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

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

一、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紫鹏[1](2019)在《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发展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村镇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村镇发展备受关注。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以及“十九大”汇报中进一步针对乡村法制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以来,加强村镇建设法制管理已成为政策导向。同时,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村镇规划法制建设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江苏省在村镇法治建设本就存在不足,面对目前村镇建设混乱、耕地侵占严重、环境逐渐恶化等村镇建设难题,无法予以有效规范与管理。因此,亟需加强江苏省村镇法制建设管理,优化与完善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以保障村镇地区和谐、健康、有序发展。本研究首先针对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与城乡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明晰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自身的独特性,并基于从属性和独立性,研究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构成。同时,分析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与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前者是对后者的深入和细化,具有地方属性。在理清各体系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江苏省现行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进行梳理与归纳。其次,基于江苏省与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政策背景、村镇社会经济发展和体系建设情况,将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发展分为波折期、体系雏形期、体系完善期三大时期,探究体系演变历程。同时,以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变历程为基础,对比分析各时期江苏省体系建设特点和形成原因,探寻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进特征。最后,依据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和大部制改革要求,探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部制改革下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体系发展演进特征,针对体系建设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韩欣宇[2](2018)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城乡社会经济面临剧烈的发展转型。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乡村在城乡关系重塑中要素单向性外流,导致地域要素组织与功能结构演进出现诸多变动。乡村住区的发展与空间重构既是客观现实又是未来趋势,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增强本土理论的知识贡献和规划技术的实施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论文研究了城乡关系变迁与乡村住区发展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阶段特征,借助理论透视厘清城乡关系驱动下乡村住区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城乡要素重组对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演进的作用机理。进而重点研究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要素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解决现阶段乡村住区发展困境的整体思路。其次,根据城乡关系重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建构了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明确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研究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实施的内容、要素和层次。第三,结合空间重构的组织框架,论文建构了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乡村住区发展的复杂性和重构的差异性归纳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及特征,进而研究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模式,从建设过程、动力机制和影响意义等方面总结创新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和支撑策略。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城乡关系重塑是一种影响乡村发展的最具渗透力的驱动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要素组织方式和功能结构调整推动住区空间重构;2)城乡统筹阶段,城乡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方式显着变化,导致乡村住区出现人口流失加剧、土地利用低效、发展资本不足和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应通过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优化地域资源利用方式和推进地方性空间生产等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转变;3)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是乡村发展的正向演进过程,应利用人为的空间干预与调控手段,优化系统的要素配置、空间演进和功能拓展,从而实现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和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4)在乡镇地域尺度下应用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发展度和重构度识别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发现不同类型住区呈圈层布局结构且重构需求差异显着;5)新时期乡村住区应采取“内外联动”的重构路径,通过提升存量供给水平、优化城乡产业分工和加强公众参与程度等方法,发挥空间规划的引导作用;采取加速资源整合、壮大集体经济和鼓励村社自治等手段,提升乡村自主发展能力。

曹亚[3](2018)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斐然成就有目共睹、誉满天下。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提出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加农业人口收入的有效途径,更是助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土地是弥足珍贵的资源和宝贵的重要资产,又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生活、生产资料,更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手段,在促进社会经济稳、好、快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土地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基础载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围绕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暴露出来的诸多令人堪忧的矛盾和危如累卵的问题愈来愈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管理好、有序开发、可持续地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做好宏观调控,这密切关系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甚至全世界的福祉,是我国当今学术界一项炙手可热且不可规避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了细分,以城镇化现阶段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查找梳理、比较经验总结、多学科交叉及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恰当使用问题进行了浅析。首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了细分并对近些年城镇化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城镇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概括。其次,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关土地利用问题的方案和途径。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投砾引珠的作用,引起读者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群策群力,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建言献策。