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一、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蔡玉纯[2](2021)在《青蒿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烨[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越鞠丸成分-靶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物网络,通过对网络的分析挖掘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并结合CNKI中的相关文献检索出越鞠丸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成分所作用的靶点;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功能性消化不良涉及的疾病靶点,并剔除Relevance score<20的靶点;将所有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利用Venny2.1.0绘制越鞠丸化学成分相关靶点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靶点的韦恩图,获取越鞠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越鞠丸成分-靶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物网络,通过拓扑结构分析确定越鞠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起重要治疗作用的关键化学成分和核心靶点;通过Bio GPS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组织分布定位,绘制并分析核心靶点-组织分布网络;使用Ledock将关键化学成分及阳性药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结合能力验证关键成分的合理性;通过DAVID数据库对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靶点进行GO生物过程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确定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挖掘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结果:(1)越鞠丸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共收集越鞠丸化学成分434个,作用靶点554个;(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疾病靶点和交集靶点:于Gene Cards数据库中获取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靶点,共检索出靶点2452个,经筛选后获得Relevance score≥20的靶点89个,其中有35个与越鞠丸作用靶点交集的靶点;(3)越鞠丸成分-靶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物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绘制越鞠丸成分-靶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物网络,共包括112个节点和216条边,有76个化学成分作用于35个疾病靶点。通过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同时满足大于Degree值、BC值和CC值算术平均数的网络关键节点18个,包含3个关键化学成分(槲皮素、2-戊酰基苯甲酸甲酯、丹皮酚)和15个核心作用靶点(SLC6A3、ESR1、HTR2A、TNF、PPARG、IL6、REN、TP53、CCND1、AKT1、SOD1、IL1B、CAT、IL10、PTEN);(4)组织分布: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15个核心靶点主要在59个人体组织中表达,主要包括脑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肝脏、肾脏、卵巢、脂肪组织、血液、淋巴细胞等,其中16个组织是多靶点共同表达,体现了靶点之间的协同作用;(5)分子对接:关键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率为100%,有16%小于等于-5kcal/mol,有12%的对接结果小于阳性药物对接结果,说明关键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力;(6)富集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关键靶点的富集分析,将越鞠丸的35个交集靶点信息输入数据库,物种选择为“Homo sapiens”,共得到满足p<0.05,FDR<0.05,Count>5条件的24个GO生物过程和38条KEGG信号通路。GO生物过程包括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对药物的反应、老化、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转录正调控,DNA模板、炎症反应、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免疫反应等;KEGG信号通路包括癌症的通路、Fox 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IBD)、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Jak-STA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越鞠丸治疗功能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可能为:(1)通过调控遗传物质表达调节细胞周期,发挥抗炎、抗氧化、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提高疼痛阈值,缓解内脏高敏感,以减轻胃脘疼痛和烧灼感;(2)调节神经传导,纠正脑肠轴紊乱,调节胰岛素、胆汁、胃酸、小肠液分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促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减轻餐后不适和胀满;(3)调节平滑肌功能,增强胃肠动力,以改善纳呆症状;(4)调节植物神经紊乱,降低心率,舒缓情绪,以调畅情志和气机;(5)调节胃肠道菌群平衡。

戴征浩[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经验及思路方法,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对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部经石君华主任医师诊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历资料(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收集。(1)设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以此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患52例,处方共234首。将患者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录入到Excel软件中,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库及数据矩阵。(2)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得到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人为将药物出现频次≥15次的设为高频药物)以及所有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分布。(3)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的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到高频药物中的核心药对及核心药组,咨询石师本人后对此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处方234首,涉及中药165味,累计用药总频次3809次。