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盘永磁源空间磁强的计算方法

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盘永磁源空间磁强的计算方法

一、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片永磁磁源空间磁感强度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聪[1](2020)在《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焦短程反硝化技术亚硝态氮积累调控问题,基于微生物的磁效应,围绕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的亚硝态氮积累特性进行研究。在磁粉、磁铁、通电线圈的不同加磁场方式进行测量在反应器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及分布特点,研究了在磁场作用下的氮素转化、亚硝态氮积累率(NTR)、脱氢酶活性及微生物表面形态特性,探究了磁场对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的影响规律;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经高通量测序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了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的微生物机理,并对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的稳定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投加磁粉方式构建磁性反应器时,磁场强度在0-0.38 mT范围内较其他磁场调控相对较小,且在短期内磁场强度衰减严重;单磁铁、双磁铁形成的磁场随着距离的增加强度急剧下降,反应器内磁场强度分布不均。双磁铁形成的磁场强度在反应器内部的变化规律呈现对称分布,且中间磁场强度较弱,随距离的变化磁场衰减较快,其所提供的磁场分布不均匀;通电线圈内的磁场强度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加不断增大,在1A、2A、3A时,线圈内壁磁场最高可达21mT、40 mT、55 mT,中心磁场较弱;分别在通电线圈内加1、2、3、7、13根铁芯,随着根数的增加反应器内部的磁场强度逐渐分布均匀,其中通电线圈内有1根、7根、13根时,反应器内部的磁场最高能达80 mT,反应器外加通电线圈内加铁芯投加磁场投加方式,其磁场相对较高,分布均匀性更优,且磁场强度调节便利性较高。磁场可以增强短程反硝化反应中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和脱氢酶的活性,并成功富集短程反硝化菌。当磁场强度为50 mT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最大为95%左右,磁场强度为35 mT时,脱氢酶活性最高为79.86 mgTF/(L·h);通过微生物表面形态分析R1、R2、R3污泥表面聚集着大量的短杆菌,其可能是短程反硝化过程功能菌,在4组反应器均维持了较好的厌氧状态。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培养的污泥中主要菌群为Thauera,R3中该菌属含量最高,该磁场强度下有利于短程反硝化反应中亚硝态氮的积累,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析得到R3更有利于甘氨酸生物的合成与代谢及能力的代谢,R2更有利于膜的运输。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可以在不同容积负荷下,使短程反硝化体系稳定运行,通过逐步优化C/N和pH,可以保证高效稳定的亚硝态氮积累率。在50 mT磁场强度下稳定运行,初始硝态氮浓度为30 mg/L、50 mg/L和70 mg/L下,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在为1.4 Kg/(m3·d)、1.6 Kg/(m3·d)、1.65 Kg/(m3·d)左右时,亚硝态氮积累率最高为100%,更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当C/N在1.5-3范围内时,随着C/N比的增加,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C/N为2.5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最高为90%左右,更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p H为8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为100%,有利于亚硝酸盐积累。pH=7、9时,亚硝态氮的积累率在90%左右,即中性弱碱性条件有利于短程反硝化亚硝酸盐的积累。

王蕴华,王益民,王东[2](2019)在《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对磁场准确定量的基础上,检测经一定量磁场作用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探讨永磁磁场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72只4周龄KM小鼠(体质量18~22 g)及高强度永磁磁源(磁源中心磁场强度分别为153.0 mT、233.5 mT)。对定制加磁装置内部空间磁场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得到空间磁场强度分别为122 mT及177 mT;将小鼠分加磁7 d组和加磁14 d组,每组内分对照组、122 mT组及177 mT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对小鼠头部进行每天1 h连续加磁后,提取小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分别测量MDA、SOD、GSH-Px及CAT活性。结果加磁7 d后,122 mT组小鼠血清中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77 mT组小鼠血清中CAT活性、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脑组织匀浆中GSH-Px活性来看,对照组活性最高,其次是122 mT组、177 mT组,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加磁14 d后,122 mT组小鼠血清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1);177 mT组小鼠血清中GSH-Px活性增加更明显(P <0.01),177 mT组小鼠脑组织匀浆中CAT活性最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论加磁7 d或14 d,两个不同强度加磁组小鼠血清及脑组织中SOD水平、MD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永磁磁场作用于小鼠头部一定时间后,对小鼠血清及脑内GSH-Px有较明显的影响,且磁场强度相同,作用时间不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177 mT磁场作用,降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内CAT活性;研究中所选择磁场强度并未对小鼠血清及脑组织MDA、SOD水平产生影响。

