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不如具体指导——希望少看多指导

解说不如具体指导——希望少看多指导

一、评头论足不如具体指导——盼少些检查多些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陈喆[1](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吴丹玮[2](2017)在《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机制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博等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由传统媒体引导各类事件舆论的局面。当今社会,医患舆情是热点舆情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要影响。微博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发声的机会,医患事件被发布在该平台上后,舆情的演化也出现了许多特征,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因为相关部门的处置不当,造成微博上的医患事件演变成了大的公共事件,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研究了微博中一些医疗纠纷的案例,并分析其演化过程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医患舆情在微博的演化过程中,传统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医院的舆情处置机制不完善;部分媒体的报道不客观真实;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有所缺失等问题。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舆情、医患舆情的概念及选取样本情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即微博中医患舆情的传播者、传播特点、微博用户对医患事件的心态特征和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呈现及与客观现实的差异;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即对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分别从演化要素、产生路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点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将对医患舆情在微博中演化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它对医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公共治理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医患事件涉及到的部门及个人带去有参考价值的东西。

王贤全[3](2017)在《国家工程与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生活的变迁 ——大坝下三个傈僳族村寨的田野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怒江、金沙江流域沿岸三个村寨的傈僳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大坝下的经济生活变迁。这三个处于不同地域的村寨在电站建设中移民搬迁中的实证研究表明,民族地区村寨经济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权力与资本力量的牵引与塑造。正是这两种力量促使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上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转型与变迁。换言之,民族地区的经济变迁密切关联于国家权力与资本。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权力与资本在当下取得了利益一致性的表达。当政府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而资本追逐利润的不竭冲动得不到适当遏制时,权力和资本在利益上密切勾连,即为权力和资本的合谋提供了最大可能和巨大的空间。民族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常常成为资本追逐巨额利润的重要场域。地处西部边陲的云南西部,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带,傈僳族主要分布三江流域沿岸靠近河谷地带的区域,当资本以建设水电站的方式介入到这一区域时候,当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与政绩的时候,当地傈僳族村民的经济生活由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在国家工程的介入之下所引发的傈僳族村寨经济生活的变迁,对不同的村寨、不同的村民产生的影响不同,村寨与村民获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来自外部力量推动的变迁在民族地区主要和国家基层权力与资本密切关联。在移民搬迁中,电站业主方、地方政府、村民形成了三角利益博弈关系。在这个博弈三角之中,任何两方之间都有相互抵抗与妥协的地方,有时候抵抗强一些,有时候妥协多一点,抵抗与妥协始终伴随着博弈的过程。在此博弈过程中,也逐渐建构出了所谓的“刁民”与不屈的抵抗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对处于弱势的村民来说,导致了村民内部的经济与利益关系的分化,从以前的大致均同化转变成差异化的经济层次结构。村民同时面对危机与生机并存的生活境遇,充满了不确定性。

蓝日模[4](2017)在《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办学有两个关键:一是关键“要素”——学校文化;另一是关键“人物”——校长。这是一个以自己作为一所民族地区中学校长的成长经历为叙事内容的故事,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一位校长是如何在学校文化的重塑中与学校一起成长的。“校长”在新上任后很快就感知到“西南”中学学校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在对产生不良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溯源之后,“校长”开始了“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历程。在通过对“西南”中学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的对比评估研究中,发现“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得到了成长。从“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及其演变离不开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人”,特别是“关键文化人物(key cultural consultants)”的叙事研究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在于“内”发首先,学校文化重塑必须慎重,一定是基于每个学校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不能喊口号或为了赶时髦,更不能作为教育行政领导或校长个人的“义举”,要遵循教育规律,理性实施。只有当学校文化处在不得不重塑的时候,重塑才有合理性。学校文化重塑过程不得造假,不能造作,只能不断造就更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重塑应该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因为学校师生员工乃至家长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发展变化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意义。真正的学校文化重塑要基于学校里面的每一位参与成员的每时每刻的言行,特别是他们的故事,因为只有当大家都有意识地推动学校文化发展与进步时,学校更好的核心价值才得以显现。再次,学校文化重塑的重点是学校的“人”。“人”不仅是学校文化重塑的动力,也是学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载体”。