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4](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指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马迪[5](2015)在《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并继续占用越来越多的耕地,而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是目前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导致了耕地保护和加快城镇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协调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城镇发展促耕地保护、保护中发展,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非法征地普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局部耕地资源被闲置、严重浪费乃至农民利益受损、政府监管不力、耕地保护政策难落地,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为缓解这一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选择吉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实现十八大要求的科学制定城乡土地规划,保护耕地红线,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出发,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成果,着重阐明了城镇化、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城镇化发展、土地征收和耕地保护现状,找出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经验,提出促进吉林省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1)统筹发展城镇规划与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市场;(3)建立土地高效化、集约化利用评估指标体系;(4)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5)建立健全土地资源保护机制体系;(6)修订国土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刘宝涛[6](2014)在《汪清县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建设占用耕地趋势日趋激烈,耕地面积锐减,尤其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地区,耕地保护俨然成为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稳定、生态安全的重要瓶颈。为此,必须加强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有力地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城市化健康发展。本文以汪清县为例,全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面临的窘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汪清县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靳晓芝[7](2012)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城镇化是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议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用地需求迅速增加,而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等因素考虑,耕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因此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推进城镇化之路。国内外城镇化过程的历史表明,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将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诸如大量占用耕地、土地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权益受损等现象屡有发生,这势必影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如何处理好土地征用与保护耕地的矛盾是困扰的难题。为此,对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和土地征用政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问题,探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方面的政策走向。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城镇化、土地征用及耕地保护等相关概念分析,阐述相关理论及这方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该部分首先对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做了分析,其中包括城镇化的定义以及其衡量的标准,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演变过程,论述了耕地保护和土地征用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方面所做的研究。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有关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实施的效果,同时剖析了我国在小城镇建设时存在大量浪费耕地资源的现象:土地征用数量增长过快,耕地面积快速减少;被征用土地用于公共事业份额比重较小,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土地征用的过程缺乏透明度;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缺乏切实有效的保护;而且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第三部分论述了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问题方面存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经济转轨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冲突,土地的征用没有市场化,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征地方和供地方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集体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够明确,农民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失地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没有话语权;我国有关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征地制度缺乏合理性。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方面的具体对策,探索一套合理的征地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完善的征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与保地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保护耕地资源。

张晓婷[8](2011)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势必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中用地问题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从耕地占用方面说明了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用地问题,并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孙建伟[9](2011)在《涉地农民住房权与生存权保障实证研究 ——以2003-2010年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化中地方政府推行宅基地置换政策,某种意义上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用地或土地指标。特别是2004年,中央政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指标受到国家层面上的制约和监管,各地纷纷将视角转向本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置换和整理等措施,节余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以缓解本地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困难。然而,由于当前宅基地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产权以及归属问题一直比较模糊。