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地表采矿和爆破的地表结构的最小安全距离

与近地表采矿和爆破的地表结构的最小安全距离

一、近地表开采爆破的地表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辉[1](2021)在《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球罐由于自身的储存优势在化工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且随着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球罐的大型化与高参数化成为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地上球罐在高压、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一旦发生泄露、爆炸等事故,会与罐外的可燃物继续反应形成可燃蒸汽云从而爆炸,爆炸冲击波甚至会带动碎片引起旁边储罐发生穿孔或塑性破坏,形成多米诺效应。如果将球罐覆土处理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另外,球罐覆土处理后能够节省地上空间,这对于目前城市用地紧缺、战略储备需要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球罐在覆土的情况下也带来其它的问题,首先是球罐上方的土压力是否引起球壳发生屈曲失效,以及覆土模式下球罐的危险性评定问题。因此,研究覆土球罐的耐压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现有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利用二维平面数值模拟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最大土压力计算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出的土压分布情况,以及Shmulevich等人的埋地卧式罐的经典实验结果,推导出真实作用于球罐上方的径向、切向土压力分力,并利用覆土球罐的试验进行验证分析。然后针对覆土球罐在土压等载荷下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由于土压力载荷呈现非均匀分布特性,因此选用特征值屈曲分析法进行屈曲计算。以某Φ12368×34mm球罐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元选取、模型建立、网格收敛性分析等步骤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薄膜理论解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球罐耐压性最不利情况下进行了屈曲特征值分析,得到球罐发生失稳时的临界埋深为38.4m,并进行了球罐缩减模型的试验验证分析。最后对于充满液化石油气的覆土球罐进行危险源分析,明确其容易发生爆炸的四种类型,并根据此借助事故树以“覆土球罐爆炸”为顶事件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下行法推导出最小割集并对基本事件进行重要度排序,确定罐内残留物质以及对罐体的敲打引发火灾爆炸的可能性最高。同时确定覆土球罐在土壤中发生爆炸的过程属于近地表爆炸,采用TNT当量法以及莱克霍夫经验公式,得到超压冲击波、振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与地上同规模发生爆炸影响半径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覆土储存安全性更高。

冯博[2](2021)在《高地应力区开挖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以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全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国,尤其是以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水平高的西南地区为代表的水电站规模位于世界前列。水电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岩体开挖,岩体开挖会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在洞室围岩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洞室围岩失稳现象的发生,对水电站建设进程及后期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高地应力区开挖扰动条件下的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高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围岩失稳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依托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微震监测项目,对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微震活动特征、震源参数及微破裂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同时,采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SRM,研究了尾水隧洞开挖扰动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与位移场分布,再现了尾水隧洞围岩微破裂渐进演化过程,揭示了围岩的损伤规律与力学机制。研究成果可为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围岩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构建尾水隧洞微震监测系统及可回收式传感器空间阵网。通过人工定点敲击试验及单纯形法,确定了围岩P波波速为5100m/s,此时定位误差平均值为7.2m。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同类工程经验,运用时-频分析技术,对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各类事件信号进行识别,并准确地识别出微震信号,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提取爆破开挖事件后产生的首个微震事件,计算爆破点与因爆破产生的微震事件之间的距离从12.1m到44.1m不等,将50m确定为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爆破开挖的影响距离。(2)通过对尾水隧洞围岩微破裂的实时监测,分析了开挖扰动作用下尾水隧洞围岩微震时空分布规律,确定了微震活动与开挖施工的响应关系。基于日累积微震能量E和b值,提出了一个新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lg E/b,能够较好地衡量围岩稳定性。分析了累积释放能量、能量指数、累积视体积的演化特征。基于矩张量反演与初动极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尾水隧洞围岩微破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lg E/b值增加至峰值是尾水隧洞围岩失稳的前兆特征,lg E/b值与施工强度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在尾水隧洞围岩发生局部失稳前,都会出现累积释放能量与累积视体积快速增加、能量指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尾水隧洞围岩微破裂机制以张拉型破裂为主。(3)利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SRM,依次模拟了高地应力条件下典型隧洞结构与结构面影响区开挖作用下的围岩微裂隙萌生、发育、扩展的全过程,探究尾水隧洞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偏应力状态、结构面不同位置与不同方向影响下的尾水隧洞围岩损伤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小的水平应力值的大小、结构面的安全距离以及结构面的方向,为高地应力区洞室选址、施工进度把控以及洞室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小良,苗向彪,熊贤亮,高银龙[3](2021)在《某铁矿地下爆破作业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判定某铁矿井下采矿爆破是否对矿区附近民居的安全构成威胁,采用爆破振动监测仪采集爆破振动频率和振动速度等数据,基于测试结果进行爆破振动安全评判。测试结果表明:爆破振动频率f在10 Hz范围内,最大振动速度为0.35 m/s,小于振动速度标准值0.45 m/s,根据《爆破安全规程》,矿山井下爆破振动对地表民房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未对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基于萨道夫斯基公式对测试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出矿区振速预测公式v=398×(Q1/3/R)1.7。该公式为预测该矿山井下爆破振动的安全距离和控制爆破单段最大装药量提供依据,更加准确地指导矿山爆破作业。

