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国风的情诗

论《诗经》国风的情诗

一、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论文文献综述)

张亿芳[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儒家经典读本,《诗经》中存在着优秀且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其中承载的文学诗歌价值、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学元素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诗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研究《诗经》的教育价值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对《诗经》及其选篇进行教学,发挥《诗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简要阐述《诗经》的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及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具体从文学视域、儒学教化和审美源点三个不同角度来讨论。从诗歌文学的视角来看,《诗经》独特的价值表现在其超妙的艺术基调,反映现实的风雅精神以及抒情与言志的统一结合。从儒学经典的角度来看,《诗经》在儒家传统阐释下产生纯正无邪的思想观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价值观。当然,《诗经》中的美学思想一直也是审美的源头,从质朴婉约的人情美、朦胧的意境美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契合中可以探讨《诗经》的美学源点与学生审美教育鉴赏的结合。第二章节主要分析《诗经》选篇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首先从宏观层面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经》的教学要求,其次调查《诗经》在初中语文各个版本教材中的选篇数量及情况,并专门针对部编版《诗经》选篇做详细的分析;再者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诗经》选篇教学的具体情况作问卷调查,分析《诗经》及其选篇的教学实际情况;最后对《诗经》选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第三章节针对第一章节《诗经》本身独具特色的教育价值与第二章节《诗经》选篇的具体教学情况,寻找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选篇教学实现的路径。分别从“深入文本解读”“更新教学手段”和“转变教学模式”三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路径的实施,结合教材中的具体篇目进行可操作性的教学分析,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给《诗经》及其选篇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思路。本文期望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经》及其选篇教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了解《诗经》选篇及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挖掘《诗经》特有的诗学文化价值,应用于《诗经》的教学实际,为当前的《诗经》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张雨[2](2021)在《中学语文《诗经》《楚辞》选篇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北方文学的代表;《楚辞》为《四库全书》集部之首,是南方地域文学的代表。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二者都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中学语文教育增添了独特的价值。本文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诗经》《离骚》的选篇为对象,从诗体角度、比较角度和创作角度等方面为重点进行文体教学研究,以期解决诗骚教学目前存在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刻板化问题,并挖掘两者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研究难点是以诗骚精神为核心延展诗骚二者的教学研究,再以比较的方式辐射到后世诗歌教学中。希望能对目前中学关于《诗经》、《楚辞》和其它类型的诗歌提供借鉴和帮助。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简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是对《诗经》《楚辞》的选篇及教学现状的整体性分析。首先是对诗骚的选篇从类别、题材、学习提示/诵读提示等方面进行外部分析;再分别探讨选篇诗旨的教育意义;最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呈现和分析,问卷又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调查所得的数据和结论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和方向。第二章是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诗体三方面对《诗经》进行文体教学研究。首先对《诗经》选篇每首诗的内容特点和习题特点进行单元结构的内部分析,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诗》选篇的教学研究;其次探究“赋比兴”手法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从句式、虚字和章法等三方面进行《诗经》诗体教学的研究。第三章的研究方法如同第二章,从题材内容、艺术形象和体式三方面对《楚辞》进行文体教学研究。首先对《楚辞》选篇每首诗的内容特点和习题特点的进行单元结构的内部分析;再从“香草美人”和“神话传说”两方面进行艺术手法的教学研究,这是《楚辞》选篇中最突出的两个艺术特点;最后从句式和想象力两方面对《楚辞》进行体式的教学研究。第四章研究“诗骚传统”对后世诗歌的教学启发。首先界定“诗骚传统”的定义,概述《诗》《骚》在艺术、手法和精神等方面形成的“诗骚传统”;再将诗骚传统视为一个整体延伸出诗骚本身的教学原则,如对比与统合原则、延展原则等;最后再探究“诗骚传统”对后世诗歌的教学启发,从中提炼出教学方法论。让学生在了解诗骚特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鉴赏、比较其他时代的诗歌特点。

