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梗死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死脑容量线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死脑容量线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一、多发梗塞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塞脑容积线性指标的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萌[1](2020)在《aMCI血浆生物标志物、海马体积特点以及补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的血浆生物标志物、海马体积特点以及补肾法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一:将110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C,n=40)、aMCI组(n=40)及AD组(n=30),从采集的空腹外周血液中提取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血浆β-淀粉样蛋白(Aβ,包括Aβ40、Aβ42、Aβ38)和神经丝轻链蛋白(NFL)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生物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比值或Logistic回归模型)在aMCI和AD诊断中的性能,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二:将75例受试者分为NC组(n=40)和aMCI组(n=35),在磁共振图像(MRI)上手动勾画海马体区域,通过软件测量海马体积(HV),分析组间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HV在aMCI与NC鉴别中的性能,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三: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将59例aMCI受试者分为补肾法治疗试验组(n=29)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周期为24周。采用意向性(ITT-LOCF)和符合方案集(PPS)分析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并分析安全性。结果:1.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1)组间差异:AD组血浆Aβ40水平显着高于NC(P=0.003)和 aMCI(P=0.035),AD 组血浆 Aβ42 水平显着低于 NC(P=0.006);血浆Aβ42/Aβ40比值在NC、aMCI、AD组间逐渐降低,且任意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AD 组血浆 NFL 水平显着高于 NC(P=0.000)和 aMCI(P=0.000)。与 NC相比,认知障碍组(aMCI+AD)血浆Aβ40、NFL水平显着升高(P=0.020,P=0.001),血浆Aβ42水平、Aβ42/Aβ40比值显着降低(P=0.044,P=0.000)。血浆MCP-1水平在任意两组间无显着差异。(2)血浆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校正年龄因素):在认知障碍组(aMCI+AD)中,血浆NFL水平与综合认知(MMSE)呈显着负相关(β=-0.259,P=0.024),与痴呆严重程度(CDR-SB)呈显着正相关(β=0.240,P=0.046);在所有受试者(NC+aMCI+AD)中,血浆Aβ40、NFL水平与MMSE、情景记忆(DSR)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DR-SB呈显着正相关(β=0.211,P=0.022;β=0.323,P=0.000)。血浆Aβ42/Aβ40比值与MMSE、DSR评分呈显着正相关(β=0.269,P=0.004;β=0.267,P=0.005),与 CDR-SB 呈显着负相关(β=-0.289,P=0.003)。(3)血浆生物标志物诊断性能:血浆生物标志物单独或联合鉴别AD与N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NFL=0.831,AUCAβ42/Aβ40 比值=0.858,AUCLogistic(Aβ40,Aβ42)=0.867,AUCLogistic(Aβ40,NFL)=0.828,AUCLogistic(Aβ42,NFL)=0.889,血浆 Aβ40、Aβ42 以及 NFL联合[Logistic(Aβ40,Aβ42,NFL)]鉴别 AD 与 NC 的准确性达到最佳(AUC=0.914),敏感性为0.867,特异性为0.825。然而,以上血浆生物标志物鉴别aMCI与NC、aMCI与AD、(aMCI+AD)与NC的准确性都较低(AUC<0.789)。2.MRI海马体积测量:(1)aMCI左侧、右侧及总HV均较NC显着降低(P<0.05),其中 NC 和 aMCI 的总 HV 分别为(6958.62±1154.78)和(6226.93±1135.80)mm3。(2)在NC、aMCI以及NC+aMCI受试者中,左侧、右侧及总HV均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P<0.01)。在aMCI组中,校正年龄因素后,左侧和右侧HV与MMSE定向力分项呈显着正相关(β=0.333,P=0.009;β=0.323,P=0.007),总 HV 与 DSR、MMSE定向力分项呈显着正相关(β=0.244,P=0.047;β=0.339,P=0.005)。(3)左侧、右侧及总HV鉴别NC和aMCI的准确性都较低(AUC=0.640,0.646,0.641;P<0.05)。3.补肾法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ITT-LOCF和PPS分析均显示,试验组12周、24周认知终点(ADAS-cog)评分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24周试验组认知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ITT-LOCF=0.026,PPPS=0.040)。ITT-LOCF分析显示,在各观察时点试验组ADAS-cog理解能力分项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4周=0.021,P12 周=0.045,P24周=0.016)。在PPS分析中,试验组24周MMSE评分较基线显着升高(P=0.034)且改善优于对照组(P=0.047)。ITT-LOCF和PPS分析均显示,12周和24周时,试验组MMSE延迟单词回忆分项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ITT-LOCf<0.05,PPPS<0.05)。24周试验组肾虚证(CGIS-KDS)分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ITT-LOCF=0.033,PPPS=0.040),试验组肾虚受试者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ITT-LOCF:15/27 vs 9/29,P=0.000;PPS:14/23 vs 8/25,P=0.000)。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807)。结论:1.aMCI血浆Aβ42/Aβ40比值显着低于NC。AD血浆Aβ40、NFL水平显着高于NC,血浆Aβ42水平、Aβ42/Aβ40比值低于NC。血浆Aβ40、Aβ42、NFL联合(Aβ40、Aβ42、NFL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Aβ42/Aβ40比值诊断AD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血浆Aβ40、NFL水平升高以及Aβ42/Aβ40比值降低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2.aMCI海马体积定量测定值较NC下降,且与年龄增长以及记忆力下降相关,但区分aMCI与正常老年人的准确性较低。3.补肾法中药治疗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肾虚证有效且安全。