王蕴华,王益民,王东[3](2019)在《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在对作用空间磁感强度准确定量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学习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计加磁装置,对加磁装置内部空间磁场强度进行分析;以昆明小鼠为观察对象,将磁场空间中心点为122 mT及177 mT的静磁场作用于小鼠头部7 d或14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磁场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 与组内第1天比较,7 d对照组、7 d 122 mT加磁组第3天、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较短(P<0.05)。与7 d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7 d 122 mT加磁组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36.00±17.94)s]较短(P<0.05),7 d 177 mT加磁组第3天[(56.89±28.54)s]、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55.11±23.59)s]较长(P<0.05)。与组内第1天比较,14 d对照组第3天[(15.75±7.72)s]、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22.74±10.75)s]较短(P<0.05)。14 d 122 mT加磁组第2天[(21.13±10.82)s]、第3天[(18.61±8.78)s]、第4天[(15.61±7.65)s]的逃避潜伏期较组内第1天短(P<0.05)。与14 d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14 d 122 mT加磁组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14 d 177 mT加磁组第3天、第4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较长(P<0.05)。与7 d对照组比较,7 d 122 mT加磁组时间比率[(40.10±8.50)%]增加(P<0.05),7 d 177 mT加磁组穿越次数[(1.33±0.54)次]减少(P<0.05)。与7 d 122 mT加磁组比较,7 d 177 mT加磁组穿越次数减少、时间比率降低、游程比率降低(P<0.05)。与14 d对照组比较,14 d 177 mT加磁组穿越次数显着减少(P<0.05)。与14 d 122 mT加磁组比较,14 d 177 mT加磁组穿越次数[(1.67±0.51)次]减少、时间比率[(25.05±11.93)%]降低、游程比率[(26.14±5.22)%]降低(P<0.05)。结论 122 mT静磁场作用7 d或14 d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不显着,而177 mT静磁场作用7 d或14 d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损伤,提示不同强度的磁场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徐波[4](2018)在《基于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磁路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所面临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群显着增多。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产生交变磁场来调节脑区的活动,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来诱导睡眠,因疗效显着且无副作用在睡眠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线圈经颅磁刺激睡眠治疗仪存在磁场聚焦性差、磁刺激强度低、发热量高、噪音大等问题,容易导致疗效差和引发受试者的临床不适感。本论文提出了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理念。首先概述了其结构组成,并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运行方法。然后借助于磁路计算分析方法与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通过磁路分析揭示了磁疗仪磁路属于丁型磁路,磁路计算结果显示永磁体长度与实际尺寸不符,表明磁疗仪磁路存在严重漏磁问题。二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左右两侧永磁体端面中心点连线上磁感应强度的分布呈现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中间区域的磁感应强度最小,其最大值可达72 mT。然后,基于第一代磁疗仪的路径磁感应强度分析,空间磁力线走向分析结果,揭示了由于曲面软磁体过大为永磁体自身磁力线闭合提供了捷径,导致气隙B值有所降低。经过优化后,最大B值为50.524 mT,质量为3785 g。基于第二代磁疗仪研究磁极端头尺寸与其聚磁作用的关系,当气隙间距分别为1、2、3、4 cm时,其对应B值分别为1725、937、779、649 mT,当气隙间距为1 cm时,磁极端头的聚磁作用很明显,气隙中心B值最高,随着气隙间距增加,磁极端头的聚磁作用逐渐减弱,当气隙间隙超过4 cm时,从磁极端头到气隙中心,B值持续降低。基于第三代磁疗仪研究永磁体充磁方式对磁疗仪气隙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影响,在0o、18o、90o三个角度的充磁方式下,气隙中心对应B值分别为29.521、28.662、11.409 mT,水平充磁方式效果最佳,通过对垂直充磁方式下永磁体内部磁力线的分析,表明垂直充磁会导致磁力线的分流现象,从而降低了从端面出来的磁力线数量,进而降低了气隙磁感应强度。最后,对比三代磁疗仪的质量、气隙磁感应强度等各项参数,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总重量依次降低,B值也在减小,但质量减小的幅度远远大于磁感应强度减小的幅度。对应永磁体占比分别为32.2、49.5、50.4%,永磁体质量占比的提高提升了磁疗仪形成磁场的能力,其单位质量永磁体形成磁场的能力依次为0.0415、0.0509、0.0574 mT/g,说明磁疗仪结构的优化也间接优化了磁路与永磁体的工作点。

