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简介

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简介

一、浅淡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李娜[2](2019)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各地对于特色小镇的探索如火如荼。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与抓手,其空间发展亦呈现多样化态势。然而,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匆匆上马而出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特色小镇千篇一面,产业发展趋同,文化传承遗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这些问题均与空间载体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多维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等综合方法,以“现状调研—理论研究—系统构建—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在复杂适应系统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及差异比较,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部分系统构建,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复杂性特征、复杂性演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总结了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架构,总体指导后续研究。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依据上述章节构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分别研究了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各系统的影响要素,探究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制,基于此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实施策略,以丁蜀镇特色小镇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研究了特色小镇“生成论”与“构成论”融合的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前文构建的空间发展系统体系提出判断依据,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论文基于CAS理论的研究,构筑了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理论架构,分析了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间作用及协同机制,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学视角的理论支撑,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森林与人类》杂志“寻找中国森林氧吧”活动办公室[3](2017)在《2017中国森林氧吧年度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森林生态精华之地集纳丰富景观资源空气清新爽洁"体育+健康+旅游"完美融合游客增加,收入增长特供森呼吸旅游线路和产品森林旅游发展新平台中国森林旅游创新力、成长力高地森林,是最为壮观的植被景观,也是地球之肺。到森林中走一走,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那是森林植物分泌的精气,能杀灭细菌,让空气清新爽洁。在森林里,在缓缓的深呼吸中,会感到心

高波[4](2017)在《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旅馆的运营要素与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达茂旗的案例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服务业发达的省区相比,内蒙古的旅游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家庭旅馆在满足消费者的食宿要求方面,尤其是在服务业欠发达的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蒙古的家庭旅馆业呈现出多种类、不均衡分布。在交通不便,旅游目的地分布少且相隔距离遥远,服务业综合能力差的地区,家庭旅馆业对地区经济的作用尤为明显。在内蒙古自治区以草原游为主要旅游产品的广大牧业地区,家庭旅馆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家庭旅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家庭旅馆的特点,指出未来家庭旅馆发展的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庭旅馆发展研究的综述。综述中简要陈述了家庭旅馆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形势;研究了内蒙古家庭旅馆所面对的客源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列举了内蒙古家庭旅馆所对接的旅游业运营模式。第二部分是对内蒙古家庭旅馆业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分析中,梳理了内蒙古家庭旅馆所涉及的运营管理要素。第三部分是对内蒙古家庭旅馆的案例地选择和对达茂旗牧民家庭旅馆的实地调查。基于实地调查对牧区家庭旅馆的运营模式作出描述,并提出优化方案。

刘礴霏,宋来萍,申玉贤,刘白杨,王萌,毛弘宇[5](2017)在《浅析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文中提出规划建设呼伦贝尔国家公园可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环境资源利用开发、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概况分析了规划国家公园存在问题,从规划功能区,规划原则、设立缓冲区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扩大了呼伦贝尔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李成群[6](2017)在《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开始多样化。城市化带来的喧闹拥挤、雾霾、食品安全等问题促使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归隐乡村,享受释放心灵的慢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成都“农家乐”的兴起和北京民俗村的引领下,国内乡村旅游日臻完善。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关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因其在经济、产业、就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已被国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旅游精准扶贫等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力量。在乡村旅游需求旺盛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机遇下,广大乡村顺势提升当地旅游设施环境、打造并整合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迅速风靡全国。本文通过对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下称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实地调查,剖析当地乡村旅游在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经营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与监管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发展的局限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室韦乡乡村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室韦乡乡村旅游的科学、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该部分主要是第1章绪论,包括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现状分析。该部分包括第2和第3章。第2章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旅游资源赋存、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三个方面对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现状梳理分析。第3章笔者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对室韦乡乡村旅游者的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现状。第三部分: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限性及发展策略。该部分包括第4和第5章。第4章在对前两章室韦乡乡村旅游供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实际出发,剖析当地存在着旅游设施落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经营模式陈旧,旅游生态环境和“乡村性”遭到破坏,政府旅游规划和市场监管缺乏,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足6个方面的问题。第5章基于调查结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旅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经营模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和“乡村性”,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强力营销以及实施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策略。

宋德才[7](2013)在《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金河森工公司为例,对公司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优势进行分析,阐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思路及其具体做法,提出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引进资金,树立旅游企业良好形象,培养旅游人才队伍等措施。