因此,用宅基地置换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建设,不仅在制度层面上,而且在实践层面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关注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中涉地农民的住房权保障和生存权保障问题,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本文对宅基地置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经过与安徽省的实践比较,作者认为上海市除了进行集约利用宅基地、补偿农民相应的住房外,还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小城镇社会保障、身份转变等措施结合起来;而安徽的宅基地置换则主要是将宅基地集约利用和整理,将节约的土地指标转移到城镇建设,实践中几乎没有用农地承包经营权来置换城镇社保,也没有发生身份转化。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上海宅基地置换更加突出社会转型和产权置换的特征,且住房权保障和生存权保障问题相对比较凸显。而安徽的宅基地置换则更加凸显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住房权保障和生存权保障问题相对比较缓和。其次,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为视角,笔者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农地改革方式,认为无论是农村集体化运动,还是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是党和国家落实农村社会“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基本策略。尽管在成文法层面上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担着农村社会的住房权和生存权保障,但是透过一系列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在农村社会的推行和完善,可以发现这些努力的方向和目的。但是这种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在城市化中日益面临挑战和危机。基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基层社会的治理逻辑,特别是农地产权规则的不明确和不科学,地方政府征地和宅基地置换的实践正在挑战传统农村社会居住和生存的土地根基。笔者结合全国的调研,梳理了当前农村宅基地置换的宏观背景以及进一步改革的发展趋势,其中主要趋势则是,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尽管这种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完善。第三,在对上海市郊区各试点和非试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上海市宅基地置换的背景、政策以及实践的特点等方面来描述宅基地置换实践。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及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与天津市“宅基地换房”、重庆市的“地票”交易以及安徽宅基地整理等做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各地推行的宅基地置换尽管名称不一,但实质上都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试图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来获取本地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土地指标以及土地指标背后的财政收入。虽然各地在补偿标准上以及推行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获得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指标”,和依托“土地”来经营城市的理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而是在中央政府耕地指标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纷纷从耕地以外的农村建设用地来寻找城市发展用地或用地指标。但是这一过程中,农村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城市发展用地的牺牲品。农村社会的住房权保障和生存权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衍生物,并逐渐考验当前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第四以宅基地置换后进城“农民”住房权保障为焦点在宅基地置换中,由于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在宅基地置换后,成为进城后“农民”住房空间、住房习惯以及住房产权等问题的根源。目前学界对于这方面研究非常欠缺,笔者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在宅基地置换中部分涉地农民,还存在住房财产权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自愿”置换原则在当前的农村社会结构以及治理逻辑下,还得不到有效地遵守;农民对于进入小区后居住成本的上升所带来的损失,威胁到进入小区居住的可持续性;家庭人口结构和置换中分配住房数量和空间的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进城农民的住房权保障很难得到有效地维护。笔者认为应该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在宅基地置换中应保障涉地农民的住房权保障。同时,为了有效地保障涉地农民的住房权,应该将宅基地置换中节余的土地或土地指标出让金一部分以股权化的方式返给涉地农民,并明确规定这部分资金应作为涉地农民及其子女的住房权保障金,并明确专款专用。第五,以宅基地置换后进城农民“生存权”保障为中心在宅基地置换中,各区县政府积极主动地推行“土地换镇保”,笔者认为这项政策及其实践,看似维护了农民的生存权,其实质是变相剥夺农民土地权利和生存权保障。地方政府推行“土地换镇保”实践,在法律层面还存在很多局限性,特别是将传统的征地补偿“镇保”模式,推广到通过“镇保流转土地”。城市规划区内的通过“镇保流转土地”,配合宅基地置换后节余的土地指标实现,而在城市规划区内征收这些“镇保流转土地”时,由于“镇保流转土地”在法律层面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镇保”,与实践层面上地方政府因征地而将原来“镇保流转土地”任意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存在悖论。笔者认为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镇保”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控制集体建设用地而完成法律上和政策上要求给予失地农民落实社会保障的一种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在宅基地置换中这种通过“镇保流转土地”,是传统征地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延续,只不过这种延续,在方式上和补偿上与传统的征地相比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但是通过剥夺农民土地权益和土地增值收益的思路并没有实质意义上转变,也没有落实中央政策所要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应该“同地、同权、同价”。因此,这种模式仅仅是在侵犯农民土地财产权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生存权保障。但是由于这种“镇保流转土地”方式与传统的征地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在实践中被郊区农民所接受与赞同。特别是“镇保”资金与镇保待遇不断得到提升,决定了这种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这种“镇保流转土地”在各区、县镇保资金存在严重压力的背景下,特别是2009年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所推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农保制度,不断地冲击着“镇保流转土地”实践的推行。根据实践,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维护涉地农民土地权益和生存权保障,法律应该在逐步改造“土地换镇保”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换“镇保”后,涉地农民还应该享有基于土地所有权,享有土地经营管理权、征地参与权与因征地而享有的土地收益权;应该在“土地换镇保”后,涉地农民还应享有土地发展权;地方政府应该在“土地换镇保”过程中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涉地农民生存权保障的责任。

郑巧凤[10](2009)在《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效应评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城镇扩张占用耕地的面积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何协调城镇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立足山东省人地矛盾尖锐、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显着、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迫切的基本省情,对山东省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相关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评价山东省城镇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正负效应基础上,以期探索一些针对山东省城镇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促进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相协调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城镇化的内涵,推拉理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耕地递减的内在作用机制,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协调机理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变化分析。