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仔至Ⅲ期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和维生素的适宜需要量初步研究

大眼仔至Ⅲ期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和维生素的适宜需要量初步研究

一、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幼蟹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及维生素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筛成[1](2020)在《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因素,鱼粉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模式和全程配合饲料技术推广,对蛋白质总量和鱼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目前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蛋白质含量和鱼粉替代的研究集中在幼蟹阶段,且鱼粉替代物主要是单一的蛋白源或混合植物蛋白源,缺乏对育肥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和蛋白源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河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以及育肥阶段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河蟹系列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饲料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饲料4#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饲料1#最高;血清中的GPT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TG)含量和SOD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MDA含量在2#组最高。(3)饲料1#幼蟹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最高。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综上,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河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2.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育肥阶段雌、雄河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粉替代后,各组河蟹最终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2)随鱼粉替代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总脂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雄蟹和雌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以及各自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基本不受鱼粉替代的影响;(3)饲料5#组雌、雄蟹血清的GOT和GPT活力显着升高,且饲料4#组的雄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最高;(4)从经济性能而言,饲料4#的单位总产值和部分总利润显着高于其他组;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复合蛋白源替代雄蟹和雌蟹育肥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33.33%和50%。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蛋白水平(278、323、351、390和420 g·kg-1,记为饲料1#~5#)饲料对雌、雄亚成体河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河蟹存活和生长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84 g·kg-1时,雌蟹生长性能最佳,而雄蟹则为420 g·kg-1。(2)在实验结束时,雌蟹的GSI与95d时HSI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各组雄蟹GSI无显着差异。(3)随着蛋白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总脂和性腺碳水化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灰分含量显着上升;雌蟹的肝胰腺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的,在饲料2#最高;(4)雄性血清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雌蟹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饲料4#最低。雌、雄蟹肝胰腺中TG含量分别在饲料2#和3#最高。(5)雄蟹血清T-AOC活力和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雌蟹血清T-AOC、GR活力和肝胰腺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均在饲料3#组最低。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河蟹生长、降低肝脂沉积、肝损害和氧化应激,建议育肥阶段雌蟹和雄蟹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384 g·kg-1和420 g·kg-1。

郝美林[2](2019)在《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青蟹的常见种,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养殖蟹类。近些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饲料原料日益紧张,水产动物饲料供需矛盾逐年增加。为缓解国际鱼油资源短缺,本研究以拟穴青蟹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实验,以观察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拟穴青蟹生长、体成分、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以及青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合成、转运和分解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以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Δ6脂肪酸去饱和酶(Δ6 Fatty acyl desaturase,Δ6 Fad)启动子为切入点,筛选并克隆调控Δ6 Fad基因的主要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中脂肪酸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理。本研究有助于为拟穴青蟹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为甲壳动物脂质代谢提供理论资料。对于开发营养均衡、成本经济的青蟹饲料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以鱼粉、酪蛋白、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等为基础饲料原料,并分别添加8%水平的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混合的油脂,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粗蛋白45%,粗脂肪9.5%)配合饲料饲喂青蟹(20.19±0.82 g)10周,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分别为0%(SO0)、20%(SO20)、40%(SO40)、60%(SO60)、80%(SO80)及100%(SO100)。实验青蟹共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0只蟹。结果表明:青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升高均呈减低趋势,其中SO60、SO80和SO100三个处理组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合考虑,豆油最佳替代量不宜超过40%。肝胰腺中SO60、SO80和SO100组粗脂肪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中SO0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SO20、SO40和SO60组。肌肉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总体上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肝胰腺EPA含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最低值出现在SO100处理组,DHA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组中EP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SO0组中DHA含量显着高于SO80和SO100试验组(P<0.05)。肌肉和肝胰腺中HUFA含量与饲料脂肪酸中C18:2n-6含量呈现负相关,肝胰腺中C18:2n-6和HUFA含量与肌肉中的含量均呈现正相关;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含量、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的表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肝胰腺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分别上调2.48倍和2.23倍,ACC基因分别上调2.25倍和2.53倍,均与SO0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各处理组间FAS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ACC基因SO80和SO100处理组相对于SO0组分别上调1.98倍和1.71倍(P<0.05);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处理组中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3)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脂肪酸转运蛋白(fatty acid transporter protein,FATP)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SO60和SO80处理组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肌肉组织中的FATP基因表达水平在SO0组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FABP9基因的m RNA整体表达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而上升。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替代水平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肉碱脂酰转移酶I(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肌肉组织中,SO0处理组CPT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O40、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P<0.05)。3.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Δ6 Fad启动子区序列共3258bp,其中包括第二个外显子的部分序列(ATG上游,70bp)、第一个内含子(228bp)、第一个外显子(126bp)和第一个外显子上游序列(2833bp)。启动子预测网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有启动子特征,并且有多个可能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组件,包括:NF-1、HNF-4、CEBPB、SREBP、Sp1、AP1和P53等,并在-958~-856bp处发现一个102 bp的Cp G岛。4.SREBP-1基因的c 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转录因子c DNA全长3361bp(不包括Poly A尾)(Gen Bank登录号:MH910503),包括118bp的3’非翻译区,123bp的5’非翻译区以及3202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039个氨基酸。