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

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

一、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祥[1](2021)在《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DA主题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或语料库中潜藏的主题信息。选取"中国政府网"下"新闻"栏目中2020年的相关新闻报道为数据来源。通过对12个月35个主题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常规型主题、周期型主题和节点型主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势和政策创新教育实践,结果表明:LDA主题模型展现了在数据降维和整合信息方面的良好效果,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深度参与,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生产传播者,产生了学习主人翁意识,关心时事和政策的积极性得到显着提升。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赵蕊华,黄国文[4](2019)在《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文中指出根据Halliday(1995/2006)的观点,语言不仅反映现实,并且构建现实。因此,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汉语也呈现出生态和谐化的发展趋向。本研究以1997—2018年的国内十大新闻和国内十大环境新闻①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利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历时角度分析了汉语生态和谐化在词汇语法层的表现。研究发现,中国语境下的生态发展致力于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关注领域、实践措施、生态特点和发展趋势四方面,在语言中体现为语法极的经验(及物性)过程类型和逻辑语义类型,以及词汇极的词汇评价倾向和词汇标记性变化。对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讨论有助于了解中国生态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的一次尝试。

俞皎岛[5](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舆论生态、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的特征。随着受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受众的意见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意见表达的重要形式,时政评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传播内容上专注时事热点、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对话互动、在传播形态上强调个性特色、在传播语态上贴近用户习惯,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时政评论的诸多传播平台中,微信公众号以其把握议题的能力、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和贴近用户参与的特点,成为主流媒体意见表达和引导舆论的主阵地,体现出媒体融合的巨大优势和意见传播的广泛影响力。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在同类型的传播平台中,以其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显示度和认同度。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侠客岛”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侠客岛”的传播定位着重分析其在议题设置与语态创新方面的做法,进而对于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如何构建舆论引导的创新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方曦[6](2019)在《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消费升级和旅游的大众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央已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获得更加繁荣的发展。同时,旅游市场的迅速壮大,使得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旅游形象作为让城市脱颖而出的砝码,获得了各方的重视。良好的旅游形象不仅折射出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魅力,更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之势迅猛,主要得益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旅游营销,尤其得益于其旅游形象的日趋清晰和强大。重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也一直在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前,旅游形象的问题表现为设计缺乏独特性,宣传不到位,旅游开发和监管不当以及传播的互动性不强等。本文从传播学、管理学、旅游学、形象理论等相关理论着手,分析了重庆城市形象几次转变与旅游形象凸显的过程,并通过调查旅游者对重庆旅游形象的感知与联想,分析出重庆旅游形象面临的问题,通过对重庆旅游竞合者的分析从而进行了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形象优化设计。最后梳理了重庆旅游形象的历史传播方式,就传播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和建议。本研究旨在优化重庆整体旅游形象,提升重庆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提高重庆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王蓉[7](2019)在《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日渐成熟,为民众提供了公平、自由、多元的话语环境,同时也带来了微信谣言滋生等问题。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微信谣言的传播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当前微信谣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后真相并不意味着微信谣言可以大行其道,但是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后真相时代背景对微信谣言进行研究,是把握微信谣言传播变化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先对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探究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的关系。然后对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受者进行解读,通过经典案例分析造谣者、传谣者的传播意图,通过问卷调查法总结出微信谣言的受众特征为:认知局限与淡漠真相。接着以2017年——2018年为节点,选取出167条热点微信谣言,从议题特征、叙事特色、话语特征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发现其内容特征具有情感偏向性。最后从思辨的角度提出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认为微信谣言存在着表达社会诉求,助推问题解决、“倒逼”真相等社会功能,更具有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社会舆论失序,民众陷入一种极端情绪、瓦解社会信任体系等社会危害性,并提出微信谣言的治理建议。

王佳琦[8](2018)在《近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简析》文中指出本文描述对比了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发布的国内新闻流行语,并对其变化原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流行语现象背后的语言学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对国内新闻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