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共50味,累计频次3300次,占总频次的86.64%,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使用频次≥95次、使用率(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总处方数)>40%的中药共15味,占总频次的52.51%,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当归、陈皮、党参、山药、麸炒白术、赤小豆、山茱萸、车前子、甘草、丹参、玉米须、生地黄、大腹皮。2.本研究的165味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肺、肝、肾、心及胃为主;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3.本研究的50味高频药物中,得出常用药对27对,其中核心药对8对,分别为:金樱子、芡实;山药、山茱萸;赤小豆、车前子;菊花、枸杞子;山药、生地黄;黄芪、当归;薏苡仁、苍术;党参、丹参。得出核心药组15组,分别为:当归、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丹参;茯苓(茯苓皮);枸杞子、菊花、牛膝、杜仲;苍术、薏苡仁、石韦;木瓜、木香、肉桂(桂枝);法半夏、枳壳、黄芩;车前子、赤小豆、猪苓;金樱子、芡实;麸炒白术(白术);陈皮、益母草、生姜皮;姜半夏;防风、连翘;芦根;川牛膝、淫羊藿;酸枣仁。结论:1.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功效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利水消肿、理气活血及清热利尿为主,反映出立足脾肾虚弱,祛除水湿、瘀血、气滞、痰热等邪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特点。2.从药物性味来看,临床实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更多的偏于虚寒体质,这与其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相符合。从药物归经来看,脾、肺、肝、肾、心五脏同调,通畅调和,并以脾、肺、肝、肾为主,使水湿邪气得以转输、宣降、疏泄、蒸化,以达扶正祛邪之功。从药物功效来看,补虚泻实并举,气血阴阳同调,以使机体协调通畅。3.石君华主任医师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上力求“治病必求于本”,直达病所。基于“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从“脾”论治,以“后天”补“先天”,“培土制水”。同时标本兼治,益气养血活血、健脾补肾涩精,再或施以利水渗湿消肿、养肝平肝安神、燥湿化湿利尿、温肾助阳化气、清热化痰理气、祛风散热解毒等治法。

张嘉鑫[5](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6](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作为机体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病毒感染、药物滥用、过度饮酒等都会给肝脏带来负担导致肝脏损害,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肝损伤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深入研究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肝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中药用于肝损伤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相比西药,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整体调节等特点,在肝损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中药保肝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代谢组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新兴学科,在中药保肝研究中表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能全面了解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保肝作用机制,并筛选保肝的生物标志物,为中药治疗肝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笔者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四氯化碳,二甲基亚硝胺,α-萘异硫氰酸酯和遗传诱导的不同类型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结了中药干预各类型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旨在为中药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包玉华,良良,郭丽娟,郭德森[7](2021)在《蒙成药给喜古纳-3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给喜古纳-3汤在临床主要用于大便燥结、胃胀、腹痛、闭经等病症.最新研究证据表明,给喜古纳-3汤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肿瘤、抑菌作用等.现总结回顾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给喜古纳-3汤药理活性、化学成份、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为给喜古纳-3汤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王宝凤[8](2021)在《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原则,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并且属中医脾肾气虚血瘀证型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降糖、降压、调脂)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健脾固肾和络方口服,对照组仅予西医治疗,治疗12周并随访8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糖脂代谢指标、血压、肾功能、尿蛋白排泄率等指标的差异。将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估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均好转(P<0.01)。对照组中神疲乏力、口渴多饮、肌肤甲错、肢体刺痛四项较前改善(P<0.05);而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尿频尿浊、皮下瘀斑缓解不着(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1)。2.糖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3.脂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较前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水平要优于对照组(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肾功能及尿蛋白排泄率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均较前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血压比较: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血压都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6.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7.