SREBP-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具有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b HLH-zip),通过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拟穴青蟹SREBP-1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的相似度最高,为61.17%,与斑马鱼和大西洋鲑的相似度分别为31.84%和32.57%,与人、小家鼠、原鸡的相似度在11.07-33.30%之间。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SREBP-1基因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神经节和眼柄中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着(P<0.05),其次是肝胰腺、心脏、鳃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胸神经节和胃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SREBP-1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处理组分别上调2.76倍和2.58倍(P<0.05)。肌肉组织中,替代比例达到20%和40%时,Δ6 Fad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最高,与SO0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但与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与SO0处理组相比,SREBP-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上调2.25倍和2.87倍(P<0.05);肌肉组织中SREBP-1基因表达整体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替代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与SO0组相比,分别相对上调了2.03倍、1.86倍和2.13倍(P<0.05)。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青蟹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在肌肉组织中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对肝胰腺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具有显着影响;在油脂添加8%的基础上,豆油替代鱼油比例不宜超过40%。(2)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整体表达水平上升,分解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肌肉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整体上与在肝胰腺中一致。(3)Δ6 Fad启动子区含有保守的NF-Y、SREBP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克隆了转录因子SREBP-1,并研究了其在豆油替代鱼油的表达效果。肝胰腺中Δ6 Fad和SREBP-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升高,且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对肌肉组织中的影响大。

马倩倩[3](2018)在《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是水生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其中,鱼油是水产配合饲料中优质的脂肪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鱼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鱼油的产量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鱼油的价格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利用营养学、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查明了幼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廉价易得性,从营养调控角度,研究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饱和脂肪酸油源利用率的营养配方策略,结果为开发中华绒螯蟹高脂饲料适宜脂肪源的选择、完善人工配合饲料的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5.92±0.08 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6%,配制PA,OA,LA和LNA组,4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每种油源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结束,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幼蟹的血清。结果发现,存活率和增重率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幼蟹肝胰腺TG含量OA组显着低于其余三组(P<0.05),幼蟹肝胰腺糖原含量,MDA含量和SOD酶活性LNA组均最高(P<0.05);幼蟹血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LNA组均最高(P<0.05)。GC-MS分析发现,OA与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多为17种,且只有一种物质含量在OA组中降低,其余的均升高,其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这些主要的能量代谢通路;LA和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少仅4种,且均为在LA组中含量升高。结果表明,LNA组脂肪源肝胰腺TG累积,脂质氧化应激严重,相比之下富含油酸的OA脂肪源更利于为幼蟹提供能量。2.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20±0.01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前述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12%,配制6%PA、6%OA、6%LA、6%LNA、12%PA、12%OA、12%LA、12%LNA 8种等氮饲料,探讨了不同植物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每种植物油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各个处理组相比,6%PA组增重率最高,而12%LNA组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P<0.05)。全蟹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2%脂肪水平下P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P<0.05)。6%LNA和12%LNA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最低,MDA含量则显着升高(P<0.05)。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性不受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影响,淀粉酶活性12%PA组最高,显着高于12%LA和12%LNA组(P<0.05)。综述所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PA组,在6%脂肪水平下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的转化效率和幼蟹的生长,12%脂肪水平下可以利于蟹体粗蛋白的累积。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LNA组会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幼蟹肝胰腺的脂质氧化应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蟹的死亡率升高。3.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肉碱是脂肪跨膜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载体,在水生动物鱼类中,L-肉碱是长链脂肪酸(LCFA)进入线粒体的必需载体。为探究前述四种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适当添加肉碱是否能缓解或消除脂质过氧化对幼蟹的负面影响,试验在含12%脂肪的棕榈油、橄榄油、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四种脂肪源中,分别添加0.6%的肉碱(Carnitine),探讨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成8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12%PA、12%OA、12%LA、12%LNA、12%PA+肉碱、12%OA+肉碱、12%LA+肉碱和12%LNA+肉碱组,以质量0.20±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试验为期8周。结果发现,饲料中适当添加肉碱,LNA组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的水平;添加肉碱对各处理组幼蟹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试验还发现,肉碱的添加显着提高了OA组和LNA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LA组的肝胰腺TG含量,但未对各组肝胰腺糖原产生显着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肉碱未对各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产生显着影响,也未能有效降低各组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肉碱可以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全蟹的粗蛋白含量,还可以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TG)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脂肪的分解供能和利用。肉碱的添加效果和有效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4.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初步了解饱和脂肪酸油源负面效果的基础上,本试验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降脂添加剂降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负面效果。配制了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基础饲料配方,并在其中添加营养素水飞蓟素(Silymarin)和牛磺酸(Taurine),探讨脂肪源和营养素对幼蟹(0.18±0.01g)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并分别添加水飞蓟素(0.08%)和牛磺酸(0.8%),配制成等氮等脂(蛋白质含量41%,脂肪水平13%)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即S-CO、T-CO、C-CO、S-TO、T-TO和C-TO,共6种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存活率(P<0.05);添加水飞蓟素可显着提高TO组幼蟹的增重率,并降低了其肝胰腺指数(P<0.05)。脂肪源也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CO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牛磺酸和水飞蓟素对全蟹的体成分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牛磺酸显着降低了CO组肝胰腺的糖原含量,对TO组没有显着影响。水飞蓟素显着降低了CO组幼蟹肝胰腺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不会影响幼蟹的存活和生长,适当添加水飞蓟素还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的生长;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高脂下会严重阻碍幼蟹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率升高,即使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水飞蓟素或牛磺酸也未能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影响。5.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与糖水平的交互作用,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5%),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糖水平分别为23%、30%和37%),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8%),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分别标示为:23%CO、30%CO、37%CO、23%TO、30%TO和37%TO。