第三部分,山东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状况。在分析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特征及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及耕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在城市化进程当中,由建设占用导致的耕地减少在耕地总减少数量中所占比重最大,也就是说城镇化发展对耕地变化或者耕地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山东城镇化对耕地保护负效应评价。在城镇发展对耕地保护的负效应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法对负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计算,山东省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8885hm2,而山东省2006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22hm2,2006年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4倍,因此,山东省城镇扩展对耕地的占用情况比较严重或影响比较深。第五部分,山东城镇化对耕地保护正效应评价。在城镇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正效应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在山东省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扩展会对耕地有一定的占用,但是耕地减少并不一定主要由城镇化引起的,在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中,经济增长(GDP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起决定作用,同时城镇化使耕地面积损失还会减少。并且,选取合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将会减少耕地面积的损失。第六部分,促进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对立统一,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山东省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土地市场规范机制;(2)城镇化体制创新机制;(3)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机制。

二、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发展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进一步强调法制建设要求
        1.1.2 大部制改革下村镇规划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1.1.3 江苏省村镇持续优化发展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行政法理论
        2.1.2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2.2.2 城乡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2.2.3 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现行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3.1 我国现行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
        3.1.1 与城乡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关系的辨析
        3.1.2 基于从属性和独立性的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构成
    3.2 基于地方的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
        3.2.1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的地方性
        3.2.2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体系
        3.2.3 江苏省村镇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第四章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变进程研究
    4.1 我国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进的三个时期
        4.1.1 1949-1977波折期
        4.1.2 1978-2001 体系雏形期
        4.1.3 2002-今体系完善期
    4.2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进的三个阶段
        4.2.1 地方性法律规范的空白阶段
        4.2.2 地方性法律规范的建设阶段
        4.2.3 地方性法律规范的优化阶段
    4.3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演变特征
        4.3.1 法规体系
        4.3.2 技术标准体系
第五章 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5.1 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现存问题与挑战
        5.1.1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5.1.2 大部制改革下的挑战
    5.2 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优化策略
        5.2.1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明确体系建设要求
        5.2.2 理顺各部门关系,优化体系结构
        5.2.3 基于建设需求完善体系内容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系统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发展与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议题
        1.1.3 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借助空间规划落实国家乡村发展相关政策
        1.2.2 理论意义:城乡规划学科理论建设与完善的重要补充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畴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典型实践
    2.1 国内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1.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1.2 新时期国内乡村住区建设典型实践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2.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2.2 发达国家乡村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2.2.3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发展演变及规律
    3.1 自然均衡阶段(1949 年以前):住区建设的历史基点
        3.1.1 早期均衡城乡关系
        3.1.2 住区系统基本形成
        3.1.3 住区单元稳步生长
        3.1.4 住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二元隔离阶段(1949~1978 年):国家总体性支配住区发展
        3.2.1 二元结构下乡村封闭的发展环境
        3.2.2 社会经济功能变迁分化住区格局
        3.2.3 住区单元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3 城乡联系恢复(1978~2002 年):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影响
        3.3.1 城乡关系调整改变乡村发展环境
        3.3.2 居住改善的需求推进住区建设
        3.3.3 乡村工业化延续分散格局
        3.3.4 乡村城镇化促进均衡集中
        3.3.5 园区建设与土地供应紧张
        3.3.6 村镇规划的介入与引导
    3.4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的演变规律与机制
        3.4.1 城乡相互作用决定住区发展趋向
        3.4.2 要素重组驱动地域空间功能变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问题与调整
    4.1 城乡关系进入反哺与统筹阶段
        4.1.1 加强要素供给,改善发展条件
        4.1.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4.1.3 创新经营体制,破除制度壁垒
    4.2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乡村劳动力流动加剧
        4.2.2 农业基础地位降低
        4.2.3 自主发展资本不足
        4.2.4 自然生态本底恶化
    4.3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高流动性社会冲击生活基础
        4.3.2 土地利用方式限制生产发展
        4.3.3 外部冲击促成地域生境变迁
    4.4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调整思路
        4.4.1 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
