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两项涉农种子条例昨日实施

我省两项涉农种子条例昨日实施

一、我省两个涉农种子条例昨起施行(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英[1](2020)在《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银行山东省分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F银行在山东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成立于1995年5月,辖17个二级分行、107个县级支行,在岗正式员工3,100余人,致力于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019年,F银行山东省分行累计发放贷款943亿元,年末各类贷款余额3,136亿元,各类贷款、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余额共3,700亿元,全年存款日均余额979亿元。本文以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该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行业竞争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状况、营销现状、定价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分析了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的内部环境,并对其市场营销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市场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方面的营销战略分析选择,以及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理论演进后增加的政治权力策略、公共关系的营销策略选择。再次,本文论述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实施上述营销策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资源保障、风险控制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以保证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能够顺利实施。通过研究,本文建议F银行山东省分行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执行国家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以现代营销理论为指导,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改善。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点。一是研究角度的创新,目前关于银行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在商业银行领域,本文以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为研究主体,根据现代营销理论观点,分析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改进自身的营销策略,提出适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观点。二是营销策略独特性创新,政策性银行因其特殊的政策属性,其市场营销在具体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有别于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维护公共关系、营造良好社会声誉,妥善处理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策性和市场化的双重优势。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卫[3](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黄浩[4](2019)在《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文中指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使我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的创造性实践,本文以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工作为切入点,从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三部分展开论述,分析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伟大命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分别是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的具体安排以及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任务。论述了湘潭县的推进工作是在党中央、湖南省的安排部署以及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形下展开的。第三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湘潭县分别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展开的推进工作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部分是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及经验。湘潭县推进工作是在贯彻上级政策又充分结合地方实际的情况下展开的,推进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邱溆[5](2018)在《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是提高种粮比较收益、解决当前及未来“谁来种粮”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充分发挥“统”的职能,“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安排。研究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均衡及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和粮食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依据、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研究动态,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主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框架。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阶段性特征,厘清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演进轨迹、分析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第四部分立足于种粮农户的视角,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情况及满意程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需求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主客观优势确定综合权重,对2004-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进行动态测评和制约度分析。第六部分以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例,通过构建服务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基于VRS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第七部分分别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提出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归纳、总结全文,并分析不足、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引致了社会化服务需求,而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必将助推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演进。本文在两者共生演变的框架下,以系统的观点,抓住粮食社会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两条主线,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满足需求的渠道以及农户对需求的满意度,测评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粮食规模生产、推进粮食专业生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社会资本引导、强化区域行为协调、加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粮食社会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性。而且,本文结合粮食生产经营的阶段性特征,从服务主体以及服务内容的角度综合选择、构建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测评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目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相对于当前粮食生产经营阶段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来说,已经实现总体均衡。测评分值提升的动态过程也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由“供给不足”向“供需结构差异较大”以及“供需总体均衡”的演变路径。可以预见,随着粮食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演进,新的服务需求必然产生,旧的均衡将被打破,从而步入下一个循环。

温凤荣[6](2014)在《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为34.87%,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高于稻谷0.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6.17%,高于稻谷2.4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7124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190万吨,占粮食产量增加量的60%。近年来玉米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面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和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市场动荡的软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研究玉米产业竞争力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主产省之一山东省为例,由表及里揭示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因素,以期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总体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又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察并设计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思路。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分析及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第三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探寻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现状;第四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分析;第五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主要对食用和饲用玉米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基础要素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分析;第七章对政府在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和农业不同点进行分析,对适合发达国家工业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钻石模型。