董法[4](2020)在《朱家坝铜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也随之增加。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采空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顶板冒落、垮塌以及地表沉陷等灾害,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采空区进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武定县朱家坝铜矿遗留的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该矿山采空区已发生地表局部沉降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矿山采矿区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了充填治理方案。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结论。(1)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并整理相关资料,结果显示该矿山目前滞留的采空区具有较高的破坏风险,对地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发生了地表沉降。同时,通过采空区链式失稳的理论分析,计算得到矿柱失稳占比为65.1%,矿柱具有较高的失稳风险;同时,计算结果显示7个采空区顶板都有潜在的危险,矿山采空区属于Ⅰ级不安全状态。(2)根据矿体的空间赋存状态,运用MIDAS建立采空区三维空间物理模型,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回采过程的位移场、应力场、及地表变形沉降监测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和回采结束后的采空区均具有较高失稳风险,对地表危害较大。(3)结合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表明回采结束后地表沉降了30~50cm,地表影响范围140~185m,65.1%的矿柱发生了变形破坏,顶板有较高的垮落风险,与理论分析结果较为一致。(4)通过位移沉降监测点的结果分析知,矿柱与地表的位移沉降主要受回采工序以及充填次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提出了现状采空区和全区域采空区两种充填治理方案,全区域充填效果明显,在控制地表沉降的基础上,又能够有效的将地表的沉降范围从140~185米,降低为45~75米。为矿山的后续安全开采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矿山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段仓熊[5](2020)在《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石材资源需求的日渐增加,石材矿山开采强度日益增大,因此露天开采石材引起的事故起数也随之逐渐增多。露天石材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及时辨识矿山存在危险源,并分析其危险有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本文首先对蔡玉窑花岗岩矿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地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辨识了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利用事故树对采场滑坡、排土场滑坡、爆破等容易对花岗岩矿生产过程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进行了分析了,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危险程度。然后建立了蔡玉窑花岗岩矿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人、物、环、管四个方面建立了 25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值。再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对矿山进行了综合安全评价,确定了蔡玉窑花岗岩矿的安全状态等级,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蔡玉窑矿山提出安全对策措施。蔡玉窑露天花岗岩矿山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将给蔡玉窑矿山后期安全管理指明方向,使得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文中列出的危险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安全检查表及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将对露天石材矿山识别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价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安全管理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余伊河[6](2020)在《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文中提出在长壁开采过程中,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严重,裂隙高度发育且难以压实闭合,是采动水资源易流失区域。本文围绕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损伤破坏特征与渗透性演化规律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等方法,针对两侧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叠加作用下区段煤柱覆岩应力分布、裂隙发育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采动应力分布特征,将边界影响区分为煤壁支撑影响区和应力恢复区,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上覆载荷守恒理论提出了各分区范围与应力的计算方法;根据采动地表下沉变形特征,确定地表移动盆地侧翼为边界影响区,提出了煤层覆岩在边界影响区各分区长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采动覆岩破坏程度,将边界影响区沿垂直方向进行分区,同时结合采动覆岩应力与变形分区,分析了采场边界影响区的渗透性分区特征。(2)分析了FLAC3D内嵌的双屈服模型参数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采空区垮落岩石非线性压实特性的数值模拟参数精确匹配方法;通过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监测岩层应力应变数据,判断其垮落与堆积状态,并同步修改岩层参数,实现采动覆岩垮落、堆积和压实动态演变过程的数值重演;揭示了相邻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叠加应力场分布特征,给出两侧采场空间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应力路径。(3)建立了采动覆岩在采空区和煤柱上方连续变形的半无限弹性地基梁模型,揭示了岩层分组协同变形过程中接触面的张拉与剪切破坏特征,提出基于岩层协同变形和切应力极限平衡的张拉离层裂隙和剪切错动裂隙计算方法;揭示了拉应力诱发、切应力加剧的垂向裂隙发育机理,提出考虑裂隙尖端拉应力平衡与裂隙岩层有效承载截面上切应力平衡的垂向张拉和剪切裂隙计算方法。(4)分析了采动应力路径下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渗透性演化规律,基于岩石损伤演化过程中变形与声发射信号的关联特征,提出考虑岩石轴向应变损伤阈值、残余变形与二次加卸载变形的修正Lemaitre损伤变量表征方法,建立了采动剪切与拉伸复合损伤岩石渗透率演化模型,分析了采动岩石细观损伤演化至宏观破裂,以及裂隙压实闭合过程中渗透性与渗流场的动态演变规律。(5)根据相邻采场空间动态变化与采动叠加作用下覆岩渗透性的演化规律与分布特征,并考虑水平与垂向裂隙对渗透性的影响,将边界影响区分为渗流衰减区、渗流叠加区、拉伸增透区、渗流稳定区、渗流恢复区、渗流恒增区和渗流剧增区;分析了煤柱参数对渗流恒增区和渗流叠加区等危险区域渗透性的控制规律,提出采动上覆水体垂向渗漏和相邻采空区积水侧向渗漏控制方法。该论文有图12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04篇。