钱宇[2](2020)在《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是造成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临床研究常发现心脏和肾脏功能不全常与认知障碍并存,并且心脏功能障碍和肾脏功能不全可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慢性脑灌注不足是否会引起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因此本项研究通过使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BCAS)模型引起小鼠长期脑低灌注,旨在研究BCAS后长期脑低灌注对白质损伤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同时观察BCAS后心脏和肾脏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从而揭示慢性脑低灌注对心脏和肾脏的作用。方法:我们使用成年8月大小的雄性C57BL/6J小鼠将内径为0.16 mm的微弹簧圈对小鼠进行BCAS手术,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手术组(BCAS组)。在手术后2个月对2mo-Sham对照组与2mo-BCAS组和BCAS后8个月对8mo-Sham组与8mo-BCAS组分别使用新事物识别实验,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使用小动物血压记录仪对血压进行检测,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尿白蛋白含量评估肾脏功能。测试结束后,对8mo-Sham组与8mo-BCAS组小鼠脑脊液收集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完成各项检测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大脑、心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与同龄Sham组相比,2mo-BCAS和8mo-BCAS组的小鼠分别引起显着的:1.减低新物体识别实验,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评分提示认知损害明显增加。2.增加胼胝体和纹状体的白质髓鞘损伤(Luxol快蓝染色密度降低)和纹状体的轴突损伤(Bielschowsky银染密度降低)。3.皮质和纹状体中突触素的表达降低。4.超声心动检测发现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下降。5.心脏炎性因子相关的指标IBA-1,CD45和CD86表达增加以及心脏纤维化增加。6.肾脏炎性相关的IBA-1和MCP-1水平升高以及肾纤维化增加。与8moSham组相比,8mo-BCAS组脑脊液APN、CHI3L1、IGFBP2、IGFBP-6、RBP4、OPN和REG3G等与认知降低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强。与2mo-Sham组相比,2mo-BCAS组尿中白蛋白的水平无明显改变。与2mo-BCAS相比,8mo-BCAS小鼠呈现显着:1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提示认知功能降低。2.胼胝体和纹状体的白质以及纹状体的轴突明显损伤。3.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下降。4.心脏IBA-1,CD45和CD86表达增加。5.尿液中的白蛋白水平增高。6.肾脏IBA-1和MCP-1表达增加以及肾纤维化加重。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长期脑低灌注不仅显着降低认知功能并引起白质损伤,而且还会造成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

李楠楠[3](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简文佳[4](2014)在《血管性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组(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报道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卒中后出现认知损害的人数逐渐增高,约64%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 VaD),是造成疾病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延迟或阻止痴呆发生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医药在治疗血管性认知损害(Va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方面有自己的长处,但目前关于VCI的证候分型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各家看法不尽一致,且缺乏公认的早期鉴别的方法。目的:探讨VCI患者的证候特征,并评价V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VCI平台期、波动期、下滑期与中医证候的演变关系。同时对卒中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和VCI患者的执行功能进行比较,并分析认知功能与动脉硬化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为VC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中医药治疗VCI的疗效观察提供辨证论治的依据。方法:(1)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3科门诊、住院患者,及招募的社区居民进行人口学资料及相关病史采集、进行神经心理学和中医证候测评、血液学指标检查、头颅核磁检查,根据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和VaD诊断标准,分为单纯卒中组(Stroke-ND),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组(VCIND)和血管性痴呆组(VaD),分析评价VCI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对VCIND和VaD的危险度,并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和神经心理学量表得分的相关性。(2)对纳入患者的执行功能进行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不同执行功能量表诊断VCI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价执行功能与总体认知功能的相关性。(3)对受试者的相关动脉硬化因子进行测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VCI的危险因素。结果:(1)VCI的主要证型为痰浊蒙窍证和瘀阻脑络证,分布比率分别为45.45%和53.96%。痰浊蒙窍证的积分在Stroke-ND组、VCIND组和VaD组呈递增的趋势。VaD组和VCIND组的瘀阻脑络证积分均高于Stroke-ND组。在VCIND和VaD组患者中,以3证及以上复合证候居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CIND和VaD最危险的中医证候均为痰浊蒙窍证和瘀阻脑络证,其中痰浊蒙窍证对VCIND的比值比(Oddsratio, OR)为 1.155,(p=0.002,95%CI: 1.052-1.267);对 VaD 的 OR 为 1.170 (p=0.000,95%CI:1.088-1.259)。瘀阻脑络证对 VCIND 的 OR为 1.212 (p=0.000,95%CI: 1.120-1.311);对 VaD 的 OR 为 0.918 (p=0.011,95%CI: 0.859-0.981 )。(2)VCIND组肾精亏虚证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in,MMSE)总分、以及即刻词语回忆和延迟词语回忆呈负相关(p<0.05),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得分呈正相关(p< 0.05 )。VCI组中痰浊蒙窍证与MMSE得分和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得分呈显着的负相关,与ADL呈正相关(p<0.01)。有痰浊蒙窍证的患者其在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和执行功能等项目的积分要显着低于无痰浊蒙窍证的患者(p<0.05)。(3)神经心理学量表鉴别Stroke-ND和VCIND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连线测试B部分(trail making test-B,TMT-B)连线错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 0.785(pp=0.001 )。TMT-B完成时间和TMT-B遗漏错误具有中等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 (p=0.002)和0.704(p=0.011)。TMT-A部分完成时间的曲线下面积较差为0.681 (p=0.024),TMT-A遗漏错误和连线错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1、0.584。MMSE、CDT的曲线下面积较小。进一步对TMT和年龄、教育程度、MMSE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MT两部分的完成时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教育程度无相关性,在校正了年龄影响后,TMT两部分的完成时间均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 -0.483 (p<0.01)。其中TMT-B部分的连线错误与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296, p=0.019),与MMSE呈负相关(r=-0.368,p=0.004) ; TMT-B部分的遗漏错误与MMSE呈负相关(r=-0.268,p=0. 03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对VCI的OR值为0.000,(p=0.045, 95%CI: 0.000-0.810),提示ABI水平越低,则越易患VCI。较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的患者有更高的VCI的患病风险(OR=46.933, p=0.033, 95%CI: 1.367-1611.140)。ABI 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2.732,p=0.010)。结论:(1)中医证候对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有影响。痰浊蒙窍证和瘀阻脑络证是VCI的主要证型,均为VCIND和VaD的危险因素。且证候越复杂,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差。(2)痰浊蒙窍证与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相关性,主要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定向力等方面。肾精亏虚证对VCI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即刻词语回忆和延迟词语回忆部分有影响。(3)在VCI早期,即可出现执行功能损害,TMT与认知功能存在显着相关性,TMT-B部分用于鉴别Stroke-ND患者和VCIND患者更敏感。(4)部分动脉硬化因子对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影响,ABI水平越低,患VCI的风险越大;LDL-C水平越高,VCI的患病风险越大。