(2)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发现虽然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自2004-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强发展态势,但通过选用2012年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在七个玉米主产省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中排名第六位,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深究竞争力较弱的根本原因。(3)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中着重分析价格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通过采用三项式模型对1982-2012年间七个玉米主产省实际平均出售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竞争力略强于四川省低于其它五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比较变异指数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七省中排名第六,略好于河南省。接着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采用波动周期理论对其分析,发现价格波动具有波动频率高、强度大等特征;进一步由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其波动机理进行建模,对1987年以来山东省玉米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价格波动中78.88%成分属于趋势分量,21.12%的成分属于波动分量;通过对波动分量进行自回归模型估计,发现内部传导机制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达到88.45%。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外部因素中的政府政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麦价格等供需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主要因素,其中政府政策影响系数最大。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分析中发现山东省排名第五,略好于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良种选用、氮磷钾配比施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和农药施用等是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4)在需求方面的间接因素分析中,首先采用林德的正相关学说,通过“变量增量贡献F检验”发现国内需求对山东省玉米竞争力具有正相关作用,而国外需求具有负相关作用,得以确定研究重点为国内市场。通过对食用玉米、饲用玉米需求的分析,发现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生产;饲用玉米的大规模消耗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诱导生产者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种植、较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总之国内玉米需求出现的新趋势对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将具有正向拉动作用。(5)基本要素分析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资本、劳动、土地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玉米生产函数属于规模递增函数。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资本增加对总产量的增加起次要作用。而劳动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因为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在气象因素影响玉米单产分析中,发现降水量与玉米单产是同向关系,日照时间与玉米单产是反向关系;在分析自然灾害因素时,涝灾和旱灾是影响山东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因素,且涝灾影响程度大于旱灾;在基础设施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了山东省机械化水平、水利化程度等。小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排灌电动机、机动脱粒机等方面台数较少;山东省目前采用土渠灌溉,灌溉技术水平较低。(6)高级要素分析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玉米技术两方面。山东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在于合作社的收益与不参加合作社收益的比较,以及是否有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生产资本、劳动、土地和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提高作用显着。虽然种植面积对总产值提高亦有较大作用,但受耕地面积约束无法依靠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来持续提高总产值。且利用弹性理论证明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是农户收入与采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玉米是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产品,所采用的是提高普通玉米产量的技术,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结局。(7)在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分析中,采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在对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应逐渐减少粮价政策干预,加强粮食生产间接因素方面的干预,包括粮食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抵制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上,以提高玉米产业综合竞争力。

王成[7](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余凌[8](2013)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湖北省各级始终坚持与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财政支农投资总额呈现递增趋势。但湖北省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支农资金总量不足、农业结构仍需调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等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促进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引导农村建设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查阅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述;回顾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历程,并对湖北省财政支农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本文构建的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和知识,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角度,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并挖掘制约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水平发挥的原因;根据问题和成因,并借鉴国外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主流做法,为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提供政策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湖北省财政支农从“重分配”转变为“重绩效”,通过切实加强财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和推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高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有效支持“三农”发展。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试图跳出单纯的财政学或经济学的范畴分析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财政支农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或财政学的问题,而是与管理学、行政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2)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行政绩效进行评价。(3)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流转过程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闫芳[9](2013)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组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个体农户,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制,农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农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不仅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隐含着中国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中国农村经济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启动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农村经济最主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农户,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的被卷进了现代市场体系,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强烈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影响。一方面,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在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完全释放之后,在经营环节方面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与市场体系中农户分散性相对应的是政治体系中利益表达的分散性和治理结构的残缺性。在“乡政村治”模式下,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组织结构无法获取高效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无力承担大型公共设施的供给。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然而国家无法与近2亿个农户直接进行对接,必须要寻找新的组织结构来降低国家政策成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开始重新关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重要的组织制度资源。然而,现阶段由农民自发和政府推动建立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历史上的合作组织都有着本质的差别,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制度环境,它的演变方向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革以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为分析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为分析工具,沿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演变——怎么演变——演变的方向”这一逻辑线索,探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规律。论文共分为8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阐释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以此揭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通过梳理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来阐释本研究视角的独特性;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两种理论在制度变迁的分析方法、动力源泉以及变迁方式方面的迥异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章主要对1949年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因,并通过对两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深刻剖析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变迁主体问题。