贾旭东[3](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胡玉立[4](2020)在《经学视域下的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 ——以与《毛诗》《诗集传》的比较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方玉润(1811--1883)的《诗经原始》是现代研究《诗经》的学者绕不开的一部着作。一般认为,方玉润解《诗》属于“独立思考派”,能够摒弃门户之见,突破经学传统对《诗经》的束缚,彰显了新的释《诗》方式。实际上,方玉润生前籍籍无名,直至20世纪20年代才被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等学者“再发现”,并重新追溯《诗经原始》的革新意义。《诗经原始》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对前人的革新,方玉润并非游离于经学传统之外。只有回到传统《诗经》学史的脉络,才能如实把握《诗经原始》的撰作意图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本论文希望尽可能从方玉润的立场出发,理解《诗经原始》的内涵,呈现《诗经原始》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由于《毛诗》和朱子《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也是方玉润反复谈及的对话对象,故而本论文通过与《毛诗》《诗集传》的比较,探讨《诗经原始》在“淫诗”说、正变、诗旨等重要的《诗经》学问题上对前人的继承与革新,从而突显其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论文第一章,首先讨论方玉润的解《诗》方法。方玉润通过“反覆涵泳”的读《诗》方法来原诗人之始意,这一方法与《毛诗》异调,而继承了朱子等宋代理学家解《诗》的方法。继而,本论文以“淫诗”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观察方玉润对朱子“淫诗”说的反对和对《毛诗》“刺淫”旧说的回归,以此彰显方玉润《诗经》学的复杂面相。“正变”是传统《诗经》学的统摄性问题,关系到《诗经》的整体结构,也是方玉润《诗经》学中最有革新性的内容之一,而以往的方玉润研究者关注较少。故第二章细致梳理在“正变”问题上,《诗经原始》与《毛诗》和《诗集传》的异同,从而呈现方玉润对传统正变观的吸收与突破。“诗旨”是《诗经原始》的核心内容,对此,前人多强调方玉润所定诗旨的革新性,而对其因袭前人的因素,重视不足。第三章将诗旨拆解为“本事和美刺”等价值判断两方面,以正《风》《周南》《召南》和变《风》中的《郑风》为例,比较《诗经原始》在本事和价值判断上与《毛诗》和《诗集传》的异同,希望更加清晰地呈现方玉润所推定的诗旨与前人的关系。经由对“涵泳”、“淫诗”、“正变”和“诗旨”等问题的考察,《诗经原始》的经学特色得以具体地呈现。

李晓洁[5](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脱彩琴[6](2020)在《《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文中研究指明《诗经》作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都曾作出了不少努力和贡献。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诗旨的解读都産生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出土文献资料如阜阳汉简、龙岗秦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等出土简牍材料的公布,爲《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亟需对《诗经》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结合出土资料进行研究。《国风》部分前人评述资料较爲详实,且相关的出土材料也较多。故本文以《诗经·国风》的篇章诗旨爲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受到出土文献资料的启发而産生的《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爲主进行汇辑与整理,并做相关问题的研究。《诗经·国风》的篇章诗旨新説,主要是对自《毛序》後的主要新説观点汇辑和对相关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每个《国风》部分总述其包含诗篇、地理方位、国风特徵等内容,针对有较多争议和较多出土文献资料的诗篇进行详细的论证,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余诗篇作简要论述处理,有较多资料者较爲详细论述。通过对《关雎》《葛覃》《卷耳》《柏舟》《木瓜》《采葛》《将仲子》《东方未明》《蟋蟀》《黄鸟》《隰有苌楚》《下泉》等十二篇诗歌的详细论述,尽可能探求诗经主旨,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关雎》教育世人,合乎礼法的感情才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规范。《葛覃》是讲“见其美必欲返其本”的人之共性。《卷耳》的诗旨问题还需更多出土文献资料来作爲旁证,解释爲“祭祀”或者“后妃之志”都是合乎情理的。《柏舟》篇可以参看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相关的内容,孔子对此篇的评价可谓精准,仅仅一个“闷”字就表明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境和现状,从纷杂的説法中寻得真谛。孔子对於这种怀才不遇之人是感到怜惜的,是感同身受的。《木瓜》是讲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应有的礼节,是一种情谊的表达。《采葛》的“爱妇”思想鲜明,应是传达相思之情,相恋的人之间一日不见犹如隔三秋之长,表达出主人公对采葛女子的强烈思念之情。《将仲子》是女子因礼教而拒絶男子的爱情诗,因此成爲宣扬女子教化的典范。根据最新的研究结论,《东方未明》是对辛勤官吏的赞美,此诗一改往日的怨刺説,应作爲赞美诗而言。《蟋蟀》一诗的思想主旨应当是作者在叹息时光易逝,同时隐含着劝诫人们应珍惜当下时光并及时行乐的一种复杂情绪。《黄鸟》是对人殉制度的厌恶和对“三良”的惋惜之情,认爲高尚品德之人都应有羞耻之心,用以警示劝谏後人。《隰有苌楚》是庆幸自己“无家”、“无室”,表现出主人公可与心上人婚配的喜庆激动之情。《下泉》当是爲“美荀跞”而作。

