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几点建议

包头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包头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1](2021)在《基于GIS的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绿地面积短缺、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逐渐暴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于中共十八大应运而生,我国踏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与面积却忽视了公园绿地的质量与城市居民游憩赏景的可达性,这也导致了城市居民幸福感下降。本文结合国内外对于城市绿地布局与可达性的研究,以马鞍山市和县中心城区为例,探索符合我国小城市实际的绿地规划布局方案,为和县未来绿地布局调整提供依据。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网络分析,通过建立网络数据集,对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土地建设可行性、城市公园可达性等公园选址影响因子进行加权分析,评价公园绿地选址的适宜性,确定适宜公园建设的区域,结合实地调研划出拟建公园的区域,从而得到符合和县实际的城市绿地布局方案,提出北部景观核心的建设思路;结合公园布局优化方案进一步凝练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优化方案,在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的基础上,为和县近期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指引。

田苑文[2](2021)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升高。不仅是关注室内空间的美化,而且还有对外部环境空间的营造。人居环境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空间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环境美化的作用,还具有的对城市小环境的改善,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等等。社会在发展新的事物,同时也应该兼具对老旧事物的更新改造。这让我们对老旧居住区的改造也越发迫在眉睫,而如何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创造一个更加悦人的人居环境,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且具有自己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对老旧小区景观改造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关键所在。本文研究的居住区景观以“巢”为主题,在原有的景观的基础上对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整个居住区进行相应的当前流行理念的填充以及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整个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让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多样化,具有更多的功能性。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询整理,并且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对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优化改造设计进行研究。优化设计后的居住区景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入口景观区、休闲娱乐区、儿童娱乐区、安静休息区、交流活动区以及健身运动区六大分区,阳光嘉园居住区景观优化改造设计主张“低能耗、多功能、景观美”,使改造优化设计后的居住区景观兼具满足各个年龄阶层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生活交流的功能和改善居住区绿化景观小环境的功能,同时设计包含当地地域特色,营造一个具有地域独特魅力的居住区景观。本文通过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居住区景观的优化改造设计研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对老旧小区景观的改造,同时能够做到能源的低消耗,景观美的最大化,提高环境绿化面积,发挥景观营造的环境最大效用,也希望此研究能够为今后的老旧居住区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李佩瑶[3](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郑月虹[4](2021)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犯罪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宜居已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因此,城市居民和政府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密切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结合包头市中心城区的现状分析,构建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城市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城市治理五个方面。客观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2018年包头市城市宜居性变化规律进行综合评价。主观评价借助问卷调查,将包头市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对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的宜居性空间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属性特征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进行评价。综合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包头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2009-2018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可知,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并且发展速度较快,由2009年的2.092上升到2018年的15.413。近十年,包头市在环保措施、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就业政策,持续治理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效能和政府系统的管理建设。(2)通过实地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包头市中心城区选定地点发放问卷,获得一手数据。通过将问卷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宜居性的总体主观满意度得分为75.7983,达到一般满意水平,并接近于比较满意。从分项指标来看,居民对城市安全与稳定的满意度评价最高,得分为83.8075,达到比较满意水平;环保与可持续性、社会文化状况、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治理满意度均为一般满意水平。(3)利用ArcGIS软件对受访者的小区位置进行空间化处理。在空间上,四区的居民主观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居民满意度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青山区、九原区、昆都仑区、东河区。(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不同。居民不同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居住时间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明显,而性别、婚姻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小。(5)根据主、客观评价的分析结果,重点关注包头市目前城市宜居性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治理、提高民生服务水平以及加强城市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改善,为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张瑞雪[5](2020)在《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园林城市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在具体落实时还有提升的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环节,因此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及要点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阐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指标及实践的完善和探索,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辨析了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城市发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阐明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其次,本文选取了5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包括2个国外的生态宜居城市和3个国内的类型不同、生态良好的城市。