幼蟹质量为0.18±0.01g,养殖周期8周。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TO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高于CO组(P<0.05);糖水平对CO组幼蟹的增重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显着影响了TO组幼蟹的增重率。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含量,糖水平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全蟹体蛋白和肌肉蛋白含量(P<0.05),CO和TO脂肪源组幼蟹分别在30%和23%两个糖水平达到最高的蛋白累积。脂肪源和糖水平均对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两种脂肪源中淀粉酶活性均在37%糖水平下最低(P<0.05)。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SOD酶活性,23%TO组SOD酶活性显着高于23%CO组(P<0.05)。结果表明,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在适宜的糖水平(30%)下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蛋白累积,提高幼蟹的生长率;相比之下,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或者过过高的糖水平均不利于幼蟹健康生长。6.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前面研究发现调配的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并不影响幼蟹的生长,而且饲料添加营养素(肉碱)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甚至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为了探究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和蛋白水平对幼蟹(质量为3.13±0.06g)的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40%),并分别添加肉碱(Carnitine),配制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8种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标示为:35%CO、35%CO+肉碱、40%CO、40%CO+肉碱、35%TO、35%TO+肉碱、40%TO、40%TO+肉碱组。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发现,幼蟹存活率40%CO、40%CO+肉碱和35%TO组显着低于40%TO组(P<0.05),增重率35%T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没有影响幼蟹的生长(P>0.05)。蛋白水平并未影响幼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脂肪源显着影响了粗脂肪含量,表现在粗脂肪含量40%CO组显着高于40%TO组;肉碱的添加显着降低了35%TO组幼蟹粗蛋白含量,也显着降低了40%CO组的粗脂肪含量(P<0.05)。35%CO组幼蟹肝胰腺糖原和TG含量最高(P<0.05),添加肉碱显着降低了其TG含量(P<0.05)。MDA含量35%C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并未显着影响幼蟹的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35%蛋白水平下,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生长,高不饱和脂肪酸在35%蛋白水平下,会使幼蟹肝胰腺大量累积甘油三脂进而导致脂质氧化应激,添加肉碱可以降低其甘油三脂含量,但并不能缓解其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幼蟹组织脂肪酸的保留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保留特定的脂肪酸。

肖起珍,杜雪,刘青,徐建发,王少兵,姜晓东,成永旭[4](2017)在《不同活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投喂轮虫、轮虫与卤虫、卤虫3种不同的投喂模式饲喂中华绒螯蟹Ⅴ期溞状幼体,以其变态为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存活率以及实验结束时存活个体的重量、甲壳长、甲壳宽为评价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活饵料投喂模式的溞状幼体的存活率和96 h时变态率以单独投喂卤虫组最高,分别为33.33%±2.31%和86.2%±7.2%,但与另外两组差异不显着。2)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的存活大眼幼体平均体重差异不显着;存活I仔蟹平均体重为(12.10±0.98)mg至(13.16±1.10)mg之间,单独投喂卤虫组体重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3)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的存活大眼幼体的平均甲壳长和甲壳宽均以单独投喂卤虫组的效果最好;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I期仔蟹平均甲壳长和甲壳宽有显着差异,单独投喂轮虫组的甲壳长宽均小于其他两组;将卤虫作为单一饵料在促进中华绒螯蟹后期溞状幼体的变态和存活方面效果最好,其次轮虫卤虫混合组的饲喂效果优于单独投喂轮虫。

崔燕燕[5](2016)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工饲料的普及,对鱼粉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其资源日益匮乏,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供需矛盾日渐加剧,因此,如何节约鱼粉使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动物的营养需要参数中,适宜的蛋白能量比对于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蛋白质和饲料的转化效率及降低养殖成本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植物蛋白源(如豆粕、棉粕、菜粕等)的来源广泛、价格相对较低且产量稳定,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是节约鱼粉使用量、降低养殖成本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本论文探讨了中华绒螯蟹饲料的最适蛋白能量比,同时研究了四种常见植物蛋白源(豆粕、发酵豆粕、棉粕和菜粕)中氨基酸在机体内的利用和沉积情况,并通过补充外源性限制氨基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的手段,进一步优化了植物蛋白饲料中的氨基酸组成,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为节约鱼粉用量和研制河蟹人工饲料配方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个蛋白质水平(30%、35%和40%)和3个脂肪水平(2%、7%和12%),共配制了9种不同蛋白能量比的饲料(介于13.69mg/kJ-19.79mg/kJ),探讨了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体重3.39±0.10 g)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30只蟹,每日投喂2次,实验周期为10周。结果发现,各个处理组幼蟹存活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介于79.17%~89.16%之间。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当蛋白质水平为40%时,6%脂肪组的增重情况要优于12%脂肪组;脂肪水平为12%时,35%蛋白组的增重情况要优于40%蛋白组。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蟹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性升高(P<0.05);蟹体粗脂肪含量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性升高,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也会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P<0.05)。肝胰腺中总蛋白酶活性仅受到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显着性升高(P<0.05),而肝胰腺中脂肪酶活性则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仅受到饲料蛋白和脂肪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P<0.05),与饲料中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无关。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35%、脂肪水平为12%,蛋能比为15.77mg/kJ的情况下,中华绒螯蟹幼蟹获得了最佳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同时,在一定的蛋白水平下,饲料中的脂肪对幼蟹具有蛋白质节约效应。2四种植物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50%的鱼粉配制基础饲料(记为FM),分别采用30.5%发酵豆粕、32.5%豆粕、28%棉粕和39%菜粕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总量的50%,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FSBM、SBM、CSM和RSM),投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49±0.003g)8周。结果发现:(1)与FM组相比,FSBM、SBM和CSM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RSM组的增重率与F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SBM组(P<0.05),而其饲料系数则显着高于FM、FSBM及SBM组(P<0.05),蛋白质效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显着低于SBM和CSM组(P<0.05)。(2)不同植物蛋白组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和F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而RSM组总必需氨基酸沉积率显着低于FSBM和CSM组(P<0.05)。(3)与FM组相比,不同植物蛋白组血清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并没有显着的影响,而RSM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的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果表明,在幼蟹饲料中,豆粕、发酵豆粕和棉粕替代鱼粉的50%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表明发酵豆粕、豆粕和棉粕可以作为替代鱼粉的适宜蛋白源,且添加水平均在30%左右。菜粕替代后降低了饲料的利用和氨基酸沉积效率,使用效果和蛋白品质较差,这可能是与动物对菜粕的蛋白质消化率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和添加水平过高有关,建议使用前适当进行脱毒处理,并与或和其它植物蛋白配伍使用。3四种植物蛋白源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鱼粉组作为对照(记为FM),鱼粉组饲料的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含量作为添加标准(即0.92%Met和2.32%Lys),在SBM、CSM和CSM组饲料中分别补充微囊蛋氨酸和微囊赖氨酸(记为SBM+、CBM+和RBM+),共配制成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49±0.003g)8周。结果发现:(1)各组存活率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与FM组相比,SBM+和CSM+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要显着高于FM组(P<0.05),而其它各组和FM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SM组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FM和RSM+组(P<0.05)。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来看,试验组与FM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其中,RSM组显着低于SBM和CSM组,RSM+组与SBM和CS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2)与FM组相比,不同试验组对蟹体粗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其中,RSM组蟹体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SBM和CSM组(P<0.05),而RSM+组与SBM和CSM组相比差异不显着。