不良的学校文化依靠“人”去重塑,优秀的学校文化也有赖于“人”对其的可持续发展的维护,因此学校文化重塑的支柱是具有“教育者”角色意识的“人”——是真正的“文化人”,所以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是培育学校“人”的思维方式与做事的态度和标准。二、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教育文化领导应该成为校长学校办学的自觉理想追求。尽管校长决定了学校层面的办学目标、方向以及具体的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在学校中处于领头羊位置决定其对学校组织的良好生存和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作用应该是介于“校长万能论”与“校长象征论”之间,因为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着限制校长作用发挥的内部约束力量(学校文化)和外部约束力量(学校环境),所以除了校长个人的素养、能力等因素外,校长对自己在新环境的角色定位也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校长角色应该根据不同学校文化的实际呈现出不同的角色集,平均保持三种角色的定位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秉持单一角色的校长也是重塑不好学校文化的。不同的学校文化要求校长角色集的侧重点不同,“管理者”和“领导者”只是校长办学的“过程”定位,“教育者”才是校长办学的终极“目标”定位,校长经过成长后应该为成高情商的、高智慧的、对教育应然之守护的坚定教育信仰的“教育者”。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必须是“学”“思”“行”三结合,是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实践一反思—实践”的过程,因此校长必须更加关注实践的同时重视行动研究。这就要求校长从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由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从做人好、做事对的“学问”人成长为“文化”人。所以校长应该自觉创造条件、机会,弥补自己由于忙于实践而学术素养不足的短板,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性经验、知识不断上升为学术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吴自力[5](2016)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报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红色新闻史上,关于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报人群体研究,解放后由于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加之当时斗争环境的特殊,没有齐全的文献资料传世,使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受到新闻史学界的重视。尽管南方局的研究在本世纪初一度有所勃兴,但关于南方局领导下的报人群体研究依然付之阙如。本文尝试走近这个被历史风尘有所遮蔽的群体,再现当年南方局领导下的报人群体文章报国为党的忠贞与不凡。在这个群体当中,周恩来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和灵魂,胡愈之、邹韬奋、恽逸群、范长江、夏衍等是居功甚伟的标杆人物,他们行为世范,有力地凝聚和推动了南方局报人的团结,扩大了中共在国统区的影响。而国新社和“青记”是中共在新闻界的两大执行机构,由于即便是抗战期间,中共都不能以任何名义公开出现在国统区,国新社和“青记”成为中共在国统区新闻界的发声平台和传声筒,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和中共地下组织一起,构筑了一个严密而又稍显安全的国统区中共报人共同体。除此之外,南方局还在恽逸群、范长江、陆诒等人的努力下,在上海、重庆、香港等地开办新闻学院,确保新闻战线的新力量源源不断。为了有效斗争,南方局报人分为三条战线活跃在国统区。第一条战线是公开的中共报人,时刻准备着为事业而牺牲;第二条战线则是以左翼面目出现的报人,他们或成建制打入各类报纸,或是直接掌握报纸版面为中共摇旗呐喊;第三条战线的则是隐藏真实身份的报人。“三线分布、遍地开花”的战略部署,既落实了中共中央“隐蔽精干、以待时机”的方针,也大大提高了南方局报人工作的安全性和斗争的韧性。对于南方局报人而言,多重身份、流动办报,不过是投身革命的手段与途径,为党效命的中共党员才是他们不变的底色。尽管解放之后,南方局报人的经历大多坎坷,但他们的新闻成就仍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他们的办报基因仍在今天的新闻界载沉载浮。

黄永健[6](2014)在《东楮岛村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题以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的海草房为典型个案,通过对村落沿革、建筑形制、营造工艺、起居文化、生活习俗、室内陈设与家具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释海洋文化和渔村起居文化对海草房营造法则的影响。选题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民艺学、古建筑测绘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海草房建筑结构和东楮岛村的历史人文境遇。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海草房营造工艺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以苫作、石作和木作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地域性匠作特征,体现了胶东地区民间技艺的审美特质。苫作技术是一门古老的营造法则,选择海草进行屋面苫作亦是渔村文化的特殊显现形式。因此,研究海草房的苫作手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从这门技艺的传承脉络中能够获得具有民族精神的手工文化价值。研究海草房营造工艺所具有的手艺原理和人文思想,亦将为我国现代建筑营造技术和规划设计带来借鉴意义。研究东楮岛村落的海草房营造法则和传统村落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东楮岛村这类具有悠久历史和起居文化的传统村落,业已濒临消亡。因此,本文认为以东楮岛为代表的村落是我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宝贵遗产,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提出保护传统海草房民居建筑的观点:既不可割裂历史一味求新,更不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般对待,探寻彼此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应该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海草房营造工艺进行研究:空间结构与功能、海岩石料墙体制作、木作工艺和苫作手艺,并根据每个营造环节提出以下观点:第一,东楮岛村传统海草房建筑空间符合北方民居宅院的营造原则,以四合院为单元纵横有致的构成聚落形态。为了适应三面环海的岛屿生活域境,海草房的空间营造必须满足渔业生产和依海而居的“宜用”原则。此外,山东地区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对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东为大”、“正房”、“子山午向”等礼制空间观念充分融入到营造思想之中。海草房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往往带有浓郁的伦理特征和礼制原则。第二,海草房石作用材具有显着的海洋文化特征,毗邻桑沟湾海域的大量海岩被开发使用,成为建筑的主要原料。石匠们按照建筑用材的规格处理墙体石料,用简陋的斧凿钉锤修整石料。置身于东楮岛村中心地带,东西横向排列的北街、中街、南街,与南北交错的西街形成村落布局整齐的规划效果。每一条古街的趋势笔直宽敞,矗立两旁的海草房建筑山墙彼此紧紧连接,使村内多年以来没有出现其他街道或者胡同。这类村落布局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的排列和营造方式,而东楮岛村民称海草房山墙连接的方式为“伙山”或“接山”。海草房建筑墙体的表面很少有装饰,从海草屋面到“墙根”一切皆“取法自然”。海草屋面的修饰唯有梳理和压脊,而墙面依靠石料组砌形成的自然纹路,朴实自然是海草房建筑的审美特征。