焦富强[5](2016)在《基于微生物磁效应构建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膜法中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依靠生物膜的生化反应去除有机物,但是也存在微生物降解速率慢,生物膜易脱落,处理时间长等缺点,提高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活性,将会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因此,开展强化曝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活性的研究有较大研究意义。本研究是在滤料的制作过程中加入磁性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磁性生物滤料的最终配方,将磁性填料应用到曝气生物滤池技术中,并通过在生物滤池周围缠绕线圈方式引入稳恒均匀的通电线圈磁场,对模拟的生活污水进行不同磁场下处理效果的研究探索,主要内容包括:(1)以沸石,水泥,沙子,磁性材料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免烧型滤料的制备,并对滤料的微观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并且考察了磁性滤料吸附时间与氨氮去除效能的关系。(2)构建磁辅助反应器,通过电流产生稳恒磁场,在6mT的磁场强度下考察了挂膜实验,2#加磁生物滤池在6到20天时间段,COD和氨氮的去除速率更快,但最终两组生物滤池去除效果基本一致。(3)考察了12mT,20mT,30mT,40mT四个工况下常温和低温下滤池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去除效能。常温下12mT磁场强度下,磁场对滤池的去除效果产生抑制作用,COD氨氮的去除率都降低了。20mT,30mT,40mT磁场强度下,磁场对滤池的去除效果产生了积极作用,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23%,8.41%,3.87%;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28%,14.38%,6.72%。低温下,在12,20mT下,2#生物滤池对磷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在30,40mT下,2#滤池对磷的去除具有抑制作用。(4)考察了两组滤池的环境因子,两组滤池的平均进出水pH和温度以及溶解氧浓度变化都不大,四个不同磁场强度下,2#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34%,92.17%,95.90%,92.99%。(5)考察了两组滤池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情况,结果表明:在一定质量的填料下,常温下在12mT磁场强度下,2#有磁生物滤池的生物量和微生物耗氧速率比普通生物滤池略少,在20,30,40mT磁场强度下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比普通生物滤池大并且在30mT时,微生物活性最大,低温下两组滤池的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相差无几。

王益民,孟庆楠,孟燕妮,张皓楠,王蕴华[6](2013)在《磁疗用永磁磁源定量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分析》文中提出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局部组织区域来达到治病或保健的目的。传统的磁疗方法所用的磁源为永磁磁源,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创无痛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但磁疗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在磁源使用方面有很多基本概念不清,造成磁源使用混乱,研究结果没有可比性,限制了磁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磁疗用磁源特别是永磁磁源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探讨如下。磁疗研究的分类一、永磁磁源和电磁源根据磁场的产生方式,通常将磁源分为两种,即永磁磁源和电磁源。永磁磁源由永磁材料加工而成,所产生的磁场被称为

郭瑾玉[7](2013)在《基于电控永磁技术的磁场形成部件设计与仿真》文中指出磁性磨粒光整加工是提高表面质量的一种新工艺,通过磨粒在磁力作用下对工件表面产生压力,与工件相对运动形成摩擦实现光整加工技术。此技术具有柔性好、自锐性强、自适应性灵敏,加工表面质量高等优点,在制药业、航空航天业、精密仪器与精密量具等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磁场形成部件是磁性磨粒光整加工设备的核心部件,用于在加工区域中产生特定大小的磁感应强度,磁化磁性磨粒而形成作用力。加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直接影响到工件的加工效果与加工效率,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取决于磁场形成部件的磁力来源与磁路设计。本文基于电磁源与永磁源分析,及电控永磁起重机与电控永磁夹具原理设计了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磁路设计在电子音响、扬声器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借鉴这方面知识设计了电控永磁磁场磁路,并理论分析计算了空气隙的磁感应强度,通过ANSYS仿真分析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完成的主要任务:1.磁路的理论设计。磁路的计算方法有等效电路法、磁导法、有限元法等,设计方法有磁导法,计算机软件(如FINEMOTOR、FEMM,OPERA、 SPEAD、VSTX)设计法等。但设计的理论依据均离不开电磁学基本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磁路第一、第二定律。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适合小型轴类零件的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其加工轴径范围为20~100mm。2.现有磁场形成实验设备的对比。现有电磁源与永磁源磁场形成部件,电磁源可以产生较大的磁感应强度,而且磁感应强度大小可通过电流大小控制,但其需要绕组线圈,长时间加工会产生涡流热,使形成部件及工件温度升高,不仅不适合长时间加工,也会影响加工效果,难以在生产中批量应用。永磁源结构简单、装置轻便,节能,但退磁麻烦,调节也不方便。3.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设计。参考电控永磁的思想将电磁源与永磁源结合起来设计了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加工时断电,使用永磁源,节约电能;加工结束通电(通电时间较短),方便断磁;断磁结束后即可断电。此装置满足加工磁感应强度要求,解决了电磁源浪费能源,永磁源断磁困难的难题。4.ANSYS仿真计算。用有限元验证了所设计磁路的可靠性。有限元法符合物理规律,求法正确,精确度高,是当代设计者常常用到的软件。5.方案对比试验。设计了另外几种电控永磁磁路与原方案进行结构对比优化,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其适合的加工场合。本文设计的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可用于加工机理方面的探讨研究,设计成熟时可为磁性磨粒光整加工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为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本文在磁路设计方面理论尚存不足之处,需进一步钻研。

