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

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

一、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冰[1](2021)在《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为指导视障青少年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建议,采用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测量视力障碍(简称“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使用情况,对影响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采用电话随访调查。对象来源于省残疾人联合会既往登记的低视力患者数据库及我院低视力团队指导康复的低视力患者数据库,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86例8~27岁视障青少年,采用本研究小组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内容包括视障青少年的基本信息、视力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和时间权衡问题。对其中年龄≥10岁、可理解健康效用的165例视障青少年进行基于TTO的健康效用评价,并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在性别、年龄、就学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视障病因、视觉损伤程度等不同分组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对186例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适配类型、使用频率、满意度、弃用原因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与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相关的因素。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186名视障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4.6±4.5)岁,其中男性117人(62.9%),女性69人(37.1%)。本研究纳入对象中,导致视障青少年视觉损伤的最主要病因是白内障(27.4%),其次是“屈光不正/高度近视”(15.1%),视神经病变(11.8%)等。2.接受健康效用评价的165例视障青少年平均预期生存年数为80.5年。对不同特征的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视障青少年的TTO效用值在不同就学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P=0.02、P<0.01),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视障病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年龄、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是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P=0.03、P=0.04、P<0.01);性别、就学情况、视障病因则对TTO效用值没有影响(P值均>0.05)。3.本研究中,手持电子助视器适配率最高(55.9%),其次是智能手机(48.9%)和听书机(37.6%)。所有助视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智能手机,63.2%的智能手机使用者“几乎每天使用”;满意率最高的是手持电子助视器(92.3%)和智能手机(76.9%)。95名视障青少年存在弃用助视器的情况(51.1%)。所有助视器中,智能手机的弃用率最低(4.2%),其次是台灯(10.0%)。光学助视器的弃用率(59.8%)高于非光学助视器的弃用率(52.2%)和电子助视器的弃用率(30.8%)。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主要是更好的替代品出现(16.8%)、个人技能提高(15.8%)、助视器损坏(15.8%)等。4.本研究中,因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包括无晶体眼)、青光眼及其他病因导致视觉损伤的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概率分别为41.2%、71.4%、26.7%、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P=0.01);而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概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就学情况、视觉损伤程度人群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TTO效用值作为视障青少年康复的科学依据之一,受年龄、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中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主要是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个人技能提高、助视器损坏等,且弃用助视器的概率主要与病因有关。视障康复工作应充分考虑视障人士的年龄、病因、视觉损伤程度、使用助视器的情况等相关因素,最大限度满足其康复需求。

张建淳[2](2021)在《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广告史的发展历程当中,近代报纸广告业的发展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发展之迅速,无论是在中国广告史的纵向比对中还是与同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告业横向比较,其丰富与复杂性皆是无所出其右。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讯息存留和传播手段,近代报纸广告反映并保留了当时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审美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哈尔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这座城市,伴随着殖民和主权独立的抗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报纸广告成为其城市现代性转化的见证者,记录了哈尔滨从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北方渔村发展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现代都市的历史过程。本文选取了1921年至1945年间的《滨江时报》和《大北新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类梳理这两个办报经历与哈尔滨城市始建到形成较为同步的两份报纸中的广告内容与设计形式之变,研究报纸广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发展、运营、设计、内容和表现的特点变化及内在规律,力图对报纸广告所反映的哈尔滨市民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把握。探讨近代中国一个经历曲折的近代移民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性转化中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表现。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如何改变了哈尔滨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哈尔滨文化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绪论为第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以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历史为研究起点展开,关注到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介入下催生的哈尔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建立,又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进而关注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本文将这一时期的报纸广告分为三大类,分别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和女性文化三个侧面来揭示哈尔滨城市的现代性转化线索。