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合同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订单农业出路何在(论文文献综述)

苟兴朝,杨继瑞,范云峰[1](2021)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选择、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目标是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势必要求农民现代化。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改造"小农户,而"改造"小农户主要指促使其增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并提升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改造"小农户本质上是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过程。从"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和"富裕小农户"三方面看,以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为内涵的"提高小农户"更具长远性、战略性与根本性意义。从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角度审视,现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型、返乡农民工+小农户型以及公司+基地+农户型是当前或今后的理想模式选择。但由于其自身仍然存在着或这或那的不足与缺陷,目前这些理想衔接模式在发挥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仍需进一步地做好相关制度设计。

姚桐[2](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张娟[3](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高露洋[4](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张媛[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针对当前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农业在发展中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企业见效慢,投资大,周期长的问题,所以一直很难取得巨大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中长期独立存在,没有结合二产、三产共同融合发展。因此推动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农村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提升,生态环境改善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道路。新泰市作为产业融合示范县,同时也是泰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基地。本文以产业链、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关系为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新泰市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现状(新泰市经济与农业发展情况,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新泰市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概括出新泰市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型的融合模式、信息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型的融合模式,分析出新泰市产业融合呈现出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利益联合形式越来越紧密、品牌化规模扩大。根据现状分析,新泰市产业融合层次的低,受融资、科技、土地人才的瓶颈制约,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弱,管理体制和政策有障碍。根据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新泰市产业融合发展中应增强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土地、资金、融资政策整合机制、提高产业融合主体产业化水平、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强化人才建设的六点建议,希望通过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谭照中[6](2020)在《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产能过剩的资深手段是供给侧改革,近些年,ZLSH在良好的市场基础上,努力寻求新的突破方向,2017年开始公司执行贸易战略,从同行业竞争对手购买相关产品销售到下游客户手中,近两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加工生产企业,承担着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其秉承“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有良好的品牌形象。ZLSH公司是中粮集团生化能源板块下属在吉林省设立的一家以销售中粮生化板块项下4个工厂玉米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以玉米淀粉为主产品,同时销售饲料、DDGS、味精、柠檬酸、果糖、糊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其中主产品玉米淀粉市场品牌良好,客户层级优秀,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但是自2014年国家玉米政策改变,东北地区玉米增收临储玉米价格逐渐走高,玉米库存迅速增长。2017年以后临储玉米开始流入市场,玉米深加工行业走上了去玉米库存的艰难道路,同时为响应国家玉米去库存政策,象屿集团、诸城兴贸集团、国投集团等大集公司相继在东北投产,使得原本产能过剩的玉米深加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近两年行业利润水平一直徘徊在边际线附近,玉米淀粉销售工作面临空前的难题。本文以ZLSH实际面临的市场挑战出发,分析公司在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利用营销管理学相关知识,并结合客户调研。分析市场宏观、微观环境,对市场进行明确细分和产品定位,利用现有资源,制定出一套以订单农业和平台营销相结合的营销策略,旨在帮助企业走出价格竞争的泥潭,摆脱现在市场的竞争环境,对未来的营销规划做相关保障,以确定营销方案可以有效落地,并对该方案提出未来市场的展望。

原贺贺[7](2019)在《贫困村产业扶贫中的基层治理逻辑解读 ——以科层理性与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文中研究指明

安宁[8](2019)在《基于LICC范式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地理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地理高考试题逐渐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践的大趋势下,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问题研究”专栏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们回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培养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对“问题研究”专栏认识不够充分、教材更新较慢、一线教学课时紧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没有凸显其独特性,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理清“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的核心与要素,分析总结当前“问题研究”专栏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对高中地理教学及“问题研究”专栏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开始,从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与解读、地理核心素养、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新高考的影响及地理试题等方面对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关注的要点进行综述。之后从内涵、分类、功能、与“探究学习”及“问题解决”的关系、相关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对“问题研究”专栏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对“问题研究”专栏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是在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的问题,在坚持主体学生观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问题,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提升及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通过对“问题研究”专栏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及教材等方面的分析提炼了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具有的五个特殊性: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观、基于教材指向实际的生活观、蕴含合作与程式的过程观、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方法观及关注师生及生生互动反馈的评价观。