孙冬[5](2014)在《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的脑生化代谢及血脑屏障改变》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弗明汉卒中风险与认知损害目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可以不依赖卒中事件及明显的脑结构性损害而增加认知损害的风险,但是多种共存的血管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的累积效应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了弗明汉血管危险因素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及其认知域损害特点。方法:这是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共有184名年龄在50—80岁的非卒中自愿者纳入研究,按照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估方法,将受试者分为低危组(10年卒中风险<10%),中危组(10年卒中风险为10%--20%)及高危组(10年卒中风险>20%)。使用一系列的认知量表测试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其中包括全脑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及瞬时回忆能力。为了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头颅磁共振扫描,计算了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腔隙性脑梗死个数,并在回归模型中调整了这两个可能损害认知功能的混杂因素。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弗明汉卒中风险与各个认知域之间的相关性。为了探索弗明汉血管危险因素中各个变量对认知功能的归因权重,进一步行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法。结果:随着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增加,受试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Moca评分(P<0.001)、数字符号转换测试(P<0.001)、倒背(P=0.044)、延迟回忆评分(P<0.001)及言语流畅性测试(P=0.041)均显着下降。与低危组相比,中危组的数字符号转换测试(P=0.034)和延迟回忆(P=0.014)显着下降。在调整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及腔梗后,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仍与总体认知功能(r=-0.451,P=0.001)、延迟回忆(r=-0.352,P=0.010)和执行功能(r=-0.311,P=0.025)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性。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收缩压、年龄、糖尿病史及吸烟史是对认知功能状态影响重要的四个因素,其中风险越高,对于这些因素的要求也是相对越高。结论:基于结构磁共振观察,血管危险因素可以不依赖血管性脑损害途径而导致认知损害,其中延迟回忆和执行能力是两个主要受累的认知域。第二部分脑内生化代谢异常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损害目的: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已经证实血管危险因素可以独立于卒中及明显的结构性脑损害而增加认知损害的风险,但是其病理生理基础尚未阐明。本部分研究目的是探讨脑内生化代谢改变是否介导了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方法:这是一项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总共纳入了54例具有不同程度血管危险因素的受试者。使用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来量化血管危险因素负担。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包括全脑认知功能、学习记忆功能和执行功能在内的完整的神经心理评估。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3.0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扫描(PRESS序列),感兴趣容积为左侧前额叶皮层、左侧海马。使用LC-Model分析波谱数据,计算出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Ins)、谷氨酸复合物(Glx)和肌酸(Cr)浓度。按照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大小,将受试者分为低危组(<10%)、中危组(10—20%)和高危组(>20%)。本研究注册号ChiCTR-RNC-12002205。结果: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受试者的工作记忆能力(3.9±1.0vs4.8±1.1,P<0.05)、延迟回忆能力(7.1±1.5vs9.1±1.5,P<0.01)和执行功能(27.8±6.2vs37.1±6.5,P<0.01)显着损害。高危组受试者左侧海马Glx/Cr值(1.21±0.25versus1.48±0.22,P<0.01)和左侧额叶NAA/Cr值(1.33±0.14versus1.66±0.33,P<0.01)明显低于低危组。就总体样本而言,在调整了腔隙性脑梗死计数及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后,FSRP评分与左侧海马Glx/Cr(r=-0.332,P=0.016)及左侧额叶NAA/Cr(r=-0.287,P=0.039)也呈显着的负性线性相关。左侧额叶皮层NAA/Cr值与数字符号测试(执行功能)之间呈显着的正性相关(r=0.327,P=0.016),左侧海马Glx/Cr值与延迟回忆测试呈显着的正向相关(r=0.419,P=0.002)。当逐步纳入左侧海马Glx/Cr值和左侧额叶NAA/Cr值后,FSRP与认知功能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明显降低,提示上述神经生化代谢改变介导了弗明汉卒中风险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论:延迟回忆及执行功能损害仍是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两个主要的认知域损害。脑内生化物质代谢及谷氨酸递质水平的改变可能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第三部分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损害目的:血脑屏障功能损害在血管性痴呆及阿尔茨海默尔病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更为早期的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目的是探讨左侧海马和左侧额叶皮层下白质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改变是否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方法:这是一项横断面小样本的初步研究,本部分研究的纳入对象来源于第一部分中的低危组和高危组,总共纳入了22例具有不同程度血管危险因素的受试者,我们使用弗明汉卒中风险评分来量化血管危险因素负担,按照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大小,将受试者分为低危组(<10%)和高危组(>20%)。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包括全脑认知功能、学习记忆功能和执行功能在内的完整的神经心理评估。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3.0T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快速T1映像TAPIR序列),感兴趣区域为左侧额叶皮层下白质和左侧海马。使用CINE图像分析软件,基于改良的Tofts模型计算感兴趣区域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和血管容积指数。