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性以工业生产摆脱农业、渔猎等自然经济为开端,在沙俄和日本殖民者的推动下,哈尔滨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这种工业化以工业商品的形式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外来文化也携带着外来商品进入哈尔滨,这些与传统中国商品有着相似市场的西化商品在逐渐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消费习惯。针对女性的消费和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潮冲击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伦理与形象。最后,这些商业化因素都在报纸广告中得以体现并获得传播,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报纸广告承载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的过程,从工业化、商品西化到女性文化的崛起,这每一方面都是奠定现代都市、现代文化的基础。最终它以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广告——将这一现代商业文化表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叙述了近代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形成时期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整体看待了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为代表的报刊广告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新知传播中的作用,在广告逐渐获得丰富表达的进程中总结其与商业发展、消费文化的关系,与商业法制建设的关系,同时也暴露了其时而低俗趋利的时代局限。在整个报刊发展和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市民的城市社会性的转化,尤其是报刊中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城市的现代性审美的产生,报纸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成为现代性文化转化为城市现代性审美的媒介。最后,文章将哈尔滨城市的近代报纸广告放入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的时空框架中审视,其特殊的城市发展经历带有了明晰的时代特点,城市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义重大,论文结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报纸本身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城市现代转化的组成和推动。其次,从其展现的内容可看到社会现代转化过程的光明与阴暗的正反全貌。最后,报纸广告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演变最终表现为无法直观量化的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成和转化。

刘宇航[3](2021)在《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不同屈光介质眼中的预测准确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现代显微手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由传统的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对于术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精准预测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IOL度数计算公式准确性的研究中,房水填充眼和硅油填充眼往往由于其特殊屈光状态被纳入排除标准,近年来随着白内障联合手术数量的增多,以及既往眼底手术史患者对于白内障术后视力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求的增大,关注特殊屈光状态眼白内障术后效果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七种不同IOL度数计算公式(包括Barrett UniversalⅡ、Kane、EVO、Hoffer Q、SRK/T、Haigis、HolladayⅡ公式)在不同屈光介质眼(玻璃体、硅油和房水)中预测的准确性,探讨七种公式的不同适用范围,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共纳入2020年6月到2021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白内障手术的101人12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按照白内障手术前眼内屈光介质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单纯行白内障手术组纳入73人98眼,单纯玻切术后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纳入18人20眼,玻切术后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纳入10人10眼。采用七种公式对术后SE进行预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术后一月实际SE并与理论SE进行比较,计算ME、MAE和Med AE。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单纯白内障组按照AL分为三个亚组,进行K-S检验和P-P图检验,三个亚组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MAE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短眼轴亚组(AL≤22mm)ANOVA示组间显着性差异为0.932(P>0.05),进一步行LSD-t检验进行公式间两两比较,七种公式之间无显着差异,但Hoffer Q公式和HolladayⅡ公式的MAE值相对其他公式更小。中等长度眼轴亚组(22mm<AL<26mm)ANOVA示组间显着性差异为0.979(P>0.05),进一步行LSD-t检验进行公式间两两比较同样示七种公式之间无显着差异,其中HolladayⅡ公式的MAE值相对其他公式更小。长眼轴亚组(AL≥26mm)ANOVA显示组间显着性差异为0.001(P<0.05),七种公式之间在AL≥26mm的长眼轴眼中至少有一组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行LSD-t检验示:1.Hoffer Q、Haigis和HolladayⅡ三公式间预测准确性并无显着差异;2.三种五代公式(Barrett UniversalⅡ、Kane、EVO)与三种临床常用公式(Hoffer Q、Haigis、Holladay)之间皆有显着性差异;3.三种五代公式(Barrett UniversalⅡ、Kane、EVO)之间预测准确性并无显着差异;4.SRK/T公式与其余六种公式皆无显着差异。对房水组进行K-S检验和P-P图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七种公式的MAE值进行MANOVA分析,公式因素对于MAE值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为1.00(P>0.05),AL因素对于MAE值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为0.00(P<0.05)。去除AL因素对于MAE值的影响,单独对于公式因素对于MAE值影响效应进行LSD-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同样示七种公式之间两两无显着差异。考虑到房水眼组中Barrett UniversalⅡ、Kane和EVO公式的MAE值较小,因此Barrett UniversalⅡ、Kane和EVO这三种五代公式在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准确性稍好。另外从房水填充眼组中选取12例AL≥26mm的研究对象和单纯白内障组长眼轴亚组的20例研究对象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有显着差异性(P>0.05),可认为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玻璃体腔填充介质为房水和玻璃体时的预测准确性并无显着差异,玻璃体腔内填充房水不会对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造成显着影响。