        4.4.2 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水平
        4.4.3 强化“地方性空间”生产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理论的提出
    5.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
        5.1.1 国外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
        5.1.2 国内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指导思想
    5.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
        5.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
        5.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特征
    5.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运行机制
        5.3.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模型
        5.3.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目标规则
        5.3.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
    5.4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组织实施
        5.4.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层次
        5.4.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内容
        5.4.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要素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划分方法及特征识别
    6.1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建构
        6.1.1 评价分析流程与方法选择
        6.1.2 研究对象及相关资料来源
        6.1.3 乡村住区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4 乡村住区重构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5 乡村住区“发展—重构”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特征分析
        6.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分布特征
        6.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的识别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
    7.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
        7.1.1 基于生活空间优化城乡聚居格局
        7.1.2 基于生产空间激发产业经济活力
        7.1.3 基于生态空间盘活山水田园资源
    7.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
        7.2.1 外部拉力:空间规划的引导路径
        7.2.2 内部推力:自主发展的实施路径
    7.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支撑策略
        7.3.1 人:解除福利捆绑,培育职业农民
        7.3.2 村: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3.3 产:挖掘存量土地的综合效益
        7.3.4 景:人文自然开发与保护并举
    7.4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重要性的研究
        1.2.2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二者关系的研究
        1.2.3 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1.2.4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土地利用问题的诱因研究
        1.2.5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路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城镇土地利用基本原理
    2.1 城市、城镇、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2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问题与土地利用
    2.3 城镇土地利用基本原理
        2.3.1 土地稀缺理论
        2.3.2 地租理论
        2.3.3 土地产权理论
        2.3.4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2.3.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6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3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3.1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3.1.1 艰难起步阶段(1840-1949)
        3.1.2 曲折前进阶段(1949-1978)
        3.1.3 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3.2 我国城镇化取得的主要成绩
        3.2.1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3.2.2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性大有改善
        3.2.3 城镇体系日臻完善
        3.2.4 城镇建设成效显着,城乡一体化大有进展
    3.3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3.3.1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辩证关系
        3.3.2 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4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土地利用问题
        4.1.1 城镇化建设与土地供给矛盾突出
        4.1.2 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4.1.3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1.4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4.1.5 土地质量退化
        4.1.6 土地开发利用无序,综合效益欠佳
    4.2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诱因
        4.2.1 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4.2.2 严重滞后的土地市场
        4.2.3 政府管理的非理性
5 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途径
    5.1 国外典型国家及我国台湾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经验
        5.1.1 美国土地利用的经验
        5.1.2 英国土地利用的经验
        5.1.3 日本土地利用的经验
        5.1.4 我国台湾省土地利用的经验
    5.2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原则
    5.3 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5.3.1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5.3.2 改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5.3.3 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市场
        5.3.4 健全和强化城镇土地规划制度
        5.3.5 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与财税体制的变革
        5.3.6 农地保护与土地集约、可持续利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5)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7 数据来源与分析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与土地征用
        2.1.2 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
    2.2 城镇化、土地征用、耕地保护间的关系
        2.2.1 城镇化发展需要征用土地
        2.2.2 耕地保护要求合理征用土地
        2.2.3 土地集约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现状
        3.2.1 城镇化现状
        3.2.2 土地征用现状
        3.2.3 耕地保护现状
    3.3 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的实证分析
        3.3.1 变量定义
