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草属分类学研究综述(英文)

冰草属分类学研究综述(英文)

一、冰草属分类学研究之回顾(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升[1](2020)在《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文中指出四倍体杂交冰草是二倍体的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经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优良饲草,结合了蒙古冰草抗旱耐寒、适应性强、耐贫瘠与航道冰草分蘖性强、叶量大、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本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246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结合SRAP、SSR和SNP三种分子标记,利用Join 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单株产量、茎叶比、粗蛋白质含量等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以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冰草产量、品质等重要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QTL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42对适宜引物(SRAP引物32对、SSR引物10对)。利用这些引物对四倍体杂交冰草246个F2群体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多态性标记位点997个,其中含SRAP标记753个、SSR标记244个,其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88.8%和92.4%。2.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技术,共得到上图SNP标记5035个。3.偏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在6032个杂交冰草的多态性标记位点中,有137个标记(112个SRAP标记和25个SSR标记)发生了偏分离,偏分离比率为2.27%。4.构建出一张超高密度的四倍体杂交冰草遗传图谱,包含14个连锁群,6032个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总长度2624.4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0.44cM。5.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倍体杂交冰草的单株产量、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纤维含量等11个性状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在3个环境及其平均数据下,冰草作图群体的各性状表型值均呈正态分布。6.对四倍体杂交冰草的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9个稳定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7个、单株干重和粗蛋白质含量各5个、茎叶比和粗灰分含量各4个、WSC含量3个、粗脂肪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各2个、淀粉含量和钙含量各3个、磷含量1个,可解释表型变异在8.0%~26.0%之间。7.在检测到的39稳定QTLs中,有13个为主效QTLs。其中,控制单株鲜重3个(Qfwsp-3-1、Qfwsp-12-4、Qfwsp-14-6)、单株干重 1 个(Qdwsp-14-5)、粗蛋白质含量1个(Qcpc-4-3)、粗脂肪含量1个(Qcfac-8-2)、粗纤维含量1个(Qcfic-6-2)、粗灰分含量1个(Qcac-2-2)、WSC含量1个(Qwscc-7-3)、淀粉含量1个(Qsc-9-3)、磷含量1个(Qpc-4-1)、钙含量2个(Qcc-4-1、Qcc-12-3)。

孙美萍[2](2020)在《利用Multi-color FISH建立羊草染色体辨认体系》文中提出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是我国境内重要的牧草资源,被称作禾本科牧草之王。羊草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且作为普通小麦的三级基因库与天然进化的多倍体,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对羊草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基因组层面的解析却相对落后,其基本基因组组成、基因组结构、物理图谱、系统进化等重要生物学信息非常有限,严重阻碍了生产中对羊草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利用。植物染色体辨认技术是植物细胞遗传学中重要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在未实现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可以促进物种基因组结构、系统发育以及染色体行为的研究,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羊草为材料,通过低覆盖率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多色多次FISH、单拷贝序列FISH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羊草染色体精确辨认体系,实现了羊草染色体辨认图与小麦遗传连锁图的关联,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羊草进行了核型比较。本研究增进了对羊草基因组结构的了解,统一了羊草染色体的命名,建立起的羊草现代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精确辨认体系为进一步研究羊草及其近缘种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研究工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低覆盖率测序技术获得羊草0.3倍基因组序列数据信息,筛选出羊草串联重复序列CL6、CL95、CL121、CL151、CL162、CL239以及羊草5S rDNA、18S rDNA、26S rDNA的序列信息,开发了羊草染色体标记探针。(2)利用上述染色体标记探针结合多色多次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ulti-color FISH),筛选出一套能够辨认羊草28条染色体的重复序列标记探针组合,实现了羊草全套染色体的一次性准确识别。(3)根据小麦与羊草的同源性和基因同线性原理,利用六倍体小麦(AABBDD)基因组序列信息筛选小麦每条染色体的单基因标记探针,利用小麦染色体特异的单基因标记探针找出羊草部分同源染色体,建立了羊草染色体和小麦遗传连锁群的关联,实现了羊草染色体辨认图与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统一,统一了羊草染色体的命名。并结合染色体识别技术,建立了羊草28条染色体的一次性精确辨认体系。(4)将羊草染色体辨认体系应用于比较基因组学,本研究进行了不同地域来源羊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部分重复序列在羊草的基因组上表现保守,但4个株系的核型均不完全相同,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羊草染色体分化较大。

张宗瑜[3](2020)在《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文中提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优良牧草,具有草产量高、品质好、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山草原的放牧、人工草地建植、生态环境恢复等。但老芒麦较高的落粒性大大降低了牧草种子产量,对新品种选育、推广利用带来不利影响。有关牧草落粒的遗传学基础,是国内外研究不多且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为此,本研究在开发老芒麦特异性EST-SSR标记、分析不同落粒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基础上,构建了老芒麦的遗传作图群体,并利用SLAF(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技术构建了老芒麦首张遗传连锁图谱,相继结合QTL和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分析方法定位了落粒候选基因。旨在为解析老芒麦落粒遗传机制、加快老芒麦落粒分子遗传改良和培育低落粒老芒麦新品种提供基础科学依据。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行了老芒麦特异性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通用性研究。从老芒麦转录组测序获得的6,685个unigene中,分析识别了8,871个潜在EST-SSR位点,进一步开发了200对EST-SSR分子标记。PCR扩增产物测序验证显示,等位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原始引物SSR位点同源,有43.5%的标记在17个披碱草属物种间通用性良好。利用30对多态性标记对17个披碱草属95份种质的480个单株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析显示,基于基因组构成和地理起源将参试披碱草属种质聚为三大类。本研究结果为披碱草属物种遗传多样性评价提供了引物来源。2、采用40对EST-SSR标记对36份老芒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且在田间测定了老芒麦的落粒性。结果显示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落粒性变异均较为丰富。筛选出落粒性状差异较大、遗传背景较远的高落粒基因型Y1005和低落粒基因型ZhN06作为亲本杂交构建F1群体。对F1群体的7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分析,发现了落粒、叶片、茎节、穗长及芒长等性状表现出超亲杂种优势。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母本(ZhN06)与子代群体的共有条带多于父本(Y1005),显示其遗传力水平较高。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和低落粒子代选择,将F1-7单株自交构建了包含200份单株的F2作图群体。3、利用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F2群体测序,构建了首张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图谱总长1,866.35cM,14个连锁群含1,971个标记。连锁群长度范围在87.67cM(LG7)和183.45cM(LG1)之间,标记平均距离为1.66cM。比较基因组发现老芒麦与小麦和大麦分别有79%(1,556)和70%(1,380)的同源标记。连续三年观测了穗长、小花数、落粒率、芒长、种子宽、千粒重等种子相关性状,并进行了QTL鉴定,在14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9个QTL位点,在第2、3、6和11号连锁群上共检测到6个落粒性QTL。通过与小麦和大麦基因组比对注释发现了30个落粒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分别与植物激素信号调控(15个)、转录因子(7个)、水解酶活性(6个)及木质素合成(2个)等相关。4、采用SLAF技术对包含213份种质的老芒麦关联群体进行了测序,结合落粒等15个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NP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老芒麦LD(linkage disequilibrium)衰减较快,衰减距离为0.291kb,供试材料亲缘关系较弱,适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续两年在田间对落粒率等关键表型性状观测表明,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30.49%,其中落粒率遗传力为85.13%。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1个与落粒相关的显着性位点,平均解释26.3%的表型变异。在这些位点上注释到14个落粒相关候选基因,主要与半乳糖醛酸酶、水解酶、细胞分裂素葡萄糖基转移酶等调控相关。此外,在种子和产量相关性状中分别检测到66个和1,715个显着性位点,分别注释到与种子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31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10个。