何昆[7](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指出《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朱学博[8](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是《诗经》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又以变古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学者突破了汉唐注疏的藩篱,开始注重研讨《诗经》的文学性质,宣发情性,丰富了《诗经》的文学阐释。另一方面,宋代理学的发展,开创了以理解《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宋学特色的《诗经》学。此外,宋代学者疑《序》删《诗》,批驳毛郑,拓展了《诗经》学研究的视域,沾溉百代,启迪後学。回顾以往的宋代《诗经》学研究,学界对於名家名着、热点问题,研究深入而繁多,但有时亦令人感到有叠床架屋之嫌。譬如欧阳修、朱熹的《诗经》学研究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同样的问题、相似的结论一再宣说。而对於一些空白领域却鲜有探索,许多碎片化的材料也没有串联,以至於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厘清。譬如两宋之际(北宋徽宗至南宋高宗),这一转折过渡时期的《诗经》学,至今没有人深入、全面梳理。有鉴於此,本论文对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展开研究,先搜罗1佚了近10万字的两宋之际的三位重要《诗经》名家的着作;後以文献为本,全面研讨了此阶段的《诗》学,对於以往学界忽视的董逌、李樗、曹粹中、陈鹏飞等都有全面的讨论。尤其是杨时《诗义辨疑》、曹粹中《放斋诗说》、陈鹏飞《诗解》的1佚完成,一改三家《诗》学无本可考的局面,更澄清了以往诸多疑问。本文除去绪论、结论、附录以外,共有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专题研究为经,下编以专人专书研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冀望可勾勒描绘出两宋之际这近七十年的《诗经》学面目。具体而言:上编共讨论了“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两宋之际《诗经》学的小学研究”、“两宋之际《诗经》学与经筵”、“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这几个重要专题。此时期的《诗经》学嬗变主要在於两点:一是王安石新学的终结,二是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王安石变法革新,其《三经新义》颁于官学,天下考生奉为圭臬,虽然新法后遭废除,批驳新学者亦多,然王安石《诗经新义》影响波及了北宋中後期,即便到了南宋依然很多学者研习讨论。两宋之际的杨时是批评荆公新学最为激烈的名家学者,其着《三经义辨》专攻王氏《三经新义》。而南宋初的李樗对王安石经说较为客观,虽然批评不少,但亦有赞扬与采纳王说者。总体来看,两宋之际是新学终结的时期,但也是部分经学家客观看待王安石经解的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政变法已成过往,王氏《三经新义》和政治科举已无多大关系,学者可以以经学本位去审视探讨其学术中的短长。故虽诸家皆批评王氏为变法张目而曲解经文,但对王氏经说合理者亦多采信。众所周知,北宋欧阳修、苏辙掀起对於汉唐注疏的批驳,苏辙更是疑序派的代表学者。其後宋代学者“摆落汉唐”,兴起了疑经变古的巨澜。现今学者提及宋代经学,几乎无不标举“疑经变古”四字。然而,本文经全盘观照审视,对比各家经说,认为此时期的学者对於汉唐注疏依傍较多。各家经解不少是承习《毛诗注疏》的旧说,甚至多有节抄、化用注疏原文者。平心而言,北宋学者各逞才志、各自论说,突破汉唐藩篱,或如欧阳修者以诗心性情解《诗》,或如王安石者为变法张目而谈经立论,百家争鸣,极似战国诸子之风气。至南宋朱熹、吕祖谦等醇儒学者,宣扬义理圣化,聚徒讲学,矻矻兀兀,皓首穷年,极似汉儒风气。两宋之际正是自战国诸子之风到汉儒风的转折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依傍汉唐旧注的特点,这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两宋之际另一极为重要且有特色之处是此时学者对《诗经》小学的探索。最值得称道的是吴棫对《诗经》古音的探索,开创了古音古韵研究的先河,在中国音韵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樵、李樗、曹粹中、董逌等众多学者对《诗经》的名物训诂、礼制度数皆有研究。此些都是北宋诸家所未涉及,而南宋继武者亦鲜的。譬如《诗经》古音的探索,虽然朱熹颇为关注,但其却误解了吴棫的音学理论,而产生了广受後代批评的叶音说。自吴棫之後,南宋再没有出现能和他比肩的《诗》古音研究者。南宋後期汉学训诂一派的《诗经》学者以王应麟为大成者,然而王氏对於三家诗异文的研究,仍有稍逊于两宋之际董逌之处。以往由於董逌《广川诗故》的亡佚,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近年吴国武先生1佚了《广川诗故》,虞万里先生又发表了《董逌所记石经及其<鲁诗>异文》一文,才稍揭示了董氏《诗》学的重要价值。两宋之际的经筵由於资料亡佚很多,诸多问题难以考证了。不过此时期仍有三种《诗经》经筵讲义流传下来,即刘一止《毛诗讲义》、廖刚《毛诗讲义》、张纲《毛诗讲义》。此三种学界研究较少。对比来看刘一止的篇幅最短,廖刚、张纲涉及篇目较多,很能反映出当时经筵讲《诗》的特点。关於此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诸家学者对《诗经》艺术性质和艺术手法的探究、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审美的影响展开讨论。此时的学者在继承欧阳修以情解《诗》的理论上,进一步注意探讨《诗经》所包含的人情、诗韵,摆脱经学本位,真正还《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譬如《诗经》中一些闲情、劳动的歌谣,此时一些学者可坦言其无王道教化深意,而是一时诗人闲情的歌咏,此无疑是摆脱传统毛诗学派的束缚,而能以文学体认诗情。自北宋起,学者开始标举《诗经》作为百代诗歌之祖的权威地位,批评鉴赏、指导诗歌创作。两宋之际正是这类诗歌艺术理论发展和凝结的时期,诗人、学者的研讨和宣说,大大丰富了宋代的诗歌理论。本论文下编是专人专书的研究,一共五章,讨论了杨时、董逌、陈鹏飞、曹粹中、李樗五位代表学者的《诗经》学。杨时的代表作是《诗义辨疑》,专为攻驳王安石之书而作。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还考证了杨时《三经辨疑》成书、流传的相关问题,澄清了学界以往的一些误解。董逌的《广川诗故》是此时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文献价值巨大,可惜以往学者并未注意研究。董氏深谙训诂考据之学,金石古籍颇富,其《广川诗故》不但大量记录三家《诗》的异文,还引用了许多今已亡佚的唐前古书,不少记载是南宋後期王应麟也未曾见到的。本文对董氏徵引古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辨证,力图揭示此一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独树一帜的学者的学术内涵。陈鹏飞《诗经》最值得称道之处在於其对《鲁颂》诸篇思想艺术的批评,甚至提出了《鲁颂》可废的说法。曹粹中和李樗各自代表了地域性的《诗经》学研究。曹粹中是四明人,在两宋甬上《诗》学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李樗是闽人,和林之奇开创了三山学派,其《毛诗详解》则反映了南宋前期三山学派的经学特色。总之,两宋之际的《诗经》学有继承、有新变,不仅在宋代《诗经》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古代经学史中亦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的1考、阐释,全面深入的探究此时《诗经》学的面貌特质,彰显其在中国经学史中久被忽视而又亟需重视的历史地位。