对硅油填充眼行K-S检验和P-P图检验,数据不全符合正态分布。对七种公式MAE值之间行配对样本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公式间两两比较有显着差异性(即P<0.05)的为七组,提示在硅油填充眼组中,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中,HolladayⅡ公式MAE误差相对最大,Kane公式MAE误差相对最小,各公式Med AE值比较同样支持这个结论。从硅油填充眼组中选取7例AL≥26mm的研究对象和单纯白内障组长眼轴亚组的20例研究对象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选择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玻璃体腔填充屈光介质为硅油和玻璃体时的预测准确性有无显着差异性。结果: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均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七种IOL度数预测公式在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的MAE明显大于在单纯白内障手术组的MAE,且误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单纯白内障组,短眼轴亚组中Hoffer Q和HolladayⅡ公式准确性较好,中等长度眼轴亚组中七种公式间预测准确性并无显着差异,长眼轴亚组中,三种五代公式的预测性更好,其中Kane公式和EVO公式准确性可能比Barrett UniversalⅡ公式更好。在房水组,三种五代公式的预测准确性较好,且玻璃体腔房水填充不会对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造成显着影响。在硅油眼组,七种公式均误差很大,Kane公式的误差相对最小,玻璃体腔硅油填充会对术后屈光预测准确性造成显着影响。

李全平[4](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提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何雨晴[5](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脑卒中已然成为我国致残和死亡的主因,且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高达60%-80%,其幸存者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对自身的康复治疗、生活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鉴于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尚缺少干预过程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重建患者负性情绪自我转归的经验,重整其正性情绪的自我认知,重构患者负性情绪转归体验的主题、发生发展过程、内在原因及其背后的意义,重描其负性情绪转归的个体化故事。以深入理解患者对负性情绪的内心感受与自我转归的有效方法和独特意义,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和同类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提供指导与帮助。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1)通过目的抽样、效标抽样和最大差异化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共纳入5位已婚、有配偶、有子女的轻度中风患者;(2)在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对来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患者进行一对一叙事访谈;(3)在访谈后的24小时内将录音内容逐字逐句转成文字稿,同时辅以参与式观察和反思日志法收集资料;(4)每份资料均采用三维度叙事研究分析法分析资料;(5)采用原始资料佐证法、反馈法和参与者检验法校对资料;(6)采用现象学、解释学和叙事学方法重构与重描故事。研究结果本研究重描了5位IS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包括5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主题,38个不同场景下的情绪变化与转归编码。故事一:主题是“身边人,让我不再言弃”,体现了参与者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转归编码,分别为“退休前后,快乐度日”;“入院之前,不知所措”;“急诊室里,难以接受”;“入院之后,一片茫然”;“整体支持,重燃信心”;“女儿关爱,倍感价值”;“朋友激励,如释重负”;“叙事访谈,烟消云散”。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女儿的关爱对中风父母意味着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朋友同事的探望与鼓励对患者意味着害怕被人嘲笑的负面想法烟消云散。故事二:主题是“护士,是你让我战胜了自己”,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买菜回家,心存侥幸”;“门诊确诊,强烈否认”;“医生批评,如坠深渊”;“见患被喂,精神崩溃”;“医生暗语,如坠谷底”;“叙事访谈,巨石脱落”;“护士引导,重获新生”;“出院回家,豁然开朗”。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医护人员的积极言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手持免死金牌般,起死回生;研究者的辩证对话对中风患者意味着自己才是治愈疾病最好的医生。故事三:主题是“儿子,妈妈为了你也要站起来”,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7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2007年住院,万念俱灰”;“37岁确诊,天都塌了”;“卫生间里,泪如泉涌”;“下床慢走,惊喜交加”;“在家训练,拨云见日”;“2012年复发,风平浪静”;“第三次复发,坦然面对”。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儿子本身对中风父母意味着人生的全部,父母对儿子伟大的爱转化为康复路上最强大的信念。。故事四:主题是“妻子,指引路上的一束光”,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与友登山,突感无力”;“妻子安慰,深感愧疚”;“复发入院,怨恨所有”;“妻子开导,倍感价值”;“出院回家,意外惊喜”;“叙事访谈,变得温和”;“妻子常伴,不再颓废”;“经验叙事,重建自我”。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妻子的安慰与开导对中风丈夫意味着家庭对他的需要和身份认同;研究者的叙事访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重整认知,解开了思想深处的枷锁。故事五:主题是“病友,我要像你一样做个成功人士”,体现了负性情绪出现与转归的7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小区遛弯,突然倒下”;“确诊中风,郁郁寡欢”;“复发入院,彻底崩溃”;“病友交谈,重拾信心”;“回家锻炼,扭转心态”;“又遇病友,再转心态”;“叙事访谈,积极乐观”。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同类病患的成功案例对中风患者意味着看到治疗成功后的自己般喜悦;研究者的叙事访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乐观即良药。研究结论1.重建了5位IS患者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本研究生动再现了5位IS患者的负性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可为35岁-85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复发次数、有配偶、有子女的轻度中风患者、家庭照顾者及医护人员深入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转归过程、原因及其独特意义提供资源,也为同类IS患者自我康复锻炼和医护人员制定负性情绪转归的干预方案奠定基础。2.归纳了负性情绪的产生与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1)负性情绪产生的场景为确诊初期和复发再院;原因为患者对中风这种疾病本身的自卑感、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中风对患者独特的意味是生不如死。(2)负性情绪得以转归的场景是住院期间和出院回家;原因为患者对中风这种疾病的认知重整和社会支持,其中认知重整来源于治疗后肢体功能的好转、自身的向下比较与研究者的叙事访谈三个方面,社会支持包括医护人员和成功病友在身体康复层面给与的如获新生的力量支持、家属朋友在心理精神层面给与的重燃信心的力量支持、研究者叙事访谈在病因认知层面给与的重建自我的力量支持。