张柬[7](2020)在《某铜矿工业场地选择的论证》文中研究指明某铜矿床开发建设要考虑爆破地震对地表工业场地的影响,从安全开采深度、采深采厚比、爆破震动影响三方面论证工业场地放在岩石移动圈内的可行性,结论是开拓竖井可以布置在矿体中间,地表工业场地可以布置在岩石移动圈内。

苏强[8](2019)在《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安家岭爆破生产工作面不断向矿界东帮推进,爆破振动对东邦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变得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对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展开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文献并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深孔台阶爆破方案和最佳延期起爆网络,确定单段最大起爆药量、分析岩石移动方向、初步预测建(构)筑物的安全限界。其次,应用ANSYS/LS-DYNA对爆破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爆区不同高度的岩石应变变化规律,得出自由面一侧的应变较大,且台阶无后冲现象;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获得X、Y、Z方向及合速度的振速峰值衰减规律,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93,预测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安全限界分别为251.92m和183.42m。然后,对最优爆破方案进行爆破试验和振动监测,应用FFT对现场监测的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出主频随爆心距增大,其衰减规律不明显;爆破振动主频主要集中在于0Hz30Hz,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固有频率接近,容易产生共振,对建(构)物造成破坏。应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对实测爆破振速峰值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X、Y、Z方向及合速度的振速峰值衰减规律,结合主频预测出民用建筑的安全限界为200.77m;工业建筑安全限界为146.75m。数值模拟预测与实际预测的安全限界误差较小,且数值模拟预测安全限界大于实际预测安全界限,主要由于实际岩石中存在节理、裂隙,导致振速衰减更快。最后,以减小导爆管延期误差和单段最大起爆药量为原则,对爆破方案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预测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安全限界分别为142.33m和101.81m,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显着,可以进一步向安家岭矿界东帮推进。该论文有图53幅,表24个,参考文献66篇。