杨洁[9](2015)在《《诗经》郑、卫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经》郑、卫诗歌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郑地和卫地的诗歌,记载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先秦时期郑卫地域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点。现代对《诗经》郑、卫诗歌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诗经》郑、卫诗歌进行全面地研究分析。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诗经》郑、卫诗歌产生的地域,辨析了《诗经》郑、卫诗歌与气候、地理的关系。《诗经》郑、卫诗歌产生于周代的郑国和卫国。卫国在周初被划分为邶、鄘、卫三地,“三监之乱”后三地合一,但《诗经》中仍保存了邶、鄘、卫三风,因此有必要对三监史事进行辨析。本文认为三监联合殷商旧族叛乱的原因是管叔、蔡叔对周公摄政心存不满,殷商旧族残余势力反抗性强。所谓“三监”应指管叔、蔡叔和武庚。三地的方位分别为:邶在朝歌北方,鄘在朝歌南方,卫在朝歌东方。在地理气候与《诗经》郑、卫诗歌的关系方面,郑、卫风诗产生时期的气候条件不同:卫诗主要产生于西周中后期,此时气候较为寒冷;郑诗主要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气候较为温暖。本文认为寒冷干燥的气候是形成卫诗忧思伤怀情绪风貌的重要原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使郑诗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浪漫轻松、自由欢快的诗歌风貌。自然地理影响了诗作风貌,诗歌又反映了自然地理的状况。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决定了卫、秦风诗中不同的文学景观,造成了风诗中体现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习的差异;郑诗则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地形特点、河流分布及树木植被等自然地理状况。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诗经》郑、卫诗歌中蕴含的地域风俗文化。郑、卫诗歌展现了丰富深厚的地域风俗文化:在婚恋风俗方面,卫地的桑林祭祀传统与男女聚会结合,这一风俗文化源于古人同感共通、交相互感的世界观。水边修禊风俗与自由宽松的社会风气结合,形成了郑国独特的婚恋文化。郑、卫风诗均表现出尚武风俗,卫诗中的尚武风俗根源于卫地遗留的殷商文化,郑诗中的尚武风俗与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地理位置和君主的好战思想有关。郑、卫风诗中表现出的审美风俗有以硕大为美、服色尚白、及喜用玉石等。以硕大为美是受到东夷文化的影响,服色尚白是受到殷商遗俗的影响,用玉风俗则是受到周代流行文化的影响。郑、卫诗歌还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域风诗的饮酒风俗。《诗经》卫诗不仅反映了静态的风俗文化,而且展现了商、周两种思想文化的胶着碰撞,这在以讽刺批判为主的刺淫诗和违礼诗中表现尤为明显。第三章分类别对《诗经》郑、卫诗歌的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地分析了郑、卫风诗的主题面貌。在主题分类中,将《邶风》归纳为婚姻爱情诗、政治和出仕诗、贬刺诗等几类,将《鄘风》归纳为讽刺诗、赞美诗、婚姻爱情诗、忧思诗等几类,将《卫风》归纳为讽刺诗、赞美诗、征战诗、婚姻爱情诗、忧思诗等几类,将《郑风》归纳为婚姻爱情诗、贵族赞美诗、讽刺诗、唱和诗等几类。对部分诗歌主题进行了创新性阐发,并从整体上归纳每一国风的主题特点,探讨郑、卫诗歌的整体思想风貌。第四章对郑卫之音及卫诗分编排序原则进行了探讨。对“郑卫之音”的讨论由来已久,本文结合历史评价和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首先对郑卫之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郑卫之音的音乐特征,根据音阶、节奏、技巧、表演特点、与内容的关系等将之归纳为七个方面。又进一步追溯了郑卫之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郑卫之音起源于地域遗留的夏、商音乐歌舞,经过殷商萌芽期、产生形成期、繁荣发展期和兴盛远播期四个阶段,最终成为了诸侯国间流行的民间音乐的代表。本文认为郑卫之音突破了雅正之规,易造成民众思想散漫,不利于周代政权的稳固,儒家的批判态度主要是从维护巩固周代统治角度出发的。对邶、鄘、卫三风的分编排序原则,本文认为三风是根据音乐曲调划分的,后人在编辑整理过程中还根据其与周礼的关系进行了排序,这一排序原则是由编订整理《诗经》的周代史官、乐官的思想决定的。第五章对郑、卫诗歌的艺术风貌进行了讨论。本文归纳总结了郑、卫诗歌的题材和艺术特征。郑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表现在:第一,《郑风》中的婚姻爱情诗所占比例较大,诗歌风格率真自然、欢愉轻松,既不受礼的约束,也没有过分狂放大胆的表现。第二,《郑风》在句式结构和助词使用上出现了新特点:和其它风诗相比,具有明显的句式变化,诗句结构体现出散文化、叙事性特点;有较多助词的使用,且绝大多数为语气助词。第三,郑诗感情基调自由欢快、轻松愉悦。卫诗在题材和艺术方面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对贵族生活进行了多方位全面的展示。第二,人物描摹精当细致,刻画细微传神,为《诗经》体物写人之冠。第三,感情基调忧伤,体现愤讥沉郁情感的诗歌数量多、比例大。第六章为个案研究,主要对《邶风·简兮》和《鄘风·桑中》两首诗的主题评价进行了历时性探讨,考查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阐释,归纳学者的典型观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风貌。《邶风·简兮》的主题阐释可以分为:唐前“社会功能说”、宋代“自嘲说”、清人“自伤自责说”、现当代“爱情说”等四个阶段观点。《鄘风·桑中》的主题阐释可以分为:文学功用观念下的“刺奔说”、理学背景下的“淫诗说”、从文本出发的“爱恋情诗说”,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原始习俗说”等四个阶段观点。