        3.3.2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3.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4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3.4.1 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3.4.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局部资源严重浪费
        3.4.3 建设资金缺乏,非法征地普遍
        3.4.4 政府监管不力,耕地保护政策难落地
4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问题的成因
    4.1 规划执行不严格,部门协调不畅通
        4.1.1 土地利用随意性较大
        4.1.2 开发区周边土地利用布局混乱
        4.1.3 城镇规划与土地管理部门协调性较差
    4.2 评估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待加强
    4.3 征地补偿单一,农民利益短期化
    4.4 机制体制不健全
    4.5 法律法规不完善
5 协调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关系的对策
    5.1 统筹发展城镇规划与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
        5.1.1 加强部门协调监管,规范土地资源规划使用
        5.1.2 重视开发区边缘用地布局管理
    5.2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市场
        5.2.1 规范农村土地市场交易
        5.2.2 认真落实耕地补偿制度
        5.2.3 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3 建立土地高效化、集约化利用评估指标体系
    5.4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5.5 建立健全土地资源保护机制体系
        5.5.1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5.5.2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
    5.6 健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汪清县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2.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2.2 耕地利用状况分析
        2.2.1 人地矛盾激化, 未利用地匮乏
        2.2.2 耕地质量总体下降, 粮食产量有待提高
3 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利用问题的产生原因
    3.1 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性、规范性不强, 严重缺乏地方耕地保护意识
    3.2 城市化进程加快, 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生态退耕力度加大
    3.3 我国关于土地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
4 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4.1 科学规范、定位小城镇发展, 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4.2 合理控制城市扩展, 挖掘存量用地
    4.3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体系
    4.4 树立耕地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观念
5 结语

(7)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相关理论分析
    (一) 城镇化、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
    (二) 土地征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分析
    (三) 我国耕地保护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二、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征用数量增长过快,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二) 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三) 政府部门过分干预征地,农民权益严重受损
    (四) 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 财政体制不完善
三、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不足
    (二) 开发区边缘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布局不够规范
    (三) 土地征用管理制度的城乡二元化的束缚
    (四) 我国关于国土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五) 制度不到位造成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浪费、乱占耕地
    (六) 小城镇用地存在着严重的不经济现象
四、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的对策
    (一) 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确保农民土地发展权
    (二) 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三)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发展新兴农村社区
    (四) 加强管理,切实落实土地征用和利益分享机制
    (五) 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六)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城镇建设中耕地利用不当的现状
    (一) 小城镇建设用地缺乏科学规划, 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
    (二) 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 土地利用率低
    (三)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造成大量土地浪费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保护政策及建议
    (一) 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二)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
    (三)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9)涉地农民住房权与生存权保障实证研究 ——以2003-2010年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题
        一、选题的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思路
        四、本研究需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宅基地置换”
        二、农村社会住房权和生存权
        三、实证分析方法
        四 何谓法律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农村宅基地置换的相关研究
        二、宅基地置换中土地与房屋权利研究
        三、宅基地置换中失地农民生存权保障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本选题的意义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研究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1946—1952)
        二、农村土地集体化时期(1953—1978)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述评
        一、农地研究评述
        二、农村宅基地研究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比较分析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演进的内在关联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宅基地利用调整对立法的要求
    一、在农村社会保障缺失情况下,政治考量优先于经济和法律权衡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
    三、立法上的高度统一与实践的探索相结合
    四、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思路明显加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生成及实践形态
    第一节上海宅基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上海宅基地置换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
        一、宅基地置换制度生成动力机制: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
        二、置换制度生成直接原因:村域居住形态制约中小城镇发展
        三、置换制度的生成社会背景:社会转型推动居住形态的变迁
        四、置换制度生成的本土资源:土地置换、房屋置换的成功实践
        五、置换制度生成的制度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
    第三节 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及其问题
        一、上海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一个简短地描述
        二、宅基地置换制度的规则设定