时间信号曲线对应的峰值(30秒时的感兴趣区域信号强度)定义为血管容积指数,反映了由对比剂填充的局部组织血管容积大小,定义180秒时的信号强度与峰值的比值为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本研究注册号ChiCTR-RNC-12002205。结果: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患者的年龄更大(74.3±3.7vs56.7±6.9,P<0.01),收缩压更高(143.5±16.0vs129.0±13.0,P<0.05),脑白质高信号更明显(1.5±2.2vs7.1±3.8,P<0.01)。所有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30秒时的信号强化达到高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强度逐渐减弱。在左侧海马水平,高危组的强化信号峰值(0.238±0.17)显着高于低危组(0.264±0.16),而两组受试者左侧额叶皮层下白质的血管容积指数无显着差异。在左侧海马水平,低危组受试者时间-信号曲线下降斜率显着高于高危组,提示对比剂在高危组滞留的量和时间要多于低危组,反映了高危组受试者左侧海马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显着高于低危组,而在左侧额叶皮层下白质水平,两组受试者的通透性指数无显着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脑白质病变体积和腔梗的情况下,FSRP与左侧海马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r=-0.576,P=0.006)。左侧海马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与延迟回忆测试之间呈显着的负性相关(r=0.596,P=0.002)。结论: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可能是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脑损伤的一种形式,并且可能介导了早期的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

黄静,钟远[6](2013)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头颅MRI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LICI)患者的头颅MRI特征。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1例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20例。按照临床表现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组(LICI组)、腔隙性脑梗死非认知功能障碍组(非LICI组),分析3组间头颅MRI影像学差异。结果与非LICI患者比较,LICI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病灶体积明显增大(P<0.05);病灶位于侧脑室旁白质、丘脑、额叶及左侧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0.05)。LICI组哈氏值较其他2组明显增大,前角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小。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为4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及非LICI组(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体积、部位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的存在会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王红[7](2012)在《皮质下脑梗塞运动康复及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执行手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异同,探讨皮质下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同时,通过研究皮质下脑梗死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早期功能影像改变和特点,探索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病理学机制,确定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早期影像学诊断流程,促进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诊皮质下脑梗死(基底节和/或半卵圆中心及脑干梗塞)患者50例,无脑梗塞志愿者25例,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发病时间、受教育程度、既往病史等。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r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 LD-fMRI)以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以及Hamilton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包括: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简明智力测验(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Montreal Cognitiv e Assessment,MoCA)、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分。其中按照手运动研究入组标准24例一侧半卵圆中心和/或基底节脑梗死患者进入手运动研究,按照三维平移超过2mmm、三维旋转超过2°剔除3例影像学数据,最终手运动研究患者组21例数据进入统计学分析,24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中8位患者不配合量表测评脱落,其余按照入组标准纳入脑梗塞患者38例,按照上述影像学剔除标准剔除10例影像学数据,最终VCIND脑梗塞组13例、认知正常脑梗塞组15例,25位无脑梗塞志愿者按上述剔除标准,剔除7例,VCIND无脑梗塞组9例及正常对照组9例数据进入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用SPM8软件。结果:皮层下脑梗塞患者手运动BOLD神经影像研究1.脑梗塞组患侧手运动主要激活区位于运动对侧(病灶侧)的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中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SMA)及运动同侧小脑半球2.脑梗塞组健侧手运动主要激活区位于运动对侧(病灶对侧)的SMC和SMA区及运动同侧(病灶侧)小脑半球3.对照组手运动激活区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左手运动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右侧SMC、双侧SMA区及双侧小脑半球。右手运动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左侧SMC、左侧顶下小叶、左侧丘脑、左侧中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小脑半球及双侧SMA区4.脑梗塞组患侧手运动激活区域在病灶侧的M1对应BA4区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5,团块大小为95个体素,t值=4.3,峰值坐标为X=39,Y=-12,Z=60AlphaSim校正团块大小>32个体素,)。而脑梗塞组健侧手运动激活区域及激活强度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未出现显着性差异。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DTI神经影像研究1. VCIN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塞组及正常对照组各领域认知MOCA评分比较显示,VCIND脑梗塞组与两组间执行能力与延迟记忆评分两领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出现显着性差异,VCIN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塞组除以上两领域MOCA评分有差异外,在即时记忆、注意力、语言、计算以及定向力领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 VCIN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塞组功能核磁DTI数据比较,VCIND脑梗塞组FA值下降区域主要在右侧前额叶眶额回内侧皮层,团块大小为193个体素,t值=4.61,峰值坐标为X=12,Y=38,Z=-6,MD值升高区域在右侧眶额回,团块大小为73个体素,t值=6.48,峰值坐标X=56,Y=32,Z=-4(AlphaSim校正团块大小>64个体素,P<0.005)3. VCIND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功能核磁DTI数据比较,FA值下降区域主要在双侧海马旁回,左侧前额叶皮层,左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岛叶,左侧枕叶,右侧距状皮层,楔叶以及额下回盖部,MD值增高区域主要在左侧岛叶、额中回以及脑室旁白质4. VCIND不伴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功能核磁DTI数据比较,FA值下降部位主要位于右侧额下回盖部,团块大小为120个体素,t值=6.42,峰值坐标为X=46,Y=12,Z=28;枕叶的距状皮层,团块大小为73,个体素,t值=6.49,峰值坐为X=6,Y=-72,Z=12,(AlphaSim校正团块大小>64个体素,P<0.005)。