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一、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祥[1](2018)在《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文中认为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导向性作用。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超越了现代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本研究运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质量观进行分析与批判,总结归纳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质量观,并探索其实现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分析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其中对质量、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这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运用适合教育质量研究的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提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基础教育质量的研究路径。第二章,文献综述。分别对教育质量观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分维度进行综述。关于教育质量观的综述,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分类与衡量标准;教育质量的概念内涵、特征、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提升策略;教育质量观的内涵、分类、特性、演进、转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实现路径。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综述,具体内容包括: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内涵、性质、特征与方法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观。第三章,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追求。分别从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追求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内涵包括对现代教育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特征,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具有辩证性、整体性、过程性、节奏性、有机性、生态性、开放性、包容性、生成性、动态性、创造性、和谐共生性、高效性、持续发展性、复杂性、多元性、多样性、协同性、不确定性、融合性、探索性和建构性等特征;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追求整体有机教育、生态教育、智慧教育、创造性教育、过程教育、高效能教育、建设性批判教育、个性化与多样性教育、和谐共生教育。第四章,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批判。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价值观及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为理论基础,对现代教育质量观存在的错误倾向进行建设性的批判。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应试教育倾向导致创造力培养不足;师道尊严误用导致平等对话不足;迷恋划一思维导致多元性的不足;结果评价至上轻视过程评价;过度追逐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第五章,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质量观及其实现策略。依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价值观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在辩证性批判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质量观,同时就如何实现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质量观,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主要内容包括:高质量教育既要保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培养健全完整的人;高质量教育既重视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生态性涵养与自身积极性的激励;高质量教育既重视学业成绩,又侧重于启迪智慧并鼓励创新;高质量教育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注重教育的过程与节奏;高质量教育认为教育不应片面追求一时或一个方面的质量,而是要追求整体效能;高质量教育既重视教师传授,又鼓励基于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高质量教育既需要即时的某方面素质的评价,又需要多元化持续发展性评价;高质量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而且更要满足服务社会与终身发展的需要。

殷治国[2](2018)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文中认为从学校体育课程相关原理出发,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关系,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学校体育课程融合的机制,探讨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用。旨在为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孟令宇[3](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初探——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例》文中认为19世纪末以来,后现代思潮逐渐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与此同时否定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有了复辟的倾向。为了纠正后现代思潮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建设性"这一理念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前进的新方向。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一种后现代思潮,具有鲜明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具备发展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思想的潜力。

田仕芹[4](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杜尚荣,李森[5](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文中指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世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上呈现出种种危机的极力批判与反思中兴起的哲学流派,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建设性等基本特征,其持有整体、动态、发展的世界观,开发、多元的价值观,新型的时间观和认识观,以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些基本观点对我国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选择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和评价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飞翔[6](2017)在《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及其当下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家文化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诸多共通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有机论和宇宙生成论之间的相似性;二者在对机械因果律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方面也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最终都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二者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逻辑演绎起点和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之不同。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将会为促进道家文化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东西文化融通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认知驱动力。