杨琳,王益民,孟庆楠,孟燕妮,张皓楠,王蕴华[8](2012)在《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大鼠胰岛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和缺氧培养条件下,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大鼠胰岛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鼠胰岛细胞生长情况,选取培养后第3天的细胞进行实验。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和缺氧培养条件下分别采用44.8 mT、90.6 mT和182.1 mT 3种强度磁场对加磁A组、加磁B组及加磁C组细胞进行干预,对照组细胞不给予任何磁场干预。于磁场干预72 h后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通过观察大鼠胰岛细胞生长情况发现,其细胞光密度(OD)值从培养第2天到第5天呈直线增长趋势,故选择培养第3天的细胞进行磁场干预实验。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各加磁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加磁A组SOD活性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氧培养条件下,发现各加磁组SOD活性随磁场强度增加呈现先增强、后降低趋势,其中加磁B组、加磁C组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各加磁组MDA含量均随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加磁C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缺氧培养条件下,发现各加磁组MDA含量均随磁场强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加磁B组、加磁C组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磁场干预能降低大鼠胰岛细胞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呈现氧化损伤效应,并随着磁场强度增加,其氧化损伤程度进行性加重;在缺氧培养条件下,磁场干预在降低大鼠胰岛细胞SOD活性同时,还能降低MDA含量,呈现抗氧化损伤效应,并随着磁场强度增加,其抗氧化损伤效应逐渐增强。

侯俊生[9](2012)在《数控中频标准强磁场源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频强磁场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在医学中的感应肿瘤热疗、高频电刀、感应加热、电磁干扰以及科学实验等检测。但中频标准强磁的检测还是一个难题,中频标准强磁场源作为中频强磁场检测设备的标定基础,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在中频标准强磁场源方面研究很少,导致中频强磁场检测设备研发的落后。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的磁场检测设备的研发,根据磁场测量传感器和仪器标定要求,研究数控中频标准磁场源,设计标准的稳定均匀交变磁场。论文分析国内外对中频标准强磁场源的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情况,根据目前需要的磁场频率和强度的范围,中频标准强磁场源包含中频电路和磁场线圈两部分:磁场发生装置电路使用半桥逆变拓扑结构,串联谐振的连接方式,逆变器控制部分主要使用锁相环及其外围电路控制,输出稳定、波形规则的电流。使用Helmholtz线圈作为标准磁场源的输出设备,根据需要的磁感应强度,设计了所需Helmholtz线圈。介绍了轴对称线圈磁场的理论基础,通过最简单的轴对称圆环线圈的磁场分布,进而对Helmholtz线圈的磁场进行建模分析,计算Helmholtz线圈中心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这些理论的分析,不仅对本课题而且对后续研究都有一定意义。最后使用Mathmatic和HFSS仿真软件对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度以及均匀区形状进行分析和仿真。并使用磁场测量仪进行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误差并进行误差分析。本课题对中频标准强磁场源的作了一些初步的实验,使用磁场测试仪对Helmholtz线圈进行测试,分析理论与实际测试误差,对线圈磁场的均匀度以及均匀区的形状进行仿真分析,达到初步的预期结果。结果说明中频标准强磁场源可对中频强磁场传感器进行标定,另外本课题关于产生空间分布稳定的磁场等方面的研究,为其他中频强磁场设备提供借鉴方法。

王蕴华[10](2012)在《磁场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量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非药物疗法与保健的兴起,磁疗因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磁场生物效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磁疗基础研究薄弱,临床上无严格使用规范,磁对生物体作用的量效关系和安全性研究尚不够深入,磁对生物体作用的内在机制不清楚。本研究在对磁疗用永磁磁源空间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对正常培养和缺氧培养条件下的成纤维细胞受磁场影响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磁场对成纤维细胞作用的量效关系,探讨了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磁疗用圆片永磁磁源的空间磁感强度分布,设计体外细胞培养加磁方法,准确掌握磁场作用于细胞的磁感强度。2.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研究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选取的不同磁感强度磁场均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成纤维细胞的活性。3.通过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的含量,研究磁场对成纤维细胞膜损伤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中选取的大部分磁源对成纤维细胞膜是安全的。4.通过测量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OD与MDA的含量,研究了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为,细胞的抗氧化性经过磁场的作用后被加强了。但氧化损伤的产物有多有少。5.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显现出了磁场对细胞的阈值作用。但大多磁场组对于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无规律可循。本文研究不同磁感强度永磁磁源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从细胞水平探讨磁场的定量作用效果和量效关系,为规范永磁磁源的使用和磁作用效果的研究提供基础性实验依据。明确提出磁场的有效作用磁感强度量值或磁感强度量值范围、以及磁场安全使用的磁感强度量值。

二、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片永磁磁源空间磁感强度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片永磁磁源空间磁感强度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中氮素的来源