MD图上未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脑梗塞组与对照组手运动激活脑区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得出结论单侧皮层下脑梗死慢性期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患者激活模式已经趋于正常化,进一步间接的从代谢水平上证实,单侧皮层下脑梗塞患者梗塞后半年或更长时间,通过神经重塑可以使运动功能达到正常人水平,为临床上单侧皮层下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提供了神经影像学基础2.脑梗塞组患侧手运动激活区域在病灶侧的M1对应BA4区(中央前回)显着高于对照组,因而从神经影像学上提示,中央前回的神经元活动增强在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3.皮层下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认知受损特征以执行能力及延迟记忆受损显着,其他即时记忆、注意力、语言、计算力及定向力也有不同程度受损。4. VCIN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塞组在DTI研究中比较发现,FA值下降主要在前额叶,进一步从神经影像学上证实了VCIND认知损失与额叶皮层下环路损害有关5. VCIND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DTI数据比较显示,FA值在海马结构、额叶、颞叶、枕叶及岛叶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发生VCIND可能与多个部位白质损害及其多重因素作用有关,为梗死后认知障碍多重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线索。6.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无脑梗塞的VCIND组与正常对照组DTI数据比较显示,VCING无脑梗塞组FA值下降主要在额叶及枕叶,提示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VCIN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除了与额叶皮层下环路微结构破坏如细胞丢失或白质完整性损害有关外,可能还与枕叶损害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危险因素相关性VCIND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研究依据。7. VCIND是VCI早期阶段,DTI影像学技术能够在VCIND阶段检测出特殊部位FA值的下降,从细胞水平上反映VCI早期阶段存在脑组织微结构损伤,提示DTI技术可以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筛查的检查手段

周鹏[8](2011)在《无认知障碍主诉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磁共振改变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的头颅磁共振可呈现不同程度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和脑白质病变,目前临床医生难以解释此三种影像学改变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认知功能。近年来国内外以痴呆患者或非痴呆老人为研究对象,发现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和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此外,全脑萎缩与认知损害程度相关,而局部脑萎缩可表现为特定领域的认知障碍,如海马、丘脑前核和与记忆关系密切。但也有研究显示脑局部区域的认知功能有赖于总脑容量与总体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与局部脑萎缩无关,因此脑萎缩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皮质下缺血性改变所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以执行功能损害突出,其他认知功能保持或缺损相对较轻。但是尚无研究很好地解释其为单一病变或混合病变所致,而且少有研究同时采用多种神经心理学测验进行综合评估,难以达到全面检查不同领域的认知损害的目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无认知功能障碍主诉的老年人进行多项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其认知功能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同时探讨不同神经影像学改变,如腔隙性脑梗塞、白质病变、脑萎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60岁至90岁无认知功能障碍主诉的老年人5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490±7.85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420±2.915年,对其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神经科体格检查,同时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进行总体认知功能筛选。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制定的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scale,CES-D)评估患者最近一周的抑郁状态。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根据有无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分为MoCA正常组及MoCA异常组。所有对象均进行多种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Fuld物体记忆测验(Fuld Object Memory Evaluation , FOM)、词语流畅性测试(Rapid Verbal Retrieve , RVR)、积木测验(Block Design , BD)、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 DS)、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的单词回忆任务( 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 Word Recall ,ADAS-Cog-R)及数字符号测试(Digit Symbol Test , DST)等以检测记忆、执行功能及视空间结构能力。数据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57例受试者中MoCA异常组31例,MoCA正常组26例,性别分布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oCA异常组平均年龄为78.06±5.946岁,MoCA正常组平均年龄为68.50±6.470岁,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年龄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MoCA正常组与异常组间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占主要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所占比例在MoCA异常组均较正常组高,但是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 MoCA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双尾状核指数和腔隙性脑梗塞个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脑白质病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MoCA异常组脑白质病变分级的平均值为1.030;3.在影像学改变分组中,存在一种影像学改变的受试者为20例,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学改变的受试者为22例;4.与影像学正常组相比,脑萎缩组DST得分较低,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VR、FOM、BD、DS、ADAS-COG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影像学正常组相比,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白质病变混合影像学改变组RVR、FOM得分较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BD、DS、ADAS-COG、DS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是影响无认知功能障碍主诉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之一;2.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无认知功能障碍主诉的老年人中,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白质病变混合存在的影像学改变可能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在非言语性记忆及言语流畅性方面;3.在我们的研究中,单一的脑萎缩改变可能与信息处理速度下降相关。