瞿声龙[8](2013)在《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对林业发展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持续经营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促进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在目前“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在发展林业产业进程中一方面迫切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需积极将森林生态旅游业这种低消耗、快增长的产业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从而达到“立足林业、服务林业、发展林业、繁荣经济、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本文是在全面概括该研究领域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在包括现代林业发展理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理论及综合效益评价理论等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发展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构建能够反映森林生态旅游业对林业发展影响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同时确立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评价各项指标的目标值,通过计算比较2004年和2011年各项指标的效益值,最终得出森林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指数值。科学分析和评价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后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的变化状况,并指出该林区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该林区健康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和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的对策建议。

张颖[9](2011)在《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整体开发思考》文中提出内蒙古地域辽阔,从东到西主要分为三种地貌植被类型:森林、草原和荒漠,这也是内蒙古自然旅游资源的三大基本类型,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都是以这三类资源为依托,共同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在这三类资源中,呼伦贝尔地区拥有草原和森林这最美的两大类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景观类型组合上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说呼伦贝尔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集中代表。占据如此资源优势的呼伦贝尔现已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在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其旅游开发中却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和问题,如管辖权的重叠、行政区划的限制等,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产业的提升,从而也影响了内蒙古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呼伦贝尔旅游,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整个学界对呼伦贝尔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旅游业发展、旅游类型、区域旅游研究等几个方面,学者们都是将呼伦贝尔作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进行研究,并未考虑到呼伦贝尔境内复杂的管辖权重叠问题,·虽然在区域旅游方面略有研究,但大多是从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上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建议,从旅游资源自身特点的角度进行区域旅游开发的研究领域还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首次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提出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概念,并在此范围内对呼伦贝尔旅游的整体开发进行探讨。虽然呼伦贝尔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特例,但是其它盟市也存在着诸如行政区限制、各部门协调等问题,因此将呼伦贝尔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区域,探讨其整体开发的必要性,不仅对其它盟市的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结构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在梳理学界对呼伦贝尔旅游开发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概念的提出进行了阐述,并界定了概念的内涵;第三章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分为草原、森林和其它三大类资源,着重分析了每一大类资源的特点及与内蒙古自治区内其他地区相比较的优势,并分别提出了草原与森林两大类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区;第四章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在分析资源区旅游开发进程及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资源区旅游开发中还存在资源管辖权重叠、对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点认识不足、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不足、旅游企业投资分散、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开发建议;第六章结语则对本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郑颖莉[10](2011)在《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将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生态旅游的实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力求达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平衡统一,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它是一种保护性的旅游,是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一种旅游行为;它是一种绿色旅游,即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内蒙古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资源优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的日趋下降,生态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内蒙古这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首要问题。根据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业发展要求,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主攻方向,集中开发具有特色的草原、森林、冰雪、沙漠旅游,以及符合生态原则的人工旅游产品。提升生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内蒙古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进而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大省区和中西部旅游网络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成为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目的是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相关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并针对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条件及开发现状,提出了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对比专家、学者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对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概括地介绍了生态旅游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分析了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条件和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内蒙古已丌发了颇具特色的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第三章从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策略、内蒙古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内蒙古生态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分析了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设计。第四章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和策略。