RSM组的蛋氨酸沉积率和赖氨酸沉积率均显着低于FM和RSM+组(P<0.05)。(3)与FM组相比,不同试验组间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没有显着的差异;而RSM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FM组(P<0.05),其它各组和FM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补充微囊蛋氨酸和微囊赖氨酸后,能够不同程度改善幼蟹的生长。分别添加32.5%豆粕和28%棉粕后并未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及抗氧化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但补充氨基酸后,幼蟹的增重情况显着的提高。特别是在39%菜粕饲料中补充0.17%Met和0.24%Lys后,幼蟹的生长情况、饲料利用和蛋白质沉积情况等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李旭骁,龚月生[6](2015)在《中华绒鳌蟹养殖营养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鳌蟹又名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随着我国水产品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养殖区域都开始养殖中华绒鳌鳖,养殖的产量也是逐年提高,随着河蟹各种养殖模式的产生,河蟹的营养源也从纯人工模式转换到以人工添加饲料为主的营养源。河蟹以其高营养价值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进行养殖,本文依据快速发展的河蟹养殖业对中华绒鳌蟹的营养需求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魏建军[7](2015)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蟹类,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华绒螯蟹捕捞产量仅为6.13万吨,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规模化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量与之俱增。2013年,中华绒螯蟹养殖产量达到72.99万吨,产值高达50.85亿美元。然而,随着养蟹业的迅速发展,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有关中华绒螯蟹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宏量元素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报道了有关水溶性维生素叶酸以及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亚硝酸盐胁迫下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虾、蟹类的微量元素营养生理研究,并为科学配制中华绒螯蟹专用饲料提供了参考依据。1.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机能的影响1.1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共配制了7种叶酸添加量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为0、0.5、1.0、2.0、4.0、8.0和16.0mg/kg饲料(饲料中叶酸总水平分别为0.078、0.589、1.14、2.12、4.07、8.17和16.16 mg/kg),并增设一组不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饲料组作为对照,投喂初始体重为(0.051±0.001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40只幼蟹。结果表明:添加≥2.0 mg/kg叶酸的处理组,其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且添加2.0-16.0 mg/kg叶酸的处理组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存活率在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饲料中叶酸水平显着影响了中华绒螯蟹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是对灰分和水分无显着影响。随着饲料叶酸水平升高,肝胰腺中叶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而丙二醛的含量则一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叶酸,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速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增重率和肝胰腺中叶酸含量为指标,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叶酸的适宜需求量为2.29-2.52 mg/kg。1.2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以不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饲料组作为对照,研究了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酚氧化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淋巴细胞密度,以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抵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 mg/kg叶酸的处理组,机体的酚氧化酶和血淋巴细胞密度显着高于添加:≤1.0 mg/kg叶酸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且添加2.0-16.0 mg/kg叶酸处理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溶菌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在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并且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用1.2 x 107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不同处理组幼蟹2周后,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的累积死亡率最低。2.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交互作用2.1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l:的适宜需求量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维生素B12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以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对维生素B12的适宜需求量。选取初始体重为(0.051±0.001g)的健康幼蟹,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幼蟹,分别投喂不添加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的饲料(对照)以及维生素B12含量为0、0.05、0.1、0.2、0.4、0.8、1.6 mg/kg的8种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添加0.2和0.4 mg/kg VB12的处理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添加0.05.1.6 mg/kg VB12的处理组和对照组;饲料效率和存活率在添加0.2 mg/kg VB12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添加0.2和0.4 mg/kg VB12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淋巴细胞密度显着高于添加0.05、1.6 mg/kg VB12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清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在添加0.2 mg/kg VB12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在添加2.0 mg/kg VB12处理组时最低,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通过增重率和血淋巴细胞密度对饲料中维生素B12水平做折线回归,求得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12的需求量为0.20-0.22 mg/kg。2.2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协同作用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57±0.03 g)的幼蟹6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幼蟹,分别投喂对照组(不添加叶酸和VB12),单一VB12组(0.2 mg/kg VB12),单一叶酸组(2.3 mg/kg叶酸)和联合处理组(0.2 mg/kg VB12+2.3 mg/kg叶酸)的饲料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先统计成活率和称重,然后从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30只幼蟹,用2 × 108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攻毒2周。结果表明: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存活率在联合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但与单一叶酸或VB12组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联合处理组的酚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但与单一叶酸或VB12组也无显着性差异。同时,联合处理组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和血淋巴细胞密度等指标最高,其次是单一叶酸组和VB12组,而对照组最低。投喂联合处理组饲料幼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和累积死亡率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叶酸和VB12对幼蟹的生长、生理代谢和免疫性能均可能有互补和协同作用。3.亚硝酸盐胁迫下饲料中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亚硝酸盐毒性是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叶酸对缓解亚硝酸盐胁迫的作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叶酸添加量为0、2.5和8.0 mg/kg(饲料中叶酸总水平分别为0.08、2.59和8.17 mg/kg)的三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各饲料处理组幼蟹分别暴露在三个亚硝酸盐水平(0、0.2和2.0 mg/L)的养殖水体中,共形成9个实验处理组,每组4个平行,投喂初始体重为(0.14±0.02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结果表明,与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相比,0和0.2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升高。添加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的饲料效率和成活率与不添加叶酸的处理组有显着差异,并且幼蟹暴露于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时,其饲料效率和存活率要显着高于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添加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不添加叶酸的处理组,并且其活性随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丙二醛含量的趋势正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趋势相反,即不添加叶酸处理组显着高于添加叶酸的处理组,且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最高。