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真[7](2020)在《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视障人口数量居世界之首,2016年已达到1731万人,这类特殊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现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指导下,怎样为视障人士解决现实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其需求特点,更加易于使用的智能产品已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关注方向。交互设计是实现视障人士与智能产品无障碍信息交流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产品的体感交互入手,对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设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首先,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的视障人士智能产品设计研究现状,并从人机交互和用户界面的概念中剖析了体感交互的特点,从信息的交换通道着手分析了体感交互的交互方式及技术支撑。其次,从视障人士的特征分析入手,总结了其获取外界信息的感知途径。在分析视障人士与智能产品间的交互行为和信息交流过程的基础上,以实现智能产品与视障人士无障碍信息交流为目的,总结了各种交互方式下的感官代偿的不同方式。并且深入研究了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的用户界面形式及信息内容,总结了实体交互界面和自然交互界面的信息表达形式。再者,从视障用户的需求分析入手,通过总结视障人士在多通道体感交互机制中的信息交流特点,及信息的传达、获取、处理、反馈机制,提出了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交互信息设计总原则,和用户界面设计原则。最后,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构建出以信息交流为核心、以感官代偿和多通道信息重组为主要设计思路的设计框架,梳理了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的设计流程,并运用于体感交互式智能助行产品的设计实践。总之,本文从智能产品的交互理论入手,以确保视障人士使用智能产品时的无障碍信息交流为目标,在对视障人士需求特点及智能产品交互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感官代偿的思路,提出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原则,并总结了设计框架及流程。本文为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冯璐[8](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免疫调控和炎症因子介导对OLP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OLP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血管的异常增生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口腔黏膜上皮下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炎症、创伤、肿瘤等刺激下,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成为活化成纤维细胞。活化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1)OLP患者的血清和病变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上升;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作为活化成纤维细胞的标志蛋白,在OLP病损组织中表达升高。因此我们假设OLP基质中存在 OLP 相关活化成纤维细胞(oral lichen planus-associated myofibroblast,OLP-MFs),在此基础上拟进一步探讨OLP-MFs对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从OLP颊部病损中分离培养获得OLP-MFs的方法。通过建立OLP-MFs与血管内皮细胞交互模型,分析OLP-MFs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特性的影响,探讨OLP炎症微环境中OLP-MFs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1)通过对正常组织、非糜烂型OLP病损组织、糜烂型OLP病损组织进行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细胞,并对第三代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α-SMA表型鉴定。(2)建立OLP-MFs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相互作用模型,以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和未经处理的HUVECs为对照组,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成管试验,观察OLP-MFs对HUVECs形成血管的影响。结果(1)经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所获得的非糜烂型OLP组织、糜烂型OLP组织和正常颊黏膜组织上皮下结缔组织中的细胞胞浆角蛋白表达均为阴性,波形蛋白表达均为阳性。正常组细胞胞浆α-SMA表达为阴性,非糜烂型OLP组细胞胞浆α-SMA表达为弱阳性,糜烂型OLP组细胞胞浆α-SMA表达为阳性。(2)OLP-MFs和NFs分别与HUVECs共培养,以HUVECs对照组迁移细胞数为100%计算,NFs+HUVECs 组迁移细胞百分比为(114.86±8.02)%(P>0.05),OLP-MFs+HUVECs 组迁移细胞数百分比为(169.83±7.58)%(P<0.05)。以HUVECs对照组形成管长度为100%计算,对照组NFs+HUVECs形成管长度百分率为(100.38±10.54)%,OLP-MFs+HUVECs组形成成管长度百分率为(159.90± 12.98)%,OLP-MFs+HUVECs 组和 NFs+HUVECs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LP组织微环境中存在具有活化特性的成纤维细胞,并且能明显促进HUVECs迁移和成管分化。

曾茜[9](2020)在《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17年,WHO发布一项报告列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12种耐药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位列“榜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人群主要为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人,最主要的感染类型为肺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使其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疫苗可从源头上控制耐药细菌的感染与传播,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鲍曼不动杆菌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疫苗接种时间窗口要求很短,希望在接种后3至7天快速起效,尽早产生免疫保护效果。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用鲍曼不动杆菌灭活全菌(Invactivated whole cell,IWC)疫苗单次滴鼻免疫小鼠可快速对致死剂量鲍曼不动杆菌攻毒起到100%的保护效果,IWC疫苗的这种快速保护效应在T、B细胞缺陷的Rag1-/-小鼠中同样存在,且宿主应答动力学研究显示疫苗免疫7天后攻毒引发了记忆性应答,提示IWC疫苗的快速免疫保护效应依赖于天然免疫记忆。天然免疫记忆是指天然免疫细胞可在初次免疫暴露后被代谢和表观重编程而储存免疫记忆,再次接受刺激时可呈现增强的宿主防御反应。mTOR-HIF-1α信号通路可调控多种代谢途径,介导表观遗传重编程,从而诱导天然免疫记忆形成。