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泻药方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

通泻药方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

一、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霞[1](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1年1月9日,以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检索关于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对系统评价的结果进行阐述和讨论。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026篇,最终共纳入3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2031例患者,其中单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组617例,对照组606例;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406例,对照组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27,95%CI[2.31,4.64],Z=6.64,P<0.00001)、治愈率(OR=2.15,95%CI[1.42,3.26],Z=3.61,P=0.0003<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4.05,95%CI[-5.92,-2.19],Z=4.26,P<0.0001)、腹痛、胸胁胀痛、腹胀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白细胞介-8水平(SMD=-2.04,95%CI[-2.53,-1.55],Z=8.13,P<0.0000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SMD=-2.71,95%CI[-4.35,-1.07],Z=3.24,P=0.001<0.01)、提高白细胞介素-10水平(SMD=1.23,95%CI[0.91,1.55],Z=7.54,P<0.00001),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7,95%CI[0.06,0.46],Z=3.52,P=0.0004<0.01)、结肠镜评分、改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疏肝健脾组在改善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疾病活动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肠道黏膜愈合情况方面与西医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较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73,95%CI[2.24,6.21],Z=5.04,P<0.00001)、治愈率(OR=2.72,95%CI[1.82,4.05],Z=4.91,P<0.00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2.70,95%CI[-3.94,-1.46],Z=4.27,P<0.0001)、腹痛、腹泻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能明显降低疾病活动程度(WMD=-1.37,95%CI[-1.81,-0.93],Z=6.13,P<0.00001)、改善结肠镜评分(WMD=-0.92,95%CI[-1.33,-0.51],Z=4.40,P<0.0001)、改善抑郁情绪,但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等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总体而言,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良好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而文献关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一氧化氮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肠道菌群数量、Baron内镜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报告较少,缺乏长期随访资料,缺少关于其他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凝血功能指标、病理组织学改善等)的报告,且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偏倚风险较高,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大样本、结局指标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尽量使用盲法和分配隐藏,增加远期随访,关注安全性指标,并增加疏肝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郑秋霞[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方法:文献来源于194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录在四大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数据库、读秀系统等平台)关于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194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符合纳入条件者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组方用药、剂量、煎煮法、疗程等规律,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1)文献纳入结果:知网共检索出23033篇文献,万方4251篇,维普6379篇,读秀3862篇,经两次筛选后共得到文献117篇;(2)方剂统计中归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脾经、胃经及大肠经;四气使用频次最高者为寒药,其次为温药;五味使用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苦>辛>甘>酸>涩>咸;(3)药物模式下,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为“黄芩&黄连”“黄芩&白芍”“黄连&白芍”“黄芩&木香”;关联规则分析中“白术->黄连”“防风->黄连”“陈皮->白芍”“防风->白芍”“陈皮->木香”置信度较高;药物频次使用较高的前二十味药是:黄芩、黄连、白芍、木香、当归、槟榔、肉桂、大黄、甘草、炙甘草、白头翁、地榆、陈皮、防风、白术、金银花、枳壳、槐花、柴胡、炒白术;(4)基于熵聚类算法可演化出5个潜在的新方组合;2、网络药理学(1)关于芍药汤:筛选出芍药汤活性成分149个,有效化合物靶点蛋白151个,基因靶点151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1111个,通过Biso Genet得到共同靶点82个,这些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有病毒过程、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进行双链断裂修复等;涉及的细胞成分有核质、核等;涉及的分子功能有蛋白质结合、poly(A)RNA结合等;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病毒致癌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2)关于芍药汤化裁方:筛选出芍药汤化裁方活性成分205个,有效化合物靶点蛋白159个,基因靶点159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1111个,通过Biso Genet得到共同靶点152个,这些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有翻译起始、SRP依赖的共翻译蛋白靶向膜等;涉及的细胞成分有核质、核等;涉及的分子功能有蛋白质结合、RNA结合等;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病毒致癌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1、四气、五味统计发现药物四气以寒、温二性为主(寒药略高于温药),药物五味以苦、辛二味为主(苦药略高于辛药),药物归经主要以脾、胃、大肠经为主,可见现代医家运用芍药汤治疗UC时从脾、胃、大肠着手,配以苦寒、辛温之药。2、药物关联规则版块,可见与原方药物关联度较强的药物是白术、防风、陈皮、白头翁等,分别为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清热药,它们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以脾为主,主要功效为疏肝、醒脾、燥湿。3、药物频次版块,前二十味药包括白芍、黄芩、黄连、大黄、肉桂、甘草、槟榔、木香、当归、白头翁、白术、柴胡、陈皮、地榆、防风、槐花、金银花、枳壳等,以此药物组成构成芍药汤化裁方(即新方),该方除具备芍药汤中所含有的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的功效外,还具有疏肝健脾、凉血止痢之功。从现代药理学角度,该方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4、基于熵算法提取的潜在的新方组合有:秦皮-马齿苋-炙黄芪-白及-金银花-仙鹤草、肉桂-大黄-白头翁-枳壳-当归-陈皮、白芍-白蔹-炒白芍-白及-地榆炭、枳壳-肉桂-当归-槟榔-陈皮-槐花、茯苓-三七末-苍术-炒地榆-黄连-炙黄芪,其药物配伍多以清热解毒药、止血药、补虚药以及理气药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治疗UC的作用,但各组合药味配伍较为繁杂无规律,有待临床研究。5、网络药理学部分,芍药汤及芍药汤化裁方(即新方)相同之处有二:其一,两者发挥效用的有效化合物均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两者GO-CC、GO-MF及KEGG分析结果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芍药汤核心靶点大多数参与抗炎及免疫反应的发生;而芍药汤化裁方核心靶点多侧重肿瘤发生发展,这可能提示该方可能具有治疗结肠癌或其他癌症的效用。6、芍药汤及其化裁方治疗UC可能是通过调控MAPK通路来实现。