血清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显着高于不添加叶酸处理组,而血细胞总数、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饲料中叶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血细胞总数、酚氧化酶、溶菌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之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可以有效地缓解亚硝酸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提高幼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金敏[8](2014)在《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精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评估了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精氨酸、赖氨酸及蛋氨酸的需要量,并探讨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和磷虾粉作为蛋白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0.0%、35.0%、40.0%31.6%、45.0%、50.0%和55.0%,实测值为36.5%、41.7%、45.6%、50.2%和55.8%。每个处理60只蟹,设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2.50±0.08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P<0.05),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50.2%时,三疣梭子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对三疣梭子蟹全蟹体成分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全蟹的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含量以及肌肉氨基酸组成受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显着,并且肌肉中EAAS组成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性,而全蟹灰分含量并无显着性差异。根据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梯度做折现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对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51.5%。2.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精氨酸的适宜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和磷虾粉作为蛋白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脂饲料(粗蛋白49.5%,粗脂肪7.0%),饲料中精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4%、0.8%、1.2%、1.6%和2.0%;实测各组饲料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59%、1.91%、2.26%、2.74%、304%和3.30%。每个处理60只蟹,设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4.72±0.12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P<0.05),当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由1.59%增加到2.74%,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当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由2.74%增加到3.30%,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无显着提高。对三疣梭子蟹全蟹体成分及肌肉成分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全蟹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不受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影响(p>0.05),对肌肉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肌肉氨基酸组成影响不显着(p>0.05),但肌肉中精氨酸含量及EAA总量受精氨酸水平影响显着(p<0.05),投喂1.59%精氨酸含量饲料组肌肉精氨酸含量及AA总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各处理间呈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AST)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p<0.05),而谷丙转氨酶(ALT)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饲料中精氨酸的适宜需要量为2.80%饲料(蛋白质的5.66%)。3.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赖氨酸的适宜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和磷虾粉作为蛋白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脂饲料(粗蛋白49.5%,粗脂肪7.0%),饲料中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6%、0.9%、1.2%和1.5%;实测各组饲料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每个处理60只蟹,设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7.86±0.16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P<0.05),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由1.58%增加到2.41%,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由2.41%增加到2.90%,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下降。对三疣梭子蟹全蟹体成分及肌肉成分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全蟹的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不受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影响(p>0.05),但粗蛋白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对肌肉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肌肉氨基酸组成影响不显着(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各处理间呈显着差异(p<0.05),而谷草转氨酶(AST)各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各处理间呈显着差异(p<0.05)。以特定生长率(SGR)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需要量为2.41%饲料(蛋白质的4.87%)。4.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氨酸的适宜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和磷虾粉作为蛋白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脂饲料(粗蛋白49.5%,粗脂肪7.0%),饲料中蛋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25%、0.50%、0.75%、1.00%和1.25%;实测各组饲料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61%、0.77%、0.97%、1.18%、1.44%和1.64%。每个处理60只蟹,设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1.27±0.13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显着(P<0.05),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0.61%增加到0.97%,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097%增加到1.44%,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差异;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由1.44%增加到1.64%,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下降。对三疣梭子蟹全蟹体成分及肌肉成分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全蟹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不受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影响(p>0.05);对肌肉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表明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三疣梭子蟹肌肉氨基酸组成影响不显着(p>0.05)。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饲料中蛋氨酸的适宜需要量为1.07%饲料(蛋白质的2.16%)。

王立改[9](2014)在《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脂肪利用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维生素E与脂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脂肪及维生素C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脂肪利用的保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以保护脂肪在体内利用中免受脂质过氧化、缓解氧化脂肪对幼蟹造成的损伤作用,并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探讨了维生素E的抗氧化性能。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华绒螯蟹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中经常遇到的脂肪氧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1.饲料中不同脂肪和维生素E水平对中华绒螫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及抗病力的影响维生素E在保护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性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评价维生素E和脂肪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影响,进行了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饲料包含三个维生素E水平(0,100和300mg kg-1饲料)和两个脂肪水平(6%和9%)。结果显示,幼蟹肝胰腺中的维生素E含量与饲料中的维生素E含量成正相关;维生素E和9%脂肪水平显着提高了肝胰腺中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组成百分比;维生素E显着提高了幼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维生素E100mg kg-1饲料组幼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低于维生素E O或300mg kg-1饲料组;9%脂肪水平组幼蟹的血清酚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6%脂肪水平组;维生素E的添加显着提高了幼蟹抵抗细菌感染能力。本研究显示不同脂肪和维生素E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幼蟹的生长和成活率,但是添加维生素E100mg kg-1可以提高幼蟹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2.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组成分、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维生素E能否有效保护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免受脂质过氧化呢?