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侵袭肺脏的第一道防线,AMs更新缓慢且能自我维持,为记忆性的形成和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推测鲍曼不动杆菌IWC免疫可能驯化AMs形成免疫记忆,在疫苗快速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巨噬细胞具有强异质性,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记忆的细胞亚群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尝试解析IWC疫苗免疫后记忆性AMs亚群的特征,并验证其在疫苗保护中的功能,为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起效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建立小鼠致死性肺炎模型用于疫苗保护性评价。2.明确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快速保护中的作用。3.初步鉴定疫苗免疫后记忆性肺泡巨噬细胞亚群及其特征。4.探索mTOR通路在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快速保护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分别用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小鼠进行气管插管感染,观察小鼠死亡率初步鉴定其毒力。用MLST方法鉴定临床株的序列型(ST),筛选具有代表性基因型的鲍曼不动杆菌。用高毒力临床株感染小鼠,检测生存率、细菌定植量、组织病理,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流式检测BALF炎症细胞浸润,建立小鼠肺炎模型。分别用不同ST型临床株制备IWC,免疫小鼠7天后攻毒,观察生存率。2.检测B-NDG小鼠IWC单次滴鼻免疫攻毒后生存率,确认天然免疫细胞在IWC疫苗快速保护中的作用。将IWC免疫7天后的小鼠CD11C+AMs用磁珠分选并过继到受体小鼠肺部后攻毒,测定攻毒24小时后的小鼠临床评分和细菌定植量。分别建立体内及体外IWC驯化AMs记忆模型,Real-time PCR检测疫苗免疫7天后AMs细胞因子表达,ELISA检测IWC再刺激2小时后的TNF-α水平。IWC免疫小鼠腹腔注射TNF-α抗体后攻毒,观察生存率。Real-time PCR检测IWC免疫7天后AMs中吞噬杀菌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用流式检测IWC免疫后攻毒1小时、2小时的AMs吞噬GFP鲍曼不动杆菌的能力。3.流式检测IWC单次滴鼻免疫0、7、14、30天时,小鼠BALF中AMs的动态变化。对IWC免疫7天后和未免疫小鼠的肺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对肺组织细胞进行聚类分群,统计免疫后肺组织细胞亚群数目和比例的变化,分析IWC免疫对小鼠肺部细胞的影响。进一步对其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分群定义以及拟时轨迹、细胞亚群特征表达基因分析。Real-time PCR验证scRNA-seq结果中AMs亚群的特征性表达基因。4.IWC免疫7天后,分别用WB、Real-time PCR、流式检测肺组织和AMs中的mTOR通路的激活情况。在IWC免疫阶段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抑制mTOR通路,观察小鼠免疫攻毒后生存率;检测攻毒24小时后肺组织和血中的细菌定植量,以及肺组织病理;ELISA检测肺和血中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分离鉴定及肺炎模型的建立1.30株临床菌中有23株可引起小鼠死亡,其中6株可引起100%致死,而SJZ24是其中毒力最强的菌株。2.MLST结果显示:30株临床菌中有21株为ST2型,属于CC2;高毒力菌株中5株属于ST2。3.以高毒力菌株SJZ24建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SJZ24梯度剂量攻毒结果显示5×107 CFU为最低100%致死剂量,小鼠感染该剂量4小时到24小时后,肺细菌定植维持在8 log10 CFU,血液和其他器官的定植有所增加。感染后小鼠肺组织损伤严重,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显着增加(P<0.05)。致死性小鼠肺炎模型建立成功。4.不同基因型临床株制备IWC,免疫后攻毒自身菌株,结果显示临床株IWC疫苗免疫组的小鼠生存率均显着高于未免疫组(P<0.05),表明临床株建立的小鼠肺炎模型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疫苗评价。第二部分: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免疫保护中的功能研究1.B-NDG小鼠中IWC免疫组生存率仍可达60%,提示T、B及NK细胞以外的天然免疫细胞在IWC疫苗快速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2.过继IWC免疫AMs的小鼠感染24小时后的临床评分和细菌定植量都显着低于过继未免疫AMs组和未过继阴性对照组(P<0.05),表明AMs在IWC疫苗介导的免疫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3.IWC免疫小鼠7天后,IWC免疫组的AMs中TNF-α、IL-6和IL-1β转录水平显着高于未免疫对照组(P<0.05)。在AMs离体和纯体外培养模型中,用IWC再刺激2小时后,IWC免疫组AMs分泌TNF-α的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免疫组(P<0.05)。表明IWC免疫后AMs保持着细胞因子更高的转录水平,当受到再次刺激时可产生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提示IWC可诱导记忆性AMs形成。4.注射TNF-α抗体的IWC免疫组小鼠攻毒后生存率显着低于未给抗体的IWC免疫组(P<0.05),说明AMs可能通过分泌TNF-α在IWC疫苗快速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5.IWC免疫7天后的AMs与未免疫AMs相比,其吞噬杀菌相关基因CYBB、CAMP和S100A8的转录水平都显着增加(P<0.05)。流式结果显示,IWC免疫再攻毒1小时和2小时后,IWC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相比,AMs吞噬GFP细菌能力明显增加。表明IWC免疫后的AMs能够在攻毒后表现出更强的吞噬细菌的能力,从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第三部分: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免疫后记忆性肺泡巨噬细胞亚群特征研究1.IWC免疫后,BALF中主要有一群CD11C+CD11B+的细胞明显增加并可长期存留,说明IWC疫苗诱导了一群新的AMs产生,这可能与AMs天然免疫记忆有关。2.肺组织scRNA-seq结果显示,所有细胞被分为41个亚群。其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数目和比例在IWC免疫7天时明显高于对照组。3.将scRNA-seq结果中单核巨噬细胞再进行聚类分析获得16个细胞亚群,拟时轨迹分析显示其主要分为三个State。IWC免疫7天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个独特的亚群Cluster 7。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Cluster 7可能比其他亚群具有更强的细胞趋化、吞噬杀菌、炎症因子应答和炎症信号转导能力,其mTOR信号通路也显着上调。4.Real-time PCR验证了scRNA-seq结果中,Cluster 7的特征基因Gpnmb,Anpep,Syngr1和Mmp14在IWC免疫组AMs的表达显着高于未免疫对照组(P<0.01)。第四部分:mTOR通路在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研究1.IWC免疫7天后与未免疫组相比,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显着增加(P<0.05),说明mTOR信号可以被IWC疫苗激活并在免疫7天后的AMs中仍然维持较高水平。2.给药雷帕霉素抑制IWC免疫阶段mTOR通路的小鼠生存率显着低于未给药的IWC免疫阳性对照组(P<0.05)。IWC免疫攻毒后24小时,给药雷帕霉素组的细菌定植量、病理损伤程度、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给药组(P<0.05)。表明mTOR信号在IWC疫苗介导的快速保护中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1.利用高毒力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建立的小鼠致死性肺炎模型可用于评价IWC疫苗快速保护效应的普遍性和广泛性。2.肺泡巨噬细胞可被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诱导产生记忆性,并在其快速免疫保护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3.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免疫可诱导小鼠记忆性肺泡巨噬细胞新亚群的出现。4.mTOR通路可能在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快速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意义:本研究证实了AMs可被IWC疫苗驯化产生免疫记忆,并呈现独特的AMs亚群;记忆性AMs在疫苗快速保护中有重要作用;初步阐明了mTOR通路在AMs介导的疫苗快速保护中的作用。这些结果为研发快速起效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天然免疫记忆的理论认识。