宋楠[4](2019)在《冰草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动态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植物是分布最广的小麦近缘植物,其高产、抗逆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禾草或麦类作物改良的优质遗传基因资源。本研究以二倍体冰草Z1842和蒙古冰草Z2098及其种间CP(Cross-pollinated)杂种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SNP、SSR、STS分子标记构建冰草遗传图谱,以河北廊坊、张家口和秦皇岛三地作为不同的环境效应,对冰草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多年多点调查和QTL定位,并对株高、分蘖进行了动态生长调查与QTL定位。结果如下:1.对河北廊坊、张家口、秦皇岛3年3点的冰草CP群体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同一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对年份间的差异小于环境间的差异;对昌黎2年2点的冰草CP群体进行株高、分蘖动态生长调查:株高、分蘖生长发育呈现发育前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增长的生长特点。对昌黎校园两年(2017、2018年)的冰草开花期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发现,各性状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用亲本二倍体冰草A.cristatum Z1842、蒙古冰草A.mongolicum Z2098进行引物筛选,设计并合成了共164对SSR、STS引物。筛选得到63对多态性引物,22个成功分型,结合课题组已有44分型标记构建了包含66个标记的冰草遗传图谱,该图谱由7个连锁群组成,全长1452.81 cM,平均图距是22.01 cM。3.利用构建的具有1023个SNP标记的冰草遗传图谱对冰草CP群体进行3年3点的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3个环境下2016年共发现89个QTL和2个主效QTL,2017年共72个QTL和1个主效QTL;2018年共68个QTL;株高动态QTL定位分析: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9个非条件QTL,130个条件QTL,37个QTL既是非条件QTL又是条件QTL分析;分蘖动态QTL定位:两年共检测到53个非条件QTL和55个条件QTL,分布在除7号染色体的6条染色体上;2年2点的开花期8个农艺性状QTL定位检测到50个QTL及14个QTL富集区,这些QTL遗传效应较大,集中在2号染色体,研究性状间具有相关性。解析冰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遗传及不同生育阶段株高、分蘖的QTL表达规律,为冰草优异性状的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了依据。

宋利强[5](2016)在《普通小麦—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易位系创制与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遗传基础狭窄限制了其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6P染色体携带有多花多粒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抗叶锈、白粉等抗病基因,将其导入普通小麦是增加小麦遗传多样性、增强小麦抗病性、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小麦-冰草6P二体异附加系4844-12为基础材料,通过γ射线辐照的方法,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创制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系。1、一种高效诱导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诱变参数(辐照剂量为20 Gy,剂量率为0.5 Gy/min),对处于开花期的小麦-冰草6P二体异附加系4844-12植株进行辐照,对获得的诱变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GISH),从中筛选小麦-冰草6P易位系,易位频率超过10%。2、冰草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利用高效诱导小麦-冰草异源易位方法,获得了一系列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小麦-冰草6P易位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冰草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本研究将255个6P特异STS标记定位到31个染色体区段上:119个STS标记将6P短臂划分为14个区段,136个STS标记将6P长臂划分为17个区段。同时,将13个6P特异SLAF标记定位到相应染色体区段上,其中3个SLAF标记被定位到6P短臂,10个SLAF标记位于6P长臂。3、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的获得与分类: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和辐照诱导的方法,获得31个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通过GISH与分子标记图谱检测方法,根据携带6P遗传成分的异同,将31个缺失株系划分为18个类型:8个长臂缺失系(短臂端体)、5个长臂末端缺失系(含6P短臂)、1个长臂臂间缺失系(含6P短臂)、3个长臂末端缺失系(不含6P短臂)、2个长臂臂间缺失系(不含6P短臂);6个短臂缺失系(长臂端体)、5个短臂末端缺失系(含6P长臂)和1个短臂末端缺失系(不含6P长臂)。目前,已获得自交F7、M7和M3代自交世代、BC3F1回交世代及BC2F2回交自交世代种子。4、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检测:通过高效诱导方法,本研究获得一系列小麦-冰草6P易位系,通过多代回交与检测,目前得到66个小麦-冰草6P易位系,最高回交世代为BC3F1代,回交自交BC2F2代。对其中31个易位株系进行了FISH与分子标记检测:共涉及小麦6个部分同源群的12条染色体与冰草6P染色体发生重组:17、5和9个株系与小麦A、B和D组染色体发生易位,参与易位的小麦染色体有1A、4A、5A、6A、7A、1B、5B、7B、1D、3D、5D和6D。31个易位株系携带6P染色体不同/重叠区段,覆盖整条6P染色体:15个易位株系携带6P短臂或部分短臂区段,9个株系携带6P长臂或部分长臂区段,7个易位株系同时携带6P短臂和长臂部分区段。并且,对7个整臂易位系和1个着丝粒融合小片段易位系进行了着丝粒鉴定:4个整臂株系携带冰草着丝粒,3个整臂易位株系携带小麦着丝粒,1个着丝粒融合小片段易位系同时携带冰草和小麦着丝粒,为双着丝粒易位。5、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小麦-冰草6P易位系农艺性状初步分析:通过对6P染色体缺失系多代穗部性状调查,长臂端体结实要好于短臂端体,推测6P染色体长臂携带有控制多粒性状的主效位点;31个小麦-冰草6P易位系中4个易位株系表现高穗粒数、1个易位株系表现高千粒重、3个易位株系同时表现高穗粒数和高千粒重性状。除产量相关性状外,利用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将6P来源的抗叶锈病基因定位到短臂末端区6PS-0.81-1.00。15个携带该区段的小麦-冰草6P易位系对叶锈病表现为抗病。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诱导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方法,为小麦与其他近缘植株基因组间异源易位系的创制提供借鉴;构建了冰草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为小麦背景下6P特定染色质区段的快速追踪与检测提供分子标记;获得的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为6P优异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定位及结构与功能分析提供遗传材料;创制了不同类型的小麦-冰草6P易位系,为有效利用6P优异基因提供了广泛的遗传基础。

储嘉琳[6](2016)在《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设立了一些机构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工作。中国农业部也高度重视牧草种子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特设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从全国各市县收集大量牧草种子。但由于各地人员植物识别水平不一,库里收集的牧草种子出现大量错误鉴定。另外牧草种子种类繁多,可利用的形态特征相对较少,可参考的资料相对贫乏,此项工作在基层检验机构中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工作。目前,对库内的牧草种质资源深入系统的研究鉴定相对缺乏,不能充分利用,所以说这方面的潜力较大。因此牧草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筛选和利用迫在眉睫,以便挑选出大量的可以直接利用的牧草种子,培育出大量的新品种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研究针对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340份,52属的禾本科牧草颖果,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发现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实际有292种禾本科牧草种子。首先,通过查阅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以及文献资料,结合野外禾本科颖果的标本收集,然后用解剖镜对颖果形态进行观察和拍照,对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所有的果实材料进行一一鉴定。结果发现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存在多花剪股颖、短芒披碱草和纤毛鹅观草等错误鉴定种30种。本研究主要从颖果的形态方面进行观察鉴定,发现大小、颜色、形状、腹面形态、种脐形态、果端是否被茸毛、有无花柱基、与内外稃的粘离这些微观形态特征,可以把禾本科牧草颖果区分到属乃至种,且可以成为快速鉴定种子的分类依据。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单独的性状都不可能成为划分属种的主要依据。例如,各个种果实大小的变化幅度相当严格稳定,但其数值也有交叉部分,所以果实大小对类群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虽然颖果颜色各异,但因其成熟度不一样,所以颜色对于颖果果实的划分也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任何两个果实的形状都不一样,但其类群中形状也存在重叠部分,且果实的形状较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单纯靠颖果特征区分较难,所以要借助其它性状。因此要达到所有性状相辅相成。