宋丁羿[10](2016)在《雅俗之间:《诗经》跨阶层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来自民间的篇章。本文的从文体和观念两个方面,来研究《诗》自下而上的跨阶层传播。首先,“诗”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文体,最初是通过何种方式被贵族阶层所接受?《诗》的文体地位又是如何一步步被提高,最终成使《诗》为贵族文化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诗篇内来自下层的思想观念,诸如爱情观、博物观之类,又是如何对上层的心理和知识结构发生影响,最终导致了那些后果?这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民间的诗最初是在娱乐场合被贵族接受的,在《仪礼》的《乡饮酒礼》、《燕礼》、《乡射礼》和《大射仪》四篇中,呈现了大量乐工歌《诗》的场景,贵族们在娱乐性的燕礼和射礼中受到民间诗乐的熏陶,这些诗篇逐渐为贵族们所熟悉,并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意见的语言工具,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流行开来的。在春秋时期的内政和外交场合,《诗》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甚至成为贵族教育的课本。与此同时,随着《诗》向上层传播,来自民间的套语也开始被贵族阶层吸收,并大量运用到贵族自身的诗歌创作中,在此过程中,一些套语的语义也发生了的变化。《诗经》某些西周末期的诗篇中出现了作者的署名,署名的意义在于,作者想借诗篇的创作把自已的名字流传下去,用周代贵族自已的话说,就是求“立言”以致“不朽”。在这些署名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小雅·巷伯》,它出自一个宦官之手,但是却显示出某些类似于《尚书》中的诰训命誓等高等文体的特征,这也是《诗》文体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诗经》中存在大量的民间爱情诗。其中奔放的爱情观传播到上层,也会影响到贵族们对性爱的看法。春秋时期,因为爱情的不节制而酿成的政治灾祸比比皆是,因此孔子提出“放郑声”,从乐曲中删除那些过于热烈的爱情诗篇,同时在孔门内部把一些爱情诗改造为阐发美德的语言工具。《诗经》大量运用了自然物起兴的修辞手法,这展现了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原发形态——一种平民性的自然知识。而春秋时期的贵族对此种博物学知识是较为排斥的。直到孔子提出《诗》有“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的功用,博物之学才依附于《诗》学,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学问。到战国时期,博物学知识在政治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儒家构建天人秩序的重要资源。而儒家内部也出现了《尔雅》一书,其中有大量篇幅是训释自然物的,这标志着博物学成为儒者知识框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诗经》教学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经》现代教育价值阐述
    第一节 文学视域下的《诗经》与学生的诗学培养
        一、《诗经》的艺术基调
        二、风雅精神的继承与演变
        三、抒情与言志集结
    第二节 儒学传统下的《诗》教与学生的品格塑造
        一、纯正思想,道德之感化
        二、温柔敦厚,品格之修养
    第三节 《诗经》蕴含的美学源点与学生的审美鉴赏
        一、情感纯质之美
        二、艺术渲染之美
        三、自然简朴之美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选篇教学分析
    第一节 《诗经》选篇教材分析
        一、《诗经》选篇在各个教材版本的研究
        二、《诗经》选篇在部编版教材中的研究
        三、教材中《诗经》选篇建议
    第二节 《诗经》选篇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情况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情况及分析
        三、《诗经》选篇教学问题总结及建议
第三章 《诗经》选篇教学实现路径
    第一节 深入文本解读找准教学要点
        一、“四言、重章、比兴”——辨“诗”体
        二、“德、智、美”三育统摄——悟“诗”情
        三、“以教促学、以读促写”——用“诗”法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一、吟之诵之,触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二、情境创设,助力诗歌内容理解
        三、兴趣调动,引领学生的深层学习
    第三节 适时转变教学模式
        一、群文阅读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学语文《诗经》《楚辞》选篇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诗经》《楚辞》选篇及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诗经》《楚辞》选篇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分析
第二章 《诗经》选篇的教学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教学
    第二节 表现手法的教学
    第三节 诗体的教学
第三章 《楚辞》选篇的教学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教学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教学
    第三节 体式的教学
第四章 “诗骚传统”的教学
    第一节 “诗骚传统”的内容
    第二节 《诗》《骚》选篇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第三节 从“诗骚传统”的特点探索后世诗歌的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中学《诗经》《楚辞》选篇学生问卷调查
    二、中学《诗经》《楚辞》选篇教师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经学视域下的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 ——以与《毛诗》《诗集传》的比较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方玉润与《诗经原始》
    二、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历史评价