不过,通过细致的测绘和观察,在墙体表面也可以寻找到一两件具有功能的装饰附件,如“盘子”、“驴马桩”、“门窗口饰”等等。这些依附于建筑的构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美的修饰,还具有满足生活起居过程中的使用价值。第三,海草房建筑体系的承力结构以石作为主,屋面结构以苫作为主,木作仅占较小的比例。海草房的梁架檩脊结构属于大木作,其余皆为不承重的小木作,诸如门窗、隔断、家具等。然而,海草屋面形态却完全由木作构成,更重要的是,木质材料专门作为海草房建筑受力结构的承上启下部件。东楮岛村木作匠人流传着这样一条原则,木作结构在建筑中的作用就像鱼的骨骼,连接所有功能和结构部件。海草房木作系统包括“好汉子”、“八字木”、“脊梁杆子”、“印”和“腰杆子”,这是在民间传播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匠作术语。作为一种技术语言,尤其是相关受众起居生活的符号模式,应该具备两种传播的途径。首要途径是在匠人中达到通识,荣成地区民间匠作在木作体系内的称谓具有地方性或乡土性的特征,同时亦具备整个山东甚至北方区域的营造色彩。匠作需要“则例”,即通用的标准,能够论证标准的语言概念符号必须明确、易懂、通用,甚至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这种情况在现代建筑语言模式里相当普遍,无论是水泥混凝土搅拌作业,还是钢筋焊接技术工,在机械化施工过程中必须贯彻建筑力学、结构部件或物理化学安装概念的标准术语。同现代建筑相比,传统建筑语言在标准和术语的界定上更加强调本土性和民族性。第四,东楮岛村海草房的屋面廓型呈不规则曲线状,屋脊处两端高耸,脊线以下弦弧形为轨迹,远看整体线型的结构流畅自然。若选择不同视点观察,以东西山墙的侧面为观察视角,屋面为等腰三角形结构,尖耸直上;以南北轴线为观察视角,屋面为圆弧曲线稍显下垂结构,且具有明显大于墙面高度的比例关系。此外,坐北朝向东南方向的传统海草房整齐划一,依序排列在古街道两旁,彼此屋面连贯成一体,组成节奏感极强的曲线波动,显现出胶东渔村建筑特有的形式美感。荣成地区传统匠作称这种屋面的制作方法为“苫房子”,即苫作,匠人拉海草作为房顶的主要材料,利用手工梳理、挤压、拍实,形成“人字坡”状的特殊屋面结构。苫作手艺是海草房民居建筑营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创造出屋面优美自然的曲线形态,而且是建筑“避风雨”、“御寒暑”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东楮岛村海草房是山东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式,它既是我国传统营造工艺的技术成果,亦是本土海洋文化的物质显现。海草房建筑营造以其特有的空间功能规划、布置经营观念、选材用料原则、工艺传承经验等内容,显现出渔村文化和乡土社会的审美思想。山东民居营造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考工记》到《齐民要术》齐鲁文化重视对各类科学技术进行理论总结,形成规章制度延续至今。山东民居融合大江南北的历史风格,其空间形制、建造技艺、尺度比例、结构装饰等营造细节皆以义理为垂范,蕴含深厚的礼制文化底蕴。通过调研发现,东楮岛村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现代生活方式与承继传统文化的矛盾。渔民的后代们建立了现代生产关系,加快了村子起居生活的节奏。具备远洋能力的大型机械渔船代替了“赶小海”的小舢板;采用复合养殖方式生产海参、海带、紫菜等产业代替了捕捞野生海参、扇贝和海草;以家族或个人进行渔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被集团化、公司化、链式作业所替代,老村落后的设施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城乡差异的减少,促使村落格局和原住民状况发生变化;村内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力流失问题严重;地产业的浪潮强烈冲击着环海小岛,土地开发利用策略迫使传统建筑走向被拆除的命运。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东楮岛,也是我国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的生存威胁。论文最后章节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以东楮岛村的保护和发展为例,探析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客观矛盾提出解决方案。

王颂[7](2014)在《列宁文化思想及当代意义》文中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把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比喻成强健肌体,那么文化建设则是升华灵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与回顾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显得尤为重要。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人,研究列宁文化思想不仅有益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也是本人选题缘由。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列宁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轨迹及其时代背景,以1917年十月革命和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为分界点,分为萌芽、形成与反思三个阶段;第二章论述列宁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即文化的本质与作用,包括文明、科教文艺和意识心理三个层面;第三章论述技术与文化思想,主要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第四章论述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深入辨析了长期以来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阐述了两种社会制度下文化的关系;第五章论述政治文化,涉及到俄国政治文化的来源、现状和改造方法;第六章论述文化革命,主要回答什么是文化革命、为什么要开展与怎样开展文化革命;第七章论述列宁文化思想的当代意义,提出启示和反思。

李小蓓[8](2013)在《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萧乾的翻译思想,主要是文学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一、以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并总结概括萧乾的翻译思想体系;二、从文坛多面性的角度全面深入萧乾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实现对翻译思想的溯源;三、综合运用诠释学、陌生化及美学理论对萧乾的翻译思想进行理论阐发;四、通过萧乾的翻译实践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验证;五、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翻译伦理学视角对萧乾的翻译思想进行透视、总结,并尝试对他在中国译论史上的地位做出探讨。论文的第一章是引言,回顾了萧乾在创作采编领域的丰富成就、源远流长的翻译生涯以及赋予译者文学素养的求学经历;并重点分“寥若晨星”、“星星之火”和“燎原之势”三个阶段总结了萧译研究的成果、分析了萧译研究的发展态势和存在不足;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意义、素材和方法。论文的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部分,以萧乾对翻译理解和表达的论述为出发点,笔者分两个篇章,五个维度总结了萧乾的翻译思想。其中前两章属于理解篇,后三章属于表达篇。理解篇分为翻译选材观和译研结合观;表达篇分为忠实观、可读性思想和陌生化翻译。第二章讨论了萧乾的翻译选材观。萧乾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做法,一是“游击战”、二是“阵地战”。真正搞翻译就要进行“阵地战”,选择和译者本人有同样的情绪或类似的生活经验的作家进行系统的译介。这一主张体现了萧乾对于翻译选材的两条核心原则:“锺爱”和“系统”。“锺爱”在前,强调的是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相似性;“系统”在后,突出的是译者翻译的专一性。基于赫施对文本本意确定论和伽达默尔对“前见”的阐释,本文提出萧乾的选材观有着充分的诠释学根基,这两条原则的实质就是追求译者“视域”同作者“视域”有尽可能大的叠合。