二、浅淡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1.3.2 特色小镇
        1.3.3 空间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基于CAS理论的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1.4.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1.5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问题解析
    2.1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1 OECD国家特色小镇概况
        2.1.2 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3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差异分析
    2.2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失衡分析
        2.2.1 政策失效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2 动力缺乏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3 要素制约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3 CAS理论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提供新视角
        2.3.1 系统的“构成”与“生成”分析
        2.3.2 融合的“生成论”与“构成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S理论视角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构建
    3.1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
        3.1.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内涵
        3.1.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3.1.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演化
    3.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构建
        3.2.1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3.2.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3.2.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机制
        3.2.4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4.1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1.1 产业发展类型趋同
        4.1.2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
        4.1.3 产业升级方向不明晰
        4.1.4 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4.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2.1 产业衍生构建多中心空间组织
        4.2.2 产业聚集孵化创新型空间载体
        4.2.3 产业多元弥补连续性空间肌理
    4.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3.1 公共配套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3.2 动态适应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4.3.3 复合功能空间为产业活力提供条件
    4.4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4.4.1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2 尊重既有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3 注重周边城市互补增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5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4.5.1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4.5.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5.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要素分析
        5.1.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提升作用分析
        5.1.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5.1.3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分析
    5.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5.2.1 文化遗产演化影响空间格局蜕变
        5.2.2 文化遗产升级成为空间地标节点
        5.2.3 文化遗产改变引发空间结构替代
    5.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文化遗产系统的作用机制
        5.3.1 多样式重构空间焕发文化遗产生机
        5.3.2 开放式自然空间活化文化遗产利用
        5.3.3 合理性过渡空间保护文化遗产传承
    5.4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5.4.1 单体建筑遗产与空间发展协同
        5.4.2 文化遗产街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4.3 文化遗产片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5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5.5.1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5.5.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6.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6.1.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6.1.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误区
        6.1.3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6.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6.2.1 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空间构成蜕化
        6.2.2 生态环境优化影响空间价值提升
        6.2.3 生态环境延续影响空间网络共融
    6.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6.3.1 扩张空间发展配合生态环境连通发展
        6.3.2 临界空间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渗透发展
        6.3.3 演化空间发展增效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6.4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6.4.1 带状式发展协同
        6.4.2 毗邻式发展协同
        6.4.3 穿越式发展协同
        6.4.4 环抱式发展协同
    6.5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6.5.1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6.5.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CAS理论视角丁蜀镇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1 丁蜀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7.1.1 产业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7.1.2 文化遗产影响要素分析
        7.1.3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7.2 基于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2.1 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2.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3 基于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3.1 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3.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4 基于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4.1 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4.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5 “生成论”融合“构成论”——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2017中国森林氧吧年度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生态精华之地
2 中国森林氧吧:集纳丰富景观资源
3 中国森林氧吧:空气清新爽洁
4 中国森林氧吧:“体育+健康+旅游”完美融合
5 中国森林氧吧:游客增加, 收入增长
6 中国森林氧吧:特供森呼吸旅游线路和产品
7 中国森林氧吧:森林旅游发展新平台
8 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旅游创新力、成长力高地

(4)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旅馆的运营要素与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达茂旗的案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入户访谈
        1.3.2 牧区家庭旅馆运营模式调查
    1.4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综述
第二章 旅游消费者行为与旅游业运营模式分析
    2.1 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
        2.1.1 互联网和老龄化是未来旅游服务产品购买行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2.1.2 销售与消费的时间差、空间差逐渐缩小
        2.1.3 独特性成为游客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
    2.2 旅游业运营模式
        2.2.1 包价旅游模式
        2.2.2 在线旅游企业模式
        2.2.3 airbnb(分享经济)模式
第三章 内蒙古家庭旅馆运营管理的要素分析
    3.1 交通条件
        3.1.1 国道系统
        3.1.2 省道系统
    3.2 用地、用房条件
    3.3 旅游目的地的分布和数量
    3.4 经营环境
    3.5 人力资源因素
    3.6 投资限制因素
        3.6.1 政策性限制
        3.6.2 区域性限制
        3.6.3 可进入性门槛与可持续性要求高
第四章 内蒙古家庭旅馆运营模式案例地调查
    4.1 内蒙古家庭旅馆运营模式案例地的选择
    4.2 牧区家庭旅馆经营者访谈
        4.2.1 巴格那牧家乐
        4.2.2 阿玛妮牧民接待中心
    4.3 牧区家庭旅馆运营模式调查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业运营模式方面
        5.1.2 运营管理要素方面
        5.1.3 内蒙古家庭旅馆运营模式案例地调查方面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浅析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公园的内涵及我国发展现状
2 建设区概况
3 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 对呼伦贝尔国家公园进行功能分区规划
    4.2 明确建设规划的原则
    4.3 明确资源归属, 突出核心保护功能
    4.4 设立合理利用区及缓冲区, 积极发挥缓冲区的功能作用
    4.5 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机制,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
5 小结