马朝林[7](2017)在《世界秩序学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秩序学派”是与“世界秩序模式工程”相联系的一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该工程创立于1968年,是由世界秩序研究所组织的一项跨国教育、思想和社会运动,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主要参与者包括门德洛维兹、福尔克、加尔通、马兹锐、科塔里、坂本义和、沃克尔、金淳基等人,目的是追求一个和平、富足、社会公正和生态平衡的世界,在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和公共生活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世界秩序模式工程既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又是一个有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取向的国际关系学派——世界秩序学派。世界秩序学派以和平、经济福利、社会正义和生态平衡四项价值为分析框架,以国家、特别是非国家行为体(全球公民社会)为行为主体,以全球法治、体系变革和以人为本为理论内涵,力图通过改革联合国和跨国社会运动实现世界秩序的转型。该学派坚守传统研究方法,秉持世界主义规范取向,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世界秩序学派与我们熟知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存在明显不同。该学派对现实主义理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它缺乏规范考虑,而新自由主义不过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变体。强烈的规范倾向、共同的学派特点使得世界秩序学派与英国学派成为最具可比性的两支理论,然而它们在思想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是革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代表。世界秩序学派与反思主义诸理论具有亲近性,特别是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世界秩序学派更重视建构,强调走向公正世界秩序的转型过程和依靠力量。世界秩序学派是对二战后和平研究的重要发展,它将和平与经济、正义、生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在当代背景下进行了不断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发展,推动“世界秩序”一词成为教育、学术研究和政策界的流行语。该学派是当代世界秩序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规范国际关系学科的先驱。该学派对主流国家中心主义理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方法的挑战、以《选择》杂志为代表的学派平台对众多非主流理论、包括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支持和推动,使得世界秩序学派成为国际关系学科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支理论。世界秩序学派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间的观点分歧是学派受到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学派缺乏历史意识、对科学方法强烈拒斥的研究路径也是其未能产生广泛影响、不被主流学界充分重视和接纳的原因之一。最为重要的是,世界秩序学派过于激进和超前的转型主张、并不足够有说服力的转型战略使得它始终无法摆脱“空想”的指责。世界秩序学派需要在提供具体政策建议、展开理论比较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人类需要突破自我,为一个和平、富足、公正和生态平衡的世界而努力。

庞莉[8](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在西方兴起,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其反思现代性、批判旧有思维模式、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主张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然而,任何一种哲学思潮都有其在不同时代的现实境遇,本文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展开探讨,以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如何架构建设性后现代性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并进一步分析与评价它的现实境遇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杨富斌,高茜[9](2016)在《国内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研究十面观》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生态观、生态伦理观、消费观、教育观、科学观、农业观、经济观、宗教观和法学观等理论主张作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国实际揭示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可谓方兴未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李飞翔[10](2016)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儒家文化比较研究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许多"家族相似性",二者虽然分属不同的文化形态,却在面临现代性危机之时,于诸多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儒家文化不仅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文化资源,还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有助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毕竟发轫于西方早已根深蒂固的现代性哲学思维方式内部,自然也会带有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缺陷与不足。由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迫切需要吸收和借鉴作为异质文化形态(儒家文化)所具有的、值得被学习和内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二者经过比较研究后形成的相关思想成果和学术资源不仅为破解现代性的危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的理论支撑和战略规划;二者间的差异性也为促进儒家文化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东西文化融通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认知驱动力。

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现代教育质量观存在误区
        (三)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启迪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质量
        (二)教育质量
        (三)教育质量观
        (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五)建设性后现代教育
        (六)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系统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育质量观研究综述
        (一)质量
        (二)教育质量
        (三)教育质量观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综述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观综述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内涵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反思批判与超越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特征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整体有机教育
        (二)生态教育
        (三)智慧教育
        (四)创造性教育
        (五)过程教育
        (六)高效能教育
        (七)建设性批判教育
        (八)个性化与多样性教育
        (九)和谐共生教育
第四章 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批判
    一、现代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
    二、应试教育倾向导致创造力培养不足
    三、师道尊严误用导致平等对话不足
    四、迷恋划一思维导致多元性不足
    五、结果评价至上,轻视过程评价
    六、过度追逐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
第五章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质量观及其实现策略
    一、高质量教育既要保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
    二、高质量教育既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生态性涵养与自身积极性的激励
    三、高质量教育既重视学业成绩,又强调启迪智慧并鼓励创新
    四、高质量教育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注重教育的过程与节奏
    五、高质量教育不应片面追求一时或一个方面的质量,而要追求整体效能..
    六、高质量教育既重视教师的传授,又鼓励学生基于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七、高质量教育既需要即时的某一方面素质的评价,又需要多元化持续发展性评价
    八、高质量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需要,而且更要满足服务社会与终身发展需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1.1 后现代主义
    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融合
    2.1 融合的可能性
    2.2 融合的可行性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融合发展之道
    3.1 体育课程理念
    3.2 体育课程目标
    3.3 体育课程结构
    3.4 体育课程内容
    3.5 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3.6 体育教学环境
    3.7 体育课程评价
4 结语

