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与“茶馆”

周总理与“茶馆”

一、周总理与《茶馆》(论文文献综述)

卢安妮[1](2021)在《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创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人艺建院以来,共上演剧目300余部,本论文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的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人艺建院以来其经典剧目演出情况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探究人艺经典剧目创演历史上的创新性探索和创新性实践,以此总结北京人艺在创新之路上取得的突破和面临的瓶颈。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北京人艺建院以来的演出情况进行总体梳理,概述人艺剧目的演出历史和演出风格的整体风貌,并对其中的重点剧目进行个案分析。第二章选取了北京人艺进行创新探索的三个时期进行分别叙述,一是北京人艺初创时期以焦菊隐导演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进行的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历程,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人艺在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剧实验,三是新世纪以来北京人艺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对人艺演出风格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三章从艺术委员会对艺术方向的把握和引领、编剧力量发展的繁荣和凋敝、表演人才培养与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三个不同角度对北京人艺在制度、机制方面进行的革新进行分析,试探究这些机制改革对北京人艺的艺术生产起到的作用。第四章则是在前三章的论述基础上对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创新探索的历程进行总结,分析北京人艺经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形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成就,以及在继承和创新的徘徊之间人艺创新力的缺失。

梁秉堃[2](2019)在《北京人艺的老故事》文中研究指明田冲:见到"列宁"《带枪的人》是苏联剧作家包戈廷反映"十月革命"的名剧,田冲在北京人艺版话剧中扮演主要角色红军战士雪特林,有一场重要的戏就是与"列宁"见面。可以说,这场戏演好了能够使人物的生活、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田冲就把雪特林的贯穿动作确定为——要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列宁。田冲是怎么处理这场戏的呢?

刘向同[3](2019)在《李龙云剧作中人性书写的嬗变》文中认为李龙云是中国当代着名的戏剧家,曾入选为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国务院文化部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名优秀剧作家”。新时期至今,李龙云的剧作受到了业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成为了中国戏剧界所重视和研究的对象。对于李龙云的剧作,研究者们大多从剧本及剧作家的写作历程进行切入,站在戏剧史角度对李龙云的剧作进行系统开掘,尤其是在“立人”戏剧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留下了较大的拷问空间。本文的论旨由此生发。本文研究的是李龙云剧作中人性书写及其嬗变的内容和特征。笔者认为,李龙云剧作中关于“人性”的书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具有显着的嬗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李龙云在剧作中以塑造人物为核心,采取“以人带戏”的方式展现不同环境下真实而复杂的人性现象,对于其背后深层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探索与揭示,并试图寻求这些人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不仅如此,李龙云本人在戏剧之路中始终坚守着戏剧的“人学”定位,对于“人性”的真实书写和关怀贯穿了创作的始终,并对当下中国戏剧发展应如何坚守人文精神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本文分为五章展开论证。第一章是对李龙云的人生经历、话剧创作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概述,得出他的话剧创作道路与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章是对李龙云剧作中显着的三种特色进行概述,得出“人性关怀精神”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特色,也是剧作中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第三章对李龙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阶段的多部剧作进行分析,得出他在本阶段是重点对理想人性和人性自由方面进行书写。第四章对李龙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重要剧作进行分析,得出他在本阶段把人性书写的重心放在了关于个体“复杂人性”的探究中,实现了对于人性问题、原因和本质等理解的深化。第五章对李龙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部剧作进行分析,得出他在本阶段着重关注中国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和当今社会出现的具体人性问题,表明了他对人性书写内容和方向的进一步转变和拓展。

刘蓉[4](2019)在《论《茶馆》的文学版本变迁》文中认为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相比于老舍建国后其他的话剧文本,《茶馆》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作品。从《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初版本、剧作选本,老舍在社会主义文艺规范和自我艺术实践之间不断探索,其剧本的版本变迁史,也是作家在新中国文艺话语生产和自我艺术个性、创作诉求中艰难跋涉的“心灵史”。可以说,《茶馆》的创作,得益于“百花时期”相对缓和的政治环境,同时也是老舍从“老北京人”到“人民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中,自我创作调整与磨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以“十七年文学”的创作语境和建国后老舍文学观念的转换为背景,全面分析从前文本《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初版本、剧作选本的版本流变过程,通过对《茶馆》创作修改全过程的梳理,探究老舍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老舍将前者广阔的社会环境缩小至一个茶馆,以老北京市民群体的生命体验来反映历史的变迁。由于文本正义人物、矛盾斗争的缺失以及松散的戏剧结构,《茶馆》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规范化的历史逻辑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在时代气氛的影响下,老舍在初版本和剧作选本中增加了少量的政治隐喻细节,来寻求文本艺术价值和政治高度的平衡,然而少量细节的增加并不能扭转文本低沉的叙事基调,也无法改变其被批判的命运。《茶馆》初刊本的创作,是老舍回归“旧人旧事”题材的实践。在文本中,老舍不再以新北京的文化立场对文化传统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以旧时代为视角,通过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再现了现代化国家构建过程中,老北京传统文化在新式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思想文化的全面冲击下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历史过程。老舍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复杂的文化观丰富了《茶馆》的思想内涵,使其区别于同时期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梁秉堃[5](2018)在《人艺人眼中的魅力周恩来》文中研究表明每次见到周总理,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他都要极为主动地、满怀热情地、真心实意地与你握手,也不知道前前后后与多少人握过了多少次手。啊,他和你都好像是永远也握不够手美德恩来,风采犹在。周恩来总理逝世已经42个春秋了,大家感情上却总觉得还是新丧,大约是由于我们经常地、不断地、深邃地思念起他的缘故吧。周恩来,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和良师益友,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一次次出现。