在对16个“问题研究”专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的核心与要素。其中以提升探究能力为核心,恰当的研究问题、适宜的师生互动、启发性的学习支架则是三个基本要素。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开始对“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如果只是在固定的几所学校进行实际的课堂观察,那么实际的观察内容会因为课程进度的原因受到局限,难以观察不同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各个地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在固定小范围的观察难以代表大范围的“问题研究”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部的“一师一优课”项目。“一师一优课”中的优课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老师们的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并且每年还对这些上传的优课进行评比。因此在考虑课程内容、开展时间及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从2014-2017年中选取了20节部级优课进行详细的观察,力图通过对这20节课的剖析总结提炼当前“问题研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观察工具上采用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具体采用四方面的观察点进行观察,分别是: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及教师理答方式。通过对20节课的实际观察发现了当前“问题研究”专栏教学所存在的几大问题: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中达成度不高、探究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较少、学习支架的提供与学生的契合度不够、教师理答方式的积极性及针对性不足。对这几大问题深入分析后认为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影响了“问题研究”教学的开展。内外部环境的限制影响了“问题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并在客观上消耗了老师过多的精力导致不想对“问题研究”教学做过多的研究。对于师生关系的困惑与摇摆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也使得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不足,对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重视。最后针对当前教学存在问题的四个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在教学目标上首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时刻重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更多的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用一次终结性评价来判定学生;在师生关系上摆脱以往在知识上“唯我独尊”的想法,更多注重和学生一起探究共同成长,同时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及时提供支持促进学生最终的发展。

徐薇[9](2018)在《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2018年两会上就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产业链不长,小农户市场风险大。在解决小农户市场风险问题这一方面,农业价值链已经行之有效,并且伴随着农业价值链的日渐成熟,订单农业逐渐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订单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订单农业运用合同的方式把众多的农户和市场的大环境连接起来,较好的适应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开放的趋势。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农户不愿意参与到订单农业中去,使得订单合同的参与率不高,一些参与了订单农业的农户在履行合同的后期还会选择违约。农业价值链中的订单农业发展并未呈现应有的繁荣景象让人觉得惋惜,其原因何在?农户与企业的合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农业价值链及订单农业发展中的实际状况,对影响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所得的研究结论,针对性的提出合理政策建议。本文以农业价值链背景下的订单农业为研究主题,首先,对农业价值链及订单农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发展模式与运行效果等;其次,依据调研对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进行了运行机制和供求现状分析,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然后,提出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假设,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已有的调研数据进行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依据前文分析得出相关经研究结论,立足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农业价值链、提高订单农业参与度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产品专业化程度、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业价值链参与情况、订单组织形式、订单定价方式、订单违约条款是影响农业价值链融资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显着变量,其中农户年龄与订单定价方式的影响方向为负值,表示农户年龄越大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能性越小;农产品专业化程度以及商品化程度均与农户订单农业参与意愿成正比;农业价值链中的农户更加愿意参与订单农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的组织形式、“保底收购+随行就市”的定价方式以及违约条款明确更能提升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积极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拓展了农业价值链背景下的订单农业研究,并为提高我国订单农业的合作率提供指导。

乔辉[10](2017)在《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相比于受到政府政策青睐的非完全商品作物,完全商品作物近年来更是出现一系列价格波动巨大的现象。完全商品作物具有完全商品化特征,其价格也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完全商品作物的价格形成和生产符合市场机制,在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激励下,完全商品作物变化必然会对其种植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并以花生作为完全商品作物的代表为案例,首先探讨以花生为代表的商品作物价格波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花生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总结出引起花生价格巨大波动的规律和原因以及价格变化背景下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特征,由此为稳定花生价格波动以及保障花生种植户收入稳定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同时为国家宏观调控花生种植面积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借鉴。在行文安排上,本文首先提出动态蛛网模型,阐释花生价格波动规律及机制。研究发现:花生价格波动具有与其他商品作物价格波动相似的特点,表现为波动幅度巨大和多周期蛛网现象。其波动机制在于:花生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外部冲击和价格蛛网共同作用所致,一部分外生变量的冲击可能对供给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外生变量的冲击可能对需求产生影响,正是由于外部冲击引发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时受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在价格蛛网的引导下形成了花生价格波动。