选择得当与否决定了源于译者经验和个性的“前见”究竟会成为他理解原作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萧乾称自己为“游击战士”,没有固定作者,但是他的选材体现了他对讽刺作品的锺爱,笔者认为这也自成体系。他对“锺爱”的执着,构成了翻译中理解这一步骤的基础。最后作为补充,本文还简述了萧乾的其他选材思想及其实践,如“弥空”——满足国内文艺界的客观需要和“大译”——选择历史上有定评的名作。第三章分析了萧乾对于译研结合的观点。萧乾认为文学翻译并非两种语言间的机械转换,文学研究的缺失可以造就翻译匠,却永不能成就翻译家。本文从研究对于翻译的意义、研究的专一性、内容、鹄的以及表现形式等五个方面对萧乾的研究观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指出这一观点是上一节“前见”问题的继续。萧乾承认带来“前见”的因素中唯经历性格难以复制的同时也暗示了其它因素,如关于社会环境的知识和个人文学修养,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弥补。事实上不论选材是否如愿,研究都是弥补译者同作者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此外,笔者还分三个层次讨论了翻译视域下的文学研究范畴。最后本文考察了萧乾的翻译实践,指出通过撰写研究专着、长篇序跋等方式,萧乾在重要作品的翻译上践行了他的译研结合观,可以称为一位研究型的译者。论文的第四章探讨了萧乾以原作为本的忠实观。笔者首先对“忠”、“忠实”等涵义进行了辨析,并建议取“真实”之意为翻译学中“忠实”的解释,然后从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阐释了萧乾的忠实观。在内容方面,萧乾对删节、窜改和节译持否定为主的立场;在风格方面,萧乾十分强调对作品“情感”的忠实。“情感”是萧乾倡导的“得体论”中相对于非文学体的“冷”而言的文学体的“热”之源泉,该词本身源于瑞恰慈对语言意义的四分法。联系萧乾对形神问题的看法,笔者认为,萧乾所说的“情感”与“神”殊途同归,体现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全文之“情感”,萧乾亦称“意境”,依托字句“情感”,而对字句“情感”的辨别和传达必以全文“意境”为旨归,后者是译者忠实之所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萧乾有关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观点,指出萧乾将原作风格作为译者忠实之本,认为理想的译者风格应当建立在译者文学素养的基础之上,达到与原作风格的融洽统一。最后,本文以萧乾的两部译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和《摇摆》为例,从音系、词汇、句法、篇章和人名的翻译多个方面讨论了萧乾对讽刺和细腻两种风格的传达。论文的第五章探讨了萧乾的可读性思想,也是他的核心翻译思想。首先是对可读性思想的溯源。本文主要从萧乾的生活背景,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生活经历,尤其是萧乾的文坛多栖生涯等角度以具体史实说明,萧乾在创作中形成的“为人生”思想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读者观是他的可读性思想的源泉;对译文可读性的重视就是萧乾坚持的文艺走向大众的思想在翻译领域的体现。接着本文分五个部分详细阐释了萧乾可读性思想的五个内涵,分别是流畅观、方言观、注释观、阅读便利观和修订重译观。萧乾认为译文应该符合中文文法,摆脱欧化色彩或“翻译腔”,做到流畅上口;在实践中亦采用了截断长句或弱化变异等形式。方言中有妙不可言的表达方式,因而萧乾赞同在符合恰当和易懂的前提下,通过在翻译中使用方言而令文章增光添彩。在实践中萧乾视情况采用方言对译、标准语译方言或方言译标准语三种方式。萧乾认可注释的必要性,钦佩详注精神,但是相比于可注即注,他更倾向于尽量少注、该注则注。他希望注释成为阅读的向导火炬,而不是搅扰读者阅读体验的障碍累赘。在实践上萧乾综合运用文内注和文外注,其中文外注中对原文细节的明晰化处理和旨在提供情节连贯性的呼应注是可读性思想的突出表现。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一节主要针对译文的排版,如重新划分段落、改换标点符号等内容。在修订和重译的问题上,萧乾赞同前者,有条件地鼓励后者,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修订译本,甚至重新翻译的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领会原文的精妙。在分析可读性思想五大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中析出三条原则,一是文从字顺,二是容易理解,三是方便阅读。其中折射的就是译者对文学的普及和读者大众的关注。论文的第六章探讨了萧乾翻译思想中的陌生化因素,这是对忠实观和可读性思想的补充。基于萧乾对美学中的距离适度原则的阐述,本文首先解释了萧乾对读者理解限度的界定,并同时指出这是萧乾在译作中呈现陌生因素的前提。然后本文从两个层次分析了萧乾思想中的陌生化因素的构成,一是作品的文学性,在本文中主要指作品本身的陌生化形式,体现的是文学作品同源语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二是作品的异域性,是指由语言文化的不同致使源语文本在目标语读者眼中产生的异域色彩,体现的是文学作品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距离。追根溯源,前者源于萧乾的文学语言“鲜活”论,后者源于他的文化合流思想。有关后者,本文还以实例说明了两点,一是萧乾不赞同为追求等效而放弃对异域色彩的传达,二是反对过度归化,尤其是成语的滥用。概言之,萧乾虽不是典型的陌生化翻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是他思想中的陌生化因素有效地防止了可读性思想堕入极端,有益于整体翻译观的平衡。论文的第七章是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本项研究的特色、创新点和主要发现,并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伦理两个视角对萧乾的总体翻译思想进行审视,并且尝试做出评价。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萧乾的翻译思想同以忠实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译论有紧密联系,它强调忠实,同时更体现了传统译论中的主流忠实观对译文读者的充分重视。但是萧乾的忠实观并不完全是归化式忠实观,文化合流的思想使他倾向于在译作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异域色彩。萧乾的翻译思想三位一体——忠实观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可读性彰显了对读者的关怀;而陌生化翻译折射出萧乾的美学思想和对翻译功用的认识。如果从切斯特曼提出的伦理模式来看,萧乾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再现、规范和交际伦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取决于译者对三者的度的把握。萧乾的翻译思想可以被作为指导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一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萧乾的翻译成就被认为低于创作成就,即便《尤利西斯》的翻译凸显了他的译者身份,他也更多地被作为一位实践家,其翻译思想并未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我们希望通过本项研究可以证明萧乾不仅仅是一位翻译实践大家;他的翻译思想丰富、系统,在中国的译论史上应有一席之地。最后我们指出了论文的局限性,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石婧[9](2013)在《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云南省滨澜市为例,以叙事的方式,重点考察了当代佤族高中生的受教育经验,追踪调查了2009至2012年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大规模推进工作,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展现当前边疆农村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真实图景,反映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感受,反思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并希望为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略尽绵力。