为了探讨此问题,我们配制了维生素E添加量(0和200mg kg-1饲料)和HUFA添加量(0%和1%)的五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为E-HUFA,-E+HUFA,+E-HUFA,+E+HUFA,进行了42天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E+HUFA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HUFA组的体脂肪含量相对HUFA组幼蟹有增加的趋势;幼蟹肝胰腺中维生E含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成正相关;+E+HUFA组的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低于E+HUFA组;+E+HUFA组的血淋巴呼吸爆发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各组;+E+HUFA组和+E-HUFA组血清溶菌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组;-E-HUFA组幼蟹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本研究显示维生素E可以保护HUFA免受脂质过氧化;HUFA能够提高幼蟹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和抵抗病菌感染的能力。3.氧化鱼油中添加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维生素E是否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中华绒螯蟹造成的损伤作用呢?为了探讨此问题,我们设计了9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包含三个维生素E水平(0,100和300mg kg-1饲料)和三种氧化程度(13.4meq kg-1,48.9meq kg-1,119meq kg-1)的鱼油,进行了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高度氧化鱼油(119meq kg-1)显着降低了幼蟹的增重率;中度氧化鱼油(48.9meq kg-1)和高度氧化鱼油显着降低了幼蟹的成活率和饲料效率。维生素E添加100mg kg-1组显着降低了幼蟹肝胰腺中的MDA含量。高度氧化鱼油组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着低于新鲜鱼油组(13.4meq kg-1)口中度氧化鱼油组;维生素E添加100mg kg-1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着高于添加0和300mg kg-1维生素E组。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血清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显着低于添加100mg kg-1和300mg kg-1维生素E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显示高度氧化鱼油组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新鲜鱼油组和中度氧化鱼油组;添加维生素E则显着增强了幼蟹抵抗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能力。结果表明维生素E的添加,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幼蟹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幼蟹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4.氧化鱼油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应激蛋白Hsp70,硫氧还Trxl和抗氧还蛋白Prx6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环境胁迫能够诱导应激蛋白Hsp70基因的上调表达,氧化应激则会诱导Trxl和Prx6基因产生过表达;而Trxl和Prx6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各种氧化应激的损伤。通过添加功能性营养素可调节以上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中维生素E和氧化鱼油实验结果表明,高度氧化鱼油显着上调了幼蟹肝胰腺中Trxl, Prx6和Hsp70基因表达;维生素E则显着下调了幼蟹肝胰腺中Trxl, Prx6和Hsp70基因表达;高度氧化鱼油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幼蟹肝胰腺中Trxl和Prx6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在氧化应激下,Trxl, Prx6和Hsp70基因均产生过表达,而适量添加维生素E则可以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而间接地调控了以上基因的表达。5.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和C的可能交互作用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中的前期部分实验结果中,发现维生素E和维生素C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验证维生素E和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抗氧化性能等方面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们设计了9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包含三个维生素C水平(0,100(?)300mg kg-1饲料)和三种维生素E水平(50,100(?)300mg kg-1饲料),9组饲料分别标记为C0+E50, C0+E100, C0+E300, C100+E50, C100+E100, C100+E300, C300+E50, C300+E100,C300+E300,进行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蟹肝胰腺中维生素E和C含量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和C的提高而增加,而肝胰腺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则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的提高反而呈现降低趋势;C100+E100组幼蟹的血淋巴呼吸爆发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维生素E和C在血淋巴呼吸爆发方面呈现出交互作用;在肝胰腺中,CO+E50组和C300+C300组中的SOD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组;C300+E100组和C100+E100组中,幼蟹肝胰腺中DH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C300+E50组中,幼蟹肝胰腺中EPA组成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维生素E和C在幼蟹肝胰腺中EPA组成百分比方面表现出交互作用。维生素E和C对幼蟹肝胰腺中Trxl和Prx6基因表达均有显着影响,其中E100+C100组幼蟹肝胰腺中Trxl和Prx6的基因表达量最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E和维生素C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以节约维生素E;维生素E和维生素C添加量过低或过高均会产生氧化应激,综合本实验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指标及基因相对表达测定结果,建议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mg kg-1饲料和维生素C100mg kg-1饲料。

陈彦良[10](2014)在《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动物营养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胆固醇的需求量,以及饲料中胆固醇和磷脂之间的可能交互作用;通过在不同脂肪源及其搭配的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从受试动物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指标入手,配合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对幼蟹饲料中的脂肪源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初步阐明了脂类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抗病力等方面起到的调节作用,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了与脂类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和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yl-CoA-binding protein, ACBP),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及搭配对其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补充了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生理资料,同时可为人工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磷脂水平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需要量磷脂和胆固醇均为河蟹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有研究发现磷脂对胆固醇在甲壳动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了饲料中磷脂和胆固醇水平对河蟹幼蟹生长及肝胰腺含脂量方面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获得了不同磷脂水平下河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适宜需求量。实验设置了2个磷脂水平1%和2%,每个磷脂水平下设置了6个胆固醇水平,共十二组,每个处理组4个平行,将初始体质量为(2.3±0.05)g的幼蟹饲养于48个体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42天后测定幼蟹的生长指标、蟹体成分和肝胰腺的含脂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蟹的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1%的磷脂+0.5%的胆固醇组河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其他几组,而饲料系数在各组中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磷脂和胆固醇水平在河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全蟹粗脂肪和肝胰腺胆固醇的沉积方面有交互作用,而对蜕皮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其他体成分则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以河蟹的增重率为判据,采用二次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的磷脂水平分别为1%和2%时,河蟹对胆固醇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0.62%和0.23%。2、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河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择6种脂肪源配置了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每处理设5重复,每重复随机选取30只体质量为(2.3士0.05)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置于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分别选择了鱼油(FO)、亚麻籽油(LO)、大豆油(SO)、菜籽油(RO)、椰子油(CO)和牛油(BTO)作为饲料的脂肪来源。投喂10周后,结果显示,各组幼蟹的存活率为79.33%-90.00%,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FO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SO, RO、CO和BTO组(P<0.05)。豆油组增重率最高,但与除鱼油外其他4组并无显着差异(P>0.05)。FO和SO组在血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上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豆油组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显着低于FO和LO组(P<0.05),与其他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F1组最高(P<0.05)。FO组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在各组之间也处于最高水平(P<0.05),BTO组活性最低(P>0.05),PO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FO>SO>CO>RO>LO>BTO。FO组血清中溶菌酶(Lysozyme, LYZ)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BTO组最低,LYZ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FO>SO>CO>LO>RO>BTO.