第五章在总结分析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第六章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几种重要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源、运行机制、类型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从而归纳出当前国际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某些共同趋势,以此总结出指导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启示性经验。在以上几章的基础上,第七章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规律的总体性判断。第八章进一步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重要结论,并提出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在检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有三。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本论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演变——怎么演变——演变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突破了以往局限于组织内部制度安排变迁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逻辑研究的清晰脉络。第二,在理论工具方面。本研究打破固有的学术边界,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种不同理论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逻辑轨迹,并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引入研究之中,从而增强了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逻辑研究的解释力。第三,在研究成果上。在回答本文研究问题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做了详细阐述,为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彭磊[10](2012)在《农业利用外资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一直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江苏省,利用外资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农业是江苏吸收外资最早的行业之一,农业利用外资形式由最初的农业贷款、经济援助转变为外商直接投入,农业利用外资金额实现了较快增长,来源趋于广泛,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大批外资的进入不仅弥补了我省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同时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出口,进而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外向农业转化,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在引进外资绝对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应该看到农业投资依然薄弱的现实,我省农业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新的形势:农业投资环境缺乏吸引力,客观上限制了外资的大量流入;鼓励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倾斜不够;强势农业引资载体较少;外资引进核心技术含量较低;职能部门推进外资引进工作有所欠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产生波动。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江苏农业利用外资项目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国外资金出现短缺,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国内资本与国外有限资本和广泛技术深度合作,寻找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江苏省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现状、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基于1998-2010年的时序数,分别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单因素模型等方法对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利用外资的贡献程度进行测度,构建适当的计量模型来研究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农业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和二者间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提出我省加强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加大优惠政策力度,落实配套资金;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引进外资渠道与方式,提高外资资金到位率;做强农业投资载体,实现互利双赢。并提出在今后的农业利用外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外资进入我省农业生产环节所带来的风险,防止其在我省“遍地开花”,把我省的土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变成他国的农产品基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江苏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升江苏农产品与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

二、我省两个涉农种子条例昨起施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两个涉农种子条例昨起施行(论文提纲范文)

(1)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概况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概述
        2.1.1 PEST分析模型
        2.1.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1.3 SWOT分析模型
    2.2 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理论概述
        2.2.1 STP理论
        2.2.2 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第3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3.1 F银行山东省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竞争分析
    3.2 F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3.2.1 主要发展历程
        3.2.2 现阶段经营规模
        3.2.3 组织结构分析
        3.2.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2.5 营销情况分析
        3.2.6 定价能力分析
        3.2.7 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3.2.8 科技水平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第4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战略分析选择
    4.1 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选择
        4.2.1 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4.2.2 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目标市场
    4.3 市场定位
        4.3.1 做贯彻国家政策的银行
        4.3.2 做服务区域发展的银行
        4.3.3 做业务领域广泛的银行
        4.3.4 做信贷产品多样化的银行
第5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5.1 产品策略
        5.1.1 品牌策略
        5.1.2 产品组合策略
        5.1.3 新产品策略
        5.1.4 产品服务策略
    5.2 定价策略
        5.2.1 成本加成定价
        5.2.2 目标利润定价
        5.2.3 市场竞争定价
        5.2.4 客户综合定价
        5.2.5 差异化定价
    5.3 渠道策略
        5.3.1 传统营销渠道
        5.3.2 网络渠道
        5.3.3 同业合作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人员推销
        5.4.2 广告促销
        5.4.3 新媒体促销
        5.4.4 活动推销
    5.5 政治权力策略
        5.5.1 融入地方政府战略发展
        5.5.2 加强政府及监管机构联系
        5.5.3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6 公共关系策略
        5.6.1 注重媒体宣传
        5.6.2 加强政策研究力度
        5.6.3 加强人员交流
第6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配套保障
    6.1 组织结构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2.1 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6.2.2 完善激励机制
    6.3 财务资源保障
        6.3.1 保障营销费用
        6.3.2 提升经营效益
        6.3.3 实现集中运营
    6.4 风险控制保障
        6.4.1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6.4.2 评估新产品风险
        6.4.3 完善应急机制
    6.5 信息技术保障
        6.5.1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6.5.2 实现“大数据”管理
        6.5.3 建立科技人才队伍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执行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
        7.1.2 应用现代化营销理论指导营销工作
        7.1.3 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国务院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社部
    交通运输部
    教育部
    生态环境部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地方新闻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4)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五、湘潭县简介
第1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确立
    1.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环境
        1.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1.1.2 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3 党自身的新问题
    1.2 新世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2.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的提出
        1.3.1 对党的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必然结论
        1.3.2 “伟大工程”基本经验的继承
        1.3.3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内涵
第2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