    三、《诗经原始》的研究现状
    四、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反覆涵泳的解《诗》方法及方玉润对“淫诗说”的反对
    一、反覆涵泳的解《诗》方法
        (一)以涵泳“原诗人始意”
        (二)涵泳是对宋人解《诗》方法的继承
    二、《诗经原始》对朱子“淫诗”说的反对
        (一)朱子“淫诗”说的由来和内涵
        (二)方玉润对朱子“淫诗”说的反对
        (三)方玉润在“淫诗”问题上对《毛诗》的继承
第二章 《诗经原始》的正变观
    一、《毛诗》正变体系的内在逻辑
    二、朱熹的正变理论
    三、方玉润的正变观
        (一)方玉润对正变的划分标准
        (二)方玉润对于《风》《雅》《颂》体裁的理解与《毛诗》、朱子的差别
        (三)方玉润的《风》《雅》《颂》正变理论
        (四)“反覆涵泳”对方玉润“正变”观的影响
第三章 《诗》的本事与美刺
    一、诗旨:《诗》的本事与美刺等价值倾向
    二、《周南》《召南》中本事与历史的拆解
    三、从《郑风》看方玉润的“本事”阐述
结语
征引文献
    一、古籍
    二、专着
    三、论文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后记

(5)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婚恋诗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第一节 婚恋观念
    第二节 婚姻缔结
    第三节 婚姻解除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第一节 恋诗
        一 婚前恋诗
        二 婚后恋诗
    第二节 婚诗
        一 嫁娶诗
        二 闺怨诗
        三 赠内诗
        四 弃妇诗
        五 离婚诗
        六 悼亡诗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一 动物类意象
        二 植物类意象
        三 自然类意象
        四 生活类意象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巧用典故
        二 穿插回忆
        三 合理想象
        四 生动比喻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致谢

(6)《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
一、《周南》篇章诗旨新说辑考
    1.《关雎》
    2.《葛覃》
    3.《卷耳》
    4.《樛木》
    5.《螽斯》
    6.《桃夭》
    7.《兔罝》
    8.《汉广》
    9.《汝坟》
    10.《麟之趾》
二、《召南》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鹊巢》
    2.《采蘩》
    3.《草虫》
    4.《行露》
    5.《殷其靁》
    6.《摽有梅》
    7.《小星》
    8.《江有汜》
    9.《野有死麇》
三、《邶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柏舟》
    2.《緑衣》
    3.《燕燕》
    4.《终风》
    5.《击鼓》
    6.《凯风》
    7.《雄雉》
    8.《匏有苦叶》
    9.《谷风》
    10.《式微》
    11.《旄丘》
    12.《静女》
    13.《新台》
四、《鄘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柏舟》
    2.《墙有茨》
    3.《桑中》
    4.《蝃蝀》
五、《卫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考盘》
    2.《硕人》
    3.《芄兰》
    4.《有狐》
    5.《木瓜》
六、《王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君子於役》
    2.《扬之水》
    3.《兔爰》
    4.《葛藟》
    5.《采葛》
    6.《大车》
    7.《丘中有麻》
七、《郑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缁衣》
    2.《将仲子》
    3.《叔于田》
    4.《大叔于田》
    5.《羔裘》
    6.《遵大路》
    7.《女曰鸡鸣》
    8.《有女同车》
    9.《山有扶苏》
    10.《蘀兮》
    11.《狡童》
    12.《褰裳》
    13.《丰》
    14.《东门之墠》
    15.《风雨》
    16.《子衿》
    17.《扬之水》
    18.《出其东门》
    19.《野有蔓草》
    20.《溱洧》
八、《齐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鸡鸣》
    2.《还》
    3.《着》
    4.《东方之日》
    5.《东方未明》
    6.《甫田》
    7.《卢令》
    8.《猗嗟》
九、《魏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葛屦》
    2.《汾沮洳》
    3.《园有桃》
    4.《十亩之间》
    5.《伐檀》
十、《唐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蟋蟀》
    2.《山有枢》
    3.《扬之水》
    4.《杕杜》
    5.《无衣》
    6.《有杕之杜》
    7.《葛生》
十一、《秦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车邻》
    2.《小戎》
    3.《蒹葭》
    4.《终南》
    5.《黄鸟》
    6.《晨风》
十二、《陈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宛丘》
    2.《东门之枌》
    3.《衡门》
    4.《东门之池》
    5.《东门之杨》
    6.《防有鹊巢》
    7.《月出》
    8.《泽陂》
十三、《桧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素冠》
    2.《隰有苌楚》
    3.《匪风》
十四、《曹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蜉蝣》
    2.《下泉》
十五、《豳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七月》
    2.《鸱鸮》
    3.《东山》
    4.《破斧》
    5.《伐柯》
    6.《九罭》
    7.《狼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诗经》学的分期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构