谭高展[3](2021)在《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收集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文献,并筛选出其中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药并用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找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相关医学数据库如知网、Pubmed中所有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Meta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23篇RCT文献,涉及188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针刺中药并用组)949例,对照组(西药组)933例。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UC总有效率为95.02%(801/8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0%(640/829),整体检验效应Z=9.81(p<0.00001),OR=5.79,95%CI=[4.08,8.22],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总体临床疗效较好。在治愈率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49.5%(345/697),对照组为28.8%(197/683),OR=2.80,95%CI=[1.99,3.92],整体检验效应值Z=5.97(p<0.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治愈率高于西药组。在肠镜疗效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镜疗效为96%(105/109),对照组为70%(77/110),OR=8.67,95%CI=[2.97,25.34],整体检验效应值Z=3.95(P<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肠镜疗效较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研究结果显示Z=3.84(p=0.0001),SMD=-0.85,95%CI=[-1.29,-0.4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后TNF-α结局指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血清白介素-8(IL-8)的研究结果显示SMD=-1.65,95%CI=[-3.56,0.27],Z=1.68(p=0.0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对IL-8结局指标较好。在安全性方面,5篇文献进行了安全性指标的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1%,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7.7%,整体检验效应值Z=3.53(p=0.000<0.05),OR=0.08,95%CI=[0.02,0.33],提示针药并用治疗U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干预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目前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中,针刺取穴常选经络及穴位(前10位)为:足阳明经-上下巨虚和足三里,足太阴经-阴陵泉和三阴交,任脉-水分、天枢、气海和中脘,足太阳经-脾俞;所用高频(前10位)中药为:黄连、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甘草、白术、党参、白及、地榆及薏苡仁。结论:本次Meta分析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率、肠镜下疗效以及降低TNF-α、IL-8的水平,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虽然存在纳入文献质量总体不高,目前尚无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西药的临床研究等不足之处,但对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提供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王艳茹[4](2021)在《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UC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生物学过程及分子信号通路,来确定理论可行性;临床验证中以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作为治疗组,美沙拉秦肠溶片口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症状的前后评分,观察血清、肠黏膜组织中相关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评估痛泻要方加味的临床疗效,努力为轻中度UC寻找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并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以明确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UC(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理论研究:在TCMSP数据库中搜索痛泻要方加味所有中药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四个数据库获取UC的受体靶点,制作Venny图以寻找药物和疾病的共有靶标;结合Cytoscape软件对中药复方调控网络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展示;在STRING数据库中寻找靶点蛋白图,安装Network Analysis插件构建网络核心;运行R及per1脚本,得到GO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核心蛋白进行3D结构的重建,实现Vina分子对接。临床验证:依据拟定的病例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78例江西省中医院肛肠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查随机数字表确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治疗8周,治疗期间均停服其它可能会影响疗效观察的药物,且饮食、休息、锻炼等基础治疗相同,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的复查。观察不同阶段主要和次要症状、肠镜下的黏膜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①在疾病数据库中得到UC的靶点共4635个,TCMSP数据库中整合的中药成分98个,简化后的药物靶点共231个,药物和疾病的共有靶标有161个。②在STRING数据库中寻找核心蛋白,筛选出AKT1蛋白受体与中药的有效成分能进行高效对接,结合能低,构象稳定。③对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有生物学过程(BP:2352条)、细胞组分(CC:68条)、分子功能(MF:190条),KEGG通路与类固醇激素、精氨酸生物的合成,色氨酸、谷胱甘肽代谢等密切相关。④剔除中途退出者,最终被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75例,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⑤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各项症状及影响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评分及总评分、血清5-HT、肠黏膜AKT1及NF-kBmRNA的表达水平差值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组的影响因子指标治疗后均能改善,且两组疗效相当;在5-HT及NF-kBmRNA表达水平上,降幅快于对照组,治疗组显示有优越性。⑥对照组7例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现象,呕吐评分高于治疗组的1例评分。⑦治疗组的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5.7%),且达到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比重较高(57.9%)。⑧两组三个月内的复发率均占有一定比例,但复发率有差异,治疗组有优越性。