外部冲击将会导致花生价格逐渐偏离其初始均衡价格,而当外部冲击消失时,花生价格又逐渐向初始均衡价格收敛,当外部冲击再次发生时,花生价格又会逐渐偏离其初始均衡价格,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花生价格波动轨迹,呈现多周期蛛网现象。在所有的外生变量冲击中,自然灾害的作用表现的较为明显,因为持续性干旱导致花生大幅减产,并进一步带来价格暴涨。其次,本文紧紧围绕价格变化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将花生种植户的生产决策行为逐渐聚焦到要素投入行为,再进一步聚焦到受价格影响最大的种植面积上。具体来看:第一,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价格变化背景下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对市场价格信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农户获取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但农户对价格的准确预期能力仍然很低,只有50%的农户能够准确预期到花生价格上升或下降。另外,农户一般会根据前一期花生价格作为当期生产的预期价格,价格变化会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而花生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户影响最大的生产决策行为是要素投入行为。第二,在第一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价格变化对农户要素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价格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土地要素投入,其供给弹性为0.381,明显高于劳动、机械以及化肥等要素的供给弹性。而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行为调整对农户的种植收益也会产生影响,其中因为面积变动对农户种植收益变动产生的影响也最大。第三,第二步的研究结论表明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面积影响最大,农户在应对价格变化时也更容易进行面积调整行为,因此本部分紧紧围绕价格变化对种植面积的影响展开,主要包括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的影响差异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价格变化对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影响两个内容。研究发现:(1)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与经营规模有关,并且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价格变化对花生种植面积影响程度可以用种植面积对花生价格的供给弹性表示,小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对价格的供给弹性小主要是因为商品化水平较低造成的,而对于大规模的农户而言供给弹性小主要是由于花生种植面积占比较高带来的调整成本较大以及调整空间较小导致的,只有对于中等规模农户,既有足够的商品化水平又没有花生种植面积占比大带来的调整限制,当价格变化时其种植面积的调整幅度因此更大。(2)花生种植户针对价格变化的面积调整行为还受到不同的约束条件制约,主要包括土地专用性、契约制度以及信贷约束三种,其中土地专用性以及契约制度制约了价格下降对种植面积的调减作用,而信贷约束则制约了价格上升对种植面积的调增作用,正是由于不同的约束条件,限制了农户的面积调整行为,所以针对价格变化仍然有不少农户维持现有种植面积。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最后从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并增加农户对市场价格信息的准确预期的能力、加强气象灾害抵御能力并进一步稳定花生价格波动、破除制约农户种植面积调整行为的约束条件的具体做法以及如何鼓励规模经营稳定花生供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订单农业出路何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订单农业出路何在(论文提纲范文)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一、生产力的发展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简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
        (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乡村振兴战略
        (三)产业融合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关系
第二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现状
    一、新泰市经济与农业基本情况
        (一)新泰市概况
        (二)新泰市经济发展水平
        (三)新泰市产业结构布局
        (四)新泰市农业发展状况
    二、新泰市产业融合的模式分析
    三、新泰市产业融合的现状
        (一)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产业融合模式
        (二)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三)建立了日益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
        (四)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
第三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层次较低
        (一)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
        (二)利益结构松散,合作方式单一
        (三)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不够深入
    二、产业融合存在瓶颈制约
        (一)主体融资渠道不畅
        (二)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三)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制约
    三、产业融合主体辐射带动力弱
        (一)营销主体实力弱
        (二)经营主体品牌辐射力弱
        (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晚,发展慢
    四、产业融合存在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
        (一)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二)政策服务配套弱
第四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融合力度弱
    二、受土地、资金和融资瓶颈制约
    三、产业融合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政策不健全
    五、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形式松散
    六、人才和技术匮乏
第五章 国内先进典型经验
    一、福建省建瓯市,增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湖北省宜城,强化政策服务,扎实做好产业融合新格局
    三、陕西省蓝田县泄湖镇簸箕掌村,良性利益联结机制
    四、新泰市长新农业园,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红利”
第六章 完善新泰市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一)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二)发挥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三)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五)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
    二、突破薄弱环节,创新土地、资金、融资政策整合机制
        (一)推进农村土地顺利流转
        (二)开发利用老宅,解决用地问题
        (三)加强资金政策扶持
        (四)积极缓解融资困难问题
    三、提高产业融合产业化水平
        (一)规范生产经营
        (二)强化品牌建设
        (三)做大电商平台
    四、完善产业融合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政策支持
        (二)完善联动机制,实行多点帮扶
        (三)加大服务环境打造
    五、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
        (一)建立订单协作型的利益联合模式
        (二)建立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三)建立产销联动型利益联合模式
        (四)强化链式利益联结模式
    六、强化人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招引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
        (三)注重治理创新,发挥基层自治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概述
    2.1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的概述
    2.2 STP营销战略理论的概述
    2.3 营销策略制定的程序