    1.2 水体氮素污染的危害
    1.3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1.4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1.4.1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1.4.2 短程硝化-反硝化
        1.4.3 厌氧氨氧化工艺
        1.4.4 短程反硝化反应的提出
    1.5 微生物磁效应的研究
        1.5.1 微生物磁效应的作用机理
        1.5.2 微生物磁效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6 课题的提出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提出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试验材料与装置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分析方法
        2.3.1 常规水样指标及分析方法
        2.3.2 反应速率及转化率计算公式
        2.3.3 活性污泥脱氢酶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5 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第三章 反应器内部磁场构建与分布规律研究
    3.1 投加磁粉加磁方式的研究
        3.1.1 反应器内加磁粉磁场强度的影响
        3.1.2 反应器内加磁粉磁场随时间衰减情况
    3.2 外加永磁铁方式的研究
    3.3 通电线圈的加磁方式的研究
        3.3.1 不同电流下通电线圈磁场分布规律研究
        3.3.2 单个通电线圈三维磁场分布规律
    3.4 通电线圈内加铁芯的加磁方式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研究
    4.1 不同磁场下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研究
    4.2 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3 污泥微生物表面形态分析
    4.4 短程反硝化反应体系内种群结构研究
        4.4.1 磁场对种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4.4.2 磁场对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影响
        4.4.3 磁场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运行特性研究
    5.1 容积负荷的影响
    5.2 C/N的影响
    5.3 PH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磁源的选择
        1.2.2 加磁方法与分组
        1.2.3 组织处理与准备
        1.2.4 生物化学指标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加磁7 d组结果
        2.1.1 血清中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结果
        2.1.2 脑组织中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结果
    2.2 加磁14 d组结果
        2.2.1 血清中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结果
        2.2.2 脑组织中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结果
3 讨论

(4)基于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磁路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原理
    1.3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线圈磁场分布的研究现状
        1.3.2 永磁场分布及永磁体磁路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设计及磁路分析方法
    2.1 前言
    2.2 磁疗仪的刺激模式
    2.3 磁疗仪的工作原理
    2.4 磁体的选择
    2.5 静态磁路分析方法
        2.5.1 静态磁路的工作点选择
        2.5.2 利用永磁体自退磁效应设计磁路
    2.6 有限元分析方法
        2.6.1 磁化场设计的有限元理论
        2.6.2 有限元分析的求解步骤
        2.6.3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磁路计算及二维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磁路分析计算
        3.2.1 磁路分析
        3.2.2 磁路计算
    3.3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二维有限元分析
        3.3.1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二维有限元结构
        3.3.2 有限元材料的定义及分配
        3.3.3 网格划分设置
        3.3.4 边界条件设定
        3.3.5 后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设计及优化
    4.1 引言
    4.2 第一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
        4.2.1 第一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设计
        4.2.2 第一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优化
    4.3 第二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
        4.3.1 第二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设计
        4.3.2 第二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优化
    4.4 第三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
        4.4.1 第三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设计
        4.4.2 第三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优化
    4.5 三代永磁场睡眠磁疗仪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微生物磁效应构建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1.1.2 水污染处理技术