武建波,武懋,赵天佑[9](2018)在《平朔安家岭露天矿东部境界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安家岭露天矿东部境界的现实情况,对东部地表境界进行多方案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的东部靠界边界,对安全爆破位置进行合理划分,对靠界边坡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保证了安家岭露天矿东部靠界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马姣阳[10](2017)在《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中,急倾斜中厚矿体约占20%,随着采深的增大与复杂难采铁矿床的逐步投入开采,此类矿体中破碎难采矿体的比例逐渐增多。如何安全高效开采此类破碎难采矿体,对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技术,为此类难采矿体开辟高效开采的新途径。首先、在分析矿岩可冒性的基础上,结合结拱实验研究了进路诱导冒落法的最小采幅宽度,分析建立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的适用条件。其次、针对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诱导冒落与冒落矿石的移动空间条件,提出了以沿脉回采进路为诱导与回收工程的采场结构,并给出了诱导冒落区与强制崩落区的划分方法,以及根据散体流动特性选择诱导工程结构参数的方法。第三、实验研究了沿脉回采进路的位置与回采指标的定量关系,给出了不同倾角的破碎中厚矿体沿脉回采进路合理位置的确定方法。第四、给出了限制上盘围岩冒落、处理大块、回收残矿与工作面安全防护的工艺技术,以及软破矿岩巷道的掘进与支护技术,以此确保进路诱导冒落法的顺利实施。将文中提出的进路诱导冒落法用于建龙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提出了切割巷+斜排炮孔拉槽、两端退采的进路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选择在170m中段S3、S5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由于试验采场上部存在大量残矿,其中S3采场内部还存在一个中小型空区。为此首先采取布置出矿横穿等措施对上部残矿进行回收,在此基础上,根据S3、S5试验采场条件,分析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制定了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方案。并结合S3采场空区位置及矿体可冒性特点,提出崩落空区边部矿体诱导冒落的空区处理方案。试验过程跟踪观察发现,试验采场冒落块度良好,诱导区顶板冒透后,混岩率呈波动性上升,变化幅度与大块出露有关,上升速度与进路位置有关,进路位置不当或大块卡住出矿口,都严重增大混岩率。试验采场后期采用装药车装药,爆破效果显着提高。S3与S5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回采指标。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表明:进路诱导冒落法具有灵活、安全、经济等特点,可有效解决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的开采难题。该法有效利用了矿体破碎容易冒落的特点,减少了采切工程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适用于矿石破碎、低品位难采的急倾斜中厚矿体,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回采矿石的目的。