王雪晶[10](2019)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恢复:一个优势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以一位颅脑损伤患者——笔者的父亲为个案,详细叙述案主患病中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以及康复后的社会适应状况。描述了颅脑损伤患者在社会适应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与障碍。进一步了解在康复后社会适应的过程,用优势视角理论阐述颅脑损伤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的社会支持状况。此论文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描述个案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后社会适应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第二,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后社会适应能力恢复过程;第三,用优势视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和社会适应的社会支持状况。本文从一种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出发,从案例梳理到理论探讨,全方位分析了颅脑损伤患者在受治过程及康复后社会适应状况,就其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障碍做了进一步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优势视角理论研究方法,就颅脑损伤患者社会适应和支持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颅脑患者在伤后,经历病痛折磨的同时在社会再融入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了众多困难与障碍。特别是伤后,身体机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案主家庭功能的发挥、心理层面的抑郁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和危害。本文认为,在自我恢复、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案主先后经历了心理资本激发、人际互动阶段、生活态度转变和社会适应选择阶段等四个过程。而且,案主在生理、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行动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与社会的互动上也较以往更加积极主动。从优势视角理论的角度来看,案主个人性格与价值理念,案主家庭关系的稳定程度,是两个对案主伤后的社会网络重构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案主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对于案主重建自尊心、自信心,并最终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功能有着明显的正向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探索性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引起社会及政府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倾斜。

二、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论文提纲范文)

(1)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信息情况
    2 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评价及影响因素
        2.1 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值分布
        2.2 不同特征的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值的组间比较
        2.3 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值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
        3.1 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使用情况
        3.2 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弃用情况
        3.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
        3.4 影响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
讨论
    1 视障青少年的病因分析
    2 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分析
    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视障青少年助视器使用情况及健康效用评价调查问卷
综述 辅助技术在视力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二)报纸版面相关概念
        (三)报纸广告及其设计元素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二)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告业
    一、多元文化共生的哈尔滨近代城市
        (一)哈尔滨本土文化
        (二)俄国文化的渗入
        (三)日本文化的渗入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演进
    二、商业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兴起
        (一)商业社会的发展
        (二)印刷技术进步与设计思想进步
        (三)广告业的兴起
    三、以《滨江时报》为代表的报纸广告
        (一)《滨江时报》的发展历程
        (二)《滨江时报》的广告业开展
    四、《滨江时报》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一)外地、外国文化进入的窗口
        (二)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启蒙
        (三)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第三章:基于哈尔滨城市工业下的新兴广告主题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和现代爱情故事
        (一)哈尔滨城市早期的电影院线
        (二)以报纸为媒介的电影宣传
        (三)电影广告的设计风格
    二、工业化制品广告的滥觞
        (一)轻工业商品
        (二)重工业商品
        (三)电器商品
    三、资本倾销背景下的现代城市时尚消费
        (一)广告中的物质享受
        (二)广告中的文化娱乐之都
第四章:哈尔滨现代城市生活中传统商品的广告新貌
    一、传统烟酒文化呈现西洋化符号特征
        (一)从白酒到葡萄酒
        (二)香烟制品的流行
    二、近代报纸广告环境下的传统中药
        (一)传统中药与传统纹样
        (二)西医与中医广告中的表达碰撞
        (三)仁丹与日本侵略战争
    三、西洋时尚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培育
        (一)“东方莫斯科”的欧洲时尚
        (二)20 世纪初的珠宝风尚
        (三)广告投放中的美妆先锋
第五章: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城市女性意识与审美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一)女性形象
        (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三)广告中的女性生活状态