    2.1 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工作部署
    2.2 湖南省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安排
        2.2.1 加强党的理想理论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2.2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2.3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2.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2.3 新形势下湘潭县党的建设新问题
第3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举措及成效
    3.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1.1 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3.1.2 开展“四个观念”教育活动
        3.1.3 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3.1.4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3.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2.1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2.2 实施党建“先锋工程”
        3.2.3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2.4 改进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3.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3.1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3.2 实施“鱼水工程”
        3.3.3 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
    3.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4.1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3.4.2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3.4.3 查处违纪案件
        3.4.4 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
        3.4.5 实行政务公开
    3.5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3.5.1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5.2 改进干部考察制度
        3.5.3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3.5.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第4章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点及基本经验
    4.1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特点
        4.1.1 理论联系实际
        4.1.2 充分联系群众
        4.1.3 注重宣传工作
        4.1.4 严格组织考核
        4.1.5 重视干部培养
    4.2 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经验
        4.2.1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4.2.2 党的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4.2.3 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条件
        4.2.4 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4.2.5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 评价体系的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的概念
        2.1.2 粮食生产经营方式
        2.1.3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共生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2.6 均衡理论
    2.3 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及其社会化服务的演进分析
    3.1 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方式演变的阶段特征
        3.1.1 1949年到1977 年的公共生产特征阶段
        3.1.2 1978年到2004 年的家庭生产特征阶段
        3.1.3 2005年以来的专业生产特征阶段
    3.2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演进轨迹
        3.2.1 起步阶段(1978-1989)
        3.2.2 成长阶段(1990-2004)
        3.2.3 发展阶段(2005-至今)
    3.3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与经营方式共生演进分析
        3.3.1 粮食生产方式变革引致了社会化服务需求
        3.3.2 粮食生产方式的演进扩张了社会化服务需求
        3.3.3 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方式进一步变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4.1 粮食生产经营环节及对应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4.2 调查方案设计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范围与调查方式
        4.2.3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4.3 农户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4.3.1 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4.3.2 农户对不同种类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程度
        4.3.3 农户获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渠道及满意度分析
    4.4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假设
        4.4.2 实证分析
        4.4.3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的综合评价
    5.1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
        5.1.1 供给主体
        5.1.2 供给方式
        5.1.3 供给内容
    5.2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基础设施服务
        5.2.2 机械化服务
        5.2.3 流通服务
        5.2.4 产业化服务
        5.2.5 科技与信息服务
        5.2.6 保障与支持服务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层次分析法
        5.3.2 熵值法
        5.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5.4 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分析——以农机服务为例
    6.1 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6.2 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6.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 实证分析
        6.4.1 样本选择
        6.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6.4.3 结果分析
        6.4.4 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选择
    7.1 基于需求侧的政策选择
        7.1.1 促进粮食规模生产,扩大社会化服务需求数量
        7.1.2 推进粮食专业生产,提升社会化服务需求质量
        7.1.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活社会化服务市场需求
        7.1.4 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激发社会化服务公共需求
    7.2 基于供给侧的政策选择
        7.2.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粮食生产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
        7.2.2 加强社会资本引导,改善粮食生产市场性社会化服务体系
        7.2.3 强化区域行为协调,构建粮食生产区域特色的社会化服务
        7.2.4 加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发,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清单
致谢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对象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
        2.2.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2.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3.1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2.2 可比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玉米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
        3.3.2 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3.3.3 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3.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分析
        3.4.1 纵向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3.4.2 因子分析过程
        3.4.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3.5.1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原则
        3.5.2 玉米主产省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概况
    4.2 山东省玉米价格与其他玉米主产省的比较
        4.2.1 七大玉米主产省玉米平均实际出售拟合价格比较
        4.2.2 山东省与其它六省玉米价格波动比较
        4.2.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价格波动比较结果
    4.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4.3.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4.3.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总体特征
        4.3.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结果
    4.4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理分析
        4.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分析步骤
        4.4.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分析
        4.5.1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现状
        4.5.2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4.5.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质量竞争力比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需求方面
    5.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理论分析