刘文华[10](2012)在《跟我说爱我》文中提出第一章邂逅单小双说,在城市,她唯一感到有意义的事儿是去那些绿地上尿尿。每当面对一丛花或一蓬草蹲下身子,肌肤与花叶亲密接触,一边嗅着植物的芬芳,一边滋出涓涓细流,她都会在尿与泥土作用出的一种氤氲而迷蒙的气息里闭上眼,陶醉,忘情,投入,俨然到了草木环绕的乡下,到了城市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这才叫尿以致用,她跟我说,不仅节约了半盆乃至一盆冲尿的水,还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染,直接把尿尿到了该尿的地方。日久天长,单小双满怀柔情地回望她润泽过的那些花

二、评头论足不如具体指导——盼少些检查多些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头论足不如具体指导——盼少些检查多些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一、选择范围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二、总结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总结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分析哪些方法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朗读法
        (二) 追问法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小组讨论法
        (二) 情景模拟法
        (三) 游戏、比赛法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绘画法
        (二) 听写法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2)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机制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资料选取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舆情
        二、医患舆情
        三、演化机制
    第二节 案例选取和问卷调查情况
第二章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构成要素分析
    第一节 微博中医患舆情的传播者
    第二节 微博中医患舆情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者的多元化
        二、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明显
        三、舆论生成快与互动性强
        四、舆情的“蝴蝶效应”明显
    第三节 微博用户对医患事件的心态特征
        一、微博用户对医患事件的关注度高
        二、微博用户的的公民主体意识增强
    第四节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呈现及与客观现实的差异
第三章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机制
    第一节 医患舆情与微博的关系
        一、微博是医患舆情传播的载体
        二、微博是医患舆论传播与扩散的催化剂
    第二节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要素
        一、医患舆情在微博中演化的事件要素分析
        二、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用户要素分析
        三、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媒介要素分析
    第三节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路径
    第四节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过程
        一、媒体和个人构成微博中医患舆情的传播场域,多传播中心和星状化传播结构致使舆情开始扩散和发酵
        二、不同群体的信息传播者运用多种形式传递医患事件最新信息,医患舆情在多因素作用下达到最高值
        三、各方作用下,医患舆情逐渐平息,但仍有微博用户关注医患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特点
        一、医患事件舆论的形成速度快,时效性强
        二、医患事件舆论的主体多元化,意见表达多元化
        三、医患事件舆论的持续周期较短
第四章 微博中医患舆情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依然对医患舆情有较大影响
    第二节 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加快医患舆情的扩散速度并影响用户情绪
    第三节 微博中的医患舆情对医患关系影响较大
    第四节 微博中的医患舆情与社会公共治理有着紧密联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国家工程与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生活的变迁 ——大坝下三个傈僳族村寨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现代社会中的政府与资本
    三、经济人类学视野下对发展的反思
    四、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献回顾
    五、云南民族地区的国家工程:大坝建设
第二章 大坝工程下的傈僳族三村
    一、影子大坝下的小沙坝村
        (一) 移民搬迁前小沙坝村村民的经济生活
        (二) 悬在村民心头的影子大坝
        (三) 搬迁后小沙坝村民的生活现状
    二、阿海建坝下的库支村与牛克席
        (一) 阿海建坝
        (二) 位于电站库区与施工区的库支村
        (三) 移民搬迁的牛克席村
    三、小沙坝村、库支村、牛克席村的比较
第三章 大坝下傈僳族经济生活变迁中的国家权力与资本
    一、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组织的架构与运行机制
        (一) 基层政权组织的架构
        (二) 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行机制
    二、民族传统力量在基层政权中的延伸
        (一) 家族势力
        (二) 退休返乡的干部
        (三) 退伍返乡的干部
    三、外部资本的介入
        (一) 电站方
        (二) 外来投机商
第四章 移民搬迁中的利益博弈
    一、不同利益集团的视角
        (一) 地方基层政府的视角
        (二) 企业的视角
        (三) 村民的视角
    二、被建构的“刁民”与“钉子户”
        (一) 征地与移民搬迁中村民的抵抗
        (二) 弱者的武器
第五章 村民内部的分化
    一、村民经济阶层的分化
        (一) 新兴的领头人
        (二) 失败的投资者
        (三) 底层的拾荒者
    二、村民利益关系的分化
第六章 危机与生机
    一、危机
        (一) 身份模糊的失地农民
        (二) 民族文化传承的潜在危机
        (三) 大坝蓄水后的灾害
    二、生机
        (一) 潜在的生计方式
        (二) 被组织起来的农民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小沙坝村50户村民调查表
    附录二:小沙坝村摄于2012年12月
    附录三:阿海电站、库支村、牛克席卫星图
    附录四:2009年与2016年的库支村

(4)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范围
        (二) 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拟创新点
        (一) 研究现状
        (二) 拟创新点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和几点说明
        (一) 研究思路
        (二) 几点说明
第一章 “校长”感知到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新上岗——震而不惊
        一、就职演说
        二、迟到“习惯了”
        三、“扩房”惹的祸
        四、“打倒腐败W!”