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解读,概括出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及方法,为本文的规划提供了思路。再次,本文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规划原则及绿地系统建设要求、规划策略及具体实施路径。最后,运用研究总结的方法和策略,结合鹤壁市城市概况、现状绿地及存在的问题,对鹤壁市绿地系统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和专题规划,提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将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在生态园林城市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结合案例解读概括,对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建设提出了建议,更好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常雪娃[6](2020)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住宅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用,居住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城市内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居住用地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失衡,居住区空间形态布局混乱,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包头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也进行了转变,房地产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也由空间异质性所代替。近些年包头市在人口增加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住宅建设用地仍在建设用地中占据较高比例,但包头市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并未达到用地规范标准。通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用地协调程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形势较为严峻,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已经饱和但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衡,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包头市现存的居住区之间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老旧居住区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以包头市现存各类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外环境出发,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从发展时间角度梳理出包头市居住区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包头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具体改造与设计方法。文章重点研究居住区的形态发展以及适宜的规模与布局,提出适宜包头市的居住区合理尺度范围,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及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与外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的探讨,分析包头市既有居住区,提出适宜包头市发展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的包头市居住区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杨角[7](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谢雄[8](2019)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审时度势而实行了以当时苏联为榜样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各行各业积极效仿“苏联经验”。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的全面引入离不开当时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空间的迫切需求,它几乎成为新中国早期城市绿化建设的标准与典范,衍生了大批城市的园林绿化实践,并在行业领域内持续发挥着影响直至今日。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十年园林绿化建设开端浩大、历程艰辛,前苏联译着是指导其发生的最完整也最具体的主要经验载体,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在中国引入与发展的重要线索。文章通过研究前苏联园林绿化译着在这十年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转译,认为“苏联经验”在我国园林绿化事业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学科及行业探索”和“建设实践”两个层面,而且两者同时具有“全面引入”和“辩证转译”的特点。它们一方面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绿化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促进了新中国园林绿化事业的科学、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园林绿化的建设模式和表现形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应时代下的社会现实,其实践也正是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明确20世纪50年代园林绿化实践的内容与特征,有助于当今时期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基础,以及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科更加健全地发展。

王媛利[9](2014)在《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乌拉特后旗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园林绿化工作起步较晚,本文就如何加强旗县内园林绿化工作,令其科学有序的发展,采用了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剖析。通过对包头和新加坡园林绿化中优点经验借鉴,就乌拉特后旗园林绿化现状中存在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到位,绿化风格不一,设计理念不统一,乡土树种利用不足与新优物种引入稀少,同一植物应用形式单一,植物间相互配置死板,立体绿化几近空白等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设管理方面提出了要强化科学园林绿化、严格依法实施和下大力气抓好景观保护工作。在绿化技术方面,首先在景观创建上要结合乌拉特后旗视域广阔的特点,创建更加大自然的绿化风格;其次在树种选择上,要加强对柽柳和桂香柳等乡土树种的应用,展现原有气韵,大胆引入适宜乌拉特后旗气候条件的内蒙古新优植物,这样丰富绿化品种也增添绿化效果;再有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敢于突破,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可以单元设计,整体布局,改变陈旧的“士兵排排站”绿化样式。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方面提出了要从绿化指标、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城市形象、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多渠道增加绿化资金,保障绿化投入;狠抓重点,突出园林绿化特色;增加专业人才,强化绿化科技力量;科学园林绿化老城区,切实提高城市品位。