最后,借助这些性状,对每个属的颖果果实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属下每种颖果果实特征进行逐一描述,且对各个属及属下近缘种进行检索表的编制,使属种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划分,并对错误鉴定种进行订正。利用解剖镜观察,便于各市县基层人员对颖果特征的辨识及鉴定,使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库存种质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其在草地建设、开发饲草饲料、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不仅为我国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保护牧草种质资源提供重要信息和科学依据,而且对我国优良新品种的开发、牧草种子和草产品生产及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发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充分发掘利用牧草种质资源及育种提供依据,并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科学收集、有效保护、评价鉴定和划区种植提供重要指导,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静[7](2013)在《小麦族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小麦族(Triticeae)是禾本科(Poaceae)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约有28属380余种。小麦族内大多数物种为草原和草甸的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类是优良的牧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也是现代麦类作物改良和牧草遗传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因此,对小麦族植物进行正确分类,研究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历史,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猬草属(Hystrix Moench)由Moench(1794)根据其颖强烈退化甚至缺失的特点而建立,模式种为Hy. patula Moench。自建属以来,猬草属的分类地位和界限、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等一直处于争论之中。Dewey(1982,1984)基于染色体组分析,认为模式种Hy. patula含有StH染色体组,因此将猬草属物种合并到含St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Elymus)中。Jessen&Wang(1997)通过染色体组分析以及基因组特异RAPD标记认为Hy. coreana和Hy. californica具有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NsXm染色体组,将Hy.coreana组合到赖草属中。Zhang et al.(2006)基于染色体组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认为Hy. patula含有StH染色体组,Hy. duthiei和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含Ns染色体组,与赖草属物种亲缘关系密切。Ellneskog-Staam et al.(2007)根据基因组原位杂交和Southen杂交的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东北的Hy. komarovii具有与Hy. patula相似的StH染色体组,而猬草属其余物种(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和Hy. coreana)的两个染色体组为Ns1Ns2。因此目前关于猬草属的系统学问题主要是猬草属是否是一有效的属,该属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以及与近缘属物种的关系如何,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从微形态结构(表皮微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细胞学(染色体组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系统学(叶绿体atpB-rbcL基因间隔区、低拷贝核RPB2基因、多拷贝核ITS序列)三个方面对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进行系统学研究,重点探讨猬草属的系统地位、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染色体组组成、可能的二倍体属供体、以及属(种)间的系统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叶绿体基因间隔区atpB-rbcL序列对猬草属、赖草属和近缘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猬草属模式种Hy. patula与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物种聚为一支,表明Hy. patula与披碱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近,其母本来源为含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物种;(2) 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4个新麦草属物种及L. mollis和所有欧亚分布的赖草属物种聚在一支,说明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与欧亚赖草亲缘关系较近,其母本供体来自含Ns染色体组的新麦草属物种;(3)Hy. coreana和Hy.komarovii与北美赖草及冰草属、旱麦草属、大麦属物种处于同一分支,表明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与北美赖草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母本供体为未知来源的Xm染色体组。2、对猬草属、赖草属及近缘属物种的低拷贝核基因RPB2的分子序列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异源多倍体物种中Ns拷贝的RPB2序列的核苷酸多态性明显高于其二倍体供体物种的序列多态性,中性检测Tajima’s D值和Fu and Li’F值均呈显着负值,暗示NsXm染色体组物种多倍化后发生了明显的种群扩张和遗传分化;(2)RPB2基因在Hy. coreana、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L. karelinii、L. innovatus、 L. paboauns、L. salinus、L. shanxiens和L. mollis中表现为多个拷贝序列,并且有7个来自Hy. coreana、Hy. duthiei、L. salinus、L. karelinii的RPB2序列为重组(嵌合)序列,推测重组序列来源于种间杂交和基因重组;(3)猬草属模式种Hy. patula含有StH染色体组,与披碱草属、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猬草属的其它物种Hy.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含有NsXm染色体组,与新麦草属和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密切;(4)H染色体组可能以基因渗入的方式参与Xm染色体组的组成;(5)L. molli与中亚赖草L. multicaulis关系密切,北美分布的L. mollis可能是由中亚分布的物种迁徙而至,并且与StH染色体组物种发生过遗传交流。3、对含NsXm染色体组组成的猬草属、赖草属及近缘二倍体属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构建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猬草属物种的ITS序列与赖草属和新麦草属聚类,表明Hy. coreana、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和Hy. komarovii与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2)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中Ns-染色体组类型的ITS序列来源于新麦草属,P/F和St染色体组类型的ITS序列分别来源于AgropyronlEremopyrum和Pseudoroegneria物种;(3)ITS序列呈现出单亲类型(Ns染色体组类型)占优势,推测与赖草属的部分异源多倍体起源有关;(4)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的Ns类型的ITS序列聚类呈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显示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的ITS谱系结构与物种的地理分布存在关联,推测不同生态和地理环境下的自然选择导致物种的适应分化和物种形成,并且也引起rDNA基因的进化分歧。4、对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进行了属(种)间人工杂交及细胞遗传学观察。杂交结果如下:(1)共计进行了23组种间及属间杂交组合,获得13个组合的杂种植株;(2)以Hy.duthiei和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为母本与Hy. coreana及赖草属物种的授粉率较高,杂交后种子发育初期结实率可达38%,但是种子发育后期衰退,导致形成干瘪种子,可能与某些影响胚乳发育的基因有关;(3)赖草属种间杂交结实率较高,容易获得杂种植株。对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显示:L.multicaulis x L. crassiusculus平均每细胞形成12.87个二价体,L. qinghaicus x L. multicaulis和L. multicaulis x L. qinghaicus平均每细胞分别形成12.07和11.92个二价体,表明L.crassiusculus和L. qinghaicus具有与L. multicaulis相同的染色体组组成,即NsXm染色体组,作为赖草属中的新分类群是恰当的。5、对3个猬草属物种(Hy. komarovii、Hy. core ana和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和4个赖草属物种(L.flexus、L. mundus、L. racemosus和L. secalinus)进行单色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表明:(1) Hy. komarovii的染色体组中不含St染色体组和H染色体组;(2) Hy. komarovii、Hy. coreana和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与供试的4个赖草属物种的染色体组成相似,很可能为两个来源于新麦草属的Ns染色体组,或Xm染色体组与Ns染色体组高度同源;(3)Ee染色体组与NsXm染色体组有一定的同源性,导致一些高度重复的小片段杂交;(4)Xm染色体组并非来自P染色体组。6、对猬草属和赖草属以及近缘属披碱草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和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叶表皮形态与解剖结构都具有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差异性,具有物种鉴分的参考价值,但在属间或属内分组水平上的分类意义不大;(2)在叶表皮微形态上长细胞的壁形态、短细胞的有无、气孔的密度等性状差异明显;(3)解剖结构上,中肋的存在与否及形态、中央维管束的分布位置等性状具有较高的区分价值;(4)叶表皮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表现出与植物所生长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闫伟红[8](2010)在《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冰草属5种12份和鹅观草属7种27份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居群取样,从形态学、生理学、醇溶蛋白、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和生产性能等六个方面,对上述种质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1.