韦云[9](2011)在《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等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在老年人所患的痴呆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氏病,越来越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老龄化,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方法和药物,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周文泉教授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认识和近年的中医文献研究,提出了轻度血管性痴呆是以肾虚为本,痰浊或瘀血阻络为标的病机学说。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补肾化痰颗粒、补肾活血颗粒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分析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81例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26例,中药治疗组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又分为肾虚血瘀阻络和肾虚痰浊阻络两型,分别予以补肾化痰颗粒和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治疗。从临床症状、简易智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血清中枢胆碱能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观察中药复方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均可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ADL、MMSE积分(P<0.01);对于NFDS积分的改善,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茴拉西坦组。治疗后,补肾化痰组和补肾活血组对相应的中医躯体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P<0.01)。中医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三组药物均可以增加ACh、ChAT的分泌,对于ACh,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三组均可以抑制AchE的活性,但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药治疗组患者用药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本中药颗粒剂对轻度血管性痴呆具有与茴拉西坦相似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改善中医症候、调节中枢胆碱能功能方面疗效略优于茴拉西坦;2肾虚为本,痰浊或瘀血阻络是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机;3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可行的;4调整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可能是本中药颗粒剂发挥益智作用的一条途径。

颜红金[10](2011)在《眼睛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眼睛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还是透视人体内部状况的一扇天窗。眼睛的动态特征不仅说明眼睛的功能状况,也反映人体内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状况。设计客观、定量的眼睛动态特征检测系统,对于医学领域展开眼睛动态特征检测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由于眼睛疾病以及其它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引起的各类眼睛异常的表现,着重分析了脑神经的损伤和病理变化引发的各类眼部症状的特点,研究了糖尿病、脑血栓、痴呆、脑疝、脑梗塞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与眼部症状之间存在的关联。由此论证了检测眼睛的动态特征作为多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的可行性。提出一种客观、定量、准确的眼睛动态特征检测方法:获取自然状态下的眼睛图像、眼部运动图像、光刺激下的眼睛图像,经图像处理准确提取瞳孔、虹膜的几何特征,进而得出眼睛的动态特征值。针对临床上对眼睛检测的要求,综合运用光电技术、微机技术、数据库、Visuanlc++编程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眼睛动态检测系统进行了全面设计,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眼睛图像的预处理算法、虹膜定位算法,对不同光谱的眼睛图像有不同的处理。成功实现了在明视、暗视条件下检测眼睛的初始态特征和在光刺激模式下瞳孔对光反射的动态特征.。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算法研究,给出了实测结果。设计出临床实验方案,开展了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受损、视神经受损、Horner症、糖尿病等大量病例的检测和分析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医生指导下的临床实验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证实了眼睛症状与这些疾病的关联,展示了眼睛的动态特征检测作为多种疾病的病因推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本文的工作将有利于推动眼睛动态检测技术的医学应用研究。

二、多发梗塞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塞脑容积线性指标的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梗塞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塞脑容积线性指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MCI血浆生物标志物、海马体积特点以及补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TN"研究框架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 AD"ATN"研究框架
        2 β-淀粉样蛋白
        3 tau蛋白
        4 神经丝轻链蛋白
        5 神经颗粒蛋白
        6 AD血液生物标志发展面临的问题
        7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血浆生物标志物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海马萎缩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补肾法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1.4.2 激光散斑纹血流成像仪脑血流检测
        1.4.3 脑低灌注模型的构建
        1.4.4 小鼠行为学测试
        1.4.5 小鼠血压测量
        1.4.6 小鼠超声心动图检测
        1.4.7 尿液收集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1.4.8 小鼠脑脊液采集
        1.4.9 脑、心脏和肾脏组织的获取
        1.4.10 脑脊液细胞因子测量
        1.4.11 石蜡切片制备
        1.4.12 苏木素伊红染色
        1.4.13 天狼猩红染色
        1.4.14 Luxol快蓝染色
        1.4.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4.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CAS引起小鼠长期脑低灌注并伴随认知功能的降低