通过吸取经验和改进,乌拉特后旗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国家园林县城,为居民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宜人的环境,促进乌拉特后旗整个社会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董宜明[10](2010)在《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在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包头市提出了在十一五末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一、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本文结合包头市的实际情况,借鉴我国部分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经验,为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建议两种发展模式,以供参考:一是建设具有“黄河-草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二是建设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生态园林城市。三、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路和方法:(一)要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指导思想是: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包头市的地区优势,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为依据,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最终把包头市建设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二)要制定合理的建设原则。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三是要坚持工程带动的原则;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三)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二是要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三是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经费合理使用;四是要齐心协力、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五是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绿化用地。(四)要重点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工作。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须重点做到的工作:一是加快公共绿地的建设;二是大力挖掘附属绿地的潜力;三是做好新都市区和滨河新区的绿化建设规划;四是加强居住区绿地建设;五是以大环境绿化为突破口大幅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做好以上几项工作,从而使包头市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几项指标达到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二、关于包头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包头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公园绿地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城市公园绿地
        1.1.2 公园绿地用地分类
        1.1.3 城市绿地布局
    1.2 相关理论
        1.2.1 可达性理论
        1.2.2 均衡性理论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理论研究
        1.3.2 国内理论研究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1.2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1.3 国土空间规划的需要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
        2.3.1 “绿洲之城”——莫斯科
        2.3.2 “翡翠项链”——合肥环城公园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框架
4 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4.1 基于GIS道路网络分析的数据库构建
        4.1.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1.2 建立道路线要素数据文件
        4.1.3 建立绿地出入口点要素数据文件
        4.1.4 构建网络数据集
    4.2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4.2.1 服务范围分析
        4.2.2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4.2.3 步行服务范围盲点分析
    4.3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
    4.4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公园选址适宜性评价
        4.4.1 城市公园可达性评价
        4.4.2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服务半径评价
        4.4.3 城市人口分布评价
        4.4.4 土地建设可行性评价
        4.4.5 城市声环境评价
    4.5 公园选址适宜性评价与拟建公园区域划定
        4.5.1 公园选址单一影响因子的权重划定
        4.5.2 公园选址适宜性评价
        4.5.3 拟建公园区域划定
5 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及建设指引
    5.1 城市发展概况
        5.1.1 区位及城市基本情况
        5.1.2 自然条件
    5.2 公园绿地现状调研
        5.2.1 公园绿地现状
        5.2.2 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调研
        5.2.3 城市居民对公园绿地满意度调查
    5.3 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
        5.3.1 确定绿地结构
        5.3.2 规划布局
        5.3.3 规划体系
        5.3.4 规划指引
    5.4 公园分类指导
        5.4.1 综合公园
        5.4.2 社区公园
        5.4.3 专类公园
        5.4.4 游园
    5.5 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体系构建
        5.5.1 防灾公园规划布局策略
        5.5.2 防灾公园选择
        5.5.3 防灾公园树种建设指引
        5.5.4 防灾公园设施配置
    5.6 优先建设的公园选取
        5.6.1 位置分配模型的应用
        5.6.2 位置分配模型的构建与运算
        5.6.3 “北园”景观核心的建设思路
6 结论与讨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2)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1.1.2 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城市居住区
        2.1.2 居住区公共绿地
        2.1.3 绿化覆盖率
        2.1.4 城市生态居住区
    2.2 实际案例分析
        2.2.1 北京长辛店乡愁设计——低成本回迁社区生态景观营造
        2.2.2 万科·佛山金域滨江景观设计
        2.2.3 广东鼎湖美的花园居住区景观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居住区景观问题及解决路径
    3.1 居住区设计的现状问题
    3.2 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4.1 巴彦淖尔市基础概况
        4.1.1 巴彦淖尔市地理位置
        4.1.2 巴彦淖尔市地域文化
        4.1.3 阳光嘉园小区所处地段区域概况
    4.2 巴彦淖尔市城市生态建设
    4.3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景观现存问题分析
5 实证研究——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策略研究
    5.1 阳光嘉园优化改造设计
        5.1.1 设计发展目标
        5.1.2 设计思路
    5.2 巴彦淖尔市阳光嘉园小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
        5.2.1 设计内容