第3章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公司发展总体情况的简介
    3.2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3.2.1 产品情况介绍
        3.2.2 定价情况介绍
        3.2.3 销售渠道介绍
        3.2.4 产品促销策略
    3.3 ZLSH玉米淀粉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产品无差异化问题
        3.3.2 定价单一问题
        3.3.3 渠道老化问题
        3.3.4 促销效果不明显问题
第4章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
    4.1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济环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宏观环境对淀粉产品的影响
    4.2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竞争对手分析
    4.3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客户行为分析
        4.3.1 客户消费行为分析
        4.3.2 市场客户需求调研
    4.4 ZLS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4.1 公司战略目标分析
        4.4.2 公司人员现状分析
第5章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设计
    5.1 ZLSH玉米淀粉产品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重新定位
    5.2 ZLSH玉米淀粉营销策略设计
        5.2.1 产品策略
        5.2.2 定价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6章 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6.1 人员架构再分配
    6.2 物流部保障
    6.3 财务部保障
    6.4 客服部保障
    6.5 绩效考核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ZLSH玉米淀粉产品客户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LICC范式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1. 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2. 规范“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的现实需要
        3.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行路径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高中地理教学
        2.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课堂观察法
    (五) 研究内容
一、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内涵解读
    (一)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概念界定
    (二)“问题研究”专栏相关概念辨析
        1.“问题研究”与“探究学习”
        2.“问题研究”与“问题解决”
    (三)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特殊性
        1. 重视学习过程的探究观
        2. 基于教材指向实际的生活观
        3. 蕴含合作与程式的过程观
        4. 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方法观
        5. 关注师生及生生互动反馈的评价观
二、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的应然分析
    (一) 以提升探究能力为核心
        1. 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探究能力偏弱
        2. 着眼探究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 以研究问题、师生互动、学习支架为关键要素
        1. 恰当的问题是探究的基础
        2. 师生互动是教学发展性的重要体现
        3. 学习支架是促进思维延伸的重要手段
    (三)一核心与三要素的关系
三、课堂观察LICC范式及观察方案设计与结果
    (一) 课堂观察工具的选择
        1. 课堂观察
        2. 课堂观察LICC范式
        3. LICC范式与“问题研究”专栏的契合性
    (二) 观察点的选择
        1. 研究问题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2. 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教师理答方式
        4. 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
    (三) 观察样本的选择
        1.2014-2018 年度全覆盖
        2. 课例所属学校地理分布广
        3. 所有“问题研究”专栏皆观察
        4. 教学设计的深描绘
    (四)观察结果概述
        1. 研究问题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情况
        2. 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 教师理答方式情况
        4. 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情况
四、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1.“问题研究”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较少
        2. 课堂互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不足
        3. 教师理答方式的积极性及针对性不足
        4. 学习支架的提供与学生的契合度不够
    (二)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 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
        2. 内外部环境的限制
        3. 应然与实然师生关系的现实差异
        4. 教、学关系的左右摇摆
五、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改进策略
    (一)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知识观
        1. 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2. 多种途径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 注重对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1. 师生角色转变促进教学相长
        2. 提供精准“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延伸
        3. 及时鼓励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 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1. 改变单一的教学结果评价方式
        2. 丰富寓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问题与教学资源的整合观察表
附录B 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观察表
附录C 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
附录D 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观察表
致谢

(9)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农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二、订单农业研究综述
        三、农业价值链背景下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价值链及订单农业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价值链与农业价值链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
        三、订单农业
    第二节 相关模式介绍
        一、订单农业模式
        二、农业价值链模式
    第三节 农业价值链中订单农业的运行模式与效果
        一、农业价值链中订单农业的运行模式
        二、农业价值链中订单农业的运行效果
第三章 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砀山县黄桃产业背景介绍
        一、砀山县区域背景介绍
        二、砀山县黄桃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现状研究
        一、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形成机制
        二、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供需现状