        五、“谁逼我,我就砍谁!”
        六、“我就这么放,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七、深度思考
    第二节 溯昔往——寒而不栗
        一、“西南”中学
        二、“西南”中学和周边学校
        三、“西南”中学与周边社区
        四、国家的教育变迁及“西南”中学的成长史
        五、与“西南”中学一起成长的教职员工
        六、深度思考
第二章 “校长”重塑学校文化之历程
    第一节 管门房——实而不俗
        一、“规则”与“自由”
        二、先管后教
        三、回归“完中”
        四、精管善教
        五、特色办学
        六、理性反思
    第二节 正气场——虚而不空
        一、思想文化
        二、景观文化
        三、精神文化
        四、文化积淀
        五、理性反思
    第三节 钻课堂——和而不同
        一、有效教学
        二、研究课堂
        三、理性反思
    第四节 “人”成长——各自有别
        一、学生故事
        二、老师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三章 评估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文化项——逐个评估
        一、“校长”的学校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变化
        二、“校长”的教师队伍进行团队建设的能力
        三、“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果断性
        四、“校长”朝“卓越校长的十项特征”努力及表现的进展
    第二节 析既往——而为开来
        一、对“西南”中学学校文化规定的定性分析
        二、理性反思
第四章 “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一节 忆沧桑——少年励志
        一、母亲的启蒙故事
        二、我刻苦铭心的童年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二节 阅感伤——关爱生命
        一、火灾事件
        二、交通事故
        三、慈母仙逝
        四、理性反思
    第三节 被冤枉——痛定增智
        一、开学前一天
        二、难教的周×
        三、“魔哥!魔鬼!”
        四、冲击学校
        五、“一句外号招来校长一巴掌?”
        六、深刻反思
        七、深度反思后的智慧工作
    第四节 乐群芳——为而不恃
        一、师院实习生的“校长”访谈
        二、贴吧里的“魔哥党”对“校长”的评价
        三、“校长”的专业发展访谈
        四、理性反思
结论
    第一节 研究范式的创新尝试
        一、尝试“研究者”把过去的“自己”作为“被研究者”
        二、“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理穿越
        三、研究具体方法的灵活穿梭使用
    第二节 “陌生”的“返乡人”的发现
        一、学校文化重塑重在“内”发
        二、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三节 对学校文化重塑与校长成长的新思考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西南”中学文化重塑的局限性
        三、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及学校文化重塑的新应然路向
        四、校长成长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共中央南方局报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关于南方局的研究
        (二)关于南方局领导下的报纸研究
        (三)关于南方局报人及其群体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
    四、概念辨析
        (一)南方局
        (二)报人和群体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南方局报人群体的形成
    一、萌芽(1931—1937)
        (一)恽逸群与上海“记者座谈”
        (二)胡愈之与《世界知识》特约作者
    二、发展(1937—1949)
        (一)范长江壮大“青记”和国新社
        (二)夏衍创建并发展《救亡日报》事业
        (三)《新华日报》在重庆不断壮大“友军”
    三、成因试析
        (一)抗战军兴、国共合作是前提
        (二)苏联援助是必不可缺的外部条件
        (三)战时通货膨胀、失业问题是经济诱因
        (四)激烈的报业竞争提供了生存土壤
        (五)过硬的专业素养是内在优势
第二章 南方局报人在国统区的组织布局
    一、组织核心:周恩来
        (一)周恩来的宣传布局
        (二)周恩来的用人方针
        (三)周恩来的办报策略
    二、三线布局
        (一)“左”倾冒进导致的惨痛历史教训
        (二)南方局报人的三线办报
        (三)“以社会的方式进行的”第三条战线办报
    三、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
        (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积蓄
第三章 南方局报人的群体特征
    一、整体面貌分析——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华商报》(复刊时期)、《救亡日报》和国新社为例
        (一)性别比例
        (二)籍贯分布
        (三)留洋情况
        (四)中共党员所占比例
        (五)学历和年龄
    二、共通的精神气质
        (一)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二)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
    三、基本的办报共识
        (一)以“讲真话”为核心
        (二)报纸“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四、多元的职业身份
        (一)流动办报
        (二)多重身份和多种工作
第四章 南方局报人的新闻实践
    一、以专业精神办革命报刊
        (一)精心开展报纸经营工作
        (二)战地新闻蓬勃开展
        (三)新闻创新有声有色
        (四)与读者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
    二、新闻宣传和统战工作互为表里
        (一)新闻界的统战工作
        (二)跨界别的统战工作
    三、新闻宣传服从政治需要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新闻服从政治
第五章 南方局报人群体的消退及其办报基因的传承
    一、消退(1949—1957)
        (一)报纸改组
        (二)报人星散
    二、消退历史背景初探
        (一)“执政后的不适”
        (二)“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受到批判
        (三)民营报业的消失
    三、南方局报人办报基因的赓续——以《南方日报》创刊为中心的考察
        (一)南方日报首任总编辑为什么是曾彦修
        (二)原华商报人的转变与适应
        (三)南下干部和原华商报人的关系
        (四)《南方日报》风格的形成
结语:历史坐标中的南方局报人
参考文献
附录