远期疗效比较: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率为26.67%,治疗组复发率为6.67%,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固肾和络方联合西药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脏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并对改善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张晟铭[9](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殷寻嫣[10](2021)在《苦杏仁的文献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苦杏仁是临床常用中药,应用历史由来已久,其被历代医家灵活配伍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然而,一方面现代《中药学》《中国药典》中苦杏仁的功效仅提到了润肠通便、降气平喘,历代本草和方书文献中记载的部分苦杏仁功效已被现代医家所忽略;另一方面苦杏仁作为一味有毒中药,其药效发挥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不同疾病时用量有何差异,历代医家在其使用过程中如何配伍,含苦杏仁的方剂主要治疗哪些疾病值得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苦杏仁古代文献入手结合现代数据分析手段,在全面梳理本草文献中关于苦杏仁内容的基础上,对历代方书古籍中含有苦杏仁的方剂进行分析,从而挖掘苦杏仁的组方配伍规律,并与《中药学》《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相对比,以期发现苦杏仁古存今失的功效,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苦杏仁的古代文献研究。以记录中国历代本草的书籍—《中国本草要籍考》为线索,对汉代至清代的历代本草书籍进行整理,全面系统的梳理苦杏仁相关内容,从名称、产地、炮制、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主治及毒性的历代演变对苦杏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苦杏仁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1995版)中所有包含苦杏仁的复方方剂,将符合条件的苦杏仁的复方方剂的方名、方源、朝代、剂量、剂型、服药方式、方药组成、煎服方法、使用宜忌、主治病证等相关数据录入到EXCEL表中,建立苦杏仁方剂数据库。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对数据库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对苦杏仁方剂的主治病症进行规范化处理。基于纳排规则和规范化原则,利用EXCEL表构建苦杏仁方剂信息数据库。对苦杏仁方剂进行数理统计,对各个朝代的药物组成、用量、剂型、主治病症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并深入研究苦杏仁的毒性与用量之间的关系,毒性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将前60味核心药物“T-F表格”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参数设置为支持度≥20%,置性度≥60%,运用软件中的Apriori模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含苦杏仁方剂的高频主治病症及常用药物配伍。并将内服方中汤剂、散剂、煮散剂中苦杏仁的用量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统计表进行剂量换算,按照换算结果,将苦杏仁方的剂量分为5个等级:0.1-1g;1.0-5.0g;5.0-10.0g;10g-37.3g;37.3-100g,统计不同剂量区间苦杏仁方剂的数量,并将结果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安全剂量(5-10g)相对比,同时将苦杏仁方汤剂、散剂、煮散剂按照药味的不同分为大方、中方、小方,探讨苦杏仁大中小方常见病的用量区间,通过关联分析挖掘苦杏仁的药-病-量关系,再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常见的配伍,总结常见病的配伍规律。结果:第一部分:苦杏仁文献研究。本研究共查阅136部本草和方书文献,对苦杏仁的名称、产地、炮制、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主治进行系统深入梳理。1.苦杏仁的名称:存在杏核、杏仁、杏核仁混用的情况,经考证得知,核和仁是两个部位,苦杏仁的药用部位为仁,苦杏仁之名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后一直被作为正品收入《中国药典》和《中药学》教科书中。2.苦杏仁的产地:以北方为佳,大多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3.苦杏仁的炮制:首见于《雷公炮制论》,历代炮制方法包括了净制、切制、火制、蒸制、煮制、药汁制、童便制、米泔水制、酒制、醋制、盐制等,现代《中国药典》里只记载了燀苦杏仁和炒苦杏仁这两种方法4.苦杏仁的毒性:从古至今所有文献都记载其有毒,《食物本草》《药鉴》和《本草图经》记载了苦杏仁的中毒表现与现代药理学中苦杏仁的中毒表现相符合,《本草正》《神农本草经疏》《本草洞诠》中明确记载了苦杏仁的使用禁忌,《重修经史证急类本草》《医学入门》《增补万病回春》《药品化义》《得配本草》等文献记载了苦杏仁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方法5.苦杏仁的四气五味、归经:从汉代到清代出现了甘、苦、辛、冷利、热、温、微温等记载,历代本草文献里记载的归经有归大肠、肺、脾、肝、三焦经。6.苦杏仁的功效:古代文献里苦杏仁的功效有除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与现代《中药学》《中国药典》一致外,还有利水消肿、散结润燥、行气止痛、化痰开窍、宽胸理气、产乳、润肤养颜等作用。第二部分:苦杏仁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苦杏仁的方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1.苦杏仁方剂数量:涉猎自汉代到近现代302部方书,收方2986首,其中内服方2605首,外用方381首,其中宋金元时期方剂数量最多,明清次之。2.苦杏仁方剂剂型:苦杏仁内服方以汤剂、丸剂、煮散剂、散剂、膏剂为主,其中汤剂最为常见。外用方剂型丰富,以膏剂为主,配合使用搽剂、糕剂、熏剂、滴眼剂等。3.苦杏仁用量:通过对苦杏仁汤剂、散剂、煮散剂的剂量统计和剂量分级,结果发现苦杏仁方用量在10-37.3g区间内方剂数量最多。通过对苦杏仁汤剂、散剂、煮散剂大、中、小方病-量统计,发现苦杏仁在治疗咳嗽、喘证、感冒时用量较轻,中风病时用量较大;散剂用量较轻,煮散用量较大;大方用量较轻,小方用量较大。4.苦杏仁常用药物配伍:对苦杏仁内服方常用药物统计分析发现,苦杏仁最常配伍的药物是麻黄、茯苓、人参、陈皮、半夏、桔梗、黄芩等;常配伍的药物类别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止咳平喘药、清热化痰药、理气药等;常配伍的药物性味多见于辛温或苦寒。外用方中常配伍的药物有当归、乳香、没药、黄连、轻粉、白芷、川芎等,常配伍的药物种类依次为攻毒杀虫止痒药、活血止痛药、拔毒生肌药、清热燥湿药等。5.苦杏仁主治疾病:苦杏仁内服方最常主治的疾病有咳嗽、感冒、中风、水肿、肺痈、喉痹、虚劳、便秘等,外用方最常主治的疾病有痈疽、疮疡肿毒、恶疮、发背、各种廯病、黛黑斑、暴赤眼等。6.苦杏仁常见病的配伍规律:对高频主治病中频率最高的咳嗽、喘证、水肿、中风、感冒进行具体分析,以药测证;选取苦杏仁常用配伍组合10个进行具体分析,如苦杏仁-麻黄;苦杏仁-桔梗;苦杏仁-人参;苦杏仁-贝母;苦杏仁-茯苓;苦杏仁大黄;苦杏仁-厚朴;苦杏仁-人参;苦杏仁-槟榔;苦杏仁-陈皮。结论:1.苦杏仁的毒性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但通过合理的炮制、合适的剂型、适宜的用量、合理的配伍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2.苦杏仁古代文献中的功效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宽胸理气、利水消肿、润肠通便。外用能杀毒疗疮止痒,润肤美颜,对头面部疮有良好的治疗效效果。对于古存今失的功效应该加以进一步研究。3.苦杏仁的用量根据病症和剂型的不同有所差异,煮散和汤剂中剂量偏大,散剂偏小,中风病中用量偏大,咳嗽感冒中用量偏小,但大多数均超过了《中国药典》中推荐使用的剂量(5-10g),建议临床可酌情增大苦杏仁的剂量范围。4.苦杏仁的用药规律多体现在与不同类别的药物配伍上,通过合理的配伍能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配伍解表药能增强其散寒的作用,配伍补虚药能增强其调畅气机的作用,配伍清热化痰或止咳平喘药能增强其止咳平喘的作用,配伍利水渗湿药能增强其消肿的作用,配伍攻下润下药,以增强其润肠通便的作用,配伍理气药能增强宽胸散结的功效,配伍攻毒杀虫止痒药能增强其解毒敛疮的作用。临床上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病证的轻重,把握苦杏仁的用药准则(品种优良,炮制得当、合理配伍,剂量适宜、煎服得法)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二、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1.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1.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