(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初探——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思潮
    1. 后现代思潮的产生背景
    2. 哲学后现代思潮的主要内容
    3. 后现代思潮的主要特征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
    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宣言
    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3.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马克思主义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有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三)其他有关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四)课堂观察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二)渗透数学思想
        (三)突出数学应用
        (四)融入数学文化
    三、开展过程教学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一)学生参与评价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过程评价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
    (一)现代世界面临着日益恶化的危机
    (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破坏性受到质疑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和观点
    (一)基本特征
        1. 批判性
        2. 超越性
        3. 建设性
    (二)基本观点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认识观
        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主张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对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启示
    (二)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方面的启示
    (三)在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的启示
    (四)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上的启示
    (五)在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上的启示

(6)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及其当下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内在发展逻辑及其主要特征
二、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通约性
    (一)整体有机论与宇宙生成论,精神与身体和谐统一(灵肉合一)
    (二)对机械因果律思维方式的反思、批判与重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差异性探析与追思
    (一)逻辑生发和演绎起点大不相同
    (二)现实语境及其面临的挑战大不相同
四、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之当代启示

(7)世界秩序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第一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整体有机论: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
        二、和平与社会运动:建设性后现代政治观
        三、稳态经济:建设性后现代经济观
        四、多元互补:建设性后现代文化观
        五、物我同一:建设性后现代生态观
    第三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世界秩序学派
第二章 世界秩序模式工程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节 世界秩序模式工程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秩序模式工程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世界秩序模式工程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世界秩序模式工程的起源与产生(20世纪60年代)
    第三节 世界秩序模式工程的兴盛与世界秩序学派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第四节 世界秩序模式工程的深化、分裂与沉寂(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
    重启: 尚未完成的世界秩序模式工程
第三章 世界秩序学派的价值基础
    第一节 和平
    第二节 经济福利
    第三节 社会正义
    第四节 生态平衡
第四章 世界秩序学派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何谓“世界秩序”?
    第二节 世界秩序行为体
        一、主权国家
        二、非国家行为体
    第三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理论内涵
        一、全球法治
        二、体系变革
        三、以人为本
第五章 世界秩序学派的转型战略
    第一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转型设计
    第二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转型战略:改革联合国
    第三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转型战略:跨国社会运动
        一、跨国社会运动:理论与实践
        二、人道全球治理
        三、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第六章 理论比较视野下的世界秩序学派
    第一节 世界秩序学派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
    第二节 世界秩序学派与英国学派
        一、组织形式、规范关注和研究方法
        二、分析单元、理论取向和学者定位
    第三节 世界秩序学派与其他相关理论
        一、世界秩序学派与反思主义、全球治理理论
        二、世界秩序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
        三、可以作为学派积极补充的其他理论
第七章 世界秩序学派的贡献与不足
    第一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贡献
        一、世界秩序研究之中坚
        二、规范国际关系理论之先驱
        三、国际关系学科中不可忽略的一支理论流派
        四、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思想和社会运动
    第二节 世界秩序学派的不足
        一、学派内部分歧
        二、缺乏历史分析、系统理论化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超前性和学术、政治影响的有限性
结语:后现代世界秩序与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探源
    (一)孕育与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
    (一)宗教色彩浓重
    (二)沉浸在乌托邦遐想中
    (三)无根基性的“返魅”科学观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当代启示
    (一)摆脱传统思维模式
    (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三)开创新的人文观、社会观
    (四)超越并建构现代性
四、分析与评价

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质量观[D]. 胡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1)
  •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 殷治国. 体育科学研究, 2018(03)
  • [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初探——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例[J]. 孟令宇. 青年文学家, 2017(35)
  •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杜尚荣,李森.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04)
  • [6]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及其当下启示[J]. 李飞翔.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世界秩序学派研究[D]. 马朝林. 南京大学, 2017(04)
  • [8]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境遇与当代启示[J]. 庞莉. 甘肃理论学刊, 2017(01)
  • [9]国内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研究十面观[J]. 杨富斌,高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5)
  • [10]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儒家文化比较研究及其当代启示[J]. 李飞翔.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标签:;  ;  ;  ;  ;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