二、近地表开采爆破的地表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地表开采爆破的地表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1)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球形储罐简介
        1.1.2 球罐安全问题分析
    1.2 覆土罐研究与发展
        1.2.1 覆土罐国内外发展历程
        1.2.2 覆土罐的问题分析
    1.3 覆土薄壁结构稳定性研究
        1.3.1 薄壁构件及其失稳
        1.3.2 薄壳结构屈曲理论研究与发展
        1.3.3 覆土结构屈曲问题研究现状
    1.4 覆土罐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5.1 问题分析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覆土球罐土压力载荷分析
    2.1 问题分析
    2.2 覆土球罐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2.2.1 土体的相关假设
        2.2.2 土压力计算方法
        2.2.3 最大静止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2.3 覆土球罐最大土压力数值方法研究
        2.3.1 几何模型
        2.3.2 材料模型
        2.3.3 边界条件与工况
        2.3.4 网格收敛性分析
        2.3.5 覆土球罐土压力影响因素与结果分析
    2.4 覆土球罐土压力载荷转换
    2.5 覆土球罐土压试验研究
        2.5.1 研究目的
        2.5.2 实验的器材
        2.5.3 实验准备与过程
        2.5.4 土工实验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覆土球罐屈曲行为及耐压性研究
    3.1 覆土球罐屈曲失效原因分析
    3.2 球罐屈曲数值计算方法选取
        3.2.1 不同屈曲数值方法比较分析
        3.2.2 特征值法基本理论与方法
    3.3 覆土球罐屈曲计算有限元建模
        3.3.1 覆土球罐结构
        3.3.2 有限元建模
        3.3.3 土压力载荷以及约束条件
    3.4 覆土球罐屈曲数值结果分析
        3.4.1 内压下验证分析
        3.4.2 均匀外压下验证分析
        3.4.3 屈曲危险工况分析
        3.4.4 失稳临界埋深分析
        3.4.5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覆土球罐安全性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4.1 覆土球罐危险源分析
        4.1.1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与气态特性
        4.1.2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分析
    4.2 覆土球罐爆炸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4.2.1 覆土球罐爆炸事故类型分析
        4.2.2 覆土球罐爆炸危险性定性分析
        4.2.3 覆土球罐爆炸预防措施
    4.3 覆土球罐爆炸源强估算
        4.3.1 覆土球罐爆炸过程分析
        4.3.2 覆土球罐爆炸冲击计算准则
        4.3.3 覆土球罐爆炸伤害效应
        4.3.4 实例分析与结果
    4.4 地上火灾对覆土球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地应力区开挖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以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期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双江口水电站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岩体地应力特征
    2.7 尾水隧洞施工概况及地质条件
        2.7.1 施工概况
        2.7.2 地质条件
    2.8 本章小结
3 尾水隧洞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与测试
    3.1 微震监测基本原理
    3.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3.2.1 系统布设
        3.2.2 供电及布线
        3.2.3 传感器的安装及回收
    3.3 定位误差与波速优化
    3.4 波形识别
    3.5 爆破影响区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尾水隧洞开挖过程震源参数及震源机制分析
    4.1 定量地震学理论
    4.2 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
        4.2.1 微震事件时间分布规律
        4.2.2 微震事件空间分布规律
    4.3 微震活动与开挖施工的响应关系
    4.4 基于震源多参数综合分析的尾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判别
        4.4.1 lgE/b值演化特征
        4.4.2 累积释放能量、能量指数、累积视体积演化特征
    4.5 基于矩张量反演与初动极性综合判别法的围岩微破裂破坏机制研究
        4.5.1 理论介绍
        4.5.2 尾水隧洞围岩微破裂矩张量反演与平均极性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开挖作用下尾水隧洞围岩损伤规律数值分析
    5.1 RFPA~(2D)-SRM基本原理
        5.1.1 细观基元赋值
        5.1.2 RFPA~(2D)-SRM的强度准则
        5.1.3 RFPA~(2D)-SRM的失稳判据与安全系数
    5.2 围岩细观力学参数确定
    5.3 典型隧洞结构开挖作用下的围岩损伤规律
        5.3.1 数值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5.3.2 典型隧洞结构开挖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3 典型隧洞结构开挖数值计算结果与微震监测结果的对比
    5.4 结构面影响区开挖作用下的围岩损伤规律
        5.4.1 结构面影响的应力概化模型
        5.4.2 结构面影响区隧洞开挖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偏应力状态对尾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5.6 结构面位置对尾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5.7 结构面方向对尾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某铁矿地下爆破作业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2 爆破振动对地表构建筑物安全影响分析
    2.1 爆破振动监测
    2.2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分析
3 基于萨道夫斯基公式参数的拟合分析
4 结论