结论:①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理论层面证实了痛泻要方加味对UC起治疗作用的可能性;②提出AKT1、5-HT蛋白可作为临床验证的观测指标;③临床上证实了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及美沙拉秦肠溶片口服对UC的肝郁脾虚证型确有疗效,且中药治疗组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④中药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上强于对照组;⑤用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⑥对于提取的血清5-HT、肠黏膜AKT1及NF-kBmRNA,治疗组的数据总体上优于对照组;⑦研究表明在患者的总有效率、总体症状改善及3个月复发率层面,中药治疗组都展现了很大的优势。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对肝郁脾虚型UC的治疗安全有效,经济实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邢潇潇[6](2021)在《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类涉及到多学科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密不可分,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部分UC患者在接受不同周期与浓度的西药治疗失败后,出现肠道炎症加重,甚而继发贫血、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而此时围手术期的风险与手术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更是有着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应在疾病缓解期尽快给予有效治疗方法。除应用常规西药缓解患者症状外,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使用发现,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对于湿热证型的UC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最新指南中中药治疗亦提及上三方,但此三方临床治疗UC的疗效无明确比较,对于证型相似、症状难以明确区分的患者该如何选择,仍有待研究。目的此研究旨在探索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治疗湿热证型UC的疗效对比,为临床方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通过对病理检查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7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 β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6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等方法;对二分类变量总有效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Abbe图等方法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可通过Meta回归及气泡图辅助分析;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来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贝叶斯分析通过运用Stata16.0及GeMTC软件绘制纳入文献的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网络图、校正漏斗图、预测区间图、计算各闭合环的不一致性大小,运用GeMTC绘制总有效率概率排序图。结果基于循证医学的传统Meta分析结果:(1)初步检索收录1268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研究,观察组431例,对照组430例;(2)运用白头翁汤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RR=1.28,95%CI[1.09,1.50],p=0.00);(3)白头翁汤治疗组在肠黏膜病理检查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SMD=-1.38,95%CI[-1.70,-1.06],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治疗组的结肠镜检查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分数低于对照组(SMD=-1.25,95%CI[-1.57,-0.9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白头翁汤治疗组TNF-α水平(SMD=-1.33,95%CI[-1.70,-0.95],p=0.00)、IL-17 水平(SMD=-1.54,95%CI[-1.89,-1.19],p=0.00)、IL-1 β 水平(SMD=-2.75,95%CI[-3.18,-2.32],p=0.0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SMD=-0.81,95%CI[-1.07,-0.54],p=0.00)、IL-6水平(SMD=-1.20,95%CI[-2.00,-0.41],p=0.00)方面均较对照组疗效显着,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芍药汤较对照组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显着(RR=1.31,95%CI[1.11,1.5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通过补充纳入28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芍药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10.14,95%CI[2.56,41.09]),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6.99,95%CI[1.91,27.71]),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4.62,95%CI[1.27,17.16]),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2.93,95%CI[1.61,5.41]),结果差异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表明,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较常规西药可更有效地提高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诸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芍药汤合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

宫宇澄[7](2021)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2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Drugs,Chinese Herbal;ulcerative colitis”等作为英文检索词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等作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文献。根据制定的纳排标准,搜索及筛选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文献研究的干预措施包括:试验组:单独使用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以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将筛选后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最终所得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与探讨。结果:本系统评价共纳入71篇文献,涉及5714例患者。根据中药处方的组成,可将纳入研究分成芍药汤类、泻心汤类、乌梅丸类、连理汤类及不属于以上4类的其他类,共5类中药处方。Meta结果显示:1、芍药汤类:①芍药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8,95%CI(1.21,1.36),P<0.0001]②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92,95%CI(-1.58,-0.25),P=0.007];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52,95%CI(-0.74,-0.29),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84,95%CI(-1.11,-0.57),P<0.00001];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MD=-0.74,95%CI(-0.92,-0.55),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99,95%CI(-1.17,-0.81),P<0.0001]④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MD=37.66,95%CI(29.67,45.64),P<0.00001]⑤芍药汤类组改善 UC 患者 Geboes 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4,95%CI(-0.68,-0.40),P<0.00001]。