        5.2.2 设计依据
        5.2.3 功能分区
    5.3 阳光嘉园小区优化改造设计
        5.3.1 入口景观区设计
        5.3.2 休闲娱乐区景观设计-山重
        5.3.3 儿童娱乐区景观设计-花繁
        5.3.4 安静休息区景观设计-林立
        5.3.5 健身运动区景观设计-水复
        5.3.6 交流活动区景观设计-月归
    5.4 阳光嘉园低能耗景观设计
        5.4.1 道路系统
        5.4.2 植物配置
        5.4.3 照明设计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4)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总体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宜居性的概念
        2.1.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2 城市宜居性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
        2.2.4 安全城市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概况
    3.2 自然环境状况
    3.3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4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实证分析
    4.1 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
    4.3 测度过程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5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5.1.3 问卷的信度分析与预调研
        5.1.4 数据获得和主体特征分析
    5.2 调查指标量化及评价分级方法
    5.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分析
        5.3.1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总体调查评价与分析
        5.3.2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一级指标满意度频度分析
        5.3.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5.3.4 居民评价满意度空间分布特征
    5.4 居民不同社会属性特征对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1 不同属性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2 居民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的相关关系分析
第6章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6.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6.1.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6.1.3 民生领域问题和文化设施不足
    6.2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6.2.1 激发经济活力,完善基础设施
        6.2.2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活质量
        6.2.3 提升民生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存在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地系统规划
        2.1.2 生态园林城市
        2.1.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2.2 相关城市建设理论
        2.2.1 田园城市
        2.2.2 生态城市
        2.2.3 园林城市
        2.2.4 公园城市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园林城市研究
        2.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2.4 小结
3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
        3.1.1 城市概况
        3.1.2 规划特点
        3.1.3 借鉴意义
    3.2 “绿色之都”——哥本哈根
        3.2.1 城市概况
        3.2.2 规划特点
        3.2.3 借鉴意义
    3.3 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城市概况
        3.3.2 规划特点
        3.3.3 借鉴意义
    3.4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3.4.1 城市概况
        3.4.2 规划特点
        3.4.3 借鉴意义
    3.5 常德市绿地系统规划
        3.5.1 城市概况
        3.5.2 规划特点
        3.5.3 借鉴意义
    3.6 小结
4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4.2 规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生态优先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全域统筹原则
        4.2.5 系统性原则
        4.2.6 适地适树原则
    4.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要求
    4.4 规划策略
        4.4.1 构建生态网络,统筹全域绿地体系
        4.4.2 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结构
        4.4.3 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4.4.4 推动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4.5 绿地系统规划路径
        4.5.1 绿地建设
        4.5.2 树种规划
        4.5.3 水系规划
        4.5.4 生物多样性规划
        4.5.5 绿道规划
        4.5.6 公园设计
5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以鹤壁市为例
    5.1 鹤壁市问题梳理
    5.2 鹤壁市概况分析
        5.2.1 区位条件
        5.2.2 文化底蕴
        5.2.3 自然资源
        5.2.4 道路交通
        5.2.5 社会经济发展
    5.3 鹤壁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5.3.1 行政街区分布
        5.3.2 城市用地现状
        5.3.3 用地适宜性分析
    5.4 相关规划衔接
    5.5 鹤壁市绿地系统现状
        5.5.1 城市绿地现状
        5.5.2 城市绿地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
        5.5.3 绿地系统指标分析
        5.5.4 绿地建设的SWOT分析
    5.6 规划目标与依据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依据
    5.7 规划原则与策略
        5.7.1 规划原则
        5.7.2 规划策略
    5.8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5.8.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8.2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3 公园绿地规划
        5.8.4 防护绿地规划
        5.8.5 广场用地规划
        5.8.6 附属绿地规划
        5.8.7 区域绿地规划
        5.8.8 小结
    5.9 鹤壁市绿地系统专题规划及实施保障
        5.9.1 树种规划
        5.9.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5.9.3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5.9.4 水系规划
        5.9.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9.6 生物多样性规划
        5.9.7 绿道系统规划
        5.9.8 游园提升规划
        5.9.9 规划实施保障
        5.9.10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理论层面
        6.1.2 实践层面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发展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3 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