(4)朱家坝铜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采空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失稳机制研究
        1.2.2 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山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区位置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矿体地质特征
        2.3.1 矿体特征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1 水文地质条件
        2.4.2 工程地质条件
        2.4.3 环境地质条件
        2.4.4 开采技术条件
        2.4.5 采矿方法
    2.5 采空区概况
第三章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3.1 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分析
        3.1.1 基于组合梁对采空区顶板上覆岩层载荷分析
        3.1.2 基于托板理论对顶板受力分析
        3.1.3 基于薄板理论的采场顶板力学分析
    3.2 采空区矿柱稳定性分析
        3.2.1 矿柱变形破坏形式
        3.2.2 矿柱的稳定性分析
    3.3 采空区系统失稳链式反应现象及其力学机制
        3.3.1 采空区系统特征
        3.3.2 采空区链式失稳特征
        3.3.3 采空链式失稳发生条件
    3.4 朱家坝铜矿链式失稳分析
        3.4.1 链式失稳动态计算
        3.4.2 朱家坝铜矿采空区链式失稳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MIDAS/GTS-FLAC3D简介
    4.2 FLAC3D软件分析流程
    4.3 朱家坝铜矿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3.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4.3.2 边界条件
        4.3.3 模型建立
        4.3.4 监测点布设
        4.3.5 初始应力场
    4.4 位移失稳判据
    4.5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开采现状)
        4.5.1 应力场分析
        4.5.2 位移场分析
        4.5.3 地表沉降分析
    4.6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回采结束)
        4.6.1 应力场分析
        4.6.2 位移场分析
        4.6.3 地表沉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充填治理方案研究
    5.1 采空区治理方法
    5.2 采空区治理方案
        5.2.1 治理方法的选取
        5.2.2 治理方案的确定
    5.3 计算结果分析(方案一)
        5.3.1 应力场分析
        5.3.2 位移场分析
        5.3.3 地表沉降分析
    5.4 计算结果分析(方案二)
        5.4.1 应力场分析
        5.4.2 位移场分析
        5.4.3 地表沉降分析
    5.5 方案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5)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险源辨识现状
        1.2.2 安全评价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
    2.1 蔡玉窑花岗岩矿山简介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自然及周边环境
        2.1.3 地质环境特征
        2.1.4 采矿方法及工艺
        2.1.5 矿山供配电
        2.1.6 矿山防排水
        2.1.7 矿山排土场
        2.1.8 矿山安全管理
    2.2 危险源辨识理论基础
        2.2.1 危险源及其分类
        2.2.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2.3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
        2.3.1 人因危险源
        2.3.2 物因危险源
        2.3.3 环境危险源
        2.3.4 管理危险源
    2.4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事故树分析
        2.4.1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2.4.2 采场滑坡事故树分析
        2.4.3 采场爆破事故树分析
        2.4.4 排土场滑坡事故树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各评价指标的涵义
    3.4 本章小结
4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2.1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2.2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2.3 四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蔡玉窑花岗岩矿安全评价及控制措施
    5.1 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5.1.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1.2 模糊综合评价算子选取
        5.1.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
    5.2 蔡玉窑花岗岩矿模糊综合安全评价
        5.2.1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5.2.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5.2.4 三级模糊综合评判
        5.2.5 评价结果处理及分析
    5.3 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控制对策
        5.3.1 人因危险源控制对策
        5.3.2 物因危险源控制对策
        5.3.3 环境危险源控制对策
        5.3.4 管理危险源控制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安全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安全指标专家评判问卷调查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6)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2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分区特征
    2.1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应力分区特征
    2.2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变形分区特征
    2.3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渗透性分区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应力路径特征
    3.1 采动覆岩垮落与压实的模拟方案
    3.2 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应力路径
    3.3 本章小结
4 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裂隙发育规律
    4.1 采动覆岩下沉与变形
    4.2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机理
    4.3 采动裂隙发育实例分析
    4.4 小结
5 采动损伤岩石与裂隙渗透率演化模型
    5.1 损伤岩石与裂隙渗透率的理论模型
    5.2 采动应力路径下岩石三轴渗流实验
    5.3 采动损伤岩石渗透率演化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控制
    6.1 采动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裂隙发育规律
    6.2 采动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分区特征
    6.3 边界影响区采动覆岩渗透性控制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某铜矿工业场地选择的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矿床简介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开采范围及规模
    2.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 矿床开拓方案
3 影响地表工业场地的安全因素
    3.1 安全开采深度(H)
    3.2 爆破震动影响
4 结论