2、泻心汤类:①泻心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6,1.28),P<0.0001]②泻心汤类组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25,95%CI(0.96,1.53),P<0.00001]③芍药汤类组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优于对照组[MD=-0.53,95%CI(-0.70,-0.36),P<0.00001]3、乌梅丸类:乌梅丸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3,1.31),P<0.0001];4、连理汤类:①连理汤类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6,95%CI(1.11,1.22),P<0.0001]②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68,95%CI(-2.08,-1.27),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19,95%CI(-1.38,-0.99),P<0.00001];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1,95%CI(-2.17,-0.64),P=0.0003];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33,95%CI(-1.87,-0.79),P<0.00001];③连理汤类组改善UC患者 Baron 评分优于对照组[MD=-0.66,95%CI(-0.95,-0.38),P<0.0001]。5、其他类:①其他类组中药处方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6,95%CI(1.21,1.32),P<0.0001]②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腹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40,95%CI(-2.30,-0.51),P=0.002];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脓血便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53,95%CI(-2.49,-0.57),P=0.002];其他类组改善UC患者腹痛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1.22,95%CI(-1.75,-0.69),P<0.00001];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里急后重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SMD=-0.37,95%CI(-0.60,-0.14),P=0.001]③其他类组中药处方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优于对照组[MD=-1.26,95%CI(-1.66,-0.78),P<0.0001]。结论:①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UC的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可提高治疗UC的有效率,无论单用寒热并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均可提高UC治疗有效率。②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更有效;③芍药汤类、连理汤类及其他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Baron评分均更有效。④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更有效。⑤芍药汤类、泻心汤类寒热并用中药处方与常规西药比较,无论单用中药处方或是与西药联用,改善UC患者Geboes指数均更有效。

陈铭诗[8](2021)在《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对炎症因子、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探讨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将240例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电针组、复方青黛颗粒组、美沙拉秦组,每组60例。各组患者治疗1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改良的Mayo评分、内镜下黏膜愈合程度、C-反应蛋白、血沉、TNF-α、IL-6的表达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实验部分: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复方青黛颗粒组、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美沙拉秦组。除对照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干预治疗7天,观察各组大鼠DAI评分、病理评分、结肠形态大体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TUNEL、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cl-2、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临床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中UC患者总有效率达91.70%,内镜黏膜愈合率达85.00%,复发率为6.70%,可有效的改善UC患者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改良Mayo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血沉、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yo内镜亚评分、血清IL-6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电针组和复方青黛颗粒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沙拉秦组相比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UC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相当。实验部分:采用DSS诱导UC模型大鼠,各干预组大鼠经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体重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增加,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评分、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ax蛋白表达、结肠上皮凋亡细胞均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干预治疗组大鼠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和益生菌不同程度增加,致病菌不同程度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具有差异。在各干预治疗组中,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恢复最好,体重明显增加,显着降低了 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评分、血清TNF-α、IL-1β的表达和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ax蛋白的表达,增加了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与其他三组干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电针组和复方青黛颗粒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沙拉秦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并且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大鼠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明显增多,双歧杆菌、拟杆菌等益生菌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埃希氏菌等致病菌明显减少,肠道菌群分布种类与对照组最相似。结论:临床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能有效的改善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结肠黏膜愈合率,降低肠道炎症反应,复发率低。实验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可有效的治疗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APK信号通路中的JNK和p38MAPK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恢复肠道稳态,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愈合。