秦九凤[6](2018)在《听胡絜青讲周恩来对老舍的关心》文中认为1997年秋季的一天,我走过漆黑的地下通道、爬上充满阳光的楼层,终于找到了事先约定的房舍、北京安定门外的东河沿,轻轻按响了门铃。门由一位中年妇女、胡絜青老人的保姆开启。这楼舍虽然矮小,但布置得却十分雅致、得体。小小的会客室内,一盆盆仙人掌、君子兰等花草长得生机盎然;客厅东墙上悬挂着一幅已故着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绘赠弟子胡絜青的《虾戏图》;客厅西壁则是胡挈青老人的一幅大照片和一张她自画的国

梁秉堃[7](2017)在《《茶馆》的台前幕后》文中提出或许,我们应当先说说《茶馆》是一部什么样的戏。有人说,《茶馆》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中国话剧水平的一部戏;是人艺演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部戏;是演出以后反反复复最多的一部戏;是最能代表人艺艺术风格的一部戏;还是观众最耳熟能详的一部戏,例如,有的观众可以整句、整段甚至整场地背诵戏里的精彩台词。最后,还是用老院长曹禺的话来"一锤定音"吧——老舍先生是杰出的小说

杨庆华[8](2017)在《老舍:稻花香里说丰年》文中指出1949年之前,老舍是一位小说家。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名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几乎放弃了小说的创作,改写剧本了。为什么呢?因为写小说需要相当的时间,老舍等不得,他急。他热爱新社会,"渴望把自己所领悟到的赶紧告诉别人,使别人也有所领悟,也热爱这个新社会"。剧本可以写得快点,被剧团演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剧本的形式适合老舍的要求,从1950年至1966年,他创作了

梁秉堃[9](2016)在《周恩来退休后最想做的事》文中指出周恩来总理这位老人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对于许多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来说,仍然感觉像是"新丧"。周总理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创业者,更是良师益友,是他提议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是他推荐的曹禺作为院长,是他批准建设的首都剧场……正如冰心所言:"我所见过的和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人,都无不感到总理对他和她,都是特别地关心和爱护。这并不奇怪,因为总理是中国亘古以来付出的‘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

梁秉堃[10](2016)在《周恩来与王府井大街22号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周总理又请潘金莲的扮演者狄辛发言。狄辛说:"潘金莲的所作所为是针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反击,只是没有选择到正确的道路,杀死一个无辜者求得个人解放是不对的。"周总理对武松的扮演者田冲说:"你这个英雄人物,有什么看法?"田冲说:"剧本是30多年以前写的,当时作者是企图表现妇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可是今天再看这个戏觉得有不足之处。"周总理说:"焦先生,你是总导演,有怎样的看法呢?"焦菊隐说:"这个戏究竟应该肯定谁?是武松还是潘金莲?始终找不到答案。"夏淳导演说:"写出这个戏是