    2.1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解析
    2.2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2.3 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3.2 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2.3.3 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的推动
        2.3.4 城市历史进程的演进
        2.3.5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4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发展与现状总结
    3.1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3.1.1 居住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1.2 各时期居住区发展历程
        3.1.3 各时期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3.2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分布现状
        3.2.1 中心城区居住区概况
        3.2.2 中心城区居住区分类情况
        3.2.3 中心城区居住区布局倾向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
    4.1 建国后住宅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8年)
        4.1.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1.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1.3 街坊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2 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大力发展时期(1979-1995年)
        4.2.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2.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2.3 单位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3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需求多元化阶段(1996-2019年)
        4.3.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3.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3.3 商品房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4 居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5.1 既有居住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法
    5.2 包头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探讨
        5.2.1 适宜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合理建设规模建议
        5.2.2 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建设模式的思考
    5.3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5.3.1 多元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5.3.2 居住区良好交流空间的塑造
        5.3.3 居住区智慧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包头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形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背景与年限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年限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关于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要
        1.5.2 关于前苏联现代园林理论的研究
        1.5.3 关于前苏联园林理论对我国园林发展影响的研究
        1.5.4 基于“城市规划”的前苏联园林理论对我国现代园林影响的研究
        1.5.5 既往研究总结
    1.6 研究创新
        1.6.1 研究对象:弥补历史研究缺环
        1.6.2 研究思路:启发历史研究路线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绿地分类形式的延续与偏差
    2.1 前苏联译着中的分类体系
        2.1.1 以地域分布为主的二元分类法
        2.1.2 以功能服务为主的三元分类法
        2.1.3 综合分类法
    2.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延续
        2.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保守转译
        2.2.2 学术研究中的一脉相承
    2.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偏差
        2.3.1 自设绿地分类的城市建设实践
        2.3.2 未设绿地分类的城市建设实践
    2.4 小结
        2.4.1 继承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基本原则
        2.4.2 沿用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部分名称
        2.4.3 继续了前苏联绿地分类的模糊类别
        2.4.4 改变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认知
第三章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的深化与修正
    3.1 前苏联译着中的绿地定额
        3.1.1 以环境卫生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2 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3 以城市规模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4 以综合条件为基础的绿地定额
        3.1.5 绿地定额影响因子总结
    3.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深化
        3.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授人以鱼”
        3.2.2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授人以渔”
        3.2.3 学术研究中的本土化转译
    3.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修正
        3.3.1 城市建设中的适地考量
        3.3.2 城市建设中的经济考量
    3.4 小结
        3.4.1 学习了公共绿地定额的计算方法
        3.4.2 反思了不合时宜的定额数据
        3.4.3 引导了早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第四章 城市绿地布局模式的认同与应用
    4.1 前苏联译着中的绿地布局体系
        4.1.1 城市绿地布局的配置
        4.1.2 城市绿地布局的考量因素
        4.1.3 城市绿地布局的平面模式
        4.1.4 旧城改造的绿地布局方法
    4.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认同
        4.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认同
        4.2.2 学术研究中的思考
    4.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4.3.1 经济建设支持下的前苏联经验直接指导(1950~1957)
        4.3.2 “大地园林化”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再续(1958~1960)
    4.4 小结
        4.4.1 构架原则基本保留
        4.4.2 初期实践指导应用
        4.4.3 后期实践盲目套用
第五章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理论的习得与缺失
    5.1 第一个文化休息公园的形成
        5.1.1 全苏第一届农业与手工业展览大会
        5.1.2 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