李佳音[9](2020)在《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并通过整理导师黄煌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经验,以“方-病-人”学说为指导,归纳出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特征和主治疾病谱,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葛根芩连汤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煌教授门诊病案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效案80例,并择取古今名家医案75例作为参照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模式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以及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的主治疾病谱。结果:(1)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以男性45-55岁左右,肥胖倾向者,及女性17-29岁,体格中等偏胖者为多见。体貌特征包括:头面、肩背皮肤异常,如皮肤油腻、好发痘疹、色素沉着、体毛较重、毛孔角化甚或黑棘现象。面红,肤色较暗,眼睑红或巩膜红染,男性眼皮脂肪厚,脂肪型眼袋突出。唇红或暗红,或有酒渣鼻,或额红。腹部充实,上腹部或有满闷不适,或有弥漫性压痛,但按之则有弹性。颈肩背肌肉厚实,拘急不舒,筋肉板凝,常感身重乏力,尤以腰骶下肢为甚。时有烦躁焦虑,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或思维迟钝。舌红,多暗红,质坚老,苔黄、厚、腻,或舌底静脉充盈。脉有力,或数或滑。多有不良饮食及习惯,喜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2)适用症状包括便溏、腹泻、粘滞不畅、便频、肛门灼热、腹胀、腹痛、反酸、嗳气、呕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口渴、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咽喉肿痛、鼻衄齿衄、多汗、盗汗、头颈汗出、心悸、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及性功能下降、小便短赤、尿痛、尿热、身热,怕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雄激素等。(3)适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颈椎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过速)、神经证、急慢性肠炎、反流性胃食管炎、痢疾、痤疮、湿疹、耳鸣耳聋、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炎、阴道炎、流行性感冒、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等。结论:在“方-病-人”诊疗模式指导下,对导师医案及古今名家医案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明确了葛根芩连汤方证,包括适用病症及适用人群的特质;以病案数据为基础,明确并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葛根背”的具体含义,并对导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

王诗恒[10](2020)在《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肠炎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微致病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胀满、高热、里急后重、腹泻、大便稀、伴脓血或黏液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不断增大,暴饮暴食、酗酒、过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民众中的日益增多,加上食品卫生问题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肠炎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较高。西医治疗肠炎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强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等问题,而中医治疗肠炎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治疗包括肠炎疾病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旨在对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种类、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用药量、药物加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使用临床试验方法学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使用Meta分析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管理,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总结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的疾病种类、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药物加味类型和用量、用药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再选取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0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35篇文献(RCT试验111篇,非RCT试验24篇),年份范围为1997~2019年,共检索到13种肠炎,纳入6种文献较多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大部分都为肠道湿热型。共有患者总数为10638例(RCT试验有9089例,其中非RCT试验有1549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平均治愈率为41.32%,平均有效率为93.37%,西医治疗平均治愈率为22.37%,平均有效率为82.84%,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共有247例不良反应事件,葛根芩连汤有59例,西医治疗有188例,葛根芩连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指出的是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乏力症状多于西医治疗,需引起重视。用药情况方面,成人用量范围为葛根3~40g,黄芩5~30g,黄连3~30g,炙甘草2~30g,儿童用量范围为葛根5~15g,黄芩4~12g,黄连3~15g,炙甘草3~6g,成人用量范围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儿童的用量范围除黄连外基本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成人和儿童用药量均小于《伤寒论》中的用量范围。药物加味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是健脾祛湿药、理气药和养血调经药,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症状基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或者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型肠炎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制于文献数量和质量,本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二、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1.7 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2.3 “疏肝健脾法VS西医常规”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3.1 临床总有效率
        2.3.2 临床治愈率
        2.3.3 中医症状积分
        2.3.4 炎症因子水平
        2.3.5 改良Mayo活动指数与结肠镜评分
        2.3.6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2.3.7 IBDQ评分
        2.3.8 肠道黏膜愈合疗效
        2.3.9 复发率
        2.3.10 不良反应
        2.3.11 其他
        2.3.12 发表偏倚分析
    2.4 “疏肝健脾法+西医常规治疗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4.1 临床总有效率
        2.4.2 临床治愈率
        2.4.3 中医症状积分
        2.4.4 ESR、CRP水平
        2.4.5 改良Mayo活动指数和结肠镜评分
        2.4.6 SAS 评分和SDS 评分
        2.4.7 复发率
        2.4.8 不良反应
        2.4.9 其他
3 讨论
    3.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1.1 流行病学研究
        3.1.2 发病机制
        3.1.3 治疗
    3.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
    3.4 疏肝健脾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4.1 柴胡
        3.4.2 白芍
        3.4.3 防风
        3.4.4 陈皮
        3.4.5 黄芪
        3.4.6 白术
        3.4.7 茯苓
        3.4.8 甘草
    3.5 主要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3.5.1 炎症因子水平(IL-6、IL-8、IL-10、TNF-α)
        3.5.2 改良Mayo活动指数
        3.5.3 Baron内镜评分
        3.5.4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3.5.5 IBDQ评分
