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锈色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一、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碧欢,李海波,叶卫邦,陈友吾[1](2020)在《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COⅠ、COⅡ、Cytb和28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可快速准确鉴别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与其他天牛幼虫的目标基因,为该保健昆虫的食药用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利用线粒体COⅠ、 COⅡ、 Cytb基因和28S细胞核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克隆获得4种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序列检索、多重比对、序列信息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基因克隆最终获得锈色粒肩天牛4种基因序列的片段大小分别为817、 545、 434和1 088 bp。特殊位点分布结果显示:28S的保守位点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Cytb、 COⅠ和COⅡ,变异率则正好相反。COⅠ、 COⅡ和Cytb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和替换信息特点均表现为A+T含量>G+C含量,颠换高于转换,28S基因片段则表现为A+T含量<G+C含量,颠换低于转换。序列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序列结构存在差异,核基因较线粒体基因更为保守。4种基因序列的分子进化树均能将锈色粒肩天牛幼虫与桑天牛A. germari等其他天牛幼虫区分开。【结论】COⅠ、 COⅡ、 Cytb和28S基因均可作为鉴定该虫的分子生物学参考依据。图1表4参42

崔维[2](2019)在《三门峡地区国槐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危害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足三门峡地区的实际情况,介绍了锈色粒肩天牛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作了简要描述,根据其危害特点,试验总结出树体喷洒化学药剂杀灭成虫、树干涂白阻隔成虫产卵、树干喷洒触杀剂防治幼虫、利用"天牛净毒签"熏杀已蛀干的幼虫等防治技术。

李翼,涂业苟,许仕,王想,黄建军[3](2019)在《锈色粒肩天牛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提出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锈色粒肩天牛研究文献的类型、年度分布、作者、基金、刊载期刊、高频引用、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4](2018)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冯聪慧[5](2017)在《锈色粒肩天牛对植物的选择效应》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锈色粒肩天牛对三门峡市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效应。[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法和风洞法研究锈色粒肩天牛对国槐、龙爪槐、栾树、垂柳、榆树、旱柳、雪松、桧柏、侧柏、刺柏、紫藤这些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国槐对锈色粒肩天牛有明显的招引,龙爪槐、栾树、紫藤可能成为其潜在的危害对象,垂柳、榆树、旱柳、雪松、桧柏、侧柏、刺柏不会成为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和寄主对象。[结论]国槐的挥发物质对锈色粒肩天牛有显着的招引效应。

赵艺[6](2018)在《虫酰肼和灭幼脲对沿海防护林三种天牛的毒杀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天牛类蛀干害虫寄主众多,生活周期长,生活场所隐蔽,防治困难,一直以来备受领域内学者关注。现有的天牛防治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是污染问题和抗性问题。因此开发、利用低毒、环保、绿色的药物来防治天牛迫在眉睫,这一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a(Forster)、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和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三种天牛为研究对象,研究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的影响。试验主要从野外调查、人工饲养、药物对天牛成虫取食、寿命、产卵量的影响、药物对幼虫体内酶的影响、药物处理后幼虫生长状况的变化以及野外试验几个方面进行。其中用到的主要方法有诱捕法、酶标法、注干剂注干法等。这一研究可以很好的筛选出对天牛作用效果较好的环保、绿色药物。研究发现虫酰肼对天牛的产卵和寿命都有一定的影响;天牛对于虫酰肼的拒食性普遍高于对于灭幼脲的拒食性。用灭幼脲处理后CAT酶活性先升高,24h后降低,SOD酶活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用虫酰肼处理天牛幼虫,CAT酶活性降低,而SOD酶活性高于对照组。用两种药物处理后,GSTs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CarE酶活性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幼虫的室内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照组天牛在生长的过程中体重会有一个略微下降的过程,而灭幼脲处理组持续增长,虫酰肼组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野外试验显示,利用虫酰肼和灭幼脲注干给药防治天牛的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尝试性的推广。