    5.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5.2.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5.2.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玉米国内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食用玉米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2 饲用玉米需求变化分析
        5.3.3 工业用玉米需求
        5.3.4 未来玉米消费走向
    5.4 国内需求状况对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5.4.1 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种植和加工
        5.4.2 饲用玉米大规模消耗推动规模化种植
        5.4.3 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诱导生产者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注重良种种植,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
6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供给方面
    6.1 山东省玉米产业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6.1.1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6.1.2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结果分析
    6.2 劳动和耕地要素分析
        6.2.1 劳动力现状分析
        6.2.2 耕地现状分析
    6.3 气候条件分析
        6.3.1 山东省玉米气象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6.3.2 降水量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3 光照时间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4 气候条件分析结果
    6.4 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分析
        6.4.1 洪涝灾害对山东省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4.2 旱灾对山东省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6.5 基础设施分析
        6.5.1 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6.5.2 水利化程度
    6.6 山东省玉米产业高级要素分析
        6.6.1 农业经营主体文化层次状况
        6.6.2 农民组织化程度
        6.6.3 山东省玉米技术进步率测算
    6.7 相关和支持产业
        6.7.1 农业生产资料业
        6.7.2 玉米种业
        6.7.3 玉米加工业
    6.8 本章结论
7 影响玉米竞争力深层次因素——政府主导作用
    7.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7.1.1 政府角色转换——变辅助作用为主导作用
        7.1.2 农业的特殊性
    7.2 政府政策对直接因素的影响
        7.2.1 山东省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沿革
        7.2.2 日本、韩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7.2.3 日本、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7.3 政府对玉米质量安全的主导作用
        7.3.1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市场失灵
        7.3.2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政府干预
    7.4 政府政策对间接因素的影响
        7.4.1 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调动起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7.4.2 政府政策对合作社整体结构失衡现状缺少足够关注
        7.4.3 缺少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体面投身农业生产一线
        7.4.4 政府政策侧重提高粮食数量对质量关注度不够
        7.4.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工不明确
        7.4.6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缺陷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纵向比较竞争力逐年增强,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弱
        8.1.2 直接因素竞争力较弱
        8.1.3 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表明需求对竞争力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8.1.4 政府过多干预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方面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8.2.2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的生产,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
        8.2.3 减少对玉米价格的直接干预,加大玉米质量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二、区位特点
        三、交通状况
    第二节 资源基础
        一、农牧业资源
        二、矿能资源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第三节 历史渊源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二、手工业的嬗变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一、煤炭产量
        二、煤矿基本建设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政策支持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关于财政支农的概念
    2.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理论
        2.2.1 关于绩效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概念
        2.2.2 公共支出绩效与财政支农绩效
        2.2.3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与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3 财政支农绩效的衡量
        2.3.1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2.3.2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方法
        2.3.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标准
        2.3.4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4 政府作为财政支农绩效管理主体的理论基础
        2.4.1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2 区域经济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3 管理学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4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5 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5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的地位
3 湖北省财政支农制度框架
    3.1 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的历史沿革
    3.2 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制度框架
        3.2.1 资金安排的程序与方法
        3.2.2 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3.2.3 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方式
        3.2.4 财政支农模式
    3.3 现行制度下湖北省财政支农取得的成绩
        3.3.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3.3 新型农民的培育
        3.3.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的完善
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财政支农绩效指标的内涵
    4.2 湖北省财政支农评价指标的目标和构建原则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4.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
    4.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1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指标
        4.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指标
        4.5.3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指标
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整体评价
    5.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分析
        5.3.1 指标评价
        5.3.2 存在问题分析
    5.4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分析
        5.4.1 指标评价
        5.4.2 存在问题分析
    5.5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分析
        5.5.1 指标评价
        5.5.2 存在问题分析
6 国外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财政支农的基本情况
        6.1.1 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
        6.1.2 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6.2 美国、法国与日本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2.1 美国
        6.2.2 法国
        6.2.3 日本
    6.3 韩国、印度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3.1 韩国
        6.3.2 印度
    6.4 启示
7 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政策措施
    7.1 财政支农决策机制
    7.2 财政支农资金传递机制
    7.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机制
    7.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
    7.5 财政支农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湖北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
致谢

(9)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社
        1.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4 既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梳理
        1.4.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3 简评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3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2.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3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历史轨迹
    3.1 历史的遗产:1949~1978 年国家实施的合作化与集体化
        3.1.1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演变
        3.1.2 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演变