(8)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爆破地震效应
    2.1 爆破振动
    2.2 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
    2.3 爆破振动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深孔台阶爆破方案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爆破方案设计
    3.3 爆破安全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分析
    4.1 LS-DYNA理论基础
    4.2 模型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
    5.1 爆破振动监测
    5.2 爆破振动信号处理
    5.3 爆破振动分析
    5.4 爆破方案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平朔安家岭露天矿东部境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概况
1 东部境界优化必要性
2 东部境界优化方案比较
3 个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3 东部境界优化方案的实施
    3.1 安家岭露天矿东部境界优化控制爆破
    3.2 弧形凹端帮边坡稳定性
4 结论

(10)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3 诱导冒落法发展及相关理论
        1.3.1 诱导冒落法的发展及应用
        1.3.2 诱导冒落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5 创新性
第2章 矿岩可冒性分析
    2.1 矿岩可冒性分析方法研究
        2.1.1 现场调查
        2.1.2 矿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1.3 冒落面积分析
        2.1.4 冒落跨度分析
    2.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可冒性分析
        2.2.1 矿床地质概况
        2.2.2 双鸭山铁矿面临主要问题
        2.2.3 矿岩可冒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研究
    3.1 进路诱导冒落法构建
        3.1.1 矿块布置及最小采幅确定
        3.1.2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程参数确定
        3.1.3 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2 双鸭山铁矿北区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采矿工艺
        3.2.1 最小采幅确定
        3.2.2 结构参数选取及方案确定
        3.2.3 试验采场进路诱导冒落法回采工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采进路位置的确定方法
    4.1 最佳进路位置选定的理论依据
    4.2 双鸭山北区试验采场回采进路位置实验研究
        4.2.1 实验模型及相似材料制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进路位置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措施
    5.1 回采过程引起的冒落分析及安全保障措施
        5.1.1 回采引起的冒落分析
        5.1.2 回采过程的保障技术
    5.2 双鸭山铁矿试验采场回采过程的保障措施
        5.2.1 试验采场上部中段残矿回收方案
        5.2.2 试验采场的冒落过程分析及安全保障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路诱导冒落法工业试验
    6.1 工业试验及应用效果
        6.1.1 上部中段残矿回采及试验采场准备工作
        6.1.2 S5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1.3 S3采场试验及其效果
    6.2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实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2.1 进路诱导冒落法试验采场初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2.2 解决措施
        6.2.3 后期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情况

四、近地表开采爆破的地表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 [1]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D]. 徐俊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地应力区开挖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以双江口水电站尾水隧洞为例[D]. 冯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某铁矿地下爆破作业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J]. 王小良,苗向彪,熊贤亮,高银龙. 现代矿业, 2021(02)
  • [4]朱家坝铜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 董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蔡玉窑花岗岩矿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研究[D]. 段仓熊.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D]. 余伊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某铜矿工业场地选择的论证[J]. 张柬. 有色矿冶, 2020(01)
  • [8]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D]. 苏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平朔安家岭露天矿东部境界优化[J]. 武建波,武懋,赵天佑. 露天采矿技术, 2018(05)
  • [10]急倾斜破碎中厚矿体进路诱导冒落法及其应用研究[D]. 马姣阳. 东北大学, 2017(06)

标签:;  ;  ;  

与近地表采矿和爆破的地表结构的最小安全距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