陈勇[9](2017)在《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文中认为科技新闻时常被称为新闻中的"阳春白雪",属于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的中间门类,往往因为其重要性或趣味性而见诸于报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科技新闻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科技发展的见证,因此,科技新闻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以及媒体对科技新闻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受到诟病,甚至大量产业领域的科技新闻因此得不到重点对待,进一步削弱了此类新闻的受众广度。

崔莉萍,周改丽[10](2016)在《我国主流媒体媒介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进入注意力稀缺时代,媒体传播到达率不仅与其传播内容有关,更与用户选择并相信哪种媒介品牌作为信息接收源有关,如何实现有效传播、优化传播策略以打造优质媒介品牌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以我国主流媒体微博媒介品牌传播典范——人民日报官微为例,分析其在微博平台上的媒介品牌传播及推广策略,主要从媒介环境、媒介定位及传播内容三方面展开分析,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引入CIS企业识别系统,分析总结在自媒体兴起、传播内容同质化以及用户属性多变的媒介环境下,人民日报官微在传播策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面临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巩固、经营自身媒介品牌提供借鉴。

二、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新变化
二、LDA主题模型基本原理和数据来源
三、教学实践实施安排及结果分析
    (一)教学实践实施安排
    (二)结果分析
    (三)年度新闻中的周期型主题
    (四)年度新闻中的节点型主题
    (五)LDA主题模型结果验证
四、总结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展示
    2.1 语料说明
    2.2 研究方法
3. 汉语生态话语和语言生态的和谐化进程
    3.1 生态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走势
    3.2 新闻中的中国生态建设特征
        3.2.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语言表现
        3.2.2 中国生态建设的特征及其语言表现
    3.3 词汇生态化过程
    3.4 对生态相关事物/事件的评价倾向
4. 结论

(5)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2.1 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生态变革
    2.2 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传播生态变革
3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与用户特征
    3.1 “侠客岛”创建的背景及影响
    3.2 “侠客岛”的传播定位
    3.3 “侠客岛”的用户特征
4 “侠客岛”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4.1 “侠客岛”传播内容分析
    4.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议程设置
5 “侠客岛”的传播表达与语态变革
    5.1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表达方式
    5.2 “侠客岛”时政评论的叙事态度
6 “侠客岛”对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的启示
    6.1 坚持内容为王这一永恒主题
    6.2 适应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要
    6.3 挖掘利用高层级信源和独特材料
7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形象学理论
        1.3.2 感知理论
        1.3.3 定位理论
        1.3.4 整合传播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自由联想法
        1.5.3 定性分析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重庆城市形象的嬗变
    2.1 城市形象的源起
        2.1.1 形象的相关概述
        2.1.2 城市形象的总与分
    2.2 渐次转换的四大形象
        2.2.1 旧时代的政治形象
        2.2.2 前30 年的工业形象
        2.2.3 后30 年的改革形象
        2.2.4 新世纪的旅游形象
    2.3 旅游形象的日趋凸显
        2.3.1 形象称谓的层出
        2.3.2 旅游形象的生成
第3章 重庆旅游形象感知调查
    3.1 调查内容与过程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3.2 重庆旅游形象感知调查结果
        3.2.1 调查对象出游情况
        3.2.2 要素形象感知分析
        3.2.3 总体形象感知分析
        3.2.4 感知结果总体分析
    3.3 词汇联想:形象感知的补充调查
        3.3.1 研究设计与过程
        3.3.2 结果分析
    3.4 重庆旅游形象面临的问题
第4章 重庆旅游形象优化设计
    4.1 重庆旅游的竞合者
        4.1.1 竞合者的选择原则
        4.1.2 竞合者的旅游形象
    4.2 重庆旅游资源优劣势
    4.3 重庆旅游形象创设
        4.3.1 总体形象
        4.3.2 个性形象
第5章 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5.1 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的历史梳理
    5.2 强化传播的整合原则
        5.2.1 传播主体的统摄整合
        5.2.2 形散神聚的信息整合
    5.3 形象传播的危机应对
        5.3.1 法律保护与竞争防御
        5.3.2 形象危机预警与处理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后真相相关研究
        1.3.2 微信谣言相关研究
        1.3.3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相关研究
        1.3.4 结论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概述
    2.1 关于“后真相”
        2.1.1 “后真相”的概念界定
        2.1.2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
    2.2 关于微信谣言
        2.2.1 微信谣言的概念界定
        2.2.2 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
    2.3 后真相与微信谣言
第三章 微信谣言的传受者
    3.1 微信谣言传播者的传谣动机
        3.1.1 造谣者
        3.1.2 传谣者
    3.2 微信谣言的受众特征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3.2.2 调查对象微信谣言认知与态度情况统计
        3.2.3 调查对象信息真假判断情况统计
        3.2.4 研究结论
第四章 微信谣言的内容特征
    4.1 微信谣言的议题内容
        4.1.1 内容主题:贴近民众利益与情感
        4.1.2 呈现形式:诉诸视频等感性元素,增强谣言感染力
    4.2 微信谣言的叙事特色
        4.2.1 叙事结构程式化
        4.2.2 悲情叙事
    4.3 微信谣言的话语特征
        4.3.1 诉诸恐惧、权威加持成常用话语修辞
        4.3.2 道德绑架式话语诱导分享
        4.3.3 大量使用感叹句式,进行情绪唤起
第五章 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及治理建议
    5.1 社会功能
        5.1.1 表达社会诉求,助推问题解决
        5.1.2 “倒逼”真相
    5.2 社会危害性
        5.2.1 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
        5.2.2 瓦解社会信任体系
        5.2.3 社会舆论失序,民众陷入一种极端情绪
    5.3 治理建议
        5.3.1 内容、情感、圈群三管齐下,升级微信谣言识别系统
        5.3.2 多方联动辟谣,完善微信谣言辟谣渠道
        5.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微信谣言传播的惩罚标准
        5.3.4 提高民众谣言辨别能力,增强民众辨别主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信信息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附录2 热点微信谣言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近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语及其特征
    (一) 流行语的意指结构。
    (二) 流行语的扩散方式。
二、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的整理
    (一) 近十年国内主流报刊发布的流行语。
    (二) 近十年国内网络发布的流行语。
三、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的变化原因及变化趋势
    (一) 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变化原因。
    (二) 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变化趋势。
四、由此研究引发的感想与启示