        1.2.1 中医对功能消化不良的认识
        1.2.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临床应用
    1.3 越鞠丸研究
        1.3.1 越鞠丸中单味药的药理作用
        1.3.2 越鞠丸复方的药理作用
        1.3.3 越鞠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1.4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及研究方法介绍
        1.4.1 化学成分及靶标预测相关数据库
        1.4.2 疾病信息挖掘数据库
        1.4.3 网络分析平台和软件工具
        1.4.4 分子对接工具
    1.5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
        1.5.1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应用
        1.5.2 网络药理学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应用
        1.5.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思想论证的应用
        1.5.4 网络药理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2.1 流程图
    2.2 越鞠丸化学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2 结果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靶点筛选及整理
        2.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3.2 结果
    2.4 交集靶点
        2.4.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4.2 结果
    2.5 网络可视化
        2.5.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5.2 结果
    2.6 拓扑结构分析
        2.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6.2 结果
    2.7 核心靶点组织分布
        2.7.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7.2 结果
    2.8 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化学成分和核心靶点
        2.8.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8.2 结果
    2.9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2.9.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9.2 结果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分析
        3.1.1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成分
        3.1.2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靶点
        3.1.3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富集分析
    3.2 讨论
        3.2.1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3.2.2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配伍特点
        3.2.3 越鞠丸的药物归经
        3.2.4 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3.3 结论
    3.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原始数据库
        2.2 中药名称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3.2 临床用药频数统计
        3.3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3.4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PNS的认识
    2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PNS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2.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2 临床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2.3 药物性味频次统计分析
        2.4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2.5 药物功效分类频次统计分析
        2.6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2.7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3 石君华主任医师论治PNS的经验总结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原则
        3.3 用药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组学在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中的应用
    1.1 中药治疗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1.2 中药治疗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
    1.3 中药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
    1.4 中药治疗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1.5 中药治疗乙醇或酒精诱导的ALD
2 讨论
3 总结与展望

(7)蒙成药给喜古纳-3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给喜古纳-3汤的单药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研究
    1.1 大黄
        1.1.1 化学成份
        1.1.2 药理作用
        1.1.2. 1 炎症作用
        1.1.2. 2 抗氧化应激作用
        1.1.2. 3 抑制肿瘤作用
        1.1.2. 4 抗纤维化作用
        1.1.2. 5 调节脂代谢作用
        1.1.2. 6 调节糖代谢作用