(6)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研究理论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供给现状
    (一)室韦乡乡村旅游资源环境
        1.旅游区位概况
        2.乡村自然环境
        3.乡村人文环境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资源赋存
        1.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
        2.人文民俗类旅游资源
        3.边境口岸类旅游资源
        4.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5.乡村旅游资源赋存评述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系统
        2.游览服务设施
        3.旅游工程管线
        4.旅游环卫设施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与细分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二)旅游市场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1.旅游者结构特征
        2.旅游者消费行为
        3.旅游者满意度调查
    (三)室韦乡乡村旅游重点细分市场评述
四、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局限性剖析
    (一)室韦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二)室韦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三)室韦乡旅游经营“飞地化”,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室韦乡生态环境和“乡村性”遭到城市化、商业化破坏
    (五)室韦乡政府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六)室韦乡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足,缺乏知名旅游品牌
五、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讨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先进实践经验
        1.国内乡村旅游先进经验
        2.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经验
    (二)室韦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发挥室韦乡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各项保障措施
        2.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室韦乡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3.实施当地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的旅游经营模式,实现共赢
        4.保护室韦乡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化、商业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5.打造室韦乡精品旅游品牌,以“4P”营销组合加大营销力度
        6.推进室韦乡跨区域旅游合作,发挥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优势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工企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确定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和思路
3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3.1 建设“兴安之巅、冷极之源”冷资源旅游品牌
    3.2 开发“天上银河、地上金河”兴安系列旅游产品
        3.2.1 偃松林栈道
        3.2.2 兴安树王栈道
        3.2.3 兴安怡园
        3.2.4 兴安展览馆
        3.2.5 兴安山产品购物中心
        3.2.6 兴安母树林
    3.3 规划建设有品位、有内涵、有看点、有特色的景区
        3.3.1 开发木屋群和漂流
        3.3.2 修建特色原始猎民地印子
        3.3.3 修建森林房车营地
        3.3.4 兴建原始森林生态博物馆
        3.3.5 建立森林药浴静泡中心
4 对发展森森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 制定旅游长远规划
    4.2 积极引入资金
    4.3 树立森林生态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4.3.1 加强基础建设
        4.3.2 加强环境建设
        4.3.3 提升接待能力
        4.3.4 加大宣传力度
    4.4 培养旅游人才队伍

(8)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对林业发展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说明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说明
2 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旅游的概述
        2.1.1 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 森林生态旅游的特征
        2.1.3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2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
        2.2.1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2.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2.3.1 综合指数法
        2.3.2 TOPSIS 法
        2.3.3 秩和比法
        2.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5 层次分析法(AHP)
3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社会经济条件现状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3.1.3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2.1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3.2.2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森林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构成及基本特点
    4.2 森林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4.2.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4.2.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2.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4.3 实证分析基本步骤
    4.4 各指标的指标值、效益值及效益指数值(IBI)的确定与汇总
    4.5 指标权重值及综合效益值计算
5 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5.1 投资速度相对过快,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5.2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带动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5.4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5.5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程度不够
6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整体开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
二、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资源特点
    (一) 世界上最美的欧亚草原旅游资源
    (二) 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
        1. 以莫尔道嘎及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资源区
        2. 以乌尔旗汉及达尔滨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资源区
        3. 以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柴河风景区为核心的资源区
    (三) 各有千秋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
        1. 冰雪旅游资源
        2. 沙地旅游资源
        3. 河谷平原上的农耕文化
        4. 边境旅游资源
三、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一) 资源区的旅游开发进程
    (二) 资源区的资源开发现状
        1. 草原旅游资源
        2. 森林旅游资源
        3. 其它旅游资源
    (三) 资源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源管辖权的重叠
        2.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3. 对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点认识不足
        4. 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不足
        5. 旅游企业投资分散
        6. 旅游人才缺乏
四、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的开发思考
    (一) 打破管辖权限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 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及人才结构
    (三) 立足资源,强化区域合作
    (四) 政府主导,区域旅游企业集团化运营
    (五) 立足市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论文选题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二)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研究路线
第一章 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第二节 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伦理学理论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第三节 生态旅游资源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二章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一、资源多样性
        二、生态系统性
        三、空间组合性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一、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二、内蒙古区位优势
        三、内蒙古生态旅游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二、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设计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策略
        一、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二、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
        三、内蒙古生态旅游营销策略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一、旅游社区和社区参与的概念
        二、内蒙古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
        三、内蒙古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空间开发模式
        一、内蒙古生态旅游东翼空间开发
        二、内蒙古生态旅游西翼空间开发
第四章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措施和保护策略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一、科学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二、坚持实施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生态旅游知名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端正思想,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注意控制游客量,维持生态平衡
        三、重视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四、加大培训,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淡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9(01)
  • [3]2017中国森林氧吧年度报告[J]. 《森林与人类》杂志“寻找中国森林氧吧”活动办公室. 森林与人类, 2017(12)
  • [4]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旅馆的运营要素与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达茂旗的案例调查[D]. 高波. 内蒙古大学, 2017(07)
  • [5]浅析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J]. 刘礴霏,宋来萍,申玉贤,刘白杨,王萌,毛弘宇. 防护林科技, 2017(05)
  • [6]室韦乡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 李成群.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 宋德才. 中国林业经济, 2013(06)
  • [8]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业对林业发展影响评价[D]. 瞿声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9]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整体开发思考[D]. 张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1)
  • [10]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郑颖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及旅游开发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