(9)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大科技新闻都是高端领域
2 科技新闻为何不够亲民
3 用好比喻让科技新闻更亲切
4 科技新闻应科研与产业并重

(10)我国主流媒体媒介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我国媒介品牌新趋向
    (一) 数字媒体时代打造媒介品牌的传播意义
    (二) 主流媒体概念界定
    (三) 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缘由
二、我国主流媒介品牌定位与传播
    (一) 以媒介功能突出的媒介品牌传播
    (二) 以地域特色为主打造媒介品牌传播
    (三) 受众细分的媒介品牌传播
三、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媒介品牌定位与传播策略分析
    (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媒介品牌传播背景
    (二) 媒介品牌传播与CIS理论引入
    (三) 人民日报官微CIS分析
四、《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媒介品牌传播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 强化媒介品牌意识, 打造微博联动效应
    (二) 加深微博功能推广, 与用户建立深层联系

四、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实践[J]. 马梦祥. 西部学刊, 2021(10)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J]. 赵蕊华,黄国文. 外语研究, 2019(04)
  • [5]新媒体背景下时政评论的议题选择和语态变革 ——以“侠客岛”为例[D]. 俞皎岛. 暨南大学, 2019(02)
  • [6]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 方曦.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7]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研究[D]. 王蓉. 广西大学, 2019(01)
  • [8]近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简析[J]. 王佳琦. 青年文学家, 2018(33)
  • [9]科技新闻传播效率提升的思路研究——以《科技日报》发布201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为例[J]. 陈勇. 科技传播, 2017(09)
  • [10]我国主流媒体媒介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J]. 崔莉萍,周改丽. 品牌研究, 2016(06)

标签:;  ;  ;  ;  ;  

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