    重庆《新华日报》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救亡日报》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华商报》(复刊时期)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国新社社员情况统计简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东楮岛村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介绍及意义
    第二节 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海草房的建筑空间
    第一节 传统民居空间的营造法则
    第二节 东楮岛村海草房的空间形态
    第三节 海草房的空间功能
    第四节 东楮岛村落建筑空间的结构图示
    第五节 小结 海草房建筑空间的营造思想
    注释
    附图
第三章 海岩石料砌筑墙体
    第一节 传统民居墙体营造的工艺法则
    第二节 海草房的选址定基
    第三节 海岩石料墙体的砌筑工艺
    第四节 海草房墙体砖作的工艺和结构
    第五节 海草房墙体工艺结构图示及说明
    第六节 小结 海草房石作工艺的营造思想
    注释
第四章 海草房的木作工艺
    第一节 海草房屋面举架的木作工艺
    第二节 海草房小木作的工艺
    第三节 小式木作的工艺结构与图示说明
    第四节 小结 海草房建筑木构的匠作语义
    注释
第五章 苫作手艺与海草屋面形态
    第一节 苫作手艺与古代茆草屋面技术的渊源
    第二节 苫作海草的手艺
    第三节 海草屋面苫作形态的图示分析
    第四节 小结 海草苫作的手艺价值
    附图
    注释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列宁文化思想及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列宁文化思想的发展轨迹和时代背景
    一、萌芽阶段(1917年以前)——十月革命前的思想论战
        (一) 对民粹主义者文化观的批判
        (二) 对专制制度阻碍文化发展的揭露
        (三) 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
    二、形成阶段(1917-192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
        (一) 对文化落后局面的剖析
        (二) 为发展科教事业做的指导
        (三) 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判
    三、反思阶段(1921年以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集中思考
        (一) 关注政治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二) 留下政治遗嘱
第二章 列宁文化的本质和作用
    一、文化的本质
        (一) 文明层面的文化
        (二) 科教文艺层面的文化
        (三) 意识心理层面的文化
    二、文化的作用
        (一) 文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 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
第三章 列宁技术与文化思想
    一、技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 技术是文化的物质基础
        (二) 文化反过来影响技术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技术基础
        (一) 开展扫盲和普及国民教育
        (二) “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
    三、建设与社会主义技术相适应的文化
        (一) 培养严格的劳动纪律
        (二) 建立精确计算监督和精明商人的素质
第四章 列宁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一、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概念辨析
        (一) 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二) 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
    二、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并存关系
        (一) 继承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成果
        (二) 和资本主义“严重的竞赛”
        (三) 在同资本主义文明交流中生存
    三、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的对立与斗争
        (一) 培养共产主义道德
        (二) 克服旧的习气
        (三)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第五章 列宁政治文化思想
    一、政治文化产生的根源
        (一) 经济社会水平的制约
        (二) 传统政治习惯的影响
        (三) 革命和建设转型时期的影响
    二、政治活动中的落后文化
        (一) 官僚主义
        (二) 缺乏法治精神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 发扬首创精神
        (二) 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三) 要善于学习
第六章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
    一、文化革命的含义
        (一) 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
        (二) 文化任务和政治军事任务的区别
    二、文化革命提出的时代原因
        (一) 卡夫丁峡谷与文化革命
        (二) “我们缺少什么”
        (三) 工作重心要转移
    三、探索文化革命的实践规律
        (一) 不能急躁冒进
        (二) 不能空喊书本口号
        (三) 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第七章 列宁文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列宁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 掌握列宁文化思想的精髓——把握时代文化问题
        (二) 技术与文化——建立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文化
    二、列宁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反思
        (一) 写作该不该成为赚钱的工具——文化产业化
        (二) 信息化时代的灌输论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间和空间维度
        (一) 时间维度——弘扬传统,建设和谐文化
        (二) 空间维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博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坛“多面手”萧乾
        1.1.1 萧乾的创作采编成就回顾
        1.1.2 萧乾的翻译生涯回顾
        1.1.3 萧乾的文学翻译素养
    1.2 萧乾翻译研究现状
        1.2.1 萧译研究回顾
        1.2.2 萧译研究总结及态势分析
        1.2.3 萧译研究不足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意义、素材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2 研究素材和方法
第二章 由“锺爱”到“系统”:萧乾的翻译选材观
    2.1 翻译选材的核心原则:“锺爱”和“系统”