刘鹏,金明霞,喻爱林,刘晓华[7](2016)在《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锈色粒肩天牛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国城市园林和行道树绿化造成了重大威胁。为研究并防治该物种,不少学者针对锈色粒肩天牛开展了大量研究。笔者从生物学特点、防治技术、风险评估等方面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为锈色粒肩天牛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王晓红,杨忠岐,张彦龙,唐艳龙[8](2015)在《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结构、分布及数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鞭节状,由柄节,梗节和9节鞭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着4类8种感器,分别是2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3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形感器。而发锥形感器和短刺形感器只分布于雄虫的触角上,不同类型感器在雌、雄个体上的长度及分布数量不同。

王晓红,杨忠岐,王小艺,唐艳龙,张彦龙[9](2014)在《利用3种寄生性天敌防治锈色粒肩天牛》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低龄幼虫(1~3龄)、花绒寄甲对中老龄幼虫(3龄末—老熟幼虫)和蛹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在蜂虫数量比为5∶1时,释放25天后锈色粒肩天牛低龄幼虫的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14.84%和12.57%;锈色粒肩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期按天敌与害虫数量3∶1和10∶1的比例分别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释放30天后锈色粒肩天牛的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46.50%和38.63%;释放花绒寄甲60天后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60.00%和52.67%。根据解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样木所得到的防治效果调查数据,得出4种估测实际寄生率的回归方程,以一元二次函数方程相关系数最高。在天敌释放后连续3年的防治效果调查表明,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具有良好的持续防治作用,表明利用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可有效防治锈色粒肩天牛这一重大园林害虫。

郝改莲,马铁山[10](2013)在《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简述国槐树锈色粒肩天牛生活习性;总结其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检疫方法、园林措施、物理机械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二、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COⅠ、COⅡ、Cytb和28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试剂
        1.1.3 供试仪器
        1.1.4 供试引物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
        1.2.2 PCR扩增、电泳及测序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2.2 基因序列信息分析
    2.3 基因序列的进化树构建
3 结论与讨论

(2)三门峡地区国槐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危害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锈色粒肩天牛在三门峡市的发生危害情况调查
    1.1 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危害情况
    1.2 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症症状
2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特性研究
    2.1 锈色粒肩天牛鉴别特征
    2.2 锈色粒肩天牛的发生规律
3 锈色粒肩天牛的生活习性
    3.1 成虫对寄主的选择性
    3.2 成虫具有补充营养特性
    3.3 雌成虫食量大于雄成虫
4 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4.1 树上喷药防治成虫试验
    4.2 树干涂白阻隔产卵试验
    4.3 树干喷洒触杀剂防治试验
    4.4 天牛净毒签防治试验

(3)锈色粒肩天牛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的类型和年度分布
    2.2 核心作者及合着率分析
    2.3 资助基金
    2.4 论文刊载期刊分析
    2.5 高被引论文分析
    2.6 关键词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4)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森林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的重要性
2 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
    2.1 重大食叶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
    2.2 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
    2.3 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
    2.4 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
    2.5 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2.6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2.7 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2.7.1 花绒寄甲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
        2.7.2 研究成功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人工大量繁殖技术
        2.7.3 进行了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释放技术和长期持续控制效果研究
        2.7.4 筛选出防治光肩星天牛低龄幼虫期的天敌
    2.8 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
    2.9 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2.1 0 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5)锈色粒肩天牛对植物的选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1.2 方法
        1.2.1“Y”形嗅觉仪法。
        1.2.2 风洞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嗅觉仪法测定锈色粒肩天牛气味选择趋性
    2.2 自然光条件下风洞法测定锈色粒肩天牛气味选择趋性
3 结论与讨论