    5.2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构与型
        5.2.1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内容构成
        5.2.2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设计型式
    5.3 文化休息公园功能分区的表与里
        5.3.1 标准的复制工具
        5.3.2 集约的配置规则
        5.3.3 革新的风格取向
        5.3.4 平等的空间认知
    5.4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辩证对待
        5.4.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盘跟进
        5.4.2 学术研究中的审慎探索
    5.5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工具意义
        5.5.1 基于功能分区布局的规划工具
        5.5.2 基于传统景区布局的内容配置工具
    5.6 小结
        5.6.1 深化了民主意识
        5.6.2 融合了规划理念
        5.6.3 偏失了设计技术
第六章 居住街坊绿化经验的引入与调整
    6.1 前苏联译着中的街坊绿化体系
        6.1.1 居住街坊绿地的功能配置
        6.1.2 居住街坊绿地的定额指标
        6.1.3 居住街坊绿地的布局模式
    6.2 我国学科及行业探索中的引入
        6.2.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盘引入
        6.2.2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实时更新
        6.2.3 学术研究中的布局讨论
    6.3 我国建设实践中的调整
        6.3.1 沿用布局经济绿化
        6.3.2 巧用布局适地绿化
    6.4 小结
        6.4.1 全面学习——整体移植
        6.4.2 部分学习——适时变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苏联经验”的全面引入与辩证转译
        7.1.1 学科及行业着作中的全面引入
        7.1.2 学术研究中的辩证学习
        7.1.3 “快建需求”下的全面指导
        7.1.4 “厉行节约”下的辩证利用
    7.2 转译的意义
        7.2.1 格局扩展——城市与居民区绿化
        7.2.2 实践反思——完善传统园林绿化观念
        7.2.3 专业融合——多学科渗透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基础资料的局限
        7.3.2 研究内容与深度的不足
        7.3.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城镇园林绿化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园林绿化
        2.1.2 城镇化
        2.1.3 城镇绿化
    2.2 内涵意义
    2.3 园林绿化对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2.4 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及趋势
        2.4.1 国内外城镇绿化案例借鉴
        2.4.2 国内外发展趋势
第三章 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 乌拉特后旗的基本情况
        3.1.1 区位
        3.1.2 面积、人口、经济
        3.1.3 资源
        3.1.4 气候与水文
        3.1.5 城镇绿化现状调研
    3.2 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及体制不到位
        3.2.2 绿化未体现特有风格,技术力量匮乏
    3.3 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特色及主要措施
        3.3.1 乌拉特后旗主要园林应用树种
        3.3.2 绿化采用技术
        3.3.3 采取措施
    3.4 加快推进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4.1 全面提升各项绿化技术
        3.4.2 提高管理水平对策
        3.4.3 关于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 结论
    4.1 绿化现状
    4.2 展望将来
    4.3 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发展趋势
    1.3 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1.3.1 城市的发展
        1.3.2 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1.3.3 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
    1.4 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概念辨析
        1.4.1 园林城市
        1.4.2 生态城市
        1.4.3 生态园林城市
    1.5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1.6 中国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2.1 包头市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植被特征
        2.1.4 包头市历年获得的主要荣誉
    2.2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2.2.1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2.2.2 包头市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2.2.3 包头市城市生活环境现状
        2.2.4 包头市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2.3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
        2.3.1 生态性目标
        2.3.2 观赏性目标
        2.3.3 持续性目标
        2.3.4 整体性目标
        2.3.5 区域性目标
        2.3.6 和谐性目标
    2.4 包头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与国家标准的对比
    2.5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2.5.1 城市绿化建设问题
第三章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3.1.1 建设具有“黄河-草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3.1.2 建设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生态园林城市
    3.2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3.2.1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2.2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3.2.3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3.2.4 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方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关于包头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和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研究[D]. 张锐.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阳光嘉园居住区优化改造设计[D]. 田苑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郑月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张瑞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 常雪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8]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 ——以译着为中心的考察[D]. 谢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D]. 王媛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10]包头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D]. 董宜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包头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