    第三节 砀山县黄桃订单农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订单合同签订率不高
        二、双方利益受损和违约现象时常发生
        三、订单农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
第四章 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假设分析
    第一节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意愿的基本假设分析
    第二节 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假设
        一、农户自身因素
        二、农业价值链背景因素
        三、订单特征因素
第五章 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
        二、获取数据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变量选择
        一、Logistic模型选择与构建
        二、模型变量选择与预估影响方向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农业价值链参与情况对农户订单农业选择影响显着
        二、订单合同部分条款对农户订单农业选择影响显着
        三、订单农业促进农户与企业合作共赢
        四、农业价值链背景下的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农业价值链发展
        二、提升订单合同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四、健全规章制度与完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完全商品作物
        2.1.2 农户
        2.1.3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
        2.1.4 生产决策行为
        2.1.5 面积调整的非对称性
        2.1.6 专业化程度
        2.1.7 土地专用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均衡价格理论
        2.2.2 价格波动理论
        2.2.3 蛛网理论
        2.2.4 价格预期理论
        2.2.5 农户行为理论
        2.2.6 调整成本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
        2.3.2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研究
        2.3.3 文献述评
3 花生价格波动分析
    3.1 花生价格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3.1.1 HP滤波分析法
        3.1.2 花生价格年度波动特征分析
        3.1.3 花生价格月度波动特征分析
    3.2 花生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3.2.1 动态蛛网模型的构建
        3.2.2 动态蛛网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分析
    4.1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的渠道分析
        4.1.1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总体情况
        4.1.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差异分析
        4.1.3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变化趋势分析
    4.2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的关注程度分析
        4.2.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价格信息关注程度差异分析
        4.2.2 花生市场价格信息关注程度变化趋势分析
    4.3 花生市场价格变化的感知和生产决策行为分析
        4.3.1 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调整的依据
        4.3.2 花生种植户对价格变化的感知及生产决策调整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花生价格变化对农户要素投入的影响
    5.1 价格变化对要素投入行为的理论推导
    5.2 实证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5.2.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行为的效益分析
        5.3.1 针对价格变化的要素投入变动对花生产量变动的影响
        5.3.2 针对价格变化的投入要素变动对花生种植收益变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花生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花生种植面积的影响
    6.1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差异的理论分析
        6.1.1 商品化率、花生种植面积占比对花生供给反应大小的影响机制
        6.1.2 经营规模与商品化率、花生种植面积占比的关系
    6.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选择
        6.2.2 实证模型设定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6.3.2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4 价格变化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种植面积影响程度差异的测算
    6.5 本章小结
7 不同约束条件下花生价格变化对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影响
    7.1 不同约束条件下面积调整行为的理论分析
        7.1.1 土地专用性的制约机制
        7.1.2 契约制度的制约机制
        7.1.3 信贷约束的制约机制
    7.2 花生种植户面积调整行为的约束条件的描述性分析
        7.2.1 针对花生价格上升和下降农户种植面积调整行为概况描述
        7.2.2 约束农户面积调整行为的原因描述
    7.3 变量选择与实证模型设定
        7.3.1 变量选择
        7.3.2 实证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多元Logit回归结果分析
        7.4.2 针对价格变化的种植面积调整行为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户合理利用价格信息
        8.2.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及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
        8.2.3 增加支农信贷供给,降低信贷约束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8.2.4 改善土地质量,提高花生用地的灵活性
        8.2.5 加强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补贴,鼓励规模经营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订单农业出路何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选择、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小农户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视角[J]. 苟兴朝,杨继瑞,范云峰.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1(05)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3]“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4]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D]. 张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ZLSH公司玉米淀粉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谭照中. 吉林大学, 2020(08)
  • [7]贫困村产业扶贫中的基层治理逻辑解读 ——以科层理性与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D]. 原贺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8]基于LICC范式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安宁. 河南大学, 2019(01)
  • [9]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 徐薇.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9)
  • [10]花生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对价格的反应研究 ——基于动态蛛网和非对称性视角[D]. 乔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合同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