆陶瓷部件的性能
        6.3.1 机械性能
        6.3.2 光学性能-直线透过率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压合成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和电子能量损失谱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透射电子显微学简介
        1.2.1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
        1.2.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像差校正
        1.2.3 电子能量损失谱简介
        1.2.3.1 电子能量损失近边结构
        1.2.3.2 电子能量损失谱实验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态
        1.3.2 常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4 第一性原理简介
        1.4.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1.4.2 缀加平面波法
        1.4.3 Wien2k软件简介
        1.4.4 电子能量损失近边结构的理论模拟
    1.5 高压物理简介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压合成SrCrO_3的结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合成Sr_2CrO_4的变温电子显微学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能量损失谱的理论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层h-BN的反位缺陷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储锂机制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
        1.2.2 锂离子电池基本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主要的正极材料
    1.3 富锂正极材料概述
        1.3.1 晶体结构特性
        1.3.2 阴离子氧化还原电荷补偿机制
        1.3.3 主要挑战
        1.3.4 主要改性手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主要设备
    2.2 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
        2.2.2 X射线衍射(XRD)及Rietveld精修分析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5 热重分析(TGA)/差热分析(DTA)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2.7 傅立叶红外光谱(FITR)分析
        2.2.8 拉曼光谱仪(Raman)分析
        2.2.9 聚焦离子束(FIB)分析
        2.2.10 扫描透射显微镜(STXM)分析
    2.3 第一性原理研究
    2.4 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极片的制备
        2.4.2 电池的组装
        2.4.3 电池充放电测试
        2.4.4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2.4.5 恒电流间歇滴定(GITT)测试
第3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压滞后及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
        3.2.1 (Mn_(7/10)Ni_(2/10)Co_(1/10))CO_3碳酸盐前驱体制备流程
        3.2.2 高温固相法制备LR-NCMs流程
    3.3 材料结构和形貌的表征
    3.4 解析富锂锰基正极电压滞后的研究
        3.4.1 电压窗口分析
        3.4.2 物理结构分析
        3.4.3 电化学动力学分析
    3.5 局部结构微调改善材料电压特性的研究
        3.5.1 电化学性能及结构特性分析
        3.5.2 理论计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域电子结构调控改善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局域电子结构设计
    4.3 材料制备
        4.3.1 控制材料的化学组成
        4.3.2 控制材料的合成条件
    4.4 化学组成对材料的改性研究
        4.4.1 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4.4.2 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4.4.3 化学组分调控对材料性能改性机理分析
        4.4.4 理论计算分析
        4.4.5 全电池性能分析
    4.5 合成条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
        4.5.1 煅烧气氛及Li/O比对材料的改性研究
        4.5.2 预烧温度对材料的改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表面化学和结构自重构改善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制备
    5.3 材料物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分析
        5.3.1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5.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原位表面自重构对材料性能改性机理分析
        5.4.1 循环后电极材料物理性质分析
        5.4.2 循环后电极高分辨化学成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富锂正极材料降解机制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制备
    6.3 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6.3.1 物理结构分析
        6.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6.4 降解电极的软x射线化学成像分析
        6.4.1 常规的STXM的成像分析
        6.4.2 STXM-Ptychography成像分析
        6.4.3 元素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雾试验腐蚀性能比对方法及研究[J]. 于树洪,申华文,李佳筱,吕金旗. 福建分析测试, 2021(04)
  • [2]基于静电纺丝和3D打印的多通道人工神经导管制备研究[D]. 何乐乐. 新疆大学, 2021
  • [3]选区激光熔化Al-Mn-Mg-Sc-Zr合金成分设计及性能研究[D]. 唐浩.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薄膜异质结构中的挠曲电特性以及光伏效应研究[D]. 姜植峥. 青岛大学, 2021
  • [5]Nd2O3/管状g-C3N4异质结材料与NH2-MIL-125(Ti)缺陷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谭雨薇.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6]基于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陈诗雨.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7]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研究[D]. 张英昊.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8]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D]. 李和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9]高压合成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和电子能量损失谱模拟研究[D]. 丁一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
  • [10]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储锂机制及改性研究[D]. 孙刚. 燕山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几个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