(6)虫酰肼和灭幼脲对沿海防护林三种天牛的毒杀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蛀干性害虫总论
    1.2 天牛类蛀干害虫概论
        1.2.1 天牛类蛀干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现状
        1.2.2 星天牛、桑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的寄主和危害情况
        1.2.3 星天牛、桑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的形态特征
    1.3 生物体内的激素及其类似物
        1.3.1 昆虫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
        1.3.2 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
    1.4 生物体内的酶
        1.4.1 生物体内的氧化酶
        1.4.2 生物体内的解毒酶
    1.5 天牛类蛀干性害虫防治现状
        1.5.1 生物防治现状
        1.5.2 化学防治现状
        1.5.3 物理防治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浙江沿海防护林天牛危害现状调查与三种天牛的人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工具
        2.1.2 天牛的野外调查
        2.1.3 天牛的人工饲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危害状分析和采集到的天牛标本鉴定
        2.2.2 天牛的人工饲养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三种天牛取食、寿命、产卵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与药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取食和寿命的影响
        3.1.2.2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产卵的影响
        3.1.2.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三种天牛取食的影响
        3.2.2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三种天牛产卵量的影响
        3.2.3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三种天牛寿命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体内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原理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CAT酶的影响
        4.2.2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SOD酶的影响
        4.2.3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CarE酶的影响
        4.2.4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GSTs酶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生长状况的影响及野外试验
    5.1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生长状况的影响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5.1.1.2 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与讨论
    5.2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防治效果的野外试验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试验材料
        5.2.1.2 试验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天牛的野外调查、采集和人工饲养
        6.1.2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三种天牛取食、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6.1.3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酶的影响
        6.1.4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生长状况的影响
        6.1.5 虫酰肼和灭幼脲对天牛幼虫防治效果的野外试验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范围
2 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史特点
    2.3 蛀道规律
    2.4 分布特点
    2.5 种群消长
3 防治
    3.1 化学防治
    3.2 人工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寄主选择及防治
4 展望

(8)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的一般形态
    2.2 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9)利用3种寄生性天敌防治锈色粒肩天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天敌昆虫
    1. 2 野外试验样地
    1. 3 天敌释放
    1. 4 效果调查与评价方法
    1. 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2 种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低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2. 2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老熟幼虫及蛹的防治效果
    2. 3 花绒寄甲实际寄生率及其估测模型
    2. 4 花绒寄甲成虫对锈色粒肩天牛的持续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10)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习性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严格检疫
    2.2 园林措施
        2.2.1 合理配置植物
        2.2.2 加强养护管理
        2.2.3 树干涂白
    2.3 物理机械防治
        2.3.1 人工抹杀虫卵及初孵幼虫
        2.3.2 人工捕杀成虫
    2.4 生物防治
        2.4.1 利用植物杀虫剂
        2.4.2保护和招引啄木鸟
        2.4.3 保护利用天敌昆虫
        2.4.4 利用病原线虫
    2.5 化学防治
        2.5.1 虫孔注药
        2.5.2 打孔注药
        2.5.3 灌注药膏
        2.5.4 毒签防治
        2.5.5 树冠树干喷药
        2.5.6 树根松土喷药

四、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COⅠ、COⅡ、Cytb和28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J]. 叶碧欢,李海波,叶卫邦,陈友吾.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02)
  • [2]三门峡地区国槐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危害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 崔维.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7)
  • [3]锈色粒肩天牛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李翼,涂业苟,许仕,王想,黄建军. 生物灾害科学, 2019(01)
  • [4]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2)
  • [5]锈色粒肩天牛对植物的选择效应[J]. 冯聪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8)
  • [6]虫酰肼和灭幼脲对沿海防护林三种天牛的毒杀效果研究[D]. 赵艺.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7]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 刘鹏,金明霞,喻爱林,刘晓华. 生物灾害科学, 2016(03)
  • [8]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王晓红,杨忠岐,张彦龙,唐艳龙.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3)
  • [9]利用3种寄生性天敌防治锈色粒肩天牛[J]. 王晓红,杨忠岐,王小艺,唐艳龙,张彦龙. 林业科学, 2014(01)
  • [10]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 郝改莲,马铁山. 中国园艺文摘, 2013(01)

标签:;  ;  ;  ;  ;  

锈色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