    1.2 磁致微生物效应
        1.2.1 磁场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1.2.2 磁场影响酶的活性
    1.3 影响磁效应因素
        1.3.1 磁场类型
        1.3.2 磁场强度
        1.3.3 磁场均匀性
        1.3.4 磁场的作用时间
    1.4 微生物磁效应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磁效应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应用
        1.4.2 微生物磁效应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应用
        1.4.3 磁性填料的应用
        1.4.4 磁场辅助反应器的应用
    1.5 磁场对水中有机物降解的机理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用水
    2.2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2.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2.2 非常规分析项目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磁性滤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生物滤池填料的选择要求
    3.2 磁性滤料的制备探索
        3.2.1 磁性滤料材料的选择
        3.2.2 磁性滤料制备流程
        3.2.3 磁性滤料的制备方法
        3.2.3.1 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3.2.3.2 试验的安排
    3.3 磁性滤料的表征
        3.3.1 磁性滤料的电镜扫描分析
        3.3.2 磁性滤料的XRD分析
    3.4 磁性滤料吸附时间与氨氮去除率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构建及挂膜启动研究
    4.1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构建
        4.1.1 磁场发生装置的选取
        4.1.2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装置设计
        4.1.3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散热装置的设计
    4.2 低强度磁场下生物滤池挂膜启动
    4.3 挂膜启动阶段的去除特性
        4.3.1 挂膜启动阶段COD的去除特征
        4.3.2 挂膜启动阶段氨氮的去除特征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
    5.1 pH与温度
    5.2 碱度
    5.3 溶解氧
    5.4 溶解氧抑制下氨氮去除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去除效能及生物膜特性
    6.1 常温下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污水去除效能
        6.1.1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COD的去除特征
        6.1.2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特征
        6.1.3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磷的去除特征
        6.1.4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浊度的去除特征
    6.2 低温下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污水去除效能
        6.2.1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对COD的去除效能
        6.2.2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去除效能
        6.2.3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对磷的去除效能
    6.3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生物膜特性
        6.3.1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生物量
        6.3.2 磁力强化生物滤池的微生物活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基于电控永磁技术的磁场形成部件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磨粒光整加工综述
        1.2.1 加工机理
        1.2.2 加工特点
        1.2.3 影响磁性磨粒光整加工效果的因素
    1.3 磁性磨粒光整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电控永磁技术
        1.4.1 概述
        1.4.2 电控永磁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选题的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场形成部件
    2.1 电磁源磁场形成部件
        2.1.1 原理
        2.1.2 实验装置
        2.1.3 加工范围
        2.1.4 特点
    2.2 永磁源磁场形成部件
        2.2.1 原理
        2.2.2 实验装置
        2.2.3 加工范围
        2.2.4 特点
    2.3 电磁源与永磁源磁场形成部件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路设计基本原理
    3.1 电磁场理论
    3.2 磁路的几种算法
        3.2.1 等效电路法
        3.2.2 磁导法
        3.2.3 有限元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设计方法与模拟分析
    4.1 设计原理
        4.1.1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工作原理
        4.1.2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等效电路计算法
    4.2 磁路设计
        4.2.1 材料的选择
        4.2.2 永磁体尺寸的确定
    4.3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模型
        4.3.1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模型图
        4.3.2 磁导法确定永磁体的尺寸
    4.4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模拟