        (四)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演变
    二、女性自我审美意识萌芽与消费主义
        (一)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变带来的审美独立
        (二)女性形象与广告商品弱关系下的消费主义
    三、近代女性市民身份的奠基
        (一)近代女性市民身份文化认同的因素
        (二)哈尔滨女性审美变迁背后的身份认同
第六章:哈尔滨报纸广告文化催生的城市现代性
    一、由文化融合催生的城市审美现代性
        (一)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二)从传统书法艺术到美术字
        (三)装饰艺术的工业化转型
    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与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一)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
        (二)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广告文化下的城市现代性与市民现代性
        (一)市民阶层的城市社会性表现
        (二)城市文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演进
        (三)广告专门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四、对《滨江时报》历史评价
        (一)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新知识传播
        (二)推动了东北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三)保存了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四)《滨江时报》的时代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不同屈光介质眼中的预测准确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白内障发展及前景概要
    1.2 IOL度数计算公式简介
    1.3 眼内硅油填充对于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1.4 眼内房水填充对于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1.5 AL对于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1.6 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2.3 知情告知
    2.4 信息记录及眼科检查
        2.4.1 一般资料信息
        2.4.2 眼科相关检查信息
    2.5 实验仪器
    2.6 检查项目及方法
    2.7 手术方法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
    3.2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单纯行白内障手术组中准确性评价
        3.2.1 单纯行白内障手术组的人口学特征
        3.2.2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短眼轴亚组中准确性的比较
        3.2.3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中等长度眼轴亚组中准确性的比较
        3.2.4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长眼轴亚组中准确性的比较
        3.2.5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不同长度眼轴亚组中准确性比较
    3.3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中的准确性评价
        3.3.1 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的人口学特征
        3.3.2 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的统计学特征
        3.3.3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房水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中准确性比较
    3.4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中的准确性评价
        3.4.1 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的人口学特征
        3.4.2 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的统计学特征
        3.4.3 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硅油填充眼行白内障手术组中准确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IOL度数计算公式研究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概论
    1.1 相关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S患者负性情绪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IS患者负性情绪干预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IS患者负性情绪体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案的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概念与特点
    2.2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经验主义
        2.2.2 批判理论
        2.2.3 建构主义
        2.2.4 现象学
        2.2.5 解释学
        2.2.6 叙事学
    2.3 三维度叙事分析法(Three-dimensional narrative inquiry)
3 研究过程
    3.1 收集资料前的准备
        3.1.1 研究工具的准备
        3.1.2 筛查工具的准备
        3.1.3 参与者的抽样
        3.1.4 故事素材的数量
        3.1.5 访谈提纲的设计
        3.1.6 辨证对话的设计
        3.1.7 访谈技巧的练习
    3.2 资料的收集
        3.2.1 资料收集的方法
        3.2.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3.2.3 访谈前:建立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3.2.4 正式访谈
        3.2.5 访谈结束后的反思
    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3.1 资料的整理
        3.3.2 资料的分析
    3.4 资料校对
        3.4.1 原始资料佐证法
        3.4.2 参与者检验法
        3.4.3 反馈法
    3.5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玲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4.2 英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4.3 萍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4.4 松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4.5 娣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5 研究讨论与结论
    5.1 IS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的场景、意义及原因
        5.1.1 IS患者负性情绪反应最激烈的场景是确诊初期和复发再院时
        5.1.2 中风对IS患者人生的独特意义
        5.1.3 IS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5.2 负性情绪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
        5.2.1 认知重整的扭转力量
        5.2.2 社会支持的正性力量