两属供试材料在形态特征上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引起冰草属和鹅观草属形态变异主要有8个和9个性状。Shannon指数分析显示,光穗冰草和细茎冰草、肃草形态多样性指数最大,蒙古冰草、岷山鹅观草形态多样性指数最小;有5个种居群间形态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形态多样性,有5个种与其相反;肃草地区内形态分化大于地区间形态分化,有8个种与其相反。欧氏距离聚类结果再次印证了两属植物传统分类的科学性。2.有6个生理因子影响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叶片的生理代谢功能,它们分别是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相对含水量、叶绿素b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叶绿素a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不同物种生理代谢功能差异较大。同一物种不同材料间生理特性无显着差异。3.醇溶蛋白呈现多态性。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多态百分率分别为89.19%和92.50%。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冰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鹅观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小于种内遗传多样性;冰草和岷山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细茎冰草和黑药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垂穗鹅观草地区间遗传分化小于地区内遗传分化,有5个种与其相反。4.过氧化物酶和酯酶谱带差异明显。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0.00%和100.00%,其中,冰草属过氧化物酶的多态性小于酯酶,而鹅观草属正好相反。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冰草和垂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细茎冰草和直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直穗鹅观草地区间遗传分化小于地区内遗传分化,有5个种与其相反。5.基因多样性丰富。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7条和21条随机引物从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供试材料中,分别检测出83条和177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4.32%和92.17%。通过各遗传参数分析显示,冰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大于种内遗传多样性,鹅观草属则相反;蒙古冰草和垂穗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大,光穗冰草和黑药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最小;有5个种地区间遗传分化大于地区内遗传分化。6.生产性能差异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11个和9个农艺性状与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产量密切相关。蒙古冰草和肃草草产量最高,冰草和直穗鹅观草种子产量最高,光穗冰草和岷山鹅观草草产量、种子产量均最低。抽穗期~开花期,不同物种生长速度有很大差异,是鉴定和评价最适宜时期。聚类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两属内不同种间亲缘关系,但能揭示其生产能力的差异性。7.聚类分析显示,冰草属大部分材料基本能够聚在本种内,且聚类情况与地理来源相关。鹅观草属同种材料没有严格聚在一起,垂穗类和直穗类种质也未严格单独聚类,少部分材料聚类表现出地理同源性。从形态学、生理学、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获得的聚类结果基本吻合,生产性能与上述聚类结果不同。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标记水平,各多样性指数和遗传参数与原生态因子相关性不显着。8.在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上,从形态学、生理学、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上,推测沙生冰草很可能是冰草和蒙古冰草的天然杂交衍生种,验证光穗冰草是冰草的变种;推断小颖组垂穗鹅观草、岷山鹅观草为原始状态,长颖组肃草、多变鹅观草、直穗鹅观草为进化状态。9.根据Mantel检测结果,利用形态学、生理学、醇溶蛋白、ISSR标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研究方法,鉴定和评价冰草属种质材料,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利用形态学、醇溶蛋白和ISSR标记等方法,鉴定和评价鹅观草属种质材料,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同工酶的鉴定结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栾洋[9](2010)在《小麦—冰草异源染色体易位的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鉴定》文中认为小麦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是最具提高潜力的因素。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冰草不仅具有抗逆、抗病等优良性状,而且具有多分蘖、多花多粒等丰产特性。将冰草携带的优异基因转入小麦,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对电离辐照和山羊草杀配子染色体诱导产生的小麦-冰草异源染色体易位进行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对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冰草6P附加系产生的异源易位株系进行GISH鉴定,在F3代共获得18个易位株。F3、F4代共获得10个纯合易位株系。利用辐照4844-12/藁城8901杂交种的方法,在M4代中共获得两种大小片段相互易位和端部易位3种易位类型。2、利用双色GISH-FISH或双色FISH-GISH二次杂交方法对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系中参与易位的小麦染色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冰草6P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的重组涉及小麦A、B、D 3个基因组,其重组频率A组>B组>D组。确定了其中8个异源易位系涉及小麦1A、2A、5A、3B、6B和3D共6条染色体。3、利用GISH方法筛选,鉴定出18个不同长度的6P染色体缺失系。4、利用实验室开发的3个冰草P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和6个冰草6P染色体特异的STS标记对82份具有大穗多粒表型而GISH检测阴性的辐照M4代渐渗系进行检测,共检测出52株(63.41%)阳性植株,证明这些渐渗系中携带有P染色质。SCAR标记的检测频率(36株,43.90%)高于STS标记(29株,35.37%)。5、利用整臂易位系对本实验室开发的冰草6P染色体特异STS标记进行定位,确定了12个标记所属的染色体臂,其中6个为6PS特异标记,6个位6PL特异标记。利用非整臂易位系和缺失系,对其中7个标记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定位。6、通过电离辐照获得的6P易位系农艺性状比杀配子方法诱导的易位(渐渗)系材料农艺性状总体表现较好,其中M4-442、M4-757等19株(23.17%)渐渗系的穗粒数超过100粒,具有应用前景。7、对杀配子染色体诱导的小麦-冰草2P附加系F2代进行GISH鉴定,获得14个小麦-冰草2P异源易位,易位频率为5.34%。其中包括整臂易位6株、大片段易位1株、端部易位3株、中间插入易位2株和双着丝点易位2株。本研究获得的小麦-冰草6P异源易位系、缺失系和渐渗系为小麦穗粒数的遗传改良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材料。6P特异标记的开发和定位能够辅助快速追踪和鉴定小麦背景的6P异染色质,从而为冰草6P染色体物理图谱的绘制和多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基础。

张智琼[10](2009)在《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文中指出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L.Yang)、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 L(Nevski)A.L(o|¨)ve)和杜威草属(Douglasdeweya c.Yen,J.L.Yang et B.R.Bau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五个重要的多年生属。这五属植物的多数物种为草原和草甸的组成成分,许多种类是优良的牧草;有些种类还具有抗病、抗虫和抗逆等优良特性,是麦类作物育种非常宝贵的种质资源。然而在这五个属的分类地位、系统亲缘关系和物种划分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一直是禾草学家争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仲彬草属5个物种(StYP)、杜威草属2个物种(StP)、鹅观草属4个四倍体物种(StY)、冰草属2个二倍体物种(P)和拟鹅观草属4个二倍体物种(St)的两个基因(Acc-1和Pgk-1)的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这几个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组成这几个属的染色体组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的两种基因的不同基因序列分别和拟鹅观草属和冰草属序列聚在一起形成St支和P支,表明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和拟鹅观草属及冰草属亲缘关系密切,支持仲彬草属、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植物,而P染色体组起源于冰草属植物;2.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的St支和P支中,仲彬草属植物直接和鹅观草属植物聚在一起,表明鹅观草属与仲彬草属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杜威草属植物没有直接与鹅观草属植物和仲彬草属植物聚在一起,可以推测杜威草属物种可能没有参与仲彬草属植物的物种形成;3.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中,四个拟鹅观草属植物(Pse.libanotica、Pse.strigosa、Pse.stipifolia和Pse.tauri)没有形成单系组,表明拟鹅观草属植物的St染色体组存在系统分化,它们在起源上为多系起源。不同的拟鹅观草属植物可能参与了不同鹅观草属、仲彬草属和杜威草属植物的多倍化物种形成;4.在基于Acc-1基因序列所得到的聚类图中,St染色体组先与Y染色体组聚在一起,再与P染色体组聚在一起,表明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比St染色体组与P染色体组的关系更近;5.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中,来自中亚的K.batalinii、K.alatavica和K.gobicola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们没有和来自青藏高原的K.melanthera和K.rigidula聚在一起,表明来自中亚的仲彬草属物种可能已经和来自青藏高原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6.在基于两种基因构建的系统树的P分支中,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仲彬草属物种分别和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冰草属物种聚在一起,而St染色体组和Y染色体组没有发现这种分化,表明仲彬草属的地理分化与冰草属的地理分化有关,冰草属不同物种参与了仲彬草属不同物种的形成。7.本研究通过Acc-1和Pgk-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仲彬草属、冰草属、鹅观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的系统关系,结果与细胞遗传学,形态学一致,表明Acc-1和Pgk-1基因可以用于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基于Acc-1和Pgk-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St、Y、P三个染色体组明显区分开,表明用该种方法可以对含St、Y、P染色体组的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进行验证。