从FABP基因的表达结果来看,SO组FABP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FO、LO、RO三组均显着高于CO和BTO组(P<0.05),但他们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CO和BTO组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的CO和BTO组ACBP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FO、LO、SO和RO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幼蟹的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时,饲料中的鱼油可完全由以上动植物油来替代,且全豆油组的生长性能优于全鱼油组。但综合考虑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可见,动植物油完全替代鱼油后,会对幼蟹的免疫性能和抗病力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3、豆油替代鱼油对河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共配制了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命名为F1-F5),以探究豆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对中华绒螫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每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选取40只体质量为(0.27±0.03)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置于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F1为全鱼油对照组,F2-F4分别为25%、50%和75%豆油替代鱼油组,F5为全豆油组,实验为期42天。实验结束时,各组幼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着(/>0.05);F4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F1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F4组幼蟹的ACP和AKP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F5组的最低。幼蟹的血清中SOD活性以F4组最高,显着高于F3组(P<0.05),F3和F4组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F1、F2和F5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F1组幼蟹的血清MDA含量最高(P<0.05),其余各组之间则差异不显着(P>0.05);F4组幼蟹的血清PO活性最高,而F5组最低(P<0.05);各组幼蟹的LYZ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天,发现F5组幼蟹最早出现死亡,且该组幼蟹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F1和F4组(P<0.05)。荧光定量分析的结果,F4组幼蟹肝胰腺中FABP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ACBP在F3和F4组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证实用豆油完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虽不会显着影响幼蟹的生长率,但会降低其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用75%豆油替代鱼油可在保证幼蟹良好生长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和抵抗疾病感染的能力。4、不同VE水平下三种脂肪源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本实验评价了在两个VE水平下,投喂添加了不同脂肪源的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脂肪源分别选用鱼油(FO)、亚麻籽油(LO)和大豆油(SO),设计100mg/kg和300mg/kg两个VE水平。配置了6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为100FO、100LO、100SO、300FO、300LO和300SO,对初始体质量为(0.27±0.01)g的幼蟹进行42天的投喂实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幼蟹的存活率虽无显着差异(P>0.05),但300FO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统计还发现,各处理组之间蟹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等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幼蟹肝胰腺中脂肪酸的分析来看,300FO组的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各组中最高的,且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其次是100FO、300LO和100LO处理组,两个大豆油添加组的HUFA则处于最低水平。血清生化指标中,100FO和100LO组血清中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100FO组又显着高于100LO组(P<0.05);血清中MDA含量100FO组最高(P<0.05),其他各组之间则无显着差异(P>0.05)。在两个VE水平下鱼油组的PO活性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补充VE后的LO和SO组,PO活性分别高于相应的低水平VE处理组。血清LYZ活性中,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天后发现,300SO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100FO、100LO和300FO组(P<0.05)。从幼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可以看出,饲料中添加鱼油和300mg/kg的维生素E时,有利于提高幼蟹的生长率、免疫性能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幼蟹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及维生素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幼蟹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及维生素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及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
        1.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1.2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1.3 影响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因素
    1.2 水产动物饲料中蛋白源及鱼粉替代的应用与研究
        1.2.1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3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
        1.2.4 改善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饲料
        2.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2.2.3 样品和数据采集
        2.2.4 样品前处理和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2.5 生化组成分析
        2.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肝胰腺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2.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躯体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2.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生化组成分析
        3.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3.2.6 经济性能分析
        3.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5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最终经济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3.4.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经济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生化组成分析
        4.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4.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4.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和肝胰腺指数及其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4.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文章

(2)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脂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1.1.1 脂类的定义和分类
        1.1.2 脂肪酸分类和来源
        1.1.3 脂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1.1.3.1 提供机体生长代谢所需能量
        1.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1.1.3.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1.1.4 脂肪酸在甲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功能
    1.2 甲壳动物的脂类营养需求
    1.3 甲壳动物脂肪酸的代谢
        1.3.1 脂肪的合成代谢
        1.3.2 脂肪的分解代谢
        1.3.3 脂肪的转运
        1.3.4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4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1.5 拟穴青蟹的生物学特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饲料
        2.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4.1 生长指标计算方法
        2.2.4.2 饲料及蟹体常规成分测定
        2.2.4.3 饲料及组织脂肪酸组成测定
        2.2.4.4 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2.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常规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体成分的影响
        2.4.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主要试剂
        3.2.1.2 其它试剂的配制
        3.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2 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部分片段克隆
        3.2.2.1 RNA的提取
        3.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3.2.2.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2.2.4 PCR产物胶回收
        3.2.2.5 连接与转化
        3.2.2.6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及测序
        3.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实验结果
        3.3.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2 引物设计
        4.2.2.3 启动子区PCR扩增
        4.2.2.4 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候选转录因子筛选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SREBP-1 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RNA的提取
        5.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5.2.2.3 引物设计