    5.3 样本的差异性
6 研究结论
    6.1 重构5位IS患者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
    6.2 归纳了负性情绪的产生与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
7 创新性
8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8.1 研究局限
        8.1.1 研究对象的局限
        8.1.2 研究者的局限
    8.2 研究展望
        8.2.1 研究对象的展望
        8.2.2 后续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视障人士智能产品的设计研究现状
        1.3.2 国内视障人士智能产品的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体感交互及相关理论
    2.1 体感交互与人机交互
        2.1.1 人机交互及其界面表达
        2.1.2 自然人机交互与体感交互
    2.2 体感交互的交互方式
        2.2.1 体态交互(肢体动作)
        2.2.2 手势交互
        2.2.3 语音交互
        2.2.4 面部表情和眼动交互
    2.3 体感交互的技术实现
        2.3.1 体感技术的原理机制
        2.3.2 体感交互的感测技术手段
        2.3.3 体感设备
第3章 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交互分析
    3.1 视障人士的特点分析
        3.1.1 视障人士的生理特征
        3.1.2 视障人士的心理特征
        3.1.3 视障人士的感知行为特征
    3.2 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的交互分析
        3.2.1 智能产品及其交互特点
        3.2.2 视障人士对智能产品的交互行为分析
        3.2.3 视障人士与智能产品的交互流程
    3.3 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交互方式及信息无障碍实现
        3.3.1 实体交互与触觉代偿
        3.3.2 语音交互与听觉代偿
        3.3.3 动作/眼动交互与多感官代偿
    3.4 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的界面设计分析
        3.4.1 智能产品的人机用户界面
        3.4.2 用户界面承载的信息内容
        3.4.3 界面形式及信息表达
第4章 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
    4.1 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的需求分析
        4.1.1 生理和安全需求
        4.1.2 实用和认知需求
        4.1.3 情感和社会需求
        4.1.4 精神需求
    4.2 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产品的体感交互机制
        4.2.1 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的特点
        4.2.2 视障人士的多通道体感交互机制
    4.3 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原则
        4.3.1 总体原则-信息无障碍设计原则
        4.3.2 界面设计原则
    4.4 构建以信息交流为核心的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的设计框架
        4.4.1 感官代偿和多通道信息重组
        4.4.2 设计框架和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助行产品设计
    5.1 设计定位及设计范围
    5.2 设计调查及需求确定
        5.2.1 情境调研
        5.2.2 用户调研
        5.2.3 视障用户对智能助行产品的具体需求
        5.2.4 竞品调研
    5.3 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助行产品设计方案
        5.3.1 功能设计
        5.3.2 体感交互与产品人机工程
        5.3.3 草图方案和细节设计
        5.3.4 材质、色彩
        5.3.5 最终效果展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8)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引言
    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OLP-MFs促进HUVECs迁移
    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OLPMF促进HUVEC成血管分化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临床病例
    病例1
        参考文献
    病例2
        参考文献
    病例3
        参考文献
    病例4
        参考文献
    病例5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分离鉴定及肺炎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免疫保护中的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对肺泡巨噬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m TOR通路在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鲍曼不动杆菌IWC疫苗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恢复:一个优势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文献回顾
        (二) 文献评论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二章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后的社会适应过程
    一、案主概况以及康复情况
    二、案主前的社会适应状况
    三、案主康复后的社会适应状况
第三章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后社会适应能力恢复过程
    一、心理资本激发阶段
    二、人际互动重构阶段
    三、生活态度转变阶段
    四、社会适应行为选择阶段
第四章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后的社会支持状况
    (一) 案主的性格优势
    (二) 案主家庭的亲属关系优势
    (三) 案主的同辈朋友关系优势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论文参考文献)

  • [1]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冰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近代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转型下的报纸广告研究[D]. 张建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七种IOL度数计算公式在不同屈光介质眼中的预测准确性分析[D]. 刘宇航. 兰州大学, 2021(11)
  •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D]. 何雨晴.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面向视障人士的体感交互式智能产品设计研究[D]. 王真.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8]口腔扁平苔藓活化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特性的影响[D]. 冯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肺泡巨噬细胞在鲍曼不动杆菌疫苗快速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曾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恢复:一个优势视角分析[D]. 王雪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如何看待眼外伤后的功能替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