    2.2 长期脑低灌注促进脑脊液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2.3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白质损伤
    2.4 长期脑低灌注降低皮质和纹状体突触素的表达
    2.5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心脏功能的损害
    2.6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心肌间质纤维化
    2.7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心脏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
    2.8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尿白蛋白水平
    2.9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肾脏皮质和髓质纤维化
    2.10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肾脏的炎性反应
3 讨论
    3.1 长期脑低灌注对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响
    3.2 长期脑低灌注对心脏影响
    3.3 慢性脑低灌注对肾脏影响
4 小结
研究局限性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 RNA在缺血性卒中和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概念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实验研究
        4 临床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管性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性认知损害中执行功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中医证候的特征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执行功能特征分析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与动脉硬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的脑生化代谢及血脑屏障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PART
    TWO PART
    THREE 引言 第一部分
    弗明汉卒中风险与认知损害 第二部分
    脑内生化代谢异常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损害 第三部分
    血脑屏障通透性异常介导了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认知损害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头颅MRI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梗死病灶数目及体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2 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间关系
    2.3 3组间脑萎缩程度的比较
    2.4 3组间脑白质疏松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7)皮质下脑梗塞运动康复及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手运动试验入组情况
        1.2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入组情况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入组患者分组方法及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记录患者基本资料
        3.2 量表、评分
        3.3 功能核磁检查
        3.3.1 实验设计
        3.3.2 fMRI成像设备和成像参数
        3.3.3 实验过程
    4 数据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2 数据统计
结果
    1 患者组患侧手运动激活区域
    2 患者组健侧手运动激活区域
    3 对照手运动激活区域
    4 患者组患肢手运动与正常人比较激活区差异
    5 VINC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基线比较及认知评估比较分析
    6 VCIND脑梗塞组与认知正常脑梗塞组DTI数据比较
    7 VCIND不伴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DTI数据比较
    8 VCIND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DTI数据比较
讨论
    1. 皮层下脑梗死运动康复机制研究
    2. 皮层下脑梗死认知功能研究
        2.1 皮质下脑梗死认知障碍损害特征
        2.2 皮层下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DTI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 研究背景
    2.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定义
    3.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4. 核磁共振(MRI)检查技术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无认知障碍主诉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磁共振改变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络病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前言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1 试验标准
        2 试验方法
        3 观察内容
        4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
        1 来源
        2 性别
        3 年龄
        4 病程
        5 文化程度
        6 既往史
        7 合并症
        (二) 临床疗效分析
        1 ADL积分及MMSE积分比较
        2 MMSE疗效比较
        3 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FDs)的比较
        4 有效率的比较
        5 相同症状的比较
        6 中药治疗组对主症的影响
        7 中药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比较
        8 对Ach、AchE、ChAT的影响
        (三) 对安全指标的影响
    三 讨论
        (一) 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困惑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中枢胆碱能系统对VaD的影响
        2 祖国医学对VaD的认识
        3 从络病学说论治VaD的机理探讨
        4 导师学术思想
        (三) 方药组成及组方分析
        1 方药组成
        2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组方配伍特点及组方原则
        (四) 检查量表的选择
        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2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4 赫金斯基缺血量表
        (五) 补肾化痰通络方、补肾活血通络方疗效的评价
        1 对ADL积分的影响
        2 对MMSE积分的影响
        3 对认知能力疗效的影响
        4 对NDFS的影响
        5 对治疗有效率的影响
        6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7 对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六) 补肾化痰通络方、补肾活血通络方疗效机理分析
        (七) 课题特色及创新点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病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2 《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附录3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手册和统计手册标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10)眼睛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眼睛与全身疾病关联的研究