        1.1.2. 7 其他作用
    1.2 诃子
        1.2.1 化学成份
        1.2.2 药理作用
2 给喜古纳-3汤临床研究
3 展望

(8)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1.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
        1.3 病机
        1.3.1 脾肾不足
        1.3.2 痰瘀阻络
        1.4 中医治疗
        1.4.1 经方验方
        1.4.2 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
        1.4.3 中药保留灌肠法
        1.4.4 针灸疗法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
        2.2.2 山梨醇通路的活化
        2.2.3 蛋白激酶C活性升高
        2.2.4 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增强
        2.2.5 脂代谢紊乱
        2.2.6 胰岛素抵抗
        2.2.7 氧化应激增强
        2.2.8 炎症介质释放
        2.2.9 信号通路增强
        2.2.10 其他
        2.3 临床表现和分期
        2.4 西医治疗进展
        2.4.1 饮食及运动治疗
        2.4.2 控制血糖
        2.4.3 控制血压
        2.4.4 控制血脂
        2.4.5 改善微循环
        2.4.6 终末期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1.7 洗脱期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控制血糖
        2.2.3 控制血压
        2.2.4 调节血脂
        2.2.5 中医治疗
        2.3 疗程和随访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性指标
        2.4.2 疗效观察指标
        2.4.3 疗效评价标准
        2.4.4 安全性指标(详见附录一)及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1.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3.1.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指标比较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7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
        3.2.8 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3.2.9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3.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组方及方义分析
        2.1 组方分析
        2.2 单味药物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2 糖脂代谢指标分析
        3.3 肾功能和尿蛋白排泄率分析
结语
    1 本次课题的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进展
致谢

(9)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苦杏仁的文献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苦杏仁的古代本草文献研究
    1 苦杏仁的名称研究
    2 苦杏仁的产地研究
        2.1 山西太行山
        2.2 山东济南
        2.3 河南河北
        2.4 西北东北
    3 苦杏仁的修治与炮制研究
        3.1 净制
        3.2 切制
        3.3 火制
        3.4 药汁制苦杏仁
        3.5 童便制苦杏仁
        3.6 苦杏仁制霜
        3.7 苦杏仁取汁
        3.8 其他炮制方法
        3.9 古代炮制苦杏仁的目的
        3.10 小结
    4 苦杏仁之毒性
        4.1 毒性源流
        4.2 中毒表现
        4.3 使用禁忌
        4.4 炮制减毒
        4.5 配伍减毒
    5 苦杏仁之性效
        5.1 性味
        5.2 归经
        5.3 升降浮沉
        5.4 功效主治
第二部分 苦杏仁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2.2 苦杏仁方剂信息数据库构建
    3 研究方法
        3.1 中医文献学方法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苦杏仁历代方基本情况分析
        4.2 苦杏仁量效关系研究
        4.3 苦杏仁方剂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苦杏仁古今功效的对比分析
        1.1 止咳平喘
        1.2 止痛
        1.3 袪湿行水
        1.4 化痰开窍
        1.5 润肠通便
        1.6 利水消肿
        1.7 宽胸理气
        1.8 产乳
        1.9 润肤养颜
        1.10 杀虫止痒
    2.思考
    3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
        3.1 通过中医文献学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整理了苦杏仁的古代文献
        3.2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苦杏仁的用量?剂型?病症之间的配伍规律
        3.3 将苦杏仁的功效进行了古今对比
    4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4.1 首次对苦杏仁的药性和毒性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4.2 构建了苦杏仁方剂数据库
        4.3 总结了苦杏仁的主治病证范围与配伍用药规律
    5.问题与展望
        5.1 关于剂量问题
        5.2 关于苦杏仁的炮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苦杏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青蒿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蔡玉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越鞠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D]. 姜烨. 河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戴征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J].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2)
  • [7]蒙成药给喜古纳-3汤研究进展[J]. 包玉华,良良,郭丽娟,郭德森.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8]健脾固肾和络方治疗早期脾肾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 王宝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苦杏仁的文献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D]. 殷寻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单味生大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