        5.2.2.4 CDNA末端快速扩增
        5.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6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5.3 实验结果
        5.3.1 拟穴青蟹SREBP-1 全长CDNA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1.1 SREBP-1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
        5.3.1.2 SREBP-1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5.3.1.3 系统进化树分析
        5.3.2 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5.4 讨论
        5.4.1 拟穴青蟹SREBP-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性
        5.4.2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布
    5.5 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 SREBP-1 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RNA的提取
        6.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6.2.2.3 引物设计
        6.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交流会议论文情况

(3)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脂肪源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物质研究进展简述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不同活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大眼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溞状幼体变态率的影响
    2.3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存活幼体体重的影响
    2.4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大眼幼体甲壳长、甲壳宽的影响
    2.5 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仔蟹甲壳长、甲壳宽的影响
3 讨论
    3.1 3种投喂模式对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3.23种投喂模式对幼体变态率的影响
    3.3 3种投喂模式对存活幼体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的影响
4 小结

(5)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饲料中蛋白能量比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四种植物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四种植物蛋白源中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氨基酸沉积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华绒鳌蟹养殖营养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绒鳌蟹营养需求
    1.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2 脂类
    1.3 维生素和矿物质
2 结论

(7)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生理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_(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_(12)的适宜需求量
    第二节 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_(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四章 亚硝酸盐胁迫下饲料中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8)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精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水生甲壳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
    1.2 水生甲壳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配制
        2.1.2 实验管理
        2.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4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指标的影响
        2.2.2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2.2.3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三疣梭子蟹幼蟹对精氨酸的需要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配制
        3.1.2 实验管理
        3.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3.1.4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饲料中氨基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中精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3.2.3 饲料中精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2.4 饲料中精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酶活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赖氨酸的需要量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配制
        4.1.2 实验管理
        4.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4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4.2.3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2.4 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酶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氨酸的需要量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饲料配制
        5.1.2 实验管理
        5.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5.1.4 计算公式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
        5.2.1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指标的影响
        5.2.2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脂肪利用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维生素E的功能及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生理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和维生素E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以及抗病力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饲料中不同脂肪和维生素E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组成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不同脂肪和维生素E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抗氧化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维生素E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生长、体组成分、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饲料中维生素E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生长、体组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维生素E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第四章 氧化鱼油中添加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氧化鱼油中添加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以及抗病力的影响
    第二节 氧化鱼油中添加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Trx1、Prx6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鱼油氧化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和C的可能交互作用对中华域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性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前言
第六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饲料脂类对水生动物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磷脂水平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需求量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肝胰腺FABP、ACBP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一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第三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幼蟹肝胰腺中FABP、ACBP基因表达的调节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幼蟹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及维生素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D]. 朱筛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D]. 郝美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D]. 马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4]不同活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J]. 肖起珍,杜雪,刘青,徐建发,王少兵,姜晓东,成永旭. 生物学杂志, 2017(04)
  • [5]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蛋白能量比及植物蛋白利用率的研究[D]. 崔燕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6]中华绒鳌蟹养殖营养需求分析[J]. 李旭骁,龚月生. 养殖与饲料, 2015(11)
  • [7]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D]. 魏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三疣梭子蟹幼蟹对蛋白质、精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D]. 金敏. 宁波大学, 2014(03)
  • [9]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脂肪利用的保护作用研究[D]. 王立改.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10]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D]. 陈彦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大眼仔至Ⅲ期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复合矿物盐和维生素的适宜需要量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