        4.4.1 ANSYS模拟过程
        4.4.2 不加电流时模型整体与加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结果
        4.4.3 加正向电流(i=3.82A)激励空气隙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4.4 加反向电流(i=-3.82A)激励空气隙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对比方案
    5.1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改进方案1
    5.2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改进方案2
    5.3 电控永磁磁场形成部件的改进方案3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4-4模型的命令流实现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9)数控中频标准强磁场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基础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中频强磁场源的理论基础与标定方法
    2.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2.1.1 磁场相关概念
        2.1.2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2.2 标准磁场源的参数制定以及标定
    2.3 磁场输出方式分类
    2.4 标准磁场源的设计思路
第三章 磁场发生装置的原理与设计
    3.1 磁场发生装置的基本构成
    3.2 磁场发生装置电路拓扑结构
        3.2.1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3.2.2 串联谐振电路分析
    3.3 主电路结构设计
        3.3.1 电路基本结构的确定
        3.3.2 串联谐振逆变器设计
        3.3.3 逆变器控制部分的设计
第四章 磁场输出方式设计
    4.1 轴对称线圈磁场的理论基础
        4.1.1 单个圆环线圈的磁场分析
        4.1.2 由多段线圈组合形成的磁场线圈
    4.2 轴线磁场强度方程的建模
        4.2.1 亥姆霍兹线圈的结构和设计
        4.2.2 线圈的最高工作频率
第五章 标准磁场源的磁场分布
    5.1 电流测量方法
    5.2 在Mathmatic下的磁场仿真
    5.3 在HFSS下的线圈磁场分布仿真
        5.3.1 线圈磁场误差测试
        5.3.2 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场均匀区确定
        5.3.3 测试探头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磁场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磁源空间磁场分析与实验设计
    2.1 96 孔板磁源选择与分析结果
    2.2 24 孔板磁源选择与分析结果
    2.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2.4 加磁方法设计
    2.5 结果
    2.6 小结
第三章 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正常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3 缺氧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磁场对成纤维细胞膜损伤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 正常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膜损伤的影响
    4.3 缺氧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膜损伤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磁场对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 正常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5.3 缺氧培养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 正常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6.3 缺氧条件下磁场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片永磁磁源空间磁感强度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场调控短程反硝化体系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研究[D]. 于聪. 济南大学, 2020(01)
  • [2]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J]. 王蕴华,王益民,王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9(05)
  • [3]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小鼠行为的影响[J]. 王蕴华,王益民,王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05)
  • [4]基于永磁场睡眠磁疗仪的磁路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徐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基于微生物磁效应构建磁力强化生物滤池及其应用研究[D]. 焦富强. 济南大学, 2016(03)
  • [6]磁疗用永磁磁源定量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 王益民,孟庆楠,孟燕妮,张皓楠,王蕴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08)
  • [7]基于电控永磁技术的磁场形成部件设计与仿真[D]. 郭瑾玉.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8]不同强度永磁磁场对大鼠胰岛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影响[J]. 杨琳,王益民,孟庆楠,孟燕妮,张皓楠,王蕴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10)
  • [9]数控中频标准强磁场源的设计[D]. 侯俊生. 广东工业大学, 2012(10)
  • [10]磁场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量效关系研究[D]. 王蕴华. 天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磁生物效应研究中圆盘永磁源空间磁强的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