二、冰草属分类学研究之回顾(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草属分类学研究之回顾(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冰草概述
    1.2 冰草属植物育种研究
    1.3 冰草的主要营养成分
    1.4 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其在冰草上的应用
        1.4.1 遗传标记
        1.4.2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在牧草上的应用
    1.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1.5.1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主要步骤
        1.5.2 亲本选配
        1.5.3 作图群体类型
        1.5.4 群体大小
        1.5.5 牧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
    1.6 QTL定位研究
        1.6.1 QTL定位常用软件选择
        1.6.2 QTL定位的分析方法
        1.6.3 QTL定位与比较基因组学
        1.6.4 QTL定位与MAS育种
        1.6.5 QTL定位与基因图位克隆
        1.6.6 牧草重要性状QTL的定位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四倍体杂交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及其田间管理
    2.3 试验方法
        2.3.1 DNA提取与检测
        2.3.2 SRAP分析
        2.3.3 SSR分析
        2.3.4 SRAP及SSR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2.3.5 SNP分析
        2.3.6 四倍体冰草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2.4.2 SRAP适宜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4.3 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2.4.4 SNP标记分析
        2.4.5 偏分离分析
        2.4.6 四倍体杂交冰草的超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其重要特征
    2.5 讨论
        2.5.1 GBS与SNP标记的开发
        2.5.2 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与图谱构建
    2.6 小结
3 冰草产量及其蛋白质含量等11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重要性状测定
        3.1.3 各性状的表型分析及其QTL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各性状的测定值分析及其正态性检验
        3.2.3 四倍体冰草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3.3.1 QTLs的稳定性
        3.3.2 稳定QTLs的成簇分布与性状表型的相关性
    3.4 小结
4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介

(2)利用Multi-color FISH建立羊草染色体辨认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一、前言
    1.1 羊草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1.1.1 羊草染色体核型研究进展
        1.1.2 羊草及其所在属基因组来源研究进展
        1.1.3 羊草及羊草所在赖草属物种种间进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植物染色体辨认技术
        1.2.1 基于基因组序列原位杂交(GISH)的植物染色体辨认
        1.2.2 基于重复序列Multi-color FISH的植物染色体辨认
        1.2.3 基于细菌人工染色体原位杂交(BAC-FISH)的植物染色体辨认
        1.2.4 基于寡核苷酸原位杂交(oligo-FISH)的植物染色体辨认
        1.2.5 基于Cas9 介导的原位杂交(CASFISH)的植物染色体辨认
    1.3 植物染色体辨认技术的应用
        1.3.1 染色体辨认可以增进对基因组结构的了解
        1.3.2 染色体精确识别可作为比较基因组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1.3.3 染色体辨认技术能够快速建立染色体图和遗传图的联系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引物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染色体制片
        2.2.2 植物DNA提取
        2.2.3 羊草与小麦cDNA获取
        2.2.4 PCR扩增重复序列
        2.2.5 小麦特异单拷贝基因的扩增
        2.2.6 探针标记
        2.2.7 荧光原位杂交及信号检测
        2.2.8 二次杂交及信号检测
        2.2.9 图像检测与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3.1 羊草染色体标记的筛选:开发串联重复序列探针
    3.2 建立羊草染色体辨认系统
    3.3 羊草染色体图与小麦遗传连锁群的关联
    3.4 羊草精确辨认体系
    3.5 不同地域羊草基因组比较分析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附件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七、致谢

(3)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遗传多样性及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1.1 遗传多样性概述及研究方法
        2.1.2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
        2.1.3 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2.1.4 披碱草属植物遗传进化研究
        2.1.5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2.2 DNA测序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2.3 遗传图谱构建及QLT定位
        2.3.1 遗传作图原理与方法
        2.3.2 QTL作图原理与方法
        2.3.3 牧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1 关联分析的基础、优势和策略
        2.4.2 牧草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5 落粒性状及禾本科牧草落粒研究进展
        2.5.1 植物器官脱落的解剖学基础
        2.5.2 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基础
        2.5.3 落粒基因研究进展
        2.5.4 禾本科牧草落粒研究进展
    2.6 老芒麦育种研究概况
    2.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7.1 目的及意义
        2.7.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老芒麦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EST-SSR分子标记识别
        3.2.3 DNA提取及浓度检测
        3.2.4 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3.2.5 PCR扩增产物序列验证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EST-SSR的频率及分布
        3.3.2 引物通用性及多态性分析
        3.3.3 PCR产物验证
        3.3.4 披碱草属遗传多样性分析
        3.3.5 披碱草属遗传结构和遗传进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老芒麦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4.2 披碱草属不同基因组材料的遗传进化关系
        3.4.3 种质资源保存策略
第四章 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作图群体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地概况
        4.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4.2.4 DNA提取及PCR扩增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老芒麦种质资源落粒性评价
        4.3.2 EST-SSR标记多态性及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遗传图谱作图亲本选择
        4.3.4 F_1群体构建及其遗传和表型变异评价
    4.4 讨论
        4.4.1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
        4.4.2 老芒麦落粒性遗传改良
第五章 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落粒QTL定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地概况
        5.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5.2.4 基因组DNA提取、SLAF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5.2.5 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5.2.6 落粒相关性状QTL分析