        3.5.6 ESR、CRP水平
        3.5.7 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NK水平)
    3.6 疗效总结
    3.7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数据库检索式与检索结果
附录2:Jadad评分量表
附录3: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附录4:改良Mayo活动指数
附录5: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用药规律
    1 一般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规范中药名称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2.1 分析软件
        2.2 方剂的录入和核对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纳入结果
        3.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结果
        3.2.1 统计报表
        3.2.1.1 药物统计
        3.2.1.2 药物用量频次统计
        3.2.2 数据分析
        3.2.2.1 药物模式和关联规则分析
        3.2.2.2 药物频次分析
        3.2.2.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核心新方组合提取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有效化合物-靶点筛选
        1.2 靶点-基因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1.4 UC相关基因的筛选及PPI网络构建
        1.5 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芍药汤网络药理学
        2.1.1 芍药汤有效化合物筛选
        2.1.2 芍药汤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
        2.1.3 基于Biso Genet的 PPI网络图
        2.1.4 基因本体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新方网络药理学
        2.2.1 新方有效化合物筛选
        2.2.2 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
        2.2.3 基于Biso Genet的 PPI网络图
        2.2.4 基因本体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溃疡性结肠炎现状
    2 溃疡性结肠炎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免疫因素
        2.3 吸烟
        2.4 饮食因素
        2.5 母乳喂养
    3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及临床表现
    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5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5.1 病名
        5.2 病因
        5.3 病机
    6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7 芍药汤单味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7.1 白芍
        7.2 黄芩
        7.3 黄连
        7.4 大黄
        7.5 肉桂
        7.6 甘草
        7.7 槟榔
        7.8 木香
        7.9 当归
    8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结果分析
        8.1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8.2 药物用量分析
        8.3 药物模式分析
        8.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8.5 药物频次分析
        8.6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核心新方组合分析
        8.7 两个方剂有效化合物对比分析
        8.8 两个方剂核心网络对比分析
        8.9 两个方剂GO及 KEGG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文献特征描述
    2.3 纳入文献质量分析
    2.4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1.UC中医病因病机
    2.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作用机制
    3.结果讨论
    4.验案举隅
    5.创新点
    6.总结优势和局限性
    7.展望与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个人简介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症候
        1.4 中医治疗
    2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2 溃疡修复与影响因子
        2.3 西医治疗
    3 小结
1 研究方法
    1.1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
    1.2 临床验证
2 结果
    2.1 理论成果
    2.2 临床结果
3 讨论
    3.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认识
    3.2 痛泻要方加味的认识
    3.3 网络药理学视角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4 临床验证角度探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附表: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观察表
    影响因子检测方法
个人简介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西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促炎性细胞因子
        2 抗炎性细胞因子
        3 其他因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药物治疗的贝叶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数据提取与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环境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微生物因素
        1.4 免疫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3.1 中医内治
        3.2 中医外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寒热并用法治疗UC
        2.1 现代名医经验
        2.2 寒热并用经典方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Meta分析结果
        3.2 局限性
        3.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图
    附录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表
    附录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基本情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一、西医对UC的认识
        (一) 发病机制
        (二) 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二、中医对UC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分型
        (三) 治法治则
        (四)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基线资料比较
        (二) 结果
    五、讨论
        (一) 大肠湿热证的UC病因病机特点
        (二) 方药解析
        (三) 选穴分析
        (四)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UC的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一、实验材料
        (一) 动物
        (二) 药物与试剂
        (三) 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
        (二) 实验药物与配制
        (三) 造模与干预治疗
        (四) 取材
        (五) 疾病活动指数(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
        (六) 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评分
        (七) 病理学观察及损伤评分