        三、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置换制度与其他省市的制度比较分析 ——兼与天津、重庆、安徽比较
    第一节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
        一、概况
        二、具体做法
        三、存在问题
    第二节 重庆市“双交换”和“地票”模式
        一、九龙坡的“双交换”模式
        二、“地票”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安徽省城市规划区内外指标置换
        一、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征地,并落实城镇社会保障
        二、在城市规划区外,通过宅基地置换获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三、宅基地置换问题
    第四节、天津、重庆、安徽的宅基地置换与上海市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二、相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上海宅基地置换中的住房权保障
    第一节 住房保障在宅基地置换中问题分析
        一、转型社会中的住房权保障问题
        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宅基地置换中住房问题的警示
        三、传统征地中农民住房权保障问题—以上海市某镇为例
    第二节 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中农民住房权保障法律问题分析
        一、侵犯涉地农民住房财产权
        二、置换后农民住房保障权问题
        三、住房习惯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节 置换中农民住房权保障立法思考
        一、从住房权保障高度来审视宅基地置换的法律和政策
        二、房地置换“客体”定位与住房权保障
        三、土地收益分配与置换中农民的住房权保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宅基地置换中的生存权保障
    第一节 置换中“土地换镇保”的法律问题
        一、“镇保”基本内容
        二、置换中“土地换镇保”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 生存权保障视野下的理论和实践悖论:“土地换镇保”
        一、生存权视角下的土地补偿:财产增值抑或保障功能
        二、实践逻辑:以社会保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三、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理实悖论的生成逻辑
    第三节“土地换镇保”:基于农民生存权保障的立法思考
        一、“土地换镇保”的制度改造
        二、“土地换镇保”中的土地发展权与生存权保障
        三、“土地换镇保”中生存权保障的政府责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及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2.2 推拉理论
    2.3 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2.3.1 人口
        2.3.2 经济
        2.3.3 政策
        2.3.4 技术
        2.3.5 城市化
    2.4 耕地递减的内在作用机制
        2.4.1 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
        2.4.2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2.4.3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
        2.4.4 人口增长的因素
        2.4.5 社会行为的影响
    2.5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协调机理
        2.5.1 城镇化与耕地规模经营
        2.5.2 城镇化与农民非农化
        2.5.3 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2.5.4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协调
    2.6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变化分析
        2.6.1 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机制分析
        2.6.2 城镇化对耕地资源变化的影响
        2.6.3 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数量经济分析
第三章 山东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状况
    3.1 山东城镇化进程及特征
        3.1.1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
        3.1.2 山东省城镇化特征
        3.1.3 山东省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特征
    3.2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
    3.3 山东城镇化进程及耕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3.1 城镇化指标的分析与建立
        3.3.2 城镇化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山东城镇化对耕地保护负效应评价
    4.1 定性分析
        4.1.1 乡镇企业对耕地的污染
        4.1.2 城镇扩展对耕地的占用
        4.1.3 消极影响机理分析
    4.2 定量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2.3 山东省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4.2.4 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山东城镇化对耕地保护正效应评价
    5.1 定性分析
        5.1.1 有利于转移富裕劳动力,减小耕地压力
        5.1.2 有利于增加农村耕地
        5.1.3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5.1.4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5.2 定量分析
        5.2.1 农地建设、城镇化和耕地变化的关系
        5.2.2 耕地变化的计量模型的构建
        5.2.3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促进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土地市场规范机制
        6.1.1 征地范围清晰化、征地方式市场化的征用和征购制度
        6.1.2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土地储备制度
        6.1.3 规范培育土地市场,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的市场机制
    6.2 城镇化体制创新机制
        6.2.1 建立城镇建设用地的约束机制
        6.2.2 建立城镇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6.2.3 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综合平衡机制
    6.3 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机制
        6.3.1 加快城镇供地指标体系研究
        6.3.2 加快用地集约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6.3.3 加快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的研究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村镇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发展演进研究[D]. 石紫鹏.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2]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D]. 韩欣宇. 天津大学, 2018
  • [3]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 曹亚. 云南大学, 2018(01)
  • [4]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5]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D]. 马迪. 贵州财经大学, 2015(04)
  • [6]汪清县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 刘宝涛. 吉林农业, 2014(21)
  • [7]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耕地保护研究[D]. 靳晓芝.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5)
  • [8]小城镇建设中的耕地保护研究[J]. 张晓婷.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9]涉地农民住房权与生存权保障实证研究 ——以2003-2010年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为例[D]. 孙建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10]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效应评价[D]. 郑巧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