        5.2.7 候选基因挖掘
    5.3 结果
        5.3.1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价
        5.3.2 SLAF标签开发
        5.3.3 遗传图谱构建
        5.3.4 图谱质量评价
        5.3.5 F_2群体表型变异
        5.3.6 QTL作图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5.4 讨论
        5.4.1 基于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构建首张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
        5.4.2 老芒麦落粒性QLT位点检测
        5.4.3 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挖掘
第六章 老芒麦落粒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地概况
        6.2.3 表型观测项目及方法
        6.2.4 基因组DNA提取、酶切建库、测序及SLAF标签开发
        6.2.5 遗传进化、亲缘关系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6.2.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
    6.3 结果
        6.3.1 实验建库评估及测序数据统计
        6.3.2 SLAF标签开发及SNP信息统计
        6.3.3 连锁不平衡和亲缘关系分析
        6.3.4 遗传进化分析
        6.3.5 表型性状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6.3.6 关联分析
        6.3.6.1 老芒麦落粒性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3.6.2 老芒麦种子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3.6.3 老芒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4 讨论
        6.4.1 连锁不平衡与群体结构
        6.4.2 表型多样性与关联分析
        6.4.3 落粒候选基因挖掘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获得的荣誉
致谢

(4)冰草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动态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冰草属分类学研究进展
        1.1.2 冰草属植物细胞遗传学
        1.1.3 冰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1.1.4 冰草育种
        1.1.5 冰草属植物分子遗传图谱
        1.1.6 冰草属植物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2 SSR分子标记
    1.3 作物遗传图谱
        1.3.1 原理
        1.3.2 作图群体
    1.4 数量性状QTL定位
        1.4.1 原理
        1.4.2 方法
        1.4.3 条件QTL作图与非条件QTL作图
        1.4.4 小麦族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冰草CP杂种群体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年三地冰草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2.2 秦皇岛昌黎校园、农场冰草株高及分蘖动态分析
        2.2.3 秦皇岛昌黎校园、农场冰草开花期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冰草CP群体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间筛选多态性分子标记
        3.2.2 多态性标记在冰草CP群体中分型
        3.2.3 构建冰草分子图谱
    3.3 讨论
第四章 冰草CP群体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个环境下2 年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4.2.2 昌黎校园、农场两环境下株高、分蘖QTL动态分析
        4.2.3 开花期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普通小麦—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易位系创制与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野生近缘植物对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意义
    1.2 普通小麦与冰草属远缘杂交及冰草 6P染色体对小麦改良的意义
    1.3 染色体缺失系和异源易位系对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应用
    1.4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方法及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1.4.1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方法
        1.4.2 外源染色质的分子细胞学检测
    1.5 本研究的论文设计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效诱导小麦-冰草 6P异源易位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诱导方法
        2.1.3 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
        2.1.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2.2 结果
        2.2.1 M1代材料的GISH分析
        2.2.2 M1代材料的易位类型及频率
        2.2.3 辐照不同发育时期穗产生的异源易位的分析
    2.3 讨论
        2.3.1 高频诱导小麦异源易位的意义
        2.3.2 获得多种多样异源易位类型的遗传学意义
        2.3.3 获得多种多样异源易位类型的育种学意义
第三章 冰草 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材料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3.1.3 冰草 6P染色体STS分子标记检测
        3.1.3.1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对STS分子标记进行区段定位
        3.1.3.2 利用小麦-冰草 6P 易位系对 STS 分子标记进行区段定位
        3.1.4 6P染色体特异的SLAF标记染色体区段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冰草 6P染色体STS分子标记图谱构建
        3.2.2 6P染色体特异SLAF标记的染色体区段定位
    3.3 讨论
第四章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的获得与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创制
        4.1.3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细胞学检测
        4.1.4 冰草 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对 6P染色体缺失系进行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6P染色体片段缺失材料的GISH检测
        4.2.2 6P染色体片段缺失材料的着丝粒检测
        4.2.3 6P染色体片段缺失材料的分子标记检测及分类
    4.3 讨论
        4.3.1 两种途径产生缺失系的比较分析
        4.3.2 不同类型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的应用
        4.3.3 冰草 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对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分类与追踪的意义
第五章 小麦-冰草 6P异源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双色FISH结合GISH二次杂交技术识别小麦易位染色体
        5.1.3 双色GISH-FISH技术识别小麦-冰草 6P整臂易位染色体携带着丝粒来源
        5.1.4 利用STS分子标记图谱确定小麦-冰草 6P易位系携带的 6P区段大小
    5.2 结果
        5.2.1 小麦-冰草 6P易位系M2代及回交世代检测
        5.2.2 小麦-冰草 6P易位系中参与易位的小麦染色体FISH鉴定
        5.2.3 小麦-冰草 6P整臂易位染色体着丝粒分析
        5.2.4 小麦-冰草 6P易位系与分子标记图谱比较分析
        5.2.5 一个双着丝粒小麦-冰草 6P易位系WAT657细胞遗传学鉴定
    5.3 讨论
        5.3.1 不同易位类型小麦-冰草 6P易位系的获得对 6P染色体优异基因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5.3.2 6P染色体分子标记图谱对小麦背景下 6P易位片段精细鉴定与追踪的意义
        5.3.3 小麦-冰草双着丝粒易位系的获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6P携带多粒、抗叶锈病等基因染色体区段初步定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小麦冰草 6P易位系农艺性状调查
        6.1.3 小麦叶锈病抗性调查
    6.2 结果
        6.2.1 冰草 6P染色体缺失系携带多粒特性初步分析
        6.2.2 部分小麦-冰草 6P易位系携带多粒、千粒重等性状初步分析
        6.2.3 冰草 6P染色体携带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定位
    6.3 讨论
        6.3.1 冰草 6P染色体携带多粒、高千粒重基因对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意义
        6.3.2 冰草 6P染色体携带抗叶锈病基因可用于小麦抗病性改良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摘要
摘要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牧草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概况
        2.1.1 牧草种质资源的作用
        2.1.2 国内外种质资源的研究
        2.1.3 牧草的收集工作
        2.1.4 牧草种质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2.2 禾本科牧草颖果形态研究状况
    2.3 禾本科花粉形态研究
    2.4 禾本科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状况
    2.5 分子系统学研究
    2.6 牧草种子的搜集,以及存在的问题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鉴定术语
        4.1.1 形态
        4.1.2 颜色
        4.1.3 花柱基
        4.1.4 果端被毛
        4.1.5 数量性状
        4.1.6 盾片形态