二、周总理与《茶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总理与《茶馆》(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对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演出情况的研究
        (二)对北京人艺艺术风格和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
        (三)其他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概述
    第一节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的界定
    第二节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发展历程
        一、奠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基础时期
        二、话剧民族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三、艰难过渡后重燃生机
    第三节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演出数据分析
第二章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编演的创新性实践
    第一节 初创期话剧民族化探索
        一、《虎符》的排演
        二、《茶馆》的排演
        三、《蔡文姬》的排演
    第二节 新时期的探索与尝试
        一、《绝对信号》与小剧场话剧
        二、《车站》和《野人》的冷遇
        三、《狗儿爷涅盘》探索剧的高峰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创新探索
        一、《原野》和《日出》的大胆尝试
        二、新世纪以来经典剧目和改编剧目的演出情况
        三、小剧场的创新和尝试
第三章 经典剧目生产机制的革新面面观
    第一节 艺术委员会对艺术方向的把握和引领
    第二节 编剧力量发展的繁荣和凋敝
    第三节 表演人才培养与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一、现实主义的表演体系和“心象说”
        二、话剧民族化表演风格的初步探索
        三、演员培训班的薪火相传之路
第四章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创新性探索的得与失
    第一节 中国气派演剧学派建设之得
        一、得天独厚的资源
        二、对艺术家的积极探索的支持与鼓励
        三、对经典剧目的建设
    第二节 创新力匮乏之失
        一、话剧市场的低迷
        二、传统带来的无形枷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北京人艺的老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田冲:见到“列宁”
于是之:如何看编剧
英若诚:改了脾气
朱旭:“宝刀不老”
林连昆:痛苦的告别
舒绣文:演员的本份
朱琳:意外事故
赵韫如:爱国与爱戏
狄辛:“同吃,同住,同劳动”
李婉芬:不忘根本
焦菊隐:“欣赏者与创作者共同创作”
周总理:看戏以后

(3)李龙云剧作中人性书写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现状和空间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四、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第一章 李龙云及其话剧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初步发展:群体人性自由的呼唤
    第二节 走向成熟:个体复杂人性的展现
    第三节 持续拓展:具体人性问题的探问
第二章 李龙云剧作的显着特色
    第一节 动人的知青和历史题材
    第二节 浓厚的京味和诗意风格
    第三节 深切的人性关怀精神
第三章 理想人性的颂扬与人性自由的召唤
    第一节 颂扬:理想的人性品质
        一、善良的品格
        二、自尊顽强的品质
        三、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纯洁无瑕的天性
    第二节 聚焦:人性的束缚与自由
        一、人性束缚的表现
        二、人性自由的争取
    第三节 初探:人性之恶
        一、社会历史造成的扭曲之恶
        二、个体承担责任的本性之恶
        三、“弃恶向善”的拯救思想
第四章 复杂人性的多面开掘与展现
    第一节 “荒原人”的复杂人性
        一、人性弱点的暴露
        二、人性善恶的共存
        三、人性的扭曲现象
        四、人性的忏悔、救赎与复归
    第二节 关于“人性”主题的思索
        一、人性失衡中的自我寻找
        二、人性与悲剧命运的联系
第五章 历史和当代人性问题的探索
    第一节 历史:清末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
        一、李龙云改编剧与老舍原着小说的联系
        二、清末国民劣根性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当代:人性与金钱的残酷较量
        一、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二、人性复归途径的迷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论《茶馆》的文学版本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茶馆》文学本的版本流变
    第一节 从《秦氏三兄弟》到《茶馆》初刊本
    第二节 从《茶馆》初刊本到《茶馆》初版本
    第三节 从《茶馆》初版本到《茶馆》剧作选本
    第四节 版本流变历史小结
第二章 版本变迁之一:历史逻辑的偏离与调和
    第一节 规范化历史逻辑的偏离
    第二节 平民化历史真实的呈现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下的政治调和
第三章 版本变迁之二:文化心理的转变与困惑
    第一节 《秦氏三兄弟》:老舍新社会颂歌主题的延续
    第二节 《茶馆》初刊本:民族文化悲剧写作的回归
    第三节 回归的背后——民族文化心理的艰难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听胡絜青讲周恩来对老舍的关心(论文提纲范文)

写作上的关心:“我等着看你的新戏”
生活上的关心: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
周恩来、老舍之间的平常交往

四、周总理与《茶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创新问题研究[D]. 卢安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北京人艺的老故事[J]. 梁秉堃. 传记文学, 2019(09)
  • [3]李龙云剧作中人性书写的嬗变[D]. 刘向同. 广西大学, 2019(01)
  • [4]论《茶馆》的文学版本变迁[D]. 刘蓉. 武汉大学, 2019(06)
  • [5]人艺人眼中的魅力周恩来[J]. 梁秉堃. 中华儿女, 2018(04)
  • [6]听胡絜青讲周恩来对老舍的关心[J]. 秦九凤. 党史文汇, 2018(01)
  • [7]《茶馆》的台前幕后[J]. 梁秉堃. 传记文学, 2017(02)
  • [8]老舍:稻花香里说丰年[J]. 杨庆华. 传记文学, 2017(02)
  • [9]周恩来退休后最想做的事[J]. 梁秉堃. 时代报告, 2016(11)
  • [10]周恩来与王府井大街22号的故事[J]. 梁秉堃. 海内与海外, 2016(03)

标签:;  ;  ;  ;  ;  

周总理与“茶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