上编
    第一章 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
        第一节 两宋之际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与接受
        一、两宋之际的新学
        二、杨时《三经义辨疑》
        三、对王安石经解的评价回归客观
        第二节 两宋之际的儒学与《诗经》学
        一、尚义而轻辞
        二、涵咏与体会
        三、政教与义理价值的宣扬
        第三节 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
        一、北宋疑经思潮及对其的反思
        二、两宋之际《诗》学对汉唐注疏的依傍
        第四节 集解之学的兴盛
    第二章 两宋之际《诗经》的小学研究
        第一节 两宋之际《诗经》音韵研究
        一、《诗经》音韵研究概况
        二、吴棫及其《诗经》音韵研究
        第二节 两宋之际《诗经》名物训诂研究
        一、礼制名数的研究
        二、鸟兽草木名物的研究
        第三节 郑樵的《诗经》名物研究
        一、《昆虫草木略》的成书与体例
        二、《昆虫草木略》的特色
        三、郑樵名物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两宋之际的《诗》学与经筵
        第一节 两宋之际的经筵讲《诗》活动
        一、徽宗朝经筵官与蔡京党关系
        二、徽宗朝经筵不进讲《国风》
        三、钦、高宗朝经筵兴废与刘一止《下武》诗讲义
        第二节 廖刚及其《毛诗讲义》
        一、廖刚出任经筵侍讲及进《毛诗讲义》时间
        二、廖刚《毛诗讲义》的内容与特点
        三、廖刚《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张纲及其《毛诗讲义》
        一、《毛诗讲义》概况
        二、《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小结
    第四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对《诗经》文学性质与艺术手法的探究
        第二节 对《诗经》文学阐释的具体方式
        第三节 对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下编
    第五章 杨时《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杨时《诗义辨疑》1考
        第二节 《毛诗辨疑》对荆公新学的驳正
        第三节 杨时《诗经》学的内涵特色
        第四节 杨时《诗经》学的不足与局限
    第六章 董逌《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董逌生平与《广川诗故》
        第二节 董逌对三家《诗》的考辨
        第三节 董逌所引崔灵恩《集注》考辨
        第四节 董逌所引其他古书旧注辨正
        第五节 董逌《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七章 陈鹏飞《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陈鹏飞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 陈鹏飞《诗解》内容与《诗》学观
        第三节 陈鹏飞《诗解》的特色
        第四节 陈鹏飞《诗解》的影响
    第八章 曹粹中《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曹粹中生平及其《放斋诗说》
        第二节 《放斋诗说》的内容特色
        第三节 曹粹中的《诗》学观
        第四节 曹粹中《诗》学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 李樗《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李樗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李樗《毛诗详解》及其解经方法
        第三节 李樗的《诗》学观
        第四节 李樗对王安石《诗》学的总结
        第五节 《毛诗详解》的优点与不足
        第六节 李樗《毛诗详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两宋之际《诗经》学着作1佚稿
参考文献
后记

(9)《诗经》郑、卫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诗经》郑、卫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古代相关研究
        (二) 近现代相关研究
    二、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一) 研究范围和思路
        (二) 相关概念
    三、 研究意义、方法和前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经》郑、卫地域诗歌与周代地理气候
    第一节 三监史事与邶、鄘、卫地域考辨
        一、 三监史事与叛乱原因
        二、 三监人物考辨
        (一) 三监的三种说法
        (二) “监”的含义及三监人物述证
        (三) 从霍叔的地位和结局反证三监不包括霍叔
        三、 三监地域方位考辨
    第二节 气候对《诗经》郑、卫诗歌的影响
        一、 郑、卫风诗产生时期的气候和植被
        (一) 卫诗产生时期的气候状况
        (二) 郑诗产生时期的气候状况
        (三) 郑、卫诗歌产生时期的植被状况
        二、 气候对郑、卫诗歌的影响
        (一) 气候对人类情绪及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 气候对郑、卫诗歌意象使用的影响
        (三) 气候对郑、卫诗歌风貌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历史地理与郑、卫诗歌
        一、 郑地和卫地的历史地理特征
        (一) 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二) 卫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三) 汉代史籍对郑地和卫地地理特征的描述
        二、 郑诗中的自然地理
        (一) 《郑风》中的地形特点
        (二) 《郑风》中的河流
        (三) 《郑风》中的树木植被
        三、 自然地理环境对卫、秦风诗影响比较
        (一) 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景观的差异