    3.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
        3.2.1 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演变
        3.2.2 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
        3.2.3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变迁
4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迁的动因解析
    4.1 “小农经济”变革的内在需求
        4.1.1 “现代小农”:生产关系的进步还是倒退
        4.1.2 “小农”与合作经济组织:替代还是互补
    4.2 相关利益主体获取“潜在利润”的需要
        4.2.1 决策者的价值偏好
        4.2.2 农民改善利益受损地位的迫切要求
    4.3 两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4.3.1 变迁动力:生产关系还是相关者的利益驱动
        4.3.2 变迁主体:农民还是政府
        4.3.3 启示
5 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方式的解析
    5.1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特征
        5.1.1 行政推动在制度变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1.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比较明显
        5.1.3 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
    5.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新趋势
        5.2.1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凸显
        5.2.2 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引领合作制度变迁
        5.2.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5.2.4 由协会型的松散团体逐步向企业型经营实体提升
    5.3 农民、市场、政府的在组织演进中的互动博弈
6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6.1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种模式
        6.1.1 美国农合模式
        6.1.2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农合模式
        6.1.3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农合模式
    6.2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的总体趋势
        6.2.1 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并存
        6.2.2 合作社逐步向企业化方向演变
        6.2.3 合作社集中过程加速,逐步走上集团化
        6.2.4 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日益密切
    6.3 经验与启示
        6.3.1 组织发展模式由本国具体国情所决定
        6.3.2 完善的组织体系是保证组织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6.3.3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
        6.3.4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保障
7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规律的梳理
    7.1 组织演进与生产关系变革密切相关
        7.1.1 合作经济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7.1.2 合作经济推动新型联结机制的形成
        7.1.3 合作经济加速新型分配关系的建立
    7.2 从分散走向联合与合作
        7.2.1 合作与联合的必然性
        7.2.2 合作与联合的价值取向
        7.2.3 合作与联合的组织结构体系
        7.2.4 合作与联合的组织监管体系
    7.3 从经济合作拓展到社会公共领域的合作
        7.3.1 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7.3.2 基于中国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现状的分析
        7.3.3 基于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绩效的分析
8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农业利用外资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及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和内容安排
        1.5.1 技术路线
        1.5.2 内容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农业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2.1 外资利用国际通用的支撑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内部比较优势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 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2.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2.2.2 新古典增长模型
        2.2.3 内生增长模型
        2.2.4 作用机制
    2.3 加强农业利用外资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国内外提升农业外资利用成效的经验
    3.1 国外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3.1.1 发达国家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
        3.1.2 发展中国家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
    3.2 国内其他省份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3.2.1 山东省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3.2.2 福建省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第四章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与成效
    4.1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4.2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4.2.1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
        4.2.2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项目规模
        4.2.3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方式与结构
        4.2.4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取得的成效
        4.3.1 弥补农业资金不足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3.2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3.3 发挥外资全球视野宽阔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
        4.3.4 推进技术进步实现技术扩散
        4.3.5 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4.4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农业投资环境缺乏吸引力
        4.4.2 鼓励农业利用外资政策倾斜不够
        4.4.3 强势农业引资载体较少
        4.4.4 外资引进核心技术含量较低
        4.4.5 职能部门推进外资引进工作有所欠缺
        4.4.6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产生波动
第五章 农业利用FDI对江苏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采集
    5.2 农业利用FDI与江苏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的分析
        5.2.1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2 经济领域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检验
    5.3 农业利用FDI对江苏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分析
        5.3.1 线性方程评估模型分析
        5.3.2 分析结论
    5.4 利用FDI对江苏农业经济增长潜在的风险分析
        5.4.1 土地被变相控制的风险
        5.4.2 遏制某些弱质农业产业部门成长的风险
        5.4.3 危及环境安全及人民健康的风险
        5.4.4 部分行业被垄断的风险
第六章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6.1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优、劣势分析
        6.1.1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优势分析
        6.1.2 江苏农业利用外资的劣势分析
    6.2 国内外农业利用外资对江苏省的启示
    6.3 加强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6.3.1 加大优惠政策力度 落实配套资金
        6.3.2 优化投资环境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6.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
        6.3.4 拓展引进外资渠道与方式 提高外资资金到位率
        6.3.5 做强农业投资载体 实现互利双赢
    6.4 加强外资进入江苏农业的风险防范
        6.4.1 彻底调查农业外资企业的现状
        6.4.2 建立农业利用外资的预警系统
        6.4.3 发布《江苏省外商投资农业指导目录》
        6.4.4 加强对我省农业利用外资的监管
    6.5 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6.5.1 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6.5.2 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6.5.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相关政策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我省两个涉农种子条例昨起施行(论文参考文献)

  • [1]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凤英. 山东大学, 2020(05)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4]湘潭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研究(1992-2002)[D]. 黄浩. 湘潭大学, 2019(02)
  • [5]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研究[D]. 邱溆.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 温凤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7]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8]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 余凌.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9]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逻辑研究[D]. 闫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10]农业利用外资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 彭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我省两项涉农种子条例昨日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