        4.1.7 鳞被
        4.1.8 腹面形态
    4.2 属检索表
        4.2.1 各个属颖果的形态描述
    4.3 近缘属下分种检索表
        4.3.1 各个属下个各种颖果的形态描述
    4.4 主要分类学依据
        4.4.1 果实性质
        4.4.2 果实大小
        4.4.3 果实形状
        4.4.4 颖果种脐与腹面形态
        4.4.5 花柱及果端茸毛
        4.4.6 颜色
        4.4.7 内外稃粘离程度
    4.5 错误鉴定种的讨论
    4.6 属间讨论
    4.7 研究性差异
参考文献
附录

(7)小麦族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摘要
    1 前言
    2 猬草属研究进展
        2.1 分类简史
        2.2 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2.3 染色体组组成及系统学研究
    3 赖草属研究进展
        3.1 分类简史
        3.2 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3.3 染色体组组成
        3.4 分子系统学研究
    4 猬草属和赖草属系统学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
        4.1 猬草属的系统地位和染色体组组成
        4.2 猬草属与赖草属的系统关系
        4.3 Ns和Xm染色体组的起源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叶绿体atpB-rbcL序列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和母系起源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分析
        3.2 系统发育关系
    4 讨论
        4.1 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关系
        4.2 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可能的母本起源
第三章 基于低拷贝核基因RPB2分子序列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系统发育关系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PCR克隆和测序
        2.3 基因序列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分析
        3.2 RPB2序列多态性分析
        3.3 RPB2重组序列的分析
        3.4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猬草属和赖草属的系统关系
        4.2 猬草属植物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物种
        4.3 赖草属Ns染色体组的来源
        4.4 赖草属Xm染色体组的可能来源
        4.5 RPB2序列的分子进化
        4.6 RPB2的拷贝变异
第四章 基于ITS序列分析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ITS序列特征
        3.2 ITS重组序列检测
        3.3 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3.4 Ns染色体组类型的ITS序列分析
    4 讨论
        4.1 ITS序列的起源
        4.2 Ns染色体组类型的ITS序列的进化
第五章 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结果
        3.2 亲本和杂种的减数分裂
        3.3 亲本和杂种花粉育性和结实性
    4 讨论
第六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染色体组组成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猬草属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
        3.2 赖草属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
    4 讨论
        4.1 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
        4.2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分析物种染色体组组成上的应用
第七章 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表皮观察
        3.2 叶横切解剖结构
    4 讨论
        4.1 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与植物生境的关系
        4.2 叶表皮微形态和横切面解剖结构在小麦族植物中的分类价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分类与地理分布
        1.1.1 冰草属植物分类与分布概况
        1.1.2 鹅观草属植物分类、分布概况
    1.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冰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2.2 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1.3.1 冰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
        1.3.2 鹅观草属植物系统演化研究
    1.4 冰草属植物和鹅观草属植物可利用性
        1.4.1 小麦育种所需外源优异基因的供体
        1.4.2 优质牧草和草坪用种
    1.5 遗传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方法
        1.5.1 形态学研究
        1.5.2 细胞学研究
        1.5.3 生理生化标记
        1.5.4 分子标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形态学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基本统计分析
        2.3.2 形态学主成分分析
        2.3.3 形态学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
        2.3.4 形态学聚类分析
        2.3.5 形态学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2.3.6 基于形态性状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比较分析
    2.4 讨论
        2.4.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2.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形态多样性分析
        2.4.3 基于形态学性状探讨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生理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生理学因子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生理学特性因子差异性
        3.3.2 生理学特性因子间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3 主要生理学特性因子动态分析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3.3.4 生理学特性因子的综合分析
        3.3.5 基于生理学特性因子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醇溶蛋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
        4.3.2 醇溶蛋白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4.3.3 醇溶蛋白聚类分析
        4.3.4 醇溶蛋白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4.3.5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醇溶蛋白比较分析
    4.4 讨论
        4.4.1 基于醇溶蛋白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4.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4.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同工酶酶谱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5.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
        5.3.2 基于同工酶酶谱的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5.3.3 基于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
        5.3.4 同工酶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5.3.5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同工酶酶谱比较分析
    5.4 讨论
        5.4.1 基于同工酶探讨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5.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5.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5.5 小结
第六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ISSR 遗传分析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溶液配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6.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SSR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6.3.2 基于ISSR 标记的各遗传参数比较分析
        6.3.3 依据I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6.3.4 ISSR 标记的各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6.3.5 基于ISSR 标记的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遗传比较分析
    6.4 讨论
        6.4.1 ISSR 用于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6.4.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6.4.3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亲缘关系探讨
    6.5 小结
第七章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资源生产性能评价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观测项目及方法
        7.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生产性能指标差异性