        (二) 地理气候影响下地域物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别
        (三) 自然地理影响下文化风习的不同
第二章 《诗经》郑、卫诗歌风俗文化考论
    第一节 郑、卫婚恋诗地域文化特征比较
        一、 郑、卫婚恋诗比较
        二、 卫地的桑间濮上传统
        三、 郑地婚恋诗的地理文化根源
    第二节 郑、卫诗歌的审美风俗
        一、 郑、卫诗歌中的尚武风俗
        (一) 卫诗尚武风俗探源
        (二) 郑诗尚武风俗探源
        二、 郑、卫诗歌中的审美风俗
        (一) 以硕大为美的审美观
        (二) 以白为美的服色审美风俗
        (三) 用玉风俗
    第三节 郑、卫诗歌与宴饮文化
        一、 酒文化的源头与宴饮礼仪的产生
        二、 《诗经》中的宴饮礼仪
        三、 《诗经》郑、卫风诗中的饮酒风俗
    第四节 卫诗与商、周文化
        一、 商、周文化对卫地的共同影响
        (一) 商文化对卫地的影响
        (二) 周文化对卫地的影响
        二、 卫诗中的商周二元文化
        (一) 刺淫诗中的二元文化
        (二) 违礼诗中的二元文化
        三、 文化的二元影响在其它风诗中的表现
第三章 《诗经》郑、卫诗歌的主题
    第一节 《邶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一、 婚姻爱情诗
        二、 政治和出仕诗
        三、 贬刺诗
        四、 其它诗歌
        五、 《邶风》的主题特点
    第二节 鄘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一、 讽刺诗
        二、 赞美诗
        三、 婚姻爱情诗
        四、 忧思诗
        五、 《鄘风》的主题特点
    第三节 卫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一、 讽刺诗
        二、 赞美诗
        三、 征战诗
        四、 婚姻爱情诗
        五、 忧思诗
        六、 《卫风》的主题特点
    第四节 郑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一、 婚姻爱情诗
        二、 贵族赞美诗
        三、 讽刺诗、唱和诗等
        四、 《郑风》的主题特点
第四章 《诗经》卫诗的排序原则与“郑卫之音”
    第一节 “郑卫之音”考论
        一、 “郑卫之音”的历史评价
        二、 “郑卫之音”的特征
        三、 “郑卫之音”的渊源与发展
        四、 儒家对“郑卫之音”的批判
    第二节 卫诗的排序原则
        一、 卫诗的分编排序原则
        二、 文化根源
第五章 郑、卫诗歌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郑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
        一、 率真自然的婚姻爱情吟唱
        二、 散文化和叙事性新特点
        三、 自由欢快、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第二节 卫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
        一、 对贵族生活的多方位全面展示
        二、 细致传神的人物刻画
        三、 忧思伤怀的情感基调
第六章 卫诗个案研究史述评——以《邶风·简兮》《鄘风·桑中》为中心
    第一节 《邶风·简兮》主题的历时研究
        一、 唐前“社会功能说”
        二、 宋代“自嘲说”及隐含的时代背景
        三、 清人的“贤者自伤说”
        四、 现当代思潮下的“爱情说”
    第二节 《鄘风·桑中》主题的历时研究
        一、 文学功用观念下的“刺奔说”与“刺淫说”
        二、 理学背景下的“淫诗说”
        三、 从文本出发的“爱恋情诗说”
        四、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原始习俗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雅俗之间:《诗经》跨阶层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关于《诗》的民间性问题
    三、文体和观念:《诗》传播的外与内
    四、研究回顾
第一章、《诗》的文体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采诗献诗说之检讨
    第二节、燕射礼——《诗》文体上升的场所
    第三节、套语的阶层性传播
    第四节、作者的诞生
第二章、《诗经》爱情诗的转义
    第一节、《毛传》、朱熹对爱情诗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诗性审美与春秋政治
    第三节、孔子对爱情诗的批判和改造
第三章、《诗经》与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建立
    第一节、《诗经》中的自然物起兴
    第二节、贵族阶层对博物学知识的态度
    第三节、孔门之中的博物学
    第四节、《尔雅》与战国时期的儒学博物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诗经》教学研究[D]. 张亿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中学语文《诗经》《楚辞》选篇的教学研究[D]. 张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4]经学视域下的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 ——以与《毛诗》《诗集传》的比较为中心[D]. 胡玉立. 中山大学, 2020(07)
  • [5]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D]. 脱彩琴.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8]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D]. 朱学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诗经》郑、卫诗歌研究[D]. 杨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雅俗之间:《诗经》跨阶层传播研究[D]. 宋丁羿. 南京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论《诗经》国风的情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