    2.2 “锺爱”和“系统”原则之诠释学解读
    2.3 萧乾的翻译选材
    2.4 其它选材原则及实践:“弥空”和“大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由“研究”而“契合”:萧乾的译研结合观
    3.1 译研结合的基本观点
    3.2 译研结合的诠释学解读
    3.3 文学翻译视域下的文学研究
    3.4 萧乾对译研结合的践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由无“窜”到传“情”:萧乾的忠实观
    4.1 “忠实”以及忠实类翻译观
    4.2 “既是翻译,就得尊重原着”:“忠实观”内涵之一
        4.2.1 “绝不允许窜改原作”
        4.2.2 节译“还配不上忠实”
    4.3 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忠实观”内涵之二
        4.3.1 “得体论”由来
        4.3.2 “热”翻译和“冷”翻译
        4.3.3 “情感”:译者忠实之所在
        4.3.4 “美酒”不能换成“白开水”:论译者风格
    4.4 萧乾翻译实践举隅
        4.4.1 风格分析
        4.4.2 对讽刺和幽默风格的传达:《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4.4.3 对细腻风格的传达:《摇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由“流畅”到易解:萧乾的可读性思想
    5.1 可读性思想溯源:文学服务于大众
        5.1.1 “为人生”思想在创作中形成
        5.1.2 萧乾的大众读者观
    5.2. 论译文的流畅:可读性内涵之一
        5.2.1 消失的欧化色彩
        5.2.2 “起码得象中文”
        5.2.3 流畅观实践举隅
    5.3 论翻译中方言的使用:可读性内涵之二
        5.3.1 方言的分类及汉英方言比较
        5.3.2 方言“妙不可言”:使用方言的优势
        5.3.3 “恰如其分”和“能懂”:使用方言的原则
        5.3.4 方言翻译实践举隅
    5.4 “向导火炬”和“障碍累赘”:可读性内涵之三
        5.4.1 “详注”:精神上的“美德”
        5.4.2 赞同“尽量少注”
        5.4.3 做到“该注则注”
        5.4.4 注释翻译实例
    5.5 “为了阅读便利”:可读性内涵之四
    5.6 修订和重译:可读性内涵之五
        5.6.1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论译作修订
        5.6.2 更充分地领会原作精髓:论重译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由“合度”到“合流”:萧乾翻译思想中的陌生化因素
    6.1 呈现“陌生”的前提
    6.2 文学翻译的第一层陌生
        6.2.1 传达作品的文学性
        6.2.2 翻译实践举隅
    6.3 文学翻译的第二层陌生
        6.3.1 传达作品的异域性
        6.3.2 关于“nipped the bud”的翻译
        6.3.3 翻译实践举隅
        6.3.4 避免过度归化,兼论成语的使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从“理解”到“表达”:萧乾翻译思想总结
    7.2 萧乾翻译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7.3 萧乾翻译思想的伦理透视
    7.4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一:萧乾论(及)翻译的文章目录索引
附录二:本文中与萧乾进行翻译思想比较的中国翻译家索引
附录三:萧乾译事简表
附录四:萧乾其他译论摘要
附录五:文洁若先生访谈记
参考文献
后记

(9)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理论界定
        (一) 基本理论假设
        (二) 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 问题的现状
        (二) 已有研究成果及观点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族地区的学校
    一、城里的高中
        (一) 市里的第三中学
        (二) 县城的民族中学
    二、镇上的初中
        (一) 永平中学
        (二) 砂河中学
    三、村里的小学
        (一) 海芽村小
        (二) 小勐峨教学点
    小结
第三章 佤族学生们
    一、考进市里的佼佼者
        (一) 我妈妈……没工作
        (二) 我家是城上的呢
        (三) 我不是中等生
        (四) 阿妈说家里以后就靠我了
    二、县城念书的好学者
        (一) 希望政府给解决困难
        (二) 我家爹也出去打工了
        (三) 最后的王孙
        (四) 我是留学生
    三、埋头努力的居中者
        (一) 我思维能力不行
        (二) 阿爸说读理科才有用
        (三) 村里只有我在读书了
    四、痛苦挣扎的落后者
        (一) 我总是抑郁
        (二) 老师,我累伤喽
        (三) 姐姐,你加我QQ嘛
    五、离开学校的辍学者
        (一) 三轮车上的小姑娘
        (二) 十八岁的新娘
        (三) 小卖铺里的小伙子
    小结
第四章 受教育——难以言说的经验
    一、高中学习——不可承受的重压
        (一) 课上听不懂
        (二) 课后没时间
        (三) 学业成绩差
    二、高中生活——不可动摇的制度
        (一) 被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二) 被规训的身体和心灵
    三、读高中——不同文化的遭遇
        (一) 从乡村到城镇
        (二) 从“聚居”到“杂居”
        (三) 从火塘边到教室里
    小结
第五章 崖画背后的故事
    一、走进董棕林深处
        (一) 一路叶子花
        (二) 濒危的活化石
    二、口含一枚滇橄榄
        (一) 苦涩的反思
        (二) 甘甜的回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评头论足不如具体指导——盼少些检查多些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医患舆情在微博中的演化机制与影响研究[D]. 吴丹玮.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3]国家工程与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生活的变迁 ——大坝下三个傈僳族村寨的田野考察[D]. 王贤全. 云南大学, 2017(09)
  • [4]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D]. 蓝日模.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5]中共中央南方局报人群体研究[D]. 吴自力. 暨南大学, 2016(04)
  • [6]东楮岛村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D]. 黄永健. 山东大学, 2014(04)
  • [7]列宁文化思想及当代意义[D]. 王颂. 武汉大学, 2014(08)
  • [8]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D]. 李小蓓.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D]. 石婧.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10]跟我说爱我[J]. 刘文华. 百花洲, 2012(06)

标签:;  ;  ;  ;  ;  

解说不如具体指导——希望少看多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