        7.3.2 影响草产量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7.3.3 生产性能指标间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7.3.4 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动态分析
        7.3.5 生产性能指标综合评价
        7.3.6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种质生产性能指标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评价方法的综合分析
    8.1 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1.1 冰草属植物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1.2 鹅观草属植物四种标记方法的差异性分析
    8.2 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2.1 冰草属植物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2.2 鹅观草属植物六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8.3 讨论
        8.3.1 冰草属与鹅观草属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8.3.2 冰草属和鹅观草属亲缘关系探讨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结论
    9.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小麦—冰草异源染色体易位的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小麦育种现状及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的应用
        1.1.1 我国小麦育种现状及小麦遗传改良面临的问题
        1.1.2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1.1.3 普通小麦与冰草属的远缘杂交及冰草P 染色体对于小麦改良的意义
    1.2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方法及异源染色质的检测
        1.2.1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诱导方法
        1.2.2 异源染色质的检测
    1.3 小麦远缘杂交对小麦产量性状进行改良的应用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系的原位杂交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
        2.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纯合
        2.2.3 质粒DNA 的提取和纯化
        2.2.4 基因组原位杂交
        2.2.5 双色GISH-FISH 技术识别小麦B 组和D 组易位染色体
        2.2.6 双色FISH 结合GISH 二次杂交技术识别小麦A 组易位染色体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杂交组合CS-G2C/4844-12 的F3 的GISH 检测
        2.3.2 杂交组合CS-G2C/4844-12 的F4 植株GISH 检测
        2.3.3 辐照4844-12/藁城8901 杂交种M4、M5 的GISH 检测
        2.3.4 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株中参与易位的小麦染色体的鉴别
        2.3.5 小麦-冰草6P 染色体缺失系
    2.4 讨论
        2.4.1 小麦-冰草6P 易位的频率与易位类型
        2.4.2 杀配子染色体诱导易位的应用策略
第三章 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系的分子标记鉴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纯化
        3.2.2 易位系中6P 染色体片段长度的确定
        3.2.3 利用STS 标记筛选杂交后代植株中含有的6P 染色质
        3.2.4 SCAR 标记对渐渗系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冰草6P 染色体与小麦58 染色体臂比及整臂易位的长短臂确定
        3.3.2 易位系的STS 标记分析及6P 染色体易位片段所属长短臂的确定
        3.3.3 渐渗系的SCAR 标记分析
        3.3.4 渐渗系的STS 标记分析
        3.3.5 渐渗系的SSR 标记分析
        3.3.6 小麦-冰草6P 缺失系的STS 标记分析
    3.4 讨论
        3.4.1 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易位系的筛选
        3.4.2 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渐渗系筛选
第四章 小麦-冰草异源易位(渐渗)系的主要农艺性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配子染色体诱导产生的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系F_2、F_3 代主要农艺性状
        4.3.2 辐照杂交种诱导产生的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系M_3、M_4 代主要农艺性状
        4.3.3 小麦-冰草6P 异源渐渗系M_4 代主要农艺性状
        4.3.4 部分纯合小麦-冰草6P 异源易位(渐渗)系的穗粒数
    4.4 讨论
第五章 小麦-冰草2P 异源易位系的原位杂交鉴定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麦根尖染色体制片
        5.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纯化
        5.2.3 质粒DNA 的提取和纯化
        5.2.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5.2.5 双色 GISH-FISH 技术识别小麦 B 组和 D 组易位染色体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杂交组合 CS-G2C/Ⅱ-9-3 F2 代 GISH 鉴定
        5.3.2 杂交组合 CS-G2C/Ⅱ-9-3 易位株系的 F3 代 GISH 鉴定
        5.3.3 杂交组合 CS-G2C/Ⅱ-11-1 F2 GISH 鉴定结果
        5.3.4 杂交组合 CS-G2C/Ⅱ-11-1 易位株系的 F4 代 GISH 鉴定结果
        5.3.5 部分 F2 代小麦-冰草 2P 异源易位系的双色 GISH-FISH 鉴定
    5.4 讨论
        5.4.1 杀配子染色体诱导产生小麦-冰草发生易位的有效性
        5.4.2 杀配子染色体诱导产生小麦-冰草 2P 异源易位系的频率与易位类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的研究概况
        2.1.1 仲彬草属的研究概况
        2.1.2 冰草属的研究概况
        2.1.3 拟鹅观草属的研究概况
        2.1.4 鹅观草属的研究概况
        2.1.5 杜威草属的研究概况
    2.2 仲彬草属、冰草属、鹅观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系统学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
    2.3 本研究方法
        2.3.1 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其编码基因Acc-1
        2.3.2 3-磷酸甘油酸激酶及其编码基因Pgk-1
    2.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方法
        3.2.1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3.2.2 PCR扩增
        3.2.3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3.2.4 目的片段的克隆
        3.2.5 序列测定
    3.3 数据分析
        3.3.1 序列分析
        3.3.2 系统分析
4 结果
    4.1 序列特点分析
        4.1.1 Acc-1基因序列特点分析
        4.1.2 Pgk-1基因序列特点分析
    4.2 系统发育分析
        4.2.1 基于Acc-1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4.2.2 基于Pgk-1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 讨论
    5.1 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与拟鹅观草属和冰草属的系统关系
    5.2 仲彬草属、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的系统关系
    5.3 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和拟鹅观草属中St染色体组的系统分化
    5.4 St、P和Y染色体组的关系
    5.5 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关系
    5.6 仲彬草属和杜威草属中P染色体组的系统分化
    5.7 Acc-1和Pgk-1基因序列对于探讨系统关系的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四、冰草属分类学研究之回顾(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杨东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利用Multi-color FISH建立羊草染色体辨认体系[D]. 孙美萍.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老芒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落粒相关基因QTL定位[D]. 张宗瑜. 兰州大学, 2020
  • [4]冰草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动态遗传分析[D]. 宋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9(08)
  • [5]普通小麦—冰草6P染色体缺失系和易位系创制与遗传分析[D]. 宋利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6]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D]. 储嘉琳.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7]小麦族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D]. 刘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8]冰草属和鹅观草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分析[D]. 闫伟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小麦—冰草异源染色体易位的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鉴定[D]. 栾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10]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D]. 张智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冰草属分类学研究综述(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