        (八)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九)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十)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十一)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
        (十二) TUNEL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十三)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十四)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大鼠一般情况评估
        (二)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三) 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评分
        (四) 病理组织学评分
        (五)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
        (六)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p-JNK、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七)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
        (八)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方证相应
    二、方-病-人诊疗模式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方论及研究现状
    1 历代方论
        1.1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1.2 利遂不止
        1.3 脉促
        1.4 表未解
        1.4.1 具体病位
        1.4.2 病邪性质
        1.4.3 对分歧的思考
        1.5 喘而汗出
        1.6 小结
    2 药论与方解
        2.1 葛根
        2.2 黄芩
        2.3 黄连
        2.4 甘草
        2.5 方解
    3 现代研究
        3.1 药理学研究
        3.2 现代临床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黄煌经验之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纳入
        1.2 工具软件
        1.3 数据整理
        1.4 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适用体质研究
        2.2 适用症状研究
        2.3 适用疾病研究
        2.4 主体适用人群病症研究
        2.5 用方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讨论
    1 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体质特征
        1.1.1 主体适用人群的确定
        1.1.2 体貌特征
        1.1.3 精神心理状况
        1.1.4 生活方式
        1.2 适用症状
        1.3 药证相关
        1.3.1 葛根证
        1.3.2 黄连证、黄芩证
        1.3.3 甘草在葛根芩连汤中的作用
        1.4 葛根芩连汤与肠道菌群
        1.4.1 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
        1.4.2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的相关性
        1.4.3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1.4.4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证发病趋向
        1.4.5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作用机制
        1.5 小结
    2 黄煌经验探讨
        2.1 GGQLT综合征
        2.2 Ⅱ型糖尿病
        2.2.1 用方经验
        2.2.2 葛根的剂量
        2.2.3 大黄、肉桂
        2.2.4 葛根的煎煮法
        2.2.5 药物炮制与丸剂的使用
        2.3 方证鉴别
        2.3.1 病症相类
        2.3.2 方组相类
        2.3.3 患者身形相类
        2.4 使用注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结论
    1 葛根芩连汤方证
        1.1 适用人群
        1.2 适用病症
        1.3 方证提要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数据标准化-加味药物名称及品种
附录二: 数据标准化-体征
附录三: 数据标准化-症状
附录四: 数据标准化-现代病名
附录五: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附录六: 葛根芩连汤方人体貌特征图谱
附录七: 黄煌教授验案举隅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前言
1 葛根芩连汤概述
    1.1 方证概述
    1.2 用量和用法
    1.3 组成和方解
        1.3.1 方剂组成
        1.3.2 方解
    1.4 现代药理研究
        1.4.1 退热作用
        1.4.2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1.4.3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1.4.4 抗炎、化痰、止渴、清热作用
        1.4.5 增强免疫力作用
        1.4.6 抗缺氧作用
    1.5 肠炎疾病简述
        1.5.1 放射性直肠炎
        1.5.2 急性肠炎
        1.5.3 溃疡性结肠炎
        1.5.4 慢性结肠炎
        1.5.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1.5.6 细菌性痢疾
2 临床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纳入和整理
        2.1.2 数据分析
        2.1.3 文献的检索和纳入
        2.1.4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5 文献整理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文献要素分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过程
        2.3.1 检索策略
        2.3.2 文献数量统计
        2.3.3 文献要素录入
        2.3.4 文献要素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文献年份
        2.4.2 文献类型
        2.4.3 文献分布地区
        2.4.4 肠炎类型
        2.4.5 医院级别
        2.4.6 患者信息
        2.4.7 诊断标准
        2.4.8 疗效标准和分级
        2.4.9 干预措施
        2.4.10 中医证型
        2.4.11 临床症状
        2.4.12 用药情况
        2.4.13 临床疗效
        2.4.14 安全性
        2.4.15 文献质量评价
        2.4.16 疾病分类论述
3 葛根岑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 葛根芩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3.1.1 资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Meta分析
        3.1.4 讨论
        3.1.5 结论
4 讨论
    4.1 文献研究情况总结
        4.1.1 文献的一般情况总结
        4.1.2 文献质量总结
        4.1.3 用药情况总结
        4.1.4 临床疗效
        4.1.5 安全性
        4.1.6 Meta分析结果总结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胡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郑秋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谭高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痛泻要方加味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艳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D]. 邢潇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D]. 宫宇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D]. 陈铭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D]. 李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王诗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通泻药方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