        1.2.2 眼睛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眼睛的基础
    2.1 眼睛的解剖和生理
        2.1.1 眼球
        2.1.2 眼附属器
        2.1.3 视觉通路
    2.2 眼睛的肌肉
        2.2.1 眼内肌
        2.2.2 眼睑肌
        2.2.3 眼外肌
    2.3 眼睛的神经支配
    2.4 眼睛的视觉现象
        2.4.1 瞳孔及对光反射
        2.4.2 暗适应和明适应
        2.4.3 调节反射和辐辏反射
    2.5 本章小结
3 眼部症状及其关联的疾病
    3.1 眼睑下垂(Blepharoptosis)
    3.2 眼球运动障碍(Eyeball movement disorder)
    3.3 视野缺损(Visual field defect)
    3.4 瞳孔散大与缩小(Mydriasis and miosis)
        3.4.1 瞳孔散大
        3.4.2 瞳孔缩小
    3.5 复视(Diplopia)
    3.6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Disappearance of pupillary light reflex)
    3.7 眼球震颤(Nystagmus)
    3.8 瞳孔不规则(Irregular pupil)
    3.9 脑疝的眼部症状
        3.9.1 脑疝(Herniation)
        3.9.2 脑疝的眼部症状
    3.10 痴呆的眼部症状
        3.10.1 痴呆(dementia)
        3.10.2 眼部症状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价值
        3.10.3 麻痹性痴呆的眼部体征
        3.10.4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
    3.11 糖尿病的眼部和神经并发症
        3.11.1 糖尿病(diabetes)
        3.11.2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3.11.3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3.12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3.12.1 脑血栓形成
        3.12.2 Horner综合症
    3.13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
        3.13.1 概述
        3.13.2 症状
        3.13.3 鉴别诊断
    3.14 腔隙性脑梗塞的眼部症状
        3.14.1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
        3.14.2 脑干及其腔隙性梗塞
    3.15 脑神经疾病的眼部症状
    3.16 眼睛的检测方法
    3.17 本章小结
4 眼睛动态检测系统的构建
    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4.2 系统的硬件结构
        4.2.1 图像采集的硬件结构
        4.2.2 摄像光源结构
        4.2.3 刺激光源及控制硬件结构
    4.3 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系统软件模块及功能
        4.3.2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4.3.3 光源控制模块设计
        4.3.4 眼睛动态检测处理分析软件设计
    4.4 系统图像采集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眼睛图像的预处理算法
    5.1 数学形态学基础和方法
        5.1.1 集合、元素、结构元素
        5.1.2 数学形态学基本运算
        5.1.3 形态学重构
        5.1.4 顶帽和底帽变换
    5.2 眼睛图像的预处理
        5.2.1 子图像的截取
        5.2.2 光源光斑噪声的消除
        5.2.3 眼睫毛噪声的消除
        5.2.4 眼睑噪声的消除
        5.2.5 图像的增强
    5.3 可见光照眼睛图像的预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虹膜定位算法
    6.1 红外图像的虹膜内边界定位
        6.1.1 瞳孔的边缘提取
        6.1.2 虹膜的内边界定位
    6.2 红外图像的虹膜外边界定位
    6.3 可见光图像的虹膜内外边界定位
        6.3.1 可见光眼睛图像的虹膜外边界定位
        6.3.2 虹膜内边界定位
    6.4 虹膜定位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眼睛特征值的检测
    7.1 眼睛的特征值
        7.1.1 眼睛的特征值分类和定义
        7.1.2 动态特征值的图形表示
    7.2 眼睛特征值的检测
    7.3 眼睛特征值的选取原则
    7.4 眼睛特征值的检测实验
        7.4.1 正常眼睛检测实验
        7.4.2 异常眼睛检测实验
        7.4.3 多模式光刺激试验
    7.5 眼睛特征值检测实验的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临床实验研究
    8.1 动眼神经麻痹
        8.1.1 实验研究的意义
        8.1.2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alysis)
        8.1.3 实验对象与方法
        8.1.4 结果
        8.1.5 病例分析
        8.1.6 讨论
    8.2 动眼神经受损
        8.2.1 实验研究的意义
        8.2.2 实验对象与方法
        8.2.3 结果
        8.2.4 讨论
    8.3 视神经受损
        8.3.1 实验研究的意义
        8.3.2 视神经受损
        8.3.3 实验对象与方法
        8.3.4 结果
        8.3.5 讨论
    8.4 Horner症
        8.4.1 实验研究的意义
        8.4.2 实验对象和方法
        8.4.3 结果
        8.4.4 病例分析
        8.4.5 讨论
    8.5 糖尿病
        8.5.1 糖尿病实验研究的意义
        8.5.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8.5.3 实验对象与方法
        8.5.4 结果
        8.5.5 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工作总结和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多发梗塞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塞脑容积线性指标的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MCI血浆生物标志物、海马体积特点以及补肾法治疗的临床效果[D]. 李晨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D]. 钱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4]血管性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D]. 简文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认知损害的脑生化代谢及血脑屏障改变[D]. 孙冬. 武汉大学, 2014(06)
  • [6]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头颅MRI特征[J]. 黄静,钟远. 实用老年医学, 2013(02)
  • [7]皮质下脑梗塞运动康复及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D]. 王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8]无认知障碍主诉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磁共振改变及其关系研究[D]. 周鹏.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9]从络病理论论